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3-21 04:23:08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新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陶行知思想对体育教学的一些改变: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改变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陶行知教育理论改变了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也改变了体育教学评价,四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改变了体育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体育教学;研究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重要思想,我们应把陶行知思想与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生活是儿童创造性的培养的来源和土壤,抓住了生活这一个切入点,我们的日常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的体育培养首先要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改变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要在课程上争取时间的解放。不谋而合。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需思考,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而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改变了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因此要精心设计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情境,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改变了过去体育课堂上老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模仿练习的教学方式。1.新颖的教学情境体育活动内容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创设新颖的教学氛围,使整堂课充满新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不同的教学分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与学生共创造,教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教师,学生教师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双方共同向创造生活迈进”。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积极提倡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让学生通过合作共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3.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等,在教学中还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值得推出的探究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

三、陶行知教育理论也改变了体育教学评价

陶行知体育思想中所蕴含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告诉我们,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要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方向转换,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陶行知倡导运动健身,强调教学做合一。科学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应该把评价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评价、终身评价,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师生的共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予以确定。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作为当代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实现角色转变,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共同探讨交流,真正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学会合作,学会共处。2.科学、合理、全面地作出评价分数是学生评价体系的敏感核心,也是当前我们体育教学评价体制的“软肋”。以分数作为量化的评价标准未必不好,但问题关键在于:以体能和运动技能为内容的测试和打分反映了哪些素质?众所周知,先天素质和遗传因素对运动能力影响很大。有的学生稍下功夫或者不用练就能得到高分,而有的学生即使再努力也达不到及格。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质与技能提高的幅度,而且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情感意识、创新精神等。

四、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改变了师生关系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于于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因此,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体育课堂都能够追求一份诗意;让我们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体育的快乐。让我们高举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精神旗帜,秉持“热爱,奉献,实践”精神,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佩华,王家林.试论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14(2).

[2]李国华.谈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赤峰学院学报,2004(05).

[3]朱强.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04(09).

[4]刘建华.大众体育的理性回归———体育生活化[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0).

[5]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作者:潘军艳 马良 单位:苏州市陆慕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