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2:29:42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范文篇1

一、教案理念创新

1.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自觉转变过去“教师即指示权威”的“师本角色”为“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2.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

过去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都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前文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或预想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三是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是处于课堂教学动态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风格,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此外,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对某些教学环节作必要的学情预设和设计说明,以便营造与学生对话的亲和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资源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除教材教参外,还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外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等。五是方法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适宜,“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3.基本建构:变“一般性设计”为“理念性设计”

所谓“一般性设计”,是指过去由“比较笼统的教学目标”、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以归纳知识点为主要特征的“板书设计”等内容组成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与新课改精神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设计套路,缺乏理论指导、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缺乏创新。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从事的一般性简单重复劳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理念性设计”是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性、主体性、生活性、互动性等特点。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二、教案形式创新

过分追求形式是传统教案的主要诟病之一。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更严重的是使得教案抄袭成风,泡沫教案泛滥,走向了教案设计的反面。这样倒也不是说教案就不要形式,教案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既有显性存在,也允许隐性存在,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和谐一体,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不拘一格,效用至上”。在突破传统教案要求纸质、手写、详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倡导。

1.显性教案、隐性教案共存,提倡隐性教案

所谓显性教案,是指纸质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所谓隐性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显然,较之显性教案,隐性教案更适合动态生成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新课堂。问题是能将这些教案要素融会贯通于心中的可能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富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言,采用显性教案更加合适。

2.详案、简案共存,提倡简案

所谓详案,是指将教案的每一个条目和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进行详细的思考研究并编写出计划,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的计划均包括内容、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多媒体使用、教与学的统一方式以及时间分配。所谓简案,一般只需规划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不需将细节设计描述出来。传统教案评价鼓励写详案,越详越好,似乎只有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准备好了,教学才会走向高效和成功。写详案的背后隐含的课堂理念就是课堂是固定的、静态的、可预设的,上课只要把教案的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下来即可,而这恰是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其实,课堂是一种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共享的一段生命历程,其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也正因此,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教案过于详细,课堂是往往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只是教案剧的呆板上演。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的老师来说,更提倡写简案,而将更多的部分隐含在头脑中,根据课堂即时情境灵活调整。当然,对那些对教学内容不熟的新老师来说,写详案还是很有必要。

3.纸质、电子共存,提倡电子教案

较长时期以来,教案都是以纸质手写为主,而基于电脑、网络的电子教案,则是近年来大力将信息技术引进到教学领域的产物。这种全新的教案形式一经采用,就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资源的查找和整合,便于修改和保存,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更为主要的是将课件引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教案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质教案退出历史舞台,较长时期内它仍然是教案的主要形式;而且怎样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电子教案,也是一个须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三、撰写过程创新

新的课堂呼唤教案撰写过程的创新,即一份有价值的教案不仅仅是在课前完成,而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即课中的随时调整和课后的即时反思,提倡二次备课和“一课多案”,给教案撰写注入活性因子,变“死案”为“活案”,以适应动态生成型的课堂要求。

1.教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一般说来,教师总是在上课之前进行备课,并设计编制好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展开教学,也正因如此,致使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过分地依赖教案,上课成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教案剧”的过程,这正是传统教案主要诟病之一。实际上,老师即使备课再充分,也不可能预计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事件,真实的课堂生活是动态生成的,有太多的不能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教案只能是一个预计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即时的课堂样态调整教学流程,包括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新的教学方法、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随时调整原先预设的教学方案,并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2.教案——下课之后才完成的事

按照传统的观点,教案主要是课前编织,课中使用,而课后则很少过问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强调课后的反思,也就是说一篇完整的教案不只包括课前的预设,还包括课中的调整和课后的反思,并且要求教师以教后记的形式书面记录下来。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记下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记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记下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智慧火花等。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因此,提倡教师在课后结合课前预设的教案和真实的课堂情境以及课后的反思,重新备课,并进行二次教案设计,显然,这种植根于真实的课堂并辅以理性分析的教案撰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意义非凡。

3.一课多案的设计是创新教案的有效尝试

教案,从本质上应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理解,一课多案,就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的理解并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方案。一课多案的设计,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始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专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一课多案”的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试点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教学角度的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很大的牵引力,使得教师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要深刻的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多维地表现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教师要感悟诸如活动式、学长式、训练为主式、自学辅导式等有影响的教学试验与教学风格并进行实践与探索。教师要注重对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风格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吸收其新的美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手法。教师应在不同的教学方案的对比施教中体味最优的设计角度和最好的课堂活动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设计水平。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教学设计的视点,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形式的发展,努力创新自已的教学设计。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数学艺术的角度,从提升教学修养角度来进行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一篇,等等。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不同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等等。

四、教案评价创新

怎样的教案设计才是科学的、优秀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科学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就是指“课标”理念。教案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一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要突出全新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概括地说,一份好的教案设计应该体现上述基本理念。具体说来,教案中应渗透着如下十方面的理念:一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二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三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四要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五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八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熏陶、感染和体验,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九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十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只有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教案设计,才能回答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才是一份科学合理的立意高远的教案。

2.深刻性:在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设计者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且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且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言语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起承转合、层层推进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和细腻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一份教案设计表现出如下方面的特点:课型新颖、思路明晰、层次细腻、手法生动、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案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3.个性化:在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突出自我个性

语文教案范文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音节,看图学习音节词,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图意,读句子,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字。

(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读儿歌。

二、教学重点

复习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

三、教学难点

能按顺序观察图、说图意。

四、教学方法

游戏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韵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两拼音,三拼音卡片。开火车读;(小兔小兔快开门,谁来开?)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1.看图学音节词。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读两遍。

(1)做游戏“传花环”。

(2)师出示音节词卡片。

(3)出示实物图、铅笔盒、字典、转笔刀。

大家读一读,用一两个词说话。学生上台抽卡片贴图。

(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大家坐上氢气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图按顺序说图意,学句子,识字。

(1)逐步演示山、田、树、果园出现的课件,问:“谁愿意当个小导游,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郊外美丽的风景?

生说:远处、近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

(训练学生观察图说话的能力。)

用“郁郁葱葱”“广阔”“又大又红的苹果像红灯笼一样”等词句,按顺序介绍一下美丽的大草原。

(丰富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①先给小伙伴介绍。

②上台指图说一说。

(2)教师贴小动物图(小鱼、老鹰、小兔等)。

师:(准备图)美丽的大草原准备开个盛大的宴会。看!大草原来了哪些小动物?

(3)想当导游的同学赶快把这个热闹的场面介绍给各位老师和你的小伙伴吧!

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给老师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让想说的学生上台看图说说。

(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

师:大家玩得高兴吗?可是你们知道林文、孙燕会在哪里游玩呢?

3.学习儿歌识字。

(1)出示投影片(儿歌)。

小组合作读,不会的问小老师。指名读。

(2)出示课件演示爬山的过程并范读(配乐)。

(把抽象内容具体可感地展示给学生。)

(3)教师指要求认识的汉字。

指名说并组词说话,学生做动作有表情地读儿歌。

(4)师出示假山、小人的实物图演示爬山的过程。

师:看!老师画了一棵大苹果树,看谁能帮老师把大苹果挂在树上?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大苹果卡片。

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语文教案范文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及aieiui及它们的四声,达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练习拼读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正确书写规定的音节。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准复韵母aieiui的音,认清复韵母的形。教学难点是拼读音节。

三、教具拼音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学习复韵母ai

师:小朋友互相看一看,你前后左右都挨着谁?自己先说一说,然后告诉我。

(生说略)

师:老师听见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小朋友挨在一起学习,多好哇!

哪个韵母发“挨着”的“挨”这个音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

师:先看黑板。(贴上单韵母“a”的卡片,让学生认读,离“a”卡片远一点贴单韵韵母i的卡片,让学生认读。)

师:单韵母的本事可大,你知道它有哪些本事吗?

(学生回答略)

师:单韵母有的可以自成音节,都能跟声母组成音节。还能自己单独韵母,还可以组成新的韵母,叫复韵母。

(老师挪动“i”的卡片紧挨在卡片“a”的右边,就组成了复韵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第九课,学习三个复韵母aieiui。

(1)师范读ai。教发音方法:先发a的音,声音响亮,中间气不断,逐渐向i滑动,一口气读成ai。

(2)学生练习发音。

师:请同学们看书,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小朋友比高矮的矮的音是复韵母ai的三声。)

(3)在语言环境中学ai的四声练习。

(4)说话或组词,其中要有ai的音。(几声都可。)

(5)学生尝试拼读音节。

(6)老师检查纠正。

(二)学习复韵母ei

师:你们同桌谁的力气大?咱们扳手腕比赛比一比,好不好?(学生扳手腕比赛。)

师:(喊加油)刚才听到小朋友憋足了劲,拉长声音都发ei的音。声音短一点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韵母的发音。

1.师写

师:比赛时,嘴里喊着ei,是不是能给自己加点油,增加一点力气?

刚才谁胜了?咱们再来一次,这会看谁能赢?可别忘了喊ei,给自己加油。

2.看图,谁说说怎么利用图来记住音和形?

3.教发音方法

师:与ai的发音方法相同,先发e,再滑向i。学生练发音。

4.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四声练习。

5.拼读右面的音节,说含有这些音节的词或句。

(三)学习复韵母ui

1.打电话的小游戏

师:小朋友都会打电话吧?下面开展打电话的游戏(伸出大拇指和小指作电话状放在耳朵上。)

师:丁呤呤,电话铃响了,小朋友接电话。(喂,你好,请问您是谁?)

师:我是妈妈。

生:您有事吗?

师:没什么事,想问你这一班学了哪几个复韵母?

生:我们学了aiei。

师:还有一个吧?

师:对,还有一个,你们已经会了,就是“喂”,板书ui。

2.谁能利用图来记住复韵母ui的音和形?

3.发音方法:先发u的音,接着发i的音,中间气不断。

4.四声练习。

5.说话或组词,其中有ui的音,

6.师:快打电话告诉妈妈,一共学了三个复韵母aieiui。

7.拼读音节。

(四)课中休息

五、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六、学写音节

1.学生自己试拼音节。

师:哪些词句含有以上三个音节的音?

2.指导书写。

3.读儿歌,找出会拼的音节。

语文教案范文篇4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多媒体

第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第课时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课时

4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1)(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语文教案范文篇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钱学森》一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

这节课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回顾一下钱学森坎坷的回归之路。(指名分节读全文)

(二)读文悟情。

1、我想作为一名中国人,肯定会被钱学森这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所打动。**年10月1日,他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归国客轮,然而,回想他这二十多年回国路上的每一步不免让人感慨万千。那么,究竟他的哪些做法、哪些话语打动着你呢?

在2—6小节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段课文,先轻轻读一读,再细细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按要求自由练读。

3、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重点指导两段话的学习。)

4、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了解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在美国的生活吗?(学生自由说。)

(3)小结:是啊,汽车、别墅,丰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但是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抵挡住了所有的物质诱惑,仍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4)练习:选取一组关联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钱学森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无论…都…

不仅…而且…是…不是…如果…就…

(5)再读钱学森说的这段话,此时此刻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的?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联系3、4小节内容,了解钱学森的这段话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1)教师描述: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刚刚成立,一切都非常破旧,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丝毫不嫌祖国贫穷,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2)再读他的这段话,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3)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走向……

(4)再次感情朗读这段话。

6、学习第五小节。

(1)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年才回国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些什么?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拓展阅读。也许将领的话还不能让你完全了解钱学森对于一个国家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那么老师这儿有个小故事,你读了说不定就清楚了。(学生自由阅读补充材料。)

(3)此时,请你说说心里在想些什么?

7、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

(三)想象拓展。

1、说得多好啊!“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这一天。

出示钱学森归国画面,放声有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2、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3、写完交流。

交流之前先听一首歌,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现在,请你用听歌的情绪来读你写的这段话。

(四)课后延伸。

当钱学森学有所成时,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他是如何学以致用,为建设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呢?课文没有写,课后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不嫌祖国贫穷“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

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冲破百般阻挠

20*年4月19日

第一次听课评议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十册《钱学森》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周美华时间:20*年4月18日下午

地点:观摩教室(1)主持人:陆一平(副校长)

陆一平: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听课评议。首先由周美华老师谈谈上完课的感想,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哪些成功?哪些不足?

周美华:根据上次的讨论,我对教案进行了调整。还是抓住两段话,但进行了充实、细化。第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想象,通过关联词训练学生说话还不错;第二段话,让学生进行了反义词填空,感觉训练还比较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首先让学生想象钱学森当时的生活,与回国后进行比较,最后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自己备课时感觉情绪比较激动,但是感觉学生还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状态,学生发言的人数只有几个。时间拖长了,有些地方需要精简。学习了拓展材料之后,让学生交流,到底应该交流些什么?是一个困惑。需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太明确,引导得不是太好。

陆一平:讲得太多,需要条理化,反思还需更深刻些,要结合主题。

陆一平:下面开始讨论。针对今天这个课堂教学实例,大家有很多感触,请各位老师就感触最深的地方谈一谈。

刘校长:(新疆奎屯市来校学习交流)把第一段放在最后这个设计好,再让学生写,这是一个亮点。前半部分有点凉场,节奏太慢。分段读时间长,可改为自由读。用关联词训练学生说话,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调动学生的情绪。

李老师:(新疆奎屯市来校学习交流)第一个环节用了15分钟,化的时间太多,要压缩。老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回答有重复,希望老师在上课时要灵活运用教案。

周慧亚:老师的情绪出来了,但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出来。这堂课成功与否在于学生的情绪调动的如何。我们这次的重点是语言的内化,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读进去,老师做得非常好,进行了细化,做到了循序渐进。用得出,语言的一种拓展,做得不错。音乐的时机把握还不够。

周红娟:教案和课堂都着力在情感上,但为什么老师的情感到位了,学生的情感没有出来?主要是细节操作还不够细腻。如练说时可以把学生当作钱学森来说。第二个练说中也没有把感情渗透进去。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感情的延续,内化不仅停留在文字上,情感也需要内化。最后感觉音乐的出现是否提前了一些。音乐的处理应该推敲一下。

周美华:我对教案不熟,因此造成教师被动,影响了学生的情绪。

周红娟:刚开始交流感触,可以把要求明确一些。

陆一平:语言内化与拓展是情感内化的基础。

马琴妹:把学生当作钱学森,进行角色转化,人称转化成第一人称,情感会容易调动出来。复习导入这个环节太平,是否来些背景音乐衬托一下?

陈梅秀:两段话的出示,旨在让学生感受到钱学森回国,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条件,与在美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他个人来说,他放弃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这样对比,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今天课堂上对比还不明显,没有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两段话学完后老师应有个小结来渲染一下,激发学生的情感。

周美华:最后需要两段话一块出示?

陈梅秀:两段话需要细化。没有产生震撼。还需让学生去感悟。

马琴妹:两段话后,老师是需要小结一下。

周美华:对,引起下文,做过渡作用。

陆一平:不错。大家交流得很好。总的感觉不错。1、内化的点选得比较准。内化的过程设计得比较细。这两段话是到位的。想象拓展也比较到位。2、教师的情感积累储存比较好。这很不容易。3、重点内化的点和拓展的点还是比较到位的。如第一段话关联词的操作很有创意,第二段语言内化的点选择反义词也不错。最后让学生想象钱学森回到祖国这一练笔也很好。

突出的问题:1、内容太多,容量太大。需要删繁就简。第一个复习导入朗读不要。第二个地方是引出两段话目标不明确,绕得圈子太大,浪费了时间。这个问题可改为:找出你最有感触的地方读一读。

周美华:上次周艳霞老师说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讲到钱学森的两段话。

陆一平:那就改成“找出最打动你的一两句话,读一读。”不然,这些地方太统笼。2、音乐出示的时间问题,是否能交叉?跟学生想象的时候去交叉?在音乐的氛围中去表达。

周红娟:可以把音乐作为一种背景。

陈梅秀:只要音乐,不需歌词。因为有了歌词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

周红娟:为了对音乐的感悟,可以把歌词放在前面让学生去读一读。

陆一平:三个内化的点(包括拓展的)还不到位。第一个点光通过关联词语,不能涵盖训练的全部内容。说与读要结合起来。光靠说不行。第二点,第一段话与第二段话是否变成一个整体。两段话的中心是一样的,这样分开以后,缺少整体感。两句话可以先分再合,这样内化的点就到位。最后,高级将领怎么说的那一段可以删去。两段话联系起来后,你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小结。第三,想象拓展这个点的设计比较好。怎样交流表达?交流量不够,老师的点评不够。煽情需要到位一些,老师的语言还可更丰富些。收尾也是一个问题,建议,可以把音乐再放一下。放歌曲让学生唱一唱,最后达到一个高潮。

陈梅秀:最后一段,老师的小结需要升华。

周红娟:将军说的一段话后有一个拓展,学生交流找不到边际,找不到门。让学生从哪个方面讲,需要明确一下,需要紧扣钱学森来讲。

:一是美国对他怎么样,用一个词概括;二是钱学森对美国的百般阻挠表现怎么样,也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语文教案范文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了《钱学森》一文,大家对钱学森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他给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是什么呢?

(二)读文悟情。

1、过渡:是呀,课文用大量篇幅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作为一名中国人,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把这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用深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文)

2、教师引导:**年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横行霸道,肆意践踏我中华儿女的尊严,钱学森刻苦学习,远赴美国留学,他十分想念祖国。看第二节,让我们来听听他在美国怎么说的?

(出示他在美国讲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指名读。)

3、教师引导:**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中秋节,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再一次说出了心里话,说了什么?

(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指名读)

4、想一想钱学森是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两段话的?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再次感情朗读两段话。

过渡:“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中国去!”说得多好!老师这儿有一份钱学森在美国的大事记,大家看:

**年:师从著名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其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

助手。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

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年:已经成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他说:我们日益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

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

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年9月17日钱学森乘克里夫兰号船回国。

6、引导质疑,练习写话

(1)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年才回国呢?这五年的空

白,他在美国干了什么?指名读第五节。

(2)补充材料。

(**年5月钱学森做好了一切回国的准备,然而意外又发生了——)

(3)就在钱学森走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他心中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他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替他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指名交流。

7、请同学们把文中的两段话和自己写的一段话连起来再读一读。

回国之路漫长而又艰难,钱学森既要面对国外丰厚的物质诱惑,又要承受新中国贫穷生活的煎熬,甚至还要面对一些恶势力的百般阻挠,(结合板书:物质诱惑、祖国贫穷、百般阻挠)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挡他回国的决心,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结合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三)拓展内化。

1、小结:“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中国去!”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那一天。

2、在海上漂泊了15天,克里夫兰号船终于靠岸了,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到祖国以后,钱学森是如何学以致用的呢?指名读最后一小节。

3、补充“中国导弹之父”的详细资料,读后谈感受。

板书:

物质诱惑

钱学森祖国贫穷“”“中国导弹之父”

百般阻挠

20*年4月14日

教案评点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十册《钱学森》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周美华时间:20*年4月14日下午

地点:观摩教室(1)主持人:韩玉宇(小学教务主任)

主持人:

今天,我们集中在这里,就周美华老师设计的五年级语文《钱学森》一课的教案进行研讨,研讨的主题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的内化与拓展”。先请周美华老师发言,讲解教案的设计意图。

周美华:

围绕本次专题研讨的重点,我初步设计了《钱学森》一课的教学思路,请大家多提意见。课文中钱学森说了两段话:(1)“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的事。”(2)“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我主要围绕这两段话设计教学,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读,谈感受,并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二环节是通过补充一段拓展材料,填补课文空白,感受钱学森在**年至**年回国的5年时间里所处的环境,让学生仿照写法,写一写,当钱学森走出监狱大门会想些什么?第三环节是重点理解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第四环节是再次补充拓展材料,理解课文结尾所说,为什么称钱学森是“导弹之父”。

困惑之处:1、如何处理两段话,如何细化。

2、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3、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如何激发学生的爱

国激情。

主持人:现在我们围绕周老师讲的困惑之处,请各位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

史亚玲:我觉得在出示这两段话后让学生说感受有困难,我的设想是要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有关语句来谈一谈钱学森在回国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如何抵制物质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的?因为只有理解他为了回国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才能更好地完成他的夙愿。

周建芬:是否在“一切”上拓展,钱学森回国前到底做了些什么,理解了这一点,就更能体现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不动摇。但是感到困惑的是这样是否游离于课文。

王芳:我觉得板书设计经不起推敲,有点摸不着头脑。

何江燕:板书是否改进一下,在“物质诱惑”加上抵挡,在“祖国贫穷”前加上不嫌,在“百般阻挠”前加上冲破。

陆一平:确实,板书要更明确一些。

何江燕:教者在第一篇拓展阅读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钱学森出监狱后会说些什么呢?我觉得是否可以在**年在他踏上祖国土地那一刻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的他会说些什么。

陈梅秀:教师设计的小结语要推敲,是否可以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句描述当时国内和国外条件的差距,说明钱学森回国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这样更加突出他的爱国之心。

周红娟:在处理国内和国外条件的差距这个环节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想象钱学森国外条件是怎样优厚?(生活、工作)国内条件是怎样落后?在此基础上再由老师定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为学习钱学森回国奠定思想基础。另外,我也觉得小练笔应该放在他历尽磨难后回国的那一刻。5年的空白可以用大事记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包括钱学森写信给,陈家庚如何提供帮助等。

杨秋霞:拓展阅读(2)太资料化。学生读得太辛苦、枯燥,是否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让学生印象深刻。

韩玉宇:钱学森爱国热情可以从三方面体会,现在大体的框架已经明晰,但是如何进行细化还值得研究,是否就采取读、谈的形式?到底进行哪些语言训练,让抓手更加明晰?

何江燕:我觉得第一块抓住第二小节中“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这句话发挥学生的想象,第二块抓住第四小节中“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这一句让学生想象,通过对比阅读来深入领会。

陈梅秀:其实还有一个对比,即中秋之夜,钱学森身在异乡,思念着亲人,但他更思念着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周艳霞:拓展阅读(2)太深太难,变得通俗些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周老师抓重点进行阅读内化,思路是正确的。运用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的方法进行内化,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内化上是否可以采用体验、朗读、表演、想象等方法进行,教案上要有体现。我觉得在复习导入的环节是否先让学生读文后再谈感受。两段话的出示也有点突兀,要在怎样的时机出示?我认为要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出示,这样更自然。是否可通读全文,先让学生谈谈哪些地方让你感触最深?出示两段话后谈感受也要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那么直截了当,特别是高级将领说的话可以补充一段资料,要更深刻地体会到钱学森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何江燕:我认为两段话分别是在怎样情况下说的?答案具有综合性。

周艳霞:教案设计可行,但需要教者的调控。两句话也是一个抓手,要进入细节的品位过程,要辐射到全篇。

陆一平:针对研讨主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的内化与拓展”,首先要明确这堂课内化什么?哪几个点内化?拓展什么?哪几点拓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的内化一定要有具体的抓点。(1)要有鲜明的点来支撑。从教案上看比较模糊。文中的两段话不能孤立地看。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国?要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2)拓展阅读为了什么?主要为了内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拓展阅读内容比较单簿,建议把资料综合一下,跟内化的点匹配起来。课文结尾说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课文为什么只用一句话来说?教者要把它作为拓展的重点是否合适?我觉得课文的重点是体会钱学森拳拳的爱国之心,如果把“导弹之父”作为重点来拓展,不就淡化了文章的重点吗?因此,拓展的内容要和内化的点相匹配起来。

陆一平:在阅读的时候,作为文本的东西是需要,但爱国之情光靠文本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多种媒体,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氛围。

周艳霞:抓手太理性化,可能不太容易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两段话如何很自然的出示值得研究。

陈梅秀:为两句话而单独突出来需要考虑。

周艳霞:两句话抓得对,应该用什么形式来抓?是不是应该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思路。

韩玉宇:老师的语言能把学生的激情激发出来。理出思路来以后,还要考虑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语文教案范文篇7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熟记字形。

拘谨颀长孔武有力绶带怯生生着陆熹微寥寥可数呜咽闩门悉意

2.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学习寥寥数笔勾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德育训练点

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美国青年的智慧美和法国妇女渴望和平的理想美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美。

二、学法引导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再通过比较,法国妇女前后两次答话的同异,法国妇女和美国伞兵的同异加深理解,最后用改述法(改变叙述人称复述)比较体会作者的构思匠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适当引导,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勇气”、“福气”的含义。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如有可能,则准备二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电视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反复阅读课文,抓主要文段、语句,讨论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男女老少,众多的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

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品着元帅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

人民是伟大的。他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为了和平,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品味。

(二)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

(1)给加粗字注音

拘谨()绶带()怯生生()着陆()闩()呜咽()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颀长——身材高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熹微——日光微明

寥寥可数——非常少

悉意——全心全意

(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至“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讲述关于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至文章结束。是“我”的感受。

2.再读课文,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明确文中的重点人物

美国伞兵、法国女人

(2)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两个重要人物。

美国伞兵

“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绶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

“他意识到,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舍。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这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战士,是法国夫妇给了他宝贵的生命,也是他们给了他更多的勇气。于是,他勇敢拼搏,屡建功勋。

法国女人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她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把他带进屋里。”

“妻子呜咽,……”

“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这是一个爱丈夫、爱孩子、爱家庭的勤劳女人,然而,她懂得“爱国、爱正义、爱和平”才是更大的爱。她为和平、为正义甘愿献出一切,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因而,她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反复朗读,勾画重点语句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气。”“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勇敢机灵的孩子。但是,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2)领会文章的主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为和平、为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勇气、信仰。

4.学生活动。

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故事,是第一人称表述,特点是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课文主要是第三人称表述,特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四)总结、扩展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

请同学们结合时事,各抒己见,畅谈对“和平”的理解、认识。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范文篇8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五、结合上述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简单串讲、归纳、小结。

教师归纳、小结诗句参考: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注:此乃第一层中的文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来。

板书设计:

《诗经》(春秋)——《离骚》(战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离骚:遭遇忧患

《诗经》现实主义——《离骚》浪漫主义

课文内容: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并组织学生翻译原诗。

教学难点:

将原诗翻译成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由此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对诗歌文字掌握的熟练程度。

2.检查一下学生对所谓浪漫主义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了解他们找出的诗句)。

二、教师对检查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1.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①思想内容可以用“导语”中提到那两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远兮”恰恰表明诗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吾将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证明诗人不屈不挠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艺术特点我们重点分析诗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有关浪漫主义的含义:“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根据这一标准再来检测我们在作业中所找出的诗句是否正确。(教师提出自己找到的诗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即兰蕙,草本植物,开淡绿色花,气味很香;茝:古书上说是一种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来比喻一种高尚的品德。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那种联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和“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则体现出了夸张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这与《诗经》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诗句相比,在风格上的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

三、组织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注意“课文提示”最后一段对朗读时的要求。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范文篇9

目的:

1、在看图讲述的基础上,理解儿歌的内容,并尝试创编儿歌

2、能正确发出:“摘”、“啥”。

3、进一步激发参与六一活动的兴趣。

准备:图片三幅,每个幼儿一片“彩云”。

重难点:理解儿歌的内容,并尝试创编儿歌

流程:提问——学习儿歌——创编

(一)、根据图片内容讲述。

老师带来了三幅画,你看看图片上说了什么?

出示图片一,提问:你认为图片上什么最美丽?为什么?

出示图片二,提问:你知道小朋友摘下一片彩云做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帮助幼儿发准:“摘”。

出示图片三,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穿上花衣去做啥?你是怎么知道她穿上花衣庆“六一”的?纠正“啥”的发音。

(二)、学习儿歌。

1)、老师完整朗诵一遍儿歌,边朗诵边指着图片。

2)、幼儿学习儿歌。

3)、分组和个别幼儿朗诵。

(三)、创编儿歌。

1)、给每个幼儿一片彩云,引导幼儿想象,假如你摘下一片彩云,你最想做什么?把你想的方法编进儿歌里。

2)、先请个别幼儿示范。

3)、每个幼儿一片彩云自己练习创编儿歌。引导编号的诱饵,先把自己的儿歌编给好朋友听。

4)、请幼儿大声地朗诵自己编的儿歌,给大家听,引导大家相互学习。

5)、同伴间相互朗诵自己创编的儿歌。

语文教案范文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健康

C:颈——银项圈活泼

D:怕见人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