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1-01 10:00:37

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方法总体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德育目标过分关注社会整体利益,忽视学生个体德育诉求

现阶段我国德育方法尽管多样,但是过分注重社会利益,忽视学生的个体诉求。学生希望在德育素质提高的同时,个体诉求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德育方式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这种片面强调整体和社会德育价值目标的实现往往会导致两种消极后果:一是德育效果差,甚至德育完全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二是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会主动去探索德育过程中自身的积极性诉求,从而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德育过程中采用不恰当德育方式,甚至出现虐待学生等不良德育行为

在德育的过程中,个别老师为了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而采取了一些例如罚站、罚跪、罚扫地、打耳光等不当德育教育方式,严重的则有学生不听话或者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老师便拿剪刀等利器伤害学生身体的不良德育行为。这种极端行为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致使学生不能健康的发展,德育目标便不能有效实现。

(三)学生对德育目标的质疑直接导致他们对德育目标认同感不强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对现阶段的德育目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质疑,无法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行为指南。教育者这种认同感缺乏会直接导致教育者无法树立起道德榜样作用,教育者在课堂上的德育内容与自身行为习惯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缺乏认可,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我国德育方法的缺陷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如果人不成为主体,不具有主体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主体间性。对主体间性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可以极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同时可以提高德育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新的视域下,德育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缺陷有:

(一)德育方法研究没有针对性,缺乏可操作性

在德育方法中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但学者在研究德育方法时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法;强调实行教学民主,变单项灌输为双向交流,而课堂大多是教师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德育交流方法缺乏明确研究。在现阶段,我们在研究德育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主体间性下德育方法成果研究。

(二)德育方法主要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不可否认,灌输式德育教育对学生学习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是有积极作用的。若教育者过分依靠灌输式教育,而忽视其它有效的德育方式,就会造成教学模式单一化现象。这种倾向直接影响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且这与主体间性视域下充分发挥各主体积极性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教育者在采用教学方法时,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多途径出发,充分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产生真正的和谐,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德育效果。

(三)德育方法实施局限于封闭校园,与社会契合度不高

大学校园相对于高中校园是比较开放的,但对于社会来说仍然是一个封闭的环境。教育者在进行德育课程教育时,往往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不能将课堂与社会上的现实情况有效契合,学生便无法产生共鸣,因此也达不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最近社会上比较热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传统的德育教育引导我们遇到摔倒老人要扶,可许多血淋淋的社会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德育课堂上还能一概而论的说遇到老人摔倒都要扶的德育教育吗?在学校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想要真正搞好德育教育是很困难的。

三、在主体间性视域下转变德育方法的具体对策

传统的德育方式从单一主体—教师出发,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德育目标的实现更倾向于从双主体出发。我们应从当前社会文化环境出发,找寻适合新时期德育目标实现的新方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构建新型互动双主体师生关系,改变传统被动受教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引入主体间性理论,首先从改变师生关系入手提高教学效率。主体间性背景下的师生关系被认为当下最有效的新型师生关系模式,主要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以此为前提,进行信息交流,精神沟通,建立意义关系,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率。而意义关系的建立则是要靠师生之间以平等人格为基础的交往中共同完成的。

2.巧妙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合理利用个人利益诉求

有学者认为主体间性关系要在教育方式上进行转变,摒弃以往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转化为互相影响,由灌输转向互动。道德作为调节个人与社会利益的手段,目的是保障集体利益。在德育方法中合理的加入一定的个人利益成分,例如在考研、公务员考试、从业、升职等考试中加入德育考试课程,不仅可以提高该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教育效率。

3.要追求多样性与实用性,同时要紧密结合时代步伐

在现行德育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忽略时展变化,仍然将训斥式德育方法贯穿于德育课堂,这与时展是相违背的。在新时期,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尽量避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对立,将矛盾合理疏导,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能真正达到心灵上的共鸣。要紧抓时代脉搏,结合社会道德现状,不断更新德育教育方法,改变单纯地一刀切、方法过于单一的教学现状。德育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素质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因此,在现阶段如何搞好德育工作,使德育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本着顺应时展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力求德育工作开展有吸引力、有实效,能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德育素质切实得到提升,使德育目标早日实现。

作者:杨敏单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