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4:13:12

课程教学论文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中拥有私人汽车也越发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国内汽车4S店业务上的竞争。从汽车生产、制造、维护、维修、销售等环节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对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企业迫切需要。在国内中职院校中所培养的人才,在学校要掌握一定的工作理论和实践,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直接熟练的工作。并且,中职院校所培养的汽车销售人才,能够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研究中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职汽车销售情况进行了解,并提出合理建议用以改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车销售;问题;措施

1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首先对校企合作含义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以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基地,而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以此能够使学校在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能够将学校所具有的资源与企业所提供的机会相结合,以此作为未来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现今,社会发展迅速,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激烈。在教育行业中,中职院校之间也存在一定竞争关系,所以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更加注重时效性和实用性,不但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并且还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实用性人才。而在校企结合下的中职院校,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此将各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得到应用,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校企合作采用五种合作模式:学院主导式;共建共享式;企业学院式;教学工厂式;基地集群式。必须遵循“目标导向的互利双赢原则、过程控制的共建共管原则、系统优化的互补互促原则”三大原则。从目前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来分析,能够在教育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效果,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被社会所应用,且能够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在行业中站稳脚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中职教育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2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也使得汽车行业发展达到一定黄金时期,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上也越发迫切。而中职院校作为培育汽车人才的重要场所,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批人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职院校在培养大批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教师水平普遍偏低、实践设备缺乏等。虽然大多中职院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但是在实践上过度依赖企业实习阶段,在学校反而掌握实践内容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1对于汽车营销的不准确定位对于中职院校来说,能够在社会需求导向下培养高素质汽车销售人才,才是其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向。但是,从目前中职院校教育模式来看,对市场需求的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仍不够了解,所提供的理论教学在定位上也较模糊。甚者有些中职院校对于汽车营销的理解只是卖车,而不是针对卖车进行一系列销售技巧的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汽车销售知识。与此同时,专业学习的学生对于汽车营销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颇,认为理论教学在今后实践中作用不大,所以在理论知识学习上也不够认真。在国内汽车交易市场中,很多汽车销售人才过多的将服务放在首位,而并没有将营销技巧同服务相结合进行销售。在国内一些高品质汽车4S店中,一些汽车营销人员在营销上并未接受系统培训,如果涉及到较为专业知识时,在服务水准上则会大打折扣,不但影响客户对4S店的印象,甚至还会给4S店声誉造成影响。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对汽车营销定位不准确所造成。因此,中职院校在培养汽车营销人才的过程中就要先了解市场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此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2.2知识与实践欠缺配合中职院校教师本身在专业水平上较为欠缺,所以在汽车营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也只是灌输简单的理论知识,并未结合当前市场营销相关知识,也并未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一般在课堂中只是对销售行为和销售技巧进行讲述,并未将所教授的知识点进行外延,无法使理论同实践完美结合起来,对学生今后进行实践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对于中职汽车营销教学来说,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以及市场需求作为教学活动内容,那么对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具有一定作用。2.3汽车营销教学无法适应现代汽车行业从现今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教学情况来看,其学校所具备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用设备等情况仍存在一定的欠缺。但是现今汽车营销教学上同社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造成中职院校毕业学生在社会就业过程中知识结构简单,对新知识方面不够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所掌握知识点少的问题。而在教师方面,因对汽车营销教学上注重汽车销售技术与行为方面,但是所涉及市场营销方面内容并未进行教学,自然也不会将企业营销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所以中职院校在教学上无法适应市场现今汽车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必要性与优势

3.1必要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人才。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能够将所培养的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中职院校本身在教育理念上较为缺乏,并且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方面不够重视,所以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上难以开展。从国内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思考,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在教学理念和模式上要进行更新,以此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改变的过程中,在中职院校教师水平方面也要给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中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以此展开教学活动。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教学中以校企合作模式则是今后中职院校教学发展趋势。所以,校企合作模式是符合现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但改善了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且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吸收更多高素质人才,一举多得。3.2优势校企合作本身是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对于学校来说,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给学校,学校则可以在市场导向下合理的调整教学活动;对于企业来说,能够通过联合教学的模式,为企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对于两者而言,都能实现“双赢”局面。

4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4.1提高校企之间合作模式建设首先,从学校和企业教学理念方面来说,能够充分对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给予重视。从政府层面来说,能够重视中职院校教育模式,从政策以及资金上给予支持,并且在能够积极的将这种模式进行宣传,提高大众对教学的认识。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国内中职院校实际情况,以此进行教育上的改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的改革上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应盲目进行。4.2提高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提高校企之间的配置从学校方面来说,能够保障学生各方面发展全面,那么就要从师资力量方面给予完善,以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可以外聘联合企业中一些优秀员工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能够结合学习。企业也可以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将最新的技术以及设备知识向学生进行讲解,以此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4.3学校按企业要求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在校实训实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对于中职院校来说,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达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也算完成实践教学的目的。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实践,使学生在企业实际实习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对员工的需求进行管理,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次真实的工作实习,能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结构和实际技能,以此促进教学活动的外延。4.4不断丰富校企合作方式中职院校除了跟企业进行联合教学以外,还可以积极的探索更多适合中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合作模式,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就业提供更多机会,以此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如汽车营销专业学生教学方面可以建设实训中心,可以真实的模拟4S店场景,如汽车展示厅、汽车维修接待中心等,通过场景上的布置,让学生根据汽车品牌和性能等进行营销,以此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可以由学校教师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和面试,以对学生实践效果有一定了解,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深入情况起到一定约束作用。

作者:李军 单位: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蒋妮.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2]罗智强.试析中职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建构[J].科学咨询,2013,(39).

[3]沈杰.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1).

[4]李萍.项目导向下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84).

第二篇: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营销教学论文

摘要: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宽泛,学生学习不主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培养目标难以有机融合的问题,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例,从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教学模式的保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教学模式是指将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赛学一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由于它能较快地提升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近年来逐步得到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及竞赛平台的不同,该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与竞赛融合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研究与实践为例,在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入手,制订基于技能竞赛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专业核心技能对应的技能竞赛项目,创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教学模式、革新“竞赛课堂”的教学方法,实施“以赛代考”的考评方式,对高职院校“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提炼与总结。

一、“以赛促学、以赛促训”

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一)制订基于技能竞赛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架构、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资格条件、学生就业去向等进行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基础课、技能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职业岗位课四层递进,实现校企无缝链接和学生零距离就业。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论证,并结合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并制定基于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不断增加实践学时比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运行”模式,采用“教与学、学与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二)设计与专业核心技能对应的技能竞赛项目竞赛项目必须符合专业教学计划中对技能教学的相应要求。以赛促学所组织参加的各种技能竞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行为,而不是随意自由参加的单项竞赛,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技能教学的质量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所以组织各种技能竞赛必须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严格一致,必须与专业教学计划密切相关,必须完全符合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关技能教学的相应要求。我们深入企业调研实际生产工作任务,以企业生产实践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规范为依据,制定比赛评分规则。结合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核心技能,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将企业生产实践项目设计成竞赛项目(如图1)。图1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技能竞赛项目与专业核心技能对应图(三)革新“竞赛课堂”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学校实施以培养名师带动名校的举措,大力培养“双师型”和“双高型”教师,选派教师参加部级的教师培训,到外省市大型企业参观学习,为专业教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方便教师专业进修和下厂锻炼,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任务驱动,班级学生分小组进行竞赛的方式完成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四)实施“以赛代考”的考评方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实训软件、现场实操等方式组织专业竞赛,将竞赛结果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成绩。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考核过程相重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防止部分学生产生不认真的学习态度。课程考核方面也达到了既注重结果又兼顾过程的标准。我们改变以往的“平时表现+期末考核”的考核方式,对核心技能的核心课程(实训)实行“以赛代考”的考核方法。更加突出考核的过程化、真实化的特点,提高考核的实际效果。从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真正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训”

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其具体研究与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探索阶段(2009-2010)2007年9月,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作为专业方向开始试点招生,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与培养目标都处于摸索阶段。2010年我们申报的“2007-2010年近三年汽车专业毕业生情况跟踪调研”项目获学校批准,通过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深刻体会到该专业的当前实行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同时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学校技能竞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企业中发展更好,基于此,我们探索基于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二)实践阶段(2011-2014)专业团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基于技能竞赛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设计出与专业核心技能对应的技能竞赛项目,创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教学模式、革新“竞赛课堂”的教学方法,实施“以赛代考”的考评方式,并将这些成果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全面应用。通过实践,专业学生培养质量逐年上升。2011年-2015年麦可思调研报告显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逐年上升,学生的母校推荐度、专业满意度、平均工资均名列学校前茅。近3年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三等奖第一名),所获成绩均为当年湖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高职汽车赛项的最好成绩。历年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均在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担任部门经理。(三)升华阶段(2015-2016)通过成果实践和经验积累,我们公开出版了基于“竞赛课堂”活动教学法的改革教材《汽车销售技术》(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8155892),主持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参与部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牵头机械行指委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项目,并通过校际交流与教育部高职院校师资培训项目,在全国范围将该成果进行推广。

三、“以赛促学、以赛促训”

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及推广自2009年开始,该成果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7届学生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及全国技能大赛、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以及利用2011-2015年教育部师资培训项目平台等方式推广该成果,取得如下效果:(一)依据2011年-2016年麦可思调研报告,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逐年上升;学生的母校推荐度、专业满意度、平均工资均名列学校前茅。(二)2012———2016年,学生连续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三等奖第一名),所获成绩均为当年湖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高职汽车专业最好成绩。历年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均在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担任部门经理。(三)通过该成果的推广实施,本专业团队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团队教师获得2010年高职院校说课大赛一等奖(部级);获得2011年课程设计大赛二等奖(部级);获得2013年汽车专业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部级);获得2016年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部级)。(四)湖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10余所兄弟院校领导专家先后来我校考察交流成果应用情况,对本成果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并给予充分肯定。通过2011-2014年连续4年教育部师资培训项目,向来自全国50余所院校120余名骨干教师推广了该成果,帮助来交流学习的院校师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得佳绩,如湖南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中获得二等奖。他们的指导老师表示,2013年、2014年两年来我校交流学习对获奖的帮助十分显著。

作者:聂进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苑振柱.“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7-88.

[2]彭国平.“以赛促训,以训促教,赛训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1):60-62.

[3]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54-155.

[4]张贺.“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77.

第三篇: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探索与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学校汽车营销类专业开设的汽车构造课程理论教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引入基于问题导向理论教学法,探讨问题教学法如何应用,以期有效提升学生对汽车构造课程的理论学习效果。

关键词:汽车营销专业;汽车构造;理论教学

汽车类汽车营销与服务等专业,主要以汽车营销为培养方向,培养学生的汽车营销知识、服务技能、营销综合素质,培养能运用市场营销知识完成汽车营销与服务活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三依托”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即:汽车营销技能依托实习实训、营销理念依托课程建设、营销个人人格魅力依托专业内涵建设。《汽车构造》是汽车营销类的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程,是学习其他后续汽车使用与维修、汽车市场营销、汽车销售实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然而在课上授课过程中,针对汽车营销类学生会出现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会严重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主动性、创新性,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更是觉得无从下手、难以理解。

1汽车构造课程理论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生源不同,课堂表现两面性。根据我校历届学生招考生源来看,有两类,一类是三校生;另一类是统招高中生。从统招部分学生生源文理科来看,理科生思维比较敏锐,文科生感情比较细腻,表达能力出众。从上面生源不同来看,理论课堂上会出现几个问题:其一,对于部分三校生来说,由于掌握的基础知识不牢靠、不系统、不完整,会出现所讲内容难于理解问题;其二,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觉得知识枯燥无味,逻辑性太强,实用性太强,难于理解,会导致渐渐的不愿意学习,失去兴趣;而对于逻辑推理性较强的理科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所授课内容,跟得上课堂节奏,课堂上出现两面性,一边是学不进去的,一边是特别有兴致的。1.2针对不同专业、相同课程的学生,教师没有做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汽车营销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汽车销售企业、汽车配件销售企业等企业就业。从事汽车销售、汽车精品销售、汽车售后服务等市场营销和服务等工作,而不是像汽车维修检测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等主要从事汽车维修、保养等技术工种的工作。但是我们授课教师在授课时确实没有针对专业特色不同、学生就业去向不同,而进行绝对意义上的区别授课。无论授课计划、授课时间、授课课堂安排,还是授课形式、授课内容等都统一处理,没有根据授课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方式授课。课堂授课形式比较机械化、原理化、逻辑化,造成绝大部分学生感觉课程无趣,造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3汽车营销类汽车构造课程教材针对性不强,缺少实用性。目前市面上关于汽车营销类的书很多,但是比较适合汽车营销类的汽车构造教材却少之又少,不是教材章节内容过多,就是内容表述过于生硬(如,大量的结构原理图、机械部件图)、过于系统、过于庞杂、过于深奥,严重缺乏趣味性、吸引力,致使教师难于授课,按照书本讲太深、太难懂了,不按照书讲学生跟不上课件演示,教师讲慢点的话,完不成教学计划,进度跟不上,导致连锁性一系列问题。

2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导向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较为广泛,目前多应用于数、理、化、医学等相关学科,应用于汽车类教学尚且不多。那什么是问题导向教学呢?以问题为导向教学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目前课堂教学还依然存在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照着书本或讲义满堂灌,课堂互动很少,就是有,也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互动,学生没有活力,没有兴趣点,不积极参与被动式的互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能够激活师生双向互动,学生能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上的主体,尤其是那些能够思考到接近问题真相的学生,会越发的主动、有活力,有种自己被全课堂的同学认可、羡慕的感觉,这样部分学生的主动热情的学习氛围,会带动全体学生,学习效果很好。目前课上授课教师的提问多数属于记忆性问题与推理性问题,而分析、判断、比较、发现、评价等价值的问题却少之又少。以问题方式教学会较好地体现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本人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向谈谈自己的做法。2.1细化教材章节,转化教学重点、难点内容为教学问题。汽车构造理论课堂上,由于所讲汽车零部件细节知识,如变速器换挡原理、发动机节温器工作原理等,具有逻辑性、思维性很强,学生一开始学习会有畏难心理,逐渐地失去学进去勇气,导致“混”课堂的现象。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将教材章节进行细化,抽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置短小、简洁的问题,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所设问题的进行思考,从而进行分析问题。比如变速器内容,可以这样设置问题点:什么是变速器?变速器的种类有哪些?变速器的组成?2.2从日常生活案例实际出发,形象地设置教学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学生了解之后,就是内容深层次转化,进一步的分析和发现,达到理解掌握的效果。教师可以把重难点内容以生活案例方式作为问题引导,从生活实际出发,形象地设置教学问题。如,讲到汽车手动变速器档位变换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点,“我们生活中骑的自行车,有变速器吗?有档位变换问题吗?”,抛出问题点,使学生暂时不再一味纠结于枯燥、难懂的汽车变速器换挡问题上,相当于转换话题。由于大部分学生都会骑自行车,所以兴趣点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一定会跟着教师所设的问题点追想下去,与此同时,经过对自行车动力传动问题、换挡问题激烈思考、共同分析、判断后,就可以把话题引回到汽车变速器上,这样就实现了将“汽车变速器换挡”的复杂问题转化为“自行车动力传输以及如何实现变速换档”的简单问题。2.3采用类比方式,引导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发散性。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在汽车构造理论课上,由于零部件基本原理有相似性或类似性,所以可以通过类比方式讲授其功能、结构、原理等。通过类比方式讲授,学生会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记忆,还会起到对难懂、懵懂知识重新学习的作用,使学习思维连续、持续,甚至会激发起学生对某些事物的发散性思考,增强其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汽车构造课程中底盘部分主减速器内容,就可以与变速器的低档位传力原理进行类比教学,其功能和工作原理很大一部分基本类似,都具有减速增距作用等。

3结论

针对汽车营销类汽车构造课程理论教学现存问题,提出有针对性、适宜性教学的重要性。采用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应用于汽车营销类汽车构造理论教学,效果显著,学生上课积极、课堂勇于思考、能够对相关问题自主分析。针对课程的特点,本作者将会在今后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的研究,以期达到适宜的、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方式,最终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翟静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建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创新教学探讨[J].电子测试,2016(7):85-86.

[2]范蕾,于汇泳.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4):67-68.

第四篇: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基于新的汽车市场形势下对营销和销售人员综合职业能力的新要求,针对目前高职汽车营销课程现状,提出改革的新思路和建议,旨在以推动课程内涵建设的发展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汽车营销;课程改革

汽车销售是汽车产业中的关键环节,多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4S店营销模式加大了对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汽车销售人才的需求,这也对汽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从毕业生和企业的调查来看,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欠缺、知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作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营销”在内容和课程设计上亟待改革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专业课程水平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汽车营销课程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汽车专业营销人才,使其符合汽车行业和营销领域的新要求,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汽车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在深化“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之下,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及改革以适应市场与时代的要求。综合近些年汽车技术与服务专业的发展和汽车营销课程的建设,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方面

目前,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被打破,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较为广泛的引进课堂,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所引案例陈旧,学生容易理解但不宜运用,而且多数案例源于国外,与中国国情、商业、文化脱钩,可参考价值不高,学生应用到实践中不能使企业满意反使学生困惑;二是项目教学法流于形式,出现“只有雷声,没有雨点”的现象。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换角色,教学过程中以咨询员、伙伴、朋友等角色出现。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穿插实训课程,且实训过程仅仅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单上的项目,缺乏实训后的分析和总结。

(二)教材内容方面

首先,教材中涉及理论大多是西方传统商业环境下的营销与销售理论,而以中国文化和商业环境为背景的相关知识涉及甚少,同时缺乏最新的前沿性的观点及论述。“重理论轻实战,重西方轻本土”是汽车营销教学中普遍的现象,一线实战积累形成的“草根理论”常常被轻视。其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汽车营销课程教材内容就略显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赢取学生的注意力资源就显得被动。第三,教材的知识结构单一,仅以营销知识和销售技巧为主。在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社会学、心理学、金融学、传播学等学科,以及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人际关系学、行为学、礼仪学等方面涉及甚少。

(三)实训实践方面

首先,“汽车营销”实训课程环节中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实训环节依然存在不足:由理论课堂走向实训课堂,初期学生兴趣浓厚,然而中后期实训环节成为常态化教学后又因实训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以及实训内容、环节缺少创新、智力开发,使实训课程存在“走形式、走过程”的情况,影响了实训效果及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实践环节,“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欠缺。能和学校建立合作的汽车4S店不多,能让学生参与“实战”锻炼的企业就更少。实训课堂中的成效还需要在企业实践中得到验证,才能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就业。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汽车营销课程改革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高等教育学认为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达到“应知”的目标,技能的学习是为了达到“应会”的目标,而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概括化、系统化,更好地支配、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这便是“应变”目标的要求。这种“应变”能力就是综合职业能力[2]。综合职业能力是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职业人需将其作为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是一种综合性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涵四种核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专门技术能力和工作发展能力,以及四方面的基本素质:思想修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3]。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汽车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当前,关于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改革的研究大多只涉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如情景式教学法、柔性教学法、三位一体教学法的运用,缺少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课程改革要明确的是,高职教育以“能力本位”为培养目标不仅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情境中的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判断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汽车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就不能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更需要为学生提供情感、素养、价值观和知识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才能使学生获得角色转换所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汽车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针对汽车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以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专门技术能力和工作发展能力为导向的系列改革。1.以模块化的任务引领式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进行社会参与时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积极和完好状态,主要体现为自主分析判断能力、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和竞争合作能力。依照“汽车营销”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谨慎择取“必要、够用”的理论,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体会、学会”为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基于模块化的任务引领式教学,就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交融、学习与实训交替的目标,强化了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汽车市场环境分析与调查模块为例,设计任务学习,见表1与表2。依据现实的工作任务、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安排的教学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成员需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各项任务,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为达到调研的目的学生必须和陌生人沟通,这就激发学生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述和沟通能力,同时在任务考核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给小组打分,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此外,教材的选定也是重点。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师自己要尽可能认知最新的前沿性观点和论述;教材内容可分为9个学习项目,其中“汽车营销认知与入门”为基础模块,“营销调研”“汽车产品和品牌策略”“汽车产品定价策略”“汽车产渠道策略”“汽车促销策略”“汽车销售与服务”为应用模块,“公共关系与汽车而营销”“汽车营销法律与法规”为提高模块;教材体现与“互联网”联系的新特色,如课本中扫“二维码”学生就可以看到汽车营销教学软件(模拟仿真教学)以及微课的下载跟进学生课后学习等。2.采用小组领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关系、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除了在“汽车营销”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还要更多的安排和设计学生的课后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小组领学的方式分配学习任务,如:1)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有关2016年的国际、国内政策与形势,来分析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影响;2)搜集并了解某一汽车品牌的营销策略,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带来的启示。每个小组领取一个学习任务,课后研学形成总结性报告并制作PPT在课堂上讲述,通过这种小组领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3.通过实训周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专门技术能力专门技术能力是指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汽车营销”课程改革需强化实训的实战性和考核方式的职业性。首先,设计汽车营销实训专周课程。通过实训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所学的汽车基础知识、汽车销售服务流程和经营场所的管理制度;强化推销技巧、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以汽车整车销售流程模块为例,此模块包含六个项目,分别是汽车销售展厅接待、汽车客户需求分析、车辆展示与介绍、异议处理和试乘试驾、新车交付、车辆售后服务管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对4S店进行观摩和学习,随后编写六个环节的情景剧本,然后在模拟企业汽车营销实训车间以真车、真实场景进行演练,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方式完成六个项目的实训内容。其次,综合模块与大赛成绩使考核方式更加职业化。“汽车营销大赛”是以赛促学的有效途径,“汽车营销”课程采取过程性和水平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即平时各模块的成绩与大赛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4]。4.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工作发展能力工作发展能力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适应与调整能力[5]。工作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汽车营销课程组探索与汽车销售企业的深度合作。首先,安排学生在汽车销售企业集中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汽车营销课程教育教学中重要的职业实践环节,学生需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工作任务,获得感性认识,提升职业能力。其次,安排职业生涯人物座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课程组教师的引导,还可以邀请企业内有经验的职业人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汽车营销”课程改革是依据职业岗位技能与发展为宗旨,以汽车营销企业真实的营销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进行创新的课程体系。新构建的“汽车营销”课程更加重视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汽车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学生更自信的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了毕业就业零距离。

作者:谢霖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吕秋硕.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改革初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62-63.

[2]胡皓灵.浅析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2):134-135.

[3]邹贵平.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时空,2011,(12):13-15.

[4]王彦梅,李佳民.高职《汽车市场营销》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2,(3):28-30.

[5]陈苡.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报,2013,(9):112-114.

第五篇:汽车营销课程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汽车营销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本着如何提升高职学生高素质应用能力的原则,将汽车营销课程中融入了实际的汽车营销工作内容,从实际出发来总结归纳相应的教学效果和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和提升,最终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汽车营销;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教育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对职业人员的基本需求,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将对学生的培养重心转向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颁布了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书,其中明确表明要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考核实现校内与企业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校内实现、企业实训和实习的三个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和实习一体化。根据意见书的指导方针,我校的汽车营销课程一直是由我院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担任的,2015年起对该课程进行了课改尝试,参与此项目的班级为汽车运用技术1407班36人。在本文研究中,主要是以汽车营销教学过程为例,通过引入汽车营销工作环节来开展相关的教学过程,而后总结最终的教学效果和成果,从而为提升汽车营销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背景

1.1企业背景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现有汽车4S四百多家,仅乌鲁木齐市,就有有近170家汽车4S店,所以对于汽车销售行业来说,对于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量非常高,对于汽车营销课程来说,就业前景非常可观。根据近些年的企业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学生的反馈效果来看,他们对于学生的汽车专业知识还是比较肯定的,但是学生的市场调研的能力以及企业营销策划的能力一直是欠缺的,仍旧是企业最关心的。如果大量招聘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生,由于缺乏对汽车行业的了解、对汽车的专业知识反而成为了开展营销策划和汽车销售的瓶颈。新录用的人员都要进行系统培训后才能上岗,这无形中造成了汽车4S店的招聘成本和生产成本投入,所以很多汽车4S店在反馈的意见基本上集中在一点,是希望我们提供的毕业生能够在市场调研与营销和汽车专业知识两方面都能充分掌握。1.2现有实践技能的评价标准不够清晰,考试方法比较单一根据课程标准,汽车营销实训项目中要求包含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汽车4S店工作人员的商务礼仪的实训,再者是对汽车4S店实际的工作流程进行实训,另外,要求对整车销售过程、基本的维修保养流程以及汽车的库存管理方式等内容都要靠开展相关培训,最后要对六方位绕车和相关操作进行培训。一般说来,在教学计划中,都会有相关的标准和说明,但是汽车营销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个标准很难量化来测定,再加上当前很多都是以笔试为主,通过试卷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测评非常不科学。加上笔试机制引导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更高的学分,反而压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1.3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较大目前我国汽车的营销主要是在各汽车生产厂商建立的4S店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去这样的单位进行实习,才能掌握真正的汽车销售的办法。但事实上汽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往往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用人单位基于商业机密等一系列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接收或者是不愿大量接受实习生,这就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此,建设好校内的实训基地就成了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主要解决办法了,但是汽车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像其他的一些工科专业那样便于实现,要模拟出一个真实的汽车营销的环境,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很多时候预一算出来,学校就打退堂鼓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学生没有过汽车销售的现场感受,如何能做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呢?1.4老师实践能力不高虽然目前高职院校老师的学历越来越高,甚至有很多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来,但是很多老师由于从学校直接进入教师队伍,实际的企业营销经验很少,大都没有经过汽车4S店中实际的营销过程的锻炼和洗礼,最终导致了对于实际的汽车营销技能不了解,实际的营销实战经验验证不足。再加上老师自身学识来自于高等院校甚至是研究生阶段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应用型的高职教育有些格格不入,导致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教学主题,或者把握不到整个课程教授的重点。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老师在汽车营销实战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习培训、讲座等各种方式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为汽车营销课程带来极大的便利。

2利用汽车展作为汽车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课程改革

2.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新疆卓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为我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新疆卓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公司注册资金4121万元。是全疆最大的东风日产专营,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乌鲁木齐市市天山区金银路611号,紧临外环路,背依国际大巴扎,交通便利。目前在新疆地区有11家4S店,年销售量上万台。是集整车销售、售后服务、备件供应、信息反馈为一体的大型汽车销售集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了解企业在营销中最急需最主要解决的问题,发现基本集中在客户满意度、消费趋势、客户关怀等方面,而营销主要的方式有促销、团购、车展等。本课程期间恰逢新疆冬季国际车展,经与企业沟通协商,汽车1407班36名学生参与车展,利用汽车展作为汽车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企业完成车展销售任务。车展实践教学: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完成车展活动策划。学生完成本教学任务的过程是首先了解营销策划的理论知识,然后根据企业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品牌、特点、宣传的重点、促销的目的、提供的经费和人员情况等相关因素,完成一份车展活动策划;企业在规定的完成时间内,评判各组上交方案的科学性以及可行性。将汽车营销部分课程放至企业进行,教学由学校课堂转换到企业,学生由企业专业人员进行企业文化、市场营销和销售技巧培训,并有学院专业教师陪同指导。经过集中培训后,学生完成活动策划书后,学生参加在红光山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2015年冬季国际车展,到真实的销售岗位上去锻炼技能,检验学习成果。2.2参加汽车展的其他教学目的汽车展上展示的内容很多,包括了汽车上的各个部件以及经典车型,利用最新技术开发实现的零部件,各种汽车实物展示、模式展示、部分实物解剖,借助多媒体、3D动画技术展示的汽车特技或技术信息等。通过对车展的参观以及对现场技术人员的沟通,从而获得更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汽车文化、汽车企业的了解,感受了企业氛围,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最后,参加车展极大地提升而其对汽车专业的热爱,通过了解产品和技术,增强了自己未来职业的美好憧憬,从而对汽车营销专业更加热爱。

3汽车营销课程校企合作改革实施效果

3.1贴近市场,联系实际改革意味着压力,课程改革不仅需要老师在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压力的。在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实际分配的任务都很迷茫,这说明了学生对实践性的教学的不适应。但是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学生逐步地完成了分配的任务,自信心建立起来之后,自我学习的动力和模式就逐渐运作起来了。通过学生更加贴近市场了解实际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地完成相应任务,最终通过感受实际的工作氛围以及完成工作的成就感来带动学生后期学习的开展,感受营销的魅力。3.2解决了企业短期用人需求,为学生就业打基础通过此次课程改革,将课程与车展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营销能力,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短期用人需求,促进了校企合作。2015年12月24日,为感谢应用工程学院汽车运用技术1407班学生在乌鲁木齐冬季车展期间对卓辉公司的帮助,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新疆卓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晓江、行政经理苏泽剑、销售经理殷建梅一行来我校进行校企合作洽谈,学校党委副书记马瑞丰、应用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勇,院长李晓娟、副院长关宁、汽车1407和1507班学生等参加了此次洽谈会。卓辉公司总经理邵晓江对我校学生在这次车展期间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邀请我校学生在“3•15”车展以及后续的车展中能继续来卓辉集团进行实践,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加入卓辉集团继续服务社会。汽车营销的课程改革,是我校课改的一次尝试,也将是我校课改的开始。通过实施对汽车营销课程改革,参加车展实践,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可以帮助并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现顶岗实习阶段,汽车1407班有12名学生进入卓辉集团旗下4S店实习。对于汽车4S店招收到员工之后,对这些在课改学习后的学生进行了考核,结果非常令人满意,他们在反馈意见书中提到这些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这些都是课程改革的直接效果,汽车营销企业也都对校企合作的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这次课程改革的成功,给予了我们更大的信心,我们将持续对本课程进行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方法和经验分享、加大校企合作深度等方式,使其他专业课程也都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走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

作者:李飞 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应用工程学院

第六篇: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教学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多,2016年,我国的汽车销量突破了2600万辆,较前年相比增加了7.5%。2016年,我国汽车行业重点企业主营业务累计收入超过了15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前年增长了15.8%,由此可见,我国的汽车行业正处在快速的发展中。汽车营销人员是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各类教育机构都纷纷的开设了汽车营销专业,为我国汽车营销市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在目前我国的汽车营销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制约,所以汽车营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普遍偏低,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汽车营销教学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1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要通过情景的而设计来处理相关的汽车营销业务,并且其运作方式也都是和汽车营销的企业相同,因此,是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对学生进行约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学生在情景模拟教学法中学习汽车营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1.2让学生快速适应就业

相关的调查指出,无论是中职、高职类院校还是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在就业后通常都会有一个阶段的“就业适应期”,在此期间中,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会处在一个磨合的过程,无法快速的满足职场工作的需求,而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学生在汽车营销学习的过程中实际的了解汽车营销的过程中,按照企业的各项制度来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下了解到客户的消费模式、营销策划、销售技巧等等,从而真正的体会导致企业和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最终让学生快速的适应就业。

1.3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需要通过实际的职场操作才能得以培养的,在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汽车营销中,学生会从衣着、行为到心态、环境等通通的面对到高度仿真的环境中,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处在职业氛围中,让学生的心理产生从教学到就业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将职业素养、责任性、荣誉感等融入到其中,最终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2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中应用方法的设计

2.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中应用的首要环节,在准备阶段中,需要从如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第一,教师准备。教师要准备好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汽车营销专业的实际来讲,我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中应用的教学目标主要为三点:(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整车销售顾问、保险、理赔、售后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汽车产品知识和与客户沟通及谈判的技巧,了解客户心理,分析客户行为,熟悉各种市场调查及营销等相关内容;掌握汽车销售的流程,汽车销售的礼仪,汽车理赔及售后的流程等等。(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汽车营销中的种种能力,包括接待客户、介绍汽车、试驾、谈判及沟通等;具备服务能力,包括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具备客服能力,包括接待、咨询、处理投诉等。(3)素质目标:让学生掌握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责任心;激发学生职能素养及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等。第二,学生准备。学生是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中应用的主体,因此,也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学生要掌握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原理和汽车营销的相关基础知识,并且在分组后,组内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让团队内可以实现取长补短,互相帮助。第三,原则准备。所谓的原则准备就是情景设计的原则,具体的原则为:(1)系统性原则。情景的设计需要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其中无论是情节还是问题都要注意连贯性和系统性,虽然其中的情节和问题可以灵活的变动,但是其整体要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将情节进行系统的规划,明确预期目标。从汽车营销的角度来看,汽车营销的情景需要按照系统的步骤来进行设计:礼仪、知识、顾问、销售、满意度和售后,将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营销整体。(2)真实性原则。情景模拟教学法最为重要的就是突出情景的真实性,如果缺少了真实性那么就失去了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核心,因此,在汽车营销情景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情景的真实性,模拟的对象就是汽车营销企业或4S店中真实发生的场景,无论是客户角色的语言、行为还是销售人员的礼仪、流程都要力求真实,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出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中应用的意义。

2.2情景选择及分析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对情景进行选择,情景的选择并不需要以大的背景来进行,可以以大背景作为主线来选择其中的支线问题,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同时,情景的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情景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及蕴含的不同知识点,注意对知识点进行提炼,从而起到更好的学校效果。结合汽车营销专业的实际内容,笔者将汽车营销分为六个情景,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情景一,销售礼仪及接待。情景内容:汽车销售中常用的着装,行为,礼仪等,其中包括接待、形体、问候、引导等。要求:学生要掌握汽车销售礼仪的基本知识,注意着装及行为等方面的规范,按照正确的标准来接待客户,有效的接近客户。情景二,客户需求分析。情景内容:客户到店后,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客户的购买想法,分析客户的需求。要求:学生掌握收集客户信息、分析客户需求,与客户进行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情景三:产品介绍。情景内容:销售人员对客户介绍汽车知识,介绍的内容为汽车的全方面知识,包括前方、侧方、后方、内部等等,包括六方位绕车介绍和FAB介绍等。要求:学生对汽车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品牌,汽车的各项零件,整体性能等等,还包括汽车的外观、特色配置、安全设施、发动机性能、参数等等。情景四,交付及跟踪。情景内容:客户前来取车,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的交付流程、各项手续和后续跟踪。要求:学生要掌握车辆交付的各项环节及手续,例如,交付前的准备、费用文件、合同文件、验车及车辆操作说明,帮助客户整理资料,完成合同签订等、情景五,客户满意度。情景内容:汽车故障后,一次未得以处理好,客户进行投诉。要求:学生要掌握遇到投诉时的服务用语,分析客户投诉的目的,掌握倾听技巧,沟通技巧等,满足客户的要求,降低投诉的产生频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情景六,保险。情景内容:客户续保汽车保险。要求:学生要熟悉汽车保险的种类及各项费用,明确各项保险的优势及对客户的适用性,提出适合客户的保险组合与方案,帮助客户办理保险。

2.3评价

评价是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中应用的最后环节,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中应用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同时还可以综合性的考量学生在情景教学法中的表现,进而分析学生对汽车营销知识点额掌握情况。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确定出统一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同时,评价的结果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最终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中应用的建议

3.1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

在传统的情景模拟教学法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在情景中并不能发挥出作用,甚至有的学生在情景中根本没有“台词”,这就难以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情景中,从而无法发挥出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的应用中,教师需要注意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作用,首先,情景的设计要避免“过大”,要贴切实际,同时,可以加强情景的使用频率,细化组内学生的数量,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情景中。

3.2教师发挥出辅助的作用

教师是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汽车营销中应用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辅助者,在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汽车营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旁细致的观看,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的融入到情景内,同时密切的注意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记录,最后进行总结,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在汽车营销教学中无论是对汽车营销专业的发展还是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汽车营销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付昌星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河西新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玉义,浅析汽车营销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J]教育论坛,2011(26).

[2]杨冬梅,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14(03).

[3]杨玉梅,运用情景教学提高实训效果[J]职业教育培训,2014(11).

第七篇:汽车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摘要:“互联网+”新常态对传统的汽车营销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汽车电子商务成为现实,潜在客户隐藏于无形市场,有形产品转变成无形服务,汽车营销与服务业态悄然变化。新常态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汽车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基于这种状况,本文对汽车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技工院校;汽车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应对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技术突飞猛进,汽车电子商务成为现实。

一、“互联网+”新常态下汽车营销与服务业态的变化

人们购车、用车、养车的消费方式悄然发生变化,新常态倒逼汽车营销模式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不断创新,给汽车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1.汽车网站创新商业模式对营销市场影响的巨大汽车网站创新商业模式,横向整合各品牌经销商资源,转变成O2O大型综合性汽车电商平台,使原本相互独立的4S经销商不再是封闭的独立主体。以汽车之家、易车网为代表的汽车垂直网站,改变原来基于广告收入的商业模式,转变成O2O综合性大型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商平台,多维度与各品牌经销商合作,整合行业资源,业务涵盖广告信息推送、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售后服务、保险、金融等整个汽车后市场产业链。据汽车之家财报,2016年“双11”期间通过汽车之家的订车量高达200多亿。2.汽车4S经销商纷纷创新营销模式,增设网销、电销业务部门转战隐形市场“互联网+”改变了汽车消费习惯,看车、购车、养车不一定要跑到4S店,只要打开PC,点点手机就能轻松完成。对营销服务而言,潜在客户隐藏于无形市场,使原本的坐销模式陷入困局。因此,4S经销商纷纷创新营销模式,增设网销、电销业务部门,转战隐形市场。通过与门户网站、垂直网站和公司自身网站信息,寻找客户,邀约到店,实现线上看车,线下体验的B2C营销模式。3.营销手段多元化,微信营销、APP移动终端营销,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微信作为信息传播的创新模式,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令很多企业趋之若鹜,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移动终端等技术和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微信营销将在汽车行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APP营销渠道的价值日益显现,APP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除了导航、实时路况、行车数据、多媒体娱乐方面之外,正逐步成为汽车营销与服务的重要渠道。如奥迪、宝马、福田、大众、斯柯达等汽车公司已经将移动互联作为品牌投放的重要渠道。

二、“众筹汽车”开创社群营销的C2B新模式

“互联网+”使众筹汽车、定制汽车成为新的汽车营销渠道形态之一,真正体现了以消费者需求为主体的特征,福田汽车“萨瓦纳众筹定制版”先吃了螃蟹。以“越野e族”展开合作,利用“社群营销”这一新思维,向越野爱好者征集配置、车身包装、颜色、价格等意见,最终投票选出的配置,定制汽车,将一个兴趣圈打造成为消费圈。这种C2B模式提升了用户热情,既迎合用户参与汽车制造过程的需求,又提升了品牌内涵。1.“互联网+”使汽车保养的有形产品转变为无形服务汽车用品、汽车保养等用车服务日趋电子商务化,从2010年“途虎养车”开始,汽车保养电子商务陆续诞生:2012年出现了养车无忧、特维轮;2013年有车助手、洗爱车;2014年淘宝汽车、京东车管家等BAT巨头进入汽车保养电子商务行业;2015年手机APP端不断兴起,其代表有:车点点、养车点点等。2.“互联网+”使产品的价格透明化,加剧了同业竞争“互联网+”使产品的价格透明化,加剧了同业竞争,价格战不可避免,服务创新才是出路,可以预见汽车营销与服务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将会层出不穷。3.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对汽车营销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增值要求在“互联网+”的新常态下,对汽车营销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增值要求。一是具备更加扎实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汽车产品知识、营销专业知识、售后服务专业知识及与人沟通能力、产品展示能力、业务操作能力;二是掌握电子商务知识,具备汽车电子商务操作技能;三是具备“线上”和“线下”客户开发与维护的能力;四是熟练掌握PC、QQ、微信、微博、博客、APP等自媒体的功能和应用操作;五是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营销服务产品组合创新能力;六是具备跨专业工作的协调能力;七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三、技工院校汽车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20多年,技工院校为之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时至今日,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也出现了不适应业态发展要求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等院校扩招,技工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营销模式受到冲击,业态已经发生变化,技工院校未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导致毕业生出现了知识缺位和职业能力缺位等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1.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与企业要求有距离随着汽车营销与服务业态变化,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落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职业能力出现缺位,未能达到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课程主要集中在汽车构造、销售流程、服务流程、保险金融、市场营销等方面传统理论知识。而且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在工作过程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解决日常通用问题的方法能力,解决专业问题的专业能力,解决跨界问题的社会能力。2.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与执行尚未到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理论源于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有其实践上的先进性。广东省技工院校从2009年开始开展以该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参与,不遗余力地推行,也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显著。导致教学改革效果不显著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来到技工院校之前,长期在传统学科式课程模式下进行应试学习,以教师的宣贯为主导,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这种学习习惯、课堂模式的烙印根深蒂固;来到技工院校后,接受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采用的是行动导向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在完成工作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过程性知识和技能,体验工作过程快乐,所谓“做中学”和“学中做”。然而,由于学生传统学科式课堂模式下的学习行为惯性过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导致参与“工作”的热情和人数不多,在这种种“松散”的课堂模式下有些水土不服,其结果就是学习的过程只剩下“玩”的快乐和学不到知识与职业能力得不到提升的困惑。第二,课程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期间多流派、多专家的指导,课程体系改了一次又一次,课程建设文件换了一版又一版,课业文件年年要修改。有相互矛盾的处理过程,有改掉了又改回来的过程,教师也感到厌倦和疲于奔命。更不妥的是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为了应付教学文件的检查,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修改形式和格式上的东西,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教学上,但事情却本末倒置了。第三,工科课程容易找到工作过程载体,而汽车营销与服务属于文科类专业,许多知识性、理论性课程不容易找到工作过程载体或者说工作过程载体非常大,不容易划分学习性工作子任务。第四,无论是否合适,一股脑儿推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部分不适合一体化模式的课程也生搬硬套,形似而神异,总是觉得别扭。教师花费了大量心血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执行,《教学设计》形同虚设。第五,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两个关键因素不可或缺,首先要有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课程开发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具备模拟工作过程环境的一体化实训场所和设备。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但是师资条件和实训硬件还相对落后,无法真正执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纸上谈兵。3.汽车电子商务课程未能与汽车网络营销对接汽车营销专业多数未开设汽车电子商务课程,汽车网络营销方面的知识只是在类似汽车市场营销等理论课程中浅尝辄止。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所学十分皮毛,实践性不强。学生的汽车电子商务知识只停留在网购,开网店等。在无形的网络环境下寻找客户,寻找商机的能力十分缺乏,针对网络环境的营销服务策划更是陌生。

四、“互联网+”时代汽车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关于技工院校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互联网+”时代汽车营销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增值要求,提出如下几点应对策略。1.走名牌技工院校之路,应对高校扩招高等院校进一步扩招,国家扶持大专院校转变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不仅可以在高考平台录取招生,还可以自主招生,使中职院校生源进一步受到打压,生源质量下降,是大环境使然,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政策。但是技工院校有职业教育基础积淀深厚,办学经验丰富,实训力量强大,校企合作资源丰富等优势。技工院校要突破重围,只有坚定信心,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走名牌技工院校之路。2.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双制共同进行专业建设,使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接轨紧密围绕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对接;把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对接;把课程体系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把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对接;校企一体,共同建设师资队伍、课程标准、实训基地、教学材料等,将企业的价值观、创新精神、管理理念与校园文化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3.深化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第一,新生入学季,在新生教育周中积极宣传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及行动导向课堂模式,通过专业介绍、上体验课等方式使新生认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行动导向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程序,改变新生传统课堂行为习惯,适应新模式的要求。第二,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师资。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使教师把握行业动态,知识和能力同步更新;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工作过程情境设置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质量,校企共同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第三,加大投入,加强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确保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有效实施。第四,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重视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可操作性和情景模拟的逼真度,形式和格式可以灵活处理,不必拘泥形式,注重实际效果。4.加强企业调研,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互联网+”的推动,新的汽车营销模式超越以往,正在走实体、网络相结合的道路。汽车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与时俱进,增加汽车电子商务课程,适应“互联网+汽车营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弥补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缺失。5.推进行动导向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推进行动导向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6.拓展学生顶岗实习渠道,顺应“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顶岗实习是每个学生必经的学习过程,以往汽车营销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多为汽车制造企业、汽车4S店等,在汽车电子商务迅速崛起的时代,汽车电商企业也可以成为新的合作企业。7.广泛开展和参与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纵观技工教育的发展历程,技能竞赛一直贯穿其中,成为学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技能大赛选拔人、锻炼人、培养人,促进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检验教学效果。

作者:黄汉龙 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参考资料:

[1]刘宇,肖俊涛.“互联网+”互动式汽车营销模式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报,2015(4).

[2]邱青青.汽车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展望[J].中外企业家,2015(11).

第八篇:浅谈汽车营销与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创新,实训课程的实施已被普遍进行中。其中实训课程的开设极大的推动了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意义所在,并对高职专业学生技术能力和就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由此可见,高职学院开展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实训课程;影响;重要性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汽车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从奢饰品变成必需品,从车型、品牌到车价,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车来作为代步工具。有时候汽车更是身份的体现。然而,汽车社会也在不断发展,也在走向电商化及新能源汽车等不断的创新和改造,人们的追求也会随之提高。在以后的社会中,汽车或许就会像手机一样走进每家每户。当然有了物品的存在,随后自然就要有相关之类的服务存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是服务行业的发展,所以,在现在的社会里对于汽车的营销和服务方面的问题也会随着汽车的要求而增加,以至于在各大高校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课程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实施。在这样高度重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社会里,在今后汽车方面事物发展极大的需要这样专业的人才。在这样紧迫的情况下,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到底是指什么?其次了解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中实训课程是指哪些方面,最后我们应明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在开展营销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以下我们将从这三大方面进行一一分析和探讨。

一正确认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到底是什么

“汽车营销与服务”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所进行的汽车销售行为以及对其行业所进行一下列的服务行为。而在我国高职学校中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开设是具有一定认证的专业性,它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有关汽车方面所涉及的所有具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做到满足从汽车产品设计的开始,然后再到汽车生产以及汽车销售,最后再到汽车技术服务和汽车运输服务等各个领域方面的要求。同时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在面向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企业所需要的情况下,所培养出得学生既能够做到熟练操作汽车诊断、检测与维修技术,又能够做到熟练运用销售与售后服务流程及技巧,并且在完成所有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专业合格考试后,会获得国家颁发的汽车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能够成为从事现代汽车及配件的营销、维修接待、售后服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上叙述就是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相关知识,对此我们要有正确认识的态度。

二了解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中实训课程是指哪些方面

(一)实训的概念实训可以简称而职业技能实际的训练,是指在学校有效控制状态安排下,按照相关专业的明确规定的人才培养规律和目标制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二)实训的形式一般情况我们所了解的高职学院常见的实训模式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可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包括教学见习、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第二个模块则为技能鉴定达标实训和岗位素质达标实训,包括通用技能实训和专项技能实训;第三个模块则是动手操作技能实训和心智技能实训,包括综合素质要求实训。(三)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中实训课程汽车营销基础、汽车营销实务、汽车电气设备、汽车故障检测技术、汽车配件管理与营销、汽车装饰与美容、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专业英语、汽车拆装实训、汽车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训、汽车营销岗前实习等系列教学实践环节。

三明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在开展营销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现在在高职校中普遍重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所在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成长,更好的接触社会,毕竟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生经历过才会印象深刻。而在高等职业学校里,他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实践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实训教学课程。由此可见实训课程的开展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中占据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以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在开展营销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一)加强实训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必要手段课本上的那些知识点或是理论知识可以说是针对大多数统一的、常见的社会现象得出来的,这些知识点或是理论知识不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世界上,各个企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中,企业对人才要求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实训则可以使得学生所学的的理论知识得到社会上的实践,锻炼学生的整体就业工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出符合实际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或是满足市场需求问题,为各个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二)通过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在不结合实物方面的条件下单独的学习起来,只会让学生觉得理论知识的枯燥、单一,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都是只了解表面意思,甚至会出现有的有学生对理论知识仅仅在于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样是很不利于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实训课则是让学生在各方面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对实物现象的出现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的思维的思考得到相关的解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行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久而久之影响下,使得学生渐渐的对理论知识会有求知欲望,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兴趣爱好,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才是实训课的根本目标,突显出实训课的意义所在。(三)利用实训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实训课的主要课堂内容可以说是根据实际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工作内容去进行实施教学的,让学生亲身体会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了解本专业在学习完成后所走的就业方向,了解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的主要流程及目标任务或是如何达到高效率的工作方法等等。就拿“营销”来说,从实训课中学生就可以得到这样的道理:营销不是简单的把东西推销到客户的手里,而是真正的站在客户的角度去为客户着想.营销的成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的。如果说到简单的营销理论知识,它与实际的营销工作就会出现很大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实训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四)实训课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实训课作为动手为主体的课程,相比理论课来说会存在很多困难因素,面对社会自然外界的各种困难阻挠,会有一部分实训课达不到预期效果或出现可课程失败现象,如果从另一方面理解的话,可以说是这些主观及客观因素给予了学生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坚强毅力的有利条件。而且我们也都明白实训课是依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存在的,它的真理需要学生用心去发展,在实训课中学生们的大脑智慧会被大量的得到启发,同时实训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实训课的进行对事物操作会出现有趣现象,使得学生发现实训课中事物美的存在,起到了陶冶情操的积极影响。所以说实训课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

四结语

高职教育学院的成立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满足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高等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所需,而且他们的培养目标也就是以实践能力为本的教育,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则是为了给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具备汽车全面能力的人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在开展营销实训课程的根本意义则是实现高等汽车营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毕业之后能快速地适应就业岗位的机会。实训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为今后的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加快开展有效的实训课程教学,积极促进实训课程的完善和发展。

作者:张亦纯 单位: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1:271.

[2]吴思莹.浅析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1:94.

[3]张晓华,袁光亮.注重培养职业能力的文科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11,05:76-78.

[4]杨洋,吴志华,栾永斌.论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课程效能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1,12:79-81.

[5]张敏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第九篇:汽车营销与服务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基于产教融合,以汽车销售与汽车后市场的业务岗位、操作流程、典型项目等企业生产实际为基础分析与探讨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思路、转化方法及其基本框架。

关键词:岗位业务流程;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

所谓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就是以企业生产中的实际业务岗位、实际操作流程、实际典型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的素材和标准,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综合性教学资源。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主要培养汽车销售顾问、汽车售后服务、掌握汽车销售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汽车市场发展,最典型的特征是对汽车产品与服务需求已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1]面对汽车市场形势的变化,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基于产教融合,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以汽车后市场为切入点来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将具有强大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基于此,本研究以汽车销售与汽车服务接待的企业生产实际为基础,探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思路、转化方法和基本架构。

一、案例库构建思路

职业技能教学案例的构建最佳来源应该是企业生产实际,基于如此环境培训出来的学员也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实际。因此,在构建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时应以汽车销售公司、汽车服务公司、汽车维修公司、汽车美容公司、保险公司、汽车租赁公司、汽车团购网站、汽车电商网站、二手车网站等企业平台的岗位操作、业务流程为对象,以销售和服务为重点。[2]首先,调研与分析企业生产实际岗位,在此基础上明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岗位群,确定典型业务情境与工作任务。通过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分析特定工作过程所包含的岗位知识、能力与素养,来进行“岗位→业务→企业案例”的反推,从而设计企业生产实际案例架构体系。然后,通过垂直分解、水平综合的方法将企业生产实际转化为教学案例,生成相应的教学案例架构体系。最后,将案例背景描述、案例配套资源(包括:视频、动画、图片、表格、文档)、相关知识和技能、企业案例指导、教学项目任务书进行有机整合,搭建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如图1所示。

二、案例库构建形式与内容

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就是以企业的岗位操作、业务流程为素材和标准,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综合性教学资源。标准作业流程方面的业务以视频案例为主,比如:邀约客户接待、六方位绕车展示;而客户信息登记、网络营销、车辆上牌等业务则以图片、文本案例为主。再次,教学案例库中每个案例设置理论导入、案例设置目的、重点与难点、对实训环境要求、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指导教师要求。[3]另外,教学案例库中的每个案例设置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回答或练习,并根据案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客户接待业务采取角色扮演模式,而试乘试驾、绕车检查、保险理赔等业务则采用项目驱动模式。

三、企业案例反推方法

首先,调研与分析企业生产实际岗位,在此基础上明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岗位群,确定典型业务情境与工作任务。通过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分析特定工作过程所包含的岗位知识、能力与素养,来进行“岗位→业务→案例”的反推,从而设计企业生产实际案例架构体系。[4]下面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销售与服务方向为例,按照“岗位→业务→案例”的思路,由项目组合作企业提供对应的典型生产实际项目(案例),然后由院校成员根据对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生产实际工作项目(案例)进行可教学化改造。1.就业面向岗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销售与服务方向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汽车销售、汽车服务、汽车维修等方面的公司企业所需要的销售顾问、服务顾问、配件专员等岗位,一般必须具备的汽车性能评价与整车销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配件管理与销售、二手车评估与交易等专项能力,以及具备销售主管、服务主管、配件经理等岗位所需的相应拓展能力,并具备爱岗敬业与协作沟通等良好职业道德,成为“懂技术、精服务、善营销、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5]2.岗位核心业务。汽车销售与服务方向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为客户提供顾问式的专业汽车消费咨询和导购服务,对应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汽车客户开发、客户跟踪、销售导购、销售洽谈、销售成交,以及保险、上牌、装潢、交车、理赔、年检等业务的介绍、成交或代办等。[6]3.业务典型案例。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企业案例库架构体系的设计面向职业岗位,由职业岗位分析并得到本专业职业岗位群中每一个岗位的核心业务。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的组合或分解,得出本专业的典型案例。以汽车营销与服务方向的案例收集情况为例,通过“岗位→业务→案例”反推法生成的。来自企业生产实际的案例并不适合拿来直接用于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其进行转化,使其成为满足教师讲授、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使收集整理的企业生产实际案例发挥最大的价值。我们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方法:(1)垂直分解法。对于比较综合、复杂的企业案例,首先要经过一系列的剪裁和编排处理,剪掉过于复杂的、教学目标之外的内容,使生产过程精简化,将裁剪后的案例分解成一个个小案例,将每一个小案例再经过教学设计成为教学案例。(2)水平综合法。水平组合是将同一类型、同一岗位或同一业务内容的小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组合成为一个综合案例,例如,“车辆雹灾定损”和“汽车碰撞定损”都属于事故车辆定损问题,这两个案例就可以水平组合成一个“事故车辆定损”的案例。以实践为主导,以应用为目的,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企业实践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双向进行交流合作,工程师与校内老师共同从企业生产实际中提炼企业案例。[7]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案例的适用性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确定转化的教学案例。

四、结语

基于企业岗位业务流程开发、转化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由于企业的全程参与,不仅构建了再现生产实际环境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中,同时,通过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巧妙融会贯通,使学生拓宽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能将企业生产实际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展,以及将岗位业务流程的提炼进一步细化,将会收获更全、更真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

作者:黄宁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晓雄.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81-84.

[2]何彦虎.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企业生产实际型教学案例的教学实践以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与实践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2015,(10):46-49.

[3]刘连珂.铁路高职院校生产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222-223.

[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汽车蓝皮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5)[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丰田汽车公司.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篇2

通过对上述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课题组依据相关教与学的理论,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经过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面向职业性的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理念。理念一:实践教学中需要把学过的理论知识、方法贯穿始终。在课程教与学的构思上,应该有利于用实践内容加深理论、方法的理解,把理论、方法和实践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实践内容看成树干,把理论知识看成树叶,把方法贯穿其中,既有树干的清晰,又有树叶的完整,做到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理念二:让学生学会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实践教学必须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除了关注每个节点以外,更要关注节点间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把所有的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要把实践内容的计划、小组的组织方法、实践过程的监控、各个阶段教学重点的传递、教学评价作为重要问题考虑,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理念三:实践教学要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升学生个体的教学、学习能力,更需要通过团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在团队内及团队间的协调、沟通,提升领导能力、交流能力与协调能力。理念四:要使学生能以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做出好的教学设计成果需要学生具备广阔的教育教学视野,具备以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能力。

二、构建“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已经形成的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课题组构建了促进学生教学设计基本操作能力、教学设计专业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三种能力提升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三、“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行动研究

为验证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对促进学生三种能力提升的有效性及提升学生三种能力的不同实践教学阶段的教学有效性,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了教学实践研究。本文通过研究过程中的“提高学生教学设计基本能力的行动研究”个案来探讨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价值理念所在。个案中选取的被试是包头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09、2010级二个班的98名本科生。研究总目标:探索课题组依据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所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结构对于培养学生“教学设计基本操作能力”的有效性及有哪些其他更有效的实践教学途径;行动研究中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课程中“教学目标的阐明”知识内容;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会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会用三维目标的表述方法,表述“教学目标”,体验案例教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四、总结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篇3

在欣赏每位书法家的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们学习了各种笔画的具体写法,但这些笔画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写法。这是因为每个书法家的常识、修养、人品、阅历、气质、个性各不相同,所以所写字的精神气质、思想情感、审美意识既不可能同于古人,也不可能同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个书法家,甚至是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时期书写同一个内容时,也经常会有不同的味道。作为写字课教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最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掌握字体变化原因以及方法,体会中国书法特别之处。一般性的做法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即先用自己写的字与字帖上的字做比较,观察出入大不大,出入在何处;再研究范字的特点,为什么要写成这样,为什么只能写成这样。此外,也可把不同的字帖进行比较,看每个字帖不同的特点和风貌,比较不同帖本的迥异,以便临帖时更好地把握。比如练结构,汉字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指导学生书写的同时,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再如练习运笔时,要仔细体会不同字体和不同风格作品的起收、行笔特点。

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我们知道,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不同的书写工具能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的书法幅式表现出不同的情趣味道,不同的章法布局洋溢着不同的精神向往,不同的书体记录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同时,书法又是一门表现美的艺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的情操,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教育。因此,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应用适合现代书法教学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可将多媒体应用于我们的书法课堂上,将历史上的经典名帖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将自己的讲课内容制作成课件,使书法教学呈现出图、文、像并茂的生动景象,并通过对点画、用笔的分析,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对章法布局的思考,使学生深入体味不同的书法作品所流露的不同的艺术魅力。我们在写字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体会书法艺术,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简单地进行判断。沉雄厚重是美,筋骨坚硬也是美;刚强丰盈是美,安稳方正也是美;高雅稚拙是美,秀爽清俊也是美;健壮整洁是美,虚实枯润也是美……这样,在对古今书法作品的欣赏感悟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会逐步提高,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有很好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写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书写方法,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及结体规律,知道书法章法布局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在比赛中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创作。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形成学生的个性书法。个性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受诸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写字教学必须规范、端正、干净、大方、易认、有力度的原则下,教师不应抹杀学生的个性风格,而应不断进行鼓励,因势利导,培养和创造学生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此外,教师不能因学生的作品不规矩而大加责备,抹杀其创新的火花。

四、结语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若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情况,在高职管理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提高管理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对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应多开展实践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保证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2.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教师依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主动思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思维逐渐弱化,不利于学生掌握管理学课程知识。3.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管理学是一门与时代接轨的学科。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应紧跟时展步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只有这样,高职管理学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型人才。但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缺乏与时代接轨的教学案例,而且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离。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对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策略

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若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而且实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举例来说,当为学生讲解计划职能知识时,教师应提供实践机会,给出企业的发展规模、资金数额、运营项目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基础信息设计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内部职权的划分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以此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知识。2.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在高职管理学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否单一,教学方法是否落后,对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下,应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以此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案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管理岗位工作内容。3.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在高职管理学课程中,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教学的基础内容。因此,教师应从教学内容设计、课时安排等多方面入手,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教师应结合社会对管理岗位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展紧密相连。在课时安排方面,教师应减少理论课时安排,增加实践课时安排。在教学资源方面,应加强课程教学的资源配置,同时还应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确保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到更多的管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矫利艳.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4):111-112.

[2]王姝.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111-115.

[3]李峰.能力本位下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1):110-112.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创新竞赛;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平面设计、视频编辑和动画制作等,运用这些课程所学习的软件知识与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制作用于实际宣传的平面广告、海报,宣传片、广告片、微电影以及网络广告等。学生每年参与的创新竞赛有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创新竞赛是学生实践能力发挥的平台,因此,将二者相结合能够达到互相促进的结果。

一、创新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

(一)创新竞赛能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根据行业动态和就业导向,每四年修改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创新竞赛也作为衡量方案是否优化的重要标准。通过每年学生参加各项创新竞赛,我们可以了解到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需求现状,也可以掌握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情况,这样对人才培养方法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市场调查、研讨、访谈等方法,可以制定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使原有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例如,为了让学生可以更早更多地参与创新竞赛,在低年级就开设平面类实践课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提升,能够尽早参与创新竞赛,提高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程结构更具有层次化,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际任务、岗位能力需求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使课程内容更加创新化,增设创新培养课程,并且在课程中设置与行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和实习环节。(二)创新竞赛能够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近几年,随着创新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创新竞赛的全面开展,高校专业教师的职责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改革研究也慢慢融入了日常教学活动中来。高校教师与企业通常联系不多,所以对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不够,这是创新竞赛指导中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瓶颈。因此,专业教师要提升创新意识,对新知识和新技能要及时掌握,紧跟专业发展方向,了解专业岗位技术需求,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时,才能给学生提出有效的建议,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创意方向去思考。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新竞赛,不仅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了解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也使老师了解到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使学生更适应行业的发展,创新竞赛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到了发挥,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进一步教和学生的进一步学,使教学方法改革和学习方法改革都得到提升,每个人的创新意识都得到提高。(三)创新竞赛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创新竞赛的题目来源于实际的企业,通过为企业进行实际宣传设计推广,来完成竞赛题目或得到实践经验,这都需要高校与企业要加强合作。同时,通过创新竞赛获奖,高校的影响力也得到提升,也会获得更多企业关注,企业会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给大学生,所以,创新竞赛对于加强校企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后,可以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平台,将平时所学的理论与技能更快地应用到实际,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为参加创新竞赛打好基础;同时,学生参加创新竞赛时多多学习获奖作品的先进创意理念和行业新知识,在企业实习中加以运用,为企业创作更好的作品,扩大学院在企业中的知名度,为就业奠定基础。

二、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当今用于广告传播行业的设计类软件在不断更新,因此专业实践课程要随着专业领域的发展而进行变更,去除不再使用的软件的教学内容,或在原有课程内增加行业流行的同类软件教学内容。例如,平面类排版软件Photoshop和Design都是很多广告公司同时在使用的,那么在原有的教学内容里只有Photoshop的部分,我们可以增加Design的软件教学内容;平面类绘图软件Illustrator和Corel-draw也都是现在行业广泛使用的,那么在原有的Illustrator教学基础上增加Coreldraw的部分。设计类软件都有互通之处,在教学中虽然增加了一个软件,看似内容增加很多,实际上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并完成很多作品的制作。另一方面,专业实践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中,每门课程建立了自己的案例库,并且每年对案例库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补充。案例库由创新竞赛获奖作品组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学习了优秀案例的创新之处。另外,将每年的竞赛新选题也作为项目教学的任务选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库的案例与知识体系相结合,在案例教学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实践理论与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对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二)教学模式改革。传播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演示、带入新知识、跟做案例和创作新作品。案例教学中采用创新竞赛的获奖作品作为演示和讲解内容,除了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项目教学法是在整个教学或单元教学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每个单元有小任务,整门课程有大任务。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的任务可以将学生分组,大家分工合作,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其中,项目教学法通常将竞赛的实际题目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或者应实习基地企业的要求,将企业的实际设计题目作为项目任务。让学生在掌握每个单元的知识和完成每个单元的小任务同时,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宣传推广方案,包括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素材的拍摄与处理、草图的绘制与确定、终稿的完成与修改、设计说明的撰写、推广方案答辩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经历整个创作与制作过程,还可以更大地提高自学能力和完成大任务的成就感。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创新竞赛中历练和在实习中从容应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考核方式改革。传播学专业的实践课程近几年已经全部由过去的上机考试改革为完成主题任务的考核方式。但完成主题任务的考核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这种考核方式紧随专业领域发展动态和创新竞赛主题方向进行命题。现阶段配合项目教学法,实践类课程采用完成阶段作业和大作业并进行设计说明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阶段作业为在完成软件关键知识教学后,由学生完成的小作业,多从创新竞赛题目中进行选择,让学生制作实际题目广告作品一个。大作业根据课程的项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计分考查,项目教学贯穿整个课程,最终学生完成一个整体设计方案,是对实际题目的一个推广,也是对整个课程掌握情况的最好汇报。例如,在视频编辑课程中,阶段作业为30秒视频广告,以大学生广告大赛选题进行命题;大作业为15分钟企业宣传片,学生要完成调研、策划、拍摄与编辑等一系列工作。学生要对自己的每个作品进行设计说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学生互相学习和提出意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一次再学习的机会。(四)课外创新团队训练。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改革基础上,学院组建了创新团队,为在实践方面表现优秀和有积极性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和实践机会。创新团队的教师由实践课教师担任,对团队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的创新小组,如广告策划组、平面设计组、视频编辑组、动画制作组等。学生在课后参与更多的实际项目操练,如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参与创新竞赛等,通过专门的培训与团队合作,创新团队能够独立完成各种创新项目,并能够“以老带新”,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团队中来,得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在基于创新竞赛来实施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教师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校企合作的加强,同时,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创新竞赛,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完成了多部参赛作品,并有很多同学一人获得多个奖项,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行业发展、各类型品牌设计需求、新设计理念和技术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次参赛都是一次学习和实训的过程。这样的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我院学生在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三年的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我院参与学生人次达几百人,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国家三等奖10项、省级一等奖31项、省级二等奖26项、省级三等奖70项,其中获得国家奖的作品被企业采用1项;在“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中,参与学生人次也逾百人,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十余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挑战杯”已成为促进并检验广告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创新竞赛旨在推进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深化。激发大学生的创意灵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吸引和鼓励广大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此外,我院学生在2015、2016、2017连续三年成功申报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与多家广告公司签订实习协议,其中锦州市电视台成为我院传播学专业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对我院开展校外实践教育教学、提升教学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实力、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每年都有优秀的毕业生和广告大赛获奖学生在4A广告公司和电视台就职。实践证明,创新竞赛对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都有很大的成效。因此,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创新竞赛的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几个环节进行深入改革,使创新竞赛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达到提高传播学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是当今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对实践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使其适应专业领域发展需求,为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打好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丁长松,黄辛迪.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7(4).

[2]赵靓.传播学专业视频编辑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7).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篇6

一、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及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和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发生原理、产生过程、活动规律,阐明构成人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进一步认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其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相互制约、协调与统一等。生理学让医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基础上,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器官或某些部分发生的功能变化,也就是说不了解生理学就不能完全的了解疾病。所以说生理学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以组织形态学为基础,同时也是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是迈向临床医学的桥梁[1]。生理学的研究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能较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疾病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中西医并重,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2]。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学,虽然没有现代生理学的概念,但在古代已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有了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中医生理学以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为主导思想,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生理功能活动中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达成平衡。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由此切入,全面阐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生理学的研究推动了中、西医的融合。生理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及培养的医学生专业素质。掌握生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培养医学生的推理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从而使医学生们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最终将生理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科学高效地为广大患者服务。生理学课程推动中、西医融合,强调临床应用,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中贡献卓越。

二、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

1.加强与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学科领域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又呈现高度集中的趋势,这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生理学既有形态学知识(组织学、解剖学),也包含了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还与临床各科有密切联系[3]。生理学与组胚、解剖、生化、药理和病生等都作为基础医学课程,各自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他们之间又有机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例如,心肌电生理内容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理的学习,有助于临床心律失常用药的选择;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和病理呼吸衰竭的学习,有助于临床对呼吸衰竭的诊断治疗。临床上激素分泌异常的疾病非常多,比如:糖尿病、呆小症和甲状腺肿大等,有关激素的作用和调节主要在生理学课程中学习,而激素的结构和代谢由生化科讲授;临床医师对人体各个系统结构的认识来自于解剖课,对各个系统功能的了解,则来自于生理课。因此,生理学要很好的借助与其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2.促进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多是在医学生本科教育的前2年系统学习生理学、生物学和解剖学等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而后则进入临床各专科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安排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础医学与临床脱节明显[4]。所以,如何将生理学这一密切联系临床的学科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将生理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运用相结合,最重要的就是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比如,学习动脉血压的形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近高血压世界(中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每3名成人中有1人患高血压,堪称"沉默杀手"),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剖析学习高血压发病的机制,最后,讲解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加入丰富的临床案例,也是一种培养临床思维模式的有效手段。比如,给学生提供有关水肿的临床案例,组织学生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讨论,并运用生理学知识来分析水肿产生的机理,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段,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

三、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中,学生既要学习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医学的西医学知识。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和探究的课题。中西医结合思维是功能辨证与形态辨病有机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有机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5]。通过中医所属脏腑经络系统功能辨证与西医所属生理病理解剖结构系统或微观组织辨病,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生理学内环境稳态与中医学阴阳学说都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相互消长、动态平衡的普遍规律。当内环境稳态破坏,如pH值的变化,血钠、血钾浓度的改变等,都会引发病理状态;而中医学则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中医脏腑功能理论和生理学各器官功能阐述在很多内容上一致,针对两者间的知识共通点,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进行适当的中西医结合教学。如生理学教学阐述心血管功能活动时,注意和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知识点的统一,两者在心脏功能认识上其内涵具有一致性。同理,在生理学教学中讲解呼吸功能时,可有效结合中医学关于“肺主气,司呼吸”功能的介绍,两者在机体对气体交换的认识上其内涵也一致。在生理学教学中进行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渗透,加强两种医学体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知识的拓展,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例如,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作为中医药研究的对象,既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又能明确西医对疾病病理变化的认识,更符合临床诊治的实际情况,对于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中医症候特征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6]。因此,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结合某一系统知识的学习,可适当增加相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的学习,如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等,对培养学生运用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开展科学研究,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生理学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还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凌斌,邓世文,何坪,等.基于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4):28-29.

[2]姜如娇,吴英杰,孙杰.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5(3):95-97.

[3]肖海,朱思泉,马星,等.“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2(4):567-571.

[4]柴勇,李祥林.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3-4.

[5]张凤华,贲莹,刘威,等.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3):741-742.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篇7

我国传统的外向型企业以出口低价产品为主,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加之国内环境压力不断上升,靠低价占领国际市场的策略已经不足以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寻求转型升级是外向型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大量渴求精通国际投资理论的国际化人才。(四)完善国贸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当前,过于注重实践的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在某种程度变成了输送贸易技能人才的培养机构,国贸专业的学生实践主要是货物进出口贸易全过程的模拟,这与培养综合能力的本科教育目标相违背。国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国际经营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其中也包括国际投资知识。

二、对策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

应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区别于国内一些重点本科院校,如华中科技大学将国际投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国际投资的概念、基本理论、目的和作用,学科发展现状,深入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的特点和方式;了解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发展过程、特点及投资的政策,掌握国际投资环境分析、经济分析和适度规模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国际投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湖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国际投资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利用国际投资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相对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较差,对理论学习的专注度不足,需简化理论学习要求,突出应用本科教育目标,因此应将国际投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国际投资主要理论,建立全球化经营理念,掌握实行对外投资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学时设定为2学时。

(二)简化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国际投资课程教材,现有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主题内容相似,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李燕燕主编的《国际投资学》,其内容框架包括:国际投资导论、国际投资理论、跨国公司、跨国银行、非银行跨国金融机构、国际投资环境评估、国际投资项目选择、国际投资决策、国际资本运作、国际投资管理、国际投资政策和中国国际投资。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应将教学内容调整为三个板块:国际投资理论;国际投资运营,包括国际投资环境评估、国际投资项目选择、国际投资决策、国际投资管理、国际投资政策;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实践。

(三)改革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篇8

根据广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充分考虑艺术生的文化基础和兴趣爱好,兼顾当前《传播学》众多教材的优劣短长,笔者选择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第二版)(2011)和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增补版)(2003)作为指定教材,前者是“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在中国享有盛誉。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给学生推荐了如下经典著作:邵培仁的《传播学》(2005),段京肃的《传播学基础理论》(2003),石义彬的《单向度、超真实、内爆》(2003),陈卫星的《传播的观念》(2004)。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翻译的《传播学概论》(1984),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翻译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2006),E•M•罗杰斯著,殷晓蓉翻译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2005)。教材既有指定的必读书目,也有推荐的参考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此为目的一。任何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足,通过多本教材的对照阅读,可以发现教材背后的问题,直达问题本源,这也是很关键的,此为目的二。多本教材比较阅读的观念源于笔者的研究经历。针对美国心理学家solomonE.Asch的“群体压力实验”,笔者曾经对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二版)、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和郭镇之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进行对比,发现以下问题:其一,对solomonE.Asch的中文翻译出现差异。郭庆光翻译为所罗门•阿什,李彬翻译为阿西,郭镇之翻译为奥许。其二,实验过程叙述有差异。郭庆光将实验分为控制和实验两组,都有统计数据,有11组卡片,每组有甲、乙2张。答案错误率为0.7%。实验组每组8人,实验对象为1人。知情人“他们按照阿什指定的错误选择回答问题”。李彬叙述比较笼统简单,没有分为控制和实验两组,没有控制组的数据,实验组每组5人,每组实际试验对象为1人。有123人参加试验。郭镇之有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有12套卡片,每组2张。“控制组的37个人中,有35人全部答对,一个人错一次,另一个人错了两次”。实验组每组8人,“研究者告诉助手,在做出一两次正确答案后,他们便应开始给出一致的错误答案”。其三,实验结果叙述有差异。郭庆光写道:“在123个被试中,有76%的人在多数意见的影响下至少做了1次错误选择,而全部答案的错误率为36.8%”。李彬写道:“在123位参加阿西这项实验的被试中,有33%的人即有37人都跟着群体选择错误的答案”。郭镇之写道:“被测验的123位受试者显示,76%的人屈服于群体压力,至少给出一次错误答案,在所有的答案数中,受试者受群体压力的影响给出的错误答案占36.8%”。可以看出,solomonE.Asch的同一个理论,在不同教材里,姓名的翻译,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叙述,均出现了差异、混淆甚至矛盾,没有比较就难以发现这些深层问题。

2教学过程系统互动

教学是个系统过程,从课前预习到课程考核,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学习,笔者高度重视教学的系统性。首先,注重预习和课前预热。提前公布教学进程表,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进程自主预习,带着问题上课。课前预热的方法是:结合上课内容,在上课前提出有趣的专业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内。这些措施使得上课有条不紊,有计划性。其次,强化教学互动与课后自学。理论课比较抽象艰涩,当学生听课状态欠佳时,抛出一些问题,进行互动,既能调节上课节奏和气氛,又能保证授课效果。每章提供深度阅读书目和课后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笔者深知,课堂四十五分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但课时毕竟有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后自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延展与深化。除了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也非常重要。笔者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参加企业文化传播实践,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自己能力。笔者也计划组织一个小范围的“传播学读书会”,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3考核方式灵活全面

以前,这门课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鉴于此,笔者细化了考核环节:首先,强化了考勤和课堂发言的分值,占总分的5%。此举有助提高出勤率,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其次,进行教材比较分析,该项活动占总分的30%。具体方法是:将两个班学生分为十五组,每组一章,对郭庆光新版和旧版的《传播学教程》进行比较分析,制成PPT后每组依次在课堂宣讲,教师进行讲评。最后,将所有PPT上传课程邮箱共享。实践证明该项活动集娱乐性与研究性于一体,效果甚好。其次,学生要完成两道简答题,作为平时作业,占总分的15%。最后,期末考试占总分的50%。题型分为填空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五种题型。试卷题量适中、难度适中,既考记忆能力也考分析能力。通过这两年的学生成绩来看,优秀率在15%左右,基本上达到了本科教学任务和目标。

4若干教学经验总结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篇9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法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议,旨在为该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六盘水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教学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以及正确体育观念的形成。依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之要求,大学体育教学一定要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1]。六盘水师范学院从2013年开始进行公共体育课程初步改革,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六盘水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的分析

1.教学目标重身体轻心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意向表述,通常用于原则地规定特定层次与特定对象的受教育者的学习结果[2]。体育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并决定着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该校教学目标对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参与目标较为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相对忽视,这说明了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模式的影响。2.教学内容传统体育实践课的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直接影响到学对体育课的热情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而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该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基本都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和武术以传统项目为主,像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等项目都没能开起来。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教学活动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才能把教学内容的真正价值完全体现出来。该校公共体育课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少,班级人员较多不能解决存在的个体差异问题。教学过程做不到把身体练习变成有趣的身体活动体验。4.教学评价单一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是指按照既定的统一评价标准,采用相应的手段、办法获得教学效果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和统计,从而可以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受益程度做出判断,最终可以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分析,找出不足并加以完善[3],该校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主要在期末进行,除了课程所学的运动技术占总成绩的70%外。另外的30%主要从考勤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旷课一次扣20分的制度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降低。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同样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的业务水平、业素养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将接影响教学效果。该校共开设了6个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选择的结果出现了篮球、健美操运动项目的学生太多,由于这方面的老师不够,造成喜欢网球、乒乓球、排球的同学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兴趣而更换项目。

二、六盘水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向

1.优化、完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终身体育为主要指导方向,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运动技能的能力。2.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在重视传统项目的同时应该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兴趣有符合实际的现代化新兴项目,如网球、羽毛球、轮滑、瑜伽等。该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较多的贵州地区,可以引进一些少数名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高脚、板鞋、蹴球、陀螺等。3.加大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般都是通过的听讲解、看示范来反复练习,时间一长就没有学习兴趣,慢慢开始对体育课产生反感,从而影响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教学中淡化竞技要求,注重健身功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有了提高的欲望,就可以在经常性锻炼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5]。4.课程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课程评价是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评分、以赛代考、以进步幅度来确定体育成绩等新型考核方法可加以引用。综合评分侧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以赛代考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体育竞赛能力,用进步幅度来评定大学生的体育成绩则侧重于学生的努力程度。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有利于将评价变成了积极参与、自我反省、自我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作者:沈玉霞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王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南昌教育学报,2012(1):182-183.

[2]刘贤辉.福建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徐家赵.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4]王光伟.北京语言大学体育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5]江杭生.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第二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论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高校教学的教学大纲,并且是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中明确地对教学目标以及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做出了规定,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构建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俱乐部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比较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经过实际的教学实验也被证明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情况。

1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成

1.1俱乐部教学的益处

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以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场所和团体。”本文提到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就是以俱乐部的形式来进行高校篮球体育课程。体育课俱乐部化的目的在于从教学方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体育学习能力,同时也使体育脱离之前死板的教课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导课堂有很大的区别,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选择所学的项目和教师,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相同,起点也不相同,学生们不可能达到相同的目标。起点高的学生会感觉目标的实现过于轻松,没办法达到提高的目的;而起点低的学生则会感觉目标的实现过于困难,严重打击了自信心。所以,各自确立各自的目标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动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1.2俱乐部教学在高校教

学模式中的实施在实施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展了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本文以高校篮球课程为例,采取新生一入学就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志向来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以及系别重新组合上技能课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体育课在大一、大二时设为必修课,尤其是大一学生,他们刚从高中来到大学,对于大学的讲课模式还不太适应,而且在高中没有充足锻炼的时间,所以没有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进入大学后如果没有强制的体育教学安排,学生们会很难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在大一、大二将体育课设为必修课是很有必要的。在大三、大四以及研究生阶段可以将体育课设为选修课,此时学生大多已养成了体育习惯,根据个人喜好和时间安排去进行体育课的选择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大三、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他们平时上课时间较多,把体育课安排为选修课不会影响平时的上课。俱乐部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是否适用的关键性因素就是要判断俱乐部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

2.1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

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来自20多个省份的288名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授课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对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发现,在初中阶段,在体育教学的19个项目中,学生对14项体育教学项目有接触,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是篮球、足球、排球以及田径等较为常见的运动项目,而对马术、网球等休闲项目接触较少,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这些项目。在高中阶段,体育教学情况大致也是如此,接触较多的仍然是篮球、足球、田径等这些具有一定竞技性和较为常见的运动,对于马术和网球等休闲运动项目接触的仍然较少。从体育课内容以及上课形式来看,80%的学生接触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分组练习,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较低,仅占11%。俱乐部式教学是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的选择,教师会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班,课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上课的时间由学生自行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赞成率比较高,占60%。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采取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一种体育课程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只有一种,学生学起来比较省力,关键性动作的掌握也会比较牢固。教师只进行一种体育活动的教授,教学质量较之前会有很大地提高,不仅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同时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俱乐部制学习的专一

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俱乐部学习的特点是每位学生只进行一项体育项目的学习,正是由于俱乐部学习的这个特点使得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这一项体育活动。在学习体育课程时,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不可能一蹴而就,平时要多进行练习,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产生质变。在进行分班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这样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会比较相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根据整个班的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教授的方式会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教师教起来也会比较轻松。基础较差的班级,教师可以多讲授一些基本知识,基础打扎实以后再进行其他知识的讲授;基础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升讲课速度。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体育目标,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阶段的要求,不仅是在学习内容上,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进行一些相对应的改革,而且同一内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小学阶段以游戏、玩耍为主;中学阶段以学习和熟悉体育项目为主;大学阶段应真正地、系统地学习一两项体育项目,并且具有一定的专长,将其变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递进性训练指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当地增加一些运动量,在难度和技能上再进一步地提升。在进行锻炼时应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这样锻炼才会有动力。相关性的训练指的是在进行一项体育项目时所需要进行的和这个项目相关的一些力量型的锻炼。一般情况下,相关性训练无外乎跑步和一些力量型的锻炼,但是这种类型的体育锻炼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在进行这些相关性锻炼时可以运用一些具有锻炼性质的游戏,这样学生们才会有兴趣参加。而且一些游戏进行起来不比单一地跑步或是力量型的锻炼轻松,收到的锻炼效果也很好。

2.3俱乐部制学习的宽松

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灵活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固定的学生和教师在相同的时间内按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活动,每周2节课,每节课1h。但是如果学生在这个固定的时间有其他事情,可能就会错过这节课的学习。而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上课的时间,这样就不会错过学习。在进行高中篮球体育课教学时,学生开始学习篮球的时间不相同,基础也不相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平时多加强训练,加大训练的力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去加强班进行训练。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相同,而且每个学生适合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可以在平时锻炼中稍微少量的运动,等到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再去加大锻炼的力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来进行相关锻炼量的安排。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可以进行保留,弊端应该摒弃。在教师主导课堂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可能没有自己自发学习的劲头足,而在这一方面,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我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存在问题,在高校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作者:秦银健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金林.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2]王伟.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张正雷.山东省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三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地区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契机。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水平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农村地区政府的社会服务水平、控制水平、管理水平等。因此可见,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索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党组织的关注和重视。而加强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是改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得到优化。

1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落实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契机,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生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北京举办了奥运会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开始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在积极主动的了解体育运动,并且有意识的参与体育运动。在这样的形势下,体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各项权利[1]。在体育事业兴起的形势下,我国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也对自身的基本体育权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维护其基础的体育权利,各级政府都开始关注农村地区公共体育事业的建设问题,组织开展了系列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建设工作。相较于我国一些城市地区,我国农村地区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空间大、应用范围广、限制条件少等优势,而在公共体育设施基础建设成本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劣势。由于农村地区场地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存在一定的劣势,导致公共体育工程基础非常薄弱,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甚至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就没有基础。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都逐渐意识到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建设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才能建设、发展起来,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完成公共体育事业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出公共体育服务的价值。然而,由于农村地区在体育消费方面的需求较少,对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整体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其在体育方面整体消费能力较差。农村地区若是将体育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那么将会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短时间内也难以收到相应的回报,无形之中会加重农村地区政府以及相关承办企业的经济负担。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农村社会建设的支持,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农村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会对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加强对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促使农村地区社会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才能保证农村社会更好的建设发展。因此,农村地区政府需要紧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其的统筹规划,结合当地人民群众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以及体育消费情况,根据本地区周边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综合考虑自身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发展水平,切实落实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计划[2]。

2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地区政府需要放开眼界,以市场化、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依托,在缓解城乡体育服务供需矛盾的前提下,加强对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均等化分配的实现。2.1注意凸显农村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期,农村地区政府需要响应上级政府的号召,组织社会企业参与到公益募捐、合作建设等活动中,通过给予社会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本地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来。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政府还需要结合体育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指标,为其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个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3]。除此之外,农村地区政府还可以将行政机构作为主体,成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基金,促使社会企业以及机构能够认识到农村发展的意义和优势,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基金建设中,使其贡献一定的力量。当然,若想充分落实各项建设策略,还需要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农村地区政府还需要给予当地居民一些“惠民”政策。通过组织开展体育运动有奖活动来激发当地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2.2引入完善的非政府组织自治供给机制除了上述策略,农村地区政府还需要适当的“放权”,努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引入完善的非政府组织自主供给机制,促使农村地区公共体育事业的经济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为公共体育基础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前提。具体来说,农村地区需要组织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建设自治组织,让其自发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活动,也可以在村中创设一定的活动氛围,促使公共体育服务在农村地区内部管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4]。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与体育事业建设紧密相连的事业,例如,加强对体育产品的生产,强化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让非政府组织积极主动的承担其决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任务,促使其在服务农村社会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尽量为农村政府谋得福利。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对非政府组织给予一定的政策,正确平衡农村人民群众与当地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以此来促进双方的沟通合作。

综上所述,加强对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因此,农村地区政府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通过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促进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更加优化,以此来改善农村地区原始社会环境、完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增强其生存能力,为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胡勇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龙专,罗敏,吴四贵,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研究与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33,36.

[2]李燕领,王家宏,蒋玉红,等.中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模式选择与机制建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57-62.

[3]胡娟,杨靖三,陈刚,等.江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体育与科学,2015,36(5):28-38.

[4]童建红,李建国,张伟,等.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完善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3):1-5.

第四篇: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课程的教学方法

【摘要】作为国际性的运动项目之一的羽毛球,现在成为普通高校设置的一门体育选修课程并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青睐。传统的羽毛球选修课程和其他大多数课程一样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素质教育下的普通高校现代公共体育教学方法以互动性和创新性为主,所以教师要综合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羽毛球课堂教学中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课程;教学方法

作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的羽毛球课程,是在羽毛球运动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羽毛球运动在全民健身运用中受到广泛欢迎的基础上设立的。并且,近年来羽毛球运动在普通高校中得到了顺利的推广。但是,传统的羽毛球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羽毛球运动的普及率偏低,学生的羽毛球基础水平比较差。这加大了高效羽毛球公共课教学的难度。其次,羽毛球教学的内容较为繁琐,学习难度偏大,学生执拍打球容易,掌握战术技巧很难,这就导致学生在羽毛球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异常缓慢。作为一名羽毛球选修课教师,应该采用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羽毛球的兴趣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举措如下: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顺序,组织教学素材

根据以上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中公共体育专业羽毛球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我国目前的羽毛球公共课教学的创新,首先依赖于要合理安排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序,并对教学素材上加以合理选择和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在高校羽毛球公共课教学的内容安排上,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实用性强,并且使用广的基础技术来进行教学;其次,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各种羽毛球技术之间的能力迁移问题,并且根据技能迁移因素来合理的进行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

二、多种导入方法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来说,富有吸引力的开端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的导入,虽然占用时间较短,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适有效的导入方法可以起到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良好效果,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成功。在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设置情境导入法、热点话题导入法、趣味导入法等多种方法,不一而足。在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的时候,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各种导入方法的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不同导入法的功能并综合运用。比如,教师可以把图片导入与活动导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使用图片导入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果只是停留在学生的“看”上,由于学生的观察视角的差别,有时结果会偏离教师的设计意图。而如果教师让学生在看图片的同时,模仿、体验并尝试着学习图片中的动作,并且及时用语言引导学生的活动,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认真观察图片的同时领悟动作要领。

三、因材施教,分层分组进行教学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美国20世纪初也提出了与之相似的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在羽毛球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运动基础的好坏、运动技能的水平高低和接受能力的快慢等差异来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组教学。通过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无论是因材施教还是分层教学都充分体现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的羽毛球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把学生的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结合起来,以期促进不同技术水平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在集中练习的时候纠正那些共性的错误动作,比如不协调的动作、发力不充分等,并介绍纠正的方法和进行辅助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而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个别基础较差动作技巧不达标的学生,教师可以实施个别辅导。

四、把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融入到游戏当中,提高学生运动乐趣

由于羽毛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具有速度快、球路变化多等特点,练习者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羽毛球练习者节奏感的把握、击球意识的强弱和步伐的快慢等直接影响着击球的质量,所以在羽毛球教学中的专项素质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单纯的专项素质训练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影响他们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就可以把专项素质训练融入到游戏当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分组进行场地内一分钟六点移动触球练习,然后对其结果进行评比,在学生中形成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学生的运动乐趣。

随着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素质教育这一理论的提出与全面推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新型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羽毛球选修课的教学中来。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羽毛球作为一项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充分体现了普通高校各门学科间的互相渗透、知识的迁移以及新一轮的公共体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提高普通高校的羽毛球教学水平以及促进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者:李瑞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毕于伟.运动技能迁移在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中理论与实践的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刘正之.自主—合作教学法对大学体育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李利华.浅谈提高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课程的教学方法[J].时代教育,2015,07:189.

第五篇:采茶健身操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

摘要:采茶健身操是从采茶行为演变而来,其本身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涵养,将它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认知传统茶叶文化精髓,而且可以带动高校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从科学和健康等角度促进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积极影响,将更好地促进这种锻炼形式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采茶健身操;采茶戏;高校;公共体育课

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重点是为了促进高等院校内部的体育文化传播需求,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锻炼身体、热爱体育的好习惯,让高校学生真正认同和践行体育锻炼的价值。而采茶健身操是从采茶行为演变而来,本身具备非常浓厚的历史涵养,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当中,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认知传统茶叶文化精髓,而且可以采茶健身操这种特别的方式,带动高校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在应用采茶健身操开展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采茶健身操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采茶健身操的文化底蕴,同时学校也要根据采茶戏的动作以及音乐进行充分选择和考量,以设计出真正具备特色的采茶健身操,真正让采茶风俗文化融入到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去。

1采茶戏与采茶健身操基础分析

采茶戏主要集中在江西省南部地区,是赣南地区一种独特的采茶地方戏,和赣南的客家人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凝聚客家人并且团结海内外客家乡亲,其包含了客家人的风俗以及语言等重要民俗文化。在十年前,国务院已经将赣南采茶戏纳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之中,怎么更好地推动民俗文化的开发、传承以及保护,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生存下去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果仅仅是保留采茶戏这种原貌,没有打破赣南地区传统的地域传播边界,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推动采茶戏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持续地传播和扩大影响。这也决定了采茶健身操等采茶戏的改造传承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方面保留采茶戏的原本面貌,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促进采茶戏真正对年轻一代产生积极影响。采茶健身操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氧健身操,重点是体现出力量和美感。在传统的采茶音乐的引导下,借助赣南采茶戏中的部分元素,进而以肢体关节动作活动开展的一种健身操活动。这种采茶健身操是根据采茶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特征进行改造的,所以其本身兼具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对于文化传承和体育锻炼而言都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应用价值

首先,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应用,能够传承和推广赣南采茶戏。如果赣南采茶戏仅仅是在赣南地区进行表演性的传承,很快赣南采茶戏就可能出现传承上的断链,没有办法真正延续下去。而采茶健身操虽然和采茶戏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采茶健身操是从赣南采茶戏传承而来,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和特性非常强烈,采茶健身操也打上了赣南采茶戏的深刻烙印。所以,在高等院校之中将赣南采茶戏转化成为采茶健身操,能够让赣南采茶戏用全新的方式进行传承,将赣南采茶戏的民俗文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从而促进采茶戏的活化。其次,采茶健身操能够让高等院校的健身锻炼手段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赣南采茶戏本来就是一种活泼和轻松的舞蹈形式,其本身是在采茶过程当中,通过载歌载舞的方式锻炼身体。而采茶健身操吸收了采茶戏当中的特点,将这种娱乐和锻炼身心的方式融入其中。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采茶健身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采茶戏古老的魅力,进而更加热爱体育锻炼。采茶健身操的健身价值非常丰富,特别是讲究全身的协调,以各种跳转走跑作为主要特征,以此协调活动身体的各个大关节,具有中等运动强度。这些都充分表明了采茶健身操的实际锻炼价值非常高,可以创新高等院校学生的健身手段。再者,采茶健身操能够让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当前很多高等院校都没有形成具备特色的健身锻炼方式,一些高校仅仅将太极拳等融入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但由于太极拳等一些传统的健身锻炼方式中存在套路复杂、记忆复杂、动作缓慢等,难以让青年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采茶健身操则不同,能够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身体活动起来,学生会更加愿意在活泼生动的采茶健身操里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所以,采茶健身操从很大程度上是对单一的高等院校健身操教学的补充,可以促进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

3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全面性应用的思考

第一,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应用过程中,应该以全面协调作为首要原则。在进行采茶健身操教学过程里,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音乐和健身操动作之间的结合,真正促进音乐和健身操二者的互相结合。在设计适合学校教学的采茶健身操时,教师应该参考传统赣南采茶戏的乐曲,根据实际进行挑选这些采茶乐曲,进而融合到健身锻炼的音乐节奏之中,更多方位地展现出音乐本身的风格元素。在采茶戏的动作设计上,应该尽量考虑锻炼身体的实际需求,要以全面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为主,应该充分考虑人身体的生理学发展规律,真正结合这些生理特点,设计人体和公共体育之间的结合,以此突出采茶健身操的动作线路变化、方位变化等,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学生感知以及运动协调能力,以此让身体上各个部位都能够全面得到锻炼。第二,采茶健身操的音乐选用应该具备全面性。采茶健身操应该和赣南采茶戏的乐曲结合在一起,从现代的采茶戏所使用的乐曲的元素当中引进鼓点以及快板等,以此形成独特的氛围,并且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动作和音乐上的协调性,也就是要选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同时也能够和赣南采茶戏风格一脉相承的音乐。要充分考虑选择音乐的文化背景,只有全面综合考虑高校采茶健身操的音乐选择,才能够真正将采茶健身操的影响力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选取的音乐上要真正可以和采茶健身操融合在一起,从音乐风格和动作元素等方面真正融合为一体,突出采茶健身操的传承性和文化特点。第三,采茶健身操的动作设计上,也需要全面和兼顾各个方面的要求。因为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之中,主要目的还是让大学生形成主动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教学动作选择上,应该从有氧健身操的一般性动作当中选取合适的动作,以此提高个人的耐力和素质,强化锻炼者的心肺功能、关节柔韧程度和灵活性等方面,这样才能够全面地锻炼身体。采茶健身操的动作要以锻炼身体作为根本,同时要对赣南采茶戏当中具备特色的动作进行充分吸收,进而让采茶健身操更具备文化性和实际性,更好地提升动作上的协调性。对于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脊柱的柔韧性没有经过锻炼的条件下相对会比较差,所以在设计采茶健身操动作的时候,应该强化学生身体控制锻炼,特别是转体、髋部的摆动等,可以更好地通过这些动作矫正学生的体形。

4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健康科学应用的思考

首先,采茶健身操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负荷,只有让学生在合理的运动负荷当中锻炼身体,才能够真正发挥出采茶健身操的价值。学生的运动负荷实际上需要循序渐进,才能够让这种采茶健身操对学生的身体产生积极的影响。采茶健身操要有规划地增加运动负荷,运动量从小到大,从强度较弱逐渐过渡到强度较强,以此符合高等院校学生的基本身体机能的演进规律。高等院校在安排采茶健身操的动作过程中,应该坚持有氧性和有益性相结合,真正意义上形成一种多元性的健康科学健身操运动。有益性主要是指采茶健身操应该充分考虑动作的有益性,避免出现有害身体健康、容易造成伤害的状况,而有氧性主要是指采茶健身操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要真正能够改善身体健康,燃烧脂肪等。其次,采茶健身操也要考虑对动作的针对性,要在动作中融入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性地锻炼高校学生的身体。在应用采茶健身操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赣南采茶戏中的采茶动作,并且把这些动作中真正能够满足高校练习者的内容提取出来,真正做到动作准确、美观、有益,能够让高校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程中更容易学习上手,更好地传扬采茶戏的文化精神。因此,在涉及到采茶健身操中的整体动作结构时,应该注重大学生对于动作的审美需求和实用需求。健身操动作要充分考虑两种需求的调和,实现针对性,更好地帮助青年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再者,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应用,也应该把娱乐性和健康性协调在一起。采茶健身操应该在艺术上强化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特别是利用音乐和动作的审美性,陶冶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操。音乐实际上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和行为,选用好的音乐对采茶健身操也有着积极影响。采茶健身操选用的音乐要配合赣南采茶戏的一些音乐,同时也要联系一些具备时代性的音乐,确定音乐的风格和速度能够真正满足高校采茶健身操的速度和肢体动作要求。高等院校在推动采茶健身操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对音乐进行反复的试验,真正将这些音乐整合在一起,形成具备采茶特色的采茶健身操。具备娱乐性的音乐,可以调动高校学生学习采茶健身操的积极性,其心理上更具备助推力,能够更好地投入到采茶健身操的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真正在跳操的过程里,将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都重复进行锻炼。最后,采茶健身操在设计上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健身操的科学规律。高校在创作采茶健身操的过程里,应该充分考虑采茶健身操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有目的地考察赣南采茶戏等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出发,处理好采茶健身操的前期创作编制工作。整体动作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也需要参考赣南采茶戏当中男班的高桩步伐等,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组织采茶健身操的设计工作。采茶健身操还应该和采茶戏等地方浓郁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对基本的动作进行融合,如赣南采茶戏当中的矮子步、单袖筒等都能够成为动作元素,进而推动健身操的科学编制和设计,更好地兼顾其科学性和娱乐性,使其成为一种健康积极的高校健身操。

5结语

赣南采茶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好传承文化保育工作。因此,高等院校从赣南采茶戏等文化遗产吸收,编制设计采茶健身操,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采茶戏文化,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锻炼过程当中不断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兼顾文化性、科学性和健康性的重要举措。在应用采茶健身操进行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采茶文化艺术对于健身操的良性影响,协调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最终让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中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作者:王继军 单位:邢台学院

参考文献

[1]董晓梅.粤、赣两地采茶戏唱腔音乐研究———以粤东北和赣南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2):5-7.

[2]张快彩,黄东阳.简述粤东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4(7):52.

[3]方芸.采茶戏的表演艺术[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3):43.思考•探索

第六篇:高校公共体育多元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多元分层教学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是这种分层不能是固化的,而是互通的、流动性的,在完善的考核制度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体育锻炼意识.

关键词:转型;地方高校;多元分层;教学模式

地方本科高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大量的地方高校在保证了高考学生入学率、广泛培养高等级人才的同时,也存在着专业同质化、培养目标缺乏特色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同年,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下发文件指出将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手段,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1].在此种改革的大势下,符合转型定位的高校急需配合顶层设计,顺应潮流发展,由普通院校向特色更加鲜明、应用型更强的本科院校转型.转型之路,道阻且长,转型改革不仅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指导政策和方针,规划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制定符合形势的课程内容与模式,致力于培养出合格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转型之后的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于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高等级人才,而区别于传统高校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转型地方高校应切实增加实践应用型教学内容.公共体育课作为高校普修课程之一,根本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而传统高校目前在体育课上多遵循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辅以自选形式的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偏重于对学生体育技能与体育知识的传授;地方转型高校的公共体育课除了传授学生体育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则是通过体育课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在就业时获得与职业相匹配的体能及可以有效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锻炼知识,因此新模式下的公共体育课除了以不同体育项目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还应该以不同职业为第二切入点进行与职业需求相匹配的体育锻炼能力的教学.因此,不论是从目前的教学目标而言,还是从教学模式而论,地方高校与传统高校的公共体育课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1国测制度的严格执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我国于2002年7月第一次下发文件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国测工作实行14年来,工作流程不断完善,评价考核方式不断全面,其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健康状况,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的通知,其中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只有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才可参加评优评奖,而测试成绩不达50分同时补测时仍然未达标的学生按结业与肄业处理[2],这一规定的严格执行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具有指导性意义.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该明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体育课应该为这一目标而服务.李金龙博士曾著文指出公共体育课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增强体质服务,其次才是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3],而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一味向“大学”进行模仿与学习,失去了其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逐渐偏离了公共体育课的真正作用和培养目标.《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中显示,多项身体素质检测中大学生的平均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为青少年群体中最高,肥胖率逐年增加,面对此种状况,我们不禁要反思,相比于中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锻炼环境和锻炼时间明显占优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随着互联网+生活方式的快速发展与移动客户端的迅速普及,大学生们也进入了低头族的行列,这种生活方式在大大增加了生活便利性的同时,也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力活动的减少,同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娱乐方式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某些高校已经在体育课的考核与评价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以晋中学院为例,其在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大学公共体育课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在期末考试时若耐力素质(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考试不及格,则当学期的体育课成绩为不及格;且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设置不少于30分钟的素质练习时间,通过这一规定的实施,截止2015年10月该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已由58%上升至90%,由此可见,体育课教学内容与考核的设置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直接关系.图1公共体育课多元分层教学模式图多元,在社会科学中,指不同种族、民族、宗教等社会群体在一个共同文明社会的框架下,持续并自主地参与发展自有传统文化或利益.在体育教学中多元指不同学生在同一学期内,利用不同体育课进行不同选择,从而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分层教学则是在承认学生身体素质差异的基础上,面向公共体育的所有学生,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的差异,把同一时间段上课的不同班级或不同时间段上课的不同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调整,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各阶段、各层次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等得到快速地发展,实现大学公共体育分层教学的最优效果[4].在地方高校转型初期,公共体育课大多沿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内容,虽然在以往的改革过程中增加了体育选项课以及3自主等选课模式,但在真正的教学内容上依然只注重某一项体育技能的教与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训练与终身体育理念的传播;教师在体育课上也多采用集中授课、集体练习的3段式教学方法,这样虽然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其本身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因此,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体育课,即多元分层教学模式体育课.

2通过建立分层教学形式规避体育教学风险以提升学生兴趣

《国测》制度的执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在测试过程中和体育课堂上运动风险的发生与提高.近几年屡屡有学生在耐力素质考试的过程中晕倒或猝死的报道见诸报端,甚至在体育课的素质练习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学生重力性休克的状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因此在体育课上老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将损失减到最小;同时,也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防范风险的发生.而针对不同体质状况的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施行分类教学的多元分层体育教学模式则较适宜在此种状况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身体素质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不同体育项目虽然对个人身体素质的要求不同,但是在不论素质的基础上要求体育项目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将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才能使体育选项课更好地为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服务.利用每年进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契机,可以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以测试达标为界,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采用分层分班的教学内容,对测试不达标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提高课程,合理制定运动量与强度,并利用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恢复与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快速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发挥教学有效性,达到教学目的;而对于测试达标的学生则可以利用校本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基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传播正确的体育锻炼知识与风险意识,以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得到适合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且有效降低体育课的运动风险.在此基础上,学生则可以通过3自主形式的体育选项课,使兴趣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真正掌握一门体育运动技能与相关锻炼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该体育项目践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分层教学不仅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分层,更重要的是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分层,达到体育课系统化、一体化、均衡化的标准,构建以保健课、体能课、基础体育课、体育选项课等多元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而为了使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在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设置初级与高级,入门与提高的分层教学形式,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掌握一门体育运动技能,从而可以利用这门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成为准专业或专业的体育运动人才[5].作为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高等人才,而作为社会与学校生活的最终纽带,分层教学的最高等级还需要为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服务,当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身份转变为职场人,储备一个适应于社会工作的健康体魄,并且在生活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中依然能够保持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才是构建分层教学的最高要求.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分层教学的层次顶端,需要设计以学生就业方向为导向的体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增加或创造专门性的职业体能锻造方法,以及在特殊环境与空间下的短时高效的体育锻炼方法,以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与休闲时间改变之后,仍然能够掌握有利于职场发展的身体素质提高方式.分层教学的施行将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掌握通识性的体育知识,更需要掌握一门专项体育技能,以及相关的体育锻炼方法和可调节的持续发展理念.教师的体育指导也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而是要利用手机APP等新媒体资源实现体育课课堂与课外的互通,课上指导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体育课新模式,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都可作为体育课的高层级补充延续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

3建构弹性制、互通层级的分层教学考核模式有利于激励学生

考核评价系统是所有教学工作的终点,如果没有考核评价,那么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无法实现其价值,因此建构相对应的分层教学考核评价系统是整个多元分层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体育考核中通常使用一个评价标准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统一评价,虽然也会考虑到学习态度等因素,但总体而言平时成绩在体育课成绩中的占比较小,而且主要从考勤出发,因此建立弹性制的多元分层考核评价系统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肯定学生的学习收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综合评价中应该体现学生的个体努力程度,过程性评价与终考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但值得注意的是,体现学生的个体成长状况,并不是放松考核评价条件,相反应该用强有力的“硬性”制度来确保评价系统的运行.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能的同时也是对其意志品质的考验,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与兴趣来保证活动的持续性,那么对于一些惰性比较强的学生而言,肯定会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因此利用严格的考核评价系统可以促进这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度[6].制度是管理的先决条件,首先在体育课的考核系统中,为了避免出现人情分、同情分等现象,应该采用分班授课、集体考试的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处于公平公正的评价系统中;其次对于一些打分项目而言,授课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一些固化的认识,那么“考教分离”的考试形式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能力;再次,“一票否决”制的准字考试模式更适宜于素质考试,评价制度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的半强迫式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着积极意义.多元分层教学模式的层级并不是固化的、一定的,而是应该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而流动的、互通的.正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的体育锻炼知识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就可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而原先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缺乏适当的锻炼则会出现身体素质急速下降的现象,因此,对于多元分层教学而言,层级之间的流动与互通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与暗示,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提高与改变的意识,真正融入到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完成体育课教学的终极目标.

4结语

高校作为学生踏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最终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想要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阶段的干预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明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这一前提下,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针对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多元分层体育课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并具有利用此项体育技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和能力.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由制度来管理,由教师来执行,由学校进行工作的保障,才能保证新的改革过后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产生有效的影响.

作者:李金锁 王谊欣 单位:晋中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DB/OL].www.jstu.edu.cn/s/3/t/51/88/8e/info34958.htm,2014-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DB/OL].www.moe.gov.cn/s78/A17/twysleft/moe938/moe792/s3273/201407/t20140708171692.html.2014-07.

[3]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28-1530.

[4]顾先宇,赵贡美.大学公共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9-19.

[5]杨小明,邵斌.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上海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64-68.

[6]刘波,刘静民.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研究———以清华大学长跑制度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6,3(1):51-55.

第七篇: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开展现状,为济宁学院公共体育课良好发展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分析

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实施以来,以“健康第一”为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121”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逐渐完善学校选课平台的“三自主”教学方式,学生的身体素质达标率逐年提升。但是,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师资、场馆缺乏无法满足项目的开设等。因此,该文通过对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现行的课程设置及体育资源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全面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为济宁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以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现行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体育资源以及教学评价进行调查分析。

2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分析

2.1济宁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分析

据调查,济宁学院随着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对公共体育课程目标和设置结构做了相应调整,确立了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围绕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树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5大基本发展目标。

2.2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课程结构分析

该文将课程结构分为课程类型、教学组织形式和课时安排3个部分。《纲要》规定大学生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程,其中对课程结构做了明确要求:“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按照《纲要》要求把高校体育课程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3种: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校内外综合性课程。2.2.1课程类型分析济宁学院的体育课堂教学主要包括:针对一、二年级开设的选项课;针对三年级开设的《体育欣赏》理论选修课,以及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的学生开设的保健课。调查发现,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通过网络系统选项,自主选择教师,实现了“二自主”教学。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受室内场馆和师资的限制,部分项目无法开展,多数项目只能限制一定的人数选课,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缺乏一些项目的教师而不能开设的运动项目,如轮滑课、体育舞蹈课等项目无法开展实施。济宁学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引导广大学生开展了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操场的“三走”活动。济宁学院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有: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冬季阳光环校跑、学校运动会、院系运动会及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校内外综合性课程与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不一样,主要呈现形式为俱乐部教学课、协会制教学课、媒体教学课等,这种课程在管理上是开放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综合的,据调查,这种课程在济宁学院尚未开展。2.2.2教学组织形式及课时安排分析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按开设项目分班教学,每一选项课每班人数设定为50人,但《纲要》强调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济宁学院是在严重超标的情况下进行大学体育教学,较大的班额肯定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更无法实现。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在大学一、二年级每周开设的体育课时数为2学时,共计144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8学时,基本达到了新《纲要》的要求。

2.3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课程内容分析

2.3.1技术课现状分析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目前开设的运动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定向越野、武术、养生、健美操、啦啦操12个项目。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篮球、足球2个项目选课最多,武术、健美操、乒乓球课次之,排球、田径2个项目因缺乏一定的趣味性,选课的学生最少,羽毛球和网球项目对场地及师资的要求比较高,也正是受到场地设施和师资方面的限制,这2个体育项目在济宁学院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瑜伽、体育舞蹈、游泳、轮滑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由于场地不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无法开设。由此可见,济宁学院公共体育技术课内容缺乏自身特色,缺少趣味性和科学性,最终会造成学生们想学、想选,但因找不到自己喜爱和促使自己长期坚持锻炼下去的运动项目,从而影响了“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2.3.2理论课现状分析根据调查发现,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理论课教学内容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开展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教室安排较难,出现了重视专项理论教学,而对健康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视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阻碍了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

2.4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体育资源分析

2.4.1师资队伍分析调查发现,济宁学院从事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教师35人,其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学校学生数约16000人,师生比1∶457,和国家规定的1∶300、全国平均水平1∶316相比,济宁学院体育教师数量远远不足,况且一半以上的教师还担任着体育教育专业。若按照新《纲要》要求的每班班额30人左右,济宁学院每位体育老师每周要上20多节课,可见,体育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量,导致教师没有充沛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无法去学习和思考新的组织方式与教学手段等,从而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2.4.2场地设施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济宁学院在体育教学方面,其体育场地、器材呈现明显的不足状况,尤其是缺少室内场馆,乒乓球、羽毛球等一些受天气影响比较严重的运动项目在室外无法开展。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多,室内体育场馆更加重要。只有硬件设施满足体育课的需求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有物质基础。

2.5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评价分析

当前,济宁学院按照新《纲要》的要求,对公共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做了相应调整,课程评价类型主要采用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自2014年以来,学校实施教考分离考试方式,基本采用综合评定为主,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素质达标、技能评定和学习态度3个方面。

3结语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体育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机构相对合理;网上选课系统相对完善;选项课项目不够多,尚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均衡;室内场馆、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不足;教学评价体系基本合理。

作者:翟兆峰 单位:济宁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姚磊.安徽省本科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战新军.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雷红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9):39.

[5]陈玲敏.广州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D].广州大学,2012.

[6]罗爱刚.对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再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8):150-151.

第八篇: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提升的大背景下,积极结合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区域特点及其均等化发展的现状调研,努力探究制约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并认真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控经验及运行模式,进而研究得出分层次、逐级实现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对策及合理化建议,希望为推动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及实现京津冀区域整体均衡发展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既是社会公共服务有效实施的重要体现,也是全民健身计划推广普及的基本保障;既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河北省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的有效实施,以及北京、张家口联合承办2022冬奥会的历史新机遇,体育热潮和奥运效应将进一步辐射燕赵大地。作为体育工作者应立足本职、勇于创新,紧抓历史新机遇,结合河北省省情,借势借力,努力探究实现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路径及发展对策,为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体制改革等提供合理化建议,以促进河北省自身及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

一、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理论及国内外先进经验探析

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它是指以政府为供给服务主体,为满足公民的体育服务需求,提高公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的一系列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1]。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则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衍生概念,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多方参与、公平公正,合理配置社会体育公共资源,根据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在不同阶段提供大致相同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1]。结合相关理论笔者分析认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并不是绝对相等或平均化,其实现过程是由初级均等化逐步过渡到高级均等化的动态平衡过程。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国内外先进经验及模式的相关研究。国外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首先他们都非常重视制定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法律体系,使其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多数国家均采用市场与国家相结合的供给模式[2]。其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主要是以社区体育中心为基本载体,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经济情况提供不同拨款,重点扶持落后地区,并提供专项资金和建立相关基金。国内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起步较早且发展较好的是江苏省,2013年底在全国率先建成功能健全、统筹城乡和普惠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3],到目前为止效果明显、成果显著。2015年“陕西省全民健身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科学化与智能化[3]。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先进实践经验与模式。

二、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此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的调研,并主要从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所涵盖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资金财政服务、组织指导服务、政策法规服务和信息媒体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进而努力探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制约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一)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根据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4],河北省体育场地呈现出类型不断增加、数量不断提升和百姓场地身边化的特点。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场地6.48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10265.6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1.4平方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为8.83个,也低于12.45个的全国平均水平。采用横向对比,河北省城市居民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99平方米,农村人口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84平方米。通过对比发现,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2倍多,从而显示河北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农村与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存在较大差异。再从河北省体育场地设施分布情况来看,教育系统所占体育场地数量比例较大,占到全省总数的70%左右,而广场、公园和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的体育运动场地相对较少,但它们却承载着大量的群众体育运动,在合理开发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校园体育场地的开放力度,从而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二)公共体育资金财政服务河北省2015年的体育财政预算为77270.01万元,其中发展竞技体育为9524.00万元,而用于发展群众体育的财政预算为5064.00万元[5]。从中可以发现,不管是对于体育财政总预算所占比例,还是相比于竞技体育,作为群众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为了推进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快速健康发展,需继续加大资金财政投入。而且相比于城市的财政投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需进一步提升,以满足河北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需要。(三)公共体育组织指导服务根据《河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报告显示[5],截止到2015年河北省全民健身体育组织逐步健全,省级体育协会43个,市级体育协会350个,县级体育总会171个。全民健身指导网络逐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已经达到4万多人。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级体育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并不明显,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全省每千人拥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1人,且低于中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的每千人要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6],因此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科学体育健身需要。从河北省体育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来看,由于经济和政策等原因,他们在城市较为集中,而农村还存在较大的缺口,进而影响了河北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发展。(四)公共体育政策法规服务近年来河北省体育政策、法规建设日益完善,在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河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河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为河北省的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具有指导性意义。但进一步调查发现,河北省有关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指导及政策法规则相对较少,将限制其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步伐,且相关地方性标准、操作模式及实施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五)公共体育信息媒体服务在相关硬件建设的同时,河北省加大了对于公共体育信息媒体的建设与拓展,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大量便捷且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但其辐射范围、媒介形式、服务质量及智能便捷方面有待提高。同时河北省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理论与实践差距,体育观念及思想陈旧,缺乏体育健身知识,且对于现代网络媒体的体育服务信息了解及掌握的较少,日常体育运动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促进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促进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应在其供给方式、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服务重点要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努力使每位公民的体育权益得到维护与保障。并且要根据区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及自然环境等条件,合理配置,均衡发展,突出地方特色,有计划、分层次地逐级发展。积极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区域良性互动、资源共建共享的战略发展条件,努力探究并得出促进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合理且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一)加强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随着河北省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与发展,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切实要求,应突出各级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并通过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理念,建立完善的服务组织机构及决策机制,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能力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二)建立统筹城乡的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由于河北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规模大、种类多,要逐步逐级实现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及区域间的均等化,首先就要改善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借助京、津大都市的辐射及带动作用,努力结合该省的地域及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鼓励社会各界、企业团体和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当中,形成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力度及供给能力,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灵活性、实效性和均衡性。(三)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管控制度根据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首先应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建立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相适应的财政分配机制,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将其作为河北省城乡、区域间财政供给平衡的重要手段。发挥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协同发展,努力缩小河北省城际及城乡间的公共体育服务差距,保障区域间城乡居民享有相对均等的体育资源与服务,从而推进该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四)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制度河北省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依据该省经济、体育及社会服务的实际情况,努力结合地域间的文化和民俗特点,制定适合该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区域标准及实施细则,创设良好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城乡居民的体育权利,分阶段和分层次地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进而促进河北省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五)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了有效实施开展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应在加大建设各级体育组织的同时,逐步形成省、市、县及乡镇体育组织的网络化,加强交流合作,创新体育组织的活动方式及服务模式。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及服务水平,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财政支持,引导他们服务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和城乡,做到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六)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创建网络智能化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随着河北省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推广,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了对公共体育服务信息资讯的宣传力度,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体育权益与体育参与意识逐步提高。相比于城镇居民,农村人口对体育的认识相对薄弱和落后,希望通过城乡网络智能化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传递更多的体育服务信息、政策法规及健身科普知识,进而改变广大城乡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理念,培养和增强他们的体育参与意识,从而有效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七)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与监督制度为了确保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稳步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绩效考核、评估及监督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级组织管理部门服务质量的绩效考核;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主要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民群众参与及反馈机制。建立公共体育服务效率的科学评价系统,健全公共体育服务的监控制度,以及逐级实施的效果评估,发挥人民群众及各类体育组织的监督作用,形成科学、规范、公平和公正的监督评价与审计机制,巩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各项工作成果。

综上所述,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就是统筹城乡且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一体化,互惠互利,稳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惠民工程,更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分配和统筹发展,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体制与机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法规及评估监督制度,逐级实现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有效指导下,找准京津冀在相关领域对接的突破口,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及幸福指数,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作者:马昆 赵凤萍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23-25.

[2]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19-21.

[3]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sport.gov.cn/n4/n210/index.Html,2016-05-05/2016-05-25.

[4]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4/n210/n218/c328625/content.Html,2014-12-26/2016-05-25.

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篇10

化学基础性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如何在课程设置方面深层体现基础性人才培养的多重需求,完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架构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研究的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化学实验综合了四大化学中的众多实验方法和技术,我们根据“知识点”来进行设计选择,即对化学学科的内容、要求及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进行通盘考虑,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和各种表征手段,以及应该了解的当今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筛选出来,进而对实验内容进行设计和选择。因此综合化学实验具有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性,实验技能的全面性,实验性质的探索性,实验操作的开放性,实验课程设置的独立性,综合实验选题的先进性等特点[1]。在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经济正在走上以创新驱动和创新发展为主导的创新强国之路。我校化学专业顺应时展,最近几年毕业班至少一半的学生报考研究生,录取率逐年提高,一些毕业生进入化学化工类科技企业工作。因而,综合化学实验开设一些若干技术操作程序融合程度比较高的准科研型的化学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怎样将基础实验教学阶段学过的各种分类操作和技能加以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则根据我们实际情况,开设了一些包含某些特殊技术的实验。这里的特殊技术有两种含义,一是接触一些在中低年级难以量大面广地推开的现代化仪器分析和测试技术。二是让学生接触一些交叉学科的技术实验,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更好体会不同学科在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或者交叉点上,让学生懂得,重视边缘和交叉学科将使科学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这是符合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实践证明,综合化学实验拓宽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积极性,并有迅速适应科研和其他工作的心理准备。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实验项目的综合性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综合化学实验是以具体的实验项目为载体,将基础化学理论知识、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融会贯通而设置的综合训练环节。在化学一级学科的层面上研究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制备、分离:分析、表征等各种实验技术。很多实验内容反映化学各研究方向的重大进展、前沿和交叉领域,集合成、分离提纯、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结构表征、性能研究等为一体,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2]。当实验所用药品有一定的毒性时,要求学生实验前就要检索药品的物化特征,从而预防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危害。实验的关键是“知识”到“人”的转变。这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知识搜索能力、整合和运用能力、研究与合作能力等,而且能够造就有素养、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有社会价值的人。化学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以前很多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并不熟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应用,例如每个家庭日常生活都会用到的洗涤剂和化妆品,主要成分其实都是表面活性剂,2020年全球表面活性剂产量将达到2280万t,年均增长率近6%。我们开出了对洗涤剂和化妆品进行配方并优化的实验,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也对日化产品的应用和发展有了深入了解,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环保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发达国家大学很注重让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为例,理工科学生在一年级时就有教授和几名同学的小范围专题研讨,本科生需要在毕业前能完成一篇文章或一个研究课题,并要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因此,我们利用综合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特点,筛选了部分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改编成实验项目。引导学生了解项目相应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技术,从化学专业技术视角来对待科学技术问题,锻炼查阅文献、独立思考和结果评估的能力,以锻炼学生面对挑战、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研究导向型学习和开发潜能的目的。

三、教师在设计综合实验中起统领和评判的作用

教师安排实验项目给学生,学生应该自主完成实验并对其获取的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在实验中所遇到的疑点和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自规划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开始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检查学生们的设计路线,指导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和安全问题防范,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评判。

四、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的设计以及实施

1.对实验任务的具体要求。把制备符合标准的目标产品特点的检测和表征作为目标。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查阅的资料相结合,自主地完成设计实验中的合成方式、条件反应、使用的原材料;在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能力去寻找解决方法。2.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为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实验前可以自由组合分组。学生可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围绕实验内容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开展研究、提出方案。实验后,应撰写实验报告,对现象进行解释,回答相关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3.产物的鉴定和表征。在物质产物合成后,学生要利用已经学过的技术手段进行密度、沸点、折光率的测定,老师要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复核,教师应对有错误的数据通过指引的方式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妥善纠正。教师指导学生把谱图进行针对性分析,若符合样品标准的就进一步进行红外测定、质谱测定以及核磁测定。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进行图谱的分析,全部都要获得正确的合成分析结论。4.评价设计方案和实验报告整理提交。教师对学生们所得到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同时发现潜在的优秀学生,并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积极引导,做科学引路人。整理实验报告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实验报告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系统反馈,学生能够分析出自己的各种问题原因、思考新方法以及新技术的展望。

五、总结

综合化学实验强调兴趣驱动、知识的整合和应用,鼓励自主、能动和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组织才能和互动创新精神。因此,综合实验的开设可以开发学生潜在的科研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培养顺应时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娅君,胡晓黎,李松,等.探索综合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30):100-106.

[2]陈小燕,李冰,魏希文,等.综合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探索[J].广州化工,2012,4(40):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