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建立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27 03:48:00

存款保险建立研究论文

一、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体系中设立保险机构,强制地或自愿地吸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缴存的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风险事故,由保险机构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救援或由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1933年美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由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负责为美国境内吸收存款的银行等存款类机构提供存款保险。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法》规定,FDIC主要承担提供存款保险,监督银行体系,接管、处置与清算问题金融机构。

继美国之后,欧盟委员会于1994年颁布了《存款保险制度指引》,要求欧盟的成员国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是强制性的,保险限额最低为2万欧元,并允许实施共同保险安排,但其存款的90%以上应受到保护,保险范围可由成员国自由决定。部分国家还设定了相对较高的上限。

许多学者也提出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稳定金融体系的建议。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在当前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前提下,似乎已经渐行渐进。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中往往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中介的产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但并不能完全消除。一方面,金融中介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较零散的储户有很大的优势,但完全的事后监督却是不可能的,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同时,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存信贷膨胀时期的“从众行为”也导致了其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另一方面,从存款人的角度看,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对逆向选择的担心,使其在存款时十分犹豫,而一旦个别银行倒闭,往往导致挤兑现象同时在“好”银行和“坏”银行发生,“感染效应”使整个银行体系陷入“恐慌”。市场的这一缺失使得政府的介入十分必要,政府一方面强制银行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借款人和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构筑金融安全网以稳定银行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传统功能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即在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过程中,往往是由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个人债务清偿的责任。这种由各级政府或中央银行“买单”的缺陷和弊端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同时日益显现,这种模式不仅给各级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还会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扭曲。

如果不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无法得到保证,因为无论银行的损失最终是由财政拨款还是由人民银行再贷款(或用外汇储备注资)解决,都会使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丧失一部分自主权。而且随着银行业对外和对内开放步伐的加快,银行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如果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依然保持目前的资产状况,那么政府对它们实施救助的频率、范围和成本肯定会逐渐增加。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各银行并不需要定期交纳保费(零费率制),并且存款保险实际上又覆盖了所有存款账户,所以我国银行业的“道德风险”问题要比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严重得多——造成已经得到注资或坏账剥离政策支持的银行不相信所谓“最后晚餐”的说法。我国银行业的“道德风险”问题要比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严重的一个证据是,即使是那些内部治理结构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并不存在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也达到了6%,而美国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则低于2%。更为重要的是,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金融当局根本无法通过实行差别保险费率、调整最优存款保险额上限、实施保险金返还等政策措施来改善各银行的“道德风险”动机。可以预见,如果金融管理当局不突破目前的这种制度安排,那么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所承担的偿债压力还会越积越重。

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在于:

(1)明确银行倒闭时存款人的赔付额度,稳定存款人的信心;(2)建立专业化机构,以明确的方式迅速、有效地处置有问题银行,节约处置成本;(3)事先进行基金积累,以用于赔付存款人和处置银行;(4)增强银行体系的市场约束,明确银行倒闭时各方责任。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存款保险制度在稳定存款人信心、保障存款人利益方面充分发挥了作用。2008年IO月,FDIC临时将存款保险限额提高到25万美元;欧盟也迅速决定在危机期间将存款保险限额较危机前提高3万欧元;同一日,我国台湾地区金融管理部门也宣布将存款保险制度上限由原来的150万新台币提高到300万新台币。

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效应分析

(一)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正效应分析

1.处理倒闭银行和保障储户利益的整套管理体系方面的优越性。存款保险制度在处理倒闭银行和保障储户利益的整套管理体系方面较为优越,比隐性存款保障制度更迅速、顺利,具有连续性。因为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要在法律条文明文规定的规则和程序基础上运作,保险基金的来源具有事先的保障性,在短期内,政府不但可以获取定期的保费,而且不需立即承担财政支出。而隐性存款保险下政府不得不确定保险基金的来源,行动的时间可能很长。

2.有利于维护公平和效率原则,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平和效率原则,为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与发展创造公平的信用条件和市场环境,有助于中小银行的发展。四大银行的信用是双重信用,一方面是国家信用,实现国家对国民的承诺,另一方面是银行信用,实现银行对存款人的承诺。中小银行没有国家信用支撑,社会公众心存疑虑,难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实行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大银行的某些优势,中小银行可以平等地加入竞争,打破大银行垄断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3.对挤兑的避免和小储户的利益保障方面有优势。隐性的存款保护缺乏明确的法律,潜伏着更大的信心危机。公众是否挤兑取决于对政府保险的公众预期,而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一种政府承诺,对增强储户的信心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4.期望达到存款保全和银行保护相分离。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缺乏对存款人有法可依的保障机制,但又不可能让小额存款人承担全部损失,政府往往注资到经营不良的银行,而很少采用强制市场退出,使存款保全和银行保护难以分离,加大了银行的道德风险。如果存款人利益可以通过存款保险得到相当的保障,政府滥用纳税人的钱为不良银行注资的行为可以得到抑制。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负效应分析

1.对尚未形成的市场机制的侵蚀。金融产权形式的国有化和公有化,本来已经使社会公众对不同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难以形成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收益与风险的选择失衡,风险观念淡薄。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会使社会公众原本就十分淡漠的风险观念更加淡漠,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银行经营的冒险行为,而且银行在实施明确的存款保险后更忽视风险。存款人会把银行看作更为直接的替代,银行会在利率、服务方面展开竞争,却不愿把有关他们贷款质量的信息传递给存款人,使我国刚刚起步的信息披露受到抑制,也影响了市场规则的形成。

2.明确的存款保险加大政府的成本。对政府而言,隐性存款保险是一种低成本的选择。政府在处置倒闭银行时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决策者可控制提供保障的程度甚至根本不提供保障,也有权利确定向储户提供保障的形式和时间,如可采用分期支付的方式降

低总赔付的现期支出,这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隐性保险的原因。

3.明确的存款保险将进一步加大银行机构的经营负担。存款保险基金的主要承担者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而四家商业银行根本不存在挤兑和倒闭的风险,实际上相当于国家从国有商业银行征税用于补贴中小金融机构的倒闭风险,将降低他们的市场竞争积极性,甚至损害他们审慎经营的动力。

4.可能加大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在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健全,许多存量风险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明确的存款保险可能加大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目前,地方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是由地方政府出具担保,中央银行给予再贷款以解决流动性不足或确保储蓄存款的兑付,法律上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如果建立统一的存款保险公司,就解脱了地方政府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处置所应承担的职责,鼓励地方政府多于预,这种干预加大了金融风险。

四、结论

从以上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效应分析中可以看出,有利有弊,但我旧银行业具有潜在的风险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尽快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通过这一保险机制,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各种银行危机,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营;另一方面也为我国银行创造一种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减轻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压力,也有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金融机构类型较多以及分业监管的实际,应先建立分业或区域性的存款保险基金,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存款保险制度。如在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存款保险制度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随着社会信用的健全,银行体系的完善,公众风险意识的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由小到大,不断完善,逐步完善我国央行、银监会、存款保险“三位一体”的金融稳定体系。鉴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负面效应,要建立和明确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把制度的具体设立作为重中之重,依靠一个良好的制度设计尽量避免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