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应增加一款

时间:2022-07-27 03:40:00

《刑事诉讼法》应增加一款

刑事诉讼法

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三种不起诉制度: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赋予了检察机关一定的裁量权,符合起诉便宜主义的世界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刑诉法对裁量不起诉权的行使限制得十分严格,一是案件范围过窄;二是不起诉决定可以基于被害人的起诉而失去效力;三是公安机关对不起诉决定有复议、复核权。我国应拓展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在现有的不起诉制度外增设“附条件不起诉”,通过对主观恶性不强的轻刑犯罪及时终止诉讼,以及在考验期后设置起诉和不起诉两种可能性,在起诉和不起诉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既体现了检察官作不起诉决定的慎重,又使其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使自由裁量权发挥出更大功效。据统计,审判机关量刑在三年以下的案件占70%以上,如果对这些案件作附条件不起诉处理,在起诉阶段及时终止诉讼,将节约多少司法资源!

暂缓起诉不同于1979刑诉法规定的免予起诉。免予起诉是一种认定有罪但免予起诉的终止诉讼的决定,实际上带有实体裁判性质,侵犯了法院的裁判权,背离了控审分离原则,因而被废止。而暂缓起诉的适用对象只是可能构成犯罪的人,它不带有实体性裁判性质,只是一种诉讼决定,不构成对法院裁判权的侵犯。

《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二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笔者认为,应在该款后增加一款: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品格、境况、犯罪性质和情节、犯罪原因以及犯罪后的悔改表现、赔偿情况等,确定一年以上、三年以下考验期。

这是当前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和提高司法效率所决定的。附条件不起诉作为轻罪非犯罪化处理的一种起诉替代措施熏具有有效节约司法资源、实现审前程序分流的功能,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刑罚个别化的刑罚思想和促进犯罪人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