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防渗墙施工技术研究

时间:2022-12-11 10:21:25

水利水电工程防渗墙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发展过程中重要建设内容,为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特殊,大多数建筑都处于水环境当中,因此防渗工作也就成了工程中的核心环节,为保证混凝土防渗墙的质量。

1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防渗墙的种类

1.1桩柱式混凝土防渗墙。此类型的混凝土主要是利用强有力的大型钻头对强体进行大直径钻孔,完成钻洞后,通过套管、泥浆等主要材料,回填钻孔洞。主要填充材料极为水泥混凝土。随后进行防护墙技艺施工,构建防护墙。此时桩柱式防渗墙,可以桩孔的具体形式、工程中的实际分布情况等进行妥善连接,此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桩柱形式。在土坝类型的工程施工基地,可选用搭接、连锁等常见方式,对桩孔进行基本连接,以大大提升防渗的有效性。1.2板桩灌注式混凝土防渗墙。此类型防渗墙方式主要是通过震动冲击实现加固防渗墙,利用震动将全部钢板打入至地基内,焊接小管在板桩边缘处,以保证拔出打入地基内钢板时后,可直接通过小管底部处的活动阀门将将防渗材料输送至孔洞内,即为板桩灌注式混凝土防渗墙的建造主要过程。1.3槽板式混凝土防渗墙。此类型的混凝土防渗墙修建模式,主要是通过向槽孔中灌浆,实现对结构的加固,保证其稳固。完成泥浆加固后,可向其中掺入水泥混凝土,保证防渗墙具有连续性。一般情况下,槽孔长度在5~9m范围内,根据实际工程要求及施工条件对槽孔长度进行调整,可适当超出此范围限制。常见接头连接方式相似于桩柱式防渗墙的连接法。

2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2.1混凝土超薄防渗墙的施工技术。在现代化施工中常见混凝土超薄防渗墙技术,将泥浆灌注至预先制定的导向孔中,此过程需要控制灌注平面,使其不超过导墙面30cm;主要的泥浆配置材质为膨胀土、烧碱,实际配比比例需要根据施工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保障泥浆材质的粘粒含量超过50%。利用此向施工技术的主要工艺流程为:沿导墙利用抓斗进行挖槽,及时清理所挖沟槽要,防止杂物干扰。孔底杂物可利用抓斗进行清除清理,避免灌注泥浆时受杂质干扰,避免在孔壁处出现裂痕或塌方。在灌注过程中要保证云集灌浆,控制灌浆平稳性。在灌浆前要对泥浆进行基本的性能检测,达到标准合格后才可使用。对防渗墙接头可采用管上抹油、包裹薄膜等方法进行处理。控制接头管直径为330mm左右,100mm左右壁厚,完成接头后综合考量相关因素以便缩减管壁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的摩擦力。可利用润滑油涂抹至管壁、在管壁表面包裹塑料薄膜等方式有效解决摩擦性问题。当准备就绪后,再进行接管,并将其安放至指定处。2.2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近年来,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是利用黏土、膨胀土进行防渗的施工。利用新型材料不断增强强体的抗渗性,有效地弥补传统防渗墙存在的不足。经过工程经验总结,在检测后,此类墙体具有相对较低的弹性模量,有较强的土石坝抗变形性,抗压性能显著,使用便捷,应用后可大大减少水泥利用量,缩减了建设成本消耗。利用此向施工技术的施工主要工艺为:以开挖导向槽为基础,保证合理设计各项参数,确定其宽度超过防渗墙宽度,受地质影响,根据上部土层确定实际的防渗墙深度。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进行导向槽施工,确保防渗墙中心线与导向槽一致,随后进行造孔并对造孔质量进行控制,为防渗墙质量提供保障。在进行孔槽施工前,应当事先合理确定位置,提升造孔速度的同时保障造孔的安全高效,在进行施工时尽量减少出现墙段接头,最后将泥浆注入孔槽壁内,实现对孔槽的浇筑保护。

3混凝土防渗墙的施工所要重视的要点

发生混凝土槽内流失时,防渗效果会大大减弱,严重影响防渗墙的作业效果,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此时必须要及时检修、分析原因,选择作家的处理方式,常见的修葺方式包括,对土层进行处理、完成处理后再次填充损耗的混合材料,保障沟槽被填筑。出现较为严重、复杂的情况时,需在土槽开挖前增设加固工序,常见的加固材料为膨润土浆,完成加固后进行开挖工序。对于存在质量隐患的混凝土,应当重视其沟槽质量,避免混凝土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实际使用效果。此时需要适当的缩减槽孔长度,对深层土壤土层进行加固,对加固泥浆的实际高度进行适度缩减,避免出现土层坍塌。对此还可在土层预先进行黏土加固,防止土层防渗墙渗透现象严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一定要结合有效施工技术,从而才能够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灯霞.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41+53.

[2]张仕海.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的运用[J].建筑与预算,2015(6):58-60.

[3]李海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的运用[J].民营科技,2014(3):138.

作者:胡昌兰 贾振国 单位:黑龙江省三江工程建设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