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银行保险分析论文

时间:2022-06-14 10:49:00

国外银行保险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银行保险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社会环境的变化、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监管的放松及税收的优惠等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银行、保险微观利益的驱动是银行保险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目前银行保险还只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银行保险的深度发展还有待时日。

一、银行保险及其发展概况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狭义上是指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人实现保险分销;广义上是指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保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协议合作,即银行与保险公司通过合作协议或非正式的合作意向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销售联盟。(2)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资成立新的金融机构,结合双方优势,由新的机构经营银行保险业务。(3)通过兼并收购,将两个独立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4)银行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设立自己的银行。

银行保险是近些年来才引起学术界关注的,但实际上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结合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例如,比利时的CGER、西班牙的GaixaoofBarcelona以及法国的CNP,这些公司自从19世纪就已经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服务了。不过一般认为,银行保险的真正出现,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银行保险发端于欧洲,在比利时、意大利、德国、英国、荷兰、瑞士等国,其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20%-35%,而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银行保险相对更为发达的国家,这一比例曾达到60%。目前,欧洲500家大银行中46%的银行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保险公司也广泛涉足银行业务,在英国有17家银行为保险公司所拥有,法国有9家保险公司拥有12家银行。限于立法,美国在这方面发展稍逊于欧洲,但已有赶超之势。据统计,美国已有4000多家银行从事保险业务,银行保险迅猛的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开始重视欧洲银行保险的经验,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正逐步推广。在新加坡,银行和保险的并购活动非常活跃。在香港,银行在推出与按揭贷款相联系的保险产品的同时,也推销家居保险、火灾保险、责任保险,许多保险公司也纷纷与银行合作,推出一些与信用卡销售有关的小额免核保的寿险产品。可以说,银行保险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二、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因分析

银行保险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宏观方面的动因,也有银行业、保险业自身微观利益的驱动。

(一)银行保险发展的宏观动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显著提高,而人口增长率却不断降低,导致DR指数(thedependencyratio,指退休人口与工作人口的比例)急剧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金计划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西方国家政府采取了各种方式以刺激私人养老金计划。从而为寿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机。

2.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收入的增长以及对更高生活水平的期望,人们的储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高收益的长期储蓄保障型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资本市场日益发达。伴随人们金融意识的逐渐增强,资本市场上日益增长的复杂的投资工具也比低收益的银行存款更具有吸引力。低通货膨胀率也使得人们愿意购买长期的金融产品。

3.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

税收因素对银行保险的影响在某些国家可能是最大的。银行出售的储蓄及投资产品均须交纳所得税,而保险产品的保费和给付则在很多国家得到减税甚至免税的优惠待遇,所以深受顾客欢迎。银行也就很自然的青睐于保险产品,尤其是投资性质的寿险和养老金产品。

4.金融监管的放松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风起云涌。鉴于此,西方国家纷纷放松金融管制,默许银行、保险、证券合业经营,之后又从法律上加以确定。如英国、日本先后于1986年、1997年实行“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放松监管,允许合业经营。美国也于1999年11月废除了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正式从法律上允许合业经营。金融监管的不断放松使得银行能够进入保险领域,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安排。

(二)银行保险发展的微观动因

应该说来自社会、经济宏观方面的因素只是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银行保险迅速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银行业、保险业微观利益的驱动。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银行保险业务,这种结盟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无形资产的有形化效应。具体从银行业、保险业两方面加以分析:

1.银行业方面的因素

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银行也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无非就是增加收入的同时,不断降低成本。

如前所述,技术进步、金融一体化进程、金融管制放松等,导致银行经营环境恶化。一方面,银行同业内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其他金融机构,如非银行金融机构、外国银行、金融产品的零售商等不断挤占本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使银行产品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大,银行客户的忠诚度不断下降,资金来源日益困难,经营能力相对过剩。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已经是高度成熟的市场,银行不太可能进行价格竞争,于是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相比较而言,其他金融服务产品和市场却有了发展良机,如投资产品、年金产品以及承诺高回报的一揽子寿险产品等,受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市场需求迅速扩张,利润增长较快。银行介入保险业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实际上,银行经营保险既可获得直接利益,也可获得间接利益。这主要表现在:

(1)银行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边际成本极低。这是因为银行具有其他机构无可比拟的分布广泛的分支机构和高科技设备,开展银行保险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员工工作效率,获得营销的经济性。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优质服务。银行拥有基本的现金账户,这是开展多样化业务的平台,也是银行客户信息来源。银行据此开展保险服务可以使交易过程更为简单、便捷,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银行还可以据此掌握有关客户购买习惯、经济状况和财务管理手段等,从中发现未被注意到的销售机会。

(3)实现金融一体化服务,增强客户忠诚度。作为金融机构的客户,他所得到的服务种类越多,其忠诚度就越高。无论是退休金储蓄、住房投资、子女的教育储蓄,还是金融市场的其他投资,客户总希望在一家金融机构得到满意的服务,否则,他就有更换金融机构的可能性。银行开展银行保险业务,实现金融一体化服务,可尽力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产品的需求及对投资增值的关注,从而增强客户忠诚度,增强银行资金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银行可借助其卓越的晶牌价值,优良的信誉,拓展保险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在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法国,来自保险业务的利润占银行全部纯利润的比重达10%-15%。

2.保险业方面的因素

保险业经过多年发展,传统的营销手段已经不能给保险公司带来业务上的突飞猛进,而银行保险为保险公司开拓了新的营销渠道,提供了发展机遇。

(1)借助银行资源,提供新的服务,扩大营业规模。银行、保险合业经营使保险公司能够使用银行数据系统深入了解客户,可以针对客户要求提供新的服务产品,如提供具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等,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利用银行分支机构作为保险销售渠道,可以解决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使保险公司有机会接触数量巨大的潜在客户,因而有可能大幅度地扩大营业规模。

(2)可以降低分销成本。通常通过银行保险这一方式的分销费用约为保费的3%,而传统意义上的人销售费用可高达8.5%(上述比例为平均水平,且不含管理费用)。使用银行的人员和柜台销售产品,有可能使保险公司营销成本降低,而且不必管理销售人员(酬劳、培训或人员流动等)。

(3)保险公司借助银行与客户业已形成的信任关系,可以有效地缩短寿险产品和客户之间的距离,并借助银行品牌和形象优势,扩大保险公司对市场的开发深度。

三、国外银行保险发展动因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现在还仅限于银行作为兼业人销售保单及代收代付保险费这一浅层次上,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从业人员,似乎都对银保进行深层次合作持乐观态度。根据对国外银行保险发展动因的分析看,当前我国银保进行深层次合作动因不足,银行保险进一步发展尚需时日。

就宏观层面看,我国步入了小康社会,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初步显现,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无疑我国保险业发展潜力巨大,银行保险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优厚。但应该看到,国外银行保险是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银行业、保险业发展已十分成熟,金融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我国金融市场仍处于成长阶段,发育不成熟,金融商品少,投资灵活性差,银行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缺乏市场环境条件。同时,我国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管理模式,由于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潜在风险巨大,金融监管不能轻易放松,银行保险深层次发展缺乏制度安排。

就微观层面看,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缺乏驱动力。目前,银行和保险公司生存的空间相对宽松。我国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仍不可动摇。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一些的传统客户,但银行贷款仍为大多数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近年来,全国银行各项贷款年均增长仍在10%以上。从银行的资金来源看,虽然股票、国债等分流了部分储蓄,但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的情况下,银行储蓄额仍不断上升,年增长率也都在10%以上,甚至很多年份在20%以上。总的来说,银行从事传统业务的生存环境相对还比较宽松。这导致银行在传统存贷业务中仍然喜欢批发业务,这是目前银行从事保险业务效果不太显著的原因之一。我国保险业恢复经营以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1995—1999年每年保费收入以26.3%的速度递增,这与发达国家保险业承保能力过剩形成鲜明对比。保险公司在展业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仍钟情于传统的销售方式,对银行保险还处于尝试阶段。另外,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居民缺乏保险意识,个人购买保险的主动性较差,大都属被动型购买,保险公司也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个人人展业,银行采用柜台销售保险产品的方式往往无人问津。

总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目前银行保险还只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银行保险的深度发展还有待时日。不过,既然银行保险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作为日益融人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中国,当然也不能置之不理。当然,我们最需要做的还是加快改革步伐,为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彭雪梅。我国银行保险的比较研究及其模式设计闭。金融论坛,2001,(10)。

[2]张洪涛。对我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思考闭。金融与保险,2003,(3)。

[3]黄金财。法国、意大利银行保险制度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2,(3)。

[4]黄金财。欧洲银行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保险研究,2002,(7)。

[5]刘红红,程林。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借鉴[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