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7:32:35

服务业论文

服务业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江苏省

我国“十一五”时期就是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更好地发展服务业成为理论界和政策制订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关键,而服务业结构优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也是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与发展机制

1.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涵义的具体表述各不相同,但基本观点一致:生产性服务是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是为企业、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等在生产、运作中提供的中间投入服务。生产性服务主要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投入,不形成直接的物质转化,但却能提高生产、运作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生产性服务业是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

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综合各种研究观点来看,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共同起着作用,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经由起跑——加速——不断自我提升而进入上升通道的发展机制。

(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缘起于需求刺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在不断追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开始由“大而全”向“专业化”转变,企业价值链不断扁平化,将非核心职能和生产环节外包出去,从而引起了对生产性服务的大量需求。

(2)知识经济的兴起赋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依赖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信息资源的市场化运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培育及运用受到政策的扶助,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追逐利润的成长性空间,而这两类资本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3)日益自由健全的政策体制环境犹如发展的催化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解除了或者放松了对本国服务业原有的经济管制,为服务业的国内发展和国际转移营造了自由宽松的环境。同时,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趋势下,发展中国家的法制环境不断健全,这对于以知识资产形态为主的服务业发展而言,尤为重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满足生产过程中间投入的需求,服务外包是它的一种主要业务模式,自由健全的政策体制环境为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进而激励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生产性服务业通过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自我促进,强化发展。从产业链结构上看,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他行业提供服务的,这种跨行业的关联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如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而制造业的发展不断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新机遇。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商业圈或工业区的聚集为信息知识及人才等关键要素的交流乃至产品的交易都提供了便利,强化了自身的发展。

二、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考察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宏观把握:吸纳就业的能力,发展规模和速度,对经济的贡献。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强。从表中数据来看,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在岗职工人数没有增长的趋势,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徘徊在百分之十几;从行业内部结构来看,农林牧渔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减少,计算机服务和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增长,而房地产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则有增减反复。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规模快速扩大。2005年开始生产性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占行业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投资额也不断增加,这其中涨势最突出的是房地产业。而为现代生产服务的信息、计算机服务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年投资额仅几十亿元,且增幅不大。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不断增长,对经济的贡献度却未有突破。从绝对值来看,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生产总值是在逐年增长,然而其所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却无上升趋势,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此外,江苏省服务外包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据2007年3月江苏省外经贸厅的统计,全省开展各类服务外包的企业300多家,其中30家获得CMM/CMMI认证(至2007年年底60家)。2007年服务外包营业收入2.6亿美元。这样的规模尚不足以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影响江苏省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来看,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是已经起跑而未能加速进入自我提升的发展通道。究竟是什么因素妨碍了发展机制的运作呢?

(1)从需求角度看,赵成柏(2008)认为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构成拉动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两大因素。虽然是工业大省,江苏省的制造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升级发展缓慢,导致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而源自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则受限于服务业自身目前的发展水平。

(2)信息知识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没有形成稳定有效的机制。信息知识资源市场化运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很不完善,给信息知识资源的市场化带来了很大的偶然性和投机性,进而影响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生产性服务业追逐利润的稳定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吸引要素资源。同时国内对服务业的一些保护政策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3)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聚集。上海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服务业集群,如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的设计服务业集群,吸引了大量国内和国际企业入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为上海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江苏省尚未形成此类服务业集群。常州市津通工业园是江苏省最为典型的一个生产服务业集聚区,2005年开始正式经营,入园企业52家左右,2007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税收1.47亿元,其发展规模及产生的集聚效应与上海的服务业集群相比有很大差距。缺乏集聚效应制约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自我促进发展的能力。

四、促进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促使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至少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充分发挥江苏省良好的制造业基础,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创造更多的中间需求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对利润空间的法律保护使服务供给方能不断创新不断寻求发展,规范、诚信的服务能使潜在需求转为现实。

3.扩大开放程度,强化市场竞争。服务业的加快开放,为江苏生产性服务企业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其吸收国外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强化市场竞争,逐步使行业从政策保护下走出来,在竞争中发展。同时,开放竞争的环境有利于国内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4.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创造条件。可以借助重要开发区和商贸中心的平台,通过合理规划和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一方面开发区是制造业企业的重要汇集地,可与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产业链接,商贸中心可以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业基础,另一方面,这两类区域都是高素质人才和信息知识的汇聚地,又有着成熟的基础设施条件。

参考文献:

[1]曹林峰: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徐莉:提升江苏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江苏商论,2008.(3)

服务业论文范文篇2

提起家庭服务很多人就会想到家政服务,其实家庭服务和家政服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43号)指出“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各类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在《指导意见》“统筹各类业态发展”中,国务院提出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的趋势,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变化,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业态,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顾名思义,家庭服务业,是以居民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居民家庭事务为服务内容,主要满足居民家庭服务需求的服务业。主要内容包括:家政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养老助残服务业,家庭教育、家庭医生、家庭管家、育婴早教等家庭专业(特色)服务业,搬家服务、庆典服务、婚介服务等家庭外派委托服务业等等。家政服务,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协助家庭成员对其各类事务进行实际操作和科学管理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操持家务、护理老人、护理孕妇、产后新生儿、保育婴幼儿、护理病人等家务家政服务工作。因此,家政服务只是家庭服务业中的一项内容。

二、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取得成效

一是随着家庭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家庭服务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家庭服务业办公室,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规范家庭服务业的发展。2009年7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商务部等8个部委共同建立的“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还专门成立了国务院家庭服务业办公室。并陆续推出《关于推进家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的通知》;《关于实施“家政服务工程”的通知》;《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从规划布局,服务领域,行业规范,家庭服务企业、家庭服务人员、消费者三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全方位对家庭服务业发展进行引导监管,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从2009年开始,国家财政连续三年投入了19亿元,用于推动家庭服务业的发展。

(1)在全国各中心城市建立了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在居民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供需平台,深受群众和家庭服务企业的欢迎。

(2)以品牌培育为导向,促进家庭服务企业的连锁化、规模化建设,涌现出山东的“阳光大姐”,浙江的“三替”,四川的“川妹子”等品牌企业。

(3)国家通过实施“家政服务工程”,每年扶持一批城镇下岗人员、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使得家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明显的提高。

(二)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现有家庭服务业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近几年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家庭服务业经过多年的自身发展,已从最初的家庭保洁、家务劳动、老人陪护等项目逐步发展到家庭保姆、月子保姆、育婴早教、幼儿接送、健康保健、家庭教育、少儿午托、营养配餐、居家养老等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家庭服务业的规模和服务范畴进一步扩大。尽管多数企业仍采取传统的单店经营方式,但少数行业龙头企业已在采用连锁经营、甚至跨区域连锁化发展,而以“懒人家政”、“e家洁”、“阿姨来了”等为代表的家政服务公司,正试图通过互联网改变人们获取家政服务的方式,家政业O2O商业模式悄然兴起。根据“懒人家政”市场数据调研与统计表明,2012年全国家庭服务行业市场总值8366.73亿元,2013年已逼近万亿市场规模,其中保姆约占1788.08亿元,育儿嫂占2247亿元,保洁服务占682.64亿元。

(三)市场需求前景巨大

一是家庭妇女的普遍就业,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育儿和养老模式,传统的代际之间日常生活的互相照料已不再可能,从而增加了对家庭服务的需求;而年轻人又因为职场竞争压力,宁愿花钱买服务,以省出时间去学习培训发展事业,对家庭服务的需求增大。据劳动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需求的调查显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家庭占到40%,而且家政服务占全部社区服务需求的30%以上。在全国大中城市社区1500万个潜在的就业机会中,家政服务的岗位可以达到500万个。二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照料、陪护需求不断扩大。2013年,我国有2.02亿的老年人口,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而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421”家庭结构的普遍,单靠家庭的力量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料理和精神慰藉的需要。2008年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和护理服务两项,潜在的市场规模已超过700亿元,2010年增加到1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给家庭服务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我国现阶段家庭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小、散、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家庭服务业是微利行业,其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占90%以上的家庭服务业企业以中介制为主要经营模式,只有少数规范企业采取员工制管理。相当数量的家庭服务机构处于自发无序的粗放经营模式,标准化程度低,以分散、单干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种社会零散的家庭服务严重影响了家庭服务行业的声誉和整体发展水平。

(二)家庭服务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的《家政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国内在册家政公司达55万余家,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600万人,但家庭服务业市场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一是家庭服务人员短缺、招工难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普遍对发展家庭服务业的认识不足,存在从事家庭服务业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等传统观念。受此类观念影响,一些居民对家庭服务行业存在歧视心理,使得家政服务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心态、职业道德及与雇主的沟通能力。不仅以下岗职工为代表的城市富余劳动力大多不愿从事该类职业,而且农民工中的年轻一代也难以接受该类职业。二是行业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目前的家庭服务人员多以外来工为主且年龄偏大,加上家庭服务人员工资偏低和社会对家庭服务行业的偏见,愿意从事家庭服务人员减少,行业队伍不稳定。大专院校的家政系毕业生有一半都流失到其他行业。因此,家庭服务人员缺口较大,家庭服务供不应求的问题在总体上凸显出来。

(三)家庭服务业市场管理不规范

一是市场主体不规范。家庭服务业企业是家庭服务业市场的主体。大多数企业设施简陋,管理不规范,多数以中介模式经营,在运作过程中仅仅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他们在向雇主收取介绍费的同时,又收取服务人员的管理费,但缺乏后续的跟踪管理服务工作。二是质量标准不统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0年就制定了《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又修改制定了新的职业标准。但这些职业标准没有在家庭服务企业中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行,许多企业经营者甚至还不知道有规范的职业标准。家政服务企业现行的服务质量标准不一,各行其是。对行业约束力差,服务质量难以保证,雇主付出的报酬与获得的服务不相称。三是员工培训走过场。现行的家庭服务培训项目一般都由政府有关部门所属或指定的培训机构来承担,培训完了即可申请政府的培训补贴,因此,不少培训机构往往只重视应试培训,不注重家庭服务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四是劳动关系不明确。大多数家庭服务企业自己定位为中介,缺乏诚信度,与消费者之间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和工作标准,对服务人员不实行员工制管理,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逃避给服务人员购买社会保险。如果服务人员发生工伤事故和重大疾病,或是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造成服务对象身心和财物的损害等,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互相扯皮推诿,服务人员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四、对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我国的现代家庭服务业要想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走家庭服务职业化发展和家庭服务人员专业化培养的道路。

(一)依法保障各方权益

由于家庭服务企业、家庭服务员和消费者三方的责、权、利不明确,导致三方基本权益不能保障,纠纷不断。致使社会对家庭服务行业的信任度下降,严重影响了家庭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2012年国家商务部出台了《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对家庭服务企业、家庭服务人员和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界定,对违反《暂行办法》的家庭服务企业和个人,提出严厉的处罚办法。只有这样才能重树行业形象,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行业吸引力,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地发展。

(二)推行员工制管理

把家庭服务人员从社会自由人变成职业人,增加服务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普及员工制是未来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为鼓励家庭服务企业发展员工制,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根据员工规模,按月足额缴纳城镇职工“五险”的实际缴交人数,给予适当补助,扶持年限为2~3年等等优惠政策。但对整个行业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中国是社保缴交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降低社保缴交率,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社会保险补贴门槛,有助于家庭服务业企业告别“小而散”向员工制发展,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服务人员专业化培训

优质的服务源于专业的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服务已从过去的家务劳动发展到科学料理家务,熟悉营养搭配,懂得保健护理等高级服务上来,懂外语、能驾驶、会电脑、擅理财并能操作各类家用电器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将成为职场宠儿。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人才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根据《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注重基础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职业心态、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服务人员职业素养,鼓励家庭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从培训环节上稳定从业人员队伍,让技能培训、评定等级等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大中专院校,培养中高级家庭服务人才,满足不同客户的家庭服务需求。

(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服务业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我国政府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制定部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服务业、制定战略性承接策略、完善各种评价体系、大力培育本土品牌、完善知识产权环境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日益迅速。在服务业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而服务外包成为继制造业外包之后的新一轮产品内分工的重点内容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

论文关键词:服务外包,战略

有关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FDI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务业约占2/3,2005年服务业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与此同时,制造业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30%;目前,全球1,000强企业中有95%制订了服务外包战略。可见,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正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不断扩大,服务外包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全球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很多为制造业服务的一些服务业价值链也跟着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不断加深,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服务业的转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制造业的要求以及提升服务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价值链也开始走向了大规模的转移,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进而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定部级发展战略

服务业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我国如果要想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借鉴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成功经验,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从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历程来看,1978年我国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1992年进一步明确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每一次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变迁都是围绕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等目标展开的。总的来看,国家层面制定的各种战略政策是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我国也应该根据对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基本国情以及比较优势,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发展服务外包不能遍地开花,应该有选择地把部分省市培育成承接服务外包的重点地区,不同的省市发展不同的业务,使不同的省市成为我国各类服务外包的集聚地,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地区问的无序竞争,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2、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是影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服务贸易的发展滞后又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滞后。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来看,1991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3%,2007年所占比重增加到39%,16年仅增加了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较慢且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所以说,我国要想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产业基础。另外,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效率比较低下,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关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影响其在中国投资企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也要求我国尽快发展服务业。

3、制定战略性承接策略

(1)承接方式战略。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经验比较缺乏,起步比较晚,因此,在服务外包市场上,我国在承接战略上就要有策略性,如同制造业外包一样,服务外包一级承包商在获得一级发包商提供的发包合同后,可能把有关业务进一步分解并向下一级厂商发包,形成二级甚至更多层次的外包关系。因此,中国内资企业可以选择从二级或三级承包商做起,这样比较容易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外包市场。少部分实力比较雄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也应该主动地与一级发包商接洽,直接以较高的起点融入国际市场。

(2)承接国别战略。目前,在开拓欧美外包市场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弱势,例如,既懂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综合性人才较少,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美欧的市场已经被印度、菲律宾、爱尔兰和捷克所占领,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在承包国的选择上,我国应该以开拓亚太地区市场为主,充分发挥与日本、韩国、台湾以及邻近的其他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地理上邻近、文化上相通、经济上频繁往来以及中国有200万会讲日语和韩语的语言人才的优势,积极承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另外,还可以和印度互相外包,充分发挥各自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在和印度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印度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发展。

4、大力培育本土品牌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外包更重视质量,因此,发包商在进行发包时,更重视承接企业、行业或国家的品牌因素。例如,马来西亚共享服务和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得益于多媒体超级走廊品牌。由于这个独一无二的走廊,马来西亚继续吸引着世界主要的信息及通信技术企业将其业务落地在多媒体超级走廊,从事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以此作为出口基地。目前,入住的跨国公司、外商独资和马来西亚的国内企业已达900多家。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因素极为明显,但是,中国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服务外包的品牌企业。中国企业没有品牌效应,这种现状让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速度和数量。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联合起来,承担起扶持和培育本土外包品牌企业和产业的重任。

5、完善知识产权环境

与制造业外包相比,服务业外包对知识产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欧美发包商在选择承包商时,对于东道国的管理水平、商务和法律的国际规范有着很高的要求,欧美商家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其关注。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大规模承接服务外包营造良好的环境。从现实来看,发包商主要关心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和信息安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支持等问题,因此,在企业层面上,我国企业应尊重国外的知识产权,知法、守法,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加大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惩罚力度,加快发展外包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高端中介服务,推行外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6、实施走出去战略

服务业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中部地区服务业分析对策

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经济结构演进与社会转型进程中,中部地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上升,初步显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器和增长点的作用,总的来看,表现为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务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1年至2006年,中部各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安徽、湖南和湖北接近全国水平(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地区服务业近年来吸纳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但多数进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比全国平均水平44.8%(2005年)略高。而在发达经济体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如1998年美国为3.1%,日本为5.4%。以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分析,近些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6.7%与45.5%之间,中部地区高出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偏缓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并举、行业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格局。

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处于增长保持稳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偏高,但比重呈相对下降态势。新兴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旅游业、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按照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我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30%以上,特别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房地产业等行业,中部地区落后于沿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中部地区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大,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入服务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极大地增强了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力,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但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行业繁杂,分布广泛,条块分割状态严重,一体化程度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资源缺乏整合,竞争力较弱。有些省份科技信息发达、教育水平高,人才聚集,有大批现代化的文化、医疗、体育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比较优势,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较小,竞争力不强,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四)服务业基础条件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的商贸、运输等行业基础较好,具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潜力,但未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例如湖北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省的37.1%和30.3%。资源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这一特点在中部其它省份也同时存在。

中部地区县(市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都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工业化进程滞后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城镇就业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服务业没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目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农村居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较低,反映了中部地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和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缺陷。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3)曾经从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五个方面对中国31个省区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以沿海地区为主的省市构成了中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80分之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5省份进入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山西与西部等省区得分均在40分以下,属第三梯队。目前这一状况目前仍然存在,且六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部6省之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一)发展规模比较

同全国比较,中部六省服务业增加值低于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市。2006年六省比较,山西为1724.4亿元、河南3652.3亿元、安徽2458.7亿元、湖南3038.4亿元、江西1513.5亿元,湖北2993亿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河南和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2138.8亿元。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六省比重分别为,山西36.4%、河南29.3%、安徽40.0%、湖南40.5%、湖北39.9%、江西34.8%,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11.2个百分点,安徽、湖南和湖北高于全国水平。

从服务业发展速度看,2001年到200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山西为14.2%、河南15.8%、安徽15.8%、湖南12.5%、湖北12.5%、江西12.5%,并排第一位为河南和安徽,末位分别为湖北与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3.3个百分点。

(二)服务消费需求和就业水平比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平均支出分别为:湖北2054.1元,河南1913.96元、安徽1743.28元、湖南2541.3元、江西则是2169.68元,山西2075.58元。从中看到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627.34元。其中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湖北640.39元,河南460.8元、安徽587.2元、湖南716.43元、江西则是660.53元,山西542.71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同上,最高与最低相差460.8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30.5%,河南31.7%、安徽27.4%、湖南33.9%、江西27.8%,山西32.7%,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安徽,最高与最低相差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25.9%,河南24.4%、安徽26.7%、湖南26.0%、江西26.5%,山西28.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山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4.5个百分点。从服务业总人数看,从2001年到2005年,中部六省比较,山西为472.7万人、河南1299.2万人、安徽1101万人、湖南1139.9万人、湖北1124.8万人、江西749.1万人,第一位和第六位为河南和山西,最高与最低相差826.3万人;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河南23.2%、安徽30%、湖南29.9%、湖北31.9%、江西32.9%,山西32.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江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9.7个百分点。

(三)内部各主要行业的比较

从房地产增加值业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看,2005年,湖北为217.17亿元,比重为8.3%;河南298.19亿元,比重为9.37%;山西106.5亿元,比重为6.8%;江西171.88亿元,比重为12.2.8%;湖南则是233.1亿元,比重为8.8%。在中部6省房地产增加值中,河南、湖南、湖北分别排第一、二、三位。

从2005年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看,铁路交通最发达的是河南,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发达的是安徽,区域内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2005年河南、湖北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527.亿元和1096.5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8.1%和41.7%,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二位。

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看,2005年增加值:湖北为153.48亿元,湖南178.68亿元、河南143.4亿元、山西达到81.92亿元,最高为湖南,最低为山西。从通讯设施看,区域内局用交换机容量:河南为2266万门,安徽1623万门,湖北1606万门、湖南1562万门、山西1122万门,江西1096万门。最高和最低的是河南和江西。

从文化体育娱乐业看,2005年增加值分别为:湖南为94.78亿元,湖北为43.75亿元,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2006年中部六省旅游总收入最高为河南539.74亿元人民币,最低为江西390亿元。

从金融保险产业看,2005年河南、湖北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181.74亿元和127.32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7%和4.8%。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

从教育科技方面看,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最具优势的是湖北,其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领域,2005年湖北教育业增加值达到340.45亿元,居中部省份第一。2006年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湖北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在科技领域,河南、湖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加值分别为74.98亿元和58.61亿元,分居第一、二位。三种专利授权量依次为:湖北(3860项)、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四)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从服务贸易的情况看,2006年,中部各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的自然人流动)占全国比重达到8.23%和10.78%,其中最高为河南省,最低为江西省。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和通信服务等大类统计的国际服务贸易额,山西、湖北、湖南服务贸易额约为10.9亿美元、5.98亿美元(出口)和5.1亿美元,(安徽、江西、河南数据不祥)。以山西为例计算,其在全国服务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0.057%,其地位微乎其微。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差异导致服务消费需求不平衡。2005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9%,为东部水平的65.9%;2005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3%,而这个数字中部地区仅为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差异在较大的程度上缘于中部六省城市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

开放力度差异导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服务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电力、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占绝对比例,这直接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

智力支撑差异导致高层次人才层次不平衡。中部地区各省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中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差异很大,制约了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进。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策略

中部地区现已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格局。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河南、山西处在黄河或陇海经济带上,河南、湖北、湖南同处在京广经济带上,并呈现“双十”结构关联在一起;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沿江城市群与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六大城市有利于形成中部地区服务业“群带互动”的发展前景。在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实现中部各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和各项措施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现代服务业“共赢”的战略意识

中部各省必须统一认识,把发展中部经济、振兴服务业作为基本着力点,把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大型的增长极作为共同利益目标,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合力。

一是充分认识中部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实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差距的战略意义,各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共荣同辱、互补互强的意识。

二是进一步树立以开放为先导的战略思想,积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避免重自身发展战略,轻合作协调的倾向,自觉维护中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大局。

三是抓住服务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在一个省单独崛起的共识,积极建立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打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各省要紧密围绕城市圈、城镇区域和资源中心、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开发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国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服务业创新的亮点。二是围绕重点,以发展科研院所、信息传输和文化传媒为载体,打造一批软件、工商设计、信息传输和文化产业集群,以金融为载体,构建现资服务体系。

三是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鼓励优势企业以名牌为纽带,推进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三)营造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部各省政府部门要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低廉的商务运行成本,把优化各省服务业软环境作为重点,实现措施性协调。

一是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放宽政策,鼓励和加快对外资和民资开放服务业市场,引资策略要由盲目跟从向重点选资转变,实现引资战略创新。

二是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机构。例如商务部在中部地区设立服务业发展支持中心,在一些重点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内设立联络办公室,落实协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政府公共服务与发展服务业有效结合。

三是建立以间接促进模式为主的合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商务机构、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保障各省服务业发展利益的形成、增长与分配。

四是实现服务业发展监控机制的协调,避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促进中部地区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四)实现中部各省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

加大中部省际之间服务业市场改革与开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在中部地区打造一定规模的战略产业区:即服务外包业承接区、高新技术业发展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区和现代物流业中心区。各产业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进海外和区域外人才,加快推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同时,加强服务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省际之间服务业信息与资源出现相互损害的情况。

三是多渠道促进中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鼓励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思敏.工业化进程中湖北服务业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007

2.袁永友.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国际贸易,2007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方向选择,2007

服务业论文范文篇5

2012年河北省吸引外资总额为60.3亿美元,其中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额为3.891亿美元,占总比为6.45%,而山东省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额为26.9794亿美元,占总比为21.84%,江苏省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额为45.99亿美元,占总比为12.86%。其中投资于河北省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及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FDI总额只有0.9255亿美元,占投资生产性服务业FDI总额比重为23.78%,而山东省为43.06%,江苏省为47.35%。

二、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和FDI问题解析

(一)生产模式落后,制造业升级和产业聚集进程缓慢,对生产性服务业内生性需求不足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密集使用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而分散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不足。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河北省工业经济的比较优势产业,大量企业依然采用传统陈旧的生产模式,外包服务不多,致使制造业成本很高,效益降低,抑制了对外部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作为中间投入的金融、管理、开发、设计、创新、广告等各个环节不能充分与制造业融合。

(二)科学技术支持力度不足,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外生性供给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高度依赖于人才、知识、科技与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是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由于人才科技支持力度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附加值高、科技知识含量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高,不能充分带动服务业发展,产业层次有待提高。例如,河北省规模以上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年度总额只有2.1亿元,而山东省高达69.6亿元。2012年河北省规模以上企业R&D全时当量只有5.59万人,而山东省为25.4万人,江苏省高达98.23万人。

(三)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度低

河北省经济开放度和沿海各省相比落差很大,外向型经济不活跃,总量小,经济开放度低。因为缺乏高素质服务业人才,河北省国际服务贸易也落后,主要集中在港口服务及运输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优越的行业且总额小。2012年河北省经济开放度只有山东省的43%,不足江苏省的五分之一。投资于河北省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及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FDI总额只有0.9255亿美元,说明在服务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部分要素越过河北,河北经济没有自主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战略中有深层次的缺陷。

三、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制造业升级和产业聚集,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

河北省要加大以高新技术对优势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扶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培育当地的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时政府为这些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税收、用地、贷款、企业孵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优化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生存环境。同时要加强产业集群培育,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培育要素齐全的产业集群园区,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增加科技创新和信息溢出效应,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企业外包,将作为中间投入的金融、管理、开发、设计、创新、广告等各个环节融入制造业,从而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

(二)实施人才科技战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供给

生产性服务业高度依赖于人才、知识与科技创新,是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人才、知识与科技创新的密集程度决定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竞争力、服务能力、发展潜力和市场地位,也决定了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数量和水平。如果力图在生产性服务业有所突破,如研发、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商业、电讯咨询业、商业服务以及公共管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河北省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指引,同时必须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突破。要有计划地抓好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的关键是融合、带动、提升,是和工业化的紧密结合,政府和企业应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足够重视。

(三)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扩大经济开放度

服务业论文范文篇6

目前,我国在营改增的试点工作上,不仅是出于减少现代服务业的缴纳税率,避免企业重复纳税的现象与优化税制结构上考虑,其主要是推动我国服务产业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在GDP上的占有率,以达到我国在金融危机后进行的经济转型的目的。目前,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值上大概占到5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落后性,因此,加大对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支持力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亮点。而监理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相关企业只有抓住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市场上的需求,利用此次国家在税费方面的改革,加强企业在工作业务方面的能力,提高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走向国际市场,把企业做强做大才能够在如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

二、对监理服务业企业应对营改增政策的相关建议

1.以遵循营改增政策为前提进行业务调整

目前,我国主要在部分现代服务业上对营改增进行试点工作,在相关的试点上由于出于实施经验层面的考虑,在某些方面有着特殊的政策。而随着我国即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工作,监理服务业企业要在此刻抓住机会进行适时地业务调整,以便于企业面对未来的发展环境,更好的屹立与市场之林。(1)监理服务业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理时,往往需要相关的高新科技设备,而随着试点工作在监理服务业上的实施,相关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在设备购买等固定资产投资上加大脚步,利用好现有固定资产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政策,降低企业在纳税方面的缴税额,为企业在资金利用方面扩大空间。(2)我国在相关的税收政策上明文规定,如果纳税人在所销售的货物、所提供的劳务活动以及其他的应税服务上同时具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一般要根据税率进行分类并核算,而无法分开核算的部分,则要求以最高的适用税率为基准来计算缴纳。所以,建立服务业企业要在根据企业本身特点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相关业务进行合理与科学的重组工作,降低由于企业核算混乱的问题而导致税所缴纳税额增加。(3)目前,我国对监理服务企业营改增的试点工作上,一般要求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核算工作。因此,企业在进行相关物品选购上,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要在具有增值税专用发票提供的商家里选购,进而可以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

2.企业内部要加强对政策的学习提高

(1)监理服务业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上,可以通过不定期的培训与教育工作,提高企业内部财务部门与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在面对营改增的政策上有着较强的业务能力。(2)在目前实行的增值税的规定要求中,有部分项目与事项是不可以进行抵扣,而这些都需要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与财务会计人员熟练于心,以达到在相关业务上能准确的进行掌握,从而降低企业的税收额度,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空间。(3)监理企业还要做好增值税发票的取得与保存工作,以便在往后有税务部门进行税费核算工作时有实际依据,避免“人为”的出现逃税的现象。

3.其它方面

目前,我国在监理服务业营改增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监理企业在享受营增改所带来的福利。例如,监理服务业一般纳税人可供抵扣范围较小,因此希望我国在相关政策上能进行一步完善。

三、结论

服务业论文范文篇7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以跨境交付、国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方式进行。而中国的保险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是以商业存在的形式为主。主要表现在:截至2007年8月,在境外中资共设立了保险营业机构42家,保险代表处或联络处9家。但是其“走出去”的困境也日益显现:一是营业机构主要以产险为主;二是经营地域主要集中于香港地区、英国和美国;三是出口额很低。2000—2006年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出口额如下:2000年为108百万美元,2001年为227百万美元,2002年为209万美元,2003年为313百万美元,2004年为381百万美元,2005年为549百万美元,2006年为519百万美元。2000—2006年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增长率:2000年为110.2%,2001年为-9.7%,2002年为49.8%,2003年为21.7%,2004年为44.1%,2005年为-5.5%。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保险业服务贸易出口形式单一、数量少,呈现出急剧的波动状态。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保险服务出口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中国保险公司的潜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掘。主要是因为:一是“水土不服”,中国保险业发展时间不长,还不能完全与国际接轨,中资保险公司进入国外市场有些不适应,其本土化需要一个过程;二是中资保险公司风险意识、国际适应能力不足;三是国际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国保险公司的进入。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保险业进入国外市场的障碍性因素。

二、中国保险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的保险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壁垒主要有:一是来自供给方的技术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学习效应;二是来自需求方的产品差别化壁垒等;三是政策性壁垒。

1、政策性壁垒。当前对外国保险公司进入充分开放国家和地区只有美国、加拿大、中国的香港地区,而大多数国家对国外保险公司的进入该国设置多项壁垒,其开放领域和地区依然有限。如欧盟、日本的进入壁垒很高,设置了严格的行政性市场准入制度、规制政策壁垒、法律壁垒。从政策的层面上来看,政府认为在一个行业或地域中只适合于一个或几家保险公司就足以,为了避免出现过度毁灭性的竞争局面,政府往往会对这一行业或地域的国外保险公司经营进行限制。如公司的经营需要获得批准和执照,注册资金以及资金的来源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甚至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虽然在某些程度上,保险产品理想的分销渠道已被本国企业所占据,政府依然对其分销渠道进行控制。如采用颁发数量、原产地许可证的方式,阻碍别国保险产品进入该国市场。

2、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壁垒。欧美、日韩等国家保险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拥有一批相当有实力的寡头保险公司,他们资金实力雄厚,有着良好的风险防范体系,信用水平高,同时涉足多种金融领域,进行多角化经营,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经验开发新产品,无论是从业务类型还是产品的种类,都具有雄厚的分散风险的余地和范围经济的利益。同时他们拥有一流的管理团队,在保险的规模、投资能力、费用控制能力、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和分销、营销等方面都有强大的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相当明显。而中国的保险与之相比资金的不足在资金运用率、运用范围、运用效益无法与国外同行相比,偿付能力不足,保险企业的规模较小,声誉较差,产品的研发能力较弱、险种单一、创新能力很低,风险控制意识薄弱,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低下,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这种不对称的地位使中国的保险行业面临相对较高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壁垒,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保险国外竞争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产品销售垂直一体化战略性进入壁垒。国外本土保险公司通过上下游的集中控制保险产品的营销渠道,并通过对营销资源和管理营销人员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大大降低了其销售成本。这样从保险公司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通过运用垂直一体化的营销方式就可以将不同环节的利润内部化,促使保险公司利润的增加;同时又由于通过垂直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拥有了一流的营销人员和管理经验,掌握了大部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和产品需求信息,可以为企业产品定价和服务决策提供良好的市场信息。通过垂直一体化战略,将供应链收益内部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效力,同时又可以避免流通中的风险,但是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控制了大部分资源,提高了国外保险企业的进入壁垒。这样,中国的保险企业要想获得相同的竞争力,至少要同时进入两个市场,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互补的产品,但是由于中国的保险企业缺乏一定的用户基数和影响力,难以实现协调效应,这样也进一步加剧了成本负担。

4、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由于国外厂商进入市场的时间较长,消费者对该公司的声誉,售后服务,销售渠道,产品设计等方面积累的偏好就越多,对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忠诚。相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即使进入该国市场的中国保险企业在各方面都比在位企业优势更加明显,消费者也不会选择一个一无所知的产品。因此,即使在位厂商没有采取阻止性行为,这种消费偏好和不确定性也构成了新进入厂商的进入壁垒。因此,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由于进入时间短,所以消费者不可能对它形成一定的偏好,中国保险企业想要获取或转移这种偏好所需的成本也可能越高,将必须付出较高的学习成本、雇员重新培训成本、产品的搜寻成本、消费者的心理成本等。

5、广告所形成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广告是一种有效的实现产品差异化手段。一般来说广告有两种效应:一是提供信息,二是劝说购买。对前者而言,广告通过借助一定的媒体宣传一个保险产品组合,推出新产品和新品牌;而后者主要是通过广告诱导消费者购买该企业或目标产品,并有效的将该产品和其他与之相替代的产品区别开来。因此,只要企业能够实施有效的广告策略,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产品的有效宣传,都可以使消费者对本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并持久维持,从而使得自身更具有竞争力。广告的这种累积效应可能使消费者持续地对一种产品或品牌产生偏好和忠诚。这样,中国的保险企业想要获得同样的竞争力,就必须支出更多的广告费用。由于广告投资完全是一种沉淀成本,这更加重了中资保险公司的成本负担。三、提高中国保险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鼓励资产质量高、规模大、管理水平先进的大型保险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降低中国保险出口公司的成本,不断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公司加快国际收购、兼并和重组步伐,扩大公司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防范投资风险。首先,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中国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理念,遵循保险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分散系统性风险。比如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种类的限制、加大对国外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允许进行股权投资、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其次,应提高总体风险控制。如完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投资管理架构设置、投资决策管理系统设计、交易风险流程控制等重要内容。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对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总体和个别风险预警,将全部投资活动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更加审慎和稳健。

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加快创新步伐。首先,应该对各个细分市场的规模、需求、竞争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选择能够发挥资源优势、规模适宜且前景看好的细分市场,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确定产品合理组合的宽度、深度和关联度,优化产品结构,尽快设计一批品种多、质量高的条款,提高保险产品的科技含量。其次,更新服务理念,树立大服务意识,设立专职的服务机构,负责保险契约的保全,接受客户的咨询、投诉、信访、查询,及时了解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研究、开发、设计、改善保险的服务工作,开拓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附加延伸服务,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保险服务使每个客户都可能享受到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树立中资保险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此外,还可以逐步建立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综合客户服务平台。

不断增强市场开拓和维护能力,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一方面通过市场开拓,选准市场定位,制定良好的营销组合策略,通过建立包括产品品牌的定位、品牌延伸、品牌革新、品牌广告和品牌公关等一系列组合策略,培养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和偏好,渗透并逐步占领市场,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服务过程中与客户深入沟通,预见性识别出客户的潜在需求,为企业的未来产品创新和战略发展确定方向选择合适的流通渠道,设立自己的营销公司,实行垂直一体化的销售模式,同时实行特许经营权等纵深等营销模式,增强中资保险企业市场维护能力。

增强团队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实现资源向能力的转化,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同时应该加强适应国际保险业市场竞争的中资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缓解保险公司人才瓶颈的制约。

【摘要】当前中国的保险服务贸易的逆差不断扩大,这是当前中国保险业的竞争力较差、进入壁垒高和缺乏国际经验导致适应能力较差等因素导致的。在中国的保险业全面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必须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进入壁垒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产品差别化垂直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临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中国过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服务业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结构市场化

20世纪中期以来,服务业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产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服务业趋向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全球经济增加值中有60%以上是由服务业创造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少数国家甚至达到了80%以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为96328亿元,占到我国当年GDP的比重为40%,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经济而言,在步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加快服务业发展已成为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做简要分析,并探讨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概况

1.服务业增长较快,占GDP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时间里,受传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当时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构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体系,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没有获得太大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78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带入了高速发展的通道,在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以上。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业,也获得了高速的增长。1978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为860.5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仅为23.4%,而到2007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已达到96328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也达到了40%。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在这3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5%,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近2.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也迎来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并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业。

2.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幅增长,占就业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以1978年为例,我国当年的就业总人数为40153万,其中农业就业人数达到28318万人,占就业总数的70.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经历了快速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而过去的30年间,我国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就业比重都呈现出快速增长并不断提高的状态。

1978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只有4890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口的比重仅为12.2%,而到2007年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已达到24959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2.4%。30年来,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了4.1倍,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也提高了近20各百分点,服务业在吸收我国劳动力和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从我国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及占GDP的比重都有了大幅的增长和提高。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和比重也增长迅速。但是,要客观的分析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位,有必要将我国的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做对比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6》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低等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686美元,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也达到了46%;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为4769的中等高收入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高达62%;2004人均国民收入为32112美元的高收入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更是达到了72%。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2007年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了2042美元,而与此相应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远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比值,这表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进行的推进,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和主力军。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都远多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资料来源:《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9

由表2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较高,占到了其总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绝对主力军。而中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也接近60%,成为吸纳农业人口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相比较而言,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虽然有大幅增长,但直到2007年也只占我国就业人口总数的32.4%,而同期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仍然高达40.8%。因此,与世界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也明显偏低,我国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推进我国城市化进行方面还有教长的路要走。

3.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性失衡

我国的改革开放率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展开,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性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而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也带来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问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本文将针对不同地区选取典型省份的相关数据做对比分析,如下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以上六省市《200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整理

由表3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2007年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的服务业增加值已经突破了6000亿元,其占当地GDP的比重分别高达71.4%和51.9%,远高于当年我国的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我国中部省份如湖南和湖北,其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则在3600亿元左右,占本地GDP的比值则分别为39.7%和40.6%,与我国当年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如甘肃和青海等地,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030.56亿元和278.46亿元,甚至低于我国很多地市级城市的水平,而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地GDP的比重分别为38.2%和36.6%,明显低于我国当年的平均水平。

三、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底子薄(历史原因),经济处于转轨期,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过多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准入限制,金融体制改革不彻底等,因此,要进行体制创新,以形成服务业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国有经济在一些新兴服务行业的垄断,严重抑制了民营经济在服务行业的发展潜力。放开市场准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释放民营经济在服务业领域的竞争与发展能力,势必会快速推动我国服务业各个领域的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业中除商贸餐饮、居民服务和公路运输外,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当较低。“条条”管理形成的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竞争不充分。改变服务业进入难、管理松的状况,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增加竞争主体,提高竞争力。要加快形成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改变电信、铁道、电力、市政、金融、教育等行业的垄断局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这些服务行业。

长期以来,一些应当作为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业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因此服务业的许多行业缺乏自我发展活力,“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服务仍有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还较慢。因而必须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步伐,把发展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

2.加快内部结构调整,推进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一方面与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经济整体结构存在的问题有关。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体制创新,解放经济内生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在体制上,要打破行政垄断。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层次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即在于存在行政垄断等体制性障碍。因此,通过市场化改革,降低进入壁垒,通过引进竞争者和竞争机制来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是当务之急。在机制上,要构建专业化分工体系。从经济演化角度看,生产者服务的发展原本就是代表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因此,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环境的引导,从机制构建起整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无疑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在政策上,要平等与制造业的发展条件,消除歧视。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没有生产者服务支撑的商品生产业既是难以持续,也是难以形成竟争力的。

3.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

一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其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我国服务业水平低,与外国服务业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较大。因此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服务产业。随着社会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科学分工的合理化,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成为上农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尤其是金融、咨询、信息等行业,没有高科技手段是难以实现的。

科技进步是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也是工业化国家在国际服务业中占绝对优势的原因所在。要把那种认为服务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观念改变过来,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观念。要大力提高服务业的科技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智力型服务人才,大力加强服务领域的科研工作,加强对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和了解新科学、新技术。此外,应积极推广新科技、新知识,对不同行业,分别提出科技含量的标准,从制度上确保科技的推广,加大对服务业科技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杨玉英:面向2020年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8,(11):43~49

[2]闫坤:中国服务业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服务业论文范文篇9

动画加工服务业(一般称之为动画代工)原先是指从动画企业获取商业动画制作订单,从事动画中期制作中包括原动画制作,上色,描线,滕稿等工作的一种劳动力密集型工种。由于在动画制片的早期,日美等国在制作中期环节的制作劳动成本较高,因而大量将这类中期工作发往劳动力较为低廉的亚太地区,特别是新加坡、台湾与香港,中国大陆地区的动画外加工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外来资本在深圳、珠海等地兴办动画加工基地,招募大陆地区的动画技术人员,形成了以深圳翡翠动画、太平洋动画为代表的动画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采用绩效计薪的方式从大陆的上海、北京的几个大型美术片制片厂大量地挖掘制作人才,使国产原创动画人才大批流失,从而导致了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产原创动画的低迷。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各产业的稳步推进,原本处于动画加工产业却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一方面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使得中国大陆在吸引动画外包商方面的竞争力下滑,使得外包被发往朝鲜、越南等劳动力相对更加低廉的新兴加工型国家,同其他制造行业的加工业不同,动画代工业并不需要投建大规模的产房与购置设备,只需要有熟练动画造型绘制技能的加工人员,易于培训,因此具有成本低,投资小,收益快等诸多优势,逐渐成为不发达国家赚取外汇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则是原创动画的大量兴起与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使得翡翠动画那样大规模的动画外包企业不复存在。国内低廉的动画外加工价格使得代工市场渐渐萎缩到专为日本动画做代工的高端加工领域,一般很少承接国内本土的动画制作项目。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如一阵春风,不仅催生出许多新兴的产业业态,也使已经处于低谷的动画加工业重新获得了发展的契机。新媒体领域蓬勃发展的自制剧、动漫作品、自媒体节目等形式多样的内容产业都需要动画作为载体或包装形式,动画制作的外包需要急剧增大,由此也衍生出了与传统动画加工业不同的新型动画外包服务业。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动画加工服务业的特点

伴随数字化、创意经济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是内容产业的多元化,在数字时代,人们接受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图形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更乐于通过图文综合的载体来接受信息。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动画外包有了更鲜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

(一)动画制作企业的类型增多,独立性更强。在上世纪末传统动画加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动画订单的供应方一般都是电视台或者动画制片方,承接外包的单位通常只是动画制作企业,两者的关系相对单纯,后者对前者有较大的依存度,动画制作方在产业链中仅做为内容的加工者,许多外包甚至只需要其提供最简单而繁琐的中期动画绘制工作,动画流程中真正核心的前期设计与后期工作均由甲方完成,加工生产只能赚取劳动力的差价,随着周边地区动画制作技术成熟,竞争日渐激烈,而且劳动力价格优势丧失后,这种模式必定走入窘途。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动画制作服务商并非按上述模式运作。首先,动画订单的供应商与动画制作企业的规模都急剧缩小,为了严控成本,有的动画加工企业规模甚至回到了传统作坊时代,由于动画制作的投入很难再次达到上世纪的巅峰水准,以此为生的动画加工企业也只能缩减人员,当年“翡翠动画”、“太平洋动画”那种规模与体量动画制作企业也已绝迹多时。其次,动画制作方与发包方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依存,通过互联网,双方获取资源的渠道都大大增加,一定程度上使得动画制作方与发包方的合作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动画制作方的独立性与抗风险能力更强。另外,计算机硬件技术与图形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个人从事动画加工创业提供了契机,计算机动画软件不仅种类多样,而且功能强劲,这些软件经过数代的持续改良已将以往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整合成现今可由一人独自完成,个人动画制作业务得以顺利开展。“威客群体(Witkey)”应运而生。威客是一群有知识、有技术同时在网络上寻求外包订单的独立个体,由于互联网派单不需要固定的外包分发集散地,使动画订单趋于零碎化,威客在动画外包服务领域才有了生存空间,现今在“一品威客”、“威客中国”、“猪八戒网”等众多威客创业平台上都可见到独立动画人承接动画外包的案例。个人动画制作主要针对需要小型需求方,消化规模与体量较小的动画订单,偶尔也会合伙承接大型动画外包。这种自由的合作模式在保证极高的制作效率的同时还压缩了制作成本,往往能开出比传统动画企业低的多的制作价格,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蚕食了大型传统动画制作公司的生存空间。

(二)更强调跨界,与不同行业的碰撞共同开发动画产品互联网动画外包行业的涅槃源自全球范围内各种新兴行业与各种技术快速崛起,对于产品宣传与普及的需要及与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新兴的动画加工产业具有明显的创意服务产业特点,与传统动画外包相比,它服务的对象可能来自各个行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发包方的构成越来越复杂,除了传统的动画制作企业发出的制作订单外,还有更多来自金融、广告、制造业等各个完全不相关领域的甲方,与传统动画外包的发包方相比,这类甲方并不了解动画行业的制作模式与周期,只因动画的成片效果能实现其宣传目的选择了与动画制作方的合作。因此,以往单纯提供动画制作服务的企业已经无法满足新兴雇主的需求,动画制作方需要提供更为综合性的服务。因此,不少新兴的动画外包服务商均有明显的跨媒介、跨专业的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雇主。在这类服务外包中,动画制作方不仅作为生产链中游的制作环节,同时还要大量参与前期的宣传沟通,需要更多的了解雇主的目标与喜好,甚至还要参与制作片子的配音与音乐部分。在角色定位上,新兴的动画外包服务商与传统广告服务业更为接近,在互联网上受到热捧的MotionGraph广告动画即为此类代表。动画制作方不仅要根据雇主的要求设计要前期的故事脚本,造型,镜头,甚至还要帮助雇主明确商业宣传的目的,几乎包办了整个动画制作的流程,这在过去只是单纯以动画加工为服务项目的合作模式中是很难见到的。在新兴的动画外包服务业中,动画因其假定性、趣味性、易传播等媒介特性,成为其他行业都十分倚重的创意衍生服务。人员构成上,动画制作企业与之前的动画加工企业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早期的动画加工企业中的员工构成中,制作人员的比重占到公司人员总数的7成,而在现代的动画服务企业中,这一比例下降到五成,就制作人员本身而言,传统动画制作企业的制作人员多由美术人员构成,而在现代动画服务提供商中,制作人员的专业背景构成主要由广告、计算机设计、图形设计师与美术人员混合组成,在人员的分工上更加综合。

(三)弱化工艺标准,更加推崇创意与文化的表达。在传统的动画加工领域,成品检验标准是有严格技术指标规定的,雇主在收回外发制作任务阶段会按照规范验收动画制作公司的作品,这个技术指标更多指向工艺,比如造型的严谨度、线条的宽窄、动作的准确性等。由于需要严格的与时代的审美水平对照,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当时动画加工片风格趋同,特别是在主要媒体上播放的商业动画,无论从作品的造型风格还是色彩搭配与动作设计都存在一定的模式化,缺少视觉形式的创新。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观众的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对动画产品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愈发多样,如何让动画片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成了互联网动画运营的重要策略,在此前提下,对创意设计与产品内容的需求逐渐超过对制作质量的需求,因此雇主的验收标准不再单纯是制作公司的制作水平,而更强调创意与个性化的表达,相对于原先严格的制作标准被允许有略微放松。在此前提下,动画制作企业的设计自由度被很好释放出来,网络上兴起了一干极客(GEEK)与创客(Maker)为主要人群的创意人群,他们通过自己的技术、知识、审美与时尚追求,成为了新型动画外包的设计骨干,由于他们审美品位的推动,新兴互联网动画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多样视觉效果,同时使原本在传统动画领域已经趋于小众的定格动画、针幕动画甚至水墨动画等特殊动画类型再次找到了用武之地。

三、结语

服务业论文范文篇10

1.1提出整改长春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2012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过程中,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提出了加强食品原料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台账登记等整改意见。1.2依法查处2012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验结果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长春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相关餐饮服务单位经营不合格食品或不合格食品相关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1.3及时上报对抽检过程中检验不合格的食品原料及食品相关产品涉及长春市相关监管部门的,及时上报给长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讨论

2.1部分餐饮服务单位使用的一些辣椒面、辣椒粉

安全隐患大实验室检验辣椒面不合格率为45.9%、辣椒粉不合格率为36.8%。据此结果表明长春市部分餐饮服务单位从流通环节购进的一些辣椒面、辣椒粉中非法添加有罗丹明B,这样导致了用含罗丹明B的辣椒粉、辣椒面制作的辣椒酱、辣椒油中也检出了罗丹明B;同时也不排除餐饮服务单位在购进的辣椒粉、辣椒面中非法添加罗丹明B的可能性。长春市部分餐饮服务单位的一些辣椒面、辣椒粉中检出非法添加物罗丹明B的原因可能有3个方面:(1)因罗丹明B具有脂溶性,色泽红艳、稳定性强等特点,使一些不法生产厂家为了使其生产的产品辣椒面、辣椒粉的感官红艳,感官性状好,便将罗丹明B添加入辣椒面和辣椒粉中使其被染色,呈现红艳的效果。(2)对辣椒粉、辣椒面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相关监管部门未开展对非法添加物质罗丹明B的抽检工作,导致了进入长春市部分餐饮服务单位的一些辣椒粉、辣椒面中检出非法添加物罗丹明B。(3)不排除餐饮服务单位在购进的辣椒面、辣椒粉中非法添加罗丹明B的可能。

2.2部分餐饮服务单位购进的一次性消毒餐具消

毒指标不达标原因实验室检验一次性消毒餐具517套,不合格套数为111套,不合格率占21.5%。原因可能有3个方面:①长春市部分一次性消毒餐具生产企业存在未做到出厂餐具批批检验合格后出厂现象;②长春市部分一次性消毒餐具生产企业对餐具消毒环节可能存在消毒不规范问题,导致经消毒后的一次性消毒餐具检出大肠菌群;③长春市部分餐饮服务单位对购进的一次性消毒餐具索证、索票管理不规范,对索取有正规资质的一次性消毒餐具生产企业的批次检验报告重视程度不够。

2.3监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