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讲义15

时间:2022-11-03 12:43:00

高考政治复习讲义15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

(十五)

第十五单元:我国的国家制度(下)

一、本单元考点:

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2.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3.依法治国4.政府机构改革5.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6.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8.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9.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本单元重点:

1、准确理解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

2、我国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原则。

3、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三、本单元难点:

1、我国国家组织与活动原则。

2、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四、知识结构:

五、考点提要:

考点一: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1.国家机构的含义

(1)国家机构的含义: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是国家机构。

(2)国家性质与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3)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的设置的主要依据,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载体。

2.国家机构组织体系

(1)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

在近现代国家中,根据国家的职能,一般都设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暴力机关等。

(2)各类国家机关的性质及主要职能

①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②立法机关是有权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机关;③国家行政机关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④司法机关是国家行使审判、监督守法的机关;⑤暴力机关是国家机构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包括国家的常备军、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和设施。

3.我国的国家机构

(1)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①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我国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

②我国国家机构的分类:按其类别可分为五部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按国家机关的层级,可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2)中央国家机构的职权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②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的职权有:颁布法律权、命令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外事权等。

③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主要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统一领导各部、各委员会、各直属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④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审判工作,其审理案件所做的一审或二审判决属终审判决。

⑤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检察机关系统中处于最高领导地位,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⑥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附1: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关系

国家机构

决定(性质)决定(设置)

体现、维护物质载体

决定

国家性质国家职能

反映

附2: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

系各部委员会

说明: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之间不是一种三权分立关系

a)我国中央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全国人大是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权力是统一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一切国家机关活动的中心。

b)我国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各国家机关按职权范围行使职责,不三权分立超越权限,否则就是越权或滥用职权。

c)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制约因素。如,最高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最高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它们都不受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全国人大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务。

附3:对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理解。

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指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从而保证法律的公正性。但必须依法进行,不能离开法律规定讲独立审判,而且不排斥国家权力的合法干预:各级人大可以同级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当然不是干涉人民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审判);上级法院可通过法定程序监督下级法院的审判活动;人民检察院可以抗诉形式监督法院的审判活动;另外,还有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同时不能排斥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不是由党委包办审案。

考点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1)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主要体现:

①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②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对人民负责原则

(1)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①密切联系群众。

②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治国原则

附: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树立民主意识)

(2)对人民负责原则(树立公仆意识)

(3)依法治国原则(树立法制意识)

三个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考点三.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4.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5.实行依法治国的要求:

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③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和普法教育工作。

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一)区别

(1)含义不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以德治国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范畴不同: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范畴,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范畴,属于政治文明。(3)依靠手段不同:以德治国主要依靠道德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依法治国以法律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

(二)联系

两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考点四:政府机构改革

1.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1)政府机构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政府机构改革是国家职能转变以及为了更好地行使国家职能的需要。

2.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精兵简政。

(3)按照职权、责任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3.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考点五: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2)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即选举人民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即被选举为人民代表的权利。

②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包括对于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即人民代表的监督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对于人民代表的监督通过监督和罢免权来实行;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通过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实行。

2.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制裁和惩罚侵害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对象:特指选举人大代表和当选人大代表

公民有权按照自己愿意选举人大代表

内容:公民有被选举为人民代表的权利

公民可依照法定程序,罢免不称职的人民代表

中国公民

资格:年满18周岁

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地位: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政治素质

文化素质

健康条件

议政能力

考点六: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义:

国家的统一,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的要求:

①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②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③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国家政权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④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1)国家安全的含义及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

①国家安全包括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漏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②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应该做到:第一,严守国家机密;第二,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工作任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第三,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时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

(2)国家荣誉的含义及维护国家荣誉的要求:

①国家荣誉包括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国家的名誉不受侮辱。

②公民维护国家荣誉,应做到:第一,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二,增强民族自尊心;第三;增强民族自信心。

(3)国家利益的内容及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

①国家利益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

②公民维护国家利益应做到:第一,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第二,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

考点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重要性: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公民享有法定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原则,是公民同一切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内涵

①含义是: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内容是: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不承认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国家在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方面,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

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

(2)不能指绝对的平均主义。如宪法规定,不满18周的公民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不等于说法定年龄的公民与不足法定年龄的公民之间存在不平等,而是由于参加政治生活的公民需要一定的行为能力。

(3)反对一切特权。

(4)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要消灭这种不平等,不仅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

考点八: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第一、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行使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第二、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从而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才能为享有和行使公民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总之,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3.正确处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要求:根据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必须用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行使权利时,要同时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和尊重他人权利的义务。

附1: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

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从法律关系上来说

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

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相成,相互促进的从我国来说

要认真行使权利,要自觉履行义务对公民的要求来说

附2: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1)含义不同。

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我国,公民的概念与国籍相一致,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以,确定是不是我国公民的唯一条件,是看他是否取得了中国国籍。人民是指国家的主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2)范围不同。

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却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但属于公民。

(3)性质不同。

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考点九: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1.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该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②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在具体问题上,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的具体表现。

2.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的要求:

我国的宪法、法律和法规,是调整和规范公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因此,正确处理公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应该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公民在履行义务时,也要以国家利益为主。

六、疑点难点

1.正确使用"权力"和"权利"两个概念。

分析:

权力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它是相对于义务而存在的。

2.要明确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和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有区别的。

分析:

(1)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它主要通过人民与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体现出来;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它通过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体现出来。

(2)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和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在具体内容上是不同的。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我国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另一方面,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作为一种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公民选举产生,受公民监督,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3.公民不等于人民。

分析:

在我国,公民的概念与国籍相一致,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国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人民是指国家的主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公民与人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公民是法律的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第二,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却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七、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东发生了这样一起怪事:一起一、二审法院本已做出判决的债权债务纠纷,在两位曾担任过当地政法机关重要职务的老同志的"高度重视"下,本已生效的一、二审判决被撤销,债权人主张权利的资格也被剥夺。最后,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再审,这起抗争七年的"人情案"才尘埃落定。材料中老同志的"高度重视"()

A.是对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干涉

B.表明人民法院行使职权受政法机关制约和监督

C.违背了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D.是对司法审判工作的监督

2.为了让行政审批不再神秘,让居民办事不再困难,让农民不出村就能办事,四川省自贡市在市一级建立投资项目报批中心,县(区)成立便民服务中心,乡镇设便民室,村设便民服务联络员,构建起纵向到底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让群众办事方便快捷,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四川省自贡市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做法()

A.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但不利于树立政府权威

B.有利于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但必然会增加群众负担

C.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维护人民利益

D.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3.200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依法治国,第一位的含义是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以此保证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法定职权、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滥用权力,才能把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办好。上述材料表明()

①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

④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2002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水法修订案、测绘法修订案。国家主席分别签署第73、74、75号主席令,公布这三部法律。这说明,国家主席()

①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是国家实质上的对内对外最高代表

③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行使职权④享有颁布法律权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2002年,全国有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陆续开展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涉及村委会30余万个,有近4亿农民参加选举。从目前已完成换届选举的地方来看,99%的村庄选出了群众满意的村委会领导班子。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B.村委会实行间接选举制度

C.村委会是农村基础政权组织D.直接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本质特征

6.由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表明()

A.我国的国家基层政权机关得到巩固和加强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

C.我国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已充分实现

D.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基层民主逐步走向制度化

7.恶意诉讼要承担赔偿责任!2002年8月22日,衡阳日报社记者甘建华接到了衡南县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被告徐某某、费某某需承担因恶意诉讼给他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3万余元。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B.公民必须认真、正确地行使权利

C.公民必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D.公民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8.司法救助是国家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经济困难交不起诉讼费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群众打得赢官司。2000年至2001年,全国法院依法对当事人决定减、缓、免交诉讼费的案件达50万余件,缓、减、免诉讼费近20亿元。国家实施司法救助制度表明()

A.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B.我国人民的民主权利有法律保障

C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D.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9.2002年9月24日,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通过决定,就《基本法》第23条有关危害国家安全七种罪行进行立法咨询。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支持政府就《基本法》第23条立法。他们认为:作为中国公民的一分子,支持23条立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因为

A.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B.作为中国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C.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D.公民必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0.近年来,各地法院受理的小额侵权赔偿纠纷越来越多。此类纠纷大多是为一点小事,或者是为了赌气争胜,动不动就进入诉讼程序,其结果往往造成国家司法资源的浪费。上述诉讼行为

A.是我国人民民主广泛性、真实性的体现

B.违背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C.违背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D.是公民正确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形式

(二)不定项选择题:

11.国务院最近决定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这些行政审批项目,有的不符合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有的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或用其他手段替代,有的不符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的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有的审批对象和条件已发生变化或实际上已停止实施,还有的存在重复、交叉审批的现象。取消这些审批项目

A.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定位

B.有利于约束和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

C.有利于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

D.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树立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12.2002年9月1日起,一批同群众生活紧密相关,涉及计划生育、医疗事故处理、社会抚养费征收以及规范企业破产等19项新法律法规正式实施,将给民众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变化。这些法律法规的正式实施

A.是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B.对于健全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重要意义

C.有利于行政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表明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

13.据2002年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湖南省涟源市七星街镇伏栗村、东岩村村民委员会以镇政府违法干预村委会自治将镇政府告上法庭,并取得胜诉。同时,法院还判决七星镇政府赔偿伏栗村和东岩村村委多次到省、市反映情况的误工费、差旅费总共8209.5元。法院的这一判决表明

A.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和人民的利益

B.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杜绝了司法不公现象

C.我国国家机关实行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原则

D.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的司法原则

14.据统计,全国有各类社团20多万个,包括各种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联合会、联谊会等。这一事实表明

A.我国公民有成立各种政治组织的权利B.我国公民可以自由结社,不受什么限制

C.我国结社自由权利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D.我国公民结社自由的人权得到了保障

15.广州市政府出台规定,要求该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从2003年1月1日起,必须主动向社会公开事权、财权、人事权等方面的政府信息,开了政府以政令形式强制公开政务的先河。政府公开信息

A.有利于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B.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有了依据

C.能够有效地防止公权私用的腐败

D.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

(三)简答题:

16.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

①结合所学政治常识,说明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②行政机关应如何做到依法行政?

(四)辨析题:

17.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证。

(五)论述题:

18.2002年6月24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原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知炳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25万元,依法没收违法所得866322元,上缴国库。

(1)人民法院对刘知炳的判决体现了什么司法原则?

(2)从国家和公民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十五)练习答案

1.A2.C3.C4.B5.A6.D7.B8.A9.B10.B

11.ABCD12.AB13.AC14.CD15.ABC

16.答:①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在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所占比重最大,人数最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严格

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可见,依法行政对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决定性意义。

②要做到依法行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法、守法、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做到行政机关依法决策,行政人员依法管理,切实杜绝滥用权力的行为。

17.①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证。

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制定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只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才能赋予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是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证。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也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武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可以保障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但不是根本保证。

18.①人民法院对刘知炳的判决,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司法原则。

②第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包括像刘知炳这样身居高位的人,也决不享有法外特权。第二,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必须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如果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危害国家利益,就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像刘知炳那样,利用职务便利,大肆收受贿赂,危害国家利益,被判处重刑,完全是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