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2:53:43

采矿工程论文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联络通道;周汇报;人才培养

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经历四年的学习,从高数、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基础课到井巷工程、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课程,并且安排了矿山机械、工程经济学、矿山电子等拓展课程[1],学习内容之广,但学习的深度较浅。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2-3],其目的就是让毕业生综合的、系统的运用四年所学知识,毕业设计还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培养自身技能,为将来从事煤炭行业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发现,采矿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水平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学生或者指导教师的责任[4-5]。学生毕业设计不合格说明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盲目不求质量输送毕业生,可能由于知识缺漏造成的人员伤亡,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对本校的声誉以及个人的前途发展有很大的影响[6]。因此,剖析目前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新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实习情况差在单位实习情况的好坏是决定是否能做好毕业实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个煤炭学校的采矿专业学生都安排至少四周的单位实习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好这四周在单位现场实习,对矿井的各个环节有个初步认识并对重要部分重点了解,可以说毕业设计以及答辩就不是问题。但了解学生实际到单位实习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只有三成的学生实际到单位进行了现场实习,并且学生到单位后没有下井实习,只是做了收集矿上基础资料的工作,收集之后便离开单位,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造成对煤矿情况不了解、巷道设计不清楚、实际的采煤生产一无所知,造成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被动。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及内容单一纵览近年来的采矿毕业设计题目,设计的矿井集中在河南、山西,相当一部分矿井被学生重复拿来设计,如焦作、平顶山和晋城的矿井,重复次多过多,甚至一个学期有两到三个学生做同一个矿的初步设计,设计的内容只是部分不同,缺乏创新。

(三)工程绘图全部依赖电脑,缺乏手绘能力2000年以前,电脑未能全面普及,采矿毕业设计普遍要求手绘图纸,手绘的内容有《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采区平面图》、《采区剖面图》与《井底车场》,抄袭较少,但电脑普及之后,出现了电脑绘图软件,如AtoCAD,为了减少学生工作量,学生可以利用CAD绘图,逐渐学生缺乏手绘图纸的能力,对图纸的熟悉度大不如以前,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线性不对,图中比例不对、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学生可以轻易的复制,抄袭的严重。

(四)毕业答辩情况不容乐观部分毕业生在答辩时尽管设计说明书内容和排版较好,但答辩时对自己设计的论文的内容模糊,答辩时语言不流畅,思路不清晰,对设计的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难用可衡量的标准去给学生定量给分,只能靠答辩老师定性给分,由于收到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准确的去判断情况。

二、解决问题新思路

(一)改变毕业设计实习方式,建立三点一线的联络通道针对部分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建立“毕业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联系通道,即实习学生、实习单位联系人与指导老师建立联系通道,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老师及时进行实习指导和实习内容安排,目的让学生在最短的时候内,高效的将所需了解的内容尽快掌握,也约束了学生的行为,杜绝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

(二)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由于煤矿行业性质决定,现场实习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再加上煤矿行业不景气,各煤矿经营情况不好,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下井进行一线实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寻求新的实习模式刻不容缓,可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可利用3D模拟现场场景,可为学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打破常规只在现场实习才能了解情况。

(三)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毕业设计期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部分同学懒惰性太强,设计进程一拖再拖,到最后阶段随意糊弄过关,为了杜绝此现象,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即学生一周一次给指导老师汇报设计进程。

(四)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可实施“三项答辩法”,即在原来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答辩采用单一设计内容及图纸答辩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知识答辩和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两个答辩环节,并通过采用一定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得出毕业设计成绩。例如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比重分别为70%和30%;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相差20分时,以低分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成绩一个不及格时,则答辩最终成绩不及格。

三、结语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环节的好坏是决定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毕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和懒惰时常伴随着他们,但如果毕业实习环节严谨、科学、合理,及时打消学生其他想法,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从中学到各项能力,使同学们能达到具备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适应采矿工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李红斌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董长吉,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3(2):50-51.

[2]李怀珍,武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改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1):85-87.

[3]查文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7):102-103.

[4]刘锋珍,戴仁竹,,梁帅江.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咨询,2012(19).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爆破技术;采矿工程建设项目;注意事项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采矿业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采矿工程中的建设项目从设计到施工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从而使整个建设过程异常复杂和困难。为了在合同规定的工期内高质量地完成矿井工程建设项目,需要选用合适的爆破技术以克服特殊地貌的影响。关于爆破技术在采矿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国内外很多学者结合不同的地质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技术上,结合作者自己的采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经验,在介绍爆破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采矿工程中常用爆破技术的各种特点及适用范围,指出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爆破技术时,需要考虑当地的地质水文条件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爆破参数,还需要做好各种安全防护措施。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爆破技术概述

爆破技术是利用炸药等爆炸物在有限空间内瞬时起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破坏障碍物的原始结构,达到特定的工程目的[1]。爆破技术涉及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地貌环境以及作用目的选择合适的炸药物和起爆方法。据测算,1t普通工业炸药爆炸时瞬间温度可达3500℃、气压可达10000MPa,释放的能量可达3.67×106J,平均功率约4.86×108kW,在这种高温高压冲击下,岩石会瞬间变为流体或弹塑性体状态。因此,爆破技术在特殊地质环境的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比如,采矿工程、矿井建设、隧道修建、水渠挖掘等。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爆破技术中,以硝铵类炸药的应用最为广泛,其他常用的炸药有硝酸甘油、水胶炸药等;常用的起爆器材有导爆管、导爆索、电雷管等。爆破技术在各类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指派具有相关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组织实施,并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采矿工程中的常用爆破技术

3.1雷管爆破技术。雷管爆破技术是使用最广泛、操作最简单的一种爆破技术,有普通雷管起爆和电子雷管起爆2种方式[2]。普通雷管起爆是利用化学导索的燃烧来控制起爆时间,电子雷管起爆是利用电子计时电路控制起爆时间,这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相比于普通雷管起爆,电子雷管起爆具有起爆时间易于控制、较易实现连续爆破且爆破效果好等优点,但是电子电路设计较为复杂,需要采取滤波技术防止电流噪声对起爆电路的干扰,无形中增加了使用成本。3.2精确爆破技术。精确爆破技术可以分为预裂缝爆破和光面爆破2种方式。预裂缝爆破是在主爆区爆破之前,先依照地质和岩体特点,爆破出一条具有一定宽度的贯穿裂缝,起到缓冲、阻隔爆炸波的作用,减少对主爆区的副影响;光面爆破是在主爆区爆破之前,先爆破出一排爆炸孔,同样起到缓冲和阻隔的作用,然后再对主爆区岩石进行大面积爆破。精确爆破技术更多地应用在地质结构不稳固的山体工程建设项目中,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对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3.3分段爆破技术。分段爆破技术主要应用在多点爆破的场合,实施过程中需要在炮孔外设置非电导爆破网络,在该爆破网络起爆后,利用炮孔内外结合延时技术实现大面积爆破。这种爆破技术爆破面积较大,如果非电导爆破网络时间控制电路设计得较为科学的话爆破延时时间可以精确控制,爆破质量较高,且产生的安全隐患较小。3.4等离子爆破技术。前3种爆破技术主要是利用火药类炸药,爆破面积不利于控制,且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等离子爆破技术是利用蓄能电容器代替炸药,提前将高电压的电能储存在电容器中,需要起爆时利用遥控器触发电路控制电容器瞬间释放出高电压的电能,将电能通过电-等离子体转换装置转换成等离子体,同时释放出高压气体,等离子体和高压气体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最终破坏岩石等障碍物。这种爆破技术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同时对周围岩体的副作用较小,有利于维护爆破空间围岩的稳定性,但是蓄能电容器、电-等离子体转换装置等价格昂贵,会增加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

4采矿工程中进行爆破的注意事项

4.1考虑当地的地质环境和地形地貌。在爆破前,需要对矿产分布区的地质环境进行准确的勘探,研究清楚岩石类型及分布、地下水流向、溶洞分布等地质水文信息,还要研究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风向等有可能影响爆破效果的自然因素。统筹考虑这些因素后,结合矿床分布、爆堆分布、爆破方向等技术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爆破方案,确保爆破达到理想的效果。4.2设计科学合理的爆破参数。爆破之前,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爆破参数,根据岩体硬度、爆破广度和深度等计算炸药装药量;根据连续爆破时间要求设计起爆电路;对于不同的爆破岩体,需要根据计算出来的孔距、排距、孔深等数据布置加密孔;对于爆破区域内有夹层、裂隙、软弱面的情况,需要结合这些层、缝、面的空间分布设计合适的空位等。每次爆破之后,要做好数据记录,并根据爆破效果分析参数设置得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总结经验,以便于下次爆破时设计出最优的参数、取得最理想的效果。4.3注意爆破过程中的安全防护进行采矿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时,既要将施工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更要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在爆破方案设计时,需要计算爆破半径,根据计算数据划定安全区域;在爆破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疏散相关人员,确保所有人都在安全区域内后再开始爆破,同时,要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实施爆破;爆破之后,要等待有毒有害气体完全扩散、明火和电火花等不会再次引发爆炸事故后,再安排清扫现场,清扫时要注意尽量减少震动,以防引发山体崩塌、塌陷等自然灾害。

5结论

采用爆破技术能够极大地促进施工进度和质量,但是又给施工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统筹考虑,在做好各种安全防护措施之后再采用爆破技术。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在简单介绍爆破技术的原理和各种炸药及起爆器的基础上,分析了采矿工程建设项目中常用爆破技术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指出需要在施工时根据具体工程特点合理选用。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爆破技术,还应考虑当地的地质水文环境和地形地貌等对爆破的影响,同时,要综合以上因素设计科学合理的爆破参数,以求达到理想的爆破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各种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出现人员伤亡事故。在采矿工程建设项目中应用爆破技术,需要考虑将施工成本控制在施工预算内,通过建立成本核算机制,避免因为爆破技术给施工增加额外的成本负担,可以作为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田程.现代爆破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20):59.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采矿工程;研讨式教学;毕业设计;教法与学法

1引言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从CAD制图、机械制图以及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到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以及煤矿地质学,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学习[1]。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将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2]。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把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质量的好坏。近些年来,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出现了质量下降[3,4],导致采矿毕业生专业能力及水平的降低,不但造成了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毕业院校所培养的本科生不好的印象,同时会影响到毕业生在今后工作学习中的自信心以及对专业和对学校的信心。因此,深入分析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和措施,为采矿行业和社会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复合型强的专业技术人才。

2采矿工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论文排版不规范,语句不通顺。毕业设计过程中最明显也是最突出的问题是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撰写过程中,文字排版不规范。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在经过大学四年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文字的排版、论文的格式有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理应具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然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毕业生的表现往往让人大跌眼镜。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的过程中出现文字段落格式不统一,章节以及正文字号、字体不一致,错字、别字随处可见,论文或说明书语言不通顺、摘要书写混乱等低级错误。这些低级错误往往使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的第一观感很不好。2.2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系统性的专业,所学专业知识包括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以及煤矿开采学等,其中包括矿井工业广场位置的选择、巷道的支护形式以及矿井配风量计算等问题,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掌握。然而,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专业课程授课结束以后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机会较少,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可知,掌握新的知识后如果不及时复习和巩固的话,在一个星期后其记忆量只有25.4%左右。因此,大量的采矿专业进行毕业设计时,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低级错误屡见不鲜。最常见的错误如工作面上、下平巷过于弯曲,工作面端头支护以及超前支护概念不清楚,上、下山间距过大等。2.3绘图不规范。CAD绘图能力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一项必备专业技能。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对本科生CAD制图、绘图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通过毕业设计锻炼本科生的绘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从事相关专业。然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煤矿制图规范不了解,CAD制图随意、随性,更有甚者根本不懂如何绘图。在毕业设计的图纸上漏洞百出,如剖面图作图随意,平、剖面图不对应;开拓平、剖图比例尺不对;作图过程中线型、线宽不对等等。2.4毕业设计图纸与说明书不对应,说明书重复性高。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是对所绘矿井图纸进行说明,对设计矿井的开拓方式、准备方式以及工作面布置等情况进行论述。然而,有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不愿意去思考,不根据自己矿井的实际情况去设计矿井,过多地参照他人的设计说明书或图纸,拼凑他人的设计,从而导致毕业设计的说明书与图纸不一致,说明书前后不一致,不同的学生出现相同的错误甚至是相同的错别字,毕业设计重复率过高等严重错误。这些问题不只是反映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更反映了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错误心态。2.5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不足,答辩准备不充分。毕业答辩是学生对毕业设计的一次汇报,也是大学四年来的最后一次总结。通过答辩,可以了解和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以及学生四年来的学习成果,能够巩固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成果[5]。然而在答辩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一方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答辩时十分紧张,思维不清晰,逻辑较混乱,不能清晰明了地表明自己的毕业设计内容,比如毕业设计中的开拓方案、采煤方法、回采工艺、通风方式、技术经济合理性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认为答辩只是走走过场,对于毕业答辩不重视,准备不充分,没有认真地熟悉自己毕业设计中的内容,这就导致了在答辩的过程中,出现答非所问、模棱两可的情况,比如,开拓方案设计中是综合开拓,而回答是斜井开拓;通风方式设计中是中央式通风,而回答是对角式通风,等等。2.6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规定,原则性错误较多。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当前国家对于煤炭行业最新政策和最新规范,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尊重科学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最新的政策和规范,结合矿井的生产以及地质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矿井的初步设计。而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熟读《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等,也没有考虑矿井的实际情况,而是照搬课本,甚至照抄其他人的设计,完全没有结合自己本身课题的实际[6]。这种情况下完成的毕业设计肯定是质量极低,重复率极高的。2.7毕业设计不能反映我国煤矿开采工艺和水平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知识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现阶段,采矿专业的毕业设计的课题相对以前的课题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仅是改变一下设计参数而已,没有根据我国煤矿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来确定毕业设计的课题。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紧跟我国的发展步伐,学生工作后会发现自己所设计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现场生产的需要。学生通过与老师或者学长的沟通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毕业设计对工作起不到多大作用时,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3采矿专业毕业设计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学生兴趣不高,专业自信心不强。煤矿行业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选择较为迷茫。学生在上学期间,对于本专业从事的工作可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毕业实习后,对于今后从事的工作大致有个了解。在了解后,如果一旦失去兴趣,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度就大打折扣了。通过近年来煤矿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其就业前景并不明朗,这也就导致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产生怀疑,缺乏专业自信心。3.2毕业设计指导手段单一。现阶段,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即一个指导老师多个学生。一个老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很难有精力对每个学生的设计情况以及出现的难题做到全面的了解,只能大致地把握方向。这就使得一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根本不去认真地做毕业设计,而是等到答辩前的一两个星期,照抄别人的毕业设计,想蒙混过关。可想而知,这样的毕业设计质量肯定是极差的。因此需要对毕业设计指导手段进行改革。3.3毕业生实习机会少,就业与专业脱轨。由于煤矿行业的特殊性,毕业生进行实习的机会较少。实习阶段在地面收集矿井地质资料、生产资料等,在下井过程中没有带着思考和问题对井下系统进行了解,更多的只是走个过场,无法清晰地了解矿井的生产系统,从而在毕业设计的时候目的意义不明确,比较盲目。同时,现阶段,大部分的毕业设计课题较为简单,没有与学生以后就业实际相结合,没有将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体现毕业设计中,对于以后学生就业起不到作用,使得学生的专业与就业脱轨,导致学生毕业设计兴趣不高。3.4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规范、监控不严格。许多学校为了达到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的目的,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比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阅以及毕业答辩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并不规范,监控也不严格。又由于采矿专业以及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对于管理的要求标准不好控制[7]。同时,大部分的学校对于毕业设计质量差的学生,会让其在两三天后进行重新答辩,从而给予学生一种毕业设计一定会通过的印象,导致下一届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毕业设计质量不断下滑。

4针对性改革措施

4.1研讨式教学。目前在大多教学过程中,学生均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对象,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往往不够主动。采用研讨式教学,将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毕业设计则是一个典型的研讨式教学的过程,在给出毕业设计基础资料以后,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书籍,或者重新学习和掌握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融会贯通,并主动思考所学知识的运用方法和途径,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乃至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模式,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教师设置问题和情境,学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慢慢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具有独立研讨问题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载能力,能够逐步实现自己独立行走,从“学会”走向“会学”。采矿毕业设计包含井巷工程、采煤方法与工艺设计、矿井通风设计等多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将毕业设计内容分解,逐步去寻找答案,并且在每一步中都严格把关,如在毕业设计初期,首先带领同学先确定矿井储量和服务年限,建议的书籍和参考资料,当毕业生完成矿井储量和服务年限设计后,立即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正,完成后再进入下一阶段。4.2注重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以教师为主体,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探索,如果教学方法或是学习方法不适合,不仅教得辛苦,学生学习也辛苦,而且教学效果不好。同时,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关注地下井巷工程的设计,形象较为隐蔽、抽象,因此,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教法与学法。针对毕业设计井巷工程较为隐蔽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学校3D模型带领毕业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地下井巷的空间位置关系,使得毕业生在心中能够对矿井设计有大致的概念;同时,针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难点,采取精讲多练多观察的方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应对毕业生的学法加以引导,鼓励毕业生采取观察法、想象法在脑海中构建初步的矿井模型。另外,毕业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面对图纸无从下手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鼓励学生动手作图,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作图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4.3毕业设计气氛的养成的。环境对人有着极其重要影响,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毕业设计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在毕业设计刚开始,毕业生一般没有太大的紧迫感,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而到了毕业设计后期时,毕业生才开始意识到时间的紧迫。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都是在最后几周加班加点仓促地完成毕业设计,这样的毕业设计其质量必然会存在有重大缺陷。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毕业设计气氛的养成,在毕业设计一开始就营造出良好的毕业设计气氛和环境,使毕业生保持毕业设计的紧迫感,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每一环节。如通过进行阶段答辩,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答辩时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答辩时的心理承载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有毕业设计的紧迫感;同时,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毕业设计小组提高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积极性。4.4做好毕业设计前期准备,明确毕业设计目的和意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开始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在学生选题和教师课题时应充分沟通和交流,做到合理选题,优化毕业设计内容。在学生去煤矿实习期间,应该结合毕业设计内容,对矿井实习期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深入浅出地讲解,降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难度感。另外,由于采矿工程毕业生在实习后部分学生会对煤矿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不满,从而导致毕业生对今后的就业问题产生迷茫感,进而影响到毕业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应当及时指出和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学习,同时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提升。通过毕业设计锻炼自己的文字编排、语言表达以及计算机绘图等基础能力,不管将来面对何种工作问题,只有提升了自己综合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以此来激发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兴趣和动力。

5结语

采矿毕业设计是采矿专业学生对四年大学专业知识的总结、运用和探索,毕业设计的好坏充分反应了毕业生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好坏。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有思想上的问题,也有学习方法上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对毕业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从教法和学法上、思想上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红斌.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新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6(4):387.

[2]谢生荣,吴仁伦,张守宝,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238-239.

[3]王超,郝长胜,郑文翔,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17):46-47.

[4]程爱平,盛建龙,许梦国,等.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措施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136-137.

[5]袁越,朱永建,余伟健,等.采矿教学“最后一公里”的困境探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答辩之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2):45-48.

[6]李志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理论联系实际[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86-87.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说明邱村金矿采用采矿工程外包方式,详细阐述外包价格、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和产生的效益,通过外包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矿山建设和发展需要。

一、概述

邱村金矿位于德化县葛坑镇交通便利,自1998年6月建成投产以来,开采+647m-+882m矿体,经调试及改造,目前实际采选生产能力200吨/日,最终产品金精矿全部供应福建省德化县冶炼厂。

二、采矿工程外包

(一)外包的概念

所谓外包(Outsourcing),英文直译为“外部资源”,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1]。外包的方式有:生产外包、后勤外包、销售外包、采选设计外包、财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等。

(二)外包的意义

其意义在于根据实际生产需要,企业将自己做不好或者别人能做得更好更便宜的事,把一项或几项工作外包出去,交由其它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达到降低本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这样本企业可集中精力去做企业的核心业务,以减少资金投入,达到企业效率最大化。

(三)井下采矿工程外包的方式

井下采矿工程外包的方式一般有3种。

1.按作业类型分包。即采矿和掘进承包。优点是:便于生产管理;缺点是:存在相互影响,岩石混入管理难度增加,不利于降低损失率和贫化率。

2.按作业区域分包[2]。即按不同中段进行分包。优点是:可以根据实际采掘情况进行调整。缺点是:不能实现专业化,每个中段各自为一个生产系统,不利于统一管理。

3.按工序分包。即按打眼、爆破、装车运输等分包。优点是:可以实现专业化作业。缺点是:成本较高,不利于生产管理。

(四)邱村金矿的采矿工程外包方式

邱村金矿采矿工程采用作业类型承包和按工序分包结合的外包方式,即采矿工程用作业类型承包,部分矿石运输采用单独分包。

三、采矿工程外包的管理

邱村金矿外包管理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已基本确定,管理走向科学化,但是随着市场变化,今后工作仍然需进一步完善。邱村金矿除+873中段矿石运输承包给一家运输公司,主要采矿工程承包给一家施工单位。

(一)价格管理

1.采用外包方式的矿山企业与承包单位是甲乙的合同关系,双方考虑的是外包的价格,外包的价格越低,企业的利润越高,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要尽量降低成本,也要考虑承包方的接受能力,邱村金矿每年7月份从新签定合同,根据上一年的采掘成本和本年度物价涨落情况,确定本年度的外包单价,按采矿、掘进分别确定,同时核算出价格涨落和主要材料涨落比率,保证双方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2.采矿和掘进价格的确定是按作业成本计算。矿石分采矿矿石与副产矿石(凡井巷掘进中回收的矿石),不同矿石制定出合理的价格。

3.掘进单价确定,矿山802m中段以上部分,平巷、天井、溜井、漏斗、硐室、旧巷道扩邦、旧巷道抬底、清理旧矿碴、水仓按施工立方分别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斜井开拓部分,一、二次提升斜井及各种附属工程制定出一个价格,802中段(含802中段)至712中段(含712中段)之间各中段掘进工程,其价格在802以上中段相应单价的基础上增加5元/m3,经二次提升巷道掘进工程其价格在802以上中段相应价格的基础上增加10元/m3,硐室、旧巷道扩帮、抬底、清理旧矿碴等工程在各中段价格相同。上述单价包含直接费、管理费及各种税费。

(二)生产技术管理

1.工程采用外包后,邱村金矿生产科工程技术人员对采掘工程是间接管理,所以只能通过经济手段来保证承包方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2.采掘计划由生产科根据矿山实际,承包方设备、人员的实际生产能力制定出年月采掘计划,由于井下工作有时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在执行采掘施工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调整。井下设备管理和生产组织由承包方管理,生产科属于间接管理,为了保证采掘计划的执行,检查和调整工作较多,经常要与承包方协调沟通。

3.采矿地质管理工作是矿山的重要工作之一,邱村金矿矿体沿走向、倾向具有波皱起伏、膨胀收缩、分叉复合及尖灭再现等特征,其厚度、品位变化系数大,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矿石的损失率、贫化率等技术经济指标,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确定矿石损失率为7%,贫化率为10%。

4.年供矿量:根据我矿生产组织安排,承包方应均衡稳定供矿,保证全年选厂的生产需要,其产量、质量指标执行按生产科月度计划要求。

5.矿石质量:矿石要求块度不少于250*250mm。为防止人为贫化,承包方应严格按生产科的要求合理进行配矿,承包方不能把废石、废渣倒入矿井或倒入矿仓。

6.矿石计量:以承包方每天的出矿车数计量为准,矿车的容矿体积不低于0.75m3,少于0.75m3的出矿车不参与矿石计算,满矿车(矿石必须超出矿车顶水平面)为1吨湿矿量,不满1矿车的按0.5吨湿矿量计算,不满半矿车的不予计量,邱村金矿每天派人管理,计量当天的出矿车数,以全月统计的湿矿量扣除4%的水分作为干矿量计价,

7.工程验收以生产科设计要求为依据。若工程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承包方应按生产科要求返工,维修。

四、安全管理

1.邱村金矿在确定承包单位时,对承包单位进行安全资质进行全面审查。在采矿工程承包合同书中,明确双方责任义务。

2.邱村金矿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承包方执行。在爆破管理上,制定明确的爆破材料管理制度,从进库、领出、运输、装药、连线、起爆、剩余清退,安全员进行严格监督。

3.每月支付工程结余款项的95%,其余5%作为保证金,合同期满后一次性支付给承包方。

4.承包方自配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的特种作人员(包括空压机工、电焊工、绞车工、爆破工等工种)。

5.承包方必须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及邱村金矿制定的井下安全生产制度。

五、效益

1.矿山建设投资减少。邱村金矿主要投资选矿厂,道路建设、电力外网、主扇风机生活设施等,而其它设备及维护设施,由承包单位承担,减少了建设投资。

2.降低采掘成本。生产科的有效管理,承包方的选进设备、技术、管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使采掘成本大幅度降低。

3.材料采购、储备及流动资金的占用减少,因此产生的费用大为降低。

4.人员的安全和技术培训工作总量减少。承包单位具有矿山生产和建设的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基础,培训时安全技术的理解能力较强,容易接受。

5.减少安全风险。承包方要保证安全文明生产、承担工伤事故责任及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六、结语

邱村金矿通过几年来的采矿工程外包,采矿工程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效益较好,通过几年的实践,外包形式比较成功。外包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被许多企业所接受。邱村金矿外包形式在今后发展当中定继续改进和完善,通过科学管来降低成本,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代;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智能采矿

我国能源自然禀赋的特征决定了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主要能源,科学绿色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是一项长期的不断改革技术革新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实现矿山智能化、无人化开采是当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矿山智能开采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1],促进了智能采矿领域人才的知识、技术等不断淘汰和日益更新换代。随着智能采矿行业领域转型升级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更新变化,对智能采矿人才所需的知识、技术、素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从而倒逼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发展以适应新时代智能采矿行业领域的用人需求,要针对智能采矿行业领域所需人才的素质、知识及技能等特点,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教学改革需求等,以传统采矿为基础,以学科交叉为特征,以跨界融合为途径[2],以实现智能化开采为目标,全面融合智能控制、大数据、电气控制、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学科专业的复合型新型化专业。新时代智能采矿是对传统采矿的革新与发展,主要依靠智能机械完成采矿全过程,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操作与指挥作业,达到全过程实现智能化开采,则亟需培养掌握智能采矿知识、技术及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传统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与新时代智能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有差距的客观实际,尤其对矿山智能开采方面的知识偏少和不足,与智能采矿行业领域飞速发展不匹配,所以,探索性地从智能采矿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培养规格、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等多维度开展培养模式构建与探讨,提出一套适应新时代智能采矿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对智能采矿行业领域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践行人才培养宗旨

按照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教学改革理念以及智能采矿行业领域转型升级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考虑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综合确定智能采矿人才培养目标为:在满足传统采矿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培养具备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智能采矿前沿领域的智能科学技术、电气控制、自动化、计算机等智能采矿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强化专业情怀、大国工匠精神及创新创业创意的普适性培养,最终培养成为智能采矿领域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执行科学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培养要求、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及知识体系等方面改革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要求,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相比于过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新时代人才需要更加具有知识全面融合、学科专业交叉、新型产业渗透等符合新工科人才特征的多维度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新时代特征及新型产业发展对所需人才所具备的各类知识、能力及素质提出了更新、更广、更具体的要求,从而倒逼高校根据新时展、行业领域转型升级以及先进教学改革等诸多因素重新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要求。培养要求是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的规则和架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与规范。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智能采矿行业领域转型升级发展及现代企业用人需求变化等方面要求,在传统采矿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工程知识指标项增加智能采矿、智能控制、矿山智慧等先进的智能科学知识;问题分析指标项增加智能采掘、智能通风与智能安全、智能设计与优化、系统控制等前沿矿山开采技术管理控制知识;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指标项增加3DMine、通风网络解算等智能设计前沿知识;研究指标项增加智能采矿科学原理和方法、智能采矿试验及智慧矿山等有关智能采矿的专业基础知识;使用现代化工具指标项增加智能采矿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数值模拟软件等现代化的智能采矿工具知识;工程与社会指标项增加责任意识、责任担当、专业情怀以及职业操守等社会责任的知识;其余指标按照传统采矿专业培养要求执行,起到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既发扬了传统专业的优良基因,又做到了适应新型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各种变化。

3整合更新优化课程体系,科学构建知识新体系

人才知识体系是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框架,是衡量人才产出的高质量标准,知识体系构建是否完善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度[3]。随着行业领域转型升级发展、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具备知识的更新变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标”出台、“新工科”教学改革等一系列的新要求,促进智能采矿人才知识体系更新与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对照新要求进一步淘汰整合更新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不适宜新要求的课程逐步淘汰,具有交叉重复的课程优化整合,行业领域新拓展课程全面纳入充实课程体系,逐步科学地构建起适应新发展要求的智能采矿专业知识新体系,将淘汰整合更新优化后的智能采矿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平台+模块”形式,将其划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4]。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划分为通识课程和素质导学2个模块,专业教育平台划分为工程基础、专业课程2个模块[3],实践教育平台划分为课内实践、集中实践2个模块,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划分为创新训练、创业实操、人文素质、综合技能4个模块。通识教育平台中加大思政类课程的比重,强化了思政类教学内容的重点,增设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类课程(如:《Python语言程序设计》《3DMine》《人工智能基础》《智能控制基础》)和导学课程模块(如:《智能采矿导论》《能源开发概论》《经济管理概论》《采矿工程学科导论》)等,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专业人才知识,更好地适应新工科教学改革对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需求。工程基础课程模块中将《电工学》更新为《电工电子学》,增设《智能机械设计基础》《物联网技术》和《测试与控制技术基础》等智能控制方面的课程,融合机械、智能控制、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夯实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专业课程模块中将整合优化更新部分课程名称及内容:如将《智能采矿学》《透明地质学》《矿井智能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智能控制》《矿山智能采掘装备》《智能监测监控》《智能采掘工程设计与施工》等一系列课程进行了整合优化与更新,增设了《智能矿山设计与优化》《矿山机械智能控制》《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机器学习》《矿山智能机器人》《矿山虚拟仿真》等紧贴行业领域转型升级发展急需的新兴课程。结合新工科教学改革要求,将《矿山压力与岩层智能控制》设置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特色课程、《智能采矿科学与工艺》设置为英语与汉语的双语教学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模块中增设了《专业实验一》《专业实验二》为期4周的独立实验周,《矿山虚拟仿真开放实验》等实验环节,加大独立实验和开放实验比重,逐渐弱化课带实验,将课带实验有机融合到独立实验周,进行系统的全面实验训练,同时将《专业实验二》设置为专创融合的特色实验,既可以开展专业实验训练,又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双效”丰收的培养效果。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中增设了《智能监测监控实习》《智能采矿识图与制图》《智能采矿专业综合设计能力训练》等集中实践环节,重点突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实操能力,强化了虚拟仿真过程中的实务操控能力,达到到岗即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人文素质模块中增设了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专业情怀、大国工匠等,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职业担当、传承工匠的综合培养环节。同时在创新模块中增设了科研导论、科技创新与发明、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创业模块中增设了组织管理、服务社会、运营企业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综合技能模块中增设了从业资格考试、学科竞赛、才艺竞赛等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

4结语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国家最新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结合智能采矿行业领域转型升级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通过对新时代智能采矿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确定、培养要求合理制定、课程体系优化更新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初步构建一套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新工科”教学改革、现代化企业用人需求等具有智能采矿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新模式逐步推广运用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中,不断运用实践与修订完善,使新模式既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需要,又符合现代化企业用人需求变化的客观实际,新模式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意能力、厚重的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专业情怀以及传承大国工匠精神。为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发展,为新工科专业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对智能采矿行业领域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璐.浅谈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J].现代职业教育,2018(4):205-207.

[2]冯福平,张继红,杨二龙,等.行业特色专业新工科建设方案探索[J].高教学刊,2020(31):73-76.

[3]龚旌.构建应用化学专业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18):221-222.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采矿工程;课程体系;工程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政府行政部门主导的一项标准,以“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为原则,以“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有定性、又有定量”为主要特点[1-2]。国标的推出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讨论,但国标仍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国内对课程体系建设已有一定研究[3-4]。国标对专业设置提出了“保底”的要求,也为各种类型的合格评估提供了评价依据,引发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同时,由于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本科教育,国标并没有明确给出如何实现“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三级执行方案的具体内容。加之同一大类标准下包含多个专业,如有研究指出矿业类不同专业间的学分最大跨度高达60学分[5],如何将国标内容付诸实践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国标中矿业类标准下的采矿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国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国标在人才培养视角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矿业类国标存在的问题

矿业类国标由标准部分和附录建议两部分构成。纵观整个国标,硬性强制性规定较少,带有一定包容度的建议性规定较多。但如果把国标中的建议仅作为参考,国标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作为标准,应满足通用性原则。作为教育领域同一专业的标准,在育人的达成度上应具有相互承认的信度。虽然国标“既有规矩、又有空间”,但在具体落实时,应围绕国标提出的建议展开,而不能置建议于不顾。恰恰是由于建议的宽泛性造成各界对国标的解读不同,也就造成国标在实施过程中的差异。同时,矿业类国标在整体词句表达、内容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按照国标内容自上而下地列出)。(一)标准正文部分存在的问题。(1)标准的开篇提出矿业被誉为“工业之母”,此比喻有欠妥当。一般而言,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矿业作为“工业之母”可能是一位不孕的母亲。此外,也有观点认为模具是“工业之母”,与国标的说法不同。(2)“4.1学制”中规定为“4年”,但未对4年提出具体解释,是统一强制性4年还是可以实行弹性的学制并未明确。(3)“4.3参考总学时或学分”一节中仅给出学分要求“140~200学分”,并未提及学时,标题中的“总学时”属于赘述。此外,既然明确是“参考”性质,那么提供的范围是否具有上下限意义?如果不具有,参考意义何在?(4)“4.4.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一节中提出“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但并未给出具体要求或参照标准。(5)“4.4.3体育方面”中提出“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此处的“国家”应理解为“教育部”,二者为两个不同主体且并未提供合格标准的参照要求。(6)“6.3教学经费要求”一节提出“经费保证……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何为“稳步”、有无量化指标、是否允许波动等并未说明。因教育经费受学校经费、招生规模、社会经济消费水平等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院校而言,生均实习经费投入多少的决定权并不在二级学院,作为专业承载单位的二级学院并无力完成此项指标。因此,“稳步增长”的提法欠妥当。(二)附录建议部分存在的问题。(1)“1.1.2学科基础知识”中罗列了矿业类专业中的学科基础内容,在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覆盖以下知识领域(课程)包含的核心内容”的同时,又提出“课程名称及是否必修可由学校根据自身教学特色确定”,“必须覆盖”与“是否必修”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在所罗列的学科基础知识中,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而且从实际考量,现有的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等课程一般并非由矿业类专任教师授课,这就造成授课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缺少衔接、课程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度有限。(2)“1.1.3专业知识”一节中提出“能够设计、实现、部署、运行或者维护矿业类各种系统或工程的能力”,在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具有“各种”能力的人才过分夸大了培养目标,而且根本不具有可行性。(3)“2专业类核心课程建议”类目下第一点“2.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上级标题并不具有包含关系,课程体系的范围要大于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此处课程体系中提出四类课程,但解释中又以理论课和实践课来区分,二者不对应,且与“1.1知识体系”中的“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分类也不对应。同一标准下的多种分类方式增加了国标理解的困难。(4)“2.1.1理论课程要求”一节提出“矿业类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为60%~80%,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不低于15%”,此处“选修课”是指专业选修课还是全部选修课并未指明。(5)“2.1.2实践课程要求”提出“实验教学在300学时左右……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学时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50%”,后文又对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进行解释说明。从已有文本来看,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数量要求对本科生而言是否过高?与澳洲采矿学生每周约16学时的理论课时相比[6],中国学生每周的理论课时量大、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不紧密,在此条件下开设大量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实验的开出也需要有实验设备的硬件支持,不同层次的院校是否能满足条件?以300学时为例,传统授课约2学时1次实验,就需要150个实验来支持,其中又有75个及以上是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如何保质保量满足此项条件?特别是对于4年学制而言,大一学年的实验不受专业课教师控制,大四有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不低于75个实验,教学设计工作量完成的难度较大。

二、采矿工程兜底课程核算

我国高等教育以课程依附于专业的“专业规定课程”模式为主,已经出台的标准更像是专业规范,而非教学质量标准[7]。在“专业规定课程”的模式下,专业为本、课程服务于专业建设。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名称往往变化较小,而专业框架下的课程变动可能很大。国标的具体落实就要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下的具体课程中。因此,课程是实现“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的基本单元。本节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根据国标中对学分和数据计算的规定,对采矿工程专业兜底课程进行初步探讨。(一)核算依据及说明。根据近年来的学科评价特点,本文采用的课程核算的主要依据如下:(1)思政类、体育类课程以2014年以来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为准[8-10]。(2)专业课主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业补充标准(矿业类专业)》[1,11-12]。(3)兜底学分采用国标中建议的下限140学分,以200学分作为参考上限,各板块的学分下限以140乘以板块最低学分要求求得、学分上限以200乘以板块最高学分要求求得。(4)学时与学分的转换一般采用国标中的建议,即“理论课教学通常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教学通常每16学时或24学时计1学分,实践类教学每1周计l学分,计算机上机实践每40学时计1学分”,考虑到计算学分时使用小数的不便,当学时不能与学分完全对应时,采用小数取整或参照国内同类院校的做法。兜底的意义在于兜底课程是最低要求,各高校可在不改变学分的前提下增加学时或者在不改变学时的情况下降低相应课程的学分来进一步适当增加课程内容。(二)采矿工程兜底课程核算办法及分析。1.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1)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共16学分。(2)体育课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不少于144学时,折合4学分。(3)军事理论课依据《关于印发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的要求,“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13],理论教学及实训均以2学分计算,本项合计4学分。因本项实训一般不涉及工程训练,故将本课程类别归为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4)大学英语课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4]“需要144-216课时”,取下限144课时,考虑到大学英语一般分4个学期授课,故以8学分计算。2.自然科学类课程(1)数学类课程需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知识”,根据《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建议,“微积分一般不低于160学时,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一般不低于48学时(其中空间解析几何不低于12学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般不低于48学时”[15],相应的兜底学分分别为10、3、3学分,合计16学分。(2)物理类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内容,根据《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6],理工科大学物理A不少于126学时,物理实验课程一般不少于54学时,二者的学时分别为7.875、3.375,分别取整为8、4学分,合计12学分。3.专业相关课程(1)工程基础类课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必须覆盖“弹性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根据国标,工程力学又可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由于国标及专业认证标准均未对上述课程的学时、学分做出规定,本文参考已有教学经验,设置上述课程(含上机课时)的兜底学分分别为2、6、2、3、4、3,合计20学分。(2)专业基础类课程:综合考虑国标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还必须开设以下课程即地质学、岩体力学与工程、矿山环保与安全,其中岩体力学与工程对应国标中“岩石力学基本知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地应力测量原理与技术”的要求。以上3门课的兜底学分均按2学分计算,合计6学分。(3)专业类课程:①国标中明确的专业核心课程共6种,总共18学分。其中,采矿学,5学分;井巷工程,2学分;矿井通风与安全,3.5学分;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3学分;采矿系统工程,2.5学分;采掘机械,2学分。②国标中明确指出知识内容要求与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如下的对应关系。采矿学,对应“采矿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矿井(山)开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井巷工程,对应“掌握爆破原理与爆破技术、井巷掘进施工与支护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对应“矿井通风、矿井灾害及其防治”;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对应“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采掘空间的维护、地表沉陷控制、矿山边坡稳定”;采矿系统工程,对应“矿井(山)规划优化设计、采矿工艺、生产系统及生产管理优化”;采掘机械,对应“液压传动基本理论、采掘机械工作原理及其选型设计”。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及实操时可能面临的问题如下:一是“掌握爆破原理与爆破技术、井巷掘进施工与支护技术”可单独作为井巷工程1门课,也可以拆分为爆破技术与原理、井巷工程2门课。二是“矿井通风、矿井灾害及其防治”可作为矿井通风与安全1门课,也可以拆分为矿井通风学、矿井灾害及其防治2门课。三是采矿学可拆分为煤矿开采学、非煤矿山开采,或其中1门为核心课,另1门为专业选修课。由于本文仅讨论兜底课程,因此,上述可拆分的内容在本文均不进行拆分,但有条件的学校在全面规划授课内容的前提下,可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进一步细分。四是由于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内容庞大,可以由1门课拆分为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地表沉陷控制、矿山边坡稳定3门课。加之工程专业认证中明确要求煤炭类学生必须掌握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边坡稳定等能力,非煤类学生必须掌握的还应包括凿岩爆破工程等能力,本文认为至少还应增加2学分以满足此项条件。综上所述,专业类课程的兜底学分合计为20学分。4.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1)“实验教学在300学时左右(250~500学时)”,按16学时每学分折算,实验教学学分为15.625~31.25,下限取整计16学分。(2)课程设计,综合国标中规定“至少完成有一定规模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规定“课程设计应从露天开采及地下开采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矿井通风安全课程设计中至少选择两个”,考虑到课程设计的完整性、难度、完成度,本文课程设计的兜底标准以4周计算,折合4学分。(3)“认识实习不少于2周、生产实习不少于4周、毕业实习不少于3周”,分别折合1、4、3学分,合计8学分。机械制造实习(或工程训练、金工实习)兜底取1周,计1学分。本项兜底学分合计9学分。(4)“毕业设计(论文)应安排在第四学年,原则上不少于1个学期”,按照最后一学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通行惯例,以每学期18教学周计算,扣除毕业实习3周,毕业设计上限为15周。考虑到院校差异及毕业设计内容的达成度,本文取下限12周(含答辩),计12学分。本项合计兜底总学分为41学分。5.其他课程上述环节并未涵盖国标学科基础知识中对化学、矿物学、物理化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的要求,而且工程教育认证中没有对化学方面提出任何要求。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国标中虽然将学科基础知识定义为专业类基础知识,但对采矿工程专业而言,上述化学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有限,更适合矿业类专业中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但对于采矿的学生而言,了解本专业的矿物属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如煤炭方向可开设煤化学,非煤方向可开设相应的矿物学,因此,应至少增设2学分的内容,并归入专业相关课程中。考虑到工程教育认证中对机械设计提出了一定要求,建议至少增加2学分的相关内容以满足学生相应课程设计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以上2门课合计4学分,均被归入推荐的专业基础课。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支撑,通识选修课也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且国标中对学生创新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建议在课程版板中至少应设置2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内容可包括创新思维理论、创业指导等。其他类型的人文社科类通选课建议为8学分。故而,通选课的总学分为10学分。在业务方面,上述课程体系并未涵盖国标提出的“经济和管理知识”“本专业前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等要求,因此,还应增加矿山经济学、专业前沿、文献检索、专业外语等课程,建议相应的学分分别为2、1、1、2,并将上述课程归类为推荐的专业选修课,合计6学分。根据表1可知,采矿工程专业合计兜底学分为167,满足兜底140学分的要求。各板块的课程所占比例符合国标对不同板块学分比例的要求,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专业相关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超过基础比例的数值分别为10.15%、1.77%、3.53%、4.55%。除人文类课程明显超过国标比例外,其他板块的课程略超过国标标准。从必修和选修的角度而言,国标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规定,使得推荐的专业选修课实际上也变成了专业必修课,整个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比例不足。因此,整个课程体系还有改进的空间。

三、采矿工程课程体系改进建议

(一)课程体系改进途径。课程体系改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不减少学时的条件下,降低某些环节的学分。二是增加某些课程的学时,达到16学时时可增加1学分,以此来提高某些课程的占比。三是增加新课程就相应新增学分。由于前述分析是基于国标的兜底分析且国标规定“理论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为60%~80%,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不低于1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不低于毕业最低学分(学时)的20%,实验教学在300学时左右(250~500学时)”,本文将“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不低于15%”理解为所有类型选修课占总理论课程的比例不低于15%,则理论课中的必修课比例为45%~65%。在课程体系改进方面,应重点降低人文类课程比例、提高其他环节的比例,通过多角度调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进。(二)课程体系改进建议。人文类课程中,军事类课程只是对学时提出要求,并未限定学分。因此,在不减少学时的条件下,可将军事理论及实训的学分分别定为1学分,此环节共2学分。考虑到数学既是基础性课程也是学生考研的必考科目,应辅以必要的习题练习和讲解,因此可将数学类课程整体增加4学分,并相应增加学时。由于真正由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所占比例不足,因此可通过新增通选课或专业选修课的方式解决。但由于人文类课程比例已经较高,故而应以新增专业选修课为主。具体操作时,可以将前述的专业类课程由一门课拆分为多门课,拆分后多学时的主干课程必修、少学时的课程选修。也可新增专业选修课,如可从以下课程新增专业选修课:采矿新技术、测量学、矿山企业管理、边坡工程、工程数值分析技术、生态资源与复垦、煤层气开发、特殊开采方法、矿山法规与技术政策、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绿色矿山、智慧矿山、地下空间工程等。此外,相关院校还可结合各自学科特色,自行设置相应的选修课。建议通过拆分主干课或新增的方式增加专业选修课10学分以上,本文以新增12学分为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在总学分中比例限定为20%~40%,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具体而言,实验教学上限以不超过300学时(约19学分)为宜,新增3学分。由于部分课程有课带实验环节,且实验数量的增加对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实际上实验教学可调节空间并不大;课程设计可根据需要增加2学分及以上,在设置时应考虑已有理论课程基础以及是否需增设理论课等因素;实习环节中的毕业实习可增加1周,计1学分;由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进行,增加毕业实习的时间就会减少毕业设计的时间,考虑到每学期18个教学周,实际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可增加的学分为0~2学分。综合考虑,本环节可新增学分3~5个,其中可新增1个2学分的课程设计(如工程认证中要求的三选二课程设计全部设定为必修内容)、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论文)共新增1~2个学分,实验教学的学分增量应根据理论课情况确定。此处本文以新增4学分为例。优化后的采矿工程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优化后,总学分185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含军训1学分)46学分,占总学分的24.86%;通选课、推荐的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合计28学分,占总学分的15.14%,占所有理论课的20.14%;通选课、专业选修课合计22学分,占所有理论课的15.83%。以上比例均符合国标的要求。相关高校可在此基础上,结合院校特色对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以实现“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的目标。课程体系还需要有具体课程做支撑,在具体教学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其一,以国情、省情、家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要巧妙地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国情、省情、家情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担负起社会责任是工程伦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在课程教学环节,应融入情感教育、价值教育,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权。其二,紧跟时展脉搏,推进现代化教育。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同时,实验教育观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物理性实验上,计算机模拟实验、建模实验等数字化实验也应作为重要的现代化实验手段,而且认可此部分实验,还可进一步扩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数量。其三,注重跨学科教育。在专业细分的语境下,所有专业内容都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课程教学时,应注重跨学科教育,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培养学生多元视角,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其四,灵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的思维并不是一门创业课所能造就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思考、实践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通过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灵感。其五,以相对稳定的师资打造精品课程。在提出课程体系方案时,培养方案制订者应充分了解课程与授课教师的关系,要避免因课找人,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师资的力量来打造精品课程。保证同一教师有选择地固定在若干门课程内容上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应避免同一教师频繁地上新课,要通过相对稳定的师资来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论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矿山岩石力学;核心课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库

一、案例建设意义

《矿山岩石力学》是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应用必要的力学知识研究岩石的力学特性以及工程岩体的变形和稳定性问题[1-2]。《矿山岩石力学》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以及岩石工程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实验动手能力和设计技能的培养[3-4]。在《矿山岩石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对该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敷衍了事,对基本理论内涵理解肤浅,不能学以致用,只会机械套用现有公式和理论,创新性、应用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解决《矿山岩石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上述问题,以期更加高效的实现《矿山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达成度。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现实问题的处理,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5-6]。案例教学是解决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存在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实践能力较差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7-8]。因此,针对《矿山岩石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必要探索《矿山岩石力学》课程典型案例教学方法,激发《矿山岩石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矿山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理解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二、案例建设现状

近年来案例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引入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理论和实践表明,在采矿学科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达成度。赵耀龙等借鉴MBA的教学经验,对案例教学在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戴小军等在采矿工程专业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课程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得学生的平均成绩和考试成绩得到大幅提升,另外也增加了学生对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创新。赵健赟等在采矿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指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刘国栋等尝试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法,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通过实践发现基于案例的逆向教学有利于改变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当前针对《矿山岩石力学》课程也有一些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但在提高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显的略有不足。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现实问题的处理,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集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优秀教学方法,已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是解决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存在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实践能力较差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手段。因此,有必要将案例教学引入到《矿山岩石力学》课程教学中,将典型工程案例与《矿山岩石力学》知识点相结合,从案例搜集、筛选、整理、教材编写、案例教学实施等方面开展一些基础性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构建《矿山岩石力学》典型案例库,进行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

三、前期开展工作

本校《矿山岩石力学》课程开设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开设的《矿山岩石力学》是采矿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地下工程施工、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课程学习的前期基础性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受教学条件限制,以课堂板书教学,配合适当的实验教学为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对采矿工程、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毕业生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计算机网络和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使用,加之岩石力学基础实验室实验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改进,《矿山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迫在眉睫。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先进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打造精品共享课程的指导方针。目前,《矿山岩石力学》课程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总学时48学时,分为课堂教学(40学时)和实验教学(8学时)二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岩石的变形、岩石的强度理论、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岩体力学性质和岩体分类、原岩应力及其测量、软岩力学、岩石动力学、巷道围岩应力与稳定性、井巷地压等,共11章内容。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岩石试件加工与制备、岩石物理性质测定、岩石单轴力学性质测定、岩石三轴力学性质测定等,共4部分实验内容。另外,该课程还兼顾到我校岩土工程、地下空间工程、矿井建设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诸多专业、众多环节,教学成果学生收益面广。《矿山岩石力学》课程教学经验及资源丰富,自制有《矿山岩石力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良好,并于2008年该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另外,讲授教师编有《矿山岩石力学》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已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岩石力学试验教程》也于2011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岩石力学实验室已建成岩石试样加工与制备、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岩石流变特性和岩石声发射特性测定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实验室,能够高质量完成多种内容的《矿山岩石力学》实验教学内容。同时,还编写了《矿山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用于更好的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岩石力学实验。近10年来,本校采矿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在两淮矿区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包括巷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原岩应力测试、采场矿压监测与岩层控制、矿井水害监测与防治、巷道矿压监测与支护设计等,掌握了大量现场典型工程案例资料和监测数据,这些科研工作与《矿山岩石力学》课程授课知识点密切相关,为《矿山岩石力学》课程工程案例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和工程资料。

四、典型案例建设内容及相关知识点

结合《矿山岩石力学》课程相关知识点,建设以下7个方面的18个典型工程案例,初步构建了《矿山岩石力学》课程典型工程案例库部分案例如下:1.工程案例:淹井巷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矿井透水事故:安徽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煤矿于2013年2月3日在南三采区掘进工作面发生底板透水事故。透水事故发生后,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煤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井下工人及时撤离,并全力抢险救援,443名井下工人成功安全升井、1人失踪。同时,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立即赶赴现场,全力指挥救援。桃园煤矿淹井后,井下巷道围岩长期被水浸泡,导致巷道围岩强度降低,出现严重变形、坍塌。案例以此为工程背景,讲述水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包括岩石的容重、孔隙度、水理性、透水性、流变等知识点;讲述现场岩心取样、标准岩样加工与制作(包括取样、加工设备、岩样制备),室内岩石试样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包括测试方法、数据分析及其物理意义);依据室内岩石破坏特征,讲述岩石强度理论,包括巷道围岩应力、位移、流变特性及其监测方法、监测位置、监测设备等。此部分内容设计为4个典型工程案例。2.工程案例:岩体力学性质测试以望峰岗煤矿、潘三煤矿岩体力学性质测试为工程背景案例,讲述现场岩体力学性质测试方法,区别岩石室内力学性质测试;通过岩体现场力学性质测试结果,讲述采场围岩分类及其影响因素与评价方法。此部分内容设计为3个典型工程案例。3.工程案例:原岩应力测试以桃园煤矿、口孜东煤矿原岩应力测试为工程背景案例,讲述原岩应力测量、围岩应力测量及其工程应用;原岩应力测量包括测量意义、测点选取、测量方法及数据分析,围岩应力测量包括测量意义、测点选取、测量方法及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工程应用,包括巷道布置、应力、位移分布规律等。此部分内容设计为3个典型工程案例。4.工程案例:倾斜采场围岩控制以桃园煤矿、望峰岗煤矿含断层构造的倾斜采场围岩控制为工程背景案例,讲述煤系地层结构面倾角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及含结构面岩体的强度理论;讲述结构面充填物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此部分内容设计为2个典型工程案例。5.工程案例:巷道围岩控制以孙疃煤矿巷道围岩控制为工程背景案例,讲述巷道断面形状对其应力、位移分布的影响规律,探测巷道围岩分区破环;依据应力、位移分布,讲述巷道支护设计与支护方式,包括锚杆、锚索设计参数及喷射混凝土等方法。此部分内容设计为2个典型工程案例。6.工程案例:采场围岩导水破坏裂隙探测以桃园煤矿底板水害监测及防治为工程背景案例,讲述含断层等构造的采场围岩导水破坏裂隙的探测方法与监测设备,包括并行网络电法、瑞利波探测、超声波探测等;依据现场探测结果,制定承压水上底板突水预测与防治措施及开采实践。此部分内容设计为2个典型工程案例。7.工程案例: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以不同煤矿地质条件的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为工程背景案例,讲述相似模拟方法、相似材料配比、试验过程监测与数据分析;讲述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软件、模拟过程监测与结果分析。此部分内容设计为2个典型工程案例。

五、典型工程案例教学实践:以原岩应力测试为例

(一)案例名称:原岩应力测试(二)适用课程《矿山岩石力学》摘要: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开采强度的增大,以及深部地下工程的建设,地下巷道、峒室等构建物及其围岩的稳定性受地下原岩应力及次生应力分布及其大小、方向的影响日益严重。采用现场原岩应力测试工程案例,讲述原岩应力测试原理、方法及其工程实践与应用。(三)教学目标:掌握原岩应力测试原理、方法及工程应用。(四)案例内容:原岩应力主要包括由于岩体自重引起的自重应力和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应力,它与岩体性质、埋深、构造方向和裂隙程度、流变特性以及构造形迹有关。此外,地形、褶皱、断层、水压力、热应力等因素也影响原岩应力的状态。对现场地质工程而言,原岩应力一般认为是由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叠加而成,岩体工程的稳定性主要考虑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的作用效果。地下工程岩体开挖后,扰动破坏了原岩自然平衡受力状态,一定范围内的原岩应力将发生变化,变化后的应力将重新分布,形成次生应力(也称为二次应力)。至今,还无法对原岩应力进行较为准确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多数依靠现场原岩应力的测量来建立地下工程岩体的初始应力分布及受力状态。原岩应力待测定位置位于淮北矿业集团某矿二水平。准确掌握二水平的原岩应力分布规律,摸清原岩应力分布规律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将对巷道稳定性控制,降低施工维护成本起到重要作用。原岩应力分布规律实测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根据对矿井地质条件的初步调查和分析,选取原岩应力测点;采用应力解除法进行原岩应力测量,包括测量方法、测量设备和监测数据分析等。1.工程地质概况。某矿二水平煤岩层为倾向东的单斜构造,岩层倾角为18°~25°,平均倾角为20°,地层综合柱状如图1所示。根据三维地震资料,该采区内共探测出7条断层,落差在0~6m范围内,其中部分断层落差较大。根据施工情况发现疑似陷落柱,疑似陷落柱宽达80m,主要岩性为砂岩。二水平巷道位于10煤底板,上距10煤法距为13.5m,下距一灰最小法距为20m。巷道施工期间,除受少量煤系地层砂岩裂隙水影响外,主要水害威胁来源于底板灰岩水和疑似陷落柱导水,因疑似陷落柱切割了所有含水层(包括奥灰、太灰、煤系砂岩水层、四含),使各含水层相互导通,但现在疑似陷落柱导水情况不明。2.原岩应力测试。现场原岩应力测点选取、打钻、空心包体安装及应力解除过程,如图2所示。将KX-81型空心包体三轴应变计安装固定在钻孔内24小时后,用岩心套管对装有空心包体的岩体进行岩芯套取以便解除应力,应力解除过程中读取空心包体的应变数据,4个测点(1#孔、2#孔、3#孔和4#孔)的应力解除过程曲线分别如图3、4、5和6所示[9]。从应力解除过程曲线来看,4个空心包体三轴应变计上的三个应变花均工作正常。3.测量结果及其分析原岩应力解除工作完成后,将套芯取得的装有KX-81型空心包体三轴应变计的岩样进行弹模率定试验。经过两次加载和卸载循环试验,通过获得岩石的弹模率定曲线,便可测得岩石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本次测试获得的该矿4个测点的岩石力学参数(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如表1所示。依据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制的适应于空心包体应变计应力解除法的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对空心包体应力解除过程中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获得4个测点的原岩应力分量,包括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如表2所示。依据原岩应力测量结果(表2),可以获得该矿二水平原岩应力分布规律如下,同时可以绘制某矿二水平原岩应力分布规律图。①轨运联巷1#测点原岩应力(埋深923m)最大主应力为30.73MPa,方位角为84.45°,最小主应力大小为18.60MPa,方位角为174.85°,侧压系数约为图42#孔应力解除过程曲线1.39;轨道大巷2#测点原岩应力(埋深924m)最大主应力为31.89MPa,方位角为80.67°,最小主应力为18.26MPa,方位角为171.80°,侧压系数约为1.45;轨道大巷3#测点原岩应力(埋深922m)最大主应力为31.16MPa,方位角为78.15°,最小主应力为17.59MPa,方位角为167.69°,侧压系数约为1.42;皮带大巷4#测点原岩应力(埋深90m)最大主应力为30.36MPa,方位角为82.89°,最小主应力为19.92MPa,方位角为171.43°,侧压系数约为1.41。②最大主应力方位角平均为81.54°,方向为在北东-南西向;最小主应力方位角平均为171.44°,方向为在北西-南东向;最大主应力倾角均值为5.19°,小于10°,表明该矿二水平最大主应力为水平应力;最小主应力倾角均值为9.76°,小于10°,表明最小主应力亦为水平应力。③最大主应力是最小主应力的1.58~1.84倍,这说明该矿二水平水平应力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另外,随着埋深的增加,垂直应力也随之增大,中间主应力与垂直应力较为接近。

六、案例教学效果

采用《矿山岩石力学》课程中的《原岩应力测试》案例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原岩应力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还将所学知识用于理解地下巷道、峒室等深部地下构建物及其围岩变形破坏的机理及次生应力分布及其大小、方向对地下构建物的稳定性影响规律,极大提高了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矿山岩石力学》课程的兴趣,更好的将所学知识用于理解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普遍对该课程案例教学效果反映良好,相关任课教师教学评价优秀。通过该课程学习,加强和拓展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联系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从近三年学生的200份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教学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评价结果,优占95.2%,良占3.6%,中占1.2%;(2)“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抓住重难点”评价结果,优占86.1%,良占12.4%,中占1.5%;(3)“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评价结果,优占93.8%,良占4.8%,中占1.4%;(4)“文字表达准确,条理清楚”评价结果,优占88.2%,良占10.2%,中占1.6%;(5)“实践教学目的和效果”评价结果,优占94.6%,良占4.2%,中占1.2%;综合评价结果,优占91.58%,良占704%,中占1.38%。《矿山岩石力学》课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以工程案例为主线,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育,构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重视岩石工程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实验动手能力和设计技能的培养。将真实情境下解决具体问题的工程案例与《矿山岩石力学》相关知识点相结合的案例库教学模式,让枯燥难理解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工程案例。《矿山岩石力学》采用案例教学后,课堂氛围更活跃了,主动发言、问问题的学生增多了,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较以往提高了5分左右,不及格学生人数由原来的一个班5人左右减少到现在的2人左右。同时,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达到了100%,也更加喜欢上《矿山岩石力学》实验课了。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有现场图片,有研究过程,有实施效果,学以致用,增加了学生对《矿山岩石力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达成度。七、结论《矿山岩石力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以及岩石工程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实验动手能力和设计技能的培养。在《矿山岩石力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对该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敷衍了事,对基本理论内涵理解肤浅,不能学以致用,只会机械套用现有公式和理论,缺乏工程应用,创新性应用更是无从谈起。为此,基于工程案例教学方法,将真实情境下解决具体问题的工程案例与《矿山岩石力学》课程相关知识点相结合,构建《矿山岩石力学》典型案例库,并进行教学实践。采用典型工程案例讲授《矿山岩石力学》相关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好,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达成度,典型工程案例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矿山岩石力学》课程的兴趣,很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理解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今后仍需深入探究《矿山岩石力学》工程案例教学方法,使得工程案例更好的融入该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处理好工程与课堂知识点的衔接过渡问题,并注意根据学科发展和工程现场情况,对现有教学工程案例进一步优化、整理、调整,定期更新工程案例库。

参考文献

[1]李通林,谭学术,刘传伟.矿山岩石力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

[2]赵光明.矿山岩石力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

[3]胡斌,唐辉明,王伟.提高岩体力学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2,(32):122-123.

[4]鲍先凯,张春梅,刘欣宇.岩石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107-113.

[5]孙建,赵光明.采矿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学周刊.2015.(3):8.

[6]赵延林,万文,王亚.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以采矿工程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7):66-68.

[7]刘钦节,赵光明,孙建.研究生核心课程《矿山岩体力学》教学方法优化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25):259.

[8]高召宁,孟祥瑞.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2):82-84.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一订二化人才培养模式三赢探索与实施

一、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和深入期。发展的关键期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彻底摆脱学科型办学思想束缚,高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旗,大兴“能力本位”之业的重要时期;深入期是指加强内函建设和推广应用已经取得的成果。“一订二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订”是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二化”是将学生职业能力模块化与职业资格鉴定岗位化。“一订二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实施达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效果,有效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二、“一订二化”的探索与实施

“一订二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如何鉴到“订单”,重点在怎样将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和职业资格鉴定岗位化,核心在师资队伍培养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2.1签定“订单”协议

“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学院领导依据川渝煤炭企业发展的对高职人才需求,凭借学院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声誉,依托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契机,本着“双方互利互赢”的原则,主动与重庆煤炭集团、四川煤炭集团等合作。校企双方高层领导经过多次的深入探讨,明确了各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秉持以企业为主,学院协助,学生自愿,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定“订单”协议书,按区域或公司组建订单班,并按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管理班级。

2.2职业能力模块化

2.2.1确定“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

签定“订单”协议书后,通过校企双方精诚合作,基于专业毕业生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并考虑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确定订单式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分析岗位人才的知识目标10项,能力目标7项,素质目标6项。

2.2.2构建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模块

学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依据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基于生产现场工作过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从基础学习领域和专业学习领域两个方面解构和重构课程体系,以能力能力为主线,构建职业能力模块,即矿山机电、矿山测量、煤矿开拓与开采、巷道施工、矿井通风、煤矿安全等六个模块。

2.3职业资格鉴定岗位化

依据六个职业能力模块,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重庆市采矿工程类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并通过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并联合出台了相关实施鉴定的通知。为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3.1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国家、重庆市政府、企业、学院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新建和完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遵循通用性、真实性、仿真性、开放性的原则,在校内新建模拟矿井、综采实训基地、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实训室等23个实训基地(或实训室),并按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管理,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完成实训任务。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建设在南桐矿业公司等鉴定“订单”企业,能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顶岗实习的要求。

2.3.2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指导现场生产技术,并学习现场生产与管理经验,丰富教学资源。企业挑选高水平的技术能手到学术承担教学实训任务,指导学生各模块的技能训练,校企双方在真实的岗位上对学生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实现技能培养、职业资格鉴定与教学“三位一体化”。

2.3.3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考核。主要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兼职教师、教学过程质量考核等10项管理制度,并收到明显效果。

三、取得的成效

3.1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有319名学生在毕业时取得采矿工程类大学生综合职业资格证书。从毕业生跟踪调研和企业反馈信息表明:取得综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与原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比较,在实践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与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明显提高,特别在现场施工与组织、开采与掘进技术应用等方面优势明显,职业能力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同,重庆能投集团下属五大矿业公司已把学生是否取得采矿类综合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选择毕业生的首要条件之一。

3.2丰富了教学资源

通过“一订二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改革与建设,校企合作建成部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获重庆市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1篇;配套开发教材11本,大批教师获得到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培训和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锻炼的机会,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3.3开发了《重庆市采矿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针对西南地区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矿井灾害严重的特点,制定了符合行业职业标准、区域特色明显的《重庆市采矿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该标准通过重庆市煤炭行业认定、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批准,在全市高等院校采矿工程类专业广泛推行;学生取得的综合职业资格证书得到行业的充分认可,减少了学生盲目考取多个单项工种证书的负担,降低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成本,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双证书”制度,确保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3.4创新了“三位一体化”的人才教学模式

创新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鉴定与教学“三位一体化”的人才教学模式。通过重构采矿类专业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将《重庆市采矿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建设与之配套的全国高职院校惟一校内模拟矿井,聘请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担任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在校内外真实岗位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开发了“做”的标准,制定了“做”的程序,设计了“做”的活动,评价了“做”的效果,充分实践了高等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3.5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快

“一订二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教学内容既有操作技能又含专业知识、工作情感,教师的身份具有“三重性”,即传授知识的教师、操作技能指导者的师傅、工作态度与情感引导者的领导。教师原有的学科课程知识的结构是要求知识的深度,而现有“一订二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所需知识是特别强调知识的广度与工作任务的贴近性与有用性,一个项目所需知识应是原几门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重组。项目操作技能不同于学科的专业实践,它强调与实际工作的紧密性,一个项目的操作要能真正出符合行业标准、规范的有用“成果”,这恰恰是高职教师的弱项。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创造条件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技术改造等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与此同时,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3.6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物质前提是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的教学拥有对口性、先进性、开放性、完备性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力保障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成本,也是高职院校顺利获得企业人才“订单”的前提。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体现教学的职业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在环境中陶冶人的职业情操。

四、不足与改进

“一订二化”人才培养模式就其本身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此,我们应针对问题,积极探索有效措施,使其不断完善。

4.1“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量小

国家、学校与企业都应转变办学思维,并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政府要实现由“倡导”到“推行”职能的转变,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有效的调节,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行政法规来有序推进;学校要实现由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认清高职学生的社会角色,着力拓展其就业顶岗的能力,努力实现从知识本位转变到能力本位,使学生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很强的动手能力,也拥有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在教学改革方面尽力实现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两个零距离;企业要实现由事后选人向事前预订的转变,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力资源开发已上升为时代的主旋律,人才是企业的命脉和发展的根本之道,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订单教育,可使企业吸收和培养岗位对口的优秀人才,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高企业的第一竞争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积极配合或主动与学校共商所需人才培养方案大计,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努力为“订单”学生提供实习条件、职业环境与兼职教师,充分利用学校有效的教学资源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wWw.gWyoO

4.2正确理解职业能力

能力是人才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没有能力本位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在“一订二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将行业标准、用人标准、职业岗位标准与人才培养过程密切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在突出“能力的职业性”的时候,还要注重“能力的综合性”。“职业性”立足于眼前,“综合性”则立足于未来,“职业能力”就是指职业人的“综合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显然,如果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局限于目前上岗需要的职业技能,将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有人的发展目标,也要有企业的目标;既要注重针对性,也要兼顾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宋六锁,杨红梅.高职人才的培养标准与模式,《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01月.

[2]李开学等人.《重庆市采矿采矿工程类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标准》,2005年。

[3]周大农?戚亚光.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教育与职业》2006年2月。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煤矿企业;环境验收率;验收效率

1工程竣工环保验收规定与必备材料

1.1工程竣工环保验收规定。工程竣工环保验收主要是指工程项目竣工后,相关部门需要对其进行监测与调查,再通过调查结果进行现场检查,使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符合环保标准。其中,验收内容主要有项目环保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项目文件规定的其他环保措施。建设项目竣工后,施工企业需要相关行政部门进行试生产申请,环保设施需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运行。施工企业需要在3个月内,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请工程环保验收[1]。1.2工程竣工环保验收必备材料。工程竣工环保验收材料主要有:(1)环保验收申请表与电子档案。(2)环保竣工验收监测报告、调查报告。(3)营业执照、法定人身份证复印件以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等。(4)环保设施竣工材料,主要有竣工给排水总平图、竣工建设总平图、监理部门工程质量评估报告以及排污管线勘测资源等。其中,由于行业不同,环保设施竣工材料不同,娱乐行业主要材料有污水、油烟以及噪声治理设施;房地产竣工材料有竣工地面1层平面图、竣工地下室以及配套发电机房排烟竖井位置图。(5)工程环境监理报告。首先,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以及风景区等建设项目。其次,污染相对严重的建设项目。最后,环境对建设影响较大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验收材料的准备。以煤矿洗煤厂为例,需要准备安全管理机构文件、设计说明书、修改设计说明书、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特种设备检验报告、消防设施、器材布置存放明细表以及煤厂工程技术人员配备及技术管理机构情况等。

2环保竣工验收存在的问题

2.1环境保护管理缺乏系统性。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在对环境评价期间,只是通过理论对开采期间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实施有效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法。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开采期间很难对开采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并且没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2]。此外,在对开采环境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与生产规模针对性管理,对竣工环境管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2调查工作缺乏完善性。煤矿企业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若调查过程存在问题,主要是因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与技能不足,缺乏资金支持,导致调查工作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出现数据采集不到位、基础数据异常等问题,无法使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不能准确预测工程对环境的污染程度。2.3对采矿工程不重视。采矿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工作人员不重视成本管理工作,导致支出与预期标准出现一定偏差,这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煤矿企业在对煤炭开采初期,管理人员不重视环境评价文件,没有落实文件要求,导致环保工作没有科学根据,增加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3提高工程竣工环保验收率和验收效率途径

3.1完善技术设备。煤矿企业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需要对开采技术与设备进行优化与完善,不但可以提高开采质量,而且对环境保护具有明显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煤矿企业需要对采矿设备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技术的应用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可选择机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等技术提高开采效率,同时,降低开采过程中的成本;(2)企业还应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并加大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以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3)采矿企业还需要完善开采设计工作,采用机械化作业,并且通过新型技术提升劳动生产效率,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企业开采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3.2提高调查工作质量。在对采矿工程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过程中,采矿企业需要与调查单位进行有效结合,对现场情况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煤炭开采期间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同时,在了解该地区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制订针对性验收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验收效率的提升。3.3把控标准,推广教育。环保部门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比如,可以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传单等,使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以此使居民参与对采矿企业在开采过程中的监督,不但能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还可全面提升采矿企业开采过程的环境性,使我国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为环境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3.4管控过程中的不足。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工程中的一些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项目中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如水文、地质等,并对开采位置进行合理选择;(2)应对煤炭开采方法进行有效完善,这就需要开采人员在开采之前做好必要的准备,比如,设备、技术以及人员等情况,依据工程施工方法、地质赋存情况针对性制定采取措施,为开采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3)应加强煤炭开采过程的管控,对通风系统中的矿尘及有害气体等进行净化、过滤与处理等,减少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4)进行工程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制订,在此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做好环境管理工作,以此使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3.5多方协同。因各级环保部门在环评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对环评进行审批,而且要负责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工作量相对较大,为了提供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的效率,需要其他相关部门进行配合,如企业、监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等,其中,项目建设人员进行资料的传送时,需要准备企业的具体资料,同时,对环保情况、批复要求进行详细的总结,以此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供主体工程影像,对竣工图中的建设情况进行核实,标识相关材料,以便于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做好介绍工作,充分体现出企业实际情况。

4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我国的煤炭使用量较大,使煤炭资源逐渐减少,为了增加煤炭使用效率,需要煤炭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使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到环保验收率与验收效率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验收标准、实地考察等方法达到预期目标,为我国煤炭验收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伟芹.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工作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7(13):125-125.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采煤概论”是一门让非采煤专业学生学习有关煤矿专业知识的课程,它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较少的时间、精力,让学生去全面了解煤矿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煤矿的主要开采技术及与煤矿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工作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的统一。教师应掌握完备的科学教育体系,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采煤工程实践,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参加煤炭科技创新学习小组。

采煤概论是一门让非采煤专业学生学习有关煤矿专业知识的课程,它力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较少的时间、精力,全面了解煤矿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煤矿的主要开采技术及与煤矿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即是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如何以少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优秀的合格品,使非采煤专业学生学习“采煤概论”后,能够全面理解采煤知识理论,也即是非采煤专业学生在不对煤矿进行认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并且“采煤概论”的课时又少于“采煤学”课时的条件下,运用采煤基本理论解释、解决煤矿生产中日常出现的实际问题。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1.1提高非采煤专业学生感性认识的方法及课程教学大纲应改变的地方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发展过程总是经历了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采煤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采煤学”这门专业课之前,已让他们对煤矿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首先在大一学期末进行认识实习,即到各煤矿区进行参观,熟悉煤矿的各种生产设施、建筑物、构造物及其使用用途,对煤矿工业广场的布置及其地面工业广场与煤矿井下生产的关系有所了解,然后学生在大二学期末进行生产实习。在进行生产实习之前,先到矿业工程学院实验与教学中心的采煤模型?实习是在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煤矿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煤矿生产工艺过程,各种煤矿设备、设施的使用目的及运行情况,全面了解煤矿各种安全保障规章制度及措施。这时学生不只局限于地面参观,往往再下到煤矿井下,熟悉地下各种巷道的名称及开掘每种巷道的目的。学生往往深入到采煤一线一采煤工作面,观看采煤生产全过程。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大三上学期便开始学习专业课“采煤学”。在学习“采煤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上实验课,即到矿业工程实验与教学中心采煤模型室上采煤模型课。教师借助形象的采煤模型向学生讲解“采煤学”中的一些较抽象、较难懂的采煤原理。非采煤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过对采煤的认识、生产实习,没有对煤矿的感性认识,如果要让非采煤专业的学生学好“采煤概论”这门课,就必须加强他们对煤矿的感性认识。非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感性认识的充分程度,是非煤专业学生学好“采煤概论”课的前提。

采煤专业学生在进行认识或生产学习时,首先要乘火车或汽车到煤矿现场,花一周左右时间吃、住在煤矿。下井参观时,学生在井下巷道需走几公里才能看到井下一些生产设施布置情况,及煤矿工作面产煤的现场情况。若要看巷道布置,则需在井下走更长时间。因此,考虑投入与产出的问题,让非煤专业学生参观矿业工程实验与教学中心采煤模型实验室,应成为首选。

采煤模型是将采矿工程现场实际情况,或人们预先设定的,设计出来的采矿工程现场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缩小的仿真模型,使人们能够全面看到采矿工程现场的各个方面,具有形象、立体、直观的特点。到地面工业广场与地下采煤的空间关系,及地下采煤工作面与各种巷道的空间关系。图2可见地面下各种巷道的空间位置关系及每种巷道的作用。

学生参观了采煤模型室,提高了对煤矿的感性认识,弥补了非煤专业学生没有对煤矿进行认识、生产实习的缺陷。在上“采煤概论”之前,应组织学生多次参观采煤模型室。

采煤专业学生学习“采煤学”,一般是72学时,其他专业学生学习“采煤概论”,一般是32学时或24学时,最少是l6学时。“采煤学”上模犁课是6学时,而“采煤概论”模型课是4学时。以往“采煤概沦”的4学时采煤模型课都安排在课程中间E,这样安排的不足之处,是非采煤专业学生在学习“采煤慨论”之前对采煤缺少感性认识,即使上了采煤模型课,学生也没有巩固、回顾所学知识的时间,便又要继续学习有关煤矿的知识、理论。因此若要提高“采煤概沦”的教学质量,应改变课程教学大纲,让“采煤概论”模型课时多于采煤学模型课时。在上“采煤概论”课之前,为让非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有感性认识,应由教师组织学生多次参观矿业工程实验与教学中心采煤模型室,对照采煤模型给学生讲解有关煤矿方面的知识。为加强非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的感性认识,学生应用每天课后的闲暇时间参观采煤模型室。

上采煤模型课,即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采煤模型向学生讲解比较难懂、抽象的采煤理论,以及与采煤有关的知识重点、难点。学生听起来有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感觉。形象的采煤模型与抽象的采煤理论相结合可使课本上理论的东西不那么枯燥、乏味,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理解煤矿理论知识。通过图3,学生可看到地面的砂石如何充填到井下采煤工作面后的采空区中,通过图4,学生可形象直观地看到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布置各种巷道及各种巷道所对应的空问位置关系,了解各种巷道的使用用途。

提高非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的感性认识,还可通过教师制做三维立体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漫形式向学生演示煤矿井下各种生产设施、井下巷道布置,以及即

使下井参观也不易见到的许多理论内容。还可以给学生放光盘。光盘的制作内容都是用摄像机拍摄的,它非常逼真地反映了煤矿生产的全部内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我们矿业工程实验与教学中心正加大实验教学投资,筹建虚拟实验室。学生在虚拟实验室可见到煤矿的虚拟影像,可将煤矿所有的生产内容都通过虚拟影像表现出来,更有立体感、逼真感。以上都是通过动态画面给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增强学生对煤矿的感性认识。采煤模型则通过静态立体形式反映煤矿生产的各个方面,给学生留下一个学习、思考、探究的空间。

1.2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方法及对自身能力的要求

教学工作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的统一。

教师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采煤概论”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学习“采煤概论”,这是提高“采煤概论”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在矿业工程教学与实验中心采煤模型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对“采煤概论”的学习热情。

人类采煤发展史,凝聚了人类科技发展史。人类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无疑都伴随着采煤的发展。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任何领域,尤其是高精尖的科技领域,都与采矿、稀有金属有关,而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黄金、珠宝更与采矿相连。学好采煤方法,对了解其他采矿方法都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煤的发现、采掘及生产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科学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学好“采煤概论”,达到触类旁通,学好各专业学生所学的本专业各门专业课程。

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不管学的是什么专业,都或多或少地与煤矿有关,因此学习“采煤概论”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学校更好地与别人进行知识交流很有益处。

学好“采煤概论”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找工作都打下了知识基础。人的一生,或大学毕业后找工作,都不会局限于某一行业,如果以后在煤炭行业工作,懂得了煤矿的专业知识,工作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从当前学生的情况来看,如果有些学生在本科阶段想改学采煤专业,或在本科毕业后要考采煤专业的研究生,在目前学好“采煤概论”对个人以后的发展都大有脾益。

教师不但应有过硬的采煤专业理论,还应掌握完善的科学讲授“采煤概论”的知识体系。在“采煤概论”比“采煤学”的课时少的情况下,教师应力争用最精简的语言,将枯燥的采煤概论,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转化为通俗的语言讲授给学生,集中讲几个典型案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对采煤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每节“采煤概论”课时,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采煤方面的知识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多谈谈采矿科技的发展现状,还存在哪些科技难题,已解决到什么程度等,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使学生对“采煤概论”课程更加喜爱,有条件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煤炭科技创新学习小组,让学生将学到的煤矿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煤矿科技实践中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深化。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