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8:49:00

规划建设论文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篇1

1.1建设和管理“超大型”矿井已有成功先例

神华布尔台煤矿设计生产能力2000万t/a,是2011年通过验收,正式投入生产[5]。纵观布尔台矿井设计、建设、生产历程,可以说是煤炭行业特大型矿井设计的突破,综合体现国内外煤矿最先进的装备、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2012年世界上首个“一井两面年产2000万t”的井工煤矿———神东补连塔改扩建煤矿又登上了“超大型”矿井舞台[6]。如果说布尔台煤矿是设计和建设出来的,那么补连塔煤矿就是管理和生产出来的。可见,我国的煤炭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建设和管理“超大型”矿井是完全现实的、成功的。

1.2相似条件的矿区可以规划建设“超大型”矿井

提到规划建设“超大型”矿井,目前国内只有新疆、内蒙古等少数矿区具备条件,本文以新疆A矿区和内蒙古B矿区为例,探讨规划建设“超大型”矿井的可行性。

1.2.1新疆A矿区

新疆A矿区二号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00万t/a,创目前国内规划生产能力之最,2010年国家发改委对矿区总体规划予以批复。在总体规划阶段,根据优良的煤层和开采技术条件,矿区总体规划确定了生产高度集中化、大型化的原则,经多方案论证,矿区井田划分采用了大尺寸、大储量、大面积,其中二号矿井面积155.8km2,地质资源量104.7亿t,可采储量49.6亿t,采用1.4的储量备用系数,建设3000万t/a的矿井可服务118a,展望将来发展到4000万t/a,还可以服务88a。矿区总体规划大胆规划了“超大型”矿井和千万吨矿井群,在井田划分及能力确定方面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针对“超大型”矿井建设规模的限制,规划矿井采用分期模式,一期生产能力1500万t/a,满足安全核准要求;二期根据技术进步和市场条件,生产能力增加至3000万t/a,并留有4000万t/a以上的发展空间。由于井田面积较大,设计采用分区开拓方式,矿井开拓方式如图1所示。分区开拓、分区通风,既确保了开阔的采场布局,又保证了通风安全,对“超大型”矿井分区开拓是成功的应用。为保证矿井煤炭运输,矿井采用2条主斜井,一期工程建设1条,即主斜井1,装备一条宽2000mm强力大运量带式输送机,主斜井2有机协调,互为备用,既可靠又灵活。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综上可看出,该“超大型”矿井从规划至设计,均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若其成功建成生产后,无疑又会使我国煤炭设计和生产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1.2.2内蒙古B矿区

内蒙古B矿区属尚未开发的整装煤田,可采煤层12层,属厚~中厚煤层,低瓦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区资源量140亿t以上,计算可采储量约100亿t。根据资源与开采条件,经多方案比选,矿区总体规划建设1500万t/a矿井4对,500~1000万t/a矿井3对。应该说,该矿区总体规划对矿区煤炭资源与开采条件分析透彻,井田划分及生产能力方案确定合理,地面集中布置工业场地可节省占地、减少压煤,是创新性的,项目实施后可将矿区建设成为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群,该矿区总体规划是科学和成功的。论文仅利用该矿区条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可行性。

1)资源条件。综合分析矿区煤层条件,支持矿井产能的主力煤层为厚度大于4m的各煤层。按照煤层等厚线图分析,煤层厚度大于4m分布区域并不均匀,只是成片状分布:2-1煤层集中在一、三井田;2-2煤层集中在四、六井田;6-1煤层集中在四、六井田;6-2煤层集中在一、三井田边界和一井田南部。根据厚度大于4m的煤层分布,若要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效能,加大工作面推进长度无疑是首选。若一、三井田合并,四、六井田合并,厚度大于4m的煤层将集中分布于一个矿井,工作面推进长度可大幅度加长。若维持原划分,两个井田都难以布置长工作面。

2)生产能力。井田合并后,矿井生产能力会相应变化。一、三井田可合并为2500~3000万t/a“超大型”矿井,四、六井田可合并为2000~2500万t/a“超大型”矿井。如果可能的话,还可合并其它井田。“超大型”矿井安全核准可通过借鉴新疆“超大型”矿井建设经验,目前条件下可采用分期模式,一期规划能力1500万t/a,满足安全核准的限制要求;随着煤矿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的提高,安全核准的界限也会与时俱进,二期时根据生产开采技术条件和安全核准条件进一步论证,如果对安全生产确无大的影响,相信有关监察部门会研究通过二期安全核准的。

3)开拓条件。根据目前总体规划,一~四号井田面积均在120km2以上,最大二号井田150km2,六号井田90km2,作为单井来说面积较为适宜,可布置平均长度10km左右的双翼盘区,单翼长度5~6km。两个矿井合并后,面积成倍增加。相比新疆A矿区二号井的开采条件(单层煤层厚度平均53m,全区稳定可采),由于本区煤层厚度总体偏薄,厚煤层赋存不均,井田面积200km2以上并不算过大。从开拓上,可采用分区开拓、集中出煤的模式,加之本矿区无地温热害,适当加大井田尺寸是可行的,如英国塞尔比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000万t/a,井田范围达到18km×14km,井田面积达到300km2,采用分区开拓,集中出煤。

4)运输与提升系统。大功率、大运量的带式输送机为“超大型”矿井煤炭运输提供了运输条件,因此“超大型”矿井的煤炭运输是没有问题的。布尔台煤矿主斜井装备一条带宽2200mm带式输送机,运量7000t/h;新疆A矿区二号井一号主斜井装备带宽2000mm带式输送机,运量达到3900t/h,2个主斜井满足矿井提升能力要求。相比之下,矿井辅助运输除无轨胶轮车外,尚无其它可靠的运输设备。无轨胶轮车在一定距离范围的大中型矿井应用是合适的,在神东矿区也成功应用。但井田尺寸加大后,无轨胶轮车运行的成本明显提高,环境污染加大,相应引起通风系统、运输系统的不适应,因此“超大型”矿井(特别是井田尺寸较大)应用无轨胶轮车(特别是柴油动力)值得商榷。对比地面铁路发展状况,特别是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成熟应用,煤矿井下辅助运输却始终停留在无轨胶轮车单一的连续运输方式上,那么,高铁技术能否走向煤矿,能否走到井下,是可以想象的。能够运行无轨胶轮车的井下条件,完全可以实现有轨车辆的通行。随着科技进步,大运量、大爬坡、高速度(其实井下不需要太高速)有轨电动机车一定可以实现从地面直达井下工作面的连续运输。

5)通风安全。“超大型”矿井一般实行分区开拓,分区通风。分区开拓,可以增加采场,实现多分区出煤,保证矿井生产能力;分区通风,风流线路短、负压小,有利于解决矿井长距离通风问题,改善工作环境,有利于矿井安全生产。井田尺寸较大、高温热害严重、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等情况的矿井,均应采用分区通风方式。应该说,分区通风方式对“超大型”矿井也是合适的,不存在安全上的隐患。

6)市场适应性。两个大型矿井是否可合并为一个“超大型”矿井,还要看市场因素。当煤炭市场供不应求且未来供应缺口较大时,可分开建设,早出煤早见效;反之,则需要综合和长远考虑。我国目前煤炭市场供求失衡,煤炭产能过剩。根据预测,考虑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高耗能产业限制、清洁能源的鼓励使用等因素,且考虑疆煤东运、在建产能的释放,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煤炭可能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因此,对于业主来说,矿井合并为“超大型”矿井,分期建设,既可规避市场风险,又可保证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建设“超大型”矿井留足空间。

1.3国家煤炭政策鼓励规划建设“超大型”矿井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我国具备建设和管理1500万t/a以上的“超大型”瓦斯矿井的能力。由于“超大型”矿井的成功生产,对于我国煤矿设计、施工、机械装备水平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提升,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的科技进步也是极大推动,因此应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矿区建设安全高效的“超大型”矿井。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有序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矿井群;新建矿井优先建设露天煤矿、特大型矿井和煤电一体化项目。可见,我国对特大型或“超大型”矿井的建设也是支持的。“超大型”矿井本身与矿井安全并无直接联系,同样大型矿井、中型矿井照样存在安全问题,是安全设施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反,“超大型”矿井由于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更高,其安全装备水平更高。《煤矿建设项目安全核准基本要求》(AQ1049-2008)于2008年出台,笔者不知道该规定为何约束到1500万t/a,但那时超过1500万t/a的生产矿井是没有的,只有塔山(1500万t/a)、布尔台(2000万t/a)在建,我国尚无设计、建设和管理生产能力1500万t/a以上矿井的经验,出于安全考虑,限制“超大型”矿井通过安全核准是可以理解的。随着我国多个“超大型”矿井的生产运营,设计、建设、生产经验逐步丰富,安全管理经验和水平逐步提高,安全核准的限制界限也一定会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修订,为“超大型”矿井规划和建设放行是大势所趋。

2结语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篇2

1.1经济状况。201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公有制经济总收入均比上年大幅增长,各项存款余额在3400万元左右。根据对皎平渡各村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耕地面积调查显示,皎平渡镇并不是单纯的农业镇,第三产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相当活跃,而第二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

1.2资源。皎平渡镇耕地面积24720亩,人均占有耕地约1.1亩。该镇气候条件良好,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绿色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该镇还拥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其中48%为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傈僳族和傣族,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汇集,形成了多元化交融各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的民族艺术。同时,该镇还拥有浓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巧渡金沙江指挥部旧址(四川窑洞)、皎平渡大桥等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留下的革命历史遗迹与纪念性建筑。此外,皎平渡镇矿藏资源丰富,如皎平矿山是昆明市最大的铁矿基地。

2.村镇规划建设要点

2.1认真贯彻国家城镇建设方针,坚持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发展。自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后,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2.2加强交通体系规划。为彻底改善镇域内外的交通条件,创造经济发展的条件,需要形成区域内外有效的流通渠道。结合禄劝县总体规划,可规划建成禄大二级公路;结合对外公路的建设,将通往各村委会的道路统一提升至三级公路标准,并实现路面的硬化;建设镇区客运站,促进全镇交通运输;在各中心村加强临时性公交站点设施建设;实现中心镇区与各村委会之间镇村公交的畅通;实现村委会与各村民小组之间车行交通的联系;抓好镇村公路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常年无阻。

2.3给排水工程规划。给水工程的规划中,需要对各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予以考虑,根据人均综合用水量对镇域的用水量进行估算,各村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生活用水水源,建设生活用水处理设施,并保证生活用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有关生活用水水质标准。在排水工程的规划中,各村组污水处理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处理方法。如在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中,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技术处理;而分散式与合流制生活污水处理则宜采用净化沼气池、双层沉淀池或化粪池等进行处理。同时在经济欠发达、不具备建设污水处理厂条件的村镇,需要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采用简单、低耗、高效的多种污水处理方式。

2.4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针对村镇公共设施比较缺乏的现状,为了减少因公共设施对村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公共设施的配置,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包括卫生队伍、服务体系、卫生设备与卫生室(所)的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村镇的卫生人员素质,改善村镇的卫生条件。在皎平渡镇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规划建成卫生院,以及各中心村建卫生室,进而为村镇居民提供基本医务服务和执行防疫保健任务,构成镇区———中心村并渗透到基层村的卫生防疫保健网。

2.5重视教育事业规划发展。加倍重视农村的教育事业,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同时应根据村镇的学校建设情况,在中学要配备电脑室,引入电化教学方式。规模较小的村,能到中心村就近入学的就近入学,条件不允许的,设立教学点。各中心村可配置幼儿园、文娱活动室来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在有需要的基层村建设小学,严格按照学校建设标准实施,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以形成全镇基础教育网。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设施,建立农村扫盲工作站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供服务。

2.6充分运用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根据国家、市、县发展旅游业的精神以及各种法规、政策和战略的安排,在村镇的规划建设中应以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关系,创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同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备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使村镇旅游业实现旅游资源市场化、旅游产业集团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3.结束语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篇3

1.1阿凌达河

阿凌达河是松花江的一级支流,位于鹤岗市行政区域内的西南部,是鹤岗市与汤原县的界河,发源于小兴安岭的摩天岭,自西北流向东南,经三道林场、将军石山西侧、过庞家店入元宝山水库。从元宝山水库经新华镇南、过汤原县鹤立镇北,汇流乌龙河后在汤原县德祥村东南汇入松花江。阿凌达河全长110km,流域总面积910.2km2,河道比降为1/800~1/550,河宽50m~150m,弯曲系数2.5。

1.2鹤立河

鹤立河发源于青黑山摩天岭,流向东南经三道林场,到新华镇北折向东,至鹤立河新华农场三十六连处汇入梧桐河,为松花江二级支流。流域面积为988km2,河长146km,河道比降1/200~1/1000,河道弯曲系数2.19。鹤立河由大、小鹤立河汇合而成,两条支流汇合口以上的集水面积分别为300km2和289km2。阿凌达河的阿凌达湖、元宝山,鹤立河新华农场鹤立二、三库、汤原县吉祥乡老龙岗水库是该灌区的主要地表水水源蓄水工程。除此之外,新华镇鹤立河渠首工程是本灌区的主要引水水源工程,该渠首兴建于1969年,拦河坝长125m,三孔2×2m的冲砂闸、二孔2×1.22m的引水闸组成,该渠首在1991年的特大洪水中严重破坏。1997年经鹤岗市水利局牵头,与新华农场、汤原县积极运作,争取资金重新修建了鹤立河渠首。现运行渠首上游集水面积725km2,年径流量8944万立方米。工程有1孔拦河闸,净宽10m,孔口尺寸10×2.5m;溢流堰长45m,堰顶高程96.00m;进水闸引水流量6.0m3/s,引水位96.0m;固滩长150m,高程97.10m。该渠首现状设计引水灌溉面积4万亩。

2气象

本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半湿润地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而漫长。根据鹤岗气象站资料统计,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为37.7℃,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为-38.8℃。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9.7mm,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尤其是7、8两个月雨量较为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9%,春季4、5月份降水量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多年平均蒸发量宝泉岭观测站589.2mm(E601蒸发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3h,无霜期为134d,多年平均封冻天数147d左右,最大冻土深度为2.0m。多年平均风速4.25m/s,最大风速可达24m/s,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春季多西南风,夏季多东风和东南风。

3灌区概况

灌区土地总面积14.49万亩,现有耕地面积10.9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15万亩,旱田面积6.77万亩。现有旱田灌溉面积0.5万亩。新华灌区灌溉分区本着与灌区农业区划相结合,以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灌溉管理为原则,将灌区划分为阿凌达河、鹤立河2个分区。阿凌达河分区以水库直流灌溉为主,地下水为辅。灌溉水源为元宝山水库、阿凌达水库和地下水。阿凌达河分区土地总面积5.87万亩,现状耕地面积4.7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27万亩,旱田面积3.52万亩。旱田节灌面积0.5万亩。鹤立河分区以低坝引水自流灌溉与和水库直灌为主,地下水灌溉为辅。灌溉水源为鹤立河渠首,老龙岗水库、鹤立二、三库和地下水。鹤立河分区土地总面积8.62万亩,现状耕地面积6.1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88万亩,旱田面积3.25万亩。

4水源及用水量分析

新华灌区水源地现状多年平均水资源为2698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含过境水)为25582万立方米;地下水为1404万立方米。灌区工程现状供水能力为4018.7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含过境水)为3258万立方米;地下水为760.7万立方米。灌区现状年需水量为3549万立方米,富余水量为469.7万立方米。规划实施后新华灌区水源地多年平均水资源为2698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含过境水)为25582万立方米;地下水为1404万立方米。灌区工程规划后供水能力为4412.34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含过境水)为3244万立方米;地下水为1168.34万立方米。灌区规划近期水平年需水量为4412.34万立方米,满足灌区需水要求。新华灌区位于关门嘴子水库下游,规划中期关门嘴子水库上马后,梧桐河天然水资源量得到控制,可通过区域水量联合调度,引梧桐河河水入鹤立河,补充新华灌区农作物灌溉,新华灌区农业灌溉面积可适当扩大,灌溉保证率也可进一步提高。

5经济效益

5.1费用

5.1.1投资。鹤岗市新华灌区工程设计静态总投资为10359.53万元,扣除计算利润及税金调整影子投资为9327.65万元,影子调整系数为0.90。

5.1.2年运行费。考虑该工程的工资及福利费、燃料费、动力费、维护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经测算后年运行费为305.10万元。

5.1.3流动资金。流动资金按年运行费的25%计算,为76.28万元。

5.2灌溉效益增产效益计算

(1)旱改水增加效益。旱改水面积为2.5万亩,旱改水后,水稻设计单产为580kg/亩,大豆玉米种植比例为1:1,经计算旱改水增产效益为620.70万元,每亩增产效益为248.28元。

(2)水田增产效益。原灌区水田4.15万亩。保证率较低,单产只能达到450kg/亩,工程修建后,水稻质量将会有很大提高,每亩单产可达到580kg/亩。

(3)旱田增产效益。原灌区旱田喷灌面积0.5万亩,灌区规划喷灌面积4.52万亩,旱田喷灌实施后大豆单产可由150kg/亩,提高到200kg/亩,玉米单产可由450kg/亩,提高到600kg/亩。

(4)灌溉总效益。综上,灌区粮食年增加效益1440.12万元,可增加粮食产量1641.50万千克。灌区效益是由水源工程、田间配套工程等共同产生,其中现状水田有1.67万亩由水库提供水源、2.48万亩由鹤立和渠首提供水源,需要对其进行分摊,水源工程按费用现值分摊现状水田效益的35%,总效益为1274.90万元。

5.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从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看,本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9.24%,大于8%;按8%的折现率计算的经济净现值为1250万元,大于0,经济效益费用比1.12,大于1。敏感性分析表明,当投资或效益单因素浮动±10%时,经济内部收益率均大于8%,说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6结束语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篇4

2006年国家把加快黄金水道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并出台《“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2007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为重庆工作“定向导航”,高瞻远瞩地作出了三大定位,确定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构成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其中的“三大定位”为: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2008年5月5日,交通运输部交水发[2008]82号文件《关于加强航运枢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意见》,对航电枢纽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滚动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推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建设主城、万州、涪陵三个港区,以及长江、嘉陵江、乌江高等级航道”。2009年6月25日,在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交通运输部与沿江七省二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完善沿江产业布局,加强水运资源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不断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达成共识。2010年8月2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力争用10a左右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这些纲领性文件为重庆市的水运建设、航电枢纽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航电枢纽规划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来开展工作,站在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这个国家战略高度来思考我们的规划建设工作。

2规划建设项目思考

2.1长江干线

2.1.1长江小南海、朱杨溪航电枢纽工程

小南海枢纽工程大坝位于重庆市江津市珞璜镇的猫儿峡,地处长江上游,距离重庆市主城区40km,距离江津城区39km。其配套建设的电站装机容量约168万kW,总投资约230亿元。朱杨溪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江津市朱杨溪处的长江干流河道上,下游距离江津城区66km,距离重庆市主城区139km。该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净化三峡水环境、航运、引水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配套建设的水电站装机容量约为190万kW。2个电站建成后,将彻底改善长江重庆至四川泸州段的航道条件,辅以少量航道整治措施,可以轻松达到Ⅰ级航道标准,实现3000t船舶和1万吨级船队的常年通行。目前,小南海枢纽已启动前期工作,若环保评价能通过国家审查,则可实现开工建设。朱杨溪枢纽尚未开展前期研究,应尽快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提升该段航道标准达到Ⅰ级,这对建设高等级畅通航道,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三峡库尾重庆港反调节航运枢纽工程探索

三峡电站水库水位常年在145~175m之间运行,从水库实际运行看,能维持在175m运行的时间非常短,然后就不断下滑,直至145m水位,对重庆的城市环境、港口码头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库尾航道也有较长时间恢复到原来的天然状况,加上库尾泥沙淤积的因素,很多时候都难以维持在较高的航道等级标准,船舶航行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影响船舶的正常装载和航运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议研究在三峡库尾145m末端涪陵、长寿附近增加1个调整重庆港及库尾航道水位的反调节航运枢纽,按全闸坝方案设计,在三峡水位下降时始终保持重庆港的水位在175m左右,水位上涨超过175m时打开所有闸门畅泄恢复到天然状态。三峡水库水位达到或超过175m时,船舶通过敞开的闸坝自由通行;三峡水库水位低于175m时,船舶通过船闸通行,可能的情况下也可安装几台小型的发电机组以维持船闸的正常运转。增加这个调节枢纽后,重庆港的水位变幅大幅度减小,码头结构变得简单,岸坡更加稳定,港口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都将降低。库尾航道也能常年保持一个稳定的水深,有利于船舶装载和安全通行。库尾消落带也得到根本性的治理,城市景观明显提升,城市环境极大改善,市民的亲水活动也有了安全保障,这与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的战略任务“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少量的缺点就是:在三峡水库低于175m时增加了船舶过坝环节;在汛期可能会少量抬高上游水位,由于采用全闸坝方案,汛期达到175m水位以后就畅泄,澭高的水面线到了一定位置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影响很小,基本上不会增加防洪压力和土地的淹没;江水自洁能力可能略有下降,但可与原三峡库区的水质基本保持一致(枯季缓水、汛期流水);对三峡的防洪库容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处于三峡库尾,这个影响也非常小。这些缺点在其巨大的社会效益面前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建议尽快开展该项目可行性方面的研究工作。

2.2嘉陵江

2.2.1利泽航电枢纽工程

利泽航电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利泽乡嘉陵江干流,距利泽乡3.5km,距合川城区32km,坝址以上流域面积81100km2,是嘉陵江干流重庆段自下而上梯级开发的第三级,上游与四川省武胜县桐子壕航电枢纽工程衔接,下与草街航电枢纽工程衔接。利泽枢纽是以航运为主,航电结合,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航电枢纽工程。该工程属河床式开发,规划正常蓄水位为213.3m,装机容量约92MW,总投资将超过23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渠化嘉陵江干流航道26.5km,使航道等级由现在的Ⅵ级提高到Ⅳ级,嘉陵江南充以下航道实现全江渠化。该项目本已由四川和重庆的两个单位联合组建了项目业主,并开展了部分前期工作和准备工程,然而两省市参建单位在项目正常蓄水位和征迁方面存在一些分歧,由于项目跨省,协调难度较大,几经协调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使得项目被迫暂停。目前,利泽航电枢纽工程是嘉陵江能否实现全江渠化的关键,项目建设是势在必行。建议交通运输部给予大力协调,四川和重庆双方也以推动嘉陵江航运事业发展为根本进行友好协商,尽快恢复利泽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工作,使嘉陵江能尽快实现全江渠化,积极推动嘉陵江沿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2.2.2井口航电枢纽工程

嘉陵江井口航电枢纽工程位于沙坪坝区井口镇境内,是嘉陵江梯级开发至下而上的第一级,下游与三峡175m回水衔接,至朝天门嘉陵江河口约25km,上游尾水与草街航电枢纽工程衔接,回水里程约43km。按原规划,预计井口枢纽总投资约40亿元,装机约50MW,投资效益极差,无法实现以电养航的目标,因此,交通运输部同意暂不实施。后重庆市港航局牵头,对草街航电枢纽工程以下至河口68km航道进行了整治,整治结束后航道水深达到2.1m,达到了Ⅲ级航道的标准。由于嘉陵江船舶吃水较深的自身因素,2.1m的航道水深在枯水季节无法保障1000吨级船舶正常通行,甚至无法保障多数300~500吨级船舶的满载吃水要求,而该段航道处于三峡回水变动区,属泥沙累积性淤积区域,预计2.1m航道水深也很难维持较长的时间,且受嘉陵江众多梯级电站和草街枢纽电厂调峰的影响,该段航道内的流量、水位日变幅较大,三峡水库的水位变幅也非常大,对船舶航行安全和港口作业影响很大。因此,为确保嘉陵江梯级开发的成果,井口枢纽上马势在必行,一级建设比两级好,多一个环节将影响通航效率和保证率。建议尽快开展嘉陵江井口航电枢纽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开发方式进行重点研究并协调相关部门、开发企业。以电养航行不通,可以采取发电+坝桥开发+枢纽区及两岸土地房产合作开发+枢纽区旅游开发等方式来综合开发,再加上交通运输部和重庆市政府的共同扶持以及航电枢纽电价扶持,应该能顺利建成嘉陵江井口航电枢纽工程,以早日实现嘉陵江真正意义上的全江渠化,为嘉陵江的航运、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3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位于重庆武隆县白马镇,上游接银盘水电站,下游与三峡库区尾水衔接,是乌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的第11级(银盘+白马),是以渠化航道兼顾发电的枢纽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83m,死水位181m,调节库容0.32亿m3,拟安装3台13.5万kW机组,电站总装机容量40.5万kW,多年年平均发电量16.44亿kW•h,项目总投资约96亿元(静态投资约82亿元),总工期为8a。白马枢纽建成后,使乌江干流大乌江以下河道达到Ⅳ级航道标准。

2.4綦江

綦江为长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凉风垭铜鼓园,自南向北流经贵州省桐梓县和重庆市的南川区、万盛区、綦江县、江津区,于江津区仁沱镇顺江村流入长江,全长约231.3km,流域面积约7000km2。多年平均流量约83.9m3/s。其中赶水至綦江县城为綦江中游,河段长63km,流域面积1733km2,总落差75.3m,河槽平均坡降1.23%,水能资源丰富。綦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为煤、铁矿为主,其中已探明煤矿储量30多亿t。綦江航运开发较早,自古是川盐运黔的重要通道,1938年至1945年间就开始大量修建船闸,并进行航道整治。1940年修建大常水电站,开始了水能开发。早期重庆境内干流规划修建12座梯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航运、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供水,总装机容量38.76MW。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綦江干流至今仍未能实现渠化,且船闸规模较小,等级低,防洪抗旱能力差,经常发生水灾和旱灾,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正在研究重新规划綦江干流梯级开发方案,建议相关投融资平台积极介入,对綦江重庆境内的梯级进行整合,统一进行规划和开发利用,提升船闸和航道等级,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尽快实现綦江重庆境内全江渠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2.5涪江

按照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1977年编制的《涪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和1994年编制的《涪江流域水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报告》,涪江重庆境内共规划有5个梯级,目前已建成4级(渭沱、安居、富金坝、三块石),还有潼南双江梯级没有建设,初步实现了双江以下航道的全江渠化,已渠化库区航道基本达到了Ⅴ级标准。由于早期的渭沱、安居梯级为90年代初期电力部门建设,那时涪江航道尚未定级,船闸按Ⅵ级的最低标准进行设计,所建船闸规模较小,特别是闸室宽度、槛上水深等标准较低,其中闸室宽度仅8m(300吨级机驳船宽就达8.5m),只能满足当时当地小机驳船(最大100吨级船舶)的通行需要,未达到Ⅴ级航道船闸的标准。反而上游的富金坝、三块石船闸达到了Ⅴ级标准,能通行300吨级船舶。但300吨级的船舶却过不了渭沱、安居船闸,使得上游富金坝、三块石船闸也无300吨级船舶通过,这与涪江规划的Ⅴ级航道标准不符,梯级渠化的效果未能显现,造成涪江航道水路运输至今仍不景气,涪江梯级渠化工程的航运效益也无法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尽快立项启动涪江船闸标准化改造工程,将不符合标准的渭沱、安居等船闸改造升级,同时论证建设潼南双江航运梯级,并辅以少量的航道整治措施,使涪江重庆境内航道、船闸完全达到Ⅴ级标准,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对安居、三块石等梯级进行并购整合,实现涪江重庆境内梯级统一调度指挥,以充分发挥梯级渠化工程效益。

2.6三峡库区及其他支流航道

三峡水库成库后,受回水顶托,很多小支流都变成了高等级航道,其他航运梯级的开发或水电站的建设也增加了可以通航的支流航道,可以通行较大的船舶。建议相关部门或联合投融资平台作一个系统的调研,结合支流航道的矿产资源、工业布局、旅游开发、小城镇对外交通、航道尺度、流量、水位变幅等情况,对航道的开发利用作统一规划,次要航道采取航道整治的方式,重要的有条件的支流航道采取航电结合的梯级方式进行开发,增加高等级航道的里程,构建高等级航道网,干支联动,充分发挥水运的优势。

2.7其他

随着嘉陵江运力的不断增长,可能还将启动井口、草街、利泽等枢纽的二线船闸建设工程。

3航电枢纽建设保障措施及建议

重庆下一步的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任重道远,离不开交通运输部、重庆市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了确保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议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的领导,重新成立重庆市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至少明确一位副市长任组长亲自抓航电枢纽工程建设。

2)做大做强水运工程的投融资平台。重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保持航发司这个投融资平台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除了让航发司做以社会效益为主、企业可能亏损的公益性投资项目外,还是要让航发司参与一些略有效益的项目(比如小南海、彭水等类似项目或其他有效益的项目),或政府加大补助资金投入力度,否则只做企业效益亏损或勉强持平的公益性项目,没有一些好项目的拉动或巨额补助资金的支撑,这个平台不仅起不到滚动开发、以电养航的目的,而且会因为巨额亏损而自身难保,长期下去最终的结果只有做垮,失去这个平台。

3)加大公益性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的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和交通运输部资本金补助力度。

4)协助、协调确定航电枢纽工程的电价定价机制,参照垃圾发电等特殊电量定价机制,除了给予合理的电价外,还要发文确保所发电量无条件全部上网。

5)在航电枢纽工程征迁移民安置、建设、经营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国土、规划、水利、建设、增值税、所得税等税费上给予减免优惠,并在航电枢纽工程枢纽区或库区临江土地的开发、储备上优先照顾枢纽工程建设业主。

6)支持开展“三峡库尾重庆港反调节航运枢纽工程”、“嘉陵江井口航电枢纽工程”、“三峡库区重要支流航道(梯级)开发”等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和规划建设。特别是加强部市协作,共同协调,让三峡建设总公司理解、支持、资助“三峡库尾重庆港反调节航运枢纽工程”的建设。

7)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努力,协调利泽枢纽建设与四川省的关系,推动利泽航电枢纽工程尽快上马。

8)进一步加强对非交通部门所建水电站或航电枢纽的监督管理,按照长远规划,确保通航建筑物的等级标准和客货通过能力。

4结语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篇5

1.1莆田市各供电分区现状莆田有地(市)级供电企业1个,即莆田供电公司,县级供电企业2个:仙游县供电公司和湄洲岛供电公司,均为直供直管。根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中以负荷密度的分区原则,将莆田市各供电片区分为三类。B类:市中心区,包括凤凰山、霞林、龙桥、拱辰、镇海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C类:除市中心区以外市辖区及仙游县城关(鲤城街道)、湄洲岛;D类:仙游县城关以外区域。

1.210kV通信接入网现状莆田供电公司尚未全面启动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仅在2013年开展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建设。目前,仅在10条线路上安装了137个故障指示器,自动化覆盖区域为9.02km2,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为3.50%,其中,配电终端三遥比例为0、二遥终端比例为0,一遥终端比例为100%。配电网通信光缆方面,仅2009年试点建设丰美开闭所自动化项目,布放六城门交接箱-城厢变2条3km24芯普通光缆,梅园路4#开闭所-丰美开闭所1条1.28km24芯普通光缆,站房无安装终端设备,同时配电自动化主站未建成,配电自动化通信网未开始运行。

2莆田地区电网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完善的中压一次配电网络是配电网自动化发挥作用的关键基础,如果配电一次网架建设不到位,是无法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最大的效益的。不能过分夸大配电自动化的作用,尤其是配电网架优化没有达到合理的程度时,配电网自动化对提高可靠性是相当有限的。所以,目前莆田供电公司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初期的工作重点应在于一次网络的优化,在优化中统筹考虑配电自动化的问题。目前莆田供电公司未开展配电通信网通信规划,同时配电通信网没有作为项目来看待,未与一次项目同步建设。各相关部门相互沟通配合有待加强,使通信规划形成上下衔接、协调一致,形成横向沟通、纵向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配用电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应用系统、终端用户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造成相配套的通信网络难以实施规范统一的专业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清晰,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确立统一有效、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实现配电自动化规划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全面的标准化体系。配电通信网规划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部门未配置配电通信网相关规划人员,规划队伍专业能力较薄弱。同时,通信网络自身的运行安全性、经济性还不能获得很好的保证。伴随着电网的建设,通信网络日益庞大和复杂,采取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态度做好人员结构的调整,充实配电通信专业运行维护人员,进而获得必要的人员储备将是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

3对莆田地区电网配置的自动化建设方案

3.1配网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基于对各配电终端信息的采集,实现对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计算和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对配电网的科学管理。配电自动化是在能够完成对配电网运行工况的日常监视情况下,具备对配电网络发生故障时的快速反应,即当配电线路的某一区段发生故障时,配电系统具备自动隔离故障区段,自动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能力,从而达到缩小停电范围和减少用户的停电时间,提高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目的。通过实施线路分段原则,缩小个别用户或线路故障带来的整体停电,通过合理的线路分段数量和设置合理分段点,使用户享有尽可能高的供电可靠性。

3.2莆田地区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2014~2015年,拟在B、C、D类区域同步开展配电自动化建设,提高莆田地区配电自动化水平,同时积累配电自动化建设及运用经验。2013年莆田地区B类供电区域供电可靠性为99.973%,供电覆盖面积为59km2,涉及线路71条,2014年选取其中13条开展“三遥”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汇聚点设在110kV城东变),同年在B类区域12条新出线路同步敷设光缆线路按“三遥”配置。2015年在B类区域2条新出线路同步敷设光缆线路按“三遥”配置配电终端采用“三遥”模式。2017~2018年结合新建电源点110kV中心变的投运及网架优化改造,在网架逐步成熟的同时开始逐步开展配电自动化“三遥”建设。通信方式为光纤通信方式,通信平台为工业以太网。汇聚点通过光纤骨干网将信息传回主站,主站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运行信息,判断系统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实现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在其他B类区域及C类区域开展“二遥”配电自动化建设,通过半自动方式实现馈线自动化,通信方式为无线公网,配电主站采集故障信息,对故障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故障定位后,通过遥控或人工实现故障处理的方式。

(1)仙游县供电公司:依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标准,仙游县供电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C供电区和D供电区;其中,C供电面积为22.8km2,全社会用电量44592kWh,全社会最大负荷83.1MW,负荷密度为3.64MW/km2,用户总数9.24万户;其中,D供电面积为627.01km2,全社会用电量124221kWh,全社会最大负荷208MW,负荷密度为0.33MW/km2,用户总数26.19万户。10kV电网均为架空线路,其中,架空网结构以单辐射、单联络接线方式为主,单辐射占比49.38%,单联络占比33.33%,鲤城街道主要以多分段两联络为主,乡镇供区以单辐射为主。10kV公用线路平均最大负载率为86.32%,线路最大负载率多集中在60%~80%之间,10kV配变平均负载率为32.68%,线路平均单条线路配变装接容量9.77MVA/条,>12MVA线路条数15条,大于15~40km线路13回。10kV网架存在负载率偏高,转供能力低,供电能力薄弱等问题。结合莆田配电网网架发展情况及《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形成了以下规划思路:现阶段,仙游C、D类区域配电网规划重点在于配电网网架的改造和电源点建设上,配电网自动化宜采取“二遥”与“一遥”相结合的建设思路,通过半自动方式实现馈线自动化,通信方式为无线公网,配电主站采集故障信息,完成故障定位后,通过遥控或人工实现故障处理的方式。

(2)湄洲岛供电公司:湄洲岛由湄洲岛供电有限公司供电,为C类供电区域,供电面积约6km2,用户数约1.1万户,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约2510万kWh,全社会最大负荷7.5MW,负荷密度为1.25MW/km2,湄洲岛作为国家旅游局“AAAA”风景区、海神妈祖的故乡,构筑安全、可靠、经济的配电网,对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湄洲岛上没有电源点,目前仅靠110kV忠门变到岛上的2回10kV单联络线路供电,从110kV忠门变到岛上开闭所线路已经达到8.67km,造成岛上10kV线路偏长,末端电压偏低。2015年结合110kV湄洲变的建设同步开展“三遥”配电自动化建设,通信方式为光纤通信方式,通信平台为工业以太网。由配电主站通过快速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运行信息,判断系统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实现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4结论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篇6

目前,我国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不少地区也逐步面临发展瓶颈,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规划缺乏科学性

中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镇建设需要,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没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分区规划,中小城镇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功能少,服务设施的布局及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的规划没有长远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1.2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产业结构老化,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果不能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进入低碳环保的发展阶段,将很难跟得上新型城镇什的发展速度。

1.3规划的综合功能不配套

中小城镇在规划中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地区的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而是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因而出现城镇规划中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镇设施现象。中小城镇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中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

1.4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以规划部门的权限不可能改变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在中小城镇中,规划管理人才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5居民生活无保障

随着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城镇慢慢形成半成品的城镇化,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就业没有保障。

2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对策

在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导向下,中小城镇应充分把握国家政策和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的规划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

科学的城镇规划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根据自身的资源、产业和人口布局,找准城镇规划的定位,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资源及人文优势,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功能,注重实用原则,多方案规划,规划方案应具有超前性、科学性,打造符合自身产业文化发展的城镇。

2.2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改善民生,应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城镇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方便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2.3倡导节约发展模式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坚持走新型节约化道路,依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变目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政策作出改革和调整,才可能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4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中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是以科学的规划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合理的规划管理是关键,一个城镇的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和法律来监督实施。应利用管理及法律手段来监督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同时处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案件,确保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

2.5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国家应制定一些帮扶中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政策,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在城镇化的发展当中,让中小城镇居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活质量。

3结语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篇7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2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3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4江西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江西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5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6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7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4]李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与适应——控规指标调整的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5-86.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完善机制;开发策略;建设理念

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载体,完善的茶园发展机制,直接关系到茶叶产业的经营成熟度。特别是茶园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对茶叶产业机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其功能属性认知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随着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如今在应用茶园土地资源时,怎样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茶园的功能属性及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客观的说,充分发挥茶园的价值作用,能够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奠定相应基础和帮助,从而实现茶园功能属性的有效诠释。当然,在整个茶园发展过程中,其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认知茶园的功能属性,探究茶园的土地资源内涵,极具必要性。

1.1茶园的功能属性分析

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专业场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一直以来茶园都是我们了解茶叶产业,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无论是其功能类型,还是功能价值,都极为全面。总的来看,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开发经济基础,其中有着能丰富的经济功能。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通过茶园生产运转,从而能够带来相应经济收益。当然,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通过系统化开发,其能够实现整个茶叶产业的最佳开发效果。其次,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茶园作为重要的场所,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茶园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相关元素。应用和诠释其文化内涵正是当前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要求。此外,在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其能够被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时展环境下,其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

1.2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其发展效果的宝贵资源,而想要应用好这一资源体系,就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特性进行全面认知。茶园土地资源的主要特性表现为:这一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内容而言,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有效恢复。因此在对茶园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过程中,必须实施开发与维护相结合的客观模式,当然,应用这一模式,客观上也是对茶园土地资源价值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如此,对于土地资源来说,其还有着相对有限性,尤其是对于茶园来说,其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必须对茶园内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融入,通过创新发展,从而实现茶园经营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当然,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用途上的专项性,因此想要高效应用,就需要合理规划。

2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产业的经营要求不断提升,加上整个开发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赋予了茶园更多功能元素和价值属性,因此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融入开发要求,完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就成为影响茶园经营建设的重要要素。当然无论如何开展茶园建设,以及赋予其怎样的新功能元素,其根源上都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其能够最大化发挥茶园建设效果,同时也能够将茶园的整体转型发展与茶园自身基础资源的应用系统化融入起来,从而使其能够满足茶园的具体建设要求。也就是说,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不能盲目进行改造,要将功能属性的丰富提升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资源系统化融入。做好茶园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对茶园建设资源进行最大价值应用,当前对于茶园资源开发利用来说,其整体是资源的体系化应用,也就是说在茶园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应该从茶园各项资源应用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多项资源,从而实现茶园的综合开发。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能够将茶园经营开发纳入到整体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是一项从发展视角开展规划建设工作的活动,因此,其能够否实现最佳价值,其与规划活动的开展效果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不仅如此,相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其更多是一种随意性开发模式,整体缺乏合理完善的发展应用,尤其是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未能将科学规划和精细化、集约化管理集中融入。所以,可以说,做好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是从现代化经营思维中,探究茶园土地经营建设的全新理念。因此,对于茶园经营来说,做好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当然,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也极为必要性。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标准不断提升,对茶园的功能属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茶园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更加深化,在茶园经营过程中,其内容与类型更为丰富,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被应用与茶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而另一方面,对于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茶园自身资源的应用,还是茶园整体开发内涵,都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经营发展的具体要求,予以创新。而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以科学视角来探究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内涵,其符合茶园建设环境。

3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分析

通过对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开展这一活动的价值作用,可以说,优化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思路,直接关系到茶园的转型发展。但是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其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是其具体发展举措如何制定,就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对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尤其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做到:首先,要从科学视角切入,基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创新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规划建设更多是一种具有指导价值的活动,通过有效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使得整个茶园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始终以前沿性和开发性视角切入的活动。通过创新这一规划建设工作,从而为茶园经营发展奠定基础。前沿性实际上就是要从科学视角,通过融入和应用科技元素,进而为茶园规划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当然,融入科技内涵,也为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无论是茶园土地建设,还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种各个板块的规划应用,都必须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需要角度出发,要充分确保对核心茶园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同时也要为全新产业经营发展预留相应空间,规划必须在对现实发展需要进行满足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必要机遇,最好的规划效果,是最适合茶园基础情况的规划活动。此外,对于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来说,既需要确保其科学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前沿性,但也不能忽略其基础是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就是说茶园的特点属性决定了整个茶园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内涵。因此,对于整个茶园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茶园土地规划,还是整个茶园的功能布局,都需要立足茶园的经营发展。事实上,做好茶园规划建设工作,还要融入专业指导,尤其是要将现代化、成熟的规划指导理论融入其中,事实上,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旅游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因此,在进行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可以将旅游规划建设的相关经验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借鉴,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理想效果。最后,在开展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应该将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融入到整个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趋势,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的阶段化和步骤化,当然更为重要的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茶园的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其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阶段性开展茶园土地规划,通过充分满足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整个规划工作与土地资源应用的有效融入。

4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上人们自身的消费理念实现了系统化发展,如今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全新文化消费理念,可以说,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整个茶园的经营建设状况看,多数茶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加上其整体开发模式过于陈旧,其与市场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在充分结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就极为必要。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土地资源是其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有效规划,实现其最大应用效用价值,就极为必要。

作者:姬桂珍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伟.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2-155.

[2]何宏伟.为市场经济下的城乡用地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1):131-134.

[3]王以廉.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的困境与规划建设用地流转———以重庆“地票”交易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6):233-236.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篇9

1基于GIS下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的问题

1.1数据收集困难。城市化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与经济发展机遇,因此农村的农房建设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常年空置的房屋,且农村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规划处理,在此期间原本收录的数据可能会随时面临调整的情况,农房的数量收集中,一些农房没有切实的区分出所有者,统计方面,无论从农房的数量还是农房的成员构成上,都容易造成偏差或者模棱两可,农房所有者外地务工,使得农房闲置或者弃用,对于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有着较为不利的影响。1.2原始构造复杂。农房规划建设应尽可能保障经济的预算平衡与建设管理利益的最大化,基于原本的农房进行翻新调整是较为明智的选择,而农房总体分布情况具有多样性,那么想要在原本的农房建设上,构建新的农村体系就需要科学的规划,从农房原始构造出发重新整合对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3安全问题频出。农村的房屋在长时间的闲置、甚至荒废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房屋建设管理需要以安全的建设规划理念进行,考证房屋的安全处理问题,选定便于交通、利民生活的位置为中心点,GIS的技术发挥受到制约,总体对农房规划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较为复杂,GIS下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受到制约。

2基于GIS下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内容

2.1统筹现存状况。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需要对现有的农房情况,做出数据的有效处理,可利用GIS针对农房的细节化问题,例如农房的建设时间、总体面积、农房的法律所有者、农房的应用途径以及农房的居住情况等,做好收集记录,并根据农房的一些周边问题,例如荒废原因等做好备注,做好农房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动分析记录,对于总体的建设规划,明确土地的建设特点,周边的空间安装以详细的GIS处理档案归纳,为后续的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做好统计准备。2.2规划设计处理。在GIS的档案收集后,对农房状况与建设需要,做好契合性分析规划,对于一些危险性指标的房屋重点标注,避免在建设中的安全事故问题,以GIS整合地形结构与建设的比例区域,依托明确的数据指引在农房的规划建设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充分发挥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功效,以视觉化的地理理解,完善空间的密度排布,建立有机的数据模型,将建设需要一体化呈现出来,同时针对建设中的动态变化需要做出恰当的转换,支持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2.3联通平台问题。农房的规划建设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在平台一体化的趋势下,应根据GIS联通平台问题,进行集中化的问题破解,及时扫清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的阻碍,使得管理的各个阶层之间,以较高的时效性了解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的进程与进一步的需要,加快文件的批示速度,缩减中间的人力传输流程,对于人口等流动数据的调整及时存档,实现规划一体化的组织构建,针对一些特地性的问题集思广益拓展认知层面,短期获得问题的重新拆分与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完善,模糊不清的问题应针对性做好模糊可能的多重性统计,设定共享之间的安全秘钥,在问题流通化解的同时提高管理的保密性。

3基于GIS下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的管理

3.1严格审核流程。农房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受到了政府的极大重视,应基于GIS做好全程性的管理与问题疏导,在用地的需求与布局方面,严格按照GIS信息突显优势施行,审核信息收集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设定农房规划建设的流程系统并辅以备案准备,将其规划建设中的流程与切实的流程实现,做好对比分析,严格审批人口信息与登记内容,以各个业务流程为模块做好分区管理与统筹规划,开通管理方面的资料贡献平台,从报建到验收,审查文字与数据信息是否契合实际情况,并根据审查结果做出电子版的系统录入,打印并留存相应的审理证书,分门别类的进行统计,满足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的统计需要。3.2严格监督流程。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需要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力度,平衡农村人口的流动是住房需要,建房规划中,应根据农房的规划规模,减少规划后的闲置浪费,对于一些未经土地批示而善做主张施行构建的农房,依据法律进行制止与警示,在房屋的规划布局上,因地制宜缩小圈地范围,实现土地利益的最大化,按照GIS提出的分析结果,监督规划建设中的违规情况,以专业的农房规划建设技术采取科学性的现场勘察,监督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有序进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GIS下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使得房屋的建设规划更具科学性与智能化,依从传统建设规划中的问题做好了填补功能,应根据以往在农房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并强化管理措施,确保空间的合理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相关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拓展GIS的利用途径,使其更好的为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保驾护航,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军,黄尔双.基于GIS的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7(33).

[2]郭瑶琴.基于GIS的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6).

[3]潘伶鲜.基于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5(23):152-153.

[4]沈国平,张思华,乐晓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上海郊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8(s1):94-97.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篇10

近年来,家庭网络逐渐成为IT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连接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共享其资源的概念越来越流行,家庭组网热已经开始,并将不断升温,有人不禁要问,网络会给家庭带来什么好处呢?

首先就是节约经济支出。如果你家里拥有多台计算机,组建家庭网络不仅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还可以节省相应的一些费用。目前我们从到互联网服务商(ISP)处申请的帐号一般是不允许许多台计算机同时共享一个帐号上网的,所以当有两台计算机同时上网时,我们就必须具有两个上网帐号,而且家里必须有两条独立的电话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原来只有一条电话线和一个帐号,就必须向当地的有关电信部门再申请一条电话线和一个上网帐号。

其次就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络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共享现有资源。目前国内同时拥有两台以上计算机的家庭,其硬件的性能差距比较大,许多家庭一台计算机多是468或586,甚至还有不少是386,而另一台计算机为当今主流配置,主频在300MHz以上。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同时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计算机的家庭,其组成一般是从486到目前流行的PIII,再加上一台家用打印机。如果将这些计算机连接起来,就可通过网络实现不同机器之间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低配置机器的性能。

当然网上娱乐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游戏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家庭用户很少有人会忽视游戏这个环节。现在游戏最为受人注目的莫过于网络对战了,因为许多人已经不满足传统的人机对战了(主要电脑的智商太低),而希望进行人与人之间的高智商实时作战。有了家庭网络,在空闲的时候一家几口在网上进行游戏大战,即便是玩红心大战也是不错的哟。一方面可以消除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压力,同时也是一种感情的交流。

除上面所说的好处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家庭局域网上传输信息、相互进行语音对话或共看一部VCD影片,反正是好处多多,如果你看得心动了,就赶快和我走进以下的内容吧。

看完上面所描绘出的那份欣欣向荣,想必你一定为之心动了吧!但是现在新的疑虑又出现了:“组建网络,总觉得是专业人士才可完成的艰难工作,而我的计算机水平顶多只是入门级的,完成家庭网络的架设,能行吗?”你当然可以!不信接着往下看,你就会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得到手把手的帮助!

二选择一种适合你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