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必要性及对策

时间:2022-03-01 11:27:49

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必要性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美丽中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但是作为占我国总人口数一半以上的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相对落后,农民生态意识欠缺,生态问题亟待解决。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是现实的要求,是生态道德建设主体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及文化传承的要求。要在农村进行生态道德建设,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完善农村生态道德法律规范建设,加强农村生态道德的实践,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撑。

【关键词】乡村;生态道德;生态文明

报告中强调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生态文明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生态道德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支撑。

1生态道德的内涵

“道德既是一种行为准则,又是一种善恶评价,而且它是靠特殊的形式,即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持的。”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意识形态、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等方面有重大的影响。生态道德是道德范畴的一部分,是道德普遍规律在生态方面的特殊表现形式。生态道德是人对自然和生态的一种态度,是人类不能对自然予取予求,不能违背生态规律逆天而行的观念,要求人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2.1农村生态现状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为缩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采取各种政治经济手段,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陆续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道路,农民不断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资源的浪费。在城市规划中,一些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企业,会被布局在位于城市风的下风向郊区和农村,直接影响农村的空气质量。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肆意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废气,给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及其不良的影响。农村没有了昔日的鸟语花香,昔日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沟,变成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空气资源和水资源这两大人类生存必要的资源遭到了严重污染。2.2农村生态道德建设主体的要求。农民是生态道德建设的主体,但是农民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生态责任感不强,为了眼前利益忽略生态环境等问题都要求加强生态道德建设。首先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能意识到诸如空气、水污染等这些直接影响生产生活的问题。但是在不危害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农民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大多是忽略的。其次农民的生态责任感不强,大多数农民认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党和政府的责任。甚至一部分农民对于经济利益需要付出的生态代价毫不在乎,只享受经济利益,不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沉溺在经济发展的快乐之中,生态责任感迟钝。最后,农民没有生态环境方面的子孙意识。很多农民不知道生态的宝贵性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不知道生态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有些农民知道生态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还是不懂节制,他们认为生态资源能够支持自己这一代人就足够了。所以进行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十分必要。2.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自然界有其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不能。违背自然本身的规律,违背自然规律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的发展需要依靠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依靠自然界,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才能得以生存、生产和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自然界影响人类,人类活动也会影响自然界,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人类自然界就是不完整,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农民和农村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的一个方面。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是解决农民与农村生态系统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要求。2.4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农业生态道德思想。首先,中国古代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反对违背天命逆天而行。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道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生态道德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不谋而合,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精神。其次,我国古代就有合理利用资源的生态意识,孔子提倡仁爱,有“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的观点,孟子也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观点,他们都主张农业生产应当合理利用资源,强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农村生态道德也主张在农村的生产发展中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对古代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弘扬。

3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农村生态道德教育。当前,要将现有农村居民、农村中小学生和农村领导干部作为教育对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全新发展理念,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道德观,使科学的生态观被接受、认可、不断深入人心。创新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通过各种形式多姿多彩的宣传活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生态责任感和认同感。其次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生态道德教育,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应当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部分。生物自然课等与生态相关的课程应该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让学生体会生态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生态道德教育。党员干部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和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应当有更高的道德标准。生态道德作为个人品德的一部分,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将生态道德作为党员干部培训和考核的一部分,提高党员的生态道德意识。3.2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法律条例和奖惩规则。例如,在某些城市或者景点随地吐痰会被罚款,在一些发达城市或地区,开始实行行人闯红灯罚款的办法,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可以采取经济方面的处罚措施。提高企业入驻农村的生态标准,选择对生态影响小的企业进驻农村,并且要制定企业生产的规定,对于违反生态规则的企业,也应采取惩罚手段,让村民看到政府和基层党组织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坚定农民生态责任感。要做到执法必严,保证环保条例的实施。3.3在生产实践中融入生态道德观。首先,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首先,邀请专业人士为农民传授生态绿色的种植生产方式,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农村的状况,从实际出发,深入到农民群众的队伍当中,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农民探讨更好的得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其次,更新生产技术,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更新农民的灌溉技术,减少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防止土地盐碱化。最后,建设农村生态道德实践平台,建立农村生态互助组织,树立生态道德观念,各个农户之间相互协作,让农民相互帮助,相互讨论交流生态绿色生产问题,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罗国杰文集(上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马赵卿 孙贵珍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