学习范式下创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11 09:12:52

学习范式下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学习范式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习范式下,高校创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长远发展。基于“维果茨基空间”模型,在创业教育中,教育者应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转化、外化和习俗化等四个阶段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实现学生创业能力的真正提升,教育者应从学习范式的视角出发,努力探索与建构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的创业教育机制,帮助学生在启发中学、在探究中学、在体验中学和在合作中学。

关键词:学习范式;创业教育;实践策略

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正面临新的挑战与矛盾。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学习范式的视角,运用维果茨基空间模型分析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应遵循的内在规律,并在此规律的指导下,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学习范式的内涵

“学习范式”(learningparadigm)是与“传授范式”(in-structingparadigm)相对应的一种范式,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过程从教师传授向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知识转变[1]。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至今,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本科教育“学习范式”的意义与价值在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2]。在学术界中,学习范式存在多种相近的定义方式,例如,“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和“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最初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倡导,强调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后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发展应用于本科教育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兴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理解和运用知识,教师则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和转化。“以学习者为中心”进一步扩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范畴,认为学习者不仅包括学生主体,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应的,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也更加注重对学习者主动学习能力和建构能力的提升[3]。“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更关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20世纪9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不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学习理论,而逐渐成为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范式———学习范式[4]。概而言之,学习范式概念的核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从目的而言,学习范式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帮助其获得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因而,学习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习得,更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创新和改造。基于学习范式的视角,大学不只是“产出学习”,而且是产出“有意义的学习”[5]。第二,从主体而言,学习范式厘清了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系。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而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知识习得和创新提供条件。第三,从内容而言,学习范式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方法,是手段,而学是目标。通过教的过程,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即在情感、精神和认知等多个层面参与和改造学生的过程[6]。因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设计,以学习贯穿教学活动设计的全过程。

二、学习范式下创业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1.学习范式重塑了创业教育的核心。国际劳工组织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指出,我们在推进创业教育中需要“心中有主”,需要坚守教育的初心和本分,尊崇教育规律[7]。学习范式从本质上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成长,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范式下创业教育的核心立足于:第一,培养学生努力革新的思想,无论他们未来是否从事创业活动,都具备终身的创造力与学习力。第二,塑造学生独立和整全的人格。怀特(Wright)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学生在道德允许的范围内都成为自主的个体[8]。在学习范式下,培养有道德的、具备自主人格的创新者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第三,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育人”,而非“谋财”。创业教育固然要实现诸如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等现实目标,但创业教育终究要回归人的发展[9]。在学习范式的视角下,创业教育重新定位于对学生健全人格、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2.学习范式引导了创业教育理念的转型。学习范式不仅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基于学习范式研究创业教育,可以创新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思路。首先,学习范式下的创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求知精神的基础上,更应促进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需求,使个体真正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其次,以往的创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创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以专业教育为依托的广阔平台。学习范式可以拓展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思路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3.学习范式有助于实现创业教育主体的价值诉求。学习范式有助于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价值诉求。为保障“学”的目标的实现,“教”应发生于更为广泛的社会情境中。因而,大学所应提供的不仅是教室和实验室,更应是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平台[10]。在学习范式的基础上,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理解知识、转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情境,并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这意味着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学生主体对于学习能力提升的追求,还要同时提高教师的知识建构和情境创设能力。这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都是实现个体自我提升和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身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教学过程的反馈中实现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因而,学习范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创业教育中的被动传授式的教学关系,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了各主体的价值诉求。

三、学习范式下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

学习范式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虽然已有研究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等进行探讨,但是鲜有研究深入探索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生机制。而对学习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建构更具指导意义的实践策略,因此,本部分将基于学习理论中的维果茨基空间框架,分析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内在规律。维果茨基空间是由哲学家哈瑞(Harré)基于维果茨基的理论提出的,该模型将人的心理根据“公共的—私人的”和“个体的—集体的”两个维度划分为四个空间。“公共的—私人的”维度主要指学习活动的表现形式,“个体的—集体的”维度主要指学习活动发生的位置,并认为该学习环路由内化、转化、外化和习俗化等四个阶段构成[11]。1.内化(appropriation):学习创业知识。学生通过向教师或其他公众的学习获得对创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即实现了对创业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这一过程是学生将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自我知识的过程。在创业教育中,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来源包括多个方面,教师的课堂传授是当前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虽然课堂传授的方式增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直观感知,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课堂传授的方式并不利于个体的知识建构发生真正的改变[12]。这主要是由于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价值诉求,而教师也欠缺了对知识的重构和理解,因而无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吸纳。为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在这一阶段创业教育应关注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新的知识建构与原有的知识建构产生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实现对新知识的吸纳和整合。2.转化(transformation):重构创业知识。当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对创业理论知识进行重新理解与再造时,即实现了集体层面的知识向个体层面知识的转化。转化的过程体现为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习得和对已有知识的改造,学习者对原有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原有的知识也因此获得了调整和再造[13]。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个体知识框架的更新与重构。因而,创业教育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纳,更应力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运用新知识将旧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理解与再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建构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取舍、组合与选择能力上。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哪些知识能够指导自己的创业实践,如何有效指导自己的创业实践,进而生成可以有效指导自己实践的个人理论,即维果茨基所谓的“成熟概念(matureconcept)”[14]。为促使这一过程的形成,教育者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3.外化(publication):形成创业实践模式。当个体将重构的创业知识体系运用于实际情境时,也意味着个体实现了知识从内部向外部的外化。在创业的过程中,这体现为个体的创新活动从创意转化为创新行为,而这一步骤也是创业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事实上,在以往的创业教育实践中,高校已尝试从多种途径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创业行为,例如,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孵化基地等。虽然这些活动为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平台,然而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这些活动目前仍然缺乏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重视。换言之,在创业教育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将创意外化为创业行为过程中自身的学习和反思,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根本。同时,目前创业实践活动仍局限于少数人、少数机会参与,这也限制了学生实践模式的形成。因而,创业教育应注重学生对创新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转化能力,增加学生对创业活动的体验和实践。4.习俗化(conventionalization):创业实践模式的公共化。在完成上述三个阶段后,个体的创业实践模型尚未发挥实际的效用,因而创新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在这一阶段,个体需要在合作和交流中不断推广实践模型,使得创新产品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于学生在反馈中获得改进和提升尤为重要。在创业教育中,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有效地扩大外部合作和推广能力,如何构建良好的社会网络平台。在这一阶段也要推动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调整,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促进实践模式的改进和提升。同时,作为其他学习者的外部知识,个体实践模式的公共化有助于他人更好地吸纳新知识。因而,为了创业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者应注重推进学生实践模式的习俗化,为后续的工作积累宝贵的教育资源。

四、学习范式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1.“在启发中学”:创业实践知识的内化。“在启发中学”是高校创业实践知识的内化策略。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课程传授创业知识:一是专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建立创业学习与专业学习相互支持性的学习结构[15],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二是创业课程,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创业的基本概念和认知,以及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为了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实现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真正内化。在专业教育和创业课程中都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高校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强化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重构。运用领域前沿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启发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内化。其次,高校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合理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如将讲授环节与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问题研究与解决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2.“在探究中学”:创业实践知识的成熟。维果茨基认为,当科学概念和自发概念能够不断整合的时候,成熟概念才得以形成。然而,科学概念来源于个体在教学情境中习得的知识,而自发概念则源自个体在经验中形成的固有知识体系。因此两种概念的整合难以自动发生,需要教育者根据实际情境帮助个体实现科学概念与自发概念的整合。在创业教育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根据习得的科学概念改变原有的自发概念,以提升学生对固有知识体系的重构和再造能力。如何在高校创业实践中,促进科学概念与自发概念整合为成熟概念并形成实践知识的成熟机制?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扩展科学概念的范畴,形成丰富的创意集合。在创业教育中,高校教师可以采用诸如头脑风暴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这种方法充分扩展了大学生思考的边界,在群体互动中提升了个体的创新意识。然而,即便高校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大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但是当个体回归现实情境时,可能会习惯性地采用原有的自发概念指导行为,难以将科学概念与自我概念相融合。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科学概念。当学生能够在现实中自发地运用科学概念时,知识转化的效果才得以达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概念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激励学生重构原有的知识体系,建构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成熟概念,并运用成熟的创业实践知识体系,支持创业实践活动。3.“在体验中学”:创业实践模式的构建。“在体验中学”是学习者实践模式的构建机制,是成熟概念通过外化转向创业行为的过程。在以往的创业教育实践中,许多高校已尝试通过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以提升其创业行为。然而,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体验式的创业实践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教育者缺乏从学习范式的视角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忽视了激发学生通过体验活动而产生的反思式学习。基于学习范式的观点,个体实践模式的建立不仅是为取得短期的收益,还应围绕着学习者长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开展。为了增强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高校教师需要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逻辑开发体验式活动。首先,在前期引导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确立体验式活动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初步计划和预期设想。其次,在实际体验活动阶段,体验活动包括创业模拟体验和创业实战体验。模拟体验主要是指在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所设计的创业模拟环节,将学生置身于模拟创业情境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沙盘模拟法等。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创业团队以及其利益相关者团队(如风险投资者、客户、股东等),模拟学生在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创业实战体验是指学生参加创业平台、孵化项目等实际创业体验。最后,也是最易被忽视的环节,即反思总结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就目标完成情况、计划实施情况等进行反思,总结在体验活动中的学习与收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体验档案”,既可以为学生实践模式的改进提供反馈与指导,也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教学案例库,为后续创业教育积累宝贵的教育资源。4.“在合作中学”:创业实践模式的保障。学习范式下的“在合作中学”打破了“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单一或简单合作的学习模式。“在合作中学”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与团队观念。在学生面临现实的创业时,他们需要达成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与他人的合作与竞争。因而,个体将创意从概念转化为行为后,还需要进一步将实践模式进行推广,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与合作。基于学习范式的观点,“在合作中学”推动了高校创业实践模式的公共化步伐,为现实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是高校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保障机制。“在合作中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他人的合作和竞争,理解个人学习发生于集体之中的重要性,加大高校学生群体的创业成功率。事实上,在“在启发中学”“在探究中学”“在体验中学”的三个阶段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这为学生获得多种反馈信息,并不断延伸建构的范围与边界,打下良好的创业实践基础。“在合作中学”让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合作平台,建立教师和学生的“学术共同体”,以此将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过程联系在一起,形成高校创业实践模式的保障机制。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的参与使得学生可以体会到知识创新的乐趣与价值,促使他们不断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学生建构的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实践模式将成为其他学生未来不断学习和反思的案例。显然,学习范式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机制不仅促成师生、生生间的多重合作关系,还为高校合理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能力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王宏蕾 张旭东 李娜 单位:1.东北农业大学 2.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