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1:13:11

思想道德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篇1

(一)农村留守人员思想道德状况堪忧。现在农村家庭里几乎只剩老人和小孩,小孩子也几乎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本来老人的思想观念就落后根本就没有文化,对小孩也是放任不管不顾。少数孩子即使在父母身边,但父母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很有限。而且农村家长教育孩子欠缺方式方法,一打二骂,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难于沟通,除了给钱,他们之间额感情处于荒漠化。久而久之导致现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扭曲,妨碍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取而代之的是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游戏、盲目攀比、打架斗殴、拉帮结伙。而且现在的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应试教育情况,因为升学的压力,学校都不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有的学校连一周仅有的一节思想课也被主科老师给换走了。这样思想道德教育难以前行。

(二)农村基层组织存在权力道德腐败问题。权力道德主体在农村主要是农村干部。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关键要靠以党为主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去落实。但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任免不科学,有的地方每当换届选举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贿选,买选票,请客吃饭的不在少数,几乎变成了谁给钱就选谁,这样选出来的基层干部根本就没有树立正确的公仆意识,他们身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的理想信念,只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这些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

二、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新农村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一要坚持不懈在农民群众中间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社会诚信教育,在农民群众心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二要对农民群众进行和谐文化意识教育,用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使广大农民群众坚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三要赋予符合时代和潮流的新内容,在农村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四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农民群众明确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鼓励和帮助农民群众树立荣辱观念。五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帮助农民群众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一要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的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都有文化室,以其为主要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活动。村委会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组织开展读报会、故事会、演讲活动以及观看教育片等,以此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二要把文化、体育、广播、信息等设施引进农村,提供农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1]。三要使农家书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开展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形成读书氛围,发挥其凝聚效应。农家书屋的管理应在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进行,要建立一项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其纳入村年度工作计划中。四要农村的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休闲、娱乐需要上,云南省是一个民族文化十分丰富的地方,应该鼓励农民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创新,鼓励有兴趣者组建民乐、地方戏曲、花灯、民族歌舞社创作出现代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产品,这样既可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实现自我价值[2]。

(三)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一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要重视学校思想道德的教育,确实保证好思想品德课的顺利进行,学校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上面更是要走社区,联系学生家长与他们进行沟通,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三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公安派出所、工商所、卫生院等单位的业务人员到学校进行禁毒扫黄、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法制宣传教育。云南农村是一个边境线很长的地区,受到来自境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必须更加重视此项工作。四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父母应该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不要眼里只有钱,就算是外出打工也要积极的与子女进行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3]。

(四)加强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本身一般只能够起到规劝作用,并不具备强制性得约束作用,当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时,仅仅靠道德教育是难以凑效的。如果辅之以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把道德要求上升为惩戒性得法律约束,一方面保护大多数社会成员免受不道德行为造成的侵害,另一方面,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把道德上升为人们的自觉意志。一要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云南边境线农村恰恰是法制意识最薄弱的地方,各个基层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增强全体农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观。二要在树立农民法律意识的宣传法律的方式上创新。应借鉴其他普法经验,将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法律条款用生动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农民更乐意接受。四要完善农村基层司法机构,让农民有事是可以随时咨询。要在普法的基础上彰显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是依靠社会舆论、价值评判、良知,通过说服、劝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社会上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道德和法律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道德为法律奠定了思想基础,法律为道德提供了依据。所以我们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二者,让农村的人们都知道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当前宁波地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该地区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建设,并提出了在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和改进该地区高职学生思想工作的新思路。

为充分了解宁波地区高职学生思想状况,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宁波地区高职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状况调查。调查范围涉及不同院校的25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调查主要包括高职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学习状态、个人诚信和法律意识、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就全市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调查反馈信息作一次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参照提出加强与改进我市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抽样调查结果情况

(一)宁波地区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基本良好

1.道德观念

(1)对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

调查中发现,我市高职学生互助意识和舍己利人的精神较为突出。当帮助其他同学会使自己受到损失的时候,有50%选择“帮助他,不考虑得失”,有23%选择“帮助他,将来找机会弥补损失”,另有27%选择“帮助他,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当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有50%的同学选择“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在如今社会道德不景气的状况下[1],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现象,这说明在我市高职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融洽、和谐的。

(2)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注重两者的兼容

在关于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调查中,有62%认为“个人要服从集体,集体也应尊重个人”,仅有26%认为“个人绝对服从集体,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有11.6%认为“个人服从集体,面对冲突,可以牺牲集体利益”。这说明大学生欣赏“鱼和熊掌兼得”的利益意识[2],他们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是非常愿意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2.对国家与社会的态度

爱国热情和民族的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个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3]。通过调查显示,我市高职学生的政治思想中,热爱祖国仍然是主流思想。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90%的学生认为尽管中国还很落后,但仍以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大学生爱国意识浓烈。与社会上普遍流行着大学生自私冷漠、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国家的观点相比较,实际调查结果并没有这么悲观,众多大学生已经明确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所以很关心国家大事,对政治形势具有一定的鉴别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我市高职学生已经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政治、社会问题,同时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3.价值观

(1)对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问题的认识趋于多元化

在调查结果中,56%认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26%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18%认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实现”。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我市高职学生逐渐开始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对金钱、利益的追求也较为突出,90%的同学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

(2)人生奋斗的目标更为明确与现实

49%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学习文化知识;44%的学生表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调查还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已经转为平民意识,51%的学生把成为合格的建设者看成是自己最理想的人生,35%的学生则把为个人成才看作人生奋斗的目标,而只有14%学生把为出国而奋斗当成自己人生的理想。

总体来看,我市高职学生在价值观上最重要的变化趋势就是努力寻求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积极健康,务实进取成为当今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二)宁波地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宁波地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持认同态度,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优秀传统公德得到了较大的弘扬。但是部分学生出现一些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主要:

1.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知、情、意、行不统一,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问卷调查中,约30%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不好,但可以原谅。人际交往中功利化明显,追求纯洁爱情,但缺乏责任感,约40%的学生认可“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20%的学生认为女大学生“傍大款”是个人问题,别人无需干涉。

2.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校园集体生活反应冷漠

35%的学生在学习上有“六十分万岁”的思想;46%的学生感觉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对校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50%的学生对将来就业形势悲观,并伴有焦虑心理。

3.道德责任感有所淡化

在面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时候,有36%表示敢于挺身而出指责无理行为;50%表示自己内心虽然想反对,但缺乏第一个站出来的勇气;还有14%表示明哲保身,对不良行为决不采取任何反对行为。这些说明我市高职学生更多关注自我,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4.心理问题

我市高职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通过调查发现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己前途信心不足。表现在学生自己没有自信,对未来担心。如担心自己能否通过各科考试的有22%,担心拿不到毕业证书的有6%,担心就业的有36%。(2)学习与发展的挣扎。62%的学生把“以学习为主,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自己今后的目标:而24%的学生由于自理能力差以及对环境、人际交往不适应等原因学习无从着手。(3)人际交往问题。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非常普遍,也是这次调查中反映最多的问题。(4)情感问题。渴望别人尊重自己的高达92%;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渴求别人尊重的有0.65%;入学后感觉孤独的有13%。(5)贫困问题。经济压力成为很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有29%的学生经济压力经常干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6)对现状不满。对学校感到失望的有0.89%,感到校园生活平淡的有26%。

在调查中还发现,我市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少寻求外援,大多自己独自承受煎熬,有24%选择上网倾诉,只有5%会求助老师。

二、加强宁波地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

()必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自尊和自卑的并存造成了较大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以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4],学习成绩一般较差,自卑感较强,逐渐产生悲观心理。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培养高职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专职的心理学教师、各级学生管理人员、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心理素质优秀的学生和家长共同为在校的学生搭建健康心理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和广播站等媒体及其他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氛围,力求实现预防问题发生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教育目标。

(二)与时惧进,构建新形势下德育目标体系

以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以当代社会主流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和民主与法制教育;以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教育。

高职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5],要建立就业观教育和咨询机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目的,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学生爱自己将来的职业,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和职责。

(三)多渠道创设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平台

除了课堂平台、丰富多彩而富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平台,还可以依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势,寻求构建校企合作德育模式的设想和方案,这些实践努力都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权利义务、平等竞争、民主法制等现代意识的觉醒,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内化,促进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要求。

(四)加强网络管理与教育

加强网络管理与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道德教育创新的必须。高职应把网络社会环境出现的新情况,增强时代意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适应网络载体的运作特点,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创新教育内容、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建设具有高职特点的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加强道德教育主题网页建设。

(五)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当前我市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涉及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诸方面,归结起来最根本原因是对马列理论学习不够,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他们对自身学习生活变化及人生目标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要改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必须强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两课”在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按照16号文件精神,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认真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两课”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要注意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既要体现理论上系统性,提高学生理性上认知能力,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要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和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鉴别力。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在思想教育中主体作用和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要通过提问平等讨论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选择能力。同时还应配合‘两课”教学,增开相关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如人生观指导课,理想成才专题讲座等,拓宽、丰富、延伸“两课”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峰,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5

[2]钱昌仿,王娟,掌握高职学生特点切实做好学生德育工作[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报,2005,(1):54-58

[3]刘富敏,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待加强[J]现代技能开发,2003,(3):14-15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美军/思想道德素质/法律保障/教育

美军军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是通过对军人的理想信念、政治观点、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规范等内容的教育,培养出符合美军思想道德素质标准的官兵。出于历史承袭的“依法治军”传统,美军军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中处处可以看到法治的踪迹,通过军队的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来保障军人思想道德素质达标是美军军人素质培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一、立法明确价值观、道德观,确立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素质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道德观问题。在倡导“多元化”和个性自由的美国,为实现美军新世纪的目标,军队丝毫没有放松对官兵世界观的统一再造,并以立法形式确立起一整套价值观、道德观,以打牢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

陆军野战条令中确立价值观与道德观。陆军野战条令FM22-100明确提出陆军的价值观为:责任感、勇气、忠诚、尊重、无私奉献、荣誉感,指出陆军职业伦理由忠诚、责任感、无私奉献、正直四个部分组成。陆军野战条令FM100-1对军人品德和陆军职业道德用了以下几个词作高度概括:勇敢、称职、献身、坦诚和同情心,以引导军人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西点军校学员旅规章》中体现道德观与价值观。规章总则第106条通过责任和性格的界定对学员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了概括性的要求。责任就是尽责任和需要的时候,以奉献精神主动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是义务感驱使你尽力而为地去做应该做的事。忠于国家、正直与尊重,是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和美军陆军一切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军官的就职誓言是国家赋予它的军官特别的信任,因此,国家和此种信任要求她的军官们具有最高标准的人格和性格。

军校《荣誉准则》细化价值观、道德观。荣誉观是价值观的体现。几乎每个军校都有自己的《荣誉准则》。美空军军官学校的《荣誉准则》除了把美空军的“核心价值观”:“正直第一,服务至上,事事争优”写入准则外,还把生活细节中涉及的荣誉问题都作了规定。例如:公正公平,不允许欺骗,对其他同学宽容但不能容忍其他学员违反准则的行为。荣誉准则也是切实予以实施的。根据《荣誉准则》的规定,每一位被告学员在有充分的合理证据证明他违反了准则之前都是高尚的。对每一个违反准则的行为都要进行全面的调查,主要惩罚就是从军校开除或留校察看。该校的学员联队队长马修·琼斯这样写道:“如果要问我美国空军军官学校和其他优秀大学的区别,我认为区别就在于荣誉准则、核心课程和我结交的终生朋友。荣誉准则对于外界简直难以想象,但对于这里的学员来说它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①

实质上,美军的军人素质培育工作中存在着一大冲突:一方面是美国法律体系对思想多元化的包容,对公民人权全面、细致的保护;而另一方面是军队里严厉的军事纪律和规则对军人事无巨细的限制,对军人牺牲的要求。因此,美军认为,只有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树立起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帮助官兵正确认识、处理这一冲突,做好美军军人素质培育工作。美军通过军事立法宣扬其特有的价值观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独立于地方的法律制度,从法律上避免了冲突的发生。另外,以法律形式明确价值观、道德观达标的具体表现,可以使官兵有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行为规范去遵循。这样,利用法律语言的精确、完整、简洁和可行的表述,美军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有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法律教材。/毕业论文

二、日常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范化、法律化

美军的日常训练、人事工作、行政管理中,处处渗透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这当然与思想道德素质本身同文化、专业、身心素质的密切联系有关。但美军日常训练、人事工作和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法律化,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被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1.军事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美陆军《士兵操典》这样概括士兵、军队和国家的关系:a.我是一名美国士兵,世界上最伟大国家的保卫者——发誓要维护美国宪法的尊严。我将永远忠于职守,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并要努力展示每一个士兵应当具有的精神和体力上的勇敢。在当兵和以后的年代里,我视责任高于一切。我说话算话。b.我将不失尊严和尊重地对待他人,同时期望他人也这样做。我不能容忍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或民族等原因而使士兵受到不同的待遇。如果发现影响本单位良好秩序和纪律的情况,我要向指挥系统报告。c.我要通过执行陆军价值标准,做到忠于我的国家、陆军、我的部队和我的士兵伙伴。我要服从上级合法的命令,维护领导制定的标准。d.不管处于怎样的形势,我决不会为了享乐、赢利或个人安危而做对不起我的制服、部队或祖国的事。e.我希望领导在我做错事的时候惩罚我,而在我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时表扬我。我要依靠领导在本单位创造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我作为一个个人能够学习和成长。最后,我为我的祖国和国旗而骄傲,我希望在回顾在陆军的那段日子,并且说,我为曾作为一名士兵为自己的祖国服务而骄傲。

陆军第12017号行政命令规定了美国武装部队成员在战斗中被俘后的行为准则。这一准则体现了美军对武装部队成员战时和被俘后思想道德素质上的要求,并把这种素质要求转化为行动上的具体对策:“我是美国人,为保卫我的国家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在部队里作战。我准备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我绝不放弃我自己的自由意志。如果担任指挥职务,只要我所指挥的部队还有办法进行抵抗,我就绝不让他们投降。如果我被俘,我将千方百计继续反抗。我将竭尽全力逃脱,并帮助他人逃脱。我绝不接受敌人所要求的宣誓后释放,也不接受敌人给予的特殊恩惠。如果我当了战俘,我将恪守对兄弟战俘的信用。我绝不提供任何可能伤害战友的情况,或参加任何这样的活动。如果我的职务高,我将担负指挥责任。否则,我将服从比我职务高的人的合法命令,并想方设法支持他们。如果我成为战俘后受到审问,我只能说出我的姓名、军衔、服役编号和出生日期。我将尽力回避回答更多的问题。我绝不发表任何背叛我的祖国及其盟国或损害其事业的口头或书面声明。我绝不忘记我是美国人,为自由而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献身于使我的国家获得自由的原则。我将信仰上帝和美利坚合众国。”②

美军还通过军规军纪主张公平和反歧视、反性骚扰。美陆军条例规定,对所有军人都要给予相同的机会和待遇,不论其性别、种族、肤色或原国籍。这对工作中与工作外的情况同样适用,包括营区住房、运输、设施、上学等事项。为了克服、减少不公正和歧视的行为,美国陆军条例AR600-20第4-4《士兵操行》规定,确保士兵的行为正当是指挥官的一项指挥职能。陆军部第350-20号手册《部队同等机会训练指南》中表4-7和表6-1列举了性骚扰行为以及根据《军事司法统一法典》的规定属于违反“同等机会”的行为。同样,在《美国西点军校学员旅规章》第一编第二章“学员行为准则”204条“肤色、性别、民族、宗教歧视、性骚扰”中,规定了公平的定义,即“上级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有责任做到最高标准的公平合理。学员要主动养成良好的服从领导和处理同事关系的意识,包括有关不同文化、性别、种族和宗教信仰问题。学员不得以肤色、性别、民族或宗教为理由歧视别人。”规定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性骚扰,都是

不可接受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还指出了对付歧视的办法。如果违反本条,将受到学校的违纪处分,甚至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2.军事训练法律制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军校规章对学员日常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评估。《西点军校学员旅规章》第三编“学员领导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第一章第105条提出,领导能力诸素质是通过强调与其有关的态度、价值观、信仰、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员。这种能力中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内容和评估标准分为职业动机、军人举止、团队精神、影响他人、关心他人、职业道德六条,每条在陈述总体要求外,设达标和优秀两个等级,以增强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美陆军野战条令FM22-102对军人团体精神的培养作了详细的规定。该野战条令规定了有助于形成凝聚力的训练原则:作为一个单位进行训练;以战时任务为目标进行训练;对成绩加以赞扬;对训练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评估。其附录一提供评定士兵之间当前凝聚力程度的工具,以帮助领导确定其部队是否朝着价值观、标准、任务目标、训练的正确方向发展。附录二列出优秀部队士兵和优秀部队的品质,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条令将军事单位和家庭单位等同起来,陈述为“每一个单位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士兵彼此之间非常熟悉——熟悉他们喜爱和厌恶的东西,缺点和优点,信仰和思想……营和营以上军事单位的战斗力依靠最小集体中的这些‘家庭’形成。”

3.军事人事法规以思想品德素质作为考核官兵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根据陆军条例AR623-105制定的军官考核报告表中,有多项有关思想道德素质的鉴定:首先是陆军价值观鉴定,对下列7项内容做出是或否的评价:荣誉,是否坚持陆军公开宣称的价值标准;正直,是否道德高尚、言行一致;勇气,表现出勇敢的精神和行为;忠诚,真正忠诚于美国宪法、陆军、所属部队和士兵;尊重,提倡尊严、关心、公正与公平;无私奉献,陆军的利益高于一切;职责,履行专业的、法律的和道德义务。其次是领导者品质/技能/行为鉴定,有关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包括:精神,是否积极进取、意志坚定、有主动精神和严格的纪律性;感情,表现出自控力,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创造,花费时间和资源提高团队、集体和单位建设,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根据陆军条例AR623-205,士官晋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价值观的考核,由考核员对任职人员就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将陆军和国家的目标与任务置于个人福利之上;在部队中具有并表现出自豪感,以团体中的一员工作;接受执行具有法律效果的命令的精神;言行老实可靠;在岗和不在岗都保持个人品德的高标准;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克服恐惧的能力,能坚持并履行正确的东西;支持机会均等。根据陆军条例AR600-200,美国军士有可能会因为“不胜任”而被降衔,不胜任的定义是:“军人的素质表明他不能履行其军衔和军职专业规定的义务与职责。”例如,士兵可因长期不偿还其未做正当努力以偿还的个人债务而受到降衔。很显然,这种赖账表现不符合美军对军人素质的要求。

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一旦写入法律,就变成了权利与义务,权利——法律给予救济和保障,义务——军人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使培育内容更加具有强制力,其实施结果是:符合培育要求的,军队必须给予鼓励和褒奖,不符合培育要求的,上级乃至同级都有权、也有义务必须给予纠正和处罚。这实际上也给予了奖励者和施罚者理直气壮的精神支持,形成一种良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环境。另外,把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融入行政、训练、人事管理法律制度,等于通过法律责任给它注入了有力的意志支持和物质支援,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变得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三、利用刑事法规对思想品德素质的最低限度进行保障

法律是道德的底限,美《军事司法统一法典》对那些思想道德素质极差,严重侵犯部队利益的行为规定了刑事处罚措施,以固守美军思想品德素质的最后防线。该法典规定由军事法庭对其77条-134条涉及的犯罪和违法行为施行惩罚,这些条款包括了三大类犯罪和违法行为:a.军事法和民间法中相同的罪行,如谋杀罪、强奸罪、鸡奸罪、纵火罪、入室盗窃罪和欺诈合众国罪;b.仅与军队有关的罪行和违法行为,如开小差、不服从命令、临敌行为不端和值勤时睡觉;在这一部分里第133条对“与军官身份不相称的行为”做了禁止和处罚规定,这几类行为显然违背了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故意伪造官方声明;无故不还债款;未经同意拆看他人信件;明知在银行没有存入可以兑付的存款,而且没有去银行存款的意向,却开出该银行的支票;当面或在其他军人面前恶语中伤另一军官;在公共场所酗酒并严重滋事;公开与声名狼藉的妓女发生关系;无故不赡养家庭。c.根据第134条一般性条款起诉的一般违法行为,涉及“所有损害武装部队的良好秩序的违纪和疏忽行为,所有破坏武装部队信誉的行为以及死罪以外的犯罪和违法行为”。在平时,军事法庭可以判处的刑罚包括从扣发薪金、监禁,以及扣发全部薪金和津贴,甚至死刑。在战时,最高军事法庭可执行法律授权的任何刑罚,包括死刑。行为是思想的表现,上述几类行为是思想道德素质严重不达标的暴露,美军事刑事法规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处罚强行扭转当事人的思想,并告诫其他军人。

注释: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篇4

绝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高考的后进者,心理上普遍的特点是自卑心重,自信心不强。同时面临着来自社会的不良诱惑、人际关系的冲突,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学生心理不平稳,容易叛逆形成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等各类心理问题。离开初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远离父母的管教,加之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弱,没有了纪律约束,对于出现在周遭的不良诱惑难以抵抗,学生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例如抽烟、酗酒、沉迷网络、打架、盗窃、婚前性行为等。不难看出,职业院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易受环境影响,在其是非观念与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若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指引和有力的监督,极易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孔子思想在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要以正确而新颖的方式将孔子思想融合到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主流道德观,纳入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以孔子的“仁”“孝”思想帮助学生学会宽宏感恩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道德标准,掌握住了"仁”,就是掌握了孔子思想中关于怎样做人的关键。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做到仁,首先要爱人,爱人就包括既爱别人,也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何以爱别人?其实这也是自立自强自爱的思想。孝悌是中国文化精神。以孔子之孝悌思想教育职校学生,使其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生你养你,是慈爱,你回过来爱他们是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尽孝道,要无违,当然尽孝不适说完全不违背父母的意思,这里的“无违”以不违背礼仪法制为前提,其次不违背父母之命。同时,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体会他们,当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多么的揪心担忧,要像父母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们,这就是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对长辈的态度要好,不能摆脸色,辞色要温婉和顺。这就是“不敬,何以别乎?”以及“色难”。同时,以“仁孝”之思想践行于实践,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并将自己的行为影响扩散到周围。

第二,以孔子之“师道”教育学生尊师重友,求知治学

当今部分青年学生尊敬师长的意识淡薄,有不少不尊重甚至侮辱师长的态度和行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能为人师者必有其长处,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向老师学习,培养职校学生的尊师重道之意识。从《论语》也可看到孔子的弟子对孔子都是非常恭敬的,孔子的教导他们都铭记在心,终身诵之、行之,唯恐不能践行老师的教导。并且,学生们即使做了大官,仍会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行为动态,求得老师的指点,一辈子都尊敬自己的老师。在孔子思想中,“学”具有根本性的地位,除了前面提过的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还有学习知识、礼乐、从政、生活等。《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说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并不断温习,没什么比这更快乐了。尤其要培养职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爱,只有爱上了学习,才能在自己的专业上取得成绩,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优秀,努力充实自己,齐头并进,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第三,以“忠信”之道培养学生求实务本、诚实守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十分中意的弟子曾子就每日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守信用的人,是无法成事的。子曰:“言忠信,行笃敬”、“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在学文知礼之后,就要恪守忠信,对上尽忠,对人守信。培养职校学生的忠信,不只使其在生活学习中保持诚信行为,也是培养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肩负责任,忠于企业公司,信守承诺。

第四,以“君子”之范本教育学生知行合一、正直勇敢

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一个道德符合礼法的形象,要教育职校学生做君子,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君子自重好学知错就改。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说人要自重,不断学习才不会固步自封,冥顽不灵。职校学生虽然是前一阶段学习的后进者,但并不代表他们一直就在一个位置上,要让他们明白总有一些朋友比我们厉害,要善于学习,犯了错也不要害怕,知错就改。君子的高境界有三: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是说像仁德的人一样没有忧烦,很快乐。对国家天下事,相信自有办法解决,遂无忧,纵使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解不开,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第三是“勇者不惧”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

第五、学习敬业乐群思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以和为贵的大局意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是说做人要庄重矜持,但不相互争执排挤;与人和睦相处,但不勾结私党。要与周围的同事同行相处愉快,做好自己的本分。敬业乐群强调的是职业道德规范。知和而和倡导的是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到高技能之后,站上岗位后要做到“敬业乐群”,既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断提升技术,同时与周边同事相处融洽。

三、孔子思想融入职业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改革德育课堂模式

改变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的局面,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做到“专”“通”结合,充分发掘文化素质教育课的德育资源,把德育融入到文化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德育课可组织学生到校内或校外孔子学院、儒学院学习,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室的学习,将德育课堂变成灵活应变的可移动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孔子思想的积极性。

第二,孔子思想融入校园文化与校园系列活动之中

在校园文化中积极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全面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措施。将孔子思想融入学校精神。如校训可以化用孔子的经典名言。精心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将当下发生的时政新闻和重大事件结合孔子思想开展讨论会,或定期开展以孔子思想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话剧表演,组织设立孔子协会等,使广大学生在缅怀孔子高尚仁礼之时,深刻认识到学习孔子思想,提高思想,践行道德重要意义。

第三,孔子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网络化课程中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篇5

1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务工作者承担守护人民健康的责任愈加重大。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对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道德滑坡作为社会转型产物的出现,尤其在信息不对称的医疗行业,一度让医患关系白热化。2015年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启动,通过多举措提升患者满意度,有效缓解了医患关系。2016年,全国医疗纠纷案件的数量小幅下降了6.7%,但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2]。道德滑坡的蝴蝶效应对医院长远发展也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通过医德医风、理想信念、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内容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促进其正确看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将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保医院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不断前进。

2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2.1“重技术轻医德”的不良倾向广泛存在。医务人员是学历层次高、知识面较广的高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工作普遍具有负荷强、时间长、压力大、风险高和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而在完成高强度的本职工作之余,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论文和职称晋升的压力,部分医务人员出现了只注重强化个人专业技术素质,而忽略提高个人专业道德素质的现象。在诊疗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将患者视为“生病的机器”而非完整的社会人,违背了应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精神。2.2部分医务人员缺失理想信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某些医疗单位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因经济原因拒绝收治贫困患者,或者为规避风险拒绝收治疑难杂症患者的现象时有发生。少部分医务人员忘却了医者仁心的理想信念和救死扶伤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3],收红包、拿回扣等情况时有发生,加剧了医患矛盾。2.3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服务意识淡薄。我国医疗资源不足,且一直存在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优秀的医疗资源较集中于三级医院,吸引了大量患者前往就医,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医疗水平难以赢得患者信任,门可罗雀。但是三级医院接诊的患者大多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既浪费了优质医疗资源,也造成了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职业倦怠强,对待患者的服务意识不强,甚至于错误的认为患者有求于自己,明显削弱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2.4缺乏考核机制,思想道德建设流于形式。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多项研究表明,与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相比,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首要因素[4]。原卫生部先后于2007年和2012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及《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对医德规范及考评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由于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多渠道广,难以确立统一的考核机制,在实际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有效考核机制的缺乏让思想道德教育多流于形式,甚至变成了每年固定填写的总结表,对有效进行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3利用党支部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路径建议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是公立医院党组织的重要任务[5]。因此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抵制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的侵蚀,是医院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党支部作为“党政工团”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具有上传下达和组织牵头的职能优势。利用党支部的引导、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将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3.1以“知行合一”为目标,确保建机制见实效。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应明确以“知行合一”为根本目标,党支部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开展教育活动时,要通过抓党建、树典型、整制度、强管理等手段,建立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新机制,确保其思想道德素质从理论认识上升到实际行动。要耐心听取医务人员的心声,及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不足之处,真正提高医务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我院党组织一直注重与时俱进,现已构建互动式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借助论坛、微信群等网络媒介,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可以表达观点、思考交流和学习先进的互动平台,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将思想建设同医疗、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有效增强了医务群体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3.2强化党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医务人员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党员医务人员的党性教育,以发挥其榜样带头作用利于营造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党性教育必须立足于新的历史实际,着眼于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实践,切忌空谈。医院党支部在加强党员医务人员党性教育时以突出政治学习为核心,坚持以“两学一做”为主要内容,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党员思想和医院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注重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手段,党支部应严格执行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此外,可以利用主题党日每月固定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民主议事、志愿服务、义诊下乡等,突出党性锻炼。还可以将在工作岗位上执行佩戴党徽的任务作为激发党员意识、改进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近期,我院党支部依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组织学习竞赛月活动,迅速掀起了党员医务人员的党性学习热潮,新颖的教育方式值得学习借鉴。3.3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增强医德意识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建设中,并以此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对帮助医务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党支部可以通过教育、管理及舆论手段加大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的力度。从学习医德基本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学习历史上诸如神农、孙思邈、白求恩等名医名家的医者仁心精神,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及时总结并大力宣传医疗行业尤其是本院涌现出来的医德高、医风正的先进典型,并利用身边反面事例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医德意识和法律观念[6]。需要明确的是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职业理想与职业责任有机结合,反复地思想灌溉和实践践行,才能将职业道德真正内化为医务人员的思想品德。3.4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促进医院行风建设。完善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可使医院管理有章可循,是做好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时,明晰的医德医风考评标准有助于优化医务人员的行为表现[7]。医院党支部作为医德医风考评的执行组织,要勇于改变原有的单一年终考评模式,注重日常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可以采用综合考核的方法,对各级人员、各个岗位,尤其是重点岗位、敏感岗位、窗口单位的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以确保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为确保考评结果与个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及绩效相挂钩,党支部要及时将考评情况反馈至有关责任科室,以充分发挥奖惩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尝试将医德医风考评及档案储存电子化,结合优化档案管理等手段,实现对医务人员的信息化评价,确保院内考评信息共享的及时性,为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等提供方便、准确的依据。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篇6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论和修养论

人性问题从来就是中国传统思想家,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家们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深刻完备的阐述,并自觉地以其人性理论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基础的是孟子。孟子是通过对告子及其人性论的批判来阐发自己的人性理论的。告子说过一句后人广为熟知的名言,“生之为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这句话,也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对人性所下的定义。这个定义简明扼要地告诉人们,所谓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种本性概括说来有两个方面,那就是“食”和“色”,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饮食男女。不仅如此,告子还认为,作为人之本性的“食色”之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这就好象湍湍的流水没有东西之分一样。换言之,在告子看来,人们不能也不应对作为自然人性的食色进行善恶的道德评价,因为这两样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人皆共有的自然而然的现象。告子关于人性的理论事实上暗含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既然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食色之性,那么一个好的社会和好的人生就是让这种自然的本性得到自由完满的流露和显现,而人为的抑制、粉饰以及修炼等等只会损害人性甚至导致人性的扭曲。这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和修养观既蕴含着老庄道家无为思想的端倪,也启迪了杨朱纵欲主义的先河。

满怀修齐治平之志的孟子显然对告子的这种人性论是极不赞同的,他敏锐地发现并指出了告子人性论的致命弱点。根据告子的观点,人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食色之性,那么,人性和犬性、牛性以及一切别的动物之性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作为生来就有的食色之性并非人的专利,牛马畜牲无不具有这样的属性。很显然,在孟子看来,人性远非告子所说的食色之性,因为它们根本无法把人和别的生物区别开来,因而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那么,什么才是人所具有的,可以将自身与别的生物区别开来的人性呢?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的根本的属性,就在于人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即他所说的人的四种善良的“本心”。这四种善良的“本心”才是人生来就有的、将自己区别于别的生物的根本属性。这四种善良的本心在现实生活中的显现和展开,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现象和道德规范。孟子由而批评告子说,如果把人性比作流水的话,那么,只能这样说,水往低处流是水的本性,人往善处奔是人的本性,所谓“水无不就下,人无不向善”。善才是人的本性,人性本善。正是从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孟子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最为根本和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进行内心修养,反求诸己,尽力保持人的善良“本心”,并且发扬光大扩充这种“本心”。为此,他强调存心养性,反观内求,希望通过“养吾浩然之气”而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正人君子。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不善之人,他认为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没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住自己的本性,丧失了自己善良的“本心”,因此,对这些人而言,思想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就是“求放心”,找回自己迷失和放逐了的“本心”。

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念相反,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荀子却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苟子承继了告子自然人性论的基本思想,认为人性就是人“生之所以然者”。不过,他并没有像告子一样只把人性狭隘而笼统地归结为食色之性。在苟子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皆具有的“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苟子·性恶》等与生俱来的性情,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苟子·荣辱》)的“无待而然”的本能。尤其与告子不一样的是,苟子将人的自然本性置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从而进一步对人的自然属性做出了性恶论的道德评价。他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可见,在荀子看来,从本质上说,人性无善可言。然则,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辞让忠信,礼义文理却并非荡然无存,恶的人性并没有导致人对人似狼的争夺和残贼淫乱的横流,原因何在?苟子认为,这是由于“伪”——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约束的结果。因此,他提出了一条使人向善,“矫饰人之情性”的根本方法和途径,那就是诉诸于“仁义法正”来“化性起伪”。

荀子希望通过外在的道德法律的规范来约束人性进而使人向善的思想,其进一步的发展无疑就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想。当然,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结者,他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不过,荀子认为人之有道德“必求于外”,只有通过学知礼义,“注错习俗”、“疆学而求”,从而“积善成德”,达到“成人”乃至“圣人”的境界。孟苟的这两种思想道德修养论,对后世儒家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事实上,自孟苟以来,无论是汉唐时期董仲舒、韩愈等的“性三品”说,还是宋元时期的人性二元论,以及近代以来龚自珍、章炳麟等的人性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人性善恶来注解人性,以及如何使人存善去恶、扬善抑恶来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换言之,在中国传统思想家看来,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善恶,人是一个道德的存在物,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就在于如何去恶存善,把人塑造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

二、西方社会的人性观和修养论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是从善恶之别来认定人性并从而形成自己的修养理论的话,那么,西方世界的先哲们却是以人的理性为切入点来完成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的。古希腊的智者们以及其后的苏格拉底都认为,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生命体,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具有以理性为本质特点的灵魂机制。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本性并非趋恶避善,一切恶均源于人的无知。所以,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基本命题是“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所谓“美德即知识”的知识,不仅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念的知识、善的知识,而且也是关于“自我的知识”,即作为一种对人的理性自我本质的道德意识。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认为,人要做到从善和“善生”,就不能没有关于“善”的知识。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是一无所知的,这是改善心灵、培养道德的基础和出发点。苏格拉底把这种对善的认识叫做“真知”。一个有了真知的人必然会有善行,正如一个真正有了“好房子”的知识的人不可能特意建造坏房子一样。所以,在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这四种

希腊人认为最基本的美德中,智慧居于首位,“知善即行善”。显然,强调智或知识对人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这是苏格拉底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内涵。他的这种试图使思想道德修养成为理性过程的努力为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所吸收和改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西方理性主义和智性文化的根源。

当然,人所共知,在古希腊罗马之后,西方社会进入了漫长的由宗教统治一切的黑暗的中世纪。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凌驾于一切之上,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都居于统治地位。中世纪无疑是一个蒙昧战胜了理性、神性取代了人性的时期。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就宣称,作为人类始祖的亚当和夏娃不过是上帝在创造了宇宙万物后的随意之作,人性源自于神性。而按照奥古斯丁的“原罪说”,由于作为人类始祖的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犯下了原罪,自此,芸芸众生在凡间所能做的一切,除了对上帝的无限仰慕外,就只有永无休止的赎罪了。而人类唯一能够赎罪并得到上帝宽恕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尽可能地压抑自己的欲望,忍受现世的苦难。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基督教统治时的众生不仅没有自己的思想,基督教道德的基本要求即所谓的“三主德”(信、望、爱)也无一不是指向上帝,面对上帝的忏悔就是人们借以赎罪并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由此,思想被泯灭,道德被圣化,欲望被压抑,人性被扭曲。千年以后,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出现时,这种中世纪的蒙昧思想才真正被动摇。

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宣称,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作为一个现世的人,我不再指望作为彼岸世界的来世,而是只希望今生今世能享受到人间的幸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更是以无可辩驳的科学事实告知人们,人并不是《圣经》上所说的是上帝的创造物,同世界上数不胜数的其他生命体一样,人只不过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结果。人来自于动物这样一个科学认识沉重地打击了宗教所宣称的人是上帝的宠儿的说教,剥掉了宗教神学笼罩在人身上的神圣外衣,还原了人之为人的本性。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无一例外地认定,人来自于动物,因此,真正能够代表人性的就是人的动物性。于是,自爱、自保、自私、对肉体的快乐的追求、对现世幸福的向往、对本能欲望的满足等等就成了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特性和合理合法的追求。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关于人性的确认对宗教道德的破坏是深刻又深远的。它一方面动摇了宗教道德的根基,“上帝死了”,人的地位从天堂被还原到了人间,人必须自己给自己立法;另一方面,由于对人性的动物性认定,能否满足人的动物性的本能欲求就成了最具人性也是最合乎人性的追求,成为人们最高的道德标准。这样一种对人欲和物欲的满足和追求,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非道德主义的泛滥,进而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全面道德危机的滥殇。时至今日,面对日益严重的道德危机,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不得不发出回到传统道德的呼吁,希冀求助于传统道德以济现世社会道德之窘境。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及思想道德修养

事实上,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各方面的属性一样,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所表现出来的属性以及人们对这些属性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惟其如此,对人性的回答也千差万别。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先从其表现出来的属性的认识开始,进而深入到对其根本性的属性——该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哲学上,本质是确定某一事物是该事物,并将该事物同别的事物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属性。因此,本质是事物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方面,与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像人们对别的事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一样,人们对人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一般性的属性到最根本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发展过程。在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较为深入探讨的思想家是费尔巴哈。

像其他早期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一样,费尔巴哈最先也是将其思想批判的矛头指向传统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他通过对宗教的人类学和心理学基础的研究,写出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该书以当时最具说服力的史料考证和理论勇气指出,《圣经》中所宣扬的种种神迹,其实只不过是源自古犹太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罢了。与《圣经》中所宣称的上帝创造了人相反,不是上帝造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所谓上帝,无非是人们臆想出来的,把许多自己所希冀的优良品质加诸其上,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全智、全能、全善的虚幻的偶像,并进而对其顶礼膜拜。“人是宗教的始端,人是宗教的中心,人是宗教的尽头。”费尔巴哈由此认为,他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人比上帝更显伟大。他的哲学研究也将对宗教的研究转向对人的研究,去揭示人的本质。他的哲学因而也被称为人本主义哲学。然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过的,当费尔巴哈致力于揭示宗教的本质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的。但当他把渍己的哲学转向对人的研究,去揭示人的本质的时候,他的生活经历和阶级立场却使他走上了歧途,走向了唯心主义。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本质就在于它的自然性质,人之所以为人,人将自身与动物,自身与他人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属性就在于人有动物所没有的理性、情感、意志和爱心等,这才是人的绝对本质。他尤其强调爱,强调人与人相亲相爱的伟大和神圣,以致于希望在揭示了宗教的荒谬后建立所谓的“爱的宗教”。

费尔巴啥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以及他的关于爱的呓语,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马克思的批判。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在他的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用哲学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个论述,事实上也就指出了,能够称之为人的本质的并把人和动物,把自我和他人区别开来的根本的属性,不是从所有人身上抽象出来的所谓理性、情感或爱等等。因为就理性而言,它虽然人所共有,但不同的人,其理性的具体内涵是极不一样的,住茅房的人和住皇宫里的人的理性就有天壤之别。至于情感和爱,更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爱。在阶级社会中,这种情感和爱的差异更是因其所属阶级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因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往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在马克思看来,能够称之为人的本质的,把人和动物,把自我和他人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正是通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来认识一个人,把握一个人的。事实上,一个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断绝了人的社会关系的人,是很难称其为人的,狼孩的故事就是这种人形动物的极端表现。

人的社会关系当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然而,正如列宁曾指出过的,人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所谓物质的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所结成和表现出来的种种关系,诸如生产、分配、交往、消费等关系。正是这种种关系的不同,决定着你是一个收租的地主,还是一个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农民;是一个拥有机器厂房的资本家,抑或是一个只有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正是人的社会关系这方面的存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

除了这种物质的社会关系外,构成人的本质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思想的社会关系。这种思想的社

会关系主要包括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宗教关系等等。这种种社会关系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本质。很显然,一个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活,信奉和遵行资本主义政治、道德和法律规范要求的人,是有别于一个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活,并且信奉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和道德规范要求的人的;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和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在人生信仰和追求上也是迥异的。

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大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呢?笔者以为,这种重要的意义至少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我们进行科学的思想道德修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完善人的本质最根本的就是要完善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确立,改善人们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弘扬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原则。因为只有有了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才可能有现实社会生活中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与和谐。也只有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才有可能确保每一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得到全面的、真实的展现。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公民,在职业生活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改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必需的,也是人性完善所必需的。

其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也为我们进行科学的思想道德修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告诉我们,思想道德修养绝非是单个人的闭门修炼,还是一种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完善、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就客观上表明,要实现人性的完善,要使人的本质得到真正完满的体现,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改善人的社会关系。这事实上也就表明,我们所说的思想道德修养,远非一个人的闭门修养。它客观上要求人们投身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担负起自己应有的人生责任,努力改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从而真正地实现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完善。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全方位的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而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最快,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当代大学生,网络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一、网络生活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道德判断力的养成的重要阶段。网络信息良莠并存,多元的信息对免疫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产生冲击,并让他们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可能迟钝,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2.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根据我们对897名本科学生(其中女生413人,男生484人)上网情况的随机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上网聊天的占50%,上网玩游戏的占45%,他们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形式,借助于在虚拟空间中虚幻的良好感觉,寻找逃避现实困难的"麻醉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处于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3.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传统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不断增大,使人际情感造成缺损。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或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上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这种间接的交往,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真诚的交流难以实现,造成家庭成员间、同学间、朋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导致大学生情商降低,交往技能缺乏,淡化个人的责任意识。

4.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网上的很多行为,一方面缺乏有效地社会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其自身又缺乏必要的个体道德自觉与自律。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给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网上下载”的习惯,通过这种“巧走捷径”的方式放弃了刻苦钻研;有的学生为了应考,居然公开在网上寻找“”期望一劳永逸地轻松毕业;有的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利用网络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学生沉溺于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而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5.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自我的同一,身心的和谐是构成一个人稳定的个体人格的基础。在“网络社会”个体可不受约束地以不同身份出现,这样就出现了个体“我”的分裂,导致了网络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的不同一。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可以毫不顾及地展示个性和本我的一面;可以毫不顾及地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的信息,追求着感官的刺激;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考虑他人的看法和社会的规范。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又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络中人格的无限制性和现实生活中人格的约束性,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人具有两种人格的情况(。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导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发展错位。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的建设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越的技术平台,抢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何改革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以应对网络环境下的新挑战,是每一个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做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积极地把握住时展的脉博,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一)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更多的要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利用网络的吸引效应,围绕年轻的大学生群体,针对他们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让他们合理地安排社会活动、学校生活,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玩网络游戏,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使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挖掘;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到科技创新中去,在科技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提高网络思想教育者个人素质,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新形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是“网盲”,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素养,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利用网络中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要主动研究现有的社会道德观念中哪些是适应网络社会的观念,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价值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工作。

(三)拓展教育时空,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在于放弃“强堵”,改为“疏导”。大学生如何有效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的内容,而做好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调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鼓励学生进行意志锻炼,坚持现实人格与网上虚拟人格的协调一致,尽量克服对网络过度迷恋和依赖的不良心理倾向,勇敢面对现实生活,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因此高校可利用网上心理咨询的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咨询,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教育。

(四)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激发和培养内部动机。

随着网络的逐步延伸,信息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的生力军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握好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遇必然要借助生涯规划,尽早地认识自我,完善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设计一生的事业发展路径。而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是出于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要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予以强化。如果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他们的学习动机就能被很好地激发,则对于其以后的学习生活能提供非常好的习惯支持。那些痴迷于电子游戏的学生,实际上对电子游戏也产生了一种类似“责任心”的情感,一切以游戏为最重要,有一种迫切“赢”得“战”胜利的需要。如果对待学习上的难题也能象对待游戏中的难题一样,一切就会变得不同。

(五)教育管理相结合,实现校园网络道德规范制度化

思想教育必须与适当的管理措施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高校应当在法律规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导之外,制订更明确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把对学生的伦理劝戒和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国内外高校都有了许多有益的尝试。③通过制定、完善并执行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制度化道德规范,将网络伦理道德指标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既有利于明确用户职责和权利,也有利于查证和追究用户责任,对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是非常有益的。

网络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如何正确地利用这一先进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转换教育观念,利用网络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让大学生能够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在网络环境下遵守规范的伦理准则,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发展自我,勇于创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梅、梅英.教育与网络道德问题谈[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2]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1),第796-798页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篇8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导学校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学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确定尽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漏。其原因在于:

一是认识不到位,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有的省已取消中考政治考试;政治教师人人可当,甚至,少数学校专业政治教师成了学校多余的人员。这个问题是学校所不能完全解决的,社会、家庭对此也颇有干扰。一个学生品德再好,高考差一分,也不能读大学;过了高考分数线,表现不那么好照样可以上大学。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带给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现在对智育评估非常具体,从每个年级学生的入学成绩开始,往往有一个计划指标,而这个指标完成情况又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奖金,评聘职称等利益挂购,有这个利益的驱动机制,智育评估的措施非常完备,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落实。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标,使得德育工作的考评基本上无章可循,穷于应付。

三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小学生就开始学习“从小立志为中华”,道理讲了许多,但是,从电视广告到家作电器,带“洋”字的信誉高,影响大,印象深,于是得出结论:“中国的就是不好外国的”;社会上也常常为“这孩子有出息,以后准会出国”一说。再加上社会上各样不正之风也常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的录像厅,个体书摊、游戏机室正大量存在黄色的东西,“思想教育搞一天,不如别人一支烟”。我们在课堂上讲的一套,完全被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抵销,给学生留下的是苍白无力的说教,使学生的接受程度差,认为我们所宣传、灌输的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出现了“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即一周在校五天的教育,两天假期放过,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等于零。还有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在小学大讲人生观、世界观和共产主义,入大学反过来进行养成教育,讲行为规范,文明习惯。

四是对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有差解,德育工作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业余的事无关紧要,所以往往搞活动,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

一、思想政治的导向性

中学德育工作,首要的体现,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阶段,就是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二、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也就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时期。并且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作出评价。同时必须看到,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的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景,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论文天地欢迎您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公务员之家

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

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致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份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应该有个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作为教育的课题,讲述必需的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能力上来。

注重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突出教育性。

思想政治课要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地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的社会科学常识来实现的”。可见,其“教育性”离不开“知识性”而“知识性”虽有基本身的目的要求,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教育性”。所以必须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同时要自始至经地突出教育性。

二、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三、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有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但全部转化为量,也是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四、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篇9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因此,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回答延安精神是否适合当代青少年,是否象某些人所说的“延安精神过时了”。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精神面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延安精神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表现为一种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激励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用延安精神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救国热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战胜了内外强敌,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党又是靠延安精神,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开展了全面的经济建设。三年困难时期,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反华大合唱,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十年动乱后,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迅速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从三十年代的延安时期开始,到目前的改革开放,我党、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一次次飞跃,取得的一个个胜利,无不闪烁着延安精神的灿烂光辉。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培养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延安时期聚集在延河之滨的无数革命先辈,到改革开放以来从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无数精英学子;从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从五十年代忘我工作的孟泰,到六十年代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李润五……;在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

延安精神之所以具有这种稳定性和生命力,关键在于其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表现出了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产生时代效应的内在能力。在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跨世纪工程中,延安精神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

延安时期,尽管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由于我们党坚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今天,从国内来讲,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伟大任务;从国际环境来讲,遏制与反遏制、“西化”与反“西化”、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的尖锐斗争更加激化。可以说,现在的任务更艰巨,环境更复杂,更需要我们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这一切任务的完成,最终是要靠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来承担的。因此,在青少年中进行政治方向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这是已被我党、我国的历史证明了的真理。而这一点,又往往是容易被青少年们忽视的一个问题。他们往往把问题简单化,认为我们现在是搞经济建设,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行了,而不善于、也不会从政治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因此,要教育他们认识到,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走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总之是要教育青少年一代学会讲政治,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使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住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常特别是在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进程中,既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又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要使青少年一代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还必须结合在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否认,目前在青少年中,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比较薄弱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在青少年一代中的表现也不能让人放心和满意。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同时它也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教育青少年一代,要象当年聚集在延安的青年那样,把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放在首位。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要使青少年懂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青少年一代真正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把个人成材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青少年一代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样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理想、信念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事业成功的最基本保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追求,没有坚强的信念支撑,势必会走向消沉。延安时期,生活那么艰苦,环境那么恶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热血青年向往?并且不怕苦累、不怕牺牲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为什么他们不怕吃苦、甘愿吃苦?正是由于大家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由于封建主义思想的沉渣泛起等等,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碰撞的局面,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应当说,在这场冲突、斗争中,争夺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一代;而青少年一代也往往表现得最为迷茫,最容易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篇10

然而细细分析,首先我们会发现,这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国家形象,即要求我们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二是社会氛围,即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三是公民素养,即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在这三个维度中,“国家形象”“社会氛围”是需要政策制度、强制手段去维护的,而“公民素养”却多以教育来实现。其次我们还会发现“公民素养”的八个字,代表着四种诉求“:爱国”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是国家凝聚力的一个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行为;“敬业”是一种职业操守,一种尽心尽职的体现;“诚信”是公民与人相处的根本,是公民品行的外显,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形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友善”则是倡导朋友之间要亲近和睦。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梳理中,我们就可提炼出当下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基本内容中“,诚信、友善”则成为核心。

二、在价值观与教育网的整合中,搭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框架

当下,关于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教育主要存在于学校,而针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教育方式,则多以“说教”的方式。此时,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教育整体框架,需要一个长效路径。

首先,从渠道角度来说,我们要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我们要利用或设置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的课程体系,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变成常态化与常规化。二我们要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让留守儿童在潜移默化之中习得宝贵的思想营养。三强化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日常养成。日常生活实践是留守儿童思想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从而自觉转化成人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