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12-19 08:19:17

心理学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应用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教育改革的趋势愈演愈烈,尤其对中职院校,教育改革更是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其中教育改革的根本是围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中职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正是近年来教育部门对中职院校的重点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心理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进步,是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心理学;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应用

语文教学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这四大板块,相对于理科类的学科,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心理学来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心理学,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达到教学目标呢?在此笔者就根据自身的经验,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

在教学中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感需求和情况来改革教学模式、制订教学计划是现阶段实施心理教学的首要任务。中职学生虽然趋于成年,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才逐渐形成,如果一味地实施强硬的教育手段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强大的逆反心理,这对提高中职语文的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例如,在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紧抓学生对母亲持有的那份感恩的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中的讨论。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系统的阅读和理解,针对课后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安排学生针对有关“母亲”的其他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流传的故事进行网络的资料搜集,通过对自己母亲的感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间互帮互助,相互督促,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习。

二、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抵触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语文写作不但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也是教学在语文教学环节的重点。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作文题目,无从下手,没有素材可写,即便有丰富的素材也没有积累丰富的语言,写出来的作文水平不管是情感表达还是景物的描写都有很大的欠缺,这也是中职学生越累越抵触写作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有效的措施消除学生的错误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例如,学习和考试过程中的作文题目千奇百怪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文章大都离不开写人、写事、写景。因此在作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作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中不再害怕面对题目无从下手。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年来考试中的优秀作文进行搜集阅读,学习当年学生对作文的表达方式和构建写作思路的方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大都枯燥单一,但是对中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大都有了独立的思维模式,而且想要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自由选择,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背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的积极性更加强烈。王阳明曾说过“知行合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更加牢固。例如,对文章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内容带着感情去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满足那些想要在课堂中表现自己的学生。在讲古诗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诗人的背景进行搜索了解,供学生课堂上相互分享学习,满足学生对古代诗人背景的好奇心。对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外的调查或者远足,不仅满足学生对问题努力钻研的决心,还可以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很强大的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紧密相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情感发展的方向,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在学习中对困难产生抵触心理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还要使教学模式多样化,给予学生时间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自己在学习中的好奇心。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心理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崔国明.语文教学之“相机而动”论: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7).

[2]鲁素花.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2).

[3]唐孝思,邢延宁.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之管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Z1).

作者:甘玉红 单位:贵阳市交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