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3:24:34

作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篇1

其具体做法是:

一、在草稿上下功夫

学生作文喜欢一锤定音,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不愿认真修改,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

对此,我把指导作文的主要力量放在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上。为了培养他们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一是向他们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讲述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二是具体指导,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作文命题后,根据题目的难易,我只简单地提示题目的要求范围,可写哪些材料,注意点,指定交文章的时间,就让学生回去写。或观察,或搜集素材,或构思、打腹稿,写草稿,从不让学生在一节两节课内完成一篇作文。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养成他们认真作文的良好习惯。作文草稿交上来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差各选一篇,在课堂上评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改作文,写得不好的还要重写。最后誊清上交的作文,教师再认真批改、讲评。第二次讲评,着重表扬改后有进步的同学。这样,教师虽然辛苦,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种加强作文指导的做法,更加贴近学生作文。

二、优秀生着重“评”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作文评改上,应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有所区别,侧重对待。我的做法,优秀生以“评”为主,中差生以“改”为主。这是因为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锦上添花。教师应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方面提高要求,给予指导。

选评优秀生作文,我把它称为“突破口”,它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每次教一个新班,都从最初作文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加以讲评、鼓励。开始可以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目的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受过两次以上评讲的同学,作文态度都较前认真,希望自己的作文再一次获评。之后我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每次讲评都增换新的学生名单,逐渐扩大优秀面。为了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办作文园地,开展作文竞赛,编优秀作文选,读书评报,写观察日记,给报刊投稿等。这样,我的周围很快团结了一批喜爱作文的同学。他们作文成绩的迅速提高极大鼓舞了中、差学生。

至此,我又改变了评改的方法,由教师评改为主变为以学生评改为主,具体办法是讲知识,教方法,练能力。我把好作文标准编成易懂易记的的三字歌,让学生记牢。这三字歌是: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这样,学生作文评文都有所依傍,简便实用。

三、差生着重“改”

研究差生作文差的原因,不难发现他们主要差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而且这种不足非一日形成,久而久之,产生了“怕作文、作文难”的心理状态。

要想提高差生作文水平,克服这种心态是前提,其次是给他们具体帮助,应在最基础的选材、写具体、字词句的训练上多给予帮助,使他们走出作文困境。

对待差生作文,我主要是面批面改。针对主要差缺,一学期每个学生只需批改2次。最初面稍大,逐渐形成宝塔形。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不歧视,有耐性,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改后作文不免写上几句“你进步了,难能可贵”“祝贺你进步了,你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之类热情鼓励的话。寥寥数语,往往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有个学生对我说:“其实我们都怕作文,我们又都想写好作文,不让老师失望。”

四、评改共有的毛病

为了增强评改实效,我备有评改手册,记下学生作文中共性问题。我发现有些毛病,对学生作文影响很深,十分顽固,必须强制改正,方可凑效。

(一)三段式

对于初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三段式要求是必要的。到了高年级仍只会三段式写法,势必束缚学生作文思路。对此,我要求学生中间一段必须放开,要有层次。

(二)开头结尾模式化

写参观游览一类文章,有些学生开头一段总离不开写“我们站好队,在老师的带领下……”结尾又写“参观结束,我们排着队回家了。”为了使他们认识到这种写法过于平淡,影响文章质量,我有意让他们每人带一本作文选,看看入选作文有几篇这样开头结尾。结果没发一篇。从此,他们渐渐改变了上述模式化的写法。

(三)孤立地写人物外貌

写人物外貌,往往千人一面。男孩不是“大大眼睛,圆圆脸,两腮有个小酒窝。”女孩总是“红红的小脸,乌黑的头发,扎两只羊角辫。”为了纠正这种写法,我选了班上一位同学写的作文《乡童》中的开头一段,让学生评讲。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篇2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也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促进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荔枝蜜》、《白杨礼赞》,理解象征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领会以议为主、议叙结合的写法及借景生议、借物生议、借事生议等3种具体形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例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发情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有景有情,情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达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二是仿其格(即思路、结构)。如学了《一件珍贵的衬衫》后,仿其“一物串联”、以小见大的思路,回忆倒叙、首尾呼应的结构,以《一件(张、个、只……)珍贵的××》为题,练习写作。

三是仿其法(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学了《荔枝蜜》、《白杨礼赞》、《爱莲说》等课后,仿其比喻象征、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写老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小草适应环境的能力、粉笔舍己为人的品格等等。学了《春》这课,仿其情景交融的写法,完成以《夏》、《秋》、《冬》为题的写景作文等等。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篇3

其实,快速作文教学并不是要学生一步登天,奇迹般地写出好文章来,而是要培养学生一种快速构思、快速行文和快速书写的良好素质,从而逐步实现快速写出好文章来的目标。所谓“快速”,仅仅是从完成一篇文章的时间来说的,并不是指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而言的。要求学生写出好文章来,这是教学目标,怎样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来,这是教学手段(方法)。从目标和手段的关系看,好的手段非常重要。我认为,快速作文教学目前应是一种比传统作文教学更好的手段,其理由如次:

一、教学思想更先进。快速作文教学主要是依靠学生,让学生自己写自己改。以“十步法”为例,两节连堂课90分钟内完成十个步骤,其中五个步骤由学生独自完成,共50分钟。老师只是巧妙地“逼”学生“急中生智”,科学地引导学生“急中”多生智,少生错,从而有一支生花妙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在快速作文教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传统作文教学主要是依靠老师,靠老师指导得法,批改得细,讲评得当。那么,主要靠学生是不是行呢?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老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是一种外在因素,起着辅助性的作用。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追求知识。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而老师则由演员变为导演。有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际上就是针对现代人日益强化的参与意识,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使用”的过程,成为实践的过程,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可见快速作文是建立在现代教学思想基础上,理应更科学、更先进。

二、教学目标更科学。写出好文章来,这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但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呢?尽管教学大纲上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大纲并不会说话,大纲还得由活的人来掌握。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老师们就不给作文打满分了,也就是要求“好文章”必须十全十美。这种观点似乎已根深蒂固了。显然,传统作文教学的这个目标是抽象的、虚幻的、不科学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不知世间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好文章。快速作文只要求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所谓“比较好”,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求全责备,只要思想健康,同时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可以考虑打高分或者满分。学生的作文和作家的作品应当是有区别的,不能以作家作品的要求来看待学生作文。再说,作家的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学生的作文呢?显然,快速作文教学的目标更科学、更具体、更符合实际。在要求“比较好”的同时,还要求写得快。“快”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也是一种体现时代特色的要求,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了这一点,甚至还推崇古人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然而美则美矣,年年名落孙山亦难免矣。

三、教学手段更合理。快速作文教学从“快”入手,强调就是要快,从某种意义上说,快就是好。开始时,只要求不离题,快快写完规定的字数,象篇文章就行了。这样,学生没有思想顾虑,可以轻装上阵,稍加思索,就挥笔疾书了。传统作文教学从“好”出发,强调就是要好,以教学目标来代替教学手段,直接要求学生写出好文章来。学生为求其好,自然不敢轻易下笔,苦苦思索,也还是“胸无成竹”。于是时间在犹豫彷徨中过去了,且不说好文章不可得,就连差文章也难得了。“快”是一个“跳一跳,就可摘到的果子”,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去追求;而“好”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很容易使人心灰意冷,止步不前。“快速”旨在培养一种良好的写作素质,其重要意义是:

1.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在审题构思、谋篇布局、乃至行文书写等方面都要快,促使学生大脑高速运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长期训练,必然使学生思维更敏捷,变得更聪明,从而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

2.有利于养成边写边想的好习惯。在作文实践中,“胸有成竹”——完全想好再写是极为罕见的,更多的情况是,审题构思时,思维常处于一种模糊的游离的状态,只有在具体行文过程中,思维才逐渐清晰、活跃和稳定,并且是越写越清晰、越活跃、越稳定。所以大致想好就要动笔写。

3.有利于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品质。拿起笔来就写,快人快语,真话脱口而出,真情自然流露,这就是“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我认为“快”与“真”应有着更多的联系,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从“文如其人”的角度看,这是写出好文章来的重要因素。

4.有利于形成一种朴实自然的好文风。脱口而出的话,也许不够精巧,显得笨拙,但只要“达意”并通顺,就无可非议。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遣词造句上因求“好”而花费时间太多,结果往往咬文嚼字,以辞害义,形成所谓“学生腔”。快速作文,迫使学生只能考虑把心中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语言的修饰顾及不上了,也没时间矫揉造作了。尽管不够华美,但“我手写我口”,朴素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文风。

四、教学效果更明显。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其效果的检验也应是很复杂的,几个老师,几个班级,几次分数,都不足以科学检验教学效果。快速作文教学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怎么能说“教学效果更明显”呢?这里所指的是直接的、看得见的、可以用常识判断的效果,它至少有三点是“明显”的:

1.作文数量明显增加。快速作文因其快,教学的全过程“指导——作文——批改——讲评”,可在两节连堂课中完成,每周一篇,每学期至少可写18篇以上。而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隔周一篇,一个学期很难超过8篇。

2.作文质量也会明显提高。因为作文主要是个实践问题,谁都知道,多写多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数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快,就能多,只有多,才能好,没有一定的数量,就难有一定的质量。既然快速作文教学比传统作文教学在数量上翻了一番以上,那么质量的提高也理应更快一些。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篇4

一、走进文本,加大读写结合密度

“存在即合理”,寻求每一篇文章的合理性,教师应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领路人,不应是教参与学生的传声筒,照搬照抄教参。现行教参缺少细化的写作目标和具体的能力训练步骤,师生对于课后的语言训练,重形式轻内容,“说说”即可,缺乏深入思考,于是考场上一切都听天由命。其实,读是写的基础,有读,有感,有悟,方有文。阅读教学的失误造成学生作文中精神的贫瘠和语言的断流。单纯以阅读为目的的阅读活动往往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活化的阅读,能扩大知识面,陶情冶志,提升审美能力。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活动是目标明确的自觉行为,它既思考文本的情感思维,更注意了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系统。写作技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当“教条”来信奉。另外,重视范文的指导性,并不意味着轻视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规范”和“能力”对立了。教学中也就出现了淡化写作技巧,慎讲知识的现象。写作教学无法有效进行。学生对文体知识没有深切的认识,于是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四不像”,要么就是空洞的文字堆砌,要么是泛泛的叙述。教材中的典型文体典型文章有:《羚羊木雕》、《孤独之旅》典型的记叙文;《中国石拱桥》说明文的典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严谨的议论文;《谈生命》情真理至的散文。《口技》、《愚公移山》的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曹刿论战》中的详略处理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知识点。明确文体,灵活运用写作技巧,也就知道了“怎么写”。文本中有效的语言信息被学生理解并感知后,便自动复制在学生的大脑中,经过反复的思考,提炼整合,烙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一旦受到特定时机特定信息的刺激诱发,这些语言的“碎片”将被恰当地提取出来,在反复的使用之后就形成了属于学生个性化的语言系统。通过赏析美文佳句、语段篇章。如《雪》中的名言“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培根随笔>>中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之所学,皆成性格。”这种寓意丰厚的句子更应细细品味,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教师要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通过古文、古诗品读,感受语言魅力,激发语言创作热情。骈散结合的古文句式,精准传神的古诗词领会并用于实践写作,会让学生的文章更添古韵之美。教材语言信息的有效处理也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巧用课后练习,把握写作细度

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不同学段,不同文本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不同。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可参照课后研讨与练习进行有目的的写作训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让学生参考雪地捕鸟的动作描写,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雪》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描述一次雪地游戏。没有见过雪的同学以写想象作文。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阶段目标也是递升的,学生“垫垫脚”就可完成,目标就有了可操作性。教材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选自《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教材做到“因地制宜”。如《月亮上的足迹》课后练习让学生写奔月时感悟,虽然编者是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但学生没有探月体验,加之学生对于此有关的科普知识积累不够,进行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科学依据的评谈。这样的习作训练对学生习作能力毫无效果。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作为写作的素材。教材中的诸多开放性练习,有些练习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写作细节和步骤指导也是笼统含糊的。学生在写作训练上也就是草草了事,对自己的写作成果无法评价,“学而不思则罔”。很难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写作能力便停滞不前。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写作目标细化,提示写作要点。练习要求要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第3题“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这就是一道很好的想象训练题;如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可设置讨论题、查找资料题、户外体验题、辩论题等。教师切不可说说而已,读写结合更为紧密有效;如练习写作技巧的,可采用续写、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形式。打好写作基础,抓好写作训练细节,这才有可能普遍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灵活处理文本,增加作文深度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篇5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除小学生习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消除了"言之无物"的惧怕感。

一、说真话就是作文

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写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来。我给它们归纳成"三亲"。如摘要:教学《课间十分钟》一文时,刚给学生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征,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时,我马上让学生观察"从上课铃响到开始上课"这短暂的1分钟时间里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出来。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大多数同学写的形象生动。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课间光想着玩了,上课铃一响,哎呀!还得上厕所呀,怎么办?还得去呀!别无选择,只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厕所冲去,一不小心从台阶上摔了下来,差点来了个空中翻,幸免受伤,躲过这一关,又急急忙忙冲向厕所。刚跑到厕所门口又于从里出来的同学撞上了。也顾不得说声对不起。等上完厕所,来不及系裤带,只好边跑边系。当喘着粗气跑到教室门口时还是晚了。同学们看到我这狼狈的样子,不禁大笑。短短的二十分钟后,一篇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感情真挚的文章跃然纸上,接着请同学们当堂朗读交流讲评。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上了一节愉快的作文课,没有谁觉得这篇作文很难写,相反还显自得犹未尽,待下课了还拿着自己的习作四处交流。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摘要:"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这样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亲身经历的变成文字就可以了。

二、写事实就是作文

就同学们的年龄特征,喜欢小动物、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教学指导中,让他们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这就是"亲眼看到的"。我让学生写"熟悉的小动物"我没有给学生划定范围,更没有念什么范文,而是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有一个同学写我喜欢的"小花猫"她不仅写出了小花猫的外形以及习性等,还写出了和小花猫之间的感情。她写到摘要:"我天天放学回家小花猫都会跑到我的面前用它的头蹭我的腿,是在欢迎我回来,让我抱抱它,还不断地用它的头拱我的脸,伸出脖子,这是让我给它抓痒痒,我一边给它抓痒痒,一边和它说话,它似乎能听懂似的,等抓完痒痒它就恬静的回它的窝里趴着去了……"。我把这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当读到小花猫白天睡觉,夜晚出来时,我相机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他们答不出来了。这时,我没有马上告诉他们原因,而是让他们回去做个小调查或查找资料,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调查到的告诉了我,我随机引导学生要注重观察写事实。这就是要求学生平时多注重观察、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喜好。乐于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事写下来。加强了写作和生活的联系。

三、叙真情就是作文

叙真情是让学生写作的一个灵魂,只有亲眼所见,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春天的空气非凡的清新,漂亮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太的动植物。让人感到泥土的气息。我利用这大好的春光,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情景教学引进到作文教学中去。这就是亲眼看到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妩媚,提前布置好作文任务,并进行适当的写作指导。使我想不到的是同学们通过"亲眼"去看,在文中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了一体,这是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得不到的效果。有一位同学写到摘要:"我躺在这天然的地毯上,感觉到软绵绵的,轻飘飘的,青草的芳香沁人心脾,仰望着蓝天中飘走的朵朵白云,暖和的春风轻轻地抚摩着我就像妈妈一样。就连太阳公公也是那样的友好,暖和的阳光想催我入眠。这时,我的手不知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让我睁开了双眼,呵!原来是一只可爱而调皮的小山羊,它见我坐起来吓跑了,我也忙学着羊的叫声"咩咩咩……"地叫了几声,不料它又跑回来了,这下我可兴奋了。正要去抱它时,远处传来急促的"咩咩咩……"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只大山羊向这边跑来。我明白了,这是大山羊在叫它的孩子呢?它是怕我把它的孩子弄走啊!我不舍地抱了一下小山羊,把它放在了草地上,小山羊蹦蹦跳跳地跑到了它妈妈的身边,母子俩互相蹭着。我感觉到,它们像久别重逢的母子。这位同学的结尾令我很兴奋。我由此告诉学生,母爱是伟大的。动物况且如此,我们人类的母爱更是用任何语言都是无法表达的。那么,用母亲爱我们的心去爱我们的母亲吧!

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情感陶冶,并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用绘画创造想象

在作文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提出写真人讲实话的记实性作文以外,还鼓励学生放胆写相象作文。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主学习,大胆想象,自然地步入到科学的奇妙世界里去,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喜欢绘画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假如让学生先绘画画再写话,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补充画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者先写文章再画画。这样的设计给学生以很大的空间,符合儿童爱幻想的年龄特征。写作成了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在画画写写中享受到了创造带来的无穷乐趣。

我上过这样一节课。《小鸟和大树》上课时,先在黑板上画出小鸟和大树的简笔画,找同学说说自然界中的小鸟和大树有什么关系,再请同学根据这种关系想象绘画,对绘画水平不作要求,能表达意思就行。其中,有一名学生画了两个星球,其中一个是地球,另一个是无名星球。待学生画的差不多了,我让那名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的画,并讲出图意,那位同学说摘要:"……地球上的树木已被我们人类伐光了,小鸟失去了自己快乐的家园,只好伤心地飞向别的星球……"学生的绘画虽然占用了一定的教学时间,但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作文布满了创造力。

五、充分肯定,拿起表扬的武器

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上进心强,非凡需要老师的的肯定和表扬。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篇6

另外,如何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学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认为,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这个活动坚持了两年,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其次,还应认真批阅。学生的劳动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每当拿到作业本最想看到的是老师给自己写了什么,因此在批阅作文时不能总是“句子通顺,内容丰富,中心明确”,这样反而弄得学生很不明确。老师要从学生的用词到句子,认真批点,指出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好的句段要重点划出,最后再从写作方法上给以总结,给以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作文的方法。

总之,作文不能草率,方法需要每位老师细心去探索。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间接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书报杂志刊载了大量的信息,学生读书读报不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况,还可以学到不少写作知识。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篇7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我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让家里有饲养小动物的学生把小动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小动物。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再如教学生写自已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1.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水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可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摸一摸:大千世界,水果品种繁多,它们的外表也不尽相同,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训练思维注重想象。除了观察时激发学生想象,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更要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如写想象作文的片断练习时,课堂上教师设计学生喜欢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想象它们之间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表情和心理活动?然后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4—6人),共同编写故事,集体创造,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象更充实、更完善,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中、下层次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的机会、创作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激起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自由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

2.培养想象训练能力。新大纲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说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写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因为在学生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学生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考古学家;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宇航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探险家……此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学生的发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说出了真情实感,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不但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保证抒发真情实感,使文章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改变学生“怵头作文”和“移植作文”的现象。

3.积累语言丰富想象。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在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对周围事物未能认真观察,所以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词语。

(1)观察、体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应该说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让小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勤观察、善观察的好习惯,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对写作对象不熟悉,写作时常常无话可说或无真话可写,就根本谈不上语言的生动丰富了。我在安排学生作文时,一定先安排他们观察对象,体验生活。例如:要写《放风筝》,先带学生一起放一次风筝,感受风筝放起来的艰难,放上后的快乐,或是放不起来的烦恼;再观察风筝在空中的样子,有的“悠哉悠哉”,有的一起一伏,有的横冲直撞,有的逐渐下坠……学生有所观、有所感,作文时的语言就富有个性了。

(2)阅读、积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妙语、佳段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好词好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学会品读赏析。写作文时则时时提醒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句子”,这样学生的作文便会由空洞乏味向生动具体发展。此外,还可建议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或者讨论、争辩的原话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篇8

语文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形式,它将观察理解、语言组织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通过书面形式将自己想表达的情感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我们必须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着手,要让学生能够运用作文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文将重点分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解决方法。

一、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老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等息息相关。现今,大多数学生面对作文都是一筹莫展,在写作过程中总是东拼西凑,而且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基本以写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学生作文时缺少针对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得到提高。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只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主要以作文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选题立意等为教学基础,在课堂上对作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法往往较为片面、枯燥,造成学生对写作没有了兴趣。而且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出发,使学生对实际生活缺乏一定的了解与认知,没有理解作文是表达自我内心真实情感的一种方法。由于老师缺少课内外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素材,造成学生在写作时经常找范文进行模仿、借鉴,甚至有时只能虚构故事、东拼西凑才能完成作文。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只追求语文成绩,忽视了针对作文的教学。很多老师往往将教学质量与考试成绩挂钩。语文写作水平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得到提升的长期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付出大量时间精力进行作文教学但是效果十分不明显,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简单记忆与理解就能够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认为耗费时间与精力进行作文教学十分不值。然后,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平时对学生缺少鼓励,没有重点针对学生写作问题进行指导。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在写作中套用固定模板,使学生缺少了对作文的创造性,在写作过程中没有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造成作文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仅仅找几个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缺乏针对性的指导。而且老师没有抓住每个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进行鼓励,对作文不好的学生往往采用批评的方式,使学生对写作逐渐失去了兴趣。最后,老师自身写作水平也有待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老师自身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关联。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造成许多老师忽视了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导致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往往应付差事,这是学生语文作文水平出现下滑现象的原因之一。而且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很多家长会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这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养成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基础,它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上述分析现今大多数老师对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片面的认识,因此解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二、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面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老师应该让学生多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平常写作过程中,学生面对作文总是无从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只能借照本宣科。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一些事物,帮助学生拥有更多的写作素材,使学生的作文能够具有真实性。

2.老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出发,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应该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秀之处,并及时鼓励学生。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缺点,老师不能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应该耐心指导,并针对每个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错误的地方,以防下次。

3.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从书籍中获取大量素材。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书籍,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因此老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可以通过开展阅读课程的方法与同学们相互交流,平时老师可以布置关于阅读的作业并让学生写读后感,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积累大量写作素材,还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写作的爱好,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

4.对于学生的作文老师不能采用教师评改的单一方法。因为教师评改学生作文的这种方式容易掺杂个人的主观性,不能够较为全面的评价学生作文,这样不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的作文。老师可以将教师评改与学生自评自改、学生互评互改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

5.与此同时老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与教学水平,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初中语文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老师的写作能力与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联系。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老师应该平常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通过不断练习写作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老师之间还应该加强沟通,彼此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提升学生的作文成绩,老师、学生与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打下基础。

作者:彭江碧 单位:重庆市秀山县洪安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阶段是奠定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基础的黄金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相应的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语文作文教学,紧抓时机将语文作文教学效率最大限度提高,以达到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普遍提高的目的。因此,对语文作文教学进行分析,探究其教学方式优化的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1.1作文教学方法传统守旧:当前语文作文教学观念和方式传统守旧,作文优劣依然是以应试教育评分制度为基准,教师普遍注重学生作文应试能力教育而没有从写作的实际内涵上进行教育,学生作文因为教师总结的写作模板而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缺乏趣味性也失去了写作乐趣和真实的思想感情。这种刻板空乏的文章是受应试教育制度约束形成的产物。师生双方应当正确对待应试教育的作文高分,为写作解开束缚,为文章注入灵魂。

1.2学生缺乏积极的写作状态:长期以来语文写作都存在着写作“规范”,它不是教师硬性规定,而是平时作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首先,教师对学生优秀文章进行分析时,多会从规范的模式进行分析,例如:段落、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等。其次,教师在写作范文解读时,每每要求学生解读其中的伟大情怀、高尚情操等。再者,教师写作教学流程简单固定,无非用一段文章引出所布置的作文题目,然后列出条条框框规定文章范围,最后流出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性写作等。这些都无形中给学生以作文需按范文写的映像,让学生对写作肃然起敬,丝毫感觉不到写多的趣味。长期以古板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让多数学生面对作文如临大敌,排斥不已,何谈对写作产生兴趣和积极性。

1.3写作脱离阅读和生活:学生受学习环境和时间的约束,写作内容常空泛、枯燥、脱离实际。纵观世界名著无不是在对生活、自然等实际世界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想象创作的。学生作文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趣,必须走进现实世界去,通过真实的认知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体验生活,亲近自然,引导学生讲出心声,发挥想象,让学生作文真正具有作者思想感情,真正生动起来。

1.4作文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学生课业负担居世界前列。教师将作文当作应试内容来教,学生更将作文当任务来完成。缺乏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只会成为负担。在繁重的家庭作业中,作文所占篇幅最长沦为抄袭率最高的作业。教学中不难看到一些学生作文语句文采飞扬,但牛头不对马嘴,学生这样敷衍了事的作文作业完全是与作文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不讲求教学方法,给学生布置再多的作文作业其写作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

2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策略

2.1注重序列,把握目标:要对初中学生写作水平进行提高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和目的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育和训练。首先,教师个人可根据学生特点定制相应的写作优劣标准,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可相应定制高标准,对于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其进步标准要适当降低,让学生得到鼓励保持写作信心。其次,对学生整个初中三年应具备的写作能力和技巧进行宏观把控,例如:七年级注重写作兴趣培养、八年级注重写作技巧掌握、九年级注重写作规范练习等。对每一学期的作文教学可进行目标细分,例如:学期第一月学生需掌握文章通顺、第二月需掌握结构合理、第三月需达到情感融入等,有目标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写作锻炼,易于学生切实掌握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知识递增的喜悦感。

2.2自由写作,放飞心灵:要丰富学生写作内容放飞学生想像力是必须途径,将作文教学中的条条框框移除,让学生真正自由发挥,天马行空的思想才能写出感染力十足的文章。屈原的《离骚》被誉为千古绝唱,其文思想跨度之广,想像力之丰富,语言之华丽让后人叹为观止,《离骚》是跳脱出当时写作框架的写作典范。因此,摒弃舒服让学生根据学生各抒己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让学生作文“活”起来。

2.3关注生活,积累经验:文章之所以空乏是因为对世界缺乏观察和感想。教师应当教学生多观察生活,对身边的人、事、物、多看多思,才能激发写作灵感。此外,要求学生多阅读,从书本中增加阅历,积累经验。再者,教师可以多开展作文写生课,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某一事物或现象,打开思路让文章有话可写。写生课还可以亲近自然,是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发现,读后感、游后感这类文章学生往往容易下笔,文章内容也能各有所见。

2.4开放作文评改模式:写作的趣味不仅仅在写作前的教学安排中,对作文的评改也可以发挥调动写作趣味的作用。以往作文都有教师一人批改,评出较优秀的作文与学生进行简单分析。要真正让学生有参与感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可以开发应用新的作文评改方法,例如:师评生改、学生小组评、学生讲评等。师评生改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对写作方法了解更具体;学生小组评改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交流,集思广益,每人一个想法交换后将有几倍思想收获;让学生从评判鉴赏中总结出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3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有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科学教学模式。语文阅读、写作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牵涉到学生整体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各学习阶段乃至一生都有深远影响。语文写作应当是有趣味、有体现力、有正确个人观的。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良好氛围的引导下主动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孙胜琪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盛乐实验学校

第三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策略

一、研究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初中阶段尤为明显,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转折阶段,新奇感和叛逆性都比较强,这正是开启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古时陆机就在《文赋》中说借助想象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想象,无处不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似的令人叹服的想象之作比比皆是,它们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那些优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让我们不由地引发种种想象,打破时空的界限,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具有想象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与时俱进,勇立潮头。

二、研究的原则与意义

(一)研究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指想象力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从低级到高级,从不稳定到稳定,从短暂到长久等。

2.审美性原则。指在平时的教学中,想象力若能得到激发和加强并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美的享受,那么这个过程就不再是单纯的教学,而是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

3.创造性原则。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想象力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教程可以遵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课堂的实际情况,在情感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展开工作;二是指想象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二)研究的意义。人类梦想光明永驻,就发明了电灯;人类梦想坐观天下,就发明了电视;人类梦想千里传音,就发明了电话……无数的想象力创造了无数的成果。语文教学也一样,无数文学人物的形象都是通过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想象力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1.想象供素材:想象是人脑中的一种思维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借助想象获取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景和物,这就扩大了取材范围。在教学中,很多情景是我们没法见到的,只能通过想象感受,为自己以后的写作提供不少的素材。

2.想象拓思路:学生在理解文意的时候,或写文章的时候,往往有时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容或写不下去文章,紧咬着笔也写不出来一个字,这就说明我们不善于想象,只看到现有的实实在在的材料,束缚自己的思路。如果我们运用想象,就可以打破限制,由此及彼,思维的范围广了,思路也开阔了,写文章自然不在话下。

3.想象添艺术:想象提供的材料是丰富的,它能借助大脑中的素材,充分运用合理的想象,让文章更生动,形象更丰满,这种想象力还可以克服文字给我们带来的呆板感和束缚感,多了一些灵性和自由感,让作品充满艺术的活力。

三、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一)丰富表象,充实想象基础。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而想象力的形成需要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

1.学会观察,奠想象之基。想象力的基础是敏锐的观察力,如岑参诗中所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奇妙的诗境令人叹服,若没有对梨花的观察,对雪花的欣赏,怎么能有这千古佳句呢?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贴近自然,正如矛盾所说:应当时刻身边备一支笔和一本草薄,把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才能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才能为我们的想象力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观察东升的旭日、西落的夕阳,欣赏春天的百花、秋日的落叶……增加他们头脑里的表象储备,那样即使在课堂上,头脑中也会有丰富的想象。如在上《童趣》一文之前,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小草、土块、小虫等,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可以坐在位置上远距离地观看,也可以走到讲台上来近距离的观察,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讲台上的东西描绘出来。学生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小草想成树林,土块想成山丘,小虫想成怪兽……这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时特别轻松,也为以后的想象扩写奠定一定的基础。

2.重视积累,筑想象之本。想象力是在过去知觉基础上的一种新形象的创造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能力。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诗人作家才能创作出篇篇佳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想象。如在讲解《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赏析完全诗后,我让学生思考:“这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上分析,诗中还有一点欠缺的内容,看看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这一问题,立刻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所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于是认真思考。经过热烈讨论,结合以往学过的诗词基础,充分想象,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想象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景”。最后,我还让学生共同交流分享自己所知道关于夜景的诗句。学生纷纷诵读出了自己所积累的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兴趣。创设情境是引发想象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创设具体、生动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并根据这一情境,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表象之间的联系,展开丰富想象。

1.借多媒体技术,激活想象。多媒体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唯美的画面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往往能营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为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广阔的空间。《听潮》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文章,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但农村孩子很少出去,不少学生因为没看过真正的大海,难以体会文中的意境,特别是对那富于变化的海潮的三个阶段,理解很困难,根本体会不到美的存在,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落潮、潮起、高潮三个阶段的动画,再配上海涛声响,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海,听到海,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透过文字,生动形象地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而领略大海的温柔和雄壮,得到美的享受。又如在学《口技》一文前,我先给学生看了《洛桑学艺》的小品,大家都被洛桑的技艺折服,之后我又播放一些音频,如狗叫,风声,沷水声……让学生对这些声音有直观的感受,最后再学习课文,对文中出现的各种声音、各种情景,透过书中的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出来,似乎是身临其境般地看了一场表演,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

2.扮演角色体会,成就想象。角色扮演可以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作品的情感,让学生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讲述自己的所想所感。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意境,通过想象,把当时的“我”重现在大家眼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自觉进行小组讨论,集四人的想象之力,推出一位学生出来表演,有的表演时,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望望天空,再看看自己的衣衫,一副功名未成的遗憾样;有的表演时浑然欲淒的样子,不时地拿出自己的信件,不时地呢喃一句妈妈,一副思家不能回的痛苦样;还有的很搞笑,不时地抚着自己的肚子,不停地吧唧嘴巴,显示自己已经非常饥饿……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并用肢体动作给我们再现了一位风尘苦旅的行者的无奈与悲伤,一位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悲凉情怀。又如《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表演皇帝试新装的情节,让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象,皇帝在镜子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有的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理理衣角,一副淡定自若的表情;有的则表演出皇帝万分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还有的把皇帝偷偷看随从和大臣们的神情和样子灵活地展现出来……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都表现了出来。

(三)挖掘教材,培养想象能力。在语文教材中,优美的文章比比皆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感知和欣赏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体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培养想象力。

1.细节刻画,品味想象。好的作品往往会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产生共鸣。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并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台阶》对父亲进行了很多细节刻画。如“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一细节,我让学生自由想象,父亲那个时候在想什么?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想着别人家的台阶怎么可以那么高,真让他羡慕;有的说他肯定心里不平衡了:为什么我的台阶那么低,他们的可以那么高,我也一样的劳动,又没有偷懒,世界真是不公平;也有的写着:等着吧,过不了多久,我也会有那么高的台阶,比你们的还高,到时让你们也这样来看我……通过学生的想象,把一个忠厚老实但内心也有波澜的父亲展现在面前,他的眼神让我们读出了他的羡慕、渴望,真真切切地走进了父亲的心里。又如《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用极简练的笔墨勾画出父亲的背影轮廓,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并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细细品味望父买橘的细节,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想象父亲为儿买橘时努力挣扎,攀登月台的吃力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还有在买橘子时的询价还价、挑选、称重、掏钱等方面,根据课文的背景,即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让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心情及想法,在想象中品味、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意义空白”,利用想象。“空白”在字面上能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就形成“意义空白”,是启迪学生想象的“亮点”。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不少都有这种空白存在,最典型的要算鲁迅先生的作品,有许多篇章都留有“意义空白”,我们在分析作品时,要抓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通过想象,往往就能成为理解作品的钥匙。如《孔乙己》一文,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结,给人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在讲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编剧,你将如何设计《孔乙己》的结尾剧本?学生立即被这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的写他遇到老同学,备受奚落羞辱,更加的被人所嘲笑;有的写他被人救后,参加了革命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写他通过时空穿越到了今天的大都市,傻傻地“食全食美”饭馆纠正招牌的错别字;有的写他冥冥中来到鬼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前与阎王争辩“死”有多少个同义词……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他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借助想象体会到作品丰富的言外之意,充实了作品的“意义空白”。又如《阿长与山海经》对阿长如何给幼时的“我”买《山海经》没有过多叙述,只是一笔带过,让人无限想象: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又没见过那本书,如何能正确买到呢?这真是令人想象无限的话题,或许鲁迅先生也是想让读者自己填写这一空白,特意留下来供读者想象。我顺势让学生想象一下,阿长是如何去买那《山海经》的。有的学生就写道阿长特意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到城里四处打听,唤着那个从“我”那听来的“三哼经”,不厌其烦的重复又寻找,不知遭了多少白眼和嘲笑,终于为小主人买来了那个书;有的学生写道阿长回去后,特意买了东西去拜访村里有文化的人,让他们帮忙一起去买那书,因为不知道书,买书过程十分艰辛,几次她的村人都想放弃,可阿长一个劲地求他,终于买到了书;有的学生写道……许多许多的想象都容纳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那未知的世界里翱翔。

(四)指导写作实践,拓展想象空间。观察和积累,只是为想象打好基础,“情境”式的想象,也只是简单的再造想象,要真正巩固和发展想象力,必须依靠在上述基础上的写作实践。

1.看图作文,初步想象。看图作文可以考验学生对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更能考查学生对画外内容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的思想,正如我们平时所说,同样的题材,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如我在多媒体上显示了这样一副画面:在一个医院的产房里,一个产妇刚生下孩子,躺在床上,旁边一个军人手提行李包,站在床前。请学生根据所给的图片,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写作立意,学生看到这图后,小组中一起讨论,一起想象,经过比较,挑选出两类比较好的立意:一类是《迟到的父爱》:这个军人不顾妻子怀孕独自在家,毅然参加战争,等到战争结束后才回家探亲,发现儿子都已经出生了,体现出军人“为国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另一类是《前线在召唤》,这个军人刚接到部队的命令要立即参加战争,他为了保卫国家正在向产后的妻儿告别,体现出军人“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又如在上丰子恺的《竹影》时,先让学生看了他的其他作品,其中一幅《我为凳子穿鞋子》,我让学生进行想象:我为什么要给凳子穿鞋子?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天冷了,自己觉得脚冷了,觉得应该给凳子穿上鞋子;也有的说因为每天跟凳子在一起,和它成了好朋友,好朋友就应该分享好东西,所以我有新鞋子的时候,也要给凳子穿上新鞋子……学生的答案多得超出我的预想,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只是平时少了那么一种机会表现。

2.续写、扩写,深入想象。续写、扩写是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进行合情合理的创作,有些课文比较含蓄,人物最后是活是死、是福是祸都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推断,教这样的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主题基调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命运作出合理推断,续写课文,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往往在续写中得以充分表现。如教完《卖炭翁》后,我让学生续写结尾:卖炭翁的炭被抢,离开集市后将向何处?要求学生以情定势,合理想象。有的学生写了卖炭翁拖着空车,边走边想着世道的不公。想着家里面黄饥瘦的老母,想着嗷嗷待哺的小儿,想着自己与妻子一年的艰辛,想着如何熬过这个严冬……自己还如何有脸回去见家人?越想越绝望,走到村口,让老牛拖着空车回家,自己将半匹红绡系在一棵老槐树上,含恨上吊了;有的写道,卖炭翁早就恨透了朝廷,炭被抢走后,他愤然离开家乡,走上了杀富济贫、与朝廷为敌的道路;也有的写道卖炭翁最后什么也没做,照常回到了家,结果被妻儿所责怪,导致之后更努力地烧炭……事实证明,学生对给文章添“尾巴”很感兴趣,他们的想象十分丰富,延伸出的“尾巴”都五花八门,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氛围,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幻想作文,强化想象。幻想是指对未来的想象,它表现为描述人对未来事物的希望。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要敢于让学生对陌生的未知领域进行想象,要鼓励学生幻想,创造新的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或见解。比如让学生写《二十年后的自己》,希望大家展开想象,合理地预测自己的未来,这样的作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写自己是驰骋商场的大亨,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国家、城市间飞行,住豪宅,开豪车,生活忙碌而又充实;有的写自己是一个普通公司的小员工,每天为生计而奔波于公司家庭之间,每天挤公交,日子过得紧张而又艰辛;有的写自己是自由职业,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而努力……学生一旦打开想象的翅膀,各种灵感就随之而至,各种各样的想象,既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还有如《未来的学校》、《2050年的中国》等题目,学生都倍感兴趣,写作激情高涨,都能用自己的笔墨去想象,去创造,并写出自己的理想与愿望。总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慢慢渗透,慢慢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去想象、去创造,相信在这个需要增强创新意识的时代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理论的形成、过程的控制等方面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相信这一研究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参与的教师和学生会更多,取得的收获会更大,相信学生一定都能展开想象这一翅膀,翱翔于知识的天空,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者:高晓白 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出路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的写作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作文的写作还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参照和依据,因此应当重视作文的写作教学。语文的学习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一定的文字功底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实现有效的作文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

1.作文教学方法没有创新

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是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比较大,特别是作文的写作,没有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学生逐渐的失去了兴趣。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通过一些范文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学习一些写作技巧,然后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没有学习和写作的兴趣,最终造成学生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另外,初中的语文教学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大,教师也更多的交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写出精彩的文章,一切都以考试分数的获取为目的。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并没有触及到写作的本质,导致学生也缺乏一定的理解。

2.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训练

目前,在初中作文的教学中,一般都对作文的写作训练安排的时间比较少,因此,对学生的训练存在一定的欠缺。在作文的教学中,教师都是将作文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交给教师进行批改,学生一般在课后写作,会受到很大的外界环境影响,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写作能力的提升也遇到了很大的阻碍。而且学生对作文的写作普遍的表现出了厌恶和排斥的情绪,长此以往,对作文的教学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

3.写作脱离学生的生活,导致抄袭现象严重

初中作文的写作,主要的素材还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大多都比较单一的接受书本知识的教学,对生活缺少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写作时感觉没东西可写,所以造成作文中的抄袭现象严重。初中的作文写作中,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去感受生活,尽量在设置作文题目是,和学生的生活内容比较贴近,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另外,教师要做学生作文写作的引导者,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写作,同时,要注重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初中作文教学发展的策略

1.不断的更新作文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锻炼写作能力。目前的学生普遍的表现出来对写作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充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

2.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对题目的把握,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写作的文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有一定的侧重点。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解决。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不能对学生有过多的要求和限制,避免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约束,不利于学生的写作。

3.鼓励学生多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的写作,对学生的素材积累有很高的要求,为了防止学生进行作文的抄袭,就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然后广泛的积累素材,也能避免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写。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素材,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将一些事情或者感悟记录下来,写作时进行应用。还有,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可以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让学生去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一些问题,获得一些感受,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优秀的作文。

三、结束语

初中作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行作文教学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学生的发展。

作者:杨娟 单位:巢湖市第二中学

第五篇:高中作文教学的八点建议

近年来,我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并多次参加金沙县高三模拟考试的阅卷。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和阅卷经验,针对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失误谈谈想法。

一、关于“主题”

在每年高考之前,不少学校会组织所谓骨干教师猜题,我认为这是多余的。对于高考作文的“主题”,最好是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不变”,就是历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几乎都是在围绕“做人”进行命制;所谓“万变”,就是指不同的命题者其实一直都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其实也就摸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命脉。鉴于此,我们在备考中最应该做好的事情不是猜题,而是让学生“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这才是把握高考作文主题的根本。

二、关于“扣题”

“扣题”是高考作文的救命稻草,一点也不为过。我在作文阅卷中,偶尔遇到那种粗看不扣题,细看扣题的作文,总是不爽,于是分数就大打折扣。这有点和“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相似。我认为,作文“扣题”最好是无处不扣,标题、开头、过渡、事例、结尾都得扣,不仅在文字上表层扣,还应在行文中深层扣。2001年有一篇名为《赤兔之死》的满分作文,被评为当年最牛作文。其实仔细阅读,会发现考生一直在写赤兔马的“忠诚”,而非试卷命制话题“诚信”,但就因为考生在行文中让“诚信”这个词随处可见,于是就麻痹了阅卷者,获得了满分。

三、关于“文体”

高考作文最好求稳,不必冒险,为此,在文体的选择上,最好还是选用常见的议论性散文,或者文化性散文比较妥当。在阅卷中,记叙文的扣题一般是暗扣或者结尾再扣,最容易被误判。至于那些创新的文体,比如演讲稿、网贴文、报告等,因为考生的把握欠缺火候,反而凸显出自身文字素养的欠缺与浅陋,于是弄巧成拙。我认为所谓文体创新其实是相对的,比如大家都写记叙文、议论文,只要你写了日记体,就算创新了。为此,选择易于把握的文体,是考生的首选。

四、关于“结构”

前面说了文体最好选择议论性散文,这就决定了与该文体相对应的黄金结构,也就是“三三式”结构。所谓“三三式”,其实就是“总分总”构成一个“三”,“分”有三段为另一个“三”。而“分”的部分最佳的结构是并列层递式,也就是说三个分论点在形式上为并列,而在内容上却呈递进。在字数的选择上,建议首段150字,中间三段各200字,结尾段150字,共计900字。

五、关于“素材”

很多专家都呼吁学生要使用新鲜的素材,增加文章的新颖度,我认为大可不必。专家呼吁的理由是作文里不应该天天学雷锋,像走亲戚一样,到处都是熟人,这会造成阅卷者的审美疲劳。但是就我们面对的现状,学生文字素养较差,功底薄,谋篇布局欠缺,你让他去尝鲜自我创新,结果可想而知。但是旧素材就不一样。旧素材被很多考生写过,而且可能存在不少经典,考生可以走捷径进行嫁接。水平欠佳的考生可直接组合,水平偏高的考生可进行个性的化用,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六、关于“借鉴”

去年高三模拟考试我改到一篇作文,全部是从我同事的书里借鉴的,我出于该考生组合不错且喜欢读书的缘故打了48分,另外一位老师打了56分,然后三评打了54分,我的分数被自然踢掉。后来,评卷组长给全体作文阅卷老师展示了这篇作文,我说这篇作文是借鉴我同事书里的内容的。评卷组老师反问我:“依据呢?”我不可能回家拿书证明,于是只得一笑了之。为此,让学生特别是文字素养较差的学生努力借鉴是很有必要的。牛顿临终遗言说:“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我想说的是,考生的作文所以有这样高的分数,是因为他们懂得借鉴的缘故。

七、关于“宿构”

事实上,借鉴的最高境界不是借别人的东西,而是借自己的文字。这就涉及“宿构”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都会要求考生不要套用,不要“宿构”。但是阅读部分满分作文,我发现那些考生也太牛气冲天,居然在考场上戴着镣铐跳舞也能舞出如此极致。我曾经读过一篇重庆卷的满分作文,考生在两个人物事例之前竟然还各填了一首词。说实话,那词的水平,我就是半天填一首都难,何况还是两首,何况还是800多个汉字的作文。后来和重庆一中的一个老师交流,才知道那篇作文是他的学生写的,该考生在备考时就已经将该篇作文修改了无数遍,在考场上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根据作文命题换个主题而已。2014年高考前一个月,我也让学生花一个星期专门打造作文,以备不时之需。当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学生却认真做了,其中一位认真做了的王姓同学的语文估分是105分,其中27分的选择题她才得12分,作文估分45分。后来高考成绩公布,她的语文得了127分,除了个别的题估分有误差外,我估计她的作文分应在58分左右。我们常说,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让学生认真打磨一两篇作文以为备用,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八、关于“表达”

我一直不喜欢叙述性的文章,其根源在于这类文章淡而无味,很难制造兴奋点,很难引起阅卷者阅读的兴趣与关注。在阅卷场上,如果一篇文章流于平淡,无任何吸引眼球的亮点,那么,阅卷老师肯定不会高抬贵手,给其一个相对满意的分数。事实上,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这种平淡如水的作文可能会占60%左右。为此,教师最好建议考生在应试作文中多用几种表达方式,特别是要多用描写性的文字,这样可以让文章更灵动,更有吸引力。即使是议论性散文,在写作人物事例时,也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融进描写的表达,使文章变得形象、生动,从而避免空洞与枯燥。而且从数据比例的角度,考生的作文一旦摆脱完全的叙述性,也就意味着其作文摆脱了60%的行列,有了进入前40%的可能性,作文也就进入新的境地,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田燕燕单位:金沙县第一中学

第六篇: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写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必须要把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培养好。个人认为写好作文的关键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教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尽量去写自己的新发现和自身独有的感触,不能局限于别人的思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思路。著名词评家范温(宋代)在评价著名词人苏东坡时曾有言:苏东坡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命题和立意好,比绝大部分人的写作思想都要高出很多个境界。而他为什么能够写出如此超然的文章呢?最主要就是因为创新意识很超前。

1创设思维训练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那学校看做是一个王国,那么它应该是积极思考的。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教他们写作的思维,套用模式背诵范文是没有用的,利用模仿写出来的作文定然难以真正的把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升,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写作的主体是学生,要对其注重思路的开拓和思维的训练,只要思维打开了,写作起来灵感就会源源不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文思并茂,犹如神来之笔。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呢?最基础的就是把学生思维的空间拓宽开来,创设出一种适宜思维的气氛。思维不能呆板的像“守株待兔”者一样,也不能像“挖井”人一样因为不够深入而无法达成目标。学生的写作思维要具备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需要老师去调动,教导学生怎么样去思维,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不会沦落到文思干涸、题不达意的境地。思维的开拓就是希望学生能够突破常规思路的局限,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创新写作方式和内容,能写出自身独到的见解,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导学生把写作事物的根本予以点明,这样作文的说服力才能更强。创造适合训练思维的气氛也有其相应的原则,重要的就是循序渐进,要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深入到难点和重点。

2运用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一般都是以课文为范本进行写作的,所以老师要把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利用课文优势引导学生去读写、扩写以及改写所学的范文,充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初中课文里就有很多想象类的范文在结尾处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比较适合去做扩写和改写。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给这类文章添加一个实际一些的结尾。还可以利用这个写作思路让学生对生活的经历进行联想,让学生把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写成作文。这样一来学生的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也能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成为写作能力,也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3培养批判精神,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的特征就是具备批判性,批判和怀疑也是其生命力所在。现在的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除了开拓创新精神之外还有怀疑批判精神。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多向的,这种思维虽然不成熟,那是生命力很强,作为老师不能轻易的进行否定,更应该去倡导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怀疑批判精神。所以说老师要教导学生去有效地对作文进行点评,找出其他人写作的优势进行学习,再抱着批判精神找出别人的写作劣势,相互评点并找出改进的办法。老师要挑出几个比较优秀的作文让学生欣赏和评判,看看与自己的作文相比好在哪里。还要找出一些学生在写作中都经常犯的错误让大家去思考,总结出来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并找到解决的方式,最后指导学生如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独立分析,在结合同学和老师的建议把作文修改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文章。另外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一味的强调创造思维培养的话,这样就脱离了实际,几乎很难达到效果。所以老师要抓好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多下功夫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

4利用设疑,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思考,思维的诱因就是产生疑问,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需要老师去设定一些疑问让学生去试着解决。比如在学习“挖井人”这堂课时,可以知道挖井人在地上挖了很多口井都没有挖到水,就说地里没有水。老师可以根据这个结果提出一个对立的观点,也就是挖井人从挖第一口井开始就凭借毅力一直不停地挖,这样是否就能挖到水呢?按照这个方式第二口井和第三口井是不是也能挖到水呢?……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去挖井,肯定能挖到水,只不过时间和力气都要花很多而已。这些想象出来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素材去进行写作。除此之外老师可以让学生从既定观点的对立方向进行思考,利用分别对两个对立观点进行论述的方式进行思维训练。

5走入生活,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离不开灵感的,灵感的捕捉也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所以说开拓学生思维需要教导他们多去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没有一点新意,就是因为在生活中缺少观察,其实观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学生生活圈子很窄,除了家就是学校,很少有社会性活动,也难有机会了解周边的生活,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接近生活,利用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对社会和生活去进行观察和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参加过社会活动的学生写作水平有明显提高,不仅文采生动,而且文路也很清晰。综合上述,老师在教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促使学生的思维保持积极的状态,着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联想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引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作者:白会茹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校

第七篇: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文字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用文字表达心声,抒发情感,通过对人和事物的描述,可以体现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所以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予以有效发挥。而随笔训练作为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写作能力时,通过加强随笔训练,能够让学生掌握最佳的写作方法,在多样化的练笔过程中,学生更加容易找到写作的灵感,并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最终锻炼了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

1初中语文写作随笔特点

对于初中语文写作随笔而言,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思想和情感自由。由于人具有丰富的思想,通过发挥想象力,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将生活与所表达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在随笔训练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体裁具有灵活性。随笔训练是语文写作主要形式之一,其与传统写作相比体裁具有灵活性,利用随笔形式进行写作,能够有助于学生拓宽写作思维,不但抒发个人情感,而且对事实加以论述。总之,随笔训练对篇幅长短和文章字数的要求并不严格,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因而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第三,语言表达富有个性。由于随笔训练形式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比较突出,而且表达的内容更加广泛,使得学生语言表达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魅力,利用日常积累的写作材料,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

2随笔训练与作文教学的理论关系

随笔是散文题材中一种,其篇幅较小,而且从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是集抒情、记叙和议论为一体,由于其表现形式比较自由和灵活,所以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会融入随笔训练,进而通过随笔训练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并对生活和身边事物的感悟,然后将其记载下来,或者是对社会现象加以评论[3]。总之,随笔训练的内容比较广泛,更加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占有较大的地位,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文学素养有明显的提升,必须加大随笔训练力度,并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指导学生通过随笔训练练习作文写作,强化学生进行随笔训练,能够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发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学生的作文素养有显著的提高。总之,随笔训练是作为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完善作文教学的主要途径。

3增强初中语文作文随笔训练的有效措施

3.1积累素材:某初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加大了随笔训练力度,让学生在平日里积累素材,只有学生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才能为其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得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所以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思维有限的局面,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布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时,教师先是向学生介绍格物致知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思,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文章和课外阅读内容写出读后感[4]。学生在课下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详细的阅读,并用笔记录相关内容,再将记录内容和所见所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写出读后感。同时,学生在不断进行随笔训练时,也会阅读课文和课内文章,通过长时间积累,不仅提升了文学素养,而且借助于随笔训练能够优化其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作文写作质量。

3.2营造良好的随笔训练氛围:该初中为了确保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随笔训练氛围,进而有助于完成语文作文教学目标。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随笔训练,才能确保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随笔的表现形式和其他知识,然后让学生提出个人想法,大家通过相互讨论,融入到作文教学课堂中;其次,做好随笔记录。在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在强化随笔训练时不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通过学生可以自行记录,无论是思想情感还是个人的看法,都能够记录下来,并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在不拘束的教学环境下进行随笔训练,对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3.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灵感: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加强随训练,并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灵感,从而确保学生的作文素养得到提升。例如,在“青春真美”作文写作期间,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而且将生活中的内容和个人情感有机联系在一起,可以将写作形式进行延伸,使得写作内容跟更加贴近于生活,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同时,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教师不仅仅让学生以激情澎湃法心情去描写青春,而是让学生去联系和想象,若干年后,在经历一些事情后,再返回来回忆青春,此时,对在青春予以记忆过程中饱含了哪些情感。因此,在随笔训练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灵感,能够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和学习写作水平的提升发挥作用。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学作为语文中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作文写作技巧和相关知识,能够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作文教学中融入随笔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学生掌握了随笔训练特点,可以对其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助于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升。

作者:赵霞 单位:吉林省长春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

第八篇:时事点评促进高中作文教学的探索

作文,永远是高考中分值最多、最难、学生最怵的一道题目。进入高中后,为了和初中的作文教学相衔接,教师一般还是要求学生写记叙文。高二,学生开始进行规范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教师对作文的要求立刻大幅度提高,首先是写作的次数大大增多,基本上是每周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不少于800字);其次,题目的难度增大,很多作文题从审题就会难住相当多的学生。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是:1.写作很艰难。2.文体不分,或者文体特色不鲜明。原来初中高一习惯写记叙文,刚步入高二,部分学生感到茫然,写出来的文章,也变成了“四不像”:不像议论文,也不像记叙文。3.素材枯竭。写出来的作文,举例还是离不开“两爱一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或者是几个“必杀技”:没带伞,必下雨;上公交,必让座;面貌丑,心必善……我们再来看看高考作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从近五年的全国卷新材料作文题分析看来,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时事和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即时评类材料作文居多。该类型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这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紧扣时代脉搏,彰显了公民意识和大语文教学理念。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多注重时评类材料作文训练。从考场的标杆作文来看,鼓励关心时事、关心生活、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作文,往往能得到高分。笔者根据高考写作的要求,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写作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情况,利用读书笔记和借鉴《素材多向运用》一书,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番探索。具体方法如下:

一、课前三分钟“时事报道”

教师可在上课之前将最近重大的有意义的时事,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或者压缩改编成较短的素材向全班展示。选择时事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材料本身可以提供多种解读

教师所选的材料本身可以提供多种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相对于无法猜测的高考作文题,学生的素材积累总是有限的,而“一材多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当笔者选择材料时,这个材料往往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的。例如“校长亲猪”事件:洪耀明之所以要亲吻小猪,是因为他在上个月的升旗仪式上跟学生打赌,称只要大家不要在校门前的路上乱丢垃圾,使这条路的卫生状况得到改观,自己就在一个月后的升旗仪式上当众亲吻一头小猪。这则材料,可引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从校长的角度“言出必行”;从学生的角度“上所施,下所效”;从社会公众角度“另类角度需谨慎”等等。学生面对这个材料,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联想。学生若能把这则材料积累下来,那么学生就可以用到以上诸如此类立意的作文之中,真正做到一举几得。

(二)材料能引发类似材料的联想

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议论文要能写出深度,作者的议论要落到实际生活中去,尤其是时评,文章应该有横向拓展的部分。在实际写作中,学生经常诉苦,“老师,我总是想不到这个题目和时事有什么关系。”解决学生的这类困惑,我们举例的材料,应该是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能联想到类似的材料,或类似的主题。例如上面“校长亲猪”事件,我们马上可以想到温州某民办教育机构女校长徐善萍与学生们打赌“如果你能做到,我就剃光头”的事件,又继而想到社会各种教育现象层出不穷,教育怪象光怪陆离:“虎妈”唱罢,“狼爸”登场;“绿领巾”刚摘下,“红校服”又穿上,诸如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三)材料具有文学色彩

之所以强调这点要求,是因为学生作文经常出现几种毛病,其一,学生腔严重,开口闭口离不开学校、同学、考试、成绩等话题。文章显得格局不高,立意不深。其二,如果举例是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文章往往就像在背诵历史教科书;如果举政治事件或人物的例子,文章又往往变成了政治教科书。总而言之是文学性不强。要避免这类现象,我们举的材料要特别注意其文学性。如下面这则材料:2011年8月16日,由赵本山斥资6000万,主打原生态特色餐饮的“刘老根会馆”正式开业。2011年8月22日,文保人士曾一智向东城区文委实名举报———刘老根会馆涉嫌破坏文物原状。学生写的评论:《传统文化与人的和谐发展》福楼拜曾说:“越是伟大的东西,若将自己摆在与普通事物平等的位置,就愈显它的不凡。”文物作为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和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以平和的姿态融入人的生活,方为传递精神火炬的上策。然而,日渐趋利的社会将文物熏染得益发商业化,从而使之呈现本不该有的高高在上的姿态。日前,至今有278年历史的“晋翼会馆”由赵本山斥资6000万改成了最低消费18万的私人会所。本是公共场所的文物单位如今却对普通大众挂起了“免进牌”,俨然成为群众眼中的奢侈地。生人勿近的姿态,无疑为文化传承蒙上一层阴影。反观国外,尼泊尔的世界遗产免费向国民开放,入口处未设强制买票的标牌,景点里小贩、居民随处可见,游客与遗产是和谐的亲近体验关系。两厢一对比,中国文物商业化的趋势,明显将普通群众及传统文化隔绝开来。“高考命题的一个新课题是要让当代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则材料引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意义进行思考。论证中,学生观点鲜明,立意深刻,文段虽短而结构完整,十分符合我们作文的要求。

(四)材料既要是“热点”,又要回避“热点”

联想到2008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大量考生的素材都是汶川地震、雪灾、奥运等国家大事,虽然是新鲜时事,但写多了,照样给人千篇一律之感。因此,我们在时事时评归纳时,要有意回避这类人人皆知的热点,而去发掘有时代感、有意义,而又易为人忽略的素材。例:浙江省长兴县政府办公楼,被戏称为“世界第一县衙”。媒体报道称,该楼及配套设施总花费达20亿元。山东省济南市政府办公楼——龙奥大厦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造价40亿元,走廊周长为1公里,有40多部电梯,电话和电脑信息点插座45000个,是仅次于美国五角大楼的世界第二大单体建筑。学生写的评论:《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当“贪污腐败”之风席卷中国,当一栋栋白宫式的办公大楼崛地而起,当官员们穿着一套套名牌服装时,卢氏县的土坯办公房却带给人们心灵难以抹去的震撼。(提出问题)层层剥落的土坯,持起的是久违的“勤俭节约”之理念,卢氏县委于己之利益前选择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执政方式,给了,雷政富等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的官员一记狠狠的耳光。“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那低矮的土坯房其实就是树立在百姓心中的一座丰碑;“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那破旧的土坯房则为群众称出了一个深山老区几代领导班子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分析问题)不求人人像卢氏县委般勤俭节约,只愿“廉洁俭朴”之风盛行当下。(解决问题)总而言之,所展示材料主旨积极向上,能反映“爱国”、“正直”、“诚信”、“友爱”等主流价值观,崇尚“法制”、“规则”、“责任”、“包容”、“感恩”等时代意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性强,直面学生现状,这些材料都是可以运用到写作之中。

二、课后五分“时事评论”

在课前提供时事材料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开始撰写评论。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评论时事的文章,简称时评。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这些评论语言允许上网查找,也可以在报刊杂志上摘抄。写作时要注意选好角度,求准求新;表述时要紧扣观点,或精要概括或抓住细节,灵活应变,有效运用,要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尤其对表现社会负面内容的材料要能明辨是非对错,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新近出现的社会热点保持敏感,与时代同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结构多采用“引议联结”形式

这种结构的经常使用有利于深刻全面地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为了使论点更严密,避免过于绝对而有失偏颇,可以在“联”的后面加上一个“辩”的部分,这样就变成了“引——议——联——辩——结”。“辩”就是辩证看待观点,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

(二)学会写好一个主体段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离不开丰富的论据、充沛的情感和严密的逻辑,而构成这三个方面的部件就是议论文的主体段。由于平日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每天写一篇评论基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们就课前展示的素材,选择你有所感的材料写1-2个规范的主体段便可。前期写作通常学生只会摆材料和提观点,缺少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评到中等或以下档次。所以,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进行指导。

(三)辩正思维训练

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人,因观点立场、知识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差异,都有可能有不同的认知。即便是同一个人,切入的层面,思考的角度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请看以下两则评论观点:学生1:《好钢用在刀刃上》舍得花钱修衙门,不舍得花钱搞绿化;有钱购置豪华公车,没钱改善城市下水道系统。不少政府机关把财政拨款花在不必要的地方,导致当真正需要用钱的时候捉襟见肘,因此政府应该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学生2:《引领“行政”之时尚浪潮》造价40亿元的豪华办公楼,一反以往简朴的建筑风格,从“行政”开始引领时尚,为建筑行业迎来一个“行政大楼”的时尚年代,为中国县衙之改造向前迈进一大步。很明显,两人观点不一致。我们可以就这两个同学的不同意见在班级展开深入讨论,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如果经常性的进行这种发散性思维,多维度、多层面进行思考的训练,那么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三、考场两分运用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篇9

《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方面的修订,一是提法的改变,把中高年级的“作文”改称为“习作”,旨在进一步明确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即“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二是由淡化文体的要求,《新课程标准》高年级作文的提法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等。”在表达上没有明确提出“有中心”的要求,条理方面由“有条理”降低为“有一定的条理”。这样做,旨在减少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真实地写出来。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依据“新标准“进行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一、培养阅读积累语言的习惯大量的阅读和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验中已有定论,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和背诵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我认为,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尤其重要的是应配备充足的课外阅读书籍报刊,要跟上指导检查。要搞好“班级图书角”这个博览天地,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手头拥有课外书籍与要求甚远,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想尽一切办法,配备充足的图书。如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优秀少儿读物,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也应占一定的比例。其次,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习惯。比如采用摘录、剪报或运用电脑等方式收集、积累信息资料,养成及时记录、写出感受的好习惯。再者,一定要定期的指导检查,定时进行读书心得交流,这样才能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记实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因此,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调动学生观察、实践、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掘流。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观察自然与社会。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要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去目睹春耕秋收的场景,去体会“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含义,从而使学生幼小的心灵萌生自然真实、朴素美好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美好的自然景观,如日升日落、山河湖泊、田野村庄、孩童捕蝶、群鸭戏水等。这样学生让在真实生活中感受,并把它们引进课堂,使之跃然纸上。其次是引导学生实践,家务农活、手工制作,自然课的各种实验都要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有所悟。只有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才有话可写,有真实的见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三、坚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语言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实践出发,让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每周摘抄3条新闻标题及主要内容,坚持写周记,记叙自己真实见闻感受;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学期办4期手抄报;让学生每学期种植一种植物,并写一篇说明实验过程、结果和体会的短文;根据个人兴趣特长,每学期参加一次讲故事、朗诵、书写等语文竞赛活动。这样,通过各种形式实践活动,加强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以及学科间的融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四、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作文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的差异,拘泥于“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或“统一内容、要求,指导成文”等僵化的模式。结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张扬,更缺乏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记得习作《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时,全班近一半的同学描写清洁工人大清早清扫街道,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敬佩。我们知道,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事物感受也不尽相同,写作也应各具特色。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得好:“我看作文教学‘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既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要让学生情感释放出来,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任何强求都会影响到“尽情释放”的效果。如让学生写《——我想对您说》,大部分学生都是想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我们将努力学习,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您。”可有这样的一位同学,他说:“老师,借这次习作的机会说几句平时不敢说的心里话。教师,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回家除了温习功课,我们还要做许多家务活。您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我们课余时间忙于机械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更不说去发明创造了……老师,我怀疑您有没有过快乐的童年?”这篇作文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写出了真情实感,令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时常提醒自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得主动,敢于在写作中思考,发现自我和展示自我,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总之,小学作文教学要勇于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的兴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敢于表达真情实感,敢于写出个性的语言。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篇10

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它始终抗拒各种僵化人思想的条条框框和规矩,将人的感性生存状态作为研究对象。人就其本质而言乃是感性生存的,爱恨情仇、心灵波动、五官体肤、言语动作均构成最切己的生活状态,构成了对各种禁锢规则的解构力量,也是最人性化的、最能打动人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唯有在这里才能闪现。因此,对人感性生活状态的观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仍带有浓厚的“孩子气”,受到“成人世界”各种规则的限制较少,因此他们本能地可以看到生活中感性、灵动的东西,这恰恰是作文充满活力的根本。常言道,“诗本孩子话”,“诗”的本源就是“孩子”们说出的“话”。要鼓励学生说出“孩子话”,就要鼓励学生尽量远离“大人们”的世界,回到生活本身,用孩子特有的嘴巴、眼睛和耳朵来体验生活,还原它本来的样子。这样,作文中的人、事、物才血肉饱满,它因与成人世界僵化的景象不同,显出特有的“生动形象”之感,甚至惊奇之感。生活,因其显得“陌生”,才“活”起来;生动,因其显得“陌生”,才“动”起来,这样的作文才切中了“美”的精髓。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对好作文的评析不能仅停留于生动形象、语言简练、比喻贴切等这些大而化之的空洞言辞。教师应具备文本细读“、文心雕龙”的能力和眼光,及时捕捉、保护、发散学生的感性灵光,将精彩的字、词、句拿来作深入分析和品味。让学生在感性层面上对它们的妙处真正有所会心,认识到原来自己天然就具备“生动形象”的资质,不必再在“装高深”“伪深刻”的泥淖中徘徊。这样,学生作文里的生活世界之门就真正敞开了。

二、情感:寻找逝去的本真性

富有“真情实感”,是在作文训练之初就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情感之“真”,是评价一切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一篇作文,故事可以编造,人物可以虚构,但它给人的情感洗礼必须是真挚的,否则就会令人生厌。然而,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遗憾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真情已大量流失“,为文而造情”的现象十分普遍。“复制”情感的套作将人最宝贵的东西———情感给淹没了。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如何寻找逝去的情感的本真性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了真情的“贫乏”。一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都将人的情感当作学习和规范训练的对象,殊不知,这违背了人性的本质。莫言在诺贝尔奖的获奖演说中沉痛而深刻地说“,当哭成为表演,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允许”一词,实则无奈、艰难而又坚定地发出了维护人的情感自由的呼唤,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最低限度。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青春的特质就是饱含激情,它激起人情感的多样性,激荡着成人世界中固化的情感秩序。但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将“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感情”这一问题固定化、标准化。父母情、家乡情、朋友情、师生情等应该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是在学生们的笔下却千篇一律,甚至麻木无情。学生们的情感世界是如此“贫乏”,性情是如此难以激发,作文的灵魂被掏空了。要知道,世界上一切都可以灌输和制造,唯有情感不行,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里犯了大忌。二是传媒时代和信息时代俘虏了大多数情感正处于动荡期的学生,进一步消解了学生们的情感能力。网络传媒平台无时无刻不在制造情感,一张图片加一段夸张的叙事就可以“煽”起人廉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虚浮的,转瞬即逝的,没有人的身体、心灵、思维的真正投入,不可能带来真情实感。但这种虚假情感经过精致包装和强势宣传,却击中了人本性中逐新好奇的软肋。在浸泡了这些“虚情假意”之后,本真的情感神经麻木了,“为文而造情”就成了必然。语文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苏醒和保护情感神经呢?我们认为,关键还是要回到生活本身。作文训练不应在教室里闭门造车,而应更多地有意识地组织室外活动,让学生在切切实实的生活中,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真正交往中去经受喜怒哀乐、人伦情理。痛,要痛得彻底;喜,要喜得无羁。在情感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中,将情感的神经“惊醒”,真正拓展开情感生活的疆域。当情感的世界被打开,离“为情而造文”的理想境界也就不远了。

三、思想:恢复原初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