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时间:2022-07-11 05:48:00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高考考点要求]

1.高考考点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2、高考命题总结及查方向预测

年份单选不定选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

1999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请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000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00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

200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2003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一切事物都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基础知识导学]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不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观点是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既要注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也要注意这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局部。

2.事物又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的另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首先,把事物看成一个发展着的过程,注意考察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其次,应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类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是随着客观事物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规律还突出地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动一旦背离了它的要求就会受到惩罚。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首先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规律,其次人能利用规律,表现在人能够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4)解放思想同实事实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重点难点导析]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明确

(1)联系的含义(略)

(2)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3)联系是普遍的,同时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要明确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略)

(2)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时间顺序和地位作用不同。

(3)两者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二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的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对这个关系的理解,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有区别又有联系,也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区别两点:含义不同,地位功能不同(略)

第二,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二是互相影响(略)。

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教材使用了“一定意义上”,就是说这两对关系还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的共同点方面,即两对关系都是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互相依赖等方面。至于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4、发展的实质

要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与运动、变化相比较。虽然在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时,可能同时使用运动、变化和发展三个概念。但具体比较就可看出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指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事物在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而运动、变化都不能反映出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发展是一种运动,但不能说运动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也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能表明事物趋向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5、规律概念

理解这个难点问题,应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三个不是”和“三个是”的总结。即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

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本质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因而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概括和总结的结果,但决不能等同于具体规律。具体规律是具体科学所揭示的,只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作用的特殊规律。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是在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普遍起作用的一般的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

第三,规律总是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规律作为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不是外露于事物的表现,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人们才能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但规律并不等于它的现象。正如万有引力规律不等于水向低处流一样。因而,理解规律概念一定要正确把握规律与现象之间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第四,规律与规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有两点:一是二者的含义不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则是按照人们需要而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二是二者的性质不同。规律是客观的,在人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它。而规则是主观的,它依人们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人们可以制定、废除或修改它。联系是指,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而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知识迷航指南]

1、人们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又说任何两种事物未必都存在联系,对此如何理解?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联系是有条件的,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凭空创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但不能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无缘无故地发生联系。我们要避免主观随意性,不能随便抓住两件事情就把它们硬联系起来。而要从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2.在讲物质概念时,说客观实在性在物质“根本特性”;在讲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两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有什么区别?

“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有不同的内容。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属性是相对区别于实体而言的,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感性特性和思维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质和规定。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这个根本特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这个根本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从整体上泛指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是可感知的物质的共性,是说的物质的绝对的、不变的特性,即寄寓于可感知的各种客观实在之中的根本特性,物质除了客观实在性之外,就没有别的特性了。给物质加了别的特性就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了。

3.“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往往重视二者的共同点和联系,即它们都是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在根本一致的前提下,还存在一定区别。

(1)二者的基本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实事求是,本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指规律性。这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二者依据的原理不同。一切从实出发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我们称之主主观和客观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要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的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实事求是。

(3)二者在实际运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行动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断解决新问题,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4)二者对青年学生的具体要求不同。坚持一切从实际,对于青年学来讲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青年学来讲主要是逐步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5)二者的侧重点和各自的对立面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它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实事求是则要求研究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它的对立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