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5:30:13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篇1

毕业实习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之间进行,共10中。其中,第七学期安排毕业创作,学生自编、自导、自拍、自做一部5至10分钟的DV短片,并进行DV短片展映,由专家考评打分。每人必须交一盘DV带和一碟光盘。第八学期毕业创作考试为DV短片,必须有分镜头剧本和完整的拍摄策划书。近几年来,学院积极创设条件,一方面与凤凰卫视、地方电视台签订培养协议,每年向内地、疆内基层电视台输送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以校园电视台为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生毕业后面向电视台、影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地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单位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2.规范校园电视台体制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意识

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广播电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践教学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许多院校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上均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疆艺术学院校园电视台于2009年10月正式批文成立。经过前期筹备,2010年5月正式开播,先后投入建设经费500余万元。按社会媒体体制建设,新疆艺术学院校园电视台下设电视台新闻部、总编室、节目部、编辑室、技术部,以影视戏剧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主体、结合播音主持艺术、舞美摄影等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实习实践平台。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实践水平,既激发和鼓励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理论、实验、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人员组成上,由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任校园电视台台长,影视戏剧系主任副台长,并设常任副台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担任主要部室负责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主体。一年级学生一入校就加入校园电视台,熟悉专业设备,了解电视媒体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了解电视台常规运作流程。通过参加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如新闻培训班、新闻采访班、播音主持班、体验式采访班的学习,使学生实习实践时间提前,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并在真实场景中了解电视语言,接触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不同类型节目电视语言。在校园电视台运作中,注重发挥学生传帮带作用。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办台理念。从电视管理的角度来讲,严格按照现有的正式媒体成立机构。要求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校园电视台实习期间进行轮训,即在不同部门、岗位上进行体验,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校园电视台主力,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之间传帮带,实现教学方式由教师一人传授向学生多人传授转变。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电视语言的特性,提高电视语言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普及。由于学生较早树立专业意识,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普遍学习能力较强,领悟掌握知识能力较强。通过打造社会体制的电视台规格,学生提前掌握知识技能,了解专业性质,专业意识和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3.将教学与电视栏目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按电视语言规律进行组织、教学、管理,将课程和校园电视台的栏目建设结合起来,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中,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实践技能课《摄像技术与创作》,将开设一学年的《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与《新艺新闻》结合起来。第一学期强化学生电视基本语言训练,强化固定镜头实验课、运动镜头实验课、综合镜头实验课,打牢“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跟”等基本功,要求每周一个10分钟的拉片,拍摄一个5~10分钟的短片,切实加强学生镜头解构、拍摄手法运用能力。在实践作业中,要求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拍摄、采访、撰写、后期制作一条《新艺新闻》。在评价方式上,学生在校园电视台实践的分数占该课程的30%。两年来学生制作完成《新艺新闻》50余期,近300条新闻采编。在第二学期的《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拍摄一部10~15分钟的纪录片。在《纪录片创作》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对学生进行纪录片创作训练。将学生拍摄制作的纪录片与校园电视台打造的《优秀作品展播》栏目结合起来。在学生拍摄的纪录片题材来源方面,积极与社会建立合作渠道,通过自治区妇联、自治区团委、自治区党员远程教育中心提供的各类先进典型、专题资源,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学生每年拍摄制作纪录片将近60部。完成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疆艺术教育》17集纪录片录制。将专业实习实践与毕业创作相结合,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创作拍摄的6集情景喜剧《赤橙黄绿青蓝紫》在新疆电视台《新疆羊肉串》节目播出。同时,让学生接触、尝试不同类型电视栏目。近几年来,由学生制作的天气预报、musicshow、校园文化宣传专题片、优秀教师、两个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综艺节目“西域七天乐”等节目,不仅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视野,使学生了解熟悉不同的影视语言。

4.推广学生优秀作品,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现代知识观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多种视界的交融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传授、自我体验、相互交流的视界中,才能获得知识的主观生成和意义建构的过程。结合每年学校举办的“光影盛夏”DV、摄影大赛,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教学展播评比,积极推选优秀学生作品参加全国比赛。从而让学生开拓视野,将课堂中的相互交流推向业界交流。近几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纪录片荣获部级奖项15部、省级以上46部。在第二、三届全国大学生DV大赛、自治区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DV作品先后多次荣获DV类一二三等奖。在2012年12月举办的“CCTV9青春中国纪录片比赛”中,新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作品《飞翔的十指》、《唐布拉人家》获“评委会特别奖”,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获“突出贡献奖”。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中共同拍摄完成的反映民族团结的微电影《吐鲁番的冬天没有雪》荣获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承办的“十年发展点滴印记”网络作品征集活动“十年发展点滴印记”一等奖、“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最佳网络人气奖、最佳编剧奖、最美奖(最佳影片)优秀指导老师、金鸡百花奖微电影单元展播等奖项。通过专业学习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专业作品与各类比赛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作品展示,不仅得到学校师生认可,获得各类奖项,近几年学院毕业生还得到各基层电视台的高度评价,业界许多单位认为近几届毕业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动手能力较强。

5.积极探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篇2

(一)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实验项目难度和广度合理设置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验项目的设置首先在深度上要根据社会需求,通过社会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能力的需求来设置实验项目的难度和广度。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设置什么样的实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能够迅速适应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其次,在设置实验项目的广度时既要兼顾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兴趣爱好。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有很多能力要求,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本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第三,在设置实验项目的难度和广度时要避免因人设项目或因设备设项目。部分学校由于实验仪器设备老化或实验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所设的实验项目早已经和社会需求脱轨。这样的实验项目虽然学生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学习,而实际上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毫无用处。

(二)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及实验分组实验内时间的安排是改进实验教学的中心环节。首先,实验时间的安排应保证实验课与理论课程的讲述紧密.11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新闻教育结合,通过实验课上的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和实验记录,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理论知识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有助于对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其次,实验分组上不易过大以4-6人一个小组为宜,小组人数过大不能让每名学生都有充分动手的时间。在小组成员上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能力、兴趣和爱好,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例如对于电视摄像、节目制作等动手能力强的,往往男同学更容易上手,而女同学处于辅助位置,导致很多女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实验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分组的时候,小组里面要既有男同学又有女同学、既有能力强的同学又要有能力一般的同学,互相帮助完成实验项目。第三,建议可以在课外时间为有精力进行科学探索的同学开展课外兴趣小组,适当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充实和丰富课外生活的同时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满足那些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弥补目前实验课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中学生“吃不饱”的不足之处。将校内与校外,实验室与电视台、门户网站等联系起来可以扩大实验内容的范围,也避免了长时间操作的枯燥。总之,实验内容和时间的安排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使之趋向合理化。

二、提高实验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

(一)实验课教师要具有责任意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树立责任意识是教师指导作用起效的第一步,以学生为本,将认真指导学生实验做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切实地加以履行,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促进学生积极动手,主动思考,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不正确的操作和不良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指导并督促加以改正。实验结果的验收和实验报告的批改要认真严谨,杜绝抄袭实验结果的不良现象发生。因此,指导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严于律己,坚决杜绝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敷衍了事的行为出现,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实验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更新比较快,教师在教学之余要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验教学中要做到科学地指导。科学的指导方式要求教师首先具备组织整体实验教学进程的能力,对实验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整体细致的规划,才能有效地掌控一切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从而顺利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师的语言讲解要简洁得当,不能拖泥带水的反复和表述不清。教师操作演示也要尽量娴熟简练,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实验课上的老师就是一个组织者,也更像一个导演,帮助学生树立编导思维外,还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魅力和人格魅力,发挥教师的榜样性作用,对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也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待科学无尽的探索精神,甚至讲课的风格,操作的动作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三、加强实验硬件设施建设

完备的实验硬件设施是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的物质基础。

(一)加强现有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在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方面,设施不足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保证实验设备的数量,定期更换老化的实验设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条件。要做到资源的合理调配,避免设备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另外,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期维护,提升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定期学习以及增加专业培训,让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趋于科学化和现代化。制定科学的实验室维护管理条例,让管理实施起来有章可循。加强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爱护和管理意识,对恶意损坏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儆效尤。保证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进行科学实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学校还应采取学生自行管理实验室的管理策略,组织适当的业务培训,让学生管理学生,维护实验设备,熟悉实验室设施结构与功能的同时又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的目的。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篇3

播客不同于博客,后者更加倾向于以文字和图像为信息载体,前者更多的是利用声音和图像作为信息载体,从信息的传播形式上来看,播客作为信息载体具有迅速、直观、易于理解等特点。广播电视编导相关知识十分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费尽心思想要将信息传递给学生,无奈由于信息的抽象性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吸收,教学效果不佳,课下学生无法找到相关资料,难以在课下充实学习。播客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率,为我国广播电视编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播客与广播电视编导间的联系

播客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其对电视编导最大的贡献主要是有效实现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用户可以通过播客实现资料的传递与交流。用户可以自行将相关信息制作成为通用格式并在播客上共享,其他用户可通过访问其个人播客浏览相关信息,不仅能够多次浏览,还能对需要的信息进行保存和下载。因此,广播电视编导职业的入门门槛直接被降低,从某种形式上来看,播客用户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都完成了自己作为编导的任务,为其他用户提供了广播电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将大量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并利用相关经验对信息进行更深一步的改良处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可理解性和信息容量。从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内容来看,从事该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工作人员需要在信息制作、主持、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等方面做到面面俱到。播客的出现首先丰富了信息收集渠道,播客用户都可以作为信息来源,另外对于一些业余广播电视编导人员来说,播客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以及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机会,从教育角度来看,不可所具备的独特的信息传递优势必将促使其成为教育的重要辅助方式。

三、播客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的应用

(一)播客为学生提供的帮助

第一,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信息。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自己制作的播客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让播客课件具有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特点。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可以在播客上传相关教学视频。广播电视编导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往往需要通过自身示范让学生领悟知识的关键点。例如,光比电视编导需要具备一定的主持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无法保证自己时刻亲自为学生示范。因此,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拍摄下自己示范的视频,并通过相关软件对视频进行技术处理,使其成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视频,并上传至播客。学生可以通过访问该播客学习相关知识。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偶尔会进行新闻播音的主持工作,在进行新闻播音在主持中的情感把握需要有一定的分寸,切忌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掺杂个人情感因素。日常生活中,广播电视编导人能够像正常人一样拥有自己的独立情感,对现实中的各种状况进行个人角度的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新闻播音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人员依据是事先准备好的稿件,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在新闻播音过程中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将新闻稿件中的内容以最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喜怒哀乐的情况导致自己在情绪上存在一定的波动,但在新闻播音过程中不能让这些因素影响到播音过程。在进行新闻播音前,主持人需要平复自己的心情,避免私事影响到播音过程,有效克制自己的情感。且在播音过程中主持人必须有效利用稿件带来的帮助,遵循稿件新闻中应有的情感变化,准确把握情感上的变化,最大限度的表达所传达的内容。该过程中包含了大量信息,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教师需要讲述重点内容并进行示范,在设置课件时最好能够制作动画,列举各种不当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让学生对相关行为的利弊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效率。播客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具有教学便捷,知识点切换速度快、课堂准备迅速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更短的时间内能够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播客课件的设计一定要以人为本,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课件在教学中有效性,即一定要将拉进学生与对课件之间的距离。一些教师在制作播客课件时,为了体现表现效果,仅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设计,可以添加一些炫彩内容,并为了树立自己的学识渊博的形象,刻意提高播客课件知识的难度。播客课件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在视觉传达上要简单明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第一眼就能分辨出知识的主次。如果播客课件的设置过于复杂多变,学生难以理解其内容容易造成在学习上产生沮丧和失落,开始反感播客教学,不愿意再看到教学课件,并否认自己,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设置播客课件时要对简单明了、兴趣、乐趣等因素重点考虑,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第三,有助于学生展开探究性教学。广播电视编导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介绍完基础知识后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播客进行相关知识的演练。例如,在进行信息收集几种方法的教学过程后,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针对性利用到这些知识,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进行实践应用。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广播电视编导知识,还能提高自己对广播电视编导知识的有效利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探究的过程,除了学习问题本身蕴含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探究性学习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教师可以在播客中上传职业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过程,并出题让学生自己展开探究性活动,学生定期于播客上传自己的探究进度以及相关视频、音频信息,与教师展开交流。

(二)播客为教师提供的帮助

第一,改进教学方式。利用播客技术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广播电视编导反应过程,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播客技术有助于实现对广播电视编导实验知识的演示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播客技术能够优化资源共享途径,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知识,还能在课后及时复习,并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有效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通过播客对该部分知识进行详细演示,演示内容可以结合广播电视编导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该部分知识的应用情况,并将教学资源通过播客渠道分享给学生,供学生课后利用。第二,丰富教学手段。广播电视编导教学过程中,教师未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随着科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播客技术以及投影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中。广播电视编导学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需要教师更多的演示。因此,对辅助教学渠道的依赖性较强。广播电视编导学中很多演示都可以通过播客实现共享。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广播电视编导的重点内容制作成文件传输至播客供学生自行浏览。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录制成为视频文件并进行相关处理共享与播客,学生课后学习中能够准确掌握重点,教师教学方式多样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三,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前需要结合当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机教学资源的整合。广播电视编导运用最为普遍的就是基础知识,教师首先需要做好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工作。基础知识内容繁多,且大多是记忆性操作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制作文件的方式对该部分知识进行详细演示,演示内容可以结合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过程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该部分知识的应用情况,并将教学资源通过播客共享给学生,供学生进行自学。对其他部分知识的整合主要通过基础知识加上应用为主,尽量减少长篇大论的无效知识。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篇4

社会需求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归宿,人才有人才的结构,大学培养人才也要有适当的定位,办学理念不转变,办学模式不转变,就会与社会需求脱离的越来越远。对于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来说,开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念模式,确需认真反思,进行转变。

1.1确立自己应有的地位

一所大学的现有实力取决于办学历史文化、人才积累、物质积累、当前投入,也取决于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把自己的学校办成全国一流、排名前列的名校,是很多地方高校领导的雄心壮志。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纵观国际或国内大学的排名,绝不像体育比赛一样会杀出黑马,也不比地方官员一样可以迅速提高政绩。从全社会来看,人才有人才的结构,从全国的大学来看,也都有一个适当的定位。本文作者并不是反对名校理想,但本人更主张立足当前,脚踏实地。“地方”是劣势也是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才可以稳步向前。在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里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直接受这种名校理念支配,被要求短期内成长为全国知名专业,培养出编导演播全能的人才,这是不现实的。当然,很多情况下,领导层确立如此办学理念只为宣传鼓劲,并不意味着一定如此安排教学,但理念在此,对教学工作的实际限制是必然的。

1.2准确把握广播电视传播领域职业分类实际情况

广播电视编导虽然作为一个大学教育的专业,但在就业时又可以分为相当多的实际职务,这与其他许多专业是不同的。文科专业如中文、历史等本科生从业时一般不会要求专业内的特长,理工科的物理化学专业也大体如此。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际就业时又可以划分为许多实际业务部门,如策划、发行、导演、编剧、摄像、主持人(现场)、撰稿、剪辑、制作、包装、播音、字幕、剧务、技术、外联等等,即使每人身兼两职,也需要十来个职务。在教学中,高校大都是把教学计划的所有课程开设一遍,考核合格,发毕业证,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高校在推介自己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时声称,“本校毕业生能在广播电视传播系统、文化部门、机关企业宣传部门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策划、制作、播音、主持以及摄影、摄像、音响、撰稿、编剧、广告、社教等方面的工作”,“大”而“全”是最突出的特征,什么都会就意味着略知皮毛,没有特长。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如此全才,地方高校更要立足于自己的优势资源,针对社会需求的实际职位培养学生的特长。比如原为理工科院校的,可以重点在制作和数字化视音频技术、传输技术等方面首先获得突破,师范和综合院校可以在撰稿、主持、评论方面体现特长,然后根据师资、设备积累情况进行拓展。

1.3准确把握社会对有关人才的需求

从从业量来统计,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传播领域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就是用人单位要按照供求关系、按照成本核算的原理来聘用人才。作为一个劳动力来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能胜任某种工作,要能为所在工作机构带来利益,也即是说要“来而能战、战而能胜”,然后才能扎根、成长,做出更大的事业。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桂冠正在急剧褪色,这也是高校普遍的认识,但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上,转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认识的速度。当前,大学生“精神贵族”的幽灵总是驱而不散,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或从事与专业无关的业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性强,既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理论视野,也要求具体的业务操作能力,当前高校可能更倾向于前者,而社会显然更倾向于后者。何去何从一目了然,高校没有选择的余地。

1.4难以突破的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念,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都认识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接轨,招生量稳中有降,正在从“扩大招生到提高质量”进行转变。但这个转变更多地停留在认识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有关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教育实习等文件不断下发,但课程设计没有改,教师考核机制没有改,学生学习成绩考查办法没有改,实习基地徒有虚名,教育实习走过场,教学设备不足等情况还相当普遍,足以说明落实实践教学的难度,远远比认识它更加困难。这种情况显然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有关,但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立,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变,也需要社会的推动。

2脚踏实地,努力实现模式创新

创新一个教学模式,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困难的是能够摆脱现有束缚,认真去实践它。

2.1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基本状况

重视实践教学,早已不是什么先进思想,当前高校普遍增加了实践教学设备,加强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从开设课程来总结,大约可以分为非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外语、政治、体育、文史和其他一些公共选修课,大约有20门左右。专业课程可以包括三类,一类是文字稿件处理能力方面的新闻稿件写作、电视解说词写作、文稿编辑等。第二类是摄影、摄像、录音等视音频资料的采集课程。第三类是视音频资料剪辑、合成制作课程。专业课程的总数也在20门左右,不可谓不广泛。当前来看,这些实践课程都是单独教学,单独考核,持续四年时间。对学生来说,每门课程都学到了若干本领,但课程之间的间隔有两年甚至三年,其间的衔接无法实现,多项知识技能难以融会贯通。上海市教委2013年度本科生就业预警专业名单,颇为红火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位列其中。高校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办法,大都是让学生较长时间(一个学期以上)的进行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把本来应该由学校完成的教学任务推向了社会。接受实习生的机构并没有法定的教学任务,而学校不派教师跟进辅导,依靠实习机构里的工作人员当“导师”,加之实习生量大,所谓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根本不能保证。

2.2构想之一,重新划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依据社会对编导人才的需求,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着重在相对独立的若干专门职业,但作为一个整体,本专业的任何实际工作部门都需要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本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计,也可以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独立专业课程。

(1)基础课程。

本文中,专业基础课程是指高校公共课程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内的一些起基础作用的课程,外语、体育、政治(马列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之外,包括打开学生眼界方面的课程,主要有国家、国际政治经济理论与历史课程,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新闻事业历史课程,文史知识课程;本专业基本知识技能课程,包括新闻传播业基本理论课程,电影广播电视历史课程,视听精品欣赏课程,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课程,视音频资料采集基础课程,视音频剪辑基础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涉及面广泛,是学生打开眼界,更深入把握社会问题的必要训练。本文的基础课程,其作用类似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课程”在专业内部的地位,决定大学生文化传承的程度,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虽然不能形成特长,但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各种具体情况,成为专业的内行,为具体业务特长的发展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

本文的专业课程是指,在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内部针对某具体业务部门,学习和训练相应知识技能的课程。需要说明的是,当前相关高校开设的课程中,也有某一门课程属于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的划分,如新闻理论属于基础课程,电视摄像属于专业课程,二者只居其一。本文的设想有所不同,有一部分课程可能既属于基础课程,也属于专业课程,如《电视摄像》,作为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属于专业课程,名称虽然相同,但学习和训练的深度并不相同,体现出“基础”与“专业”划分的初衷。按照以上的构想,专业课程有文稿处理方面的课程,包括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广播稿件写作、编辑,电视解说词写作;编导业务方面的课程,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节目营销,导演基础;摄像摄影课程,包括电视摄像,摄影,色彩学,摄影布光;广播电视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视音频技术,数字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广播电视编辑方面的课程,包括电视节目编辑,广播节目编辑;后期包装方面的课程,包括色彩学,美术,应用软件(用于后期处理),节目合成制作;音响方面的课程,包括模拟录音技术,数字录音技术,声音美化处理,声音合成,音响器材等。本文以上的概括划分,基本上以“类”为标准,并不是课程名称,实际教学计划中应该包括更多的具体课程。

2.3构想之二,依“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定位设计教学计划

当前执行的教学计划已经内在的划分了基础课与专业课,但分类标准与本文不同,“专业”是“大专业”,包括广播电视编导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贯的传统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只注意到两类课程的平衡,没有顾及各专业课之间的衔接,针对性不强,缺少实效。

(1)大学一、二年级全面开设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除全校公共选修课之外,还可以再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方面的,即上文所述开阔眼界的部分,可以集中在一年级开设,容纳不了的可以在二年级或归属选修课类,自由开设。一类为实践性的,主要集中在二年级开设,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可以放在一年级开设。

(2)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专业课程

此处所称“专业课程”,承接上文所述,包括一些与基础课程名称相同,但深度不同的课程,如摄像、摄影、剪辑、稿件处理等。这些课程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为了专业特长的培养,更加着重实践性,要求更高。

2.4构想之三,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单元

教学单元的重新设计,是本文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新模式的集中体现。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能力逐渐凸显,从三年级开始,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打乱原有班级,以业务特长为培养目标重新组成“特长班”,比如编导班、摄像班等。为了完全执行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教学课程的有关指导意见,各业务“特长班”在学习自己特有的课程之外,仍要学习少量的必修课程,保证教学计划整体上符合国家要求。根据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地方高校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有选择的开设以下特长班。

(1)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营销班。

营销策划要求对全国甚至国际广播电视节目的运营情况都有相当的掌握,并有较多机会参与大型节目交流、研讨活动,获得运营的实际经验。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信息渠道狭窄,这方面优势不大,但也不排除少量高校拥有高水平教师,足以培养具有广阔视野的策划营销人才。学习该业务特长班的学生要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和敏锐的经济头脑,对广播电视运营的历史和现实深感兴趣,善于结交有名望、有实力的人士,而且家庭经济支持也要有充分的保证。策划营销班主要课程有以下几方面: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营销,媒介管理学,广播电视节目学,网络营销,广播电视广告学,广播电视管理法规和经营投资方面的经济学课程等。教学方面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策划、营销活动,鼓励学生在有关机构实习锻炼,以开阔眼界并掌握行业运营的规律,向行业内部的成功人士学习经验,甚至联络实力人士,为走上业务岗位并打开局面奠定基础。如果有策划营销方面的成功人士出任教师,带领学生实践,培养目标将更有保证实现。

(2)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班。

编导是本专业的代表,毕业生要准确掌握国家宣传政策形势,深入理解社会问题,面对新闻题材能提炼深刻、准确的报道主题,编制制作预算,设计节目摄制程序,组织指导制作班子,监督制片过程,确保制片质量。实际工作中可能要撰写解说词(广播稿),现场协调等等。做好编导对广播电视节目摄制过程要全面掌握,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进入编导班学习,首先要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中成绩优异,具有独立策划节目的能力和经验,并获得较好的成绩。其次,个人素质方面,要求处事稳健,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编导涉及众多课程,在基础课程成绩优异的情况下,开设以下方面课程来加强编导能力:导演,栏目策划,外国广播电视节目欣赏,影视音乐音响,电视文案写作等,实际教学中要以能力锻炼为目标,不断进行不同题材难度的节目编导实践。编导班要配备一名以上具有实际编导经验并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在上课的同时,每学期应该拍摄若干节目,从新闻到专题到纪录片逐步提高,消息应该每周不断(一学期),专题应该每月不断(一学期),纪录片应该每学期两部以上(一学期),每学期保证不低于20分钟的节目总量。大四最后一学期,学生应该到新闻机构顶岗实习,承担正常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实现走向工作岗位的过度。

(3)视音频剪辑制作班。

节目剪辑制作是广播电视传播领域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把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字幕等信息剪辑合成,以完美的作品实现编导的创作意图。做好剪辑制作工作,既要能够熟练运用剪辑设备,又要对视听语言的造型效果具有准确地把握能力,融技术操作能力和造型艺术能力于一身,属于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剪辑制作是一个复杂、辛苦而默默创作的工作,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剪辑制作的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对凌乱的素材形成完美作品具有浓厚兴趣和成就感。前期的基础课程学习中,那些摄影摄像课程、影视欣赏课程成绩优秀的学生,适应进入该班深造。剪辑制作班的课程,首先要继承基础课程的摄像课、剪辑课而继续深入学习、实践,注重学习视频剪辑中的特级技巧和音频剪辑中的声音美化处理,而且要达到熟练快速的程度。其次要开设电影电视音乐音响课程,色彩美学课程,优秀影视欣赏课程,视音频技术课程,后期包装软件课程等。

(4)视音频技术班。

视音频技术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在节目录制特别是直播的时候,技术保障至关重要,必须专门人才来担当。技术处理的范围包括音响设备,摄像机,摄像附件,照明,视音频数字传输、发射等等。视音频技术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课程距离较远,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电子物理学知识。学生首先必须对技术问题具有浓厚兴趣,具有认真钻研的精神,而且理科基础扎实。其次,学生要不怕累,不怕脏(一般来说技术业务处理带有体力劳动的性质,更适应男生学习),吃苦耐劳。视音频技术方面的课程,主要有视音频技术,视音频数字技术,灯光照明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各种器材的工作原理与维护等等。教学方面首先要由专业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关键是要具备系统的音像采录、传输设备,灯光设备,兼顾比较传统的模拟器材和当前流行的数字化器材,让学生进行实战模拟训练。实践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视音频传输实况,协助处理有关技术问题,从基础工作做起,积累实战经验,直到学生能独立处理比较复杂的现场为准。

(5)电视节目后期包装班。

包装与制作的区别很明显,前者重在视觉效果的渲染,后者重在内容的表现;前者技术性更强,后者思想性更强。电视栏目、电视节目、网页等等,甚至广告招牌都需要包装,设计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超越现实,亦真亦幻。当前,后期包装越来越重要,完全称得上是一个独立的工种,有关人才具有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学习后期视频包装,主要是操作相关电脑软件,往往需要长时间耐心精心地对视频信号进行处理,要求学生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秀外慧中。后期包装主要学习相关软件和相关课程,大概包括视觉美学,色彩学,软件有后期包装的AE(AfterEffect),动画方面的3DMX、MAYA,调色方面的达•芬奇等。教学同时寻求合作机会,锻炼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本专业特长班的教师,不一定要求高的职称,但一定要在色彩、影像方面有足够敏感,并且熟悉软件操作,具有实战成绩。

(6)微电影编导班。

微电影正从一种艺术新形式迅速进入商业操作的领域。借助于微电影进行产品推介、形象塑造,淡化了作为电影的艺术气息,但也使微电影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微电影正在形成独立的产业链条,也许会成为互联网时代与传统电影竞争的强大生力军,有关影视编导人才前途广阔。微电影编导与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的要求不尽相同,前者倾向于虚构的故事,倾向于从利益角度服务于特定组织,要求虚构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后者则倾向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信息知情权。学习微电影编导的学生,不一定要求对新闻主题方面的准确把握能力,但要对电影艺术具有钻研的兴趣,对商业宣传有足够的敏感性。微电影编导班的课程应该足够广泛,包括电影导演,影视欣赏,影视制作,影视编剧,影视策划,影视发行等方面的课程。教学中要边教边练,让学生独立编剧导演作品,获得制作经验并寻求社会机会。特长班教师要求要求具有实际导演微电影作品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社会资源,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战训练,使他们获得社会认可的机会。

3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篇5

编导型”主持人既能够促进节目的发展,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也正是目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所期待的目标。

二、“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确定

主持人的个体目标培养与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是一致的,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主持人一定要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编导型”主持人的属性来看,“编导型”主持人并不是将编导与主持人的工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二者并不是平行之后的统一,这里突出的是主持人,编导只是主持人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将要承担的二元角色,与传统主持人培养相比,“编导型”主持人培养的内容有所增加,开始由被动接受任务转化为主动参与节目的制作,在节目中,编导型”主持人真正融入了自己话语,不再仅仅是一个话语的传播者。“编导型”主持人需要参与的环节在增多。曾担任大型互动式娱乐节目《幸运52》的原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就是该节目的主要策划人,后改为《咏乐汇》,更是将主持人作为了节目的商标,与节目融为一体,此外,李咏还曾是《梦想中国》的总设计师。这里李咏就是典型的“编导型”主持人,主要表现在以主持人的形态出现,同时又具备编导意识和编导职能。由此可见,“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我们可以按照其职能进行确定,即节目实施的行为者和节目成型的思维者[2]。

三、“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意义

当前,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接受理念已经从传统的“单一性”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广播电视行业正在进行人才转换和调整,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广播电视行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因此,编导型”主持人已成为今后目标培养的重点,这对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编导型”主持人的艺术完成

“编导型”主持人是同时具有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持人,对“编导型”主持人的培养并不是通过各个学科知识的直接相加或简单组合而完成的,而要进行有梯度、有层次的架构,满足其整体的认知,使各个学科知识在其身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包含了人格素养、艺术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艺术素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编导型”主持人创作的最终呈现。

(二)“编导型”主持人的社会功用

在电视节目主持过程中,主持人会不时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如果主持人慌张失措,很可能影响节目的播出效果。而“编导型”主持人因为拥有完整的节目参与度,能够对节目现场进行及时的反映,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从而保证节目恢复正轨,正常播出。“编导型”主持人对于节目的掌控,就如同导演对电影的掌控“,编导型”主持人在承担主持人职责时,也扮演了编导的角色,这样就剔除了从编导到主持人的思维传递环节。传统的主持方式是由编导控制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持人的发挥,影响了节目的效果[3]。此外,“编导型”主持人能够将个性化的传播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大众传播带来人际交流的活力,使得广播电视语态和表达方式更富亲切感和交流感。因此,对“编导型”主持人的培养无疑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更专业、更多元的可能,将节目和主持人充分融合,更能够营造出真实可信的个人形象和媒体形象。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篇6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够把信息以丰富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在这种形象教学中更好地感受各种元素,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对于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观测的现象,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其模拟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的客观认识,改善教学效果,有效得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一些图形图像的学习可以更加直观地表现,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潜能,成为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使得学生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打破以往的时间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让枯燥的专业知识学习变得津津有味,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强调艺术的想象力,将其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能够增强教学的活跃性,有助于塑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学会自如地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充满兴趣。另外,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分组进行讨论,进行合作式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方便了师生交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些教学距离,难免给学生一种威严感,不方便师生之间的沟通。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将会疏远,交流时间会越来越少,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手段建立学生群。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把相关资料上传到群内,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习中需要用到的资料,方便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最好的引导者。而且,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广大师生在网络世界里吸取足够的学习资源,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2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电教媒体的结合目前,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忽略了传统电教媒体的运用,虽然计算机多媒体发挥覆盖了部分功能,但是传统电教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运用各种媒体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媒体的特点,并且要学会充分地运用各种媒体。再就是选择媒体教学时,还需要坚持媒体功能性原则、教学需要原则,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既要会运用传统电化教育媒体,又要充分发挥传统电教媒体的作用。传统的电教媒体主要是运用幻灯片、投影片来直观表现专业信息,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但它始终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电教媒体,它们在功能特点上仍然存在差异。在运用传统电教媒体时,学生可以参与到幻灯片的制作中,从而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影视技术基础。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结合各媒体的效果,取长补短,并且要根据媒体的优势,让教学更加丰富生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课堂中运用过多的影视片段等,对教学会产生反效果。虽然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过多动态的画面,容易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除此之外,教师采用口头传授教课,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疑难问题,然后教师便能够根据教学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从而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为此,要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有一定的度,课件不能被直接作为电子板书的形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还要学会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握好课件中的视听比例,做好组织教学内容的配置,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还要加入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不要一味地重复以往的教学课件。在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体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有效地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

3总结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篇7

人才培养方向存在问题一些高校注重学科的交叉性,比较偏向文史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技术方面。为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比较注重文化、文学方面的课程,对影视语言本体问题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再就是一些专业艺术学校非常注重技能化教育,以培养高技术水平的文艺人才为主要目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同于一些分工比较细致的专业,缺乏一定的专业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课程的设置包括许多环节,像公共通识课、专业主干课等。其中公共课主要包括计算机、英语、政史等科目,缺乏特色课程,而专业主干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需求。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实践活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场地安排不到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主要的目标是人才培养,只有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才能确保人才质量。而在课程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当前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为了理论知识进行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的发生。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师资力量出现匮乏。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师资力量的薄弱会影响专业教学质量,没有足够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迅速的提高。尤其是在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缺乏专业技能,达不到相关规定,而且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除此之外,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需要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而高校的用人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教师虽具有丰富经验,却因为职称、学历条件达不到要求而被拒之门外,从而阻碍了优秀教师队伍的扩展。而且多数教师在教学岗位上承担着比较繁重的任务,没有时间更新专业知识,缺乏教师进修的机会,不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2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社会中,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人员的全方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对于以往的培养目标,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在进行培养目标的确立时,需要着重于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理念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还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人品,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才能够适应当前工作需求。高校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一定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水平。另外,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拓展性教学,扩大学生的视野,多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安排,按照四个层次来划分。第一个层次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像电视导播、栏目设计等。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像电视导播、后期编辑等。第三个层次包括综合性专业课程,包括电视制片、编导创作等。第四个层次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包括电视媒体策划、受众群分析等。另外,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既要体现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对于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要加强辅导,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许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的专业性十分强,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在一些程度上,对学生的考核及创作能力、制作水平来进行评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就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先通过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然后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是创作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完善自身的能力。另外,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把重点放到专业课教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扩大专业师资队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有效保障。高校只有具备规模庞大、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的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除了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外,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道德榜样。另外,学校要不断完善用人机制,给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高校教学的机会;不断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们提供赴外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总结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篇8

一、编导专业公司化办学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为适应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编导”既包含普通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策划、编辑,也包含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节目的编剧、导演工作,贯穿整个广播电视产业。当前,广播电视行业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制作普遍采用以编导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在逐渐形成的采、编、播合一趋势中,编导的作用举足轻重。笔者认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行公司化办学改革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从就业去向看公司化办学改革的可行性

一般而言,广播电视编导类人才较宽泛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类:1.进入电视台或电台。从事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制片、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工作,也可客串主持人或播音员。2.进入私营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从事后期剪辑和与具体拍摄相关的各种工作,比如灯光、声音、场记、导演助理、摄像助理等等。3.进入纸质媒体或网络媒体公司。从事新闻记者、摄影、摄像、编辑等工作。从以上人才出口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出路更多的是在各种传媒公司中从事编导类工作。因此,学校实施公司化办学,依托专业背景,按照专业实体公司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步入职场,提前熟悉职业要求,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从办学现实看公司化办学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重庆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办才2年,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尚未毕业,所以笔者谈不上现行办学模式的好与坏。但是笔者至少承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目前开展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说完全适应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再加上重庆文理学院地处西部小城,“囿于成本控制,高校一般倾向于分派学生到学校周边电视台、传媒公司各部门见习实习,或者在课外建立工作室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实践。但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专业见习、实习无法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有很深刻的体验,同时课外工作室中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理想化的,更多是出自对实际项目的模拟,无法真正使课堂教学自身和社会实践真正融合在一起”(王长武2012)。从这些因素来看,笔者认为以专业实体公司为依托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二、编导专业公司化办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专业公司化办学主要依托专业资源创办公司,完全以市场化模式运营,既进行生产、研发,又进行教学、实训和人才培养。以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和研究来看,公司化办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依托学校人力和物力资源自办公司,开展专业教学和公司运营;另一种是引进社会力量合作开办股份制公司,开展专业教学和公司运营。笔者认为,引进社会力量合作开办股份制公司,虽然公司化办学更深入,但是公司运营必然牵涉到双方利益分配,公司营利和专业教学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不太适合像重庆文理学院这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笔者倾向于自办公司,由学校聘任该专业资深教师担任公司负责人,负责公司经营、业务拓展、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等工作。公司管理和运营由学生全程参与,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控制。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以及以前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传统,笔者认为可以集中校内优势资源打造公司化办学平台——传媒总公司,并依据学生兴趣,分设“纸媒”“网媒”以及“视媒”三个分公司,供不同爱好的学生选择。三个子公司由学校选定教研室主任等担任公司负责人。纸媒子公司主要是报纸编辑、广告策划、撰稿、摄影等,可以承接广告策划、宣传文案、报刊设计、摄影、会展服务等业务;网媒子公司主要是网络编辑、网络策划、撰稿、摄影等,可以承接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编辑等业务;视媒子公司主要是节目策划、编导、制片、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等,可以承接中小型节目编导制作、婚庆礼仪策划、摄影摄像、电视纪录片拍摄与制作等业务。专业上这样细分可以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有侧重性和针对性,可以使学生学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在编导的某一个方向上学得更深入,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

(一)基于公司化办学的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公司化办学的思路,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企业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把职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企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与课程标准相衔接为标准,来设置和构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体系。1.大学基础课程与职业素养课程专业公司化教学改革不能违背大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该具备社会公德、思想品德。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职业素养类课程外,还是要开设大学政治、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基础课程。与此同时,还要开设本专业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广播电视概论》《艺术概论》以及公司运营类的相关课程等。这一类课程统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2.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司化办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因而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是公司化办学的一个核心任务。根据前面设置的三个子公司,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为三个独立的模块,分别与“纸媒”“网媒”以及“视媒”一一对应。学生在经过大学一年级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将在二年级开始就选择进入不同的子公司。不同的子公司会根据公司化运营的需要设置工作岗位,安排专业教学和公司运营,并将工作岗位的设置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真正按照公司运营业务流程开展教学。当然学生如果学有余力,也可以跨公司学习工作,这样才能做到“一专一能”和“一专多能”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实训过程模拟化、仿真化,学生普遍感觉没有真实的职场氛围,因而学习动力和压力都不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实行公司化改革后,教学过程与公司运营融为一体,以真实的业务和真实的项目为教学出发点,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专业知识,效果必然大不一样。

(二)基于公司化办学的考核体系

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以及毕业考核,一般以考试成绩或毕业论文为主要考核标准。公司化运营的专业办学模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工作业绩两个方面。1.学习成绩考核公司化办学的专业考核模式主要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为考核指标,由专业教师考核、学生互相考核、公司客户考核三者相结合。例如由团队成员组成的婚礼摄像小组,每学期结束时根据公司客户的反映、教师对摄像作品的评价、团队小组成员的互相评价决定每一个人的成绩得分。2.毕业论文考核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实行公司化改革的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更应该在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作出创新和表率。笔者认为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可以推行如下两种模式:学术论文模式(这是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是为部分考研深造或感兴趣的学生设置的)和毕业设计模式(主要是学生在公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设计毕业作品,如拍摄一部纪录片、出版一份报纸、开办一个网站、录制一期电视节目等等,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团队打造)。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业办学公司化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得到学校上上下下的通力合作和大力支持。搞好公司化改革,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理论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司化改革,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其能比别人快一步面对职场竞争,为将来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当然,编导专业公司化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公司盈利怎么分配,公司的教师利益如何保障,课程教学和公司运营如何协调,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等等。但是笔者相信,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拜的今天,高校也不能置身事外,尤其是一些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迎头赶上,进一步探索公司化办学的理念与思路,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他文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

作者:雷璐荣赵珈艺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第二篇: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发展

1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同于其他综合类院校,主要以应用为主,但是在应用的同时也不能缺乏理论知识,该专业所谓的应用,不是简单的摄像机等器材的操作,更多的是对画面、声音的塑造和创意,严格来说,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仅仅是对创意的实现.随着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媒行业越来越细化,微电影、晚会拍摄、演艺拍摄、现场直播、录播等等,尤其是电视台,各栏目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这对专业的拍摄与制作团队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显得尤其重要,发展方向、专业特色等应该如何发展,是应用型高校该专业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如此一来,教学才能更加细化,学生就业也会更加明确化和专业化.

2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应用型高校也是近几年才提出并开始建设的,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十年中,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办此专业,所以应用型高校该专业的教师相对缺乏,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数量严重缺乏.以黄山学院为例,黄山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目前有大一、大二、大三共计276个学生,虽然专业教师由最初的一人增加到现在的三人,但是这三位老师现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授课压力,这直接导致后期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没有办法顾及到更多的学生;教师的备课压力大,连轴转的讲课、备课,导致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除了不断的讲课备课之外,没有时间从事本专业的科研工作,没有时间接受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授课内容停滞不前,无法与时俱进;教师数量不足,也直接影响到教师无法专业于自己的领域,或专业某一领域缺乏教师,授课内容成为空白.所以,在应用型高校该专业的发展当中,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需要继续引进教师,改变现在师生比例不协调的状态,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要注意专业领域之间的互相补充,相互联系.其次,此类院校该专业在建设之初,教师队伍整体职称太低,这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相当不利.黄山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整体为助教,而一个专业的教师队伍无论从年龄还是职称都应城梯队分开,在年龄上应该形成老中青搭配,职称上应为中间大两头小,教师应大多集中在中级职称,高级和初级应较少,当然,对于新建院校或新建专业来说,这是无法强求的,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不断努力去提高自己职称,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等,尽快提高自己职称,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便利.

3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每所高校所在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高校可以依托地方文化进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安徽省黄山学院,地处徽州,徽文化自然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地方文化,学校把徽文化中的三雕、徽商的徽骆驼精神引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美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出徽州雕塑的特色,音乐专业中插入徽州民间音乐的内容等等,既能体现出专业的特色,也能为当地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做出贡献.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专业也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高校相同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也越来越趋于雷同化,所以,专业特色显得异常重要,专业建设如果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那么专业发展才会更有出路,对于学生来说,就业也会比其他高校学生更有特色.

4教学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

每个地区均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与优势产业,高校教学既离不开书本更离不开地方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而为地方服务也是高校应尽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双方是互利互赢的关系,在这一点,浙江传媒学院与浙江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有很多经验可取.浙江传媒学院和浙江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均地处浙江,借助横店影视城的地狱地域优势,结合发达的旅游产业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前来横店旅游的游客拍摄短片、制作团队纪念视频与纪念册,其次,学校也组织学生为游客重现影视剧片段,吸引游客参与,结合本专业深度开发旅游项目.这在前期已经做出了详细的策划,并且与当地旅游公司达成协议,为前来旅游的客户做出几套成熟的方案,在旅行团到达之前,将策划方案发至客户手中,提前做准备,在旅行团到达后根据所选择的方案进行准备、拍摄、剪辑,在旅行团离开之前,将成片送达客户手中,如此一来,在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大量学习和实践机会,一石二鸟,建设和推动本专业的发展.黄山学院所处的环境与此类似,黄山市是一个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旅游城市,本专业可以利用黄山地区的旅游资源,打造与旅游相结合的实践模式,打开实践型教学的发展空间,扩大本专业在皖南地区的影响力,从而为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铺平道路.学习浙江传媒学院和浙江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验,借助地处徽州地区地域优势,结合发达的旅游业发展本专业,为前来黄山风景区旅游的部分游客拍摄制作属于团队的纪念视频和纪念册;也可以利用在该地取景拍摄的著名影视剧(如《小花》等)取景地进行情境重现,吸引游客参与情境演出.所以,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也是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策略之一.

5产学研合作共同发展

学以致用是高校教学的目的,尤其在应用型高校,这一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产学研合作则是应用型高校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在学校对专业的基础学习,掌握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能力,之后,将学校所学运用于企业产业的实际操作当中,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当然,学校学习是无法完全满足实际运用的,许多的技巧和市场理念都需要切身去体验,通过企业项目的参与制作和科研项目的开发,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拓展自身专业视野,在学生毕业之际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不但提升了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学校的办学、科研水准,对企业也提供了便利和融入了新的思想,一举多得.为了实现学生毕业与市场无缝对接,提高就业率和对口率,大多数应用型高校都已经将教学融入到产学研合作当中,而且各具特色.黄山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虽然招生三届,但是也已经较早的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在2012年7月,黄山学院与黄山天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至今已一年有余,总体情况良好.在今后的合作当中,应与天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加强合作深度,实现更大范围的合作.第一,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批进入企业实习实训,而不是局限于工作室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以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第二,根据企业业务的扩大与学生学习层次不同,安排不同的学生从事不同的企业服务,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第三,扩大合作范围,进一步实现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与广编专业以外的专业进行合作,扩大横向合作范围,实现全面合作,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学到课堂学不到的知识;第四,在企业选出指导教师,与学校选派的辅导教师合作对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以各自擅长的部分教授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第五,在企业实习实训考核优秀的学生可留在企业或推荐至较好的单位工作,形成鼓励机制.其次,转换思路,可与旅游公司或影视基地签署校企合作,不但可以拓展我校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拓宽就业面,不过,目前只停留在想法,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可以在广编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旅游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旅游思维与旅游观念,与本地优势结合,可以轻松在旅游公司利用专业优势实习实训或就业.

6结论

对于一所高校乃至一个专业来讲,定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特色,该专业才能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主要在于“应用”二字,不同于理论型和科研型高校,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该产业的发展的背景下逐步探索并建立的.选择与专业定位一致的教师非常重要,相对于科研型高校和理论型高校来说,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更重要的在于应用,虽然应用型高校教师现在并不充足,但是在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自己的定位,选择适合学校与专业发展的教师.第三,人才培养依托当地特色文化,不对对当地特色文化有很大的贡献,而且能够体现出一个高校的才人培养特色.第四,地方优势产业与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是互惠互利的,各地区的的优势产业各不相同,比如旅游、工业、贸易等等,在应用型高校能够为其提供人才,而产业基地能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并且双方都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产学研合作的综合发展,既是检验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成果,也是学生进一步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综上所述,从定位到教学再到实践,最终产学研相结合,一整套的发展模式与思路对于应用型高校是比较实用与完整的,对于应用型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也能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还有一定的创意思维,更有一定的市场理念与市场经验,如此一来,应用型高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也能走出一条属于高校自身的特色之路.

作者:坚斌方婷婷单位:黄山学院艺术学院黄山学院团委

第三篇: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方式

1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方式策略探析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一套成熟的教学方式是不可缺少的,培养专业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离不开相应的教学方式,每个专业都不相同,应根据专业特点探索相应的教学方式。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不只是设备的操作、技能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建立广播电视思维。[5]

1.1理论教学方式探析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由于广播电视的媒体特性,该专业兼跨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的特点,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也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理论课被认为是枯燥的课程,所以,需要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接受到应该学到的知识,也不会感觉枯燥,这就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照顾到学生兴趣,将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在授课方式上寻求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首先,课程的设置方面,要处理好“重基础”和“实践快”的关系。其次,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课程学习连续性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面和最大限度地学习选修课程,以增加储备知识。再次,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不能照搬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对于本专业和本专业的学生并不适用,对于本专业理论课的讲授,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1.2实践教学方式探析

面对21世纪我国传媒业的巨变,特别是在广播电视与其他传媒的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形势下,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人员,不但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知识链接、较高的思想层次等等,更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所以,实践课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4]首先,随着专业的发展,“通才”教育已经引入该专业,影视作品自身集合多学科特性,根据这样的趋势和特性,实践课程设置要顺应当前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拓展和强调广播电视业务方面的应用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和教授内容应紧跟时代。学校并非企业,资金相对缺乏,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缓慢,所以,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尤为重要,实践课程设置应当符合当下传媒行业的发展。再次,实践课的教学方式也应当根据课程的特点,联系实际,结合最新的创作理念进行改变。

1.3WORKSHOP工作室教学方式发展策略探析

WORKSHOP在美国是一种非常普通和多见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手法,当今,WORKSHOP工作室教学已经是高校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也是高校里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之一。WORKSHOP教学,有几个人进行集会式的讨论,导师进行示范,通过当场练习、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学。[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WORKSHOP工作室教学非常适合本专业教学,通过在以往教学中的尝试,虽然并不系统和正规,但是也略有心得:第一,注意课程的选择。和其他专业一样,本专业也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WORKSHOP工作室教学,需要从培养计划的所有课程中进行选择。第二,课程的设计。对于WORKSHOP工作室教学来说,课程的设计必须要与时俱进,逻辑严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等。第三,课后总结与点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张WORKSHAOP工作室教学时,应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要完成的任务或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一段时间的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对这一阶段的课程进行讨论、探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策,寻找解决方法,对实践成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新。

2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

实践是该专业的根本,学生的所学成果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也是本专业应用型的体现。因此,合理利用专业工作室、实训室、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校企合作单位等资源安排学生实践成为广大高校共同探索的专业发展之路。大多数高校均已在课内或课外利用现有资源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对于我校来说,硬件建设尚不完备,但对于发展中的专业而言,硬件逐渐完善,学生培养逐渐走上正轨,所以,不得不提前思考,未雨绸缪。

2.1校园电视台建设

广播站是每个高校都已经建立的校园机构,是为有朗诵、播音等特长的学生提供的一个实践场所,但是校园电视台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的,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说,尤其是对于有传媒专业的院校,校园电视台的建设必不可少。

2.2实训室、工作室建设

工作室、实训室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高水平的部分,是教育硬件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的建设对于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进行投资建设。

2.3校企合作

除了组织学生外出采风,高校更需要与当地媒体,如电视台、传媒公司等机构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能有机会联系社会,参加市场化短片的制作,在毕业之时能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校企合作是促使学生进入市场化实践的桥梁,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不但能够夯实专业基础,更能够熟悉市场,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就是在毕业之后,能够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用于社会、用于工作,而经历企业项目的制作,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离社会和市场更进一步。

3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项目化教学;平台

广播影视教育作为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的繁荣兴盛与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密不可分。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却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产业需求。主要体现在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模式不合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缺乏项目实践能力;人才获得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跟不上产业的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综合化、应用型、服务型需要,缺乏创意、创新和创业意识与专业能力等多方面。项目化教学的内涵:所谓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围绕一个校内外实际性的生产活动项目,在校内外导师的双重指导下和跟踪评价下,使学生从影视创作的前期策划、导演、拍摄到后期的制作、包装合成等环节都能得到训练。

1项目化教学平台建设依据

(1)当前高等院校的广播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操机会少,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需要,影响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广播影视专业设置不是从社会需求出发,而是根据本校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胜任能力设置课程,因而过窄过偏,脱离社会实际。(2)目前,我国广播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大多停滞在传统的模式上,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对该类人才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需求,培养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并不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与社会脱节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的提升。(3)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老化,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未来广播影视策划、制作与传播的中坚和人才资源,广播影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广播影视教育的水平,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创意创业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2项目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原则

2.1始终贯穿平台思维,创建项目承载平台,以项目驱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化的落地需要载体,平台化运作作为企业公司成熟的运营模式,可以借鉴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项目实践中,通过创建项目承载平台,以平台为中心进行项目化教学,以项目驱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将平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1]。

2.2紧跟传媒行业的业态新发展,迎合业界对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不断优化重组实验室资源,完善实验实训环境,为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供良好基础传媒业面临新的业态发展,全媒体的融合应用需要相应的人才专业技能。作为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紧跟传媒行业的业态新发展,不断优化完善实验实训平台,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了一个全媒体交互式的综合性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及项目化教学应用,进一步训练专业学生的面向媒介融合的应用技能,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业界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

2.3实验教学与教育科研、社会实践等实际应用结合实验教学与课程、科研、服务实践紧密结合才会富有生命力,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实验教学中的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部分内容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部分来自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也有的来自社会实践和实际应用的项目。项目具有新颖性、综合性、探索性、实用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特色,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有益。

2.4进一步扩大“校校”“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规模,加强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目前的校内、校外专业实践平台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一些新兴的企事业单位,包括新媒体的运营单位、公司,进一步扩大“校校”“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规模,根据新业态的新需求,补充完善实验实训项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满足业界对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

3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实施

3.1平台架构

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项目化为驱动,重新整合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服务型应用人才培养平台。图1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根据项目化教学平台建设的依据和原则,构建基于项目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型项目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基于生产过程的角色体验式平台,广播影视节目创作平台,校内外专业比赛平台,横向、纵向科研课题项目训练的拓展平台。构建服务型应用人才培养平台,包括立足项目开发为依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拓宽服务型应用培养的渠道,拓展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并且把毕业论文与实习、项目开发相结合。

3.2平台内容

3.2.1构建项目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项目为中心,改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把专业基础课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点,像传播学、广播电视导论等基础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观摩法等,结合经典的项目作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兴趣效能性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室、实训室、工作室(简称“三室一体化”)等项目训练,使学生从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项目实践中,构建创新创业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体系[2]。结合传媒类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继与Adobe,Apple,Autodesk,达芬奇,大疆无人机等公司建立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协同共建五大课程模块;同时拓展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广师视频”的教学功能,编写了《广师视频新闻理论》指导书。加强校外通过实习基地实践实践平台建设工作,新建十多个专业实习基地,与广州团市委共建的“穗团新闻”实习基地被评为2013年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印刷《穗团新闻纪实》一书,进一步拓展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途径[3]。

3.2.2构建创新创业型项目实践平台

这是基于项目化基础上的设计、开发、应用多维度综合实验实训平台。(1)角色体验平台。该项目实训平台基于广播影视作品的生产过程,强调提高型、设计型、综合创意型实训实践。以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院内校园电视台《广师视频》的项目实践凸显文化创意能力,学生参与校园电视新闻、校庆专题片、形象宣传片、微视频等节目的策划与制作,从而使学生在这些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全流程项目中得到了锻炼。《穗团新闻》是我院与共青团广州市委共同开创的一个校外角色体验平台。《穗团新闻》栏目中的《志愿者》《青联专题》《焦点人物》等节目的稿件撰写、现场出境采访、拍摄、后期剪辑、合成、演播室录制都是由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制作完成。校内角色体验平台《广师视频》以技能的综合训练为主,校外角色体验平台《穗团新闻》以训练学生的艺术把握能力、大型项目实操能力为主。(2)创作平台。在校内外两个角色体验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延伸实践教学覆盖范围,鼓励教师通过组建学生创作小组,积极参与学科专业竞赛以省级以上专业比赛,同时也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报道。校内每年主办数字媒体节、电影节为编导专业学生提供了项目创作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作为专业师生优秀作品的展示平台,提高了师生创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院申报的横向、纵向课题作为学生项目训练的拓展平台。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在“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3)技能认证教学平台。为提高我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双证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继与Adobe,Apple,Autodesk,达芬奇,大疆无人机等公司合作建立技能认证的教学平台,协同共建课程模块。通过技能认证教学平台,为需要进行技能考证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培训与考证服务,具体包括Adobe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Premiere,AfterEffects,Acrobat,Illustrator,Fireworks,InDesign等设计类软件技能、实操能力认证。近三年,实验中心累计组织了Adobe设计软件的培训和认证共9期,大疆无人机认证3期,Apple应用开发认证5期,累计294名学生获得了行业权威公司颁发的认证设计师证书,这为学生应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以及企业设计类岗位增加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学生整体核心竞争力明显,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2.3构建服务型应用平台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需要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好坏的重要依据。为尽早与广播影视产业接轨,在人才培养中构建服务平台,强化在校学生服务能力的教育尤为必要。(1)建立“校校”与“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突破只是把学生送到实习单位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中心,通过强化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多方联动关系,形成协同创新中心,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2)基于工作项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服务应用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相结合。立足项目开发,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教育,以让学生提前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4]。(3)毕业作品(设计)与创作直接服务于项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作品具有很强的项目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在毕业作品的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结合我院合作单位的实际项目来报选题,选题确定后,毕业作品的创作全过程都在平台的指导和监督下去完成,发现问题的,指导教师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这种反复的实践和磨炼,学生毕业作品的创作既可以按时按质完成,同时又可以为合作单位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为我院项目化实践教学不断提供原动力。

4以项目化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效果

4.1通过实施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广播影视人才培养中教室与实验室教学内容的脱节的问题。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可进一步统筹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能把在教室里面讲解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了广播影视人才培养中教室与实验室教学内容的脱节的问题。4.2通过全方位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广播影视人才培养中存在实践能力、创意能力和综合技能不强的问题。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服务水平,增强了就业核心竞争力,在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上取得了可喜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与广泛推广奠定了基础。4.3推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项目化广播影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研究、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与技能。目前,我校项目化实践平台已变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4.4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实践平台。项目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对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交叉性、体验性以及服务性功能,为学生专业能力、创意能力的开发、施展、延伸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有效实践平台。

5结束语

通过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改变了不适应广播影视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种融创新、应用与服务于一体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广播影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和综合竞争力,为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可具操作性的思路。

作者:陈军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颜彬.以工作坊为中心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电影评介,2015(8):90-92.

[2]陈军.基于“三室一体化”下的全方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西部广播电,2016(11):46-48.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篇10

受到知识文化水平和生活圈子的限制,少年儿童很难像成年人那样通过读书、读报、读新闻类杂志和人际交往等途径获取信息,电视新闻的直观、可感、形象性和大众化,使之成为少儿了解新闻最方便、最快捷和最有趣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少儿每周至少看电视22个小时,远远超过了读书和看报的时间,中国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卜卫曾对少年儿童在不同的需要下对媒介的选择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在需要了解新闻时,少年儿童选择电视媒介的占53.5%、其次是广播21.2%、报纸13.3%、书籍3.0%、其他11.7%,可见少儿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道。英国广播公司1972年开播专门针对9-15岁儿童播出的《新闻巡礼》,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新闻节目;1995年10月1日,上海有线电视台创办了新闻节目《“小小”看新闻》,是我国第一个以少年儿童为收视对象的电视新闻节目,节目问世不久就受到舆论界的关注和支持,宣传部领导主张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新闻触角伸向儿童世界。虽然我国少儿新闻节目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但目前已经有中央台少儿频道《新闻袋袋裤》、中国教育电视台《少儿新闻》、上海东方电视台《东视少儿新闻》、南京台《南京少儿新闻联播》、四川电视台《亮眼睛》、武汉电视台《武汉少儿新闻》等一系列具有一定开拓性和影响力的节目。

由于少儿群体特殊的认知能力和收视特点,少儿新闻的报道内容、形式、新闻语言选择都与成年人电视新闻有着很大差别,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特殊的定位和作用。

1.1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

作为专门为少儿制作的电视节目,它的定位是有其特殊性的,节目定位一般包括收视对象定位、表现对象定位和节目风格定位,我们先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看少儿电视新闻的独特性。

1.1.1节目收视对象的定位

收视对象即节目的收看对象,儿童是人类生命的一个时间概念,它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同一人群。按国际通用的准则,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条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然而,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层次,“西方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心智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3至7岁为感官期,儿童根据显而易见的感官刺激来认识产品价值,7至11岁为分析期,儿童对产品类别、售价、功能等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开始明白物质的社交意义,11至16岁为反省期,孩子对市场的产品类别,销售地点、推销策略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明白品牌的意义,明白物质的价值,除了满足个人喜好外,还可以用作社交筹码”。由此可见,8岁以上的儿童才开始摆脱单纯的感官认知,能够理解和分析事物。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不同,除感官之外,受众需要有一定的理性理解和思考能力,3-7岁还属于幼儿时期,只具备感官的刺激反映能力,不具备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因此世界各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观众对象,多针对8岁以上的少儿观众,如日本广播协会NHK综合电视台《儿童新闻周刊》面向8-14岁儿童;英国广播公司《新闻巡礼》节目专门针对9-15岁儿童;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儿童新闻》针对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美国独立制片厂《尼克新闻》针对8-12岁儿童,德国电视二台《LDGD》新闻节目为9-13岁的儿童播出。我国目前开播的儿童新闻节目大多称为“少儿新闻”,专门针对8岁以上的少儿群体,根据国内外少儿新闻受众的定位特点,本文中“少儿新闻”讨论的受众对象是指8-18岁的少儿群体,文中所述儿童、少儿均指向这一年龄层次的群体。

1.1.2节目表现对象的定位

节目表现对象即节目报道的内容对象、拍摄对象。少儿新闻节目的收视对象是少年儿童,但节目的表现对象则不能仅仅局限于儿童,而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新闻本身最大的功能是传递信息,这是新闻节目与其他节目的区别,作为直接面向少儿的电视新闻,除了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之外,还必须充分考虑特定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

首先表现对象要具有接近性,即主要选择那些与少年儿童关系密切的事实,少年儿童中出现的新人新事,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反映广大少年儿童的苦恼和要求,这是区别于成年人电视新闻的首要因素,要以展现孩子们的世界为主。其次也应该把国内外大事通过特殊的报道形式介绍给少儿,并不是说少儿新闻只能报道孩子们的事情,现代儿童兴趣广泛、好奇心求知欲强、想象力相当丰富,作为信息集粹的电视新闻应该满足于他们多方面的信息需求。日本广播协会NHK综合电视台于1994年4月开设的《儿童新闻周刊》就注重了把成人世界的新闻深入浅出的播送给孩子们,节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周社会要闻,以与儿童密切关心的新闻事实为主;二是新闻要点,深入浅出的报道本周国内外大事;三是本周难点特别节目,使用模型来说明和讲解本周的要闻和难懂的词句。节目一开始播出就赢得了孩子们乃至老年观众的喜爱和赞扬,总之一切有利于增长儿童知识、寓教于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拍摄内容都可以成为少儿电视节目的表现对象。

风格定位即节目的格调及展现出来的文化特点与底蕴。施拉姆在《我国儿童生活中的电视》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这一概念,把儿童从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提升为主动寻求者,承认了儿童特有的情感、思维、生活,儿童节目风格是区分儿童节目与成人节目的关键,也是吸引儿童找到群体归依感和认同感的关键。他们特有的情感、思维、生活都应该用特殊的风格载体来体现。首先是风格特点的儿童化。儿童化即是以儿童的视点儿童的趣味出发来制作节目,符合儿童的欣赏要求。少儿思维行为方式与成年人不同,少儿电视新闻的表现形态也不是“新闻联播”类成人节目的翻版。儿童看电视一般都是为了轻松和娱乐,即使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获取信息,也不能等同于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孩子们喜欢充满神奇性、趣味性、幽默性、想象力的节目。从新闻语言的选择、节目背景画面和字幕设计、道具的选择、主持播报形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特别是对于国内外大事等儿童不熟悉和未知的信息,编导要充分考虑少儿的认知特点探索适当的表现形式。“心理专家认为未知和不寻常的图像本身并不能激起小观众创造性的联想,因此,必须通过儿童已经熟悉与了解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把想象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连接起来。”只有真正充满童真童趣的新闻节目才能吸引少儿观众的眼球。

其次是快节奏大容量。儿童看电视注意力集中程度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他们会不断的把目光移向别处,同时伴随着其他活动,据调查,儿童注视电视屏幕注视的时间长度很少超过30秒,绝大多数少于5秒,因此拖沓冗长、单调缓慢的节目他们并不感兴趣,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节奏明快、轻松活泼。同时,要不断转换画面和话题引起他们的注意,比如在介绍新闻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介绍、历史典故、现代科技知识等资料、图片,适当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展示事实的背景,介绍一些技术问题,这就使报道大大增加了知识性,少儿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发生了什么”而且可以知道怎么样发生的,就能使节目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新闻的纯度和知识的含金量,等于对少儿观众的精神食粮作了精加工,让他们受到启发,提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功能

电视新闻主要有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社会功能,对于少儿来说,电视新闻主要具有传递信息、社会教育和情绪宣泄这三大功能。

1.2.1传递信息功能

“信息是指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电视新闻传播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传播活动,最基本的目的便是向公众迅速及时地传递信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急剧增长”少儿观众求知、探索和好奇的心理,同样刺激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而少儿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和信息容量大、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它比其他媒体更能吸引少儿观众。

1.2.2社会教育功能

“美国学者凯特?穆迪认为:‘电视培育是现代新人形成的条件’,电视文化中传播的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结构的形成能起一种与学校教育想媲美,甚至超过的检测作用、镜子作用、激励作用、启迪作用,这些作用既表现在电视文化能随时而迅速的唤起青少年迎合社会共同道德指向的行为欲望,也表现它无时无刻的在校正着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种种偏向”电视新闻内容与少儿生活密切相关,都是他们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具有贴近性和感染力,又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寓教于乐,变灌输宣传为巧妙的传播、引导,因此比单纯的社教节目更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电视新闻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在儿童可以从儿童新闻节目中获取许多知识,满足他们的信息欲求,电视新闻潜移默化地传输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学习,丰富儿童的词汇量,电视以其标准的发音,向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声音和生动的画面识别、再认和重现的机会。适当的收看电视节目,积累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学习也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学者霍斯顿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学校中成绩优异,表现出色的儿童,平均每周看电视的时间为10小时,而明显超过或者不足10小时的儿童明显成绩不佳”。

其次是培养了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儿童天生具有学习和了解社会的愿望,电视新闻是最直接简洁地了解社会的方式,少儿新闻对少儿世界新近发生的信息的反映,使少儿不再闭目塞听,开始学会了解和参与社会,养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习惯,“有关研究发现,观看电视新闻有利于儿童形成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政治参与感等”同时儿童在收看新闻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儿童跳出了狭小的认识范围,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认识社会,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行为规范,电视作为中介因素将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使儿童随着电视进入了成人社会,使他们积累了许多社会知识经验,促进了儿童社会化发展,电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的另一位重要的“教师”。

1.2.3情绪宣泄功能论文网在线

少儿也有在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宣泄自己情感的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与同龄人进行沟通,与同龄人共同谈论和分享他们身边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他们的疑问、他们的忧虑、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欢笑与苦闷都必须有一个宣泄的平台,制作专门针对少儿的新闻节目,使少儿有了属于自己传递信息的大众化平台,获得群体归属感,使他们的呼声能被社会注意,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被媒体尊重和认可,有利于实现他们心理的平衡。通过少儿新闻这样一个方式让他们共享群体信息、解决疑问,能够有效地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

2.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现状分析

2.1我国少儿新闻节目分析

2.1.1国内主要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状况,我们首先抽取国内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2个少儿新闻节目作为典型,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以便于准确地分析目前少儿新闻节目的现状。

1)《“小小”看新闻》

开办时间:1995年10月1日

开办单位:上海有线电视台

播出时段:每天晚上黄金时间首播、次日白天重播数次,

节目长度:10分钟

主要新闻来源:串播为主,自采为辅,主要挑选中央台和地方各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

主持方式:成人主持,姐姐形象。主持人王幸有张稚气未脱的脸,又有表演儿童剧的天赋,播讲新闻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又能绘声绘色,平等地与小观众进行交流

节目定位:

(1)受众定位:小学2年级到6年纪学生群体;

(2)节目表现对象定位:中央台和地方各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选取新闻性知识性、教育性兼具的内容。编辑人员还运用丰富的新闻资料编制成综合报道,系列小专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

(3)节目风格特点:

A、小时段大容量,日均播出新闻12条,少儿视角荟萃新闻精华;

B、找准“切入点”编出新意:与成人新闻相比,《小小看新闻》的导语和结束语的编写在整个编辑业务中显得更为重要,成年人熟悉的新闻背景,孩子们往往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这就需要在片前增补必须的背景资料,包括地图、图标、字幕,有的做成抠像配上相关导语,以此为基础,将小观众“导入”新闻事件,还邀请了上海的儿童心

理学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担任兼职编辑,针对少儿的关注点、兴趣点设置报道内容,选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使节目饶有兴趣;

C、编播有童趣视听少儿化: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注意贴近少年儿童,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有趣,这档节目在新闻诸要素完整保留的前提下,语言更为浅显易懂,亦庄亦谐,活泼有趣,很少教化味,为适应小观众的“消化能力”这档节目的播音语速适当放慢,一般掌握在每分钟200字左右;

2)《少儿新闻》(中央电视台)

开办时间:1996年

开办单位:中央电视台

播出时段:每天晚上8点首播,次日9:00——15:00分重播两次节目长度:5分钟

栏目结构设置:每次报道5到7条新闻,其中包括两三条口播新闻。每周六为少儿新闻专题节目

新闻来源:CCTV、教育部、共青团中央、CET、地方电视台、新华社、全国妇联、中央少年报等其他新闻单位,图像素材以CCTV为主。

主持方式:主持人造型为年轻的时事课老师。主持风格介于少儿娱乐性节目和成人新闻节目主持人之间,强调大气和亲切

节目定位:

(1)节目受众定位:8——14岁的少年儿童,即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

(2)节目表现对象定位:少儿新闻应当了解国内外重要新闻,包括政、经济、社会、科、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与少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关于少儿生活新闻的深度报道,少儿新闻的选题以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为主要依据,兼顾时效性和信息量。选题范围可参考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等综合性时事类少儿报刊,二是中小学每周时事教育的教材;

(3)节目风格特点:

A、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

B、强调少儿观众的积极参与,

C、注意新闻的解释和背景分析,

D、适应少儿观众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注重少儿观众的心理特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少儿新闻》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考虑到儿童电视新闻栏目要更具儿童的色彩,更名为《信息树》,并重新进行了设计:

《信息树》:

主持方式:主持人、小飞龙和一到两名儿童串联

节目风格特点:

A、注重信息性与指导性的结合;

B、大事件与小事情结合,把介绍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和国内外大事结合起来,把孩子们关心的事件作为节目的重要内容,激励孩子关系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C、节目制作可以通过发动学生提供新闻信息,增加节目的参与性;

D、栏目形式可采取信息报道、花絮、专题快讯、新闻摄影大赛和新闻外的知识。

2.1.2国内主要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总体特点分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述介绍的国内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小小”看新闻》、《少儿新闻》、《新闻袋袋裤》、《少儿新闻》、《东视少儿新闻》、《南京少儿新闻联播》六个中央及省市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的总体特点:

(1)播出时段与节目时长

一般来讲,8∶30-10∶30、12∶00-13∶30、17∶30-19∶30是少儿收视的三个黄金时段,这三个时段内,会形成三个收视平台,从以上六个少儿新闻节目的时段选择来看,首播和重播时段大多集中在晚18:00—19:15和中午12:00—12:30左右,属于少儿放学回家休息时间,准确地把握了少儿收视高峰时期。但是以上少儿新闻节目时长范围为5—15分钟,国内目前能够提供少儿新闻的电视台屈指可数,新闻节目形式单一,相比于电视上每天流动播出的长达1小时到半小时的各种成人新闻联播类节目、新闻专题、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追踪节目,短短十几分钟的少儿新闻节目处于节目长度相对较短、捉襟见肘的劣势。

(2)新闻来源

从以上各个节目的新闻信息采编来源来看,由于制作经验、制作水平的限制,最初开办少儿新闻的《“小小”看新闻》以及中央台《少儿新闻》都是以选取中央和地方各电视台电视新闻以及少儿媒体组织的提供的素材为主,并且都以串播为主,自采为辅,处在借用、共享资源的阶段。随后一些电视台开始意识到儿童视角的重要性,开始组建儿童小记者网络,让小记者自己采集校园里、生活中一些倍受儿童关注的少儿时事、生活趣闻,他们在大记者指导下开始拍摄、写稿、录音,如四川电视台的《亮眼睛》、浙江台的《少儿新闻》,小记者的参与使节目更贴近少儿生活;《东视少儿新闻》是全国第一档完全由少年儿童自己采写、自己拍摄、自己主持的少儿新闻节目,探索出了由少儿自拍自编自播的新形式,极大地发挥了小记者的积极性,活跃在儿童生活周围的小记者也为节目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南京少儿新闻联播》接受来自市内少儿观众的的DV短片、新闻图片和文字稿,更是提高了少儿观众收看和参与少儿新闻的积极性。

(3)主持方式

常见的少儿节目主持方式有四种:成人主持、儿童主持、动画人偶主持和混合主持,从以上节目分析看出,大多数媒体少儿新闻节目多采用成人主持方式,主持人以姐姐或者年轻时事课教师的方式向小朋友讲述新闻,同时搭配儿童进行聊天或者串联,以求节目的稳重和把握分寸,部分新闻媒体在节目开播之初注重培养少儿主播,用儿童的语言、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主持,与儿童心理贴近,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即使是儿童主持,说的话也是记者和编导事先定好的,缺乏童真童趣,另外节目主持方式有些呆板,从节目开始到结束都单纯地采取让一个主播“说新闻”的方式,缺乏和场内的儿童交流沟通、互动和参与,肢体语言贫乏,缺乏新意和变化,容易让人感觉到只是成人新闻节目的“儿童语言”翻版。

(4)节目定位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15岁以下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主要时期:从出生到2岁的感觉运动时期;2到7岁的前运算时期,7到11岁的具体运算时期,11到15岁的形式运算时期,他研究认为,儿童不具备抽象认知的能力,儿童既不会进行即便是简单的理性思维,也不会去选择直观性之外的传媒来获取知识和进行娱乐”,前运算时期直观的动态的画面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但是没有主动理解、分析和记忆的能力,8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看懂画面和语言,并开始主动记忆和运用所接触到的印象深刻的事物,而随着生活阅历的加深和心智的日益成熟,16岁以上的少儿已经开始向成人转换,基本能够理解和接受成人新闻,因此国外不少电视台把少儿新闻的受众对象固定在8-16岁这个年龄阶段,英国《新闻巡礼》针对9-15岁儿童;,美国《尼克新闻》针对8-12岁儿童;德国《LDGD》为9-13岁儿童播出;奥地利《MINI-ZIB》

新闻受众对象为8-14岁儿童。从上表看出我国少儿电视新闻也大多将收视对象锁定在8-18岁的儿童这个范围。

(5)栏目结构设置:

从以上节目可以看出,我国少儿新闻节目在栏目结构上,最初只有单一的口播新闻形态,没有分板块也没有花絮、专题等插播方式,现在也只有小部分媒体分板块组织栏目结构,如中央教育电视台CETV-1频道《少儿新闻》把10分钟的节目分为《时事派送》、《小记者现在播报》、《少年说报》、《生活小贴士》,还有一些节目善于利用花絮、导播等多种方式进行插播,使整个节目更加灵活,覆盖面也更广,变动的节目结构形式和新闻播出更能够适应儿童活跃跳动的思维特点。论文网在线

2.2我国少儿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2.2.1节目量少难以满足巨大受众市场的需要

前面已经分析过我国少儿节目占所有电视台节目总量的3%左右,少儿新闻节目比率就更小,国内少儿节目从的品种和数量上看,多为动画片、游戏比赛、智力测试和器乐演奏、歌唱比赛,真正发挥电视直观视听优势,贴近少儿生活,反映少儿精神面貌、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新闻、专题电视节目,可谓风貌麟角。由于制作水平的限制和市场利益考虑,我国少儿电视长期缺乏高质量的自制节目源,以最具实力的央视少儿频道为例,动画片播放比例占整个节目的四成以上。“在央视少儿频道每天总时长达18个小时的节目播出中,重播节目时间占了总时长的六成以上。在较早开办的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和南方电视台少儿频道,大量重播的动画片也成为其主打节目,甚至在播出的内容中,还有超过两成的妇女和老年人节目,自制儿童节目所占比例很少。而且在播放的动画片里,国外动画片又占据了较大比例”,专业化强、真正贴近少儿生活、提供少儿成长所需信息的节目数量严重不足,我国的少儿新闻节目刚开始创办的时候,不少电视台,把播出时间仅定为5分钟,而且附属于其他娱乐益智栏目,没有独立的栏目特点和专业的制作人员,直到现在,大部分儿童新闻节目也多是10-15分钟,总量依然不足,播出时间段也不适合儿童收视习惯,其后由于制作水平、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不少少儿节目中途夭折,如浙江电视台《少儿新闻》、北京电视台的《小灵通》等多个节目在整体节目改版时被删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总体来看,少儿新闻还没有引起绝大多数媒体的足够重视,节目数量严重偏少,以至于在调查中发现没看过少儿新闻的儿童占62.5%,转而收看成人电视新闻节目的占46.7%,从来没看电视新闻的占19.8%,调查中很多儿童除了知道中央台“新闻袋袋裤”之外,就不知道是否有其他的少儿新闻节目,这些数据虽然只是武汉地区的一个样本,但是足以证明我国少儿电视新闻严重偏少的现状,不少儿童在调查中提的最多的建议就是我国目前少儿新闻节目较少,覆盖面不逛,他们十分喜欢和需要看少儿新闻节目却无法看到,他们期待多开办一些益智类的少儿新闻节目,在广电总局发出各省市开办少儿频道的要求后,希望能在少儿频道中多一些自制的儿童新闻节目,满足我国少儿的信息需求。

2.2.2现有节目存在成人化倾向

据对国内节目和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目前已有的少儿新闻节目存在成人化倾向,“成人化,即用成人的思维模式,成人的眼光和行为方式来主持和制作少儿电视节目”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主持成人化

这是少儿新闻节目成人化反映最严重的问题。在调查中,不少少儿表示,少儿新闻节目成人主持缺乏童真童趣,刻板传统的播音模式,虽然穿着小孩子的衣服,扮小孩像,但是说话严肃庄重,是成人风格,动作单调,缺乏肢体语言,有的节目虽然有儿童参与讨论,但是成人主持始终占据主动话语权,缺乏平等交流,以一种灌输说教的方式播新闻、说新闻,还有部分节目提倡完全的儿童主持,但是儿童主持失去了少儿的天性和个性,明显在节目制作之前,台词已经由成人编导们写好再背的,儿童主持变成“机器人”,按照大人的意思,说大人要说的话,做大人喜欢做的样子,在僵硬的笑容和机械背台词的动作里,孩子们真实的声音被扼杀,童真童趣也被禁锢。

(2)节目内容成人化

近几年,少儿电视新闻已经逐渐由以单纯解说国内外大事转变到注重贴近儿童生活的角度,但是在调查中,觉得现在的儿童新闻节目很好看的仅占15.2%,不好看的占20.75%,觉得一般的占40.08%。觉得一般的人比较多,主要原因是节目教育性太强,缺乏儿童的乐趣。这就直接体现了少儿新闻节目内容的选择中,理性教化性强的内容太多,过分突出了节目的教育功能,儿童思维还很不成熟,也没有成人那样的人生经验和丰富曲折的阅历,要他们让自己的思维脱离自身,升到一定的理性的高度认识事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新闻节目本身以传播为主,只能在传播过程中隐性地让儿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少儿新闻解说、画面如成人一样理性严肃是很难让儿童理解的,节目内容虽然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但是都是些教导激励、提供典型树立榜样的,甚至是长篇大论的儿童会议新闻,很难让儿童感兴趣,“少儿新闻成了学校活动和会议新闻,表面文章越做越多,小记者小主持人沦为话筒架,接受采访的孩子居然也一嘴的官方语言。到最后,所谓的少儿新闻成了仅由少儿配音的有少儿活动画面的成人小儿科,怎么着都让人觉得有些轻飘飘的,既不为成人接受又丝毫引不起孩子们的兴趣”

(3)节目制作成人化

少儿新闻节目制作应该与成人节目有很大区别,少儿节目应该贴近儿童审美特点。少儿新闻按照成人新闻的拍摄、剪辑、解说、配音方法,不注重节目包装、音乐、美术、字幕、节奏等因素的儿童化,对少儿审美特点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少儿新闻不能如成人新闻制作那么理性、严肃,节奏明快、解说剪辑故事化、配音适当夸张幽默、配以有趣的情景音乐,字幕标题适当俏皮化才能适应儿童的收视特点和收视兴趣。

3.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对策分析

3.1转变少儿新闻节目传播观念

首先必须把儿童节目制作的传播观念从以传者为中心转移到以受众客观需要为中心。有专家研究指出,受众的需要主要包括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升华需要、宣泄需要和娱乐需要,儿童时期正处在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时期,对于儿童来说,求知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求,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电视是他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体,他们看电视除了娱乐之外,也希望从中获取一些知识。在前面两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儿童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其他节目所不可完全代替的,他们有很强的求知的需要,对少年儿童而言,新闻就是知识,告诉他们闻所未闻的新知,看了一条新闻就增长了一些新知。在全国各省市开办儿童频道的契机下,我们首先应该根据实际,增加少儿新闻节目的数量,增长少儿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提高少儿新闻节目的质量,以满足四亿少儿观众的信息需求。

其次是要将“教育为主”转向“寓教于乐”。调查问卷中,很多少儿不喜欢看现在的少儿新闻节目的原因是节目的教育性太强,缺乏童真童趣,由于少儿受众的特殊认知特点和注意力集中稳定程度的影响,枯燥单调的“教化”会使他们失去对节目的兴趣,“新闻联播”式的少儿新闻是不符合他们收视兴趣的,少儿新闻应该在新闻诸要素完整保留的条件下“寓教于乐”,选取贴近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用灵活多变的栏目设计形式生动有趣的解说方式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他们喜闻乐见的主持播报形式来吸引他们,做到编播有童趣、视听少儿化、亦庄亦谐、活泼有趣,少一些教化味,多一些趣味。少儿电视新闻的寓教于乐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主持播报上,用趣味实例中解说新闻,在主持人动手操作中播报新闻,或与少儿主持、少儿记者讨论中主持新闻等,当少儿对电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自然会产生饱满的收视情绪;在节奏安排上动静结合、松紧有致;在声音、画面的制作上童真童趣等等,都是寓教于乐的好方式。

3.2改进少儿新闻节目制作理念论文网在线

3.2.1少儿电视新闻栏目设置

“栏目是按照一定的方针和目的,将某些内容、性质、功能、形态相近的节目纳入定期、定时、定量播出,以将节目形式和内容整体固定的方式。”因此要做好电视新闻节目,首先必须固定好栏目框架。一般来讲,栏目定位包括栏目的理念宗旨、内容、收视对象、播出时段、栏目时长和栏目结构几个主要的方面,根据以上章节对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分析和受众特点分析,我们的少儿新闻节目应该改进栏目结构设置方法:

(1)栏目理念和宗旨定位

理念定位即明确少儿电视节目在启智益体方面的价值取向。少儿新闻节目承担着给广大少儿提供信息,进行社会教育的责任,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向少年儿童提供与他们特定的年龄段相适应的、与他们成长相关联的新闻资讯,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和宽阔的胸怀。通过了解时事,让少儿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并不断增强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让少儿更多的了解同龄人的生活,培养他们关心和理解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情操,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少儿新闻栏目基本内容设置

新闻内容选择的价值包括影响力、及时性、接近性、显要性、异常性、冲突性和人情味,对于少儿新闻来讲,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一方面,人们希望了解特们周围发生的事件,因为这些事件对他们可能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同他们有情感联系的事件和人物容易产生亲切感,总之,只有在人们生活说在地区发生的事情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才有新闻价值”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少儿新闻栏目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序:首先最重要的应该是儿童身边的校园、家庭、生活、学习、成长、娱乐有关事情中最新出现的动向,其次是国内外其他地方与儿童群体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再次是儿童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热点问题和重大国际、国内新闻。少儿新闻内容一定要适应少儿观众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适当穿插新闻的解释、背景分析和典故,注重少儿观众的心理特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3.2.2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制作方式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是以少年儿童为传播对象的电视节目,它最主要的特征是要有针对性和新闻性。针对性使它区别于一般性的成人收看的新闻节目,新闻性使它区别于卡通、游戏等其他少儿节目。现在的儿童不但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长的压力。许多儿童(特别是城市儿童)不得不每天忙碌于学习,心理上是超负荷的。这两个基本特征要求少儿新闻节目的制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符合少年儿童追求新、奇、乐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少儿新闻的编辑制作上一定要注意与成人新闻区别开来。

3.2.3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播报方式[

主持人一直是困扰儿童电视节目的重要因素,“电视节目主持人,不是简单的播音员,也不是简单的自然角色的体现,而是要去创造一个被规范了的、符合观众审美需要的、特定节目或者栏目中的新形象。”节目主持人一般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是一个节目标志,如提到鞠萍人们就会想到《七巧板》,因此主持人的播报主持形式对树立整个节目的品牌和美誉度、知名度尤其重要。

首先要根据栏目风格特点选择适当的主持形式。我们常见的主持形式有三种:成人主持、儿童主持、动画人偶主持和混合主持,这三种形式各有各的优点,在以上调查中,我们发现喜欢儿童主持的占45.7%,喜欢混合主持的占23.9%。

其次是注意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角色是指根据整个节目的情景、情节发展的需要,扮演具体节目中的形象,这个形象是根据编导的意图和整个节目的需要精心设置的。少儿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一般包括“姐姐型”、“同龄型”、“卡通型”、“朋友型”、“长辈型”、“老师型”、“英雄型”,具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该有不同的主持角色,“7到10岁的儿童属于学龄初期,思维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思维性过渡,同龄型、老师型、英雄型,可以满足少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需要;而11到15岁是少年初期,朋友型、老师型和英雄型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感到平等和尊重”,因此同龄、老师、英雄、朋友这四种角色类型更适合少儿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一旦确定角色类型后,主持人就应该全力以赴融入自己所在的角色,如在中央台《少儿新闻》栏目设计中就直接表述了主持人角色定位为主持人造型为年轻的时事课老师,主持风格介于少儿娱乐性节目和成人新闻节目主持人之间,强调大气和亲切,而上海台《“小小”看新闻》的主持人王幸则是平易近人的姐姐形象,总之少儿节目主持人应该找准角色并融入角色。

虽然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向少年儿童提供与他们特定的年龄段相适应的、与他们成长相关联的新闻信息,是电视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是一个电视专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相信我们的电视人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我国少儿电视新闻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英).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2]黄匡宇.电视新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一版

[3]冉华.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

[4]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5]朱菁.电视新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6]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7]黄匡宇.广播电视新闻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8]刘海贵,张骏德.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9]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10]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11]申凡,戚海龙.当代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斯蒂文.小约翰(美).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美).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5]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