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1:10:31

道德建设论文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篇1

我党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并把诚实守信作为重点内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都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讲诚信、守信用,起表率作用,他指出“对同志、对战士、对人民,要讲老实话,是则是,非则非。”“讲真话,每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如此,每个共产党人更应该如此。”“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决议,都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规范。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切实“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强调,“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对诚信道德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考察道德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由于我们党历来重视诚信道德建设,所以,当前我国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这样的判断和分析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状况,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理论发展进步,在总体上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同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用先进的道德思想武装人,以高尚的道德精神激励人,以优秀的道德榜样引导人,取得了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诚信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从“当代雷锋”郭明义、庄仕华,到“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从“诚信致富”的王乐义、“诚信经商”的尚金锁,到“诚信建房”的范玉恕、“诚信报国”的王一硕;从“廉洁履职”的杨善洲、“两袖清风”的刘金国,到“践行信念”的沈浩、“人民的贴心人”牛玉儒,从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的志愿者和英模群体等,都“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以对亲人的爱、对国家的忠、对事业的诚来践行和见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伟大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印证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内涵,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范,”为引领社会诚信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和伟大复兴的基石。

二、诚信道德缺失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容回避

看不到30多年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成绩和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同样是危险的。由于道德发展的滞后性、体制机制不完善、法治和德治不完全相适应及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等原因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在政务领域,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政策多变、有法不依、不守承诺、暗箱操作等,一些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在商务领域,表现为部分企业及商家的不守信用、不讲信誉、违约欺诈、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虚假宣传、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等。在司法领域,表现为个别司法人员的刑讯逼供、司法不公等。在社会生活领域,个体方面表现为假学历、假履历、考试作弊、欠贷不还、偷税漏税、假医假药等,公共生活方面表现为少数人的见危不救、见恶不忿、见弱不帮、见苦不悯等,公共服务方面表现为食品行业的“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建筑行业中的“桥垮垮”、“楼脆脆”等,教育领域个别人的论文抄袭、成果剽窃、买卖文凭、沽名钓誉等,医疗卫生领域个别医生小病大看、小病大药方、“红包”盛行等。各类诚信道德缺失案例频发多发,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针对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恶性事件,曾严厉指出:“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由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失范,侵蚀着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肌体。其后果非常严重。

(一)严重影响着公民对社会诚信度的评价。2011年7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显示:公众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不乐观,超六成(65.7%)受访者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诚信度整体下滑。2011年2月,《瞭望》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五个城市进行的社会诚信状况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7.8%评价“一般”,而认为“差”和“很差”的占46.6%。2009年,《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对我国“诚信小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人民论坛》所作的“千人问卷”调查、2010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社会信任调查,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虽然这些数据属于样本调查,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社会诚信的总体状况,但诚信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却是不争的事实。假话不信,真话受质疑,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心态,严重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政务失信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据新华网诚信调查显示,公众认为“目前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诚信”中,“政务诚信”占到59.9%,加上“司法公信”21.3%的比例,对提高整个政府诚信的比例超过八成。政府既是社会信用的制定者、执行者、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引导者、监督者、践行者,政务诚信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处于关键与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政府诚信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的整体运行过程。然而,从“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到“7•20”、“7•25”恩施州建始县不作为、乱作为事件;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反正我信了”,到建始县经信局副局长“砍村民药材树谁说赔钱”;从郭美美微博炫富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漩涡中心,到会理官员“悬浮”事件等的出现,一次次将政务诚信推上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的风口浪尖,直接拷问着政府行为的公信力。各种不信任情绪的累积,最后都可能会引向对政府的怀疑。因此,政务失信不仅给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带来负面影响,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严重影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商务失信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诚信经济、信用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诚信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只有交易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承诺和践诺,才能使双方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企业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四)社会失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同时,诚信作为社会有序发展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遵守和认同,一旦诚信不彰,社会上便会坑蒙拐骗盛行,欺诈造假成风,最终必然使民众对社会和政府失去基本的信心和信任,导致社会的和谐稳定运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些法律工作者不无忧虑的指出:“在一个不讲诚信的社会,守信者遭受损失,劣币驱逐良币,驱使很多讲诚信的‘好人’变成了‘坏人’,人们从不敢诚信、不能诚信发展到最后不愿诚信,很可能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

(五)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道德是文化的灵魂,诚信是社会的良心。诚信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只有人人讲诚信、社会重诚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才不致成为空中楼阁。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更谈不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了。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一体化逐渐加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特殊背景下,切实加强诚信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政治建设,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回归和社会的和谐。

三、加强诚信道德和法治建设刻不容缓

顺应国人之期盼,关注民生之需要,实现文化强国和依法治国之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正视诚信道德问题,推进诚信道德建设,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

教育升华思想,思想引导行为。要通过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把诚信道德转化为内心信念、信仰。要充分认识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把诚信道德教育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像重视经济建设、法制建设一样高度重视诚信道德教育。要加强中华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和党的革命道德传统的教育,加强新时期诚信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普及诚信文化和诚信知识,培育道德主体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增强诚信道德自觉和自信;加强对社会精英重点人群的诚信道德教育,把党员干部、公务员队伍、富裕阶层和文化科技精英等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重点,发挥他们的标杆和示范作用。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人人行诚信”的良好道德环境。

(二)加强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建立各类企业、组织、个人的诚信信息的征集和公开机制,建立统一集中或政府、行业、信用中介机构三个层次的资信数据库,及时有效地向全社会提供和信用信息。建立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形成一个动态评估体系,向媒体公布个人的诚信情况,个人信用档案与银行、信贷、工商、税务等单位进行“资源共享”,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建设社会信用中介组织,支持科学治理、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持牌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产品,发挥专业优势,细分信用市场,强化营销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鼓励社会各界使用、引导信用服务需求,共建社会信用环境,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通过整合工商、质监、财政、税务、审计、司法和银行等系统的各类信息,建立以互联互通的信用资料数据库为基础的公共信息平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对诚信者的社会褒扬和对失信者的舆论谴责,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

(三)发挥政务诚信建设的关键作用

政务诚信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政府守信践诺,企业才会履行契约,民众才会“不令而行”;政务缺乏公信力,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便举步维艰,民众、法人也难免“虽令不从”。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行为主体,一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二要恪尽职守,用心谋事,用情做事,用力成事,不回避矛盾,不推过揽功;三要清正廉洁,珍惜名誉,靠诚信赢得民心;四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诚实守信的表率,为群众树立榜样;五要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增加透明度,避免行政垄断和暗箱操作。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和推进其它领域的诚信建设。

(四)发挥商务诚信建设的主体作用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篇2

1.1实用主义思想的侵蚀

目前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已高度职业化和商业化,体育活动自始至终都渗透着金钱的魔力和实用主义思想。现实利益成为参与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其唯一的体育道德标准,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获胜的运动员,可以一举成名,并带来滚滚财源;同时其教练员、俱乐部老板及经纪人的前途和经济利益,也与运动员的成绩直接相关。正是在这种小团体利益的驱动下,为了确保实现其目标,必然会产生一些有悖于体育道德的行为。

1.2重视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是我国体育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集体的力量是通过每个个体的努力来实现。在体育领域里人们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完善、实现其价值,但因此也会滋生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忽视和否认集体的力量,导致集体主义群体和谐蜕变,甚至丧失。

1.3多元价值取向和利益的驱使

传统体育道德中那种讲求奉献、重在参与的价值取向在引导人们行为时缺乏力度,进而使得多种价值取向并存,导致人们在体育行为的选择中缺乏强有力的道德依据。一方面社会对成功者的评价皆以成败论英雄,忽视了体育真正的价值是在于过程而非结果,造成对体育的价值评定失衡,影响运动员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体育明星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与号召力是其他公众人物难以比拟的。部分运动员、教练员正是受此影响,期望通过比赛而一举成为明星人物,享有其特权和地位,因而不惜在比赛中采用弄虚作假的不道德行为。

1.4片面看待竞争意识,失去尊重他人的道德理念

体育比赛鼓励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竞争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是竞技体育的宗旨。但是,“和平、友谊”是体育追求的更高境界,如果片面看待竞争意识,就会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失去意义,把对手看作敌人,使得传统体育讲求的“礼、让”等伦理道德规范在功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球场斗殴、辱骂甚至殴打裁判、利用比赛进行报复和伤害对方等非正常现象屡见不鲜。

1.5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不高

有些运动员和教练员一旦取得成绩以后就以此为砝码,要待遇、讲条件,把集体和领导的关心当作理所当然,而对训练则应付了事,失去了继续拼搏的体育精神;有些运动员境界不高,缺乏体育道德,比赛中不讲精神文明、消极怠工、故意放水等;有些裁判员把个人情绪带进比赛,在出现错判、误判后不但不能正确对待,甚至搞起平衡手法,造成错上加错。

2以德治体是体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2.1体育运动的特点是要求良好的道德保障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体育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月体育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不断跃上新台阶。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其自身的特点都要求有良好的道德保障。

2.1.1体育活动的群体性

体育活动中有许多群体运动,如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这些运动的特点是参与人数多,整体性强,要求每人各其职、积极配合。要完成一个动作,打好一场比赛,都必须努力完成自己的职责,失职便意味着要加重队友的负担,也就谈不上配合,就会影响集体的成绩,并最终使自己遭到淘汰。

于集体项目的体育运动强调群体性、合作性,参与这些体育运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是集体,而决非是个人,个人的存在只是如何使集体更强大,更有战斗力,可以摒弃过分自负者的个人英雄主义,从而加强道德修养的培养。

2.1.2体育竞赛的公平性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体育运动常以竞争的形式出现,因此有人称它是现实社会竞争的转型。但竞技体育比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更为公平、公正,在体育竞争中人们更能体会到竞争的公平和快乐。人类热衷于体育竞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严格、公平的竞争规则。然而随着现代体育逐渐走向市场化、职业化,竞技体育中的某些方面已背离了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的“和平、友谊、进步”的理想,取胜变得比参与更重要,于是很多不正当手段就应运而生,黑哨假球等体育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地扰乱了体育竞技秩序公然地违背了公平比赛的道德原则。竞技体育的公平性,要求必须有相应的体育道德来维护。

2.1.3体育运动主体的年轻化

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是不分年龄、性别,但由于竞技体育要求不断挑战极限,使参加者多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但心理尚不成熟,控制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差,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体育市场中的不道德问题。年轻人是体育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但是现今体育道德中的腐败现象严重影响年轻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强化体育道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2体育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正确的道德指导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复杂多变。如何做到既考虑社会利益、他人利益,又兼顾个人利益,以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体制管理问题,更是体育道德的考验。另外,在体育运动的具体行为中,也同样存在遵循与道德规范的问题,如裁判员吹黑哨是否符合道德,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是否正当等等。在竞争激烈、充满变数的竞技体育中,运动员、裁判员只有清醒地认识自身的道德责任,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才能真正地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个人的自觉锻炼、修养而逐步形成的。由此看出,要加强竞技体育中的道德建设,就必须从加强教育、道德自律和改善社会环境3个方面着手。3.1建立道德教育系统工程

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体育本身就寓于教育中,而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核心而重要的内容。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所用的“教育”概念是一个同培养道德性格有关的概念,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提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乃是由道德在体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1992年4月17日,顾拜旦在《致全国青少年运动员书》中说:“当今世界充满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同时也存着危险的道德衰败。为防止这种道德衰败,顾拜旦大力倡导道德教育应成为体育运动的核心。从个体的角度讲,要实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要使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受尊重的人,要使其人格尊重得到彰显,就必须是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即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是做人和处世的根基。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建立完备的知识传授体系,更要把道德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在体育竞赛中,既要掌握竞技知识和技巧,提高运动水平和技能,使其“学会做事”,更要对他们进行完整的道德教育,使其“学会做人”。这就需要建立道德教育系统工程,这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正确的道德观的形成也不是很快就能达到的,我们必须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将这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和途径,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这时更应十分注意道德教育的系统性,由浅人深,有计划地长期进行,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道德教育很难达到提高运动主体道德境界的目的。

3.2加强道德自律

在体育运动实际中,为了促进体育竞技的健康发展,人们利用各种手段对体育竞赛进行调节,如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等。法律手段是维护竞争秩序必不可少的,如中国足球的打黑、打假,就在努力争取司法的介入。但我们应看到,无道德根基的法制手段是不牢靠的,因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人的道德水平不高,法律、行政手段就只能如浮萍一般,缺乏根基,不会长久。特别是当法制不健全时,一些道德素质较低的人就有可能钻法律空子。事实证明,道德素质低下,往往是体育竞争秩序混乱的根源。只有加强道德自律,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因为道德是超越法律、行政调节手段的一种特殊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约束人的行为角度看,法律、行政手段是一种强制性的“硬约束”,在市场化条件下,当求利所激发的个人私欲冲破道德堤坝时,“硬约束”尽管可以收到明显效果,但毕竟是短时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它往往未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在效果上可能形成一种“暂时性效应”,一旦体育竞技中出现“障碍”,原有的秩序就会有被冲破的危险,法律条文、行政干预也就成为一纸空文。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这些人丧失了应有的道德良知。所以,最关键的调节手段还是加强道德自律,因为道德是以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运动行为。它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式,逐渐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竞争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从而把正确的道德原则、规范变成内心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非道德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体育竞争行为的道德化,收到“持久性效应”。从调节范围看,道德的功能比法律、行政的功能广泛得多,在体育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有些领域还需要道德来调节,靠每个人自身道德的调节和约束。它完全克服了法制手段的滞后性和消极性,它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直接影响人的内部精神世界。保证体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体育参与者作为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使其时刻以道德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言行。

3.3优化体育社会环境

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活动和行为实践,社会实践环境对于运动主体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唯物史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状况和可能的道德拓展空间是他们存在于其中的环境所决定的。环境对个体道德的决定具有偶然性,任何社会都有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而要使社会群体道德获得提升,则必须使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因而社会环境对道德的决定具有必然性。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社会环境,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倡导体育竞争的基本规范,使运动主体在从事体育竞争活动中遵循公平、公正、守法的道德原则,随着体育竞争活动的频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使得一贯遵循的道德准则会出现多元化的现象,造成原有的具有权威的价值体系发生危机,成为空洞的训条,这时,应加强体育道德立法和体育道德监督。体育道德立法就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将部分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给体育市场主体以相同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判,使其明确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道德监督就是要通过社会舆论营造出主导性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协调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倡导正义道德,传播先进思想,弘扬社会正气,加强对运动主体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使其知耻辱、有良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外界舆论和行为结果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并注意引导竞争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道德熏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汲取道德营养,在平时的职业行为中自觉受到道德教育,从而具有一颗高尚的道德之心。只有这样,顾拜旦所倡导的“和平、友谊、进步”和“更快、更高、更强”体育精神才能永远发扬光大。

4参考文献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奥林匹克宪章[M].詹雷译.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95.

[3]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熊斗寅.体育文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5]车洪波.市场经济的道德评价与建设[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8(2):6.12.

[6]杜培.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及道德嬗变探源[J].甘肃理论学刊,1998(4):20—22.

[7]冯亚平.试论体育道德的形成与发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8(S1):109—1l1.

[8]王洪海,王豫.论体育中的道德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4):54—55.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会计理论;道德建设;创新意识

一、前言

在网络时展的今天,会计基础的发展依然至关重要,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变化的发展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会计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可想而知,我们应该学好会计理论知识,不断地加强道德建设,改革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得到进一步地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在加强会计理论道德建设的时候,同时也要不断地去完善自己,不断地去了解社会的变化,在这个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前进,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化和信息化去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会计信息化时展的一些变化,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提高我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推动社会进步。加强舆论道德建设。有的时候我在想,会计理论化时代有时候也会处于一种衰落时期,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对会计的认识,才能加强道德理论建设,我们应该从新的起点出发,为自己树立好榜样,开拓自己的见解,加强道德建设,才能使社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创新。人类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会计在发展,我们的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我们对会计理论化也在不断地深入研究,会计理论道德建设仍在不断地发展着,我们更要为会计理论道德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去创建一个新的平台。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的是网络银行的发展和邮政储蓄的发展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还不断地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还有手机的发展也同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我们对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的会计生活提供了方便,没有通过这些信息化的了解,我们更不会对会计知识更深入地去了解,我们必须加强道德理论建设,才能不断地去了解会计信息的变化。有的时候,我会发现我们周围不是缺少什么,而是缺少更多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要想使会计理论不断地发展,我们必须树立自己的目标,加强社会监督,不断地去深入了解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网络化。还要不断地加强道德建设,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得到不断地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加强道德教育也仍然重要,我们必须加强和巩固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状态,人类对会计知识的欠缺才能进一步地提高。对会计知识才能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提高。人类才能不断地进步。加强道德建设的关注,我们必须树立好对会计理论的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变化,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可能更要去对会计知识的理论不断地去深入研究,不断地去丰富我们对会计生活,不断地去提高会计知识的认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为我们的会计生活提供服务。第一次接触会计知识,对许多东西我还不太了解,尤其是对会计一些理论知识我还不太熟悉,还没有去更多地掌握一些会计道德理论方面的教育。后来自从学习了这方面的内容,对会计知识更有了深入的了解,让我对会计知识产生了共鸣。在学生时代我们对很多东西还不太了解,因此我们更要不断地去改变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生活才会不断地提高,努力改变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不断地去学习很多没有学到的东西,我想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进步,更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观点,社会才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扬光大。会计知识,有时候对我们而言,就是要不断地开拓知识的见解,努力学好会计知识,对会计知识每一门都必须熟悉掌握,这样我们才会对社会更加了解,更加对会计知识的认识,在这个物质发展的今天,人类在不断地在丰富对会计知识的了解,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对会计知识的了解,才能更熟悉掌握会计知识的教育,加强会计理论建设,不断地努力提高会计知识的理解,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刚开始学我会学好每一门会计知识,即使对我而言,我们更要对会计知识深入地去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在21世纪发展的今天,会计理论道德建设仍然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地发展,会计教育仍然重要,我们不要放弃对会计知识的了解,不要总是忽视它的存在,在会计道路发展的路上,我们依然要不断地学习会计知识,人类才会不断地对会计知识的掌握,成就会计之梦。学习会计的时候,觉得难度非常之大,但是只要你掌握了一些重点知识的了解,我想你就会学好它,开启你对会计知识的梦想,才能丰富我们的会计生活。要想对会计知识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必须掌握好它,掌握好每一门会计知识,好好学好会计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对这方面总是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学好它对我们自身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总是依赖别人,要相信自己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能做好。可能很多的时候我们觉得它对我们来说,要想学好它非常地难,其实你只要花点时间就应该可以将它做好,对学习要多下点功夫,掌握学习技巧,这样你就会能将它完成地好。当我们看到会计知识在不断发展地时候,也许我们更应该多去收集一些会计知识,多为我们的生活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去深入研究,多为会计知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我想我们才能学好会计知识,要多关注会计生活,提高会计知识的认识,加强会计理论道德建设,不断地开拓社会生活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就会不断地提高,人类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成就会计知识的梦想。我在生活之中看到了有些同学对会计知识还不太了解,比较生疏,觉得学起来比较吃力,但是你只要掌握了会计知识其中的奥妙,我想你就会对会计识更加深入了解。好好学习会计知识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树立创新意识,加强会计道德理论建设,仍为重要,我们要不断地加强创新意识,不断地加强教育发展,才会使我们的会计之路得到不断地发展。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会计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处处都会接触到它,我们要更能够掌握好它,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的细节,掌握每一个理论建设,我们就会对社会有所认识。更加突出社会的变化。

二、结语

有很多时候我在想,学好它对我们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更深层次地去了解会计知识,才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努力学好它,我想你会更多地去掌握会计知识的理解。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社会,才能加强好理论道德建设。

作者:吴瑾 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参考文献:

[1]丁俊超.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弊根及出路[J].江门财会,2004(2).

[2]王伟.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8).

[3]吴慎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塑会计诚信形象[J].山东煤炭科技,2007(1).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篇4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中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他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使其接替上一辈的事业,延续社会的发展。韩愈《师说》一文,论述了教师不应只是授书,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的观点。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靠传承来延续、靠道义来规范的,那些约定俗成而被普遍接受的要求,形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规范约束。

教师师德水准是一个国家全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古今中外,世界各国都十分强调并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我国历来对人民教师始终寄予厚望。xg11,平讲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也讲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一贯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从根本上讲,就是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全面推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

1.教师师德建设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包括师德在内的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现在倡导的热爱祖国、报效国家、集体主义、勤奋节俭、敬业重教等,不仅为炎黄子孙所遵循,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上许多国家。无疑,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师德的根基和源泉,而社会主义的教师师德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和优良思想道德的重要方面。

2.教师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重视教师师德建设,是由师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决定的。首先,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不断成长、需要成才的学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学生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以及他们良好品行和学风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其次,教师劳动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优秀建设人才;第三,教师作为学生的示范,他们的处世哲学、言谈举止乃至穿着打扮都会直接成为学生摹仿的对象。作为塑造新的一代教师,自身的灵魂必须纯洁和高尚。

3.教师师德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不可能离开全球化的总体背景。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到来将使高校的文化环境发生更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全新的视野,国家政权等政治力量已经渗入社会各领域,伴随经济、法律等渠道强化对社会的干预,政治与经济等界限明显缩小,成为知识政治文化环境。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之一的教师政治观念也将发生变化,政治渐次渗入经济体系之中发生作用,政治规范等大量地以非政治的形式出现在教师面前,出现在教师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中。

4.教师师德建设是社会日趋信息化的需要。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已快速、全面地渗透到整个人类活动的全部过程。高等学校是信息的中心,校园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而是信息化的校园。现代科技、因特网、多媒体技术在日益深入教师生活,在改变他们学习习惯、思想习惯、工作习惯和价值取向。由于现代科技、因特网所独具的及时性、隐蔽性、开放性、随意性和主动性等特性,使得它有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不平衡,信息流量差距甚大,在互联网上,大量散播的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5.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智力需要。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要实现十六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是要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在教育,希望在青年一代。

6.师德建设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发挥影响、示范和辐射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体制逐步转入市场经济,一方面,市场经济不断促进办学体制的转变,更新人们的办学观念,拓宽办学渠道,增加办学经费,优化高校人才。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容易使个别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价值观、道德观失衡,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搞好学校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在快速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和科学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呼唤、期待着人们法治观念、文化修养、社会诚信等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育、特别是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高等学府,不但应成为知识创新和现代科技产生的园地,而且对社会的道德建设也应发挥影响、示范和辐射的作用成为道德建设的“思想库”、“示范区”和“辐射源”不断地促进社会道德建设。

二、目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提高很快,政治、业务素质明显增强,梯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成为教师队伍的主流。但也应看到,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教师的角色模糊。本来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管理,却忽视了对育人精神的塑造。在教育管理中,创收渐成压倒一切的硬任务,一些教育管理者误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调整、发放奖金作为管理人的第一要素,结果使许多教师只看到市场经济功利性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奉献的一面,把自己纯粹置于一个社会经济人的位置,而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再加上社会不健康风气的影响,少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有所缺损。

2.经济繁荣与教师“主体性”的矛盾导致了教师人生理想的淡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这个变革阶段,教师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教师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虽然1985年我国为教师专门设定了“教师节”,号召全社会都来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教师在生活中较难找到自己的轨迹,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比如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某些科研人员、个体老板、金融企业和垄断行业的员工相比,差距较大,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少数教师认为自己为这个社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牺牲了一定的个人利益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于是产生了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丢弃了敬业、兢业和钻业精神,淡漠了人生理想,也淡化了事业心、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心。

3.“一手硬、一手软”,缺少师德建设的责任心。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建设中只注重了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在指导思想上,往往注重通过学生工作实现教育目标,而忽视教师的德育功能和教师的道德规范;突出了教研成果、著书立说在学校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在处理“德与智”、“红与专”的关系中,只强调“智与专”的重要性而轻视“德与红”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科研工作一手比较硬,思想道德建设比较软的状况。缺乏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紧迫感。

三、当代师德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1.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师德建设是高校的永恒主题应该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它,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如《三育人条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守则》《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制度》《三育人及师德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评选和表彰办法》《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使师德建设工作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不断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这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制度保障。其次,要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的工作机构,加强领导和组织,健全师德建设的工作网络体系,明确具体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这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组织保障。再次,是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准确判定、衡量师德水平和师德建设的绩效,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态度的评价,研究制定完善的师德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估考核制度,重视评估考核的结果使用。师德考核不合格的,当年不能参与评奖、晋升职称,严重者将取消教师资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这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工作保障。第四,是大力加强宣传工作,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师德和“三育人”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开展师德建设方面的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宣传在师德建设和“三育人”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唱响主旋律,弘扬崇尚进取的奋斗精神,充满激情的创新风格,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表形象,这是构建师德建设的舆论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以人为本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理念的根本,提倡以人为本的师德,就是提倡回归教育的本源,提倡重新回归到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师德,其价值取向体现了新的全面的学生发展观,体现着关怀教师的幸福生存和终身发展。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关心教师的发展,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才干,充实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在管理工作中要体现人文关怀,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管理者要面向基层、面向教师,为教师在教学环节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组织教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要注意坚持先进性导向与师德底线相结合的原则。教师是高知识结构的群体,他们扮演的是“社会的代言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领路人”的角色,所以高校的师德建设,一定要提倡先进性导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典型和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高校教师的思想实际状况,在坚持师德建设先进性导向的同时,还要坚持师德建设的底线要求原则。坚持底线原则,把提倡的和必须做到的区别开来,促进师德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4.大力开展师德建设的实践活动。学校各级组织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之中,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文化活动。比如,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开展讲课竞赛、教学观摩,实行教师定点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组织教学检查与评比,组织各种师德研讨会、报告会和演讲会,开展师德主题征文竞赛和主题论坛,开展师德先进个人与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在育人活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把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学生的榜样和楷模。

[论文关键词]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论文摘要]教师师德水准是一个国家全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目前我国师德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要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加强师德建设的实践活动,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而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师德建设则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包苏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2):40.

[2]周景.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和时代提升[J].中国林业教育2008(1):36-37.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篇5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对于教师来说,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剽窃别人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评职称,出成果,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这些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如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抄袭他人实验数据。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乱收费,接受贿赂。有些教师自编讲义、自拟习题、试卷,高价向学生出售,增加额外收入。还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要贿赂,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等。

第四,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教师的行为,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给教师光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师德建设还应取得社会的支持。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德的社会舆论,批评教师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扬善惩恶,形成师德风范与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教师的道德状况,是教师行为的反映和表现。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

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完善职业道德的载体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没有一定的载体,活动难以开展,教育难于落实。这种载体包括场所、设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师不准打麻将,应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就必须有教工俱乐部、歌舞厅等活动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抛乱扔,就应设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载体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议、板报、墙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像扫除文盲、法盲那样扫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对初登讲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等活动,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

[2]支戈壁.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道德规范体系[J].实事求是,2007(4).(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燕山大学)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对于教师来说,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剽窃别人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评职称,出成果,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这些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如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抄袭他人实验数据。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乱收费,接受贿赂。有些教师自编讲义、自拟习题、试卷,高价向学生出售,增加额外收入。还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要贿赂,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等。

第四,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教师的行为,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给教师光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师德建设还应取得社会的支持。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德的社会舆论,批评教师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扬善惩恶,形成师德风范与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教师的道德状况,是教师行为的反映和表现。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

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完善职业道德的载体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没有一定的载体,活动难以开展,教育难于落实。这种载体包括场所、设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师不准打麻将,应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就必须有教工俱乐部、歌舞厅等活动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抛乱扔,就应设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载体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议、板报、墙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像扫除文盲、法盲那样扫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对初登讲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等活动,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篇7

1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务工作者承担守护人民健康的责任愈加重大。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对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道德滑坡作为社会转型产物的出现,尤其在信息不对称的医疗行业,一度让医患关系白热化。2015年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启动,通过多举措提升患者满意度,有效缓解了医患关系。2016年,全国医疗纠纷案件的数量小幅下降了6.7%,但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2]。道德滑坡的蝴蝶效应对医院长远发展也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通过医德医风、理想信念、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内容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促进其正确看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将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保医院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不断前进。

2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2.1“重技术轻医德”的不良倾向广泛存在。医务人员是学历层次高、知识面较广的高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工作普遍具有负荷强、时间长、压力大、风险高和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而在完成高强度的本职工作之余,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论文和职称晋升的压力,部分医务人员出现了只注重强化个人专业技术素质,而忽略提高个人专业道德素质的现象。在诊疗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将患者视为“生病的机器”而非完整的社会人,违背了应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精神。2.2部分医务人员缺失理想信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某些医疗单位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因经济原因拒绝收治贫困患者,或者为规避风险拒绝收治疑难杂症患者的现象时有发生。少部分医务人员忘却了医者仁心的理想信念和救死扶伤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3],收红包、拿回扣等情况时有发生,加剧了医患矛盾。2.3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服务意识淡薄。我国医疗资源不足,且一直存在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优秀的医疗资源较集中于三级医院,吸引了大量患者前往就医,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医疗水平难以赢得患者信任,门可罗雀。但是三级医院接诊的患者大多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既浪费了优质医疗资源,也造成了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职业倦怠强,对待患者的服务意识不强,甚至于错误的认为患者有求于自己,明显削弱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2.4缺乏考核机制,思想道德建设流于形式。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多项研究表明,与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相比,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首要因素[4]。原卫生部先后于2007年和2012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及《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对医德规范及考评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由于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多渠道广,难以确立统一的考核机制,在实际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有效考核机制的缺乏让思想道德教育多流于形式,甚至变成了每年固定填写的总结表,对有效进行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3利用党支部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路径建议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是公立医院党组织的重要任务[5]。因此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抵制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的侵蚀,是医院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党支部作为“党政工团”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具有上传下达和组织牵头的职能优势。利用党支部的引导、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将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3.1以“知行合一”为目标,确保建机制见实效。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应明确以“知行合一”为根本目标,党支部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开展教育活动时,要通过抓党建、树典型、整制度、强管理等手段,建立医务人员思想道德建设新机制,确保其思想道德素质从理论认识上升到实际行动。要耐心听取医务人员的心声,及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不足之处,真正提高医务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我院党组织一直注重与时俱进,现已构建互动式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借助论坛、微信群等网络媒介,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可以表达观点、思考交流和学习先进的互动平台,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将思想建设同医疗、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有效增强了医务群体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3.2强化党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医务人员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党员医务人员的党性教育,以发挥其榜样带头作用利于营造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党性教育必须立足于新的历史实际,着眼于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实践,切忌空谈。医院党支部在加强党员医务人员党性教育时以突出政治学习为核心,坚持以“两学一做”为主要内容,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党员思想和医院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注重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手段,党支部应严格执行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此外,可以利用主题党日每月固定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民主议事、志愿服务、义诊下乡等,突出党性锻炼。还可以将在工作岗位上执行佩戴党徽的任务作为激发党员意识、改进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近期,我院党支部依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组织学习竞赛月活动,迅速掀起了党员医务人员的党性学习热潮,新颖的教育方式值得学习借鉴。3.3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增强医德意识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建设中,并以此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对帮助医务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党支部可以通过教育、管理及舆论手段加大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的力度。从学习医德基本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学习历史上诸如神农、孙思邈、白求恩等名医名家的医者仁心精神,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及时总结并大力宣传医疗行业尤其是本院涌现出来的医德高、医风正的先进典型,并利用身边反面事例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医德意识和法律观念[6]。需要明确的是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职业理想与职业责任有机结合,反复地思想灌溉和实践践行,才能将职业道德真正内化为医务人员的思想品德。3.4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促进医院行风建设。完善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可使医院管理有章可循,是做好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时,明晰的医德医风考评标准有助于优化医务人员的行为表现[7]。医院党支部作为医德医风考评的执行组织,要勇于改变原有的单一年终考评模式,注重日常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可以采用综合考核的方法,对各级人员、各个岗位,尤其是重点岗位、敏感岗位、窗口单位的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以确保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为确保考评结果与个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及绩效相挂钩,党支部要及时将考评情况反馈至有关责任科室,以充分发挥奖惩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尝试将医德医风考评及档案储存电子化,结合优化档案管理等手段,实现对医务人员的信息化评价,确保院内考评信息共享的及时性,为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等提供方便、准确的依据。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发生,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之上的,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崭新的道德形态:我国建国五十七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互作用中,由建国初期的“五爱”到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再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并对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

建国五十七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五爱”公德。建国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筹划建国大计时,便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五爱”公德。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同时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大力开展和实施“五爱”教育:很明显,这个“五爱”公德既总结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基本要求:

2.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探索,同时对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81年2月25日,由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倡议中根据改革开放的实际,对公民的道德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这一道德要求体现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3.90年代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新界定和21世纪初公民基带道德规范的颁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行了重新界定,21世纪初,中共中央颁布了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道德要求的规范体系,其中,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个道德体系比“五讲四美三热爱”从理论上更加完善和丰富:

4,2006年3月4日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它不但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而且彰显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鲜活性,彰显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进人了一个新阶段。

二、“八荣八耻”荣辱观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根据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和我国在战略机遇期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进行了新的理论创新和概括。是适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提出的新的道德规范和评判标准,从而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1,“八荣八耻”荣辱观肯定和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精神:同志的讲话,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角度人手,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三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中他明确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他对“八荣八耻”荣辱观进行了具体充分的论述。

在“八荣八耻’‘中既包含了“五爱“中的“四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同时,又增加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准则“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处理人与纪律的准则“遵纪守法”以及进人小康社会后仍然要坚持的作风—“艰苦奋斗”。可见同志在讲话中既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精神实质和基本道德要求,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2,“八荣八耻”荣辱观补充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综观“八荣八耻”荣辱观,它由以下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第一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由“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热爱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两点组成。爱国为民是人生的目的,也是行为的目标,是道德的最高层次。为人的标准并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人生目的,而是以社会认可、评判为尺度。只有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前途、民族复兴、人民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中华民族五千年薪火不断传承正是爱国为民的道德精神的显现:

第二是人的素质和人生的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由“以祟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两点组成:科学和劳动是我们建设祖国、服务人民必备的素质,是带有技能性的素质二和其对应的是学习和工作,是人生的两个轮子,两个支点,只有两个轮子同时同速转动,人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人们如何成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首先要学习接受前人所总结出的各种规律,并把这些知识用于工作实践,使自己的工作实践更有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才能使自己成才。所以学习和工作既是人生的关键内容,也是成才的唯一途径。

第三是人的行为道德的四个维度:一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二是处理义与利关系的准则:“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三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四是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成人成才之后如何成功?所谓成功,简单说就是学会做事:而成功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个不断实践升华的过程: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人的行为道德的四个维度是重中之重:协作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四点既是成功的世界观,又是成功的方法论;既是成功的基础,又是成功的方略:相反,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的根源。因此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一日三省,自觉修养,格守规范,才能成功。

可见“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以人为本的道德观,贯穿于成人、成才、成功的全过程:三个组成部分,既有人生观,又有价值观;既有道德规范,又有法律意识;既有道德评价,又有道德教育,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准则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八荣八耻”荣辱观更具鲜明性、操作性,更具警醒内化作用:过去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都是正面肯定的方式表述,而“八荣八耻”是既肯定又否定,既明确肯定提出八个方面的“为荣”,同时又相对应地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为耻”:正如同志所讲,“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棍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这就更能发挥道德规范的警醒、内化作用,在道德实践中更具操作性:这也是在新形势下对道德建设的一大贡献和创新。公务员之家

三、“八荣八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荣辱观,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志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适时地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机遇期: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等社会主义道德是我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辩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是由于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使一些人的人格本质发生了严重异化:这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持续,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发展证明,当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达到年人均GDP1000美元后,会出现一个振动期:这个振动期各种社会矛盾显露,各种思想激荡,而我国现在正处于这种振动期,要解决这一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努力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于解决这一时期各种社会问题,无疑是一剂治本良药,它将大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务员之家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发生,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之上的,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崭新的道德形态:我国建国五十七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互作用中,由建国初期的“五爱”到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再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并对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

建国五十七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五爱”公德。建国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筹划建国大计时,便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五爱”公德。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同时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大力开展和实施“五爱”教育;很明显,这个“五爱”公德既总结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基本要求;

2.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探索,同时对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81年2月25日,由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倡议中根据改革开放的实际,对公民的道德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这一道德要求体现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3.90年代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新界定和21世纪初公民基带道德规范的颁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行了重新界定,21世纪初,中共中央颁布了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道德要求的规范体系,其中,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个道德体系比“五讲四美三热爱”从理论上更加完善和丰富;

4,2006年3月4日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它不但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而且彰显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鲜活性,彰显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进人了一个新阶段。

二、“八荣八耻”荣辱观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根据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和我国在战略机遇期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进行了新的理论创新和概括。是适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提出的新的道德规范和评判标准,从而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1,“八荣八耻”荣辱观肯定和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精神:同志的讲话,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角度人手,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三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中他明确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他对“八荣八耻”荣辱观进行了具体充分的论述。

在“八荣八耻’‘中既包含了“五爱“中的“四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同时,又增加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准则“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处理人与纪律的准则“遵纪守法”以及进人小康社会后仍然要坚持的作风—“艰苦奋斗”。可见同志在讲话中既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精神实质和基本道德要求,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2,“八荣八耻”荣辱观补充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综观“八荣八耻”荣辱观,它由以下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第一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由“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热爱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两点组成。爱国为民是人生的目的,也是行为的目标,是道德的最高层次。为人的标准并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人生目的,而是以社会认可、评判为尺度。只有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前途、民族复兴、人民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中华民族五千年薪火不断传承正是爱国为民的道德精神的显现;

第二是人的素质和人生的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由“以祟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两点组成:科学和劳动是我们建设祖国、服务人民必备的素质,是带有技能性的素质二和其对应的是学习和工作,是人生的两个轮子,两个支点,只有两个轮子同时同速转动,人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人们如何成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首先要学习接受前人所总结出的各种规律,并把这些知识用于工作实践,使自己的工作实践更有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才能使自己成才。所以学习和工作既是人生的关键内容,也是成才的唯一途径。

第三是人的行为道德的四个维度:一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二是处理义与利关系的准则:“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三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四是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成人成才之后如何成功?所谓成功,简单说就是学会做事:而成功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个不断实践升华的过程: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人的行为道德的四个维度是重中之重:协作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四点既是成功的世界观,又是成功的方法论;既是成功的基础,又是成功的方略:相反,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的根源。因此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一日三省,自觉修养,格守规范,才能成功。

可见“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以人为本的道德观,贯穿于成人、成才、成功的全过程:三个组成部分,既有人生观,又有价值观;既有道德规范,又有法律意识;既有道德评价,又有道德教育,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准则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八荣八耻”荣辱观更具鲜明性、操作性,更具警醒内化作用:过去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都是正面肯定的方式表述,而“八荣八耻”是既肯定又否定,既明确肯定提出八个方面的“为荣”,同时又相对应地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为耻”:正如同志所讲,“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棍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这就更能发挥道德规范的警醒、内化作用,在道德实践中更具操作性:这也是在新形势下对道德建设的一大贡献和创新。

三、“八荣八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荣辱观,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志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适时地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机遇期: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等社会主义道德是我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辩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是由于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使一些人的人格本质发生了严重异化:这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持续,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发展证明,当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达到年人均GDP1000美元后,会出现一个振动期:这个振动期各种社会矛盾显露,各种思想激荡,而我国现在正处于这种振动期,要解决这一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努力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于解决这一时期各种社会问题,无疑是一剂治本良药,它将大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务员之家

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职业道德;融合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人才的作用和力量就日益凸显。而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十分重要而神圣的使命。而高校管理者、教师团队职业道德的高低,会在潜移默化间对学生们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理念产生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力度。对于此,高校就要将学校的职业道德建设摆在更高的位置来推动。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不妨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融入其中,利用茶文化的知识体系和价值理念,更好地推动我国高校职业道德建设。

1高校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价值

我们所说的高校职业道德,包含了高校管理者、后勤人员、行政人员、教师团队等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但其实严格来说,高校职业道德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团队当中,因为他们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优秀思想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统称,其包含了教师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人文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甚至是决定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1.1高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强烈的责任性。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把人类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物质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精神思想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群体,让学生们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受到优秀的价值理念,并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文化体系。从这一方面来讲,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启迪学生心灵、提升他们精神层次的“解惑者”。另外也要看到,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其“劳动产品”,但是其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并且是具有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活力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知识能力、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未来我们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从小处说,高校是在培育学生,但是从大处讲,高校其实是在塑造我们社会今后的样子,决定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就决定了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职业道德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性。1.2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独特的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名言,这句话也一语点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所具有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大学生一般都是二十岁上下岁数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经验尚浅,无论是主动还是在潜意识中,他们都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学习性。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道德修养会成为学生评价和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观察老师的举动和言行,可以说在这方面高校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是言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越高,就越能给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间学习教师身上的闪光点。1.3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好的调节和中和作用。从现实看,高校被人们称之为一个“小社会”,这有其道理所在,因为高校是学生们距离社会最近的一个阶段,而高校的学生会、社团、班级组织等框架结构,与当今社会有很大的相似度,其被称之为“小社会”也很正常。再加上我国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专业多、部门多,因此很容易出现一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利益矛盾,如奖学金申请、勤工俭学名额、学生会选举等等;也很容易出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利益矛盾,如职称评选、等等。这些天然的矛盾一旦处置不当,极易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冲突,影响高校的和谐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管理者、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拥有优秀职业道德的管理者和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调节和化解各种矛盾,并且还能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和感染他人。1.4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社会也有着积极而正面的作用。从现实看,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其工作和活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内,他们还经常走出校园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讲座、培训、公益活动等等。所以他们也会将自己的职业道德带到社会上,影响和带动其他的人,对于我们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我国茶文化的知识思想道德内涵及价值

高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涵盖人文、道德、价值理念、理想追求、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要想更好地推进高校职业道德建设,就必须要从我国优秀的精神思想和传统文化中提取和凝练出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内容,将其与高校职业道德有机融合。而我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在两千来年的发展历史中,一方面跟其它各个知识文化领域进行交融碰撞,让自己从物质的层面上升到了文化的领域,拥有了十分丰厚的知识文化体系;另一方面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它流派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理念,使自己又从文化领域升华到了思想乃至哲学的境界。因此,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职业道德建设当中,是十分契合我国高校职业道德实际情况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和价值理念,下面我们分别进行阐述分析。2.1茶文化拥有十分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从现实看,很多文化种类是相对封闭的,与其它领域的文化种类很少有交叉的,至于能够融合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茶文化不同,其所具有的包容性和渗透性是其它文化种类不可比拟的。茶文化最开始形成于魏晋时期,基本上以自己的天然属性为主要内容,既质朴、自然、幽雅。但是从唐朝开始,茶文化开始迅速与其它领域进行融合,如茶文化与诗词的融合,诞生了大量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古典茶诗茶词;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建筑和环境营造艺术结合后,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园林文化,以及闹中取静、典雅宁静的茶室、茶亭等饮茶环境;茶文化与歌曲和舞蹈的结合,诞生了我们熟知的赣南采茶舞、广西采茶曲、江南茶艺音乐等茶文化艺术形式;茶文化与历史的融合,给我们留下了“茶马古道”、“茶马互市”、“张库大道”、“万里茶道”等历史文化遗址;茶文化与手工制造艺术的结合,诞生了诸多风格、诸多材质的茶碗茶杯茶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以说,这些仅是茶文化深厚知识文化底蕴的“冰山一角”,将其融入到高校职业道德建设中,能够让高校教师拥有更加完善而充实的知识文化体系,并且可以将各类知识进行整合,以更加新颖生动的形式传授给大学生。2.2茶文化与儒家的结合,使自己拥有了“中庸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诸多入世思想理念,这对于高校职业道德建设来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茶文化的中庸和谐理念,强调人们要在为人处世中,秉持一种恰如其分、不过分的态度,同时还要友善待人,让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和谐友好的局面。将其与高校职业道德融合,可以让高校教师更加富有亲和力,让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这对于教师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大有裨益。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是一种入世的精神理念,要求人们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并积极参与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当中,要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高校实际看,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有些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至于其它并不上心。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就要将茶文化的这些理念融入其中,让高校广大教师真正拥有教书育人的工作理念,拥有为国家培养未来栋梁的责任感。同时,茶文化的这种入世的理念,还能不断鞭策高校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现代人才。2.3茶文化与道家的融合,让自己拥有了“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由于道家思想的介入,为茶文化增添了一些“出世”的思想内涵,让茶文化变得更加超然洒脱。“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要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放置于自然规律之中,要尊重自然和顺从自然,并且要学会从自然当中汲取智慧,感受到自然的韵味和魅力。“天人合一”思想能够让人的心态更加洒脱和超然,面对荣誉,能够做到不骄不傲,以平常心对待,面对失败,亦能以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做到不气不馁。我国高校教师不仅面临着很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职称、论文、各项评比等任务也很多,而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做到最好。因此一旦遇到挫折或者是失败,极易出现灰心丧意的情况,影响他们的工作以及教学。而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职业道德建设当中,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教师的抗压能力,培育他们积极乐观、超然淡定的心态,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加从容平和,并且也会将这种心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也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各种得与失。2.4茶文化与佛教的融合,使其上升到了哲学的角度,如“茶禅一味”的哲学理念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禅茶一味强调人们要通过饮茶,去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终极奥妙,学会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从复杂的事物表象看透其本质所在。将这种哲学理念与高校职业道德进行融合,能够让教师的思想更加透彻,去达到一种超脱淡然、优雅平和的思想高度,并以此带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3茶文化与高校职业道德的融合途径

3.1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团队的聘用机制。近二十年来,在教育改革和高校扩张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尽管这样高等教育更加普遍和平民化,但是由此带来的少数高校教师的整体职业水准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此,高校就要在今后的老师招聘工作中,从源头上对新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把控,引进更多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年轻教师,以此来提升高校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在进行新教师的考评和引进时,不妨把茶文化的有关知识和思想加入进去,在保障新教师拥有较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做到其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道德水准和优秀行为习惯。3.2要通过茶文化的融入,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愈加重视高校的师德教育和培训,并将其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因此,对于高校现有的教师团队,学校就要通过培训、学习、讲座等方式,从茶文化的思想和知识内涵中提取与高校职业道德有关的内容,并且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其更加入心入脑,让高校教师在茶文化思想的熏陶下,拥有崭新的面貌和气象。3.3要加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自我学习的能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高校教师来讲更是如此。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信息知识更新的速度十分快,所以要想当好一名高校教师,就应当不断保持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在这方面,茶文化拥有博大精深的知识文化体系,并且通融各个领域,可以让老师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另外,茶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可以提炼出很多的方法论,很多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哲学方法。因此茶文化的融入,能够对高校老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向、学习技巧起到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将两者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就要通过茶文化的知识文化内涵来增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更好地从茶文化中提取出正确而既有实效性的方法论,让其更好地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出更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秦.关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6):17-18.

[2]梁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新视角[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4-26.

[3]杨玉荣.浅议儒家道德修养观与大学生道德修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