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谬误译现象

时间:2022-04-01 03:34:00

议谬误译现象

摘要:谬误译文对读者产生的误导显而易见。对英语的理解有误,对汉语知识和表达方法的掌握不足,都是可能产生谬误的原因.为了提高外国语言的学习效率,努力做到正确理解外国文化并认真传承本土文化,我们有必要对跨国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误译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跨国文化大众传播英汉翻译

当今流行的数字化生活、信息高速公路和各色各样的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通过英特网、卫星、有线电视等在全球传播的共享文化使国界失去了原有的含意。你可以在中国通过电脑阅读《纽约时报》或《时代杂志》,也可以在美国通过卫星电视观看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但是,在文化传播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利用实际可支配的更多资源和处于更有利的区域位置,使西方媒介强国与发展中国家文化在全球范围的相互输出不成比例。例如,2002年最强大的15个具有控制全球能力的媒介网络中,有14个公司的总部都设在美国。媒介理论家杰姆斯W.凯利(3amesW.Carey)对文化传播的概括在传播学界中的影响很大,他肯定了传播和现实之间的直接关系。凯利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交互的程序,现实在这个程序中被创造、被维持、被修复、被改变。跨国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现实的相互传送,通过传播来促进各个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理解和共存共荣。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历史文明各有不同,风土人情与社会习俗也因地而异。但是,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而形成的“地球村”里,美国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事业的高度发展、流行音乐的极大普及以及以商业为主导的电视节目的四处扩散,导致美国式大众或通俗文化影响无处不在。

大众媒介使人们可以坐在家里就知道天下大事,文化因此而打破民族和国界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受众影响力最大的大众媒介中,影视片首屈一指。影视片的译制成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译制片不仅活跃了国内影视文化市场,观众通过它们对异域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也有所了解。麦克卢汉“媒介即是信息”的名言虽然有人认为是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影视文化的威力是巨大的。影视媒介以其特有的图像方式发射出的信息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其它以文字为主的媒介所不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对引进影视片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译制力量不足导致质量低劣,特别是目前尚不能完全停止的盗版活动更加重了影片翻译中出现不少荒谬可笑之处。有的影片中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和常用语都没有搞懂。例如,最近从影视网络上看到的《我的妈妈是间谍》这部影片,几乎每一句对话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这里只举几个具有过分错误的例子—

单词方面的有:

“犹太法师,,(Rabbi)译为“瑞派,,;

“恶心”(gross)译为“盖瑞斯,,;

“职业”(career)译为“韩国”;

“求婚”(propose)译为“故意,,;

“间谍小说”(spynovel)译为“西班牙小说”;

“怀疑”(suspicious)译为“敏感,,;

“打扰”(disturbing)译为“怀疑”;

“就是这样/仅此而已”(period)译为“经期”。

词句方面的有:

“他在谈论中用了‘我们,这个词,说的是复数形式,,("Heusedtheword`our’,talkinginplural")被译为“他用了几个小时在谈别的事情”;

“我的女儿在编审他的书,,(Mydaughteriseditinghisbook)被译为“我的女儿喜欢看小人书”;

“我妈连碟片播放机/录像机都不会使用”(Mymothercan’tprogramherVCR)被译为“我妈不是特工”;

“你收到我的佛像了吗”(DidyougetmyBuddha?)被译为“你来做强盗的吗”;

“子弹不是个好东西”(bulletisbad)被译为“你是个混蛋”等等。

再如在《矮子当道》这部影片中,把“开车”(behindthewheel)译为“在车轮后面”,把“美国国税局”(IRS)译为“航空公司”,把“不要误解我”(Don’tgetmewrong)译为“别把我搞混了”,把电话地区号码((zipcode)译为“链子的密码”等。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映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译文质量的检验是建立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理解的比较之上。只有在译文被译文读者理解的情况下,传播的目的才能达到。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做到向译文读者正确介绍他国文化,译者对译文的正确翻译与解释是举足轻重的。遗憾的是,除了众多译制影视片中出现的严重错误之外,不少书籍的翻译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专业书籍的翻译,造成汉译书籍也会使入“看不懂”的局面。下面以《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为例,试将其中的一些译文做个比较:

原译文:“一则高度组织的消息没有高度的随机性、不确定性或选择性。”(第53页)(原文:Ahighlyorganizedmessagedoesnothaveahighdegreeofrandomness,uncertainty,orchoice.)

比较:在一则组织高度严谨的消息中,任意的、不确定的或可选性的成分不会很多。

原译文:“香农和韦弗的另外一个主要贡献就是消息中包括了嫡和冗余的概念。为达到有效的传播,两者之间就应保持平衡,以抵消传播渠道中的噪音。”(第47页)(原文:Otherm句orcontributionsareShannonandWeaver’sconceptsofamessagecomposedofentropyandredundancyandthenecessarybalancebetweenthemforefficientcommunicationwhileoffsettingnoiseinachannel.)

比较:香农和韦弗另外的主要贡献,是他们提出的有关消息中包含了嫡和冗余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需保持必要的平衡并消除传播渠道中的噪音以获得有效传播效果的说法。

再来看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经典著作中的两个例子:

(a)原译文:“大人物—即使终其一生照例都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个性而广为人知。由此,一个老生常谈也不无道理:仆人眼里无英雄。在仆人和私人秘书看来,他们只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常常沉溺于自我虚构”(第6页)(原文:Greatmen,evenduringtheirlifetimes,areusuallyknowntothepubliconlythroughafictionalpersonality.Hencethemodicumoftruthintheoldsayingthatnomanisaherotohisvalet.Thereisonlyamodicumoftruth,forthevaletandtheprivatesecretaryareoftenimmersedinthefictionthem-selves.)

比较:(关于)大人物,甚至是当他们尚在人世之时,他们为人所知的一面通常是经过虚构化了的人物个性,这说明了“仆人眼里无英雄”这句老话中含有的真实性的成分很小,因为他们的仆人和私人秘书自己也往往被置于虚构化之中了。

(b)原译文:“我们不得不从政治上去应付的这个世界,即产生于想像,也产生于见解,又产生于思想”(第23页)(原文:Theworldthatwehavetodealwithpoliticallyisoutofreach,outofsight,outofmind)

比较:我们必须以政治手段对付的这个世界,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

不难看出,谬误译文对读者产生的误导显而易见。对英语的理解有误,对汉语知识和表达方法的掌握不足,都是可能产生谬误的原因。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无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能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我们在英汉翻译时,应首先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之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