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克氏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探讨论文

时间:2022-07-04 04:20:00

经皮克氏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探讨论文

【关键词】克氏针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7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1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例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3~60岁,平均45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2例,车祸伤4例,重物砸伤2例。按AO分型[1],A3.2型14例,A3.3型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8h内7例,1周内11例。1.2治疗方法臂丛麻醉下患者仰卧位,患肩置于手术床外。复位时,上臂置于内收、前屈及轻度内旋位,放松胸大肌,牵引并将肱骨干压向后方,必要时加大前屈以纠正向前成角,骨折复位后维持此位置,患肢逐步外展约20°,进行穿针固定。选用直径2.5mm的克氏针,其入点在三角肌止点以上。选择肱骨干前外侧进针,克氏针在冠状面上与肱骨干成45°,在矢状面上与肱骨干成30°,透视下向肱骨头中心点进针,至肱骨头下0.5~1cm处,位置满意后在其旁边再穿入2枚克氏针,若固定欠牢固,可于大结节进针,由外上向内下进针穿入1枚克氏针,穿针过程中注意保护软组织,避免损伤腋神经。透视下证实固定牢固后,将针尾尽量剪短并埋于皮下。1.3术后处理手术后用颈腕带悬吊伤肢,5~7d开始进行轻度的摆动练习,术后3~4周根据情况开始主动活动,术后4~6周根据愈合情况停止悬吊保护,并开始力量练习,同时可在局麻下去除固定的克氏针。2治疗结果本组18例术后X线片复查,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13例,功能复位5例。术后3~4周有骨痂生长,4~8周骨折基本愈合。随访6个月~3年,平均1年,骨折均愈合。按骨折疗效标准草案评定[2],优12例,良5例,差1例。3讨论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相当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为松质与密质骨相交处,常易发生骨折[3]。肱骨外科颈骨折是近关节的骨折,周围肌肉比较发达,肩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比较松弛,骨折后局部血肿机化使周围软组织易发生粘连。骨折移位直接影响结节间沟的平滑,使肱二头肌长头腱发生粘连。如长期固定可导致肌肉萎缩,甚至严重地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度。尤其是老年人的肩关节,经过固定后,往往并发冻结肩。对无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不需复位,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3周即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对于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比较困难,因为它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而导致肩部功能障碍。如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因骨折不稳定,可在治疗过程中再发生移位,且外固定不能消除疼痛,病人因疼痛不愿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外固定限制了肩部的活动范围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需切断三角肌起始部,打开关节囊,剥离肱骨头周围的软组织,这不但增加创伤,也影响血运;儿童还可损伤骺板,日后导致生长畸形;老年患者可引起肱骨头无菌性坏死,术后关节周围粘连,关节囊挛缩,影响肩关节的功能。肩关节创伤后关节僵直在全身大关节中发病率最高,主要是由于术后患肢未能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关节周围发生粘连所致。经皮穿针内固定是间接复位和最小限度稳定固定的极好范例,可加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它可以保留肱骨头脆弱的血供[4]。此法采用闭合复位,对肩关节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无侵袭,减少了手术切开复位的创伤,避免了对肱骨头血供的进一步破坏和对肩周围软组织的剥离,减少了关节周围粘连的发生。应用数枚克氏针经皮固定,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骨折的稳定,避免了单纯外固定因不稳定而发生移位。因骨折得以固定,患肢疼痛明显减轻,肩部又无外固定的约束,患者可以早期锻炼,有利于肩部功能的恢复。但本方法也有一定的适应证,最常用于二部分骨折,病人必须意识清晰合作。操作过程中进针要定位准确,避免损伤腋神经及旋肱后动脉。术后医生要认真指导功能锻炼,患者要积极配合,只有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肩部才能恢复满意的功能。【参考文献】[1]王满宜,杨庆铭.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557.〖1〗[2]尚天裕,顾云武.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临床经验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35339.〖1〗[3]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45749.〖1〗[4]范华,孟宾钧.骨折[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