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应对措施

时间:2022-06-22 10:51:03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应对措施

摘要:文中分析了施工进度管理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对同类工程项目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项目管理;进度控制;工程进度

在工程建设具体实施中,合理控制建筑工程进度,可以获得良好的工程效益。不仅如此,工程进度管理可以体现一个项目的整体管控能力、人员综合能力、技术水平。所以,为了适应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项目进度管理手段。

1进度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是直接决定工程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设计要求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关键[1]。而目前很多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与建筑行业发展不相匹配,施工技术、各工种施工人员配合、各种资源的调配、环境等任一因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因此,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健全进度管理体系,对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严格把控工程进度和质量[1]。

2进度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2.1成本、质量因素

对于一个工程而言,只有准确把握成本、进度、质量三者关系,才能实现工程最终目标。过于追求进度,施工问题容易大幅增加,施工成本、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甚至将会造成工程返工[2]。项目运用最经济的成本策略,虽然各项花费最少,但完成项目时间往往会更长,施工质量低下,在同行业没有竞争优势。

2.2施工技术因素

在工程建设中,第一,面对施工技术的多样性和现场环境的复杂性,施工人员难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施工技术工艺得不到改进创新,过分依赖传统施工工艺,使得很多工程节点进度远远落后于同行;第二,为了节约施工成本,不对工程现场环境勘查、评估,直接套用传统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设备。第三,施工人员不具备专业技能,未能将施工方案切实落实,这不仅拖延施工进度,而且影响工程质量。

2.3人为因素

在施工进度缓慢时,业主向设计师施加压力要求缩短工期,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考察、制定项目成本的方案;工程施工队伍综合能力欠缺,无法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导致完成项目时间过长,影响施工进度;工程管理人员对风险评估不足、未能落实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施工工序安排不合理;工程单位过于追求利益而提高工程进度;监理人员的经验不足,检测能力缺乏。

3进度管理的应对措施

3.1充分做好工程风险评估工作

在工程建设中,对于工程所体现的风险因素需进行风险评估,针对工程不同时期进行相对应的风险评估。对于风险评估中属于主要风险的,建立风险评估预案和应对方案,实现对工程风险把控管理。健全风险评估系统,定期开展风险评估会议,通过以上途径,及时找出应对措施,将风险降至可控范围,保证整个建设过程的安全性。

3.2提高工程人员的整体能力

一方面,提高团队凝聚力,树立防患意识、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工程人员技术培训,使工程人员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确保项目施工进度。

3.3加强工程信息化建设

面对工程中信息交流缓慢、工程人员效率低下、工程施工进度滞后等现象,传统的管理模式所形成的工作习惯已经不再适合现有的建筑项目,更严峻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寻求更好的管理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增强工程各个项目、各个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进行实时把控、统筹管理、优化配置,是提升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和必要手段。

3.4完善进度监督体系

从建筑行业整体现状来看,很多建筑企业进度监督体系不完善,工程进度计划不合理。面对这种现象,管理者应在考虑到施工工期、施工环境等因素的情况下,制定科学且经济的施工进度计划,统筹施工全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进度控制。可以将工程总计划细分到每个阶段,使各阶段得到有效的把控,确保各个环节目标的完成,从而实现总工期目标。

3.5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优化创新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优化创新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举措[2]。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可行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并将制度细分到每个工程进度节点,确保每个环节有制可依。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够将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其次,优化施工材料设备资金的管理,提前制定和审核劳动力、工器具使用计划,按工期、进度及时准备物资,解决各施工小组配合、穿插施工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保障,也是工程按时完工的重要举措。面对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建设单位需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合理制定进度管理策略,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合理把控工程进度,有效应对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高标准地按期完成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岳鹏.吉县110kV变电站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研究[D].河北:华北电力大学,2014.

[2]禹建兵.对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0-111.

作者:徐壮 李文芳 单位:长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