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健美操课程线上教学的选择

时间:2022-12-15 08:57:39

大学健美操课程线上教学的选择

摘要:健美操是力与美的完美融合,是一项活力、积极、阳光的运动项目,其凭借自身属性成为现代体育教育主要项目之一。在当前的健美操教学中,健美操的价值逐渐展现出来,与学校体育的融合更加紧密。该文将线上教学融入大学健美操的教学实践中,在检验线上教学的有效性之后,打造大学健美操的线上教学模式,使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在一体化的教学格局下,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丰富及良好的锻炼空间,在健美操的学习中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同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健美操;大学健美操;线上教学;大学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体育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从当前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看,普遍存在缺乏科学体育和有效锻炼的情况。而健美操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活力及吸引力,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将健美操教育融入体育课堂中,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望能够借助线上教学的丰富资源和便捷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大学健美操的自身作用。

1大学健美操教学现状

大学健美操教学现状的调查,结合学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大学健美操的教学实践,从“教”和“学”2个方面展开分析。

1.1“教”的现状

当前,大学健美操的教学普遍沿用传统体育教育的方式,“教”的过程多集中在“模仿与示范”上,即体育教师根据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动作进行分解示范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模仿与反复练习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目标。但实际上,“教”的现状很难满足现代体育教育的趋势,也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明显差距。且大部分教师很少将关注点集中在方法革新和内容创新上,大多数以规定套路为主,导致大学健美操教学相对枯燥,并未将健美操运动的特点和魅力充分展现。要充分利用“教”的指导作用,让健美操教学全过程得到优化,才能够带给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知,才能真正意义上了解、认识和区分健美操。从“教”的表现来看,大学健美操教学实践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打造适应健美操教学的基本框架[1]。

1.2“学”的现状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大学健美操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大学生的具体反馈来明确。在健美操“学”的过程中,具体现状如下。其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普遍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加上学习负担与压力过大,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主动性,这使得健美操的实施效果受到影响。且由于健美操属于难美项目,教学过程相对漫长,重复练习较多,动作相对复杂,本身缺乏吸引力,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其二,终身体育意识并未形成。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需要学校教育做好指引,但从实际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对健美操的内容熟知度有限,体验感不足,很难与该运动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造成二者的衔接出现问题,终身体育意识无法通过健美操教学达成,显然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利的;其三,碎片化信息整合习惯未得到重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碎片化资源整合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但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学生这一学习特征并未得到重视[2]。

2大学健美操线上教学的优势

作为一种依托网络空间和平台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的尝试和应用效果已经得以展现,并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思路。线上教学依托在线教育的成熟度逐渐发展,同时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庞大,能有效支撑线上教学实践。目前,大学健美操发展的机会和挑战并存,机会则是线上教学逐渐与体育教育结合,挑战则是在传统健美操教学环境下“教”与“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大学健美操线上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2.1内容传递生动

健美操本身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强调动态美的呈现过程。大学健美操在传统教学环境中,理论和实践等内容传递受到一定影响,主要是单一的内容传递模式,加上课时有限,使学生对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和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线上教学则不同,作为一种基于线上平台的主要教学模式,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动作与技巧示范层面,其信息整合度和传递性更强。如借助网络平台的便利,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突出强调内容的生动性[3],这样的传递形式,让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完整。依托资源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让健美操的线上教学开展更具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发挥出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

2.2师生交流充分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否有效,显得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师生的交流并不充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处于“单向”的知识传递状态,互动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线上教学则不同,依托线上平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更突出和强调多渠道的交流和沟通。如通过社交平台,就健美操的技巧和表现力情况进行有效讲解,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健美操技巧,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营造良好的健美操教学氛围及教学环境[4]。

2.3教学效果增强

大学健美操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考试情况和日常反馈来体现。在传统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大部分的评价都集中在理论知识和技巧动作表现力等硬性指标上,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关注度十分有限。且在得出调查结果之后,结果的反馈也并不理想。线上教学则不同,作为一种以线上教学平台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和关注的重点是线上的教学效果,将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便于持续发挥作用,让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相比于线下教学的尴尬局面,线上教学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

3大学健美操线上教学的实施

大学健美操线上教学是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主要选择,是丰富线下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更符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应用的效果更理想。要积极尝试和打造线上教学新模式,将线下与线上有效结合,并制定实施举措,让大学健美操教学持续发挥作用及应有价值。

3.1做好前期基础准备

前期的基础性准备工作,是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环,做到有备无患显得至关重要。当前,主流的线上教学模式包括微课教学、慕课教学等。相比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开放的线上教学,自然在教学创新性的表现上更理想。但结合实际发现,线上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准备工作相对复杂,教师要准备的内容更多。一方面,教师要制定线上教学的基本流程与框架。结合大学健美操的教学要点,教师要制定围绕线上教学展开的教学框架,包括教学内容的筛选、线上教学内容安排、讲解方式、评价效果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案的支撑来有序展开,避免出现线上教学杂乱的情况。另一方面,做好前期教学资源的准备。从当前被运用到大学健美操教学的线上教学模式来看,无论是微课教学还是慕课教学,对教学资源的依赖性都较高,需要教学资源为教学工作提供必要、有效的支撑。如教师需要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录制设备、社交平台等,将成熟的健美操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并愿意在课程教学资源的吸引下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深刻感受健美操的魅力,让教学有效开展。前期的基础性准备是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基础[5]。

3.2做好中期线上实践

在线上教学模式下,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通过各个平台传递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下接触到健美操相关技巧的教学视频和有关资源,并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感受健美操的魅力。在课前达成预习的目标之后,课上针对内容展开具体讲解。当前,针对大学健美操的线上教学,并不是完全的线上教学模式,最为理想的是一种以线上为辅助教学,线下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该模式既包含了线上的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又使得线下的教学实践得到有效推进,同时有更充足的教学资源为线下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撑[6]。对于教师而言,线上线下的衔接紧密度显得尤为关键,最终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确保健美操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让教学价值有效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好大学健美操线上教学的具体实践至关重要。

3.3做好后期实施评价

在传统的健美操教学评价中,学生表现是唯一的考量标准和考量要素,但所展现出的效果并不理想,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内容方面的有效调整,让教学评价得以发挥作用及价值。线上教学的实践过程,更需要教学评价发挥作用,尝试通过新方法、新内容将学生线上学习的全过程情况进行具体展现,打造动态化的监测机制,只有确保教学全过程得到优化,才能够让教学工作有序展开,发挥出健美操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作为关键要素之一,在精准衡量中反作用到教学实践中,让教学效果得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调整线上教学模式,创设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平台。以科学的评价让教学全过程得到优化,发挥动态监测的有效性[7]。

4结语

综上所述,线上教学的选择与实施,符合现代教育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大学健美操的线上教学实践,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探索。要深度挖掘线上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学工作有序推进,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小艳,孙蕊.大学健美操教学中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才智,2020(14):92.

[2]唐敏红.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健美操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63,65.

[3]陈芹.移动网络媒体在大学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7):192,194.

[4]刘楠.大学健美操教学中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6):85,87.

[5]王小妮,石佳磊.大学健美操教学问题探究[J].才智,2020(5):46.

[6]黄鑫,李礼木.信息化视域下大学健美操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9,38(4):42-45,50.

[7]蔡军.探究大学健美操教学中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策略[J].现代交际,2019(13):192-193.

作者:杜雪琪 赵冰晶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育部 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