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党政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1:37:16

民政党政报告

民政党政报告范文篇1

根据中央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有关精神和《财政部外交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预防腐败局关于印发<加强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行[2008]230号)的有关规定,各单位应从严控制因公出国(境)任务安排,大力压缩出国团组规模,控制出国人数。规范因公出国人员的费用开支管理,强化预算控制。根据文件要求,为做好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购汇人民币限额(以下简称“用汇额度”)的核销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做好用汇额度核销工作

各有关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外事财务制度规定的标准和“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本着“务实、高效、精简、节约”的原则,认真做好用汇额度核销工作。

(一)严格按规定办理用汇额度核销。1.领取非标准用汇的组团单位,按规定需核销的,须在规定时间内到我委办理外汇核销手续。外汇核销的项目,必须是出国前经财政部门核准的外汇开支项目。核销外汇须提供国外开支的原始单据,不得弄虚作假,虚列支出;2.逾期未核销的单位或人员将被限制办理新的用汇业务;3.未办理核销手续或者从其他渠道购(换)汇的,组团单位或出国人员所在单位不得办理财务报销手续。

(二)切实发挥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及用汇额度双控制作用。财政部门将因公出国(境)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有关单位应在部门预算中单独列示。涉及用汇额度的项目应补充说明该项目的用汇金额。未安排预算或预算中未说明用汇额度的单位视为无出国任务。经市政府批准因公出国(境)的单位应按规定向财政部门办理出国(境)用汇额度,财政部门按照各行政事业单位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规模及用汇额度预算相应安排出国(境)用汇,实行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及用汇额度双控制。其他外事经费有配套人民币资金来源项目,有关单位已申请用汇额度预算的,财政部门相应安排该项目出国(境)用汇。

二、出国(境)用汇的核销的具体要求

(一)出国(境)用汇的核销程序及要求。

出国团组和人员回国后应在30天内凭有效单据到我委办理用汇核销手续。在办理出国用汇核销前需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整理开支单据。各种原始单据要先进行整理,剔除属个人负担的和不应报销的单据,并对申请核销的单据进行翻译,每张单据要用中文(在单据外文的下方)对有关项目进行标注,包括日期、品名、数量、用途、货币单位、金额等,国际旅费和城市间交通费要注明具体起止地点。同时在每张单据背面签上经办人和翻译人姓名,数额较大(折合购汇人民币5万元,含5万元)开支单据必须要有用汇单位负责人签字。

2.归类、编号装订单据。按照住宿费、伙食费、公杂费、城市间交通费、国际机票、培训费用、参展费用及经批准的其他费用等开支项目,分别归类,并对相关单据进行编号、装订。

3.正确填写“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核销表”(一式两份,见附件)。包括填制“批准用汇预算数”、“实际开支数”用汇情况说明;填毕由经办人签字后送用汇单位审查。

4.用汇单位审查。用汇单位对报送来的“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核销表”及原始单据等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用汇预算认真进行审查,对超范围的开支和其他不能报销的开支予以剔除,并提出具体意见,报单位领导签字后,加盖公章,送我委审核。

5.批汇单位核销。我委对用汇单位提交的外汇核销申请资料和原始单据进行审核,经审核无误后,批准核销,在“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核销表”中批汇部门意见处盖章。用汇单位应凭盖章的“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核销表”办理相应的财务报销手续。如有外汇结余,应持相关证明文件到外汇指定银行(中国银行市分行或中国银行市民中心支行)办理退汇手续。涉及追加外汇,须向我委报送申请追加外汇报告,说明追加外汇的原因及申请追加外汇的标准等。

(二)办理出国(境)用汇的核销手续需提供的资料。

1.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核销表(见附件);

2.国外开支原始单据;

3.外汇开支情况报告;

4.其他与外汇核销有关的文件资料。

三、行政事业单位出国(境)项目的操作流程及管理要求

凡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党政机关、民政党派、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因公组团出国(境),如需选择中介机构安排在国外的食、宿、交通等社会化服务,或必要时为团组提供前往国家的法律、法规咨询服务的,应按《关于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因公出国(境)经办服务实行预选供应商管理的通知》(深财购[2009]18号)办理。预选供应商名单见市政府采购中心网站公告。

(一)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因公出国(境)项目采购及办理换汇、支付流程。

1.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单位)确定采购项目;

2.采购单位确定采购需求,编制集中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

3.采购单位申报集中采购,通过集中采购程序确定中标供应商;

4.中标供应商凭中标通知书到中国银行分行或中国银行市民中心支行(银行)办理换汇;

5.银行审核中标供应商提供的中标通知书和中标供应商与采购单位签订的合同原件,并按规定程序及标准用汇开支标准办理换汇;

6.采购单位凭中标通知书、合同等文件到我委国库支付中心办理集中支付手续。由国库支付中心将款项直接支付给中标供应商。合同约定分期付款的,在最后一期付款时除提供中标通知书、合同等文件外,还需附换汇水单,否则不予支付。

7.每月底银行将中标通知书、合同复印件及用汇凭证一并送我委预算处。

(二)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和供应商的管理要求。

1.凡不按上述程序办理换汇、用汇的采购单位,我委不予支付相关经费。中标供应商将被取消其预选供应商资格。

2.对未按政府采购程序选定出国(境)经办机构或违反用汇规定等行为的单位予以通报,暂停或取消出国(境)组团,并按《市人民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暂行办法》,追究行政首长的责任。同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团组负责人、违规审批人、核销费用人员的责任。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其他事项

(一)行政事业单位因公赴港(澳)人员申请用汇核销,参见《关于调整行政事业单位因公赴港(澳)人员用汇管理办法的通知》(深财外[2006]22号)办理。

(二)我委此前印发的关于用汇额度核销相关文件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依本通知执行。

民政党政报告范文篇2

如何抓好机关党的建设?今年3月,机关工委领导在20*年市级机关党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今年机关党的工作主要是抓好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的落实、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等五大任务,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我们认为,市委、市级机关工委提出的目标任务非常明确,工作部署非常到位,推出的举措也切实可行。作为民政局党委和机关党委,就是要认认真真地抓落实,扎扎实实地求实效,以完善制度保证落实,以工作创新来增强实效,不断提高民政党建水平,全力促进民政事业发展。我们着重在四个落实上下功夫。

一、坚持把“组织领导”落到实处,打牢机关党建的组织基础

我们局党委一直都十分重视和支持机关党委的各项工作。2005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意见》。由局党委副书记兼任机关党委书记,并配备了正处级职务的专职副书记,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列席局党委会、局长办公会以及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参加单位干部的考核、评议和业务工作会议等,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与考察。机关党委有独立的编制、设施、经费和人员,党员活动经费列入单位经费预算,每年约19—20万元,标准远大于上级规定的金额。今年4月又配备了一名人员,充实机关党委的力量。局党委把机关党的工作列入单位年度总体目标,同行政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每年多次研究机关党建工作,经常协调机关党的工作。

二、坚持把学习教育落到实处,打牢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

我们突出加强了两个方面的教育。

1、加强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为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素质,更好地肩负起为民解困的重托,我们制定了《南京市民政局关于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出台了《机关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制度》,在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每年初,我们都要制定机关理论学习计划,每名党员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机关党委为每位机关干部配发理论学习笔记本和相应的参考资料。理论学习做到周有安排,月有计划,年有总结。今年初,根据市委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的通知》要求,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制定了20*-2010年的“五年学习”规划。

为全面把握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我们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辅导讲座。比如,先后请省委党校、南师大的多名专家作了《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辅导报告。此外,组织学习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北京大学等专家、领导所作的《认真贯彻和全面把握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谈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专题报告。

2、加强党的建设的主题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和市级机关工委《关于开展“先锋工程”的意见》,结合我局建设群众满意型机关和建立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工作的通知》和《中共南京市民政局机关委员会关于大力开展“先锋工程”的实施意见》,为机关党的工作明确了方向和工作措施。

我们响应市委的号召,机关六个支部开展了“融入基层、永葆先进”活动,与江宁区、六合区的农村党支部挂钩结对,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三、坚持把党建目标落到实处,提高机关党建规范化水平

我们认真落实《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南京市市级机关基层党支部暂行规定》,用党的章程和条例规范党建工作,制定了符合民政实际的《市民政局机关党建目标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各支部以此为准则,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落实量化指标,切实做好支部工作,使党建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在创建“先进党支部”活动中,机关各个支部都制定了自己的创建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根据市级机关工委要求,我们制定印发了《南京市民政局机关基层党支部“”制度》。机关党委坚持定期召开党委会,学习理论,制定工作规划,研究党员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党员的思想作风教育。党支部认真落实“”制度,党员认真履行职责。

我们还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制定下发了《南京市民政局机关党委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要求各支部严格按照程序操作,严把党员“进口关”。

四、坚持把作风建设落到实处,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好形象

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出内容来抓。

民政党政报告范文篇3

如何抓好机关党的建设?今年3月,机关工委领导在20*年市级机关党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今年机关党的工作主要是抓好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的落实、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等五大任务,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我们认为,市委、市级机关工委提出的目标任务非常明确,工作部署非常到位,推出的举措也切实可行。作为民政局党委和机关党委,就是要认认真真地抓落实,扎扎实实地求实效,以完善制度保证落实,以工作创新来增强实效,不断提高民政党建水平,全力促进民政事业发展。我们着重在四个落实上下功夫。

一、坚持把“组织领导”落到实处,打牢机关党建的组织基础

我们局党委一直都十分重视和支持机关党委的各项工作。20*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意见》。由局党委副书记兼任机关党委书记,并配备了正处级职务的专职副书记,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列席局党委会、局长办公会以及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参加单位干部的考核、评议和业务工作会议等,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与考察。机关党委有独立的编制、设施、经费和人员,党员活动经费列入单位经费预算,每年约19—20万元,标准远大于上级规定的金额。今年4月又配备了一名人员,充实机关党委的力量。局党委把机关党的工作列入单位年度总体目标,同行政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每年多次研究机关党建工作,经常协调机关党的工作。

二、坚持把学习教育落到实处,打牢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

我们突出加强了两个方面的教育。

1、加强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为深入学习*精神,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素质,更好地肩负起为民解困的重托,我们制定了《南京市民政局关于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出台了《机关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制度》,在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每年初,我们都要制定机关理论学习计划,每名党员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机关党委为每位机关干部配发理论学习笔记本和相应的参考资料。理论学习做到周有安排,月有计划,年有总结。今年初,根据市委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的通知》要求,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制定了20*-2010年的“五年学习”规划。

为全面把握*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我们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辅导讲座。比如,先后请省委党校、南师大的多名专家作了《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辅导报告。此外,组织学习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北京大学等专家、领导所作的《认真贯彻和全面把握*届五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谈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专题报告。

2、加强党的建设的主题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和市级机关工委《关于开展“先锋工程”的意见》,结合我局建设群众满意型机关和建立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工作的通知》和《中共南京市民政局机关委员会关于大力开展“先锋工程”的实施意见》,为机关党的工作明确了方向和工作措施。

我们响应市委的号召,机关六个支部开展了“融入基层、永葆先进”活动,与江宁区、六合区的农村党支部挂钩结对,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三、坚持把党建目标落到实处,提高机关党建规范化水平

我们认真落实《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南京市市级机关基层党支部暂行规定》,用党的章程和条例规范党建工作,制定了符合民政实际的《市民政局机关党建目标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各支部以此为准则,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落实量化指标,切实做好支部工作,使党建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在创建“先进党支部”活动中,机关各个支部都制定了自己的创建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根据市级机关工委要求,我们制定印发了《南京市民政局机关基层党支部“”制度》。机关党委坚持定期召开党委会,学习理论,制定工作规划,研究党员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党员的思想作风教育。党支部认真落实“”制度,党员认真履行职责。

我们还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制定下发了《南京市民政局机关党委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要求各支部严格按照程序操作,严把党员“进口关”。

四、坚持把作风建设落到实处,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好形象

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出内容来抓。

民政党政报告范文篇4

如何抓好机关党的建设?今年3月,机关工委领导在20*年市级机关党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今年机关党的工作主要是抓好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的落实、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等五大任务,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我们认为,市委、市级机关工委提出的目标任务非常明确,工作部署非常到位,推出的举措也切实可行。作为民政局党委和机关党委,就是要认认真真地抓落实,扎扎实实地求实效,以完善制度保证落实,以工作创新来增强实效,不断提高民政党建水平,全力促进民政事业发展。我们着重在四个落实上下功夫。

一、坚持把“组织领导”落到实处,打牢机关党建的组织基础

我们局党委一直都十分重视和支持机关党委的各项工作。20*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意见》。由局党委副书记兼任机关党委书记,并配备了正处级职务的专职副书记,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列席局党委会、局长办公会以及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参加单位干部的考核、评议和业务工作会议等,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与考察。机关党委有独立的编制、设施、经费和人员,党员活动经费列入单位经费预算,每年约19—20万元,标准远大于上级规定的金额。今年4月又配备了一名人员,充实机关党委的力量。局党委把机关党的工作列入单位年度总体目标,同行政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每年多次研究机关党建工作,经常协调机关党的工作。

二、坚持把学习教育落到实处,打牢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

我们突出加强了两个方面的教育。

1、加强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为深入学习*精神,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素质,更好地肩负起为民解困的重托,我们制定了《南京市民政局关于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出台了《机关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制度》,在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每年初,我们都要制定机关理论学习计划,每名党员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机关党委为每位机关干部配发理论学习笔记本和相应的参考资料。理论学习做到周有安排,月有计划,年有总结。今年初,根据市委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的通知》要求,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制定了20*-2010年的“五年学习”规划。

为全面把握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我们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辅导讲座。比如,先后请省委党校、南师大的多名专家作了《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辅导报告。此外,组织学习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北京大学等专家、领导所作的《认真贯彻和全面把握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谈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专题报告。

2、加强党的建设的主题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和市级机关工委《关于开展“先锋工程”的意见》,结合我局建设群众满意型机关和建立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工作的通知》和《中共南京市民政局机关委员会关于大力开展“先锋工程”的实施意见》,为机关党的工作明确了方向和工作措施。

我们响应市委的号召,机关六个支部开展了“融入基层、永葆先进”活动,与江宁区、六合区的农村党支部挂钩结对,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三、坚持把党建目标落到实处,提高机关党建规范化水平

我们认真落实《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南京市市级机关基层党支部暂行规定》,用党的章程和条例规范党建工作,制定了符合民政实际的《市民政局机关党建目标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各支部以此为准则,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落实量化指标,切实做好支部工作,使党建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在创建“先进党支部”活动中,机关各个支部都制定了自己的创建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根据市级机关工委要求,我们制定印发了《南京市民政局机关基层党支部“”制度》。机关党委坚持定期召开党委会,学习理论,制定工作规划,研究党员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党员的思想作风教育。党支部认真落实“”制度,党员认真履行职责。

我们还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制定下发了《南京市民政局机关党委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要求各支部严格按照程序操作,严把党员“进口关”。

四、坚持把作风建设落到实处,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好形象

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出内容来抓。

民政党政报告范文篇5

一、坚决维护党的纪律,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

(一)坚持维护党的纪律。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强化民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意识和组织意识,增强遵守党的纪律的自觉性,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把加强对党员干部纪律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列入政治理论学习内容。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请示报告制度等的组织纪律,并作为班子民主生活会的一项内容固定下来,开展对照检查,整改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加强组织管理,坚决克服罪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坚决纠正无组织无纪律、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等现象,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督促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保证中央和省市县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持续抓好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具体办法、市委实施办法和县委实施办法,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和市委颁布的调研、办文、办会、培训、出国、出差、公务接待等方面的规定,着力形成习惯、形成风气、形成机制。坚决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严禁党员领导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严禁用公款互相宴请、赠送节礼、违规消费,严禁公车私用,坚决查处和纠正违纪违规行为。

(三)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民政部门存在的“四风”问题。继续和弘扬“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开展“作风转变深化年”活动,深入开展“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活动。认真贯彻《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条例》,全面叫响“马上就办”,着力整治庸懒散行为。深化和创新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落实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省厅、市局“千分制”综合考评工作。

(四)深化民政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持续深化民政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抓好窗口单位作风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民政。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以基层站所和窗口单位为重点,按照“全面开展,重点督查”的要求,突出救助管理机构行风建设和殡葬服务行业重点选题评议工作。要适应政风行风考评方式的改变,重视民主评议的日常工作网上管理,规范和提升民主评议工作质量。积极参与“政风行风热线”上线直播工作,及时受理和认真解决群众诉求。清明节期间继续开展全县殡葬系统行风建设活动,不断提高殡葬服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各类民政窗口单位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着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服务功能有提升、服务能力有提升、创新方法有提升、民政文化有提升、民政管理有提升。继续开展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动民政系统窗口单位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提升服务能力。

二、深化民政领域改革,着力推进权力规范运行

(一)加强对民政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重点对民政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有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今年着重要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和孤儿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执法监察,对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补助经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福利公益金等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二)强化民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积极探索建立民政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党务、政务和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全面及时准确公开救灾款物投入、救灾捐赠款物接受和使用情况。整合优抚安置信息资源,进一步完善优抚信息系统部、省、市、县联网,实行优抚数据动态管理和更新,确保优抚数据的及时准确;推进优抚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和规范军休管理服务工作。加快建设社会组织管理信息平台,指导社会组织加强信息公开,深化行业协会行业自律与诚信创建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律,提高社会公信力。继续推进城乡村(居)务公开,推动基层政务、村(居)务和党务公开联动。

(三)加强对民政资金使用和项目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民政各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规范申请、审核和拨付流程,保证资金高效廉洁使用。重点开展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开展优抚结余资金、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专项资金等监督检查,全面推行抚恤补助资金社会化发放。加强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加大对救灾物资招投标的监管力度。开展直属单位财务抽查工作,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认真落实县民政局制定的《工程建设廉政规定》,加强工程廉政建设,做到业务工作拓展到哪里,廉政责任就伸展到哪里,确保建设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

(四)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工作。认真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要巩固行业协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认真做好福利企业审批改备案制后的相关监管工作。

三、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

(一)抓好惩防体系贯彻落实。根据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的工作规划》及市委、县委的实施意见,结合民政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抓好任务分工的责任分解。同时,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把廉政风险防控融入民政业务管理工作中。

(二)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各级民政党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的内容和干部学习培训计划,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经常化,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强化民政队伍“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开展民政领域先进典型宣传,大力弘扬民政“孺子牛”精神。加强民政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廉政氛围。

(三)严格执行党的干部人事制度。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扩大干部职工对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加强对拟提拔干部的廉政考察,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民政领导干部违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群众纪律的案件;严肃查处贪污、挤占、挪用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捐赠、福利公益金等民政专项资金方面的案件;严肃查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严格落实重要信访举报和案件情况报告制度。加强对群众信访举报线索的受理工作,建立健全问题线索管理机制,做到有群众举报的及时处理,有具体线索的认真核实,严格规范线索处置工作程序,充分发挥线索在查办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民政系统违纪违法案件的统计和剖析,堵塞制度漏洞,发挥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和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对苗头性问题及时约谈,加强诫勉谈话工作,防止小错酿成大错,有效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

民政党政报告范文篇6

2014年市民政系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政法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三个示范区、争当全省排头兵”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为全市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排查防控,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做好民政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各项信访制度,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把问题尽量解决在基层,切实杜绝越级上访。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严格按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程序,制定评估方案,超前预防和主动化解发展中可能带来的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扎实开展好评估工作。

二、完善救助体系,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

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灾害救助、社会互助等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孤儿孤老、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完善动态管理及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老人、孤儿等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提高医疗救助标准,政策范围内门诊救助、住院救助比例提高到65%。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临时救助标准调整机制,探索“支出型”贫困救助,加强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

三、创新管理机制,夯实综合治理基层基础

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继续开展社区工作者大走访工作,建设分类人口数据库,建立社区信息服务网络。选齐配强村民小组长、中心户长(网格长),积极开展自治管理,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管理工作格局。进一步贯彻落实“2+5”规范性文件,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加快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城乡社区动态督查通报制度。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健全村(居)民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机制。全面清理针对基层尤其是居委会、村委会的考核评比、达标验收、台账检查,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实现“社区减负”、功能转型。积极推广“政社互动”,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四、优化服务管理,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坚持引导和管理并重,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在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中试行直接登记。规范基金会登记审批流程。建立社会组织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深化联合年检、联合评估、联合检查、联合执法“四联合”机制。指导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继续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公益服务和中介服务的能力。

五、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加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和管理能力建设,严格准入条件,强化行业监管和安全管理工作。继续改造升级乡镇中心敬老院,支持社会各界兴办民办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养老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强化居家养老功能,探索建立城市小型托老所和农村“老年关爱之家”运营补贴机制,建立政府为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引入和支持社会组织以及家政、物业等多元主体提供面向居家老人的家政预约、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安全援助、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服务项目,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

六、发挥服务职能,规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推进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和改进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为重点的救助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社会保护工作机制,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流浪人员安置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救助人员安置渠道。推进区划地名管理和平安边界建设,科学稳妥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深化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加强地名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历史地名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提高界线联检质量,健全边界矛盾纠纷应急调处机制,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加快建设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依法加强收养登记管理,推行收养家庭评估制度,规范收养行为。

七、加大政策落实,做好涉军对象的稳定工作

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增长机制,加强优抚对象精神抚慰工作。深化优抚走基层活动和“一助一”帮扶活动。加强敬老院光荣室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制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提升培训质量,筹建退役士兵创业孵化基地。继续实施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加强政策配套,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城乡一体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和经济补偿机制,多渠道拓展重点安置对象的安置途径。发挥社区双拥工作站在宣传政策、主动服务、化解矛盾方面的作用,做好基层涉军信访维稳工作。

八、强化组织推进,增强综治创建工作合力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组织网络,把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各项工作和年度综合考核目标,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班子合力抓的工作格局。年初制定综治平安建设工作计划,与各处室、单位签订责任书,实行动态督导、跟踪考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对因工作不力或渎职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加强与挂钩联系点开展平安共建工作,加大帮扶力度,全年开展活动2次以上。

第二篇:2014年依法行政及普法工作要点

2014年,我局依法行政及普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以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为主线,以培育法治精神为核心,强化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加大法制宣传和学习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深入推进行政职能转变,全面促进法治民政建设,为转型升级综合试点改革、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提供坚实保障。

一、突出整体推进,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1、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等法律法规。继续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提高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的宪法、法律意识和法制理论水平。围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办事,重点学习与规范行政行为密切相关的《公务员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以及信访、投诉、调解等化解矛盾相关的法律法规。

2、学习宣传与民政事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以公益慈善、老年人权益保护、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事业、社会组织管理等工作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尤其加强对新修订、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民政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民政法律法规的社会知晓度,为各项民政法律法规的深入实施创造条件。

3、利用重要节日节点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活动。围绕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以及“5·12”防灾减灾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日节点,组织举办以民政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普法讲堂、广场咨询、文艺汇演等多种宣传活动,扩大民政法律法规宣传的覆盖面,服务平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健全学法用法各项制度。继续推进领导干部学法,采取党委中心组集中学法、专题讲座等形式,年内组织2次以上法制专题学习,强化对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法律法规的学习,努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结合全局公务员年度培训计划,组织民政行政执法人员认真学习综合法律法规和民政专业法规,熟悉民政执法流程和规范,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5、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示范点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并推广经验,指导局属各单位和各区(市)民政部门创建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民政法治文化阵地。各直属单位要着力推进“法律进单位”活动,建立法制学习园地,认真组织职工学法用法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单位内部科学、依法、民主管理。

二、完善责任机制,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1、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落实重大行政行为备案审查规定,建立完整、规范的案卷,客观全面地记录行政行为的事实、理由、依据和行政决定,并将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立卷、归档。完善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依法行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切实做到职权与职责相统一。

2、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流程,细化执法环节和步骤,健全调查取证规则,规范行政执法文书,做到职责分明、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转变行政执法理念,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行理性、文明执法,寓管理于服务中,努力推动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完善。

3、积极推进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综合业务知识培训,逐步改变目前业务执法各自为政的情况,整合民政部门内部执法资源,推进民政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资格管理,做好新增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试及证件申领工作,确保持证执法率达到100%。

三、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公信度

1、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规则。进一步树立依法决策的意识,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程序,经进行合法性审查或组织合法性论证后方可提交领导班子会议讨论决定。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论证的,不得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

2、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对照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的“三统一”要求,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权限、程序、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合法性审查,及时做好报备、等工作。

3、落实执法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民政政策法规落实情况进行执法检查。通过专项执法检查和全面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中存在的偏差和错误。自觉接受人大、法院、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以检查促规范,以监督促提高。

4、加强行政复议与应诉工作。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准确适用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各种行政争议。依法认真做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答辩应诉工作,自觉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生效的行政判决和裁定。落实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定期向市政府法制办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进展情况。

第三篇:民政局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要点

一、学习要求

以深入学习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和改进学风,不断增强全局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思维水平、决策能力和工作本领,为全面深化民政工作改革、扎实推进民政事业转型升级提供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持。

二、学习专题

全年安排10个专题,具体专题设置如下: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重点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工作部署,以及《决定》和省委贯彻落实《决定》的意见中涉及民政、民生工作的有关论述。

2.作风、效能建设专题。重点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十项规定,以及全市机关效能建设暨干部警示教育大会精神。

3.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专题。重点抓好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不折不扣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落实到位,并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

4.系列讲话精神专题。重点学习理解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党的建设等重要论述,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5.全国“两会”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专题。重点学习在全国人大会议会上的讲话和“两会”公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

6.党史国史和优良传统教育专题。重点学习《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各地联系服务群众经验做法选编》、《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等中央规定读本,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党史国史,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重点学习十八大精神和新党章,进一步引导民政系统党员自觉坚持“三个自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党员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重点学习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和践行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政工作实践全过程,落实到民政文化建设之中,激发民政党员干部争当知荣辱、明是非,倡导敬老孝亲、移风易俗、文明科学社会风尚的排头兵。

9.依法行政专题。重点贯彻落实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学习依法行政理论和民政政策法规,确立法治理念,切实推进民政行政管理工作。

10.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专题。重点学习民政综合业务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提高民政干部履职素质和能力;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创造性地推进民政工作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第四篇:民政局2014年党建工作要点

2014年党建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主线,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重要民生工作和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厅市合作协议确定的任务要求,努力在发挥民政核心职能方面有新的建树,在为民惠民利民方面有新的作为,在提升保障服务能力方面有新的进步,在争取各方支持方面有新的突破,着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性党组织,突出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政党员队伍,为我市民政工作深化改革,民政事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保证。

一、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重点,着力凝聚深化民政工作改革的共识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章》,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最新的党建理论武装头脑。各党支部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等制度,建立健全“统一活动日”制度,运用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方式抓好党员、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工作。结合民政实际,开展“以大爱之心、亲民之心做好民政工作”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坚定民政党员干部的爱民之心、亲民之意、为民之行,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开展“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社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切实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继续组织“一对一”对口学习等活动,了解和学习外地先进做法,充分感受发展差距,切实增强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依托专题调研、理论调研、论文交流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批有份量、有价值的调研成果。

3.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委中心组为龙头、党支部为基础、党员干部为重点、集中培训为手段”的学习格局。党委中心组坚持“集中学习日”制度,确保全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次,聘请相关学者、专家举办“民政讲堂”进行集中辅导2次以上。各党支部学习教育活动要做好计划,备好书目,组织好学习,在职党员参学率在85%以上。继续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年完成读书学习笔记12篇,45周岁以下人员必须要有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二、以健全民政队伍管理机制为切入点,着力培养支撑民政改革发展的管理队伍

4.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善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意见,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和步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逐步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继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重视各个年龄段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按照管人与管事相结合,落实干部监管机制,实行“一岗双责”。完善干部评估机制,形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正确用人导向。

5.加强基层民政队伍建设。加大督查落实力度,推进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民政管理服务人员,通过轮训做到持证上岗。认真落实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加大实施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加强政策配套,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发动更多有志于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参加社工职业水平考试,并加强考前培训,切实提高参考率和合格率。积极开展社工实务,着力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社会工作宣传,充分挖掘和选树社会工作典型案例,积极营造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注册管理,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效果。

6.推进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用人单位对民政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培养民政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民政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加快培养民政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民政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和民政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表彰和奖励优秀民政技能人才,稳步提升民政技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民政技能人才。

三、以落实党建目标责任制为抓手,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7.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局党委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带头履行抓党建的工作责任。党委定期听取汇报,提出意见建议,指导工作开展,坚持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推动落实,真正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各党支部要按照《2014年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市民政局201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分表》的要求,抓好目标任务分解细化,确保压力传递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8.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科学合理地调整基层党组织布局,适时组建局机关党总支,建立离退休人员党支部。根据《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指导各基层党组织进行换届选举工作。按照“五好”党支部标准加强支部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组织党务工作和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党支部班子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战斗堡垒。

9.深化“为民党建”基层服务型支部创建活动。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继续深化“一支一品”品牌建设,抓好民政党建工作基本要求与个性化的服务品牌创建之间的结合和延伸。积极组织开展“走进你我他”和党员义工服务活动,认真落实与挂钩社区的联创共建工作和挂钩村的结对帮扶,充分展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党建特色。

10.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强对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对尚未成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对初步具备条件,要帮助协调、理顺关系,创造条件助其建立党组织,有效扩大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市社会组织党委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组织功能,使市社会组织党委真正成为社会组织广大党员的“娘家”。

四、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主线,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1.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作为切入点,突出作风建设,贯彻整风精神,坚持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动真碰硬的大排查、触及灵魂的大检修、洗心革面的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民政工作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民政事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2.加强党员管理与服务。按照党员发展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严格党员发展条件和程序,切实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的同志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增强党员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意识。深化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组织党员争创“服务先锋”,完善党员“政治生日”制度,组织党员“亮身份、建承诺”,增强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定期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对违章和党纪党规,长期不起作用甚至起负面作用的不合格党员,进行严肃教育和组织处置。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切实帮助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问题。

13.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领导,落实反腐倡廉各项任务,抓好廉政风险点的防范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警示教育影片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开展基层党支部书记述职述廉、提醒或诫勉谈话等活动,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制约。健全管理制度,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加强对民政项目、民政资金和部门行风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不断完善党务、政务和事务公开工作,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五、以构建和谐发展环境为目标,着力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14.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常地、规范地开展谈心活动,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增进团结与理解。认真开展“一事一议”活动,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及时组织党员讨论在党员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达到分清是非,弄清思想的目的。切实关心广大党员的健康、待遇和生活,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坚持每年为党员干部职工办1-2件实事,强化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营造互助友爱、团结和谐的党内氛围。

15.充分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的协同作用。系统工会和所属各工会要依法开展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干部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局团支部要积极实施团员青年成长发展计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师徒结对”行动,主动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投身到民政服务一线,并在学习教育和为民服务实践中走在前、行在前,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年内,要继续争创“红旗团支部”。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的参与和保障作用,适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女职工的精神风貌。

16.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民政系统开展寻找“最美民政人物”系列活动,从民政工作最基层、第一线的干部职工中寻找“最美民政办主任”、“最美社区工作者”、“最美志愿者”,充分挖掘民政人的“最美精神”,展现民政人亲民爱民的良好风貌,唱响民政正气歌。开展“福彩杯民政文化精品”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都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提振民政人的精气神。开展“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争创活动,激发民政服务窗口争当倡导敬老孝亲、移风易俗、文明科学的社会风尚的排头兵,弘扬正能量。

第五篇:2014年市民政工作要点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厅市合作协议确定的任务要求,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深化民政体制机制改革为统领,以构建现代民政体系为目标,讲大局、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强服务、争进位,努力在发挥核心职能方面有新的建树,在为民惠民利民方面有新的作为,在提升保障服务能力方面有新的进步,在争取各方支持方面有新的突破,为我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措施。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城市小型托老所和农村“老年关爱之家”运营补贴机制。建立政府为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完善土地供应和税费优惠政策,简化规范程序,支持社会各界兴办民办养老机构。

强化居家养老功能。建设10个3A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个2A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0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1个“虚拟养老院”。推动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村)老年协会建会率达到90%。开通12349服务热线,实现市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全覆盖。

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加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和管理能力建设,严格准入条件,强化行业监管和安全管理工作。改造升级乡镇中心敬老院,确保20家乡镇敬老院达标,创建三星级4家、二星级6家、一星级10家。积极推进养老社区建设,落实土地规划和用地指标。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区按标准同步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的居住区要通过多种方式完善相关设施。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9张。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创新请进门、送上门、走出门“三门”服务模式,引入和支持社会组织以及家政、物业等多元主体提供面向居家老人的家政预约、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安全援助、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服务项目,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落实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老人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确保保障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督查全市尊老金发放工作,建立尊老金发放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大力实施“安康关爱”行动,扶持“心灵茶吧”等老年人精神关爱项目,创建省级老年精神关爱示范点。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推进“政社互动”社会管理模式。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机制,将涉及政府公共服务的部分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契约化管理模式。全面清理针对基层尤其是居委会、村委会的考核评比、达标验收、台账检查,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实现“社区减负”、功能转型。

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出台《关于深化社区大走访工作的意见》,继续开展社区工作者大走访工作。建设分类人口数据库,建立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贯彻落实“2+5”规范性文件,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加快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城乡社区动态督查通报制度。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86%以上的城市社区、76%以上的农村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出台《关于实行村(居)辞职承诺制度的实施意见》,加强以村民代表会议为重点的各项制度建设,健全村(居)民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机制。

加快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流程,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试行直接登记。规范基金会登记审批流程。加快实现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在人、财、物和职能方面的分开。建立社会组织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深化联合年检、联合评估、联合检查、联合执法“四联合”机制,年检率不低于95%,获得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占应评估社会组织总数的30%。建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诚信档案,构建社会组织信用管理体系。指导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应建必建率达到100%,各市(区)成立社会组织党委。做好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入驻工作,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全市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8个。深入开展公益创投活动,打造一批优质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品牌,社区社会组织增长率不低于10%。

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采取分级轮训的方式,组织全市镇(街)分管社区主任业务培训。继续组织实施“社区干部431培训计划”,完善社会工作者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待遇自然增长机制,组织参加201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推进“三社联动”,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联动机制。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统筹城乡低保制度。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3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70元以上。进一步推进兴化市、姜堰区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

规范社会救助管理。健全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规范低保等社会救助申请、受理、审核、公示、审批、发放流程,增强救助政策的基层执行力度。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所有市(区)全面开展跨部门的信息比对工作。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加强日常应用,逐步拓宽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

完善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提高医疗救助标准,政策范围内门诊救助、住院救助比例提高到65%,年度封顶线不低于3.5万元,健全和规范大重病二次救助制度和操作程序。根据物价水平,适时启动困难群众物价上涨补贴机制。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临时救助标准调整机制,探索“支出型”贫困救助,加强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

增强救灾减灾能力。探索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为市区城乡户籍居民免费办理自然灾害附加保险。积极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实现灾害信息员培训常态化,提升灾害信息管理能力。

四、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拓展优抚工作内涵。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增长机制,加强优抚对象精神抚慰工作。深化优抚走基层活动和“一助一”帮扶活动。加强敬老院光荣室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对县乡两级烈士纪念设施提档升级,完成6032座散葬烈士墓、101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抢救保护任务。做好新式《烈士证明书》和《残疾军人证》的换发工作。

深化退役士兵及军休干部安置改革。进一步完善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制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提升培训质量,确保参训率和取得双证后三个月内就业(创业)率分别达到80%和95%以上。筹建退役士兵创业孵化基地。继续实施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加强政策配套,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城乡一体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和经济补偿机制,多渠道拓展重点安置对象的安置途径。

深化拥军优属工作。出台《拥军优属实施意见》。发挥社区双拥工作站在宣传政策、主动服务、化解矛盾方面的作用,做好基层涉军信访维稳工作。引导区域内民营企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组建企业科技拥军基地,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平台。扎实开展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总结宣传双拥工作新经验,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打下坚实基础。

五、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贯彻落实《孤儿保障办法》,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提高孤儿养育标准。积极探索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

拓展残疾人社会福利。落实残疾人福利服务,举办全市残疾人就业招聘会,保障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调研论证建立具有民政救助服务功能的精神病医院。制定《福利企业年审办法》,规范福利企业年检和安全工作。

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创新募捐形式,拓展募捐渠道,推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加强慈善组织监管,指导慈善项目规范化运作,打造慈善信息平台,促进慈善信息公开透明。深入开展“福彩慈善助学”活动。继续做好援疆援藏工作。开拓福彩销售渠道,强化规范管理,确保销量、增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六、规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深化殡葬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殡葬工作新机制,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对新建完工符合条件的市区公益性墓地进行奖补,强化公墓经营行为监管。大力倡导生态安葬、文明节俭办丧,加快建设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扩大节地生态葬式人群。完善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机制。开展“文明殡葬优质服务月”活动,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救助管理工作。推进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以“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强和改进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为重点的救助管理工作。制定《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建立社会保护工作机制,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流浪人员安置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拓展救助人员安置渠道。

提升婚姻登记收养工作水平。加强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继续做好婚姻登记历史档案补录工作,将1990年以来婚姻登记信息录入全国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依法加强收养登记管理,推行收养家庭评估制度,规范收养行为。

推进区划地名管理和平安边界建设。科学稳妥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深化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加强地名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历史地名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提高界线联检质量,健全边界矛盾纠纷应急调处机制,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

七、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加强基层民政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督查落实力度,配齐配强民政管理服务人员,强化经费保障,持续推进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实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加强民政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各地在建民政服务设施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民政服务机构内部建设。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创成部级烈士纪念馆。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社会救助、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集成、上下贯通,形成便民服务、政民互动的民政业务平台。加强各级民政部门网站建设,认真做好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加强宣传工作和理论研究。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加强典型选树和亮点打造工作。深入研讨推动民政工作破解难题、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措施,努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八、开展争创现代民政示范县(市、区)活动

明确创建目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市场参与、法制保障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拥军优抚安置体系和专项社会事务服务体系,实现民政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

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市局承担创建指导、经验推广等方面的职责,为现代民政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支持、组织、推动各市(区)有序开展创建工作,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审核推荐达标名单。各市(区)民政部门对照创建工作要求,按照适度超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工作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手段、工作能力等方面整体提档升级,加快与现代民政接轨。

九、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要准确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要突出作风建设重点,坚持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起,深入排查“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整改,形成领导带头、上行下效的示范效应。要把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作为活动的最大实践,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变化,赢得广大群众信任支持。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政工作职能紧密联系起来,把为民的工作宗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清廉的从政原则结合起来,围绕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民政工作的薄弱环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着力在政策研究、试点试验、解决问题上出成果。

第六篇:民政局2014年工会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2014年,局系统工会工作将在局党委和市总工会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国工会十六大精神,以全面落实新《工会法》为契机,积极寻找工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情系职工,服务大局,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氛围,团结和动员民政干部职工开拓进取、凝心聚力,为推进民政事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立功建业。

二、重点工作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各工会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通过学习会、报告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新《工会法》以及上级相关政策精神、法律法规和工作业务,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局党委的决策上来。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引导广大干部崇尚科学、重视学习,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2、努力发挥工会职能作用。各工会要进一步增强工会服务于民政发展大局的意识,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带领干部职工围绕民政中心工作发挥作用,为民政事业转型发展献计献策,发挥好民政系统与基层工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和工会职能作用。

3、推动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各工会要坚持把建好职工之家活动作为加强工会基层工作、服务会员职工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将建家活动与学习型机关、文明单位创建等有机结合,通过建家增强工会的活力和培育工会积极分子队伍,通过建家体现工会的作用,努力形成党政工共建、职工广泛参与的氛围。

4、加强工会基层民主建设。各工会要积极探索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和完善以职代会(职工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大力推行事务公开,保障职工在改革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5、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各工会要积极发挥协调机制,适时举办演讲会、茶话会、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展示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丰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6、深入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各工会要切实关心干部职工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为干部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依法维护干部职工合法权益。坚持把单位对口帮扶、党员干部帮扶等落到实处,继续抓深抓细。

7、加强工会经费管理。各工会要严格经费管理制度,有计划地使用经费,把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用在工会活动和职工身上,并根据《中国工会章程》中的有关规定,定期审议和批准经费审查委员会年度工作报告,切实把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三、主要活动安排

1、组织春节期间的送温暖活动。

2、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3、举办民政系统新年茶话会。

4、组织系统单身青年参加市总工会举办的“相约春天里”联谊活动。

5、“三八”妇女节期间,组织系统女职工走进福利中心慰问老人和孤残儿童;开展女职工“关爱行动”,组织女职工进行健康检查。

6、组织“缅怀先烈传承精神”清明祭扫。

7、开展女职工五一巾帼建功活动,探索建立女职工周末俱乐部。

8、组织广大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9、加强“职工书屋”建设,丰富“职工之家”内容。

10、组织纪念“七一”活动。

11、举办民政系统首届趣味运动会。

12、慰问高温作业的基层一线干部职工。

13、组织迎国庆活动。

14、组织开展全市民政系统乒乓球比赛。

15、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健康检查。

16、做好总结工作。

17、开展走访慰问劳模、困难职工活动。

18、筹备2015年迎春联欢活动。

第七篇:民政局团支部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2014年,市民政局团支部将在团市委和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服务大局和中心工作为重点,主动作为,努力探索团组织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的切入点,进一步加强民政青年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和团的自身建设,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凝心聚力,为推进民政事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二、重点工作

(一)不断加强民政青年队伍的思想建设。

1、加强对青年同志的思想引导。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团市委、局党委有关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树立信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团市委和局党委的部署上来。开展民政青年思想状况调研,倾听呼声、了解诉求,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2、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理论学习。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党建带团建,通过定期举办学习沙龙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信念教育,积极推动五四红旗团组织和优秀团员的申报。

3、开展纪念建党主题实践活动。以纪念建党和等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贴近青年、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民政青年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团员青年回顾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光荣历史,激发团员青年继承优良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不断提高民政青年队伍的综合素质

1、充分发挥先进青年的示范作用。以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团员等活动的评选和表彰工作为抓手,深入挖掘民政系统战线上的杰出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优秀青年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更多的民政青年在民政事业的发展中建功成才、有所作为。

2、拓展技能培训,提升专业能力。结合民政业务工作的需要和青年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实用技能培训,拓展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团员青年对民政业务知识的学习,加深团员青年对现代民政的理解认识,鼓励团员青年发挥青春才智,为推动民政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训班,以学习和实践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为主要任务,将团员青年打造成建设现代民政的生力军。

3、开展爱心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强化理想信念、奉献社会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各单位团组织的横向联系,不断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爱心志愿者服务站”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打造民政系统青年公益志愿服务品牌。

(三)不断完善团组织的自身建设

1、提高团组织的核心力。按照党建带团建“三结对一创争”活动的要求,不断完善机制,努力营造氛围,积极构建党团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推进团内民主,对于即将开展的团组织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动团员青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坚持开展团员经常性教育,尊重团员的主体地位,提升团员的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加强团员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制度、评议激励制度和团费收缴制度等。加强“推优”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引导团员青年向党组织靠拢。

3、实施团员青年成长发展计划。以提高团员青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团员青年的成长发展计划,出台对团员青年的培训、考核、激励措施,通过青年培训班、演讲比赛、师徒结对帮扶、岗位轮换等形式,提高团员青年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4、推进团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加强团员青年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规范信息报送制度,积极向团市委报送工作信息。

三、主要活动安排

1、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2、组织参加民政讲堂的学习活动。

3、组织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4、开展忆苦思甜,缅怀革命先烈活动。

5、做好市级青年文明号申报争创和检查验收工作。

6、组织系统内的单身青年参加联谊活动。

7、以“五四”为契机,开展学习沙龙、联谊活动。

8、组织系统内团员青年开展户外素质拓展训练。

9、组织半年工作总结交流。

10、协助做好民政系统首届趣味运动会。

11、做好“推优入党”工作。

12、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完成理论调研文章,加强学习型支部建设。

13、继续开展“找师傅”活动,加强团员队伍建设。

14、做好团费收缴及相关信息报送工作。

15、组织年度工作总结交流,开展团员教育评议活动。

民政党政报告范文篇7

当人们纷纷卷入市场化的社会大潮,拥挤在资本增益的通道,社会由毛式“领袖-人民-超验目标”的宗教型,逐渐演变为邓式“平民-官员-财富”的世俗形态。社会组织技术即制度的变迁,已经提上社会的议程。

外邦的高空侦察发现:毛社会打击的自由经济势力,已经披上“先进生产力”的外衣,阔步进入承继邓氏思维的政权体系;阶级政党的颜色,正在全民政党的鼓角声中全境蜕变;中国朋友正在以国际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舞台,鲍威尔先生放开大嗓,对全世界人证明:“中国的竹幕已经消失”。

社会中关于新式制度设计的争论,已经在较为宽松的言说环境中出现:许多情形下,多少带有因为资本通道拥挤引起的非专业话语的情绪发泄。在人们之间关于制度的话语鏖战中,我们明显地发现毛社会势力对邓以后社会变革力量的顽强抗拒;同时,任何一种超验性的社会理论,都失去了自己企图获得的信众,人们不得不回归到世俗社会的言说方式之中。

的确出现了制度变迁的种种迹象;一个以聪明为惯常的民族,一个建立过辉煌王朝,又匪夷所思地在世界东方成功构建超级时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又在琢磨搞一种新的名堂:笔者将其谓为:“挑战孟德斯鸠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不是对西方成功模式的仿习,而显现一种建构中挑战姿态,这反映出一种“学习态度”。这是“中央民族”的民族心理决定的“学习态度”:它不会象一个规矩的学生那样,遵从先师的教诲;它没有当规矩学生的习惯;它的任何导师,都要在一定时刻被反叛和被凌辱。孔孟、苏俄等等导师,都是这种下场。近时代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更为悲惨,他们根本就没有被当成导师。中国即使在日本这样的“规矩的学生”的优良学习成绩面前,也压根未曾羡慕过它。这就促进大家思考:对这样一个个性特殊的民族,“通过法治迈向文明”的过程,可能是一个特别的过程:它即使要学习西方,也不会老实地拜西方为师;这并不妨碍中国悄悄学习西方;这也意味着,本着“治病救人”目的对西方社会组织技术的推崇,仍然要被鄙夷。这是对制度创新举动的一种民族心理的解释;或许这可以解释制度创新举动的突兀性。

二、突现的分权

提到分权,我们必然要想到孟德斯鸠,正是孟德斯鸠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论述,启发了后人建立公权制衡技术的思路。社会制度的实践,从正反两面,也证实着分权学说的合理性。在鲍威尔判断消失了竹幕的土地上,分权思想,正在以下方面得以体现:

1、行政规制权与权力部门的位移。集中进行行政审批,企图实现对部门行政规制权力的监督。

2、行政处罚权与部门的位移。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成立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独立行政处罚机构,企图实现行政处罚与部门利益的脱钩。

3、决策与执行分离,权力规则制定者与权力行使者适度分离。

笔者通过考察,谨提出以下观察情况报告:

1、这些权力分离的制度创新举动,确实已经萌现;

2、实验性结果表明:分权机制产生合理效应。谨以某城市为例。某地过去各种大盖帽横行,处罚权与部门权力结合,多头处罚、野蛮处罚较为常见,行政处罚权集中后,大盖帽归于一种,由其统一行使城市管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于处罚机关相对独立,与部门权力利益实现了脱钩,暴虐执法的情况,大为减少,执法机构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

3、抗拒分权的势力,以隐蔽的方式,维持集权模式。许多通过计划经济时代法律、政策等权力规则,扩张了自由化公权的部门,在行政规制权与部门权力位移、集中监督的过程中,欺骗政府,不上报本部门的行政规制权内容,在部分政府已经开始的集中行政审批的模式下,以隐蔽的方式,继续从事权力与资本利益的交易,通过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收费方式,掠取社会资本。

4、小权分立,大权仍处集中。这主要表现为“小鬼”被权力分立约束,“大鬼”拒不分权。这是指,如城市管理中,城管“黑猫警长”一类正在被引入文明法治的殿堂,但是计划、财政、物价、建设、交通等事关社会资本权利的部门,权力仍出于集中行使、缺乏分离监督的状态。

5、垃圾权力出让,核心权力不放。在权力分立的过程中,这个特征表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主要集中在一些产生部门利益效益较差的审批权力的取消。

6、权力分立工作非职业化、泛政治化。应当说,权力分立是建立在权利认识基础上的权力整合活动,因此应当依赖研究权力和权利为业的法律专家的工作。但是,在泛政治化的色彩之下,非职业化影响了分立工作的面貌。这表现在,基于现有权力安排,小权服从大权的机理,权力分立工作中,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着主导作用,该机关不仅在分立工作的权威性方面发挥作用,在分立的技术操作层面,也替代了法律专业机构的技术审决权力。这就导致分立工作的混乱不可避免。比如,对“行政审批”概念、范围的厘定,一直纠缠不清;对公民的民事权利,疏于体认,对不当行政与违法犯罪的关联性缺乏认识。

7、分权过程中合意性缺失,政府信息不开放,社会信息采纳度极低。这是合意法学特别关注的问题。表现在权力分立仅仅是权力体系内部的活动,关于权力设置的社会合意性评价,完全缺失。这导致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权力合理整合,没有机会。因此,大量的非当权力,如通过私设审批收费的情形,被淹没在权力分立过程之下。

三、分权模式的潜在约束

当改制在行政权力行使这一事关公民权利的领域展开,我们知道,中央之国正在回避孟德斯鸠开启的权力制衡的宏大叙事,悄悄开始了行政分权的偷师学艺。是否会在一定的阶段,结束此种局部性的学习,迈入三权整合的大堂?这实在是一个上帝方能回答的问题。

现今分权的局限性在哪里?

由于任何展示原始扩张权力运行的活动,可能皆有损“社会主义法制的国际形象”(全国人大某主任在针对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批评的反应),权力运作的阳光化,变成了一个难度系数较大事情。正因如此,政府权力的实际扩张情况,成为了制度创新操作者、许多社会层面的无知之幕,而躲藏在这一幕后的权力占有者,利用此种信息分布局面,获取着信息不公开形成的利益。这构成了权力分立举动中的最大约束条件。在政府信息不能公开的条件下,扩张型的权力寻找到了生存的空间,权力部门利用的游击战术,回应着制度创新分权带来的冲击;它们紧紧抓住上级权力机关惧怕因公开行政权力巨大扩张侵犯社会权利的事实、影响“社会主义法制的国际形象”的心理,改制必然性地陷入了高费用、低效益的模式。

三。行政分权的经济费用考察

2002年笔者在《演变社会的改制困局》一文中指出,在现有机制内拟制“机制内的机制”,导致制度成本增加,改制呈现出新旧机制成本费用叠加的情形。对照分权实验的最新情况,证明这个判断是成立的。据考证,一个地级市新成立的集中城市管理的机构,年度的办公经费达到500余万元人民币,尚不包括办公场地兴建、工作人员生活设施经费;

据考证,一个省极的集中行政审批的分权机构,投入以千万为单位人民币计算。据粗略估算,如果全国县级以上的政府,均施行现有的分权实验模式,兴建分权机构,每年资金的投入,应当是以百亿计算;而原有的权力部门等行政机构费用,通常并不能消减。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权过程中,大量的权力逃逸,使分权的实际社会效益呈现巨减。

普遍推行“中国特色”的分权措施,而不在同时大规模撤并政府机构;加上政党组织的坚实存在,就形成了社会权力体系新的“三三制”。这就是说,为了实现行政权力,我们在党、政两层权力层的费用基础上,又将新增一层新政费用。

这其中隐藏着一个权力的原理:独立的权力具有自我裂变膨化效应。权力分立,摆脱不了权力独立后的裂变效应;权力分立失去对此效应的控制,裂变的权力将超过以往的权力规模。这在第一次党政权力分立中,被证明;它现在又在新的行政权力分立中,显现了苗头。

四。寻错性分析

可以观察出的是,我们的行政改制措施,分权的基础设定存在问题:它几乎是在不追问权力的合法适当性基础上的分权;它将许多根据市场化社会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应当彻底消除的行政权力,重新纳入了权力整合的范围。这是缺乏权力设定反思的分权,是未经宪政改造的权力的分权,是未重建社会资本权利基础上的分权,它无疑是对孟德斯鸠的挑战。

作为法律人,仍然不得不质问“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是这样一种制度形态,滋生和孵化出了名目繁多的行政权力,以及维系这些权力的纷繁的法律惩罚措施。它将我们的社会,演变成为一个收费和罚款盛行的社会。因此,分权改制才会在“后现代反思”的当今,演出令孟德斯鸠啼笑皆非的“现代化杰作”。不经济的制度设计,是我们长期缺乏制度成本概念造成的;也是缺乏公权合法性的法律技术论证造成的。

民政党政报告范文篇8

2011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以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为契机,建设了一批项目,办成了不少大事,解决了许多难题,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1、大力实施民政民生工程,社会救助整体合力进一步增强。

农村低保工作进一步规范。年初,对所有在册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年度复审,5月份,又开展了“回头看”活动,共调进调出农村低保对象17227人,实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在强化组织保障上,利辛县积极推行“双线负责制”;在评定对象上,涡阳、利辛两县推行户代表评议制、票决制,蒙城县推行听证制;在推进公开上谯城区制作483个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栏长期置放在每个社居(村)中;在强化监督上各县区实行“双重监督制”、“七个是否查询制”等等,有效规范了基层低保。全年共向214555名低保对象发放资金1.99亿元,年人均补差达到928元,保障覆盖面达到4.12%。

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年初对五保供养对象进行全面核查,强化动态管理,共调整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210人。2011年全市保障31519名五保对象,共发放供养资金4846.89万元,年人均现金供养1538元,五保老人生活日益改善,利辛县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

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去年全市共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4所,新增床位3000张,集中供养率较2009年提高10个百分点,敬老院建设规模、档次显著提升。市政府在涡阳县召开敬老院建设管理现场会,部署开展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星级评比活动,全面提高我市农村敬老院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提升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三类人群取消病种限制,增加救助病种,救助模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大病定额救助拓展为资助救助、医前医中医后救助、小额门诊救助、重点救助及医疗费用减免“六位一体”的救助方式。与新农合、城镇医保“一站式”即时结算的新型城乡医疗救助管理服务模式基本形成。2011年,全市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30.5万人次,支出救助金额4190万元。

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顺利完成。2011年,投资1200万元,新建蒙城县、涡阳县2个县级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均完成主体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市光荣二院建设稳步推进。项目总投资351万元,占地面积约20亩,建筑面积约4050平方米,建设床位130张。目前已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

2、着力完善救灾减灾体制机制,应急救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市、县、乡三级救灾应急预案,抓好市级救灾物资代储点建设,增储救灾帐篷427顶,救灾棉被200床。冬春期间全市共下拨冬春救灾款940万元,救灾面粉176万斤,11.58万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11年共发生洪涝灾3起、风雹灾4起、旱灾1起,累计受灾人口4089751人,农作物受灾39702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2920万元。市民政局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下拨资金840万元,用于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房屋修缮等救灾事项,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积极开展支援玉树等地抗震救灾活动,接收玉树捐款230多万元。

3、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基层民主权利进一步落实。社区划分更趋合理,全市社区由65个增加到72个;社区组织建设更趋健全,建立了社区“三会一制度”;社区基础建设更趋完善,建设社区用房15360平方米;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更趋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总数的80%;社区“共驻共建”活动更趋活跃,社区环境达到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的“五化”标准。谯城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示范区。90%的村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设置了民政民生专题公开栏,公开各项民生工程;涡阳县曹市镇将“党务、政务、村务”统一公开;蒙城县漆园镇实行通知报告制度,每季度将需要公开的内容通知各村,各村公开后将情况报告给乡镇;利辛县王市镇,开展季度督察通报,每季度检查一次各村公开情况,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各村,还将公开栏延伸到自然村,收到良好成效。

4、积极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涉军群体利益进一步维护。以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城成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为抓手,推动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年兑现各类抚恤补助资金6500万元,兑现优待金2628万元。出台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细则,积极筹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平台,将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保范围。及时调整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金标准,义务兵由2.4万元提高到4万元,转业士官由6万元提高到10万元。2011年全市共接收退役士兵2357人,符合安置就业条件的退役士兵746人,安置率达100%。积极与教育、劳动等职能部门协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就业竞争力,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自谋职业率达100%。

5、着重突出社会福利工作,社会事务、老龄慈善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程已经竣工,即将交付使用。市儿童福利院主体工程完工。

福彩发行再创新高。实行福彩发行“一把手”工程,以谯城区中出福彩双色球千万元超级巨奖为契机,进一步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今年福彩销售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222万元,募集公益金1200万元。

殡改工作扎实有效。加强殡改法规宣传,做好清明节期间祭祀安全防范工作,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推动文明祭祀新风。全年火化遗体29305具,火化率93.24%。

婚姻登记工作不断规范。市局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单位,杨光同志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工作先进个人。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64059对,离婚登记5107例。

区划地名工作得到加强。编印新版《亳州市行政区划图》。加强城区地名管理,对南部新区11条道路进行命名。

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逐步强化。开展全市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全年依法成立登记社团2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7家,变更社会组织6家。

老龄工作成绩显著。对全市百岁老人进行摸底登记,建立详细档案,在媒体上开展《咱身边的百岁老人》系列宣传报道,出版《百岁老人来自中华药都养生亳州长寿之乡的报道》书籍,开展首届“中华药都长寿之星”评选活动,在中国(亳州)酒文化节开幕式上对“长寿之星”代表进行表彰。开展第二届“十大福星、十大孝星”评选表彰活动,孝亲敬老氛围日益浓厚。

慈善工作运转有序。自市慈善协会成立以来,全社会慈善意识日益增强,慈善捐赠不断增加。积极开展向玉树地震灾区、舟曲泥石流灾区捐款活动,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35万多元。

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完成。引进5000万元资金成立涡阳县矸石砖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环保矸石砖生产经营,目前该项目已经落户,到位资金3000万元,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6、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工作,民政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全市系统民政党员干部把创先争优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创建富有活力的“学习型机关”,争做“学习型干部”;与服务相结合,创建优质规范的“服务型机关”,争做“服务型干部”;与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相结合,创建真抓实干的“效能型机关”,争做“效能型干部”;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创建锐意进取的“创新型机关”,争做“创新型干部”;与遵守《廉政准则》等规定相结合,创建公正透明的“廉洁型机关”,争做“廉洁型干部”。谯城区殡仪馆张飞、利辛县儿童福利院高鸿亮被评为全省十佳民政工作者。

争先进位,加快发展,全力做好2012年各项民政工作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五年看头年,初战务必胜。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大干快上,奋力赶超。今年,全市民政工作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坚持发展为上不动摇、民生为先不懈怠、稳定为重不折腾,继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强民政基础基层建设,强化民政自身建设,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民政工作的新发展、新跨越。概括起来说,就是突出一个重点,加大三个力度,抓好五项工作。

突出一个重点:就是突出民政民生工程这个重点。切实抓好农村低保工作。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随经济发展、物价指数变动情况适时调整,2012年低保保障标准及补助水平较上年有所提高;编发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将基层低保规范化活动引向深入;组织召开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力争今年县、乡、村三级低保工作基本达到民政部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评估标准。切实抓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范围、放宽救助病种、加强制度衔接、创新救助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管理服务,力争2012年全面建立新农合、城镇医保与城乡医疗救助的统一服务平台,推进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费用方法,实现“一站式”管理服务。切实抓好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努力提高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补助标准,确保2012年全市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不低于1550元,集中供养标准不低于2000元。切实抓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做到建、住、管同步加强,确保完成省厅下达的1500张床位任务(力争完成2800张床位),确保年底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2%,全面改善五保对象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切实抓好县级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完成利辛县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任务,建设床位130张。

民政党政报告范文篇9

日本近代政治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环节,是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的探索过程。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制度,重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为了加强和确保天皇“万世一系”的统治,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天皇,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直接统帅军队;由天皇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内阁,内阁在法律上对天皇负责;日本帝国议会由世袭的贵族院和选举产生的众议院组成,对天皇起咨议作用。“明治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立法权和行政权依然掌握在天皇手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国土狭窄、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日本大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国际资本主义间的矛盾使国内阶级矛盾更加突出,和日本的军阀政治相联系,通过1932年的5.15事件和1936年的2.26事件日本彻底军国主义化。日本为了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策划并制造了1931年的9.18事变和1937年的7.7事变,使日本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终于爆发了太平洋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处于美国占领之下,天皇的战争责任勿庸置疑,但美国为了远东争霸的需要保留了天皇。1947年日本制定了新宪法,建立了议会君主制的现代天皇制。天皇原有的权力被剥夺殆尽,不再有统帅军队、缔结条约、决定立法的权力。天皇的实际职能与英王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英王是法律上明确的世袭国家元首,是一切权力之源。而日本宪法明确主权在民,天皇只是国民整体的象征,没有明确规定他是国家元首。

战后日本新宪法确立了以下两点:

1,确立了议会民主制

宪法抛弃了以天皇为中心的近代天皇制度,而仿效欧美建立了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确立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资本主义宪政民主原则。对君主和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换位——原帝国议会只起对天皇协助和咨询作用,天皇垄断一切权力;新宪法规定由民选的议会行使立法和监督之权,内阁向议会负责。

2,放弃战争

宪法第9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决不以武力威吓或以武力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据此,战前所有的军事机构均被撤销。但朝鲜战争后,美国中止日本“非军事化”的政策。1954年日本组建了陆海空自卫队,以后军力不断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国主义有所抬头,军事大国野心时有表现。军费开支突破GNP1%限额,现在仅次于美国。

依新宪法建立的政治结构成为日本宪政民主的主要载体。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日本特有的政治结构。其特征为:

一,议会内阁制

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政体。其特点为议会中心、内阁(首脑)集权、“议”“行”相容、议会内阁互相制约。

1)议会中心

根据日本内阁制原则,哪个政党执党,取决于其在议会拥有多数议席或能结盟凑足多数。所以政党活动首先而且主要围绕争夺国会议席进行。只有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政党才能组阁,否则就沦为在野党。政党发挥的影响力也取决于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

2)内阁(首脑)集权

议会是政治舞台的中心,但只议政表态,实际的问题,要政府解决,政府的权力又集中在内阁乃至首相手中。日本首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集中权力,取决于执政党能否在选举中获得稳定多数及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相当微妙和复杂。如果首相是党内最大派系的领袖,便可以象英国首相一样大权独揽,甚至在下野后仍可以操纵大权。比如田中角荣控制了自民党内被称为“田中集团”的最大派系,因“洛克希德”案下野后仍控制日本政治多年。20世纪80年代,自民党副总裁金丸信是自民党的实权派,首相的当选必须得到他的同意。所以首相如果没有最大派系为依托,便不可能长期稳定执政,重要决议都要看别人的脸色。

3)“议”“行”相容

日本内阁制政体的形式是“议行合一”,但“议”谁都可以“议”,在“行”上只是由议会极少数人控制。这部分人就是内阁成员,他们既是议员又是行政上层首脑。“议”“行”相容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议和行必须保持最低限度的一致,否则不是议会被解散,就是政府下台。“议”“行”的一致还取决于执政党在议会有无优势(在特定情况下,未获得议会多数的政党也可以组成少数党政府),有多大优势,能否保持这种优势。自民党在93年以后都是和别的小党组成联合政府,如果照顾不到小党的利益,就会产生政府下台的危机,所以自民党不易推行自己的政策。

4)议会内阁相互制约

日本议会对内阁的制约主要体现在监督政府的活动,特别是在必要时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当然,内阁反过来也可解散议会。若是前者,议员还可以照当;若是后者,议会和内阁要重新组成。议会要政府下台,政府就要议会解散;所以双方互相制衡,都不能轻举妄动。

二,一极多党的政党制度

战后民主化促进了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战后日本保持了一极多党政党体制。自民党得到美国的支持,是日本最大的保守政党。从1955年成立以来就把持政权,除自民党外,还有社会党(1995年更名为社民党)、公明党、共产党、民社党,在93年后出现了、自由党、保守党。自民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控制政权,是因为它在国会占有多数的席位,每每强行通过法案,如1960年岸信介内阁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92年6月的联合国维持和平法,都是在强行将反对党议员驱逐出会场,或强行中断委员会辩论而进行表决的情况下通过的。1993年,自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导致政党分裂,虽然很快和在野党组阁重新执政,但在议会的议席数一直不能超过半数。因此象以前一样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是不可能了。1996年实行小选区制后,有利于多党两极制的实现但现在尚无这种苗头,所以很可能走向意大利式的不稳定的一极多党制。

同样施行议院内阁制的英国政党体制为两极多党政党制,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另外还有11个小党如绿党等。在小选区制下,小的政党一直无法与两大政党竞争。

三,多级单轨的司法系统

日本不同于欧美的双轨制组织方式,采用单轨制。日本在全国只有一个单独统一的法院系统,只是根据审级的需要划分为三至五个层级,在较低的审级根据地域设置若干同级法院。日本的法院系统分为四级:简易裁判所,地方裁判所和家庭裁判所、高等裁判所、最高裁判所;真正按法律程序审理诉讼案件的只有后面三级裁判所。而同是议院内阁制的英国,以上院为最高审级,以下便分为民事法院(包括郡法院,高等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包括治安法院,刑事法院)两套系统,而美国拥有联邦和州两套司法系统,各州的实体法和诉讼程序都是不同的。

第二节日本选举制度和政党战略

一,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的过渡

1,中选区制

日本的选举制度1996年以前是中选区制,由全国130个选举区按人口比例分别选举3—6名议员。投票采用非移让式制度,候选人超过当选票数时剩余选票不许移让给同党其他候选人,世界上只有日本执行这种选举制度。冰岛和芬兰是可移让式中选区制。日本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到期全部改选;候选人登记时众议院议员和参议院地方选区议员要交纳10万日元的保证金。在达不到法定得票数时,保证金将被没收。

这种选举制度下政党在候选人间必须分配选票。要在众议院占过半数,政党必须保证每个选区有两名以上候选人当选。日本同一政党候选人之间必须展开竞争,保证在一个选区不产生一人独揽的局面,否则另外的候选人就要败给别的政党的候选人。日本政党96年前的选举战略是选择中间投票点偏左或偏右的位置,比如图2.1的L点和M点,以分得选票,这就造成选票分散,小党林立。为自民党的特别利益供与提供了温床,自民党的个人后援会战略也有了用武之地。

图2.1的纵轴表示选民所偏好的政党或候选人立场(或议题、政策)的频率分布。横轴表示政党或候选人的立场(或议题、政策)。X点为群众信誉高,大多数选民支持的政策。从X向左和X点向右支持率逐渐减少。如果每个选民都投票,并且对最接近选民的最偏好位置的政党投赞成票,那末两党竞争的结果是两党都采取中间投票点的政策。在图2.1中如果A政党担心失去位于横轴点L左侧的那部分选民的支持,他将他的政策订在L点上;如果B政党为了争取横轴左侧选民的支持,他也把政策立场从M点移到L点;结果A政党获得O至L之间的选民的支持,B政党虽然失去了M点以右的选民的支持,但却获得L至M之间的选民的支持。所以两党竞争的结果必将是两党都把政策调整到X点。

但真正能否当选,还取决于政党的政策实现能力,腐败、丑闻等损害国民利益的事情也是决定因素,并不是只靠政党的政策公约。这和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相矛盾,但为了选举成功,政党又不得不这样做。同时,资本主义选举存在用金钱收买投票人的现象,使选民意志得不到反映。

大的政党也允许候选人之间的政策差异,但这会给党的政策带来危害,候选人之间在政策上的互相攻会导致选票分散。日本自民党采取的选举政策是对选举人的单独利益供与。与其在意识形态上争夺不如向特定集团提供单独利益。在中间投票点左右两侧寻找政策点以区分同党候选人的战略虽然缓和了同事相残,使分票结果容易掌握,但这种结构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之上,使社会要素资源的分配集中在特定的利益集团,有组织性的选民占优势,而没有组织的选民则维护不了自身的利益。使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保护生产者,远远偏离中间投票点,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了社会成本。这也是日本经济衰退的一大原因。

‘候选人本位’的选举战略在日本的人际社会中需要组建个人后援会。六十年代大多数选民住在农村,80%的选举区也在农村,自民党的社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战前日本农村存在町村和部落二重结构。町村是国家行政的末梢,以部落为单位展开。每个部落的自治机构部落会承担了大部分町村的行政职能,部落会以部落内地主和上层农民为主导。因而战前的保守政党就以部落会为基础组成农村选举地盘。战后农地改革使地主和富农的领导权利大大衰落,但并没有消失。

自民党议员利用农村的村社组织和农协建立个人后援会。个人后援会是议员在自己选区建立的办事处,为得到选票自民党议员搞来道路、桥梁、隧道、河川、铁道、开垦等多种公共土木工程,使当地居民受益,同时在同党候选人间分配选票。而且后援会活动进入选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便选民对议员有父母官的亲切感。国会议员出资援助体育大会、妇女协会、老人协会、相扑大会、马拉松等,这些组织定期举行旅行、聚餐等活动,有时和别的国会议员一起举行新年会。自民党的国会议员为追求更大的当选率,一个月要参加几次葬礼、结婚典礼和毕业典礼等。据说前首相田中角荣在每天早晨必定翻阅地方报纸的婚丧版,决定是否参加或致辞。1961年加入个人后援会的会员总数,估计在全国超过1000万人,所以自民党想使这些潜在的党员成为在册党员。但个人后援会均属于中央的某一派阀,是以支持个人为目的,所以议员们一般不会把他们的金钱和血汗的结晶交给党。

个人的忠诚心是构筑自民党个人后援会的中心,后援会组织的成员和议员的个人关系在竞选中起到关键作用。自民党议员的40%是二世议员。从父亲、义父和党指导者那里承继的后援会组织,对候选人非常有利,也由于可继承性,使投资后援会组织成为有利可图的行为。

但也不是所有国家都受这种战略的影响。1830年到1880年英国中选举区制下政党选举主要依靠政党政策纲领,而不是公共开支的诱导战略。在这几十年间,英国随着选举区规模的扩大,减少了几人区选区。结果,政党根据中间投票点的意图选取政策,最后证明这比个别收买选举人的政策更加有利。选区越大,利益诱导的费用就越大。覆盖的区域越大,必须获得的支持者票数也增加。

内阁制政府制度使执政党易于控制政府资源,自民党议员在候选人本位的选举战略下充分利用其优势,把政府预算等公共资源用于供给地方的利益集团,这是赤裸裸的腐败,但这是中选举区制的结果,是资产阶级获得利益的手段。

自民党议员可以在规制、预算、租税政策上帮助当地的业者。50-60年代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第二、第三产业占人口的51.7%。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国家采取保护市场的政策。在开发的初级阶段,经济市场的扩大需要公共设施的建设,货物的运输要求有贯通日本的铁道和公路。自民党在制定预算分配上,倾向生产者集团,开始提供低息贷款、大笔公共投资、辅助金、补助金。自民党为了保护农村的利益,实行米价保护、农产品市场保护,提供财政补助,同时下放权力,把原政府管辖的事务下放到“农协”。这种政治时常超越经济规律,按政治需要进行。自民党候选人可以选择在中小企业政策和零售业政策上支持选区的业者。同党别的候选人可以选择在农业、运输、电气通信、建设等政策上支持选区的业者,也以此分配选票。

企业为了获得政府的政策照顾时常向自民党献金。贡献资金的生产者,可以取得预算、税制、经济规制等方面的额外利益。这产生的问题是消费者的损失大于产业界得到的利益。对产业的保护使日本商品的价格昂贵,品质却不断下降,在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问题相对轻一些。但纺织、流通、建筑、银行等部门的保护政策使日本的总体竞争实力大受影响,这些损失一般通过股票下跌、雇佣条件的恶化、服务的低劣转嫁给消费者。所以,城市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希望自由竞争的体制。同时此结构在人际关系上耗费资源。人际关系是不产生任何价值的,所以这浪费了日本的社会资源,提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

2,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随着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日本的选举制度由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过渡。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展,日本选民开始涌入城市,农村也变成了小城镇。开始阶段也发生了城市人口过密、交通拥挤、大气污染、犯罪率增加等问题。这时,渐渐成为城市人的农民在选举中占选民的大部分。

农林渔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60年到1970年由33%锐减到19%。而工薪生活者则由19%上升到27%,产业工人由25%上升到32%。自营工商业者由20%减少到18%。到20世纪末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6%,第二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0%-40%,而第三产业占总人口的50%-60%。

自民党议员的票源地盘变成两重结构。第一,发生动摇而收缩的传统地盘。一般以利益为本位加以改组和加强。第二,因城市和大众化而从传统的社会网脱落的浮动地盘。据时事通讯社的调查,1960年回答“没有支持的政党”者为7.2%,而在1972年超过20%。

另外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生活方式开始向同一水平划一,因职业、年龄、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生活方式的特征和差别也在逐渐消失。以自家的生活水平属于“中中”的中流意识增强,1958年为37%,1964年增加到50%,1973年达到60%,加上“中下”和“中上”意识的人,由1961年的76%增加到1970年的90%,在巨大变动中自民党在大选中的相对得票率由1958年的57.8%下降到1969年的47.6%。

向日益无党派化和生活中等化的选民层传播信息并把他们动员起来的最大武器是大众传媒。自民党的统治变成了二元的结构:一个是扎根于利益分配体系的党内派阀政治,另一个是对大众社会的大众传媒政治。生活的中等化产生的是无党派化。

到1975年末,全部选区的65%已经都市化了,组织囊括大量选举人的个人后援会越来越困难了。都市投票人比农村投票人对自民党的特别利益供给政策更加迟钝,个人后援会在城市也不能象在农村一样对分票产生巨大作用。随着日本人向都市的移动,自民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小选区制。都市居民有相对高的学历和移动率,他们通常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比起要求政府保护的农民和中、小企业经营者,都市选举人更重视自由竞争的市场政策。七十年代以后经济保护随着凯恩斯主义的退潮而渐渐不得人心,城市中产阶级的呼声日渐高涨,以靠向产业界为中心的特别利益供与遭到了城市居民的反对。

日本的政府保护政策,使国外的生产商不能打入日本市场,所以他们鼓动本国政府对日本施加压力。对日本的出口商采取贸易报复政策,这使日本的出口商对日本的非市场化非常烦恼。所以日本的大出口商要求政府改变保护本国产业的经济政策。这对自民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农民和商店业是坚固的支持基盘,但又不能丢弃献金的主要来源地大企业。城市中小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经济保护而大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实力,参与国际争夺开始倾向自由竞争的政策,中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这种政策也是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二.小选区制的实施

显然,90年代开始的经济萧条打击了日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日本存在一种使统治者阶层利益最大化的产权结构,而非社会总产值最大化的产权结构。比如日本的金融业一直在政府的保护下,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受到政府行政命令的控制。日本银行的储蓄金是受政府全额保护的,同时业务也受大藏省的管理,在这种机制下,银行的股东没有风险意识,存款人也没有风险意识,所以银行职员的工作脱离风险控制机制,这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主要起因。而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可以使自民党议员索要政治献金和其他好处。在中选区制下,对金融的管理也成为自民党议员分配选票的手段,并由此产生了金融族议员,金融规制和其他经济规制符合自民党议员和日本富有者的最大利益。但显然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对不良债权的处理需要政府缓和规制,国内的阶级矛盾也需要调整。在这个背景下,小选区制得以出台。

1993年国会决议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并立制,1996年10月首次在新选举制度下选举产生了国会。在小选区实行多数当选制,获得有效票数最多者当选,但必须获得总票数的六分之一以上。在比例代表区被重复推荐者的候选人若同时当选,则以小选区为先;具体操作是把全国分为300个小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一名众议员,余下的200个议席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北海道、东北、北关东、南关东等11个比例区。2000年,自民党通过方案把众议院比例代表区议员减少20名,在比例代表区以选区为单位政党提交候选人名薄,并以选区为单位计算选票,各政党根据得票率分配议席,确定各党的议席总数。具体人选由各政党在选举前所排定的名单顺序确定。

1996年日本实行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并立制后,废除了在一个选区必须选举多个议员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个政党的候选人只有一人当选,在同党候选人之间不必分配选票。候选人以政策作为竞争的手段。只有提出中间政策的候选人才可以当选。所以,城市中产阶级的政策取向可以反映到政治决策过程中。但问题是每个候选人为了当选而提出靠向中间位置的政策公约,使每个候选人的政策基本相同,选民无法有别的选择。这时只有靠候选人自身的经济实力、守信、人品来决定谁当选。这样,当地的名门望族就会更容易当选。当前的日本政坛甚至出现了电视、电影界明星当选议员的情况,日本电视台也哀叹说日本的议员是先当选后学习。同时这种选举制度使大的政党处于有利地位。在选举中采用的多数规则要求选票多数就可以当选,存在几个候选人时可能20%-30%的得票就可以当选。这样,议员不能真正代表当地选民的利益。

冷战结束后,日本反共势力和国际反共势力相勾结,开始了新一轮的右倾运动。小泽一郎等人努力推进小选区制。在小选区制,选举采用赢者通吃的方式,自民党是大型政党所以占尽优势。同时,右翼小政党面临联合组建大政党与自民党竞争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占社会支持率30%上下的左翼就会土崩瓦解。要麽作为一个小政党出现,要麽和右翼政党联合,可能还有执政的机会。日本政党制的两极化也是推进小选区制的势力希望看到的。自民党造成日本政坛腐败丑闻屡屡发生,连带关系左右自民党人事。所以,财界也希望日本政权交替,保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节一极多党与自民党的组织结构

一,一极多党的政党体制

1,自民党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盟国为使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实行了解散财阀、农地改革、组建工会、整肃战犯等措施。1947年日本国新宪法规定:国民有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议会由国民选举,政府形式采用三权分立。由此促使政党纷纷成立。日本现代政党制度作为日本宪政民主制的重要载体开始形成。

日本现在主要有六个政党:自民党、、自由党、保守党、社民党、共产党。日本的政党是议会党团,在社会上并不发展政党组织,在竞选时,政党公认候选人,这样,候选人就以政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竞选。

代表日本经营者利益的保守政党自由党和进步党在45年11月成立,进步党是战前民政党的复活,集中了民政党的干部,而自由党是战时受压制的鸠山一郎为首的政友会的变形,但盟军总部对它们的保守性质很厌恶。随着工会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发展,西尾、平野和水谷等战前工人运动、农运、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家复出组织了日本社会党,但分成左、右两派。右派社会党主张劳资调合,是中道性质。盟军总部正是看到了这个中道性质,在47年,组建了片山社会党内阁。

但随着美苏冷战的发展,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在远东堡垒的作用日趋突出,盟军总部开始支持保守政党。自由党政权的成立和之后的自由党与的联合,都是在盟军总部的谋划下完成的。1955年,自由党和合并成立自民党,在大选后组建了自民党政权。到1993年的38年间自民党一直独揽政权。55年体制下,社会党和自民党占议会总议席的90%以上,自社两党议员比例为2:1。所以,这是不对称的多党一极政党体制。自民党长期执政是美国、财界的支持,社会党的低落、劳工运动的低迷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财界作为自民党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和自民党保持了密切的关系,自民党政权在自民党成立初期,财界就提供了10亿日元资金。财界一直向自民党提供巨额献金。1989年自民党总收入中的308亿日元,其中47%是财界提供的。在60年代开始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越南战争的爆发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转型。重化学工业代替农业、简单机械行业成为日本经济的基础。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0%以上,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巩固了自民党的统治。而自民党控制政府资源供应给各利益集团,使自民党保持了议会多数。

社会党在55年体制下完成了统一,但党内派阀长期斗争,在工会发生分裂后,于1960年,西尾末广在“总同盟工会”和“全农”的支持下,从社会党分裂出去,成立了民社党。社会党的群众基础主要集中于“总评工会”,不能实现自民党式的大众化,所以一直不能掌握政权。

60年代日本工会开始春季斗争运动,但随着日本外向经济的发展,工会运动转入劳资协调,金属劳协、国际金属工人联合会日本协议会、钢铁劳联否定阶级斗争主张产业民主化,总评会员数开始减少,运动走入死胡同。工会运动的分裂使社会党基础瓦解,而右翼工会却发展起来,支持民社党的总盟工会会员超过177万人,中立劳联103万人,社会党在1972年,1976年大选中的相对得票率21%左右,议席率24%上下。1976—1993年出现多党化趋势,公明党、民社党、共产党、社民联等政党影响有所扩大,自民党和社会党的力量进一步削弱,日本的政党体制转为一极多党制。自民党在93年的分裂使其丧失议会多数,沦为在野党。标志了55年体制的终结。

1994年自民党卷土重来,组成社会党、自民党、新党魁党联合政府。在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日本经济的衰退,日本政坛走向保守化。代表左翼的社会党(现为社民党)在短暂的执政期间基本上执行自民党的政策,因而力量大减,失去了选民的信任,不再能阻止自民党的政策。而共产党对政局没有影响。现在的自民党、保守党、公明党联合政府属右翼,小泉纯一郎上台1年,两次参拜靖国神社。在内心中,日本国民是没有认真地考虑它与亚洲国家的关系,这和冷战后国际反共潮流相结合,成为日本政坛右倾化的基础。

2,政党结构

在日本政党的组织中,有明显的国会中心主义,党的组织以国会选举和制定法案为中心。日本的内阁制政体决定了政党在组织上要有全面的控制,党大会下一般由总裁控制党的内部事务,这有东方的集权主义倾向。集权主义的政治体制就需要集权主义的组织,只有这样的组织才会在日本生存下去。在2001年的竞选中,电视广告和各政党总裁的招贴画引人注目,在小选区制的今天,集权性的政党组织依然需要,但不能说议员会被迫服从党的领导,也不能用日本的共同体文化来解释。议员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才组成政党的。议员们为了在日本的中选区、小选区、议院内阁制等环境下赢得竞选,必须组织强大的政党。而强大的政党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人,议员们必须把自己的一定利益贡献出来,形成一个强大的集团,由党的中央干部管理和协调各议员的利益。但如果认为议员在政党中和政府中没有发言权是不对的。日本议员委托党的干部处理日常的事物,在强大的政党下,议员权力被削弱,但日本议员的权利比美国议员权利要大,因为多数党会控制政府并对司法机构有强大的影响力。而美国是议会、总统分立。正是议会、行政和司法的密切关系,反而使日本的议员要放弃一些权利以取得政党的胜利。在日本的政党结构中委托—的一些问题是明显的。议员在委托一些执政和管理党务的干部时首先面临逆向选择问题,选哪一个总裁、干事长才符合党全体议员的利益,在干部当选后,又如何防止道德风险,防止干部滥用职权,也是必须考虑的。在讨论党的中央集团之前,党的派阀组织作为更小的结构也常影响政党的政策决定,影响政党的前途。

二,自民党的派阀

自民党的组织构造是日本政党中的典型,而派阀在自民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适应选举制度和内阁制,自民党必须建立强大的党组织,这些议员组成派阀,团结在派阀领袖周围,为自己的利益而形成一定的组织。在一个强大的政党里,权力是必须集中的,而对权力的争夺,使议员们团结起来,在争夺权力时,可能会损害党的利益。但派阀之间存在凝聚力,这种力量就是为了控制议会、控制政府对议员的压力。所以,自民党的派阀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党的力量。而委托—关系中的两个问题也可以解决。比如,委托—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就是对谁能胜任某个工作不能了解,从而损害了集团的利益。派阀的相互竞争使议员们各展其能,对议员的选拔和培养也由派阀担任,同时,派阀间的竞争反映了各方的利益,使双方的信息传达到党中央,派阀在中选举区的分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派阀在小选举区下会渐渐消失,因为在小选区制下,派阀对分票没有作用,但内阁制的存在为派阀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只要权力必须集中在几个议员手中,派阀就不会消失,日本式的自由竞争就必不可少。

1,派阀历史

政党的派阀首先在自由党和宪政会这2个政党中产生出来。1900年长州元老伊藤博文就任政友会总裁时,参加这个政党的多数议员出身于山口县。在党内伊藤和同乡的政治家结成了明显的地域性派阀。

战后自由党和在1955年合并时就已经存在派阀。1955年自由党和合并时,自由党有吉田茂、绪方竹虎、大野伴睦率领的3个集团。有鸠山一郎、岸信介、三木武吉和新进党的集团。所以,自民党最初由11个派阀组成。1956年和1960年石井派因2度首相选举失利而解散。藤山爱一郎在1960年、1964年、1966年总裁选举中失败。失去了所有的财产,所属议员最后去了福田赳夫派。到1978年,小派阀已经全部灭亡了。

早在1955年自民党新总裁石桥湛山和干事长三木武夫提出限制内部斗争一致对外的提案。1977年自民党终于有了实际行动,在总裁选举中引入预备选举,自民党员的投票变为更加重要。1978年举行了新党规下的最初预备选举,大平正芳和福田赳夫在预备选举中都投入巨额资金,收集地方选票。最后大平在预备选举中获胜。一年之后,1979年9月,大平不顾福田派、中曾根派、三木派的反对,解散众议院实行总选举。大平的目标是在选举中取得大胜,巩固在党内的地盘。但是1979年10月的选举和预想的完全相反,自民党以惨败告终。实际上,自民党获得有史以来最低的248个议席,在和新自由俱乐部联立后才勉强过半数。福田开始活动让大平辞职。1980年5月,福田派联合3派(三木派、中川派、中曾根派)采取共同行动支持社会党提出的大平内阁不信任案,最后社会党的不信任案意外得到通过。但大平拒绝总辞职而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事态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是:大平首相因意外的总选举而突发心脏病猝死。对自民党来说幸运的是大平的死得到了“同情票”,自民党再次获得了议会多数。自民党一直消灭不了派阀分裂活动。

2,派阀机能

派阀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挖掘新人,在党内的派阀竞争中派阀的领袖为了巩固在党内的地盘,会寻找在选举中最有可能获胜的候选人。在选举时要获得党的公认,派阀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在党干部的公认名单中,一般优先派阀成员。选举中派阀领袖向候选人提供资金援助。

制造反乱的自民党议员一般也交由派阀领袖惩罚。不遵守党的决议会成为政治生涯的障碍。无视这种纪律的议员会受到惩罚。比如,1987年对营业税投票中鸠山邦夫投了反对票。他所属的派阀领袖竹下登推迟了他担任政务次官一年。

自民党议员在各阶段的获胜都依赖于所属派阀在选举、阀务、资金面的支持。派阀干部们把党的竞选资金掌握在自己手中,支付给中选举区中的候选人。最重要的是在中选举区中互相竞争的候选人加入到不同的派阀组织中去,成为重要的分票手段。派阀作为日本政治的特殊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作为后发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依然存在各种封建的残余,存在落后的方面,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

派阀在自民党内是中间组织,在选举区是基本竞争单位。派阀的存在是中选区分散党中央政权的方法,由于党内候选人的竞争,党中央不能保持过于强大的力量,否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当选的前提--党的公认、财政支援、人事管理等,一般由派阀领袖提供。作为回报派阀所属议员帮助领袖竞选党首。中选区下,派阀竞争使自民党维持了在议会过半数的地位。

派阀的存在也产生相当的弊害。向自民党献金的企业必须支付更多的金钱。为了自民党取得选举的成功,支持者团体付出了巨大的财富。

三.自民党的中央组织

各个政党都有一定的党纲,在党纲中规定了党的组织形态,一般分为党的中央机构和党的地方机构。在党的中央机构中一般分为政策制定机构、地方机构的管理机构、国会对策机构、议员总会、党纪委员会等。

小选举区的导入、议院内阁制、选民的多样化,这些决定了政党在维持强大的党中央时必须能适应选民的变化。在野党在政策上越来越走中间投票点的路线,在野党为了在日本政坛竞争,也维持了强大的中央集团,党纪律也很严格。在对选民的争夺战斗中,自民党的政策决定权渐渐由政调会、总务会向内阁转移。为了笼络大多数选民,强有力的首脑是各党争相推出的战略。美国是总统直选,议会多数党不控制行政和司法部门。所以,强大的党中央就不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日本政党中央干部的领导作用是选举胜利和执政顺利的重要保证。但为了解决自己的当选问题,一般议员是需要强有力的党干部的,在委托—理论中,有一个问题是道德风险问题,理性的个人有其自身的利益,他们会为了自己的贪欲损害集体的利益,为了使党干部的行为不损害议员自身的利益,议员会采用一些方法来控制党干部。

议员控制党干部的第一个方法是支付高额的工资。使他们对未来收入有期待感。从而使他们私自动用党的资金的机会成本提高。第二个方法是只从稳定的选举区选拔干部。稳定选区选举出的政治家有把选举地盘让渡给子女的倾向,所以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较高,这就缓和了滥用权力的行为。自民党统治干部的第三个方法是频繁更替指导部的职务,这种方法的效果比第一和第二种方法差,从直观来看,让党干部转任各种工作会减少他在一个领域中构筑势力的可能性。但党的工作需要实行力,因此,这是种费用很高的方法。

当自民党一般议员和派阀按自己的意图分别行动时,就会面临‘囚徒困境’一样的情况。他们可能采取自灭性的行动。所以,自民党议员把重要的党运营的权力交给了超派阀的党干部。党中央会约束一般议员的行为,代表自民党全体的利益。

自民党议员建立一定的制度结构,使党干部按议员的利益行事。议会内阁制决定自民党必须有强大的中央领导机构,这个机构解决3个问题。1)作为执政党容易发生过度的财政支出,党的中央干部可以抑制这种倾向。2)为了取得中选区、小选区竞选的胜利制定党的政策。3)贯彻党的方针,控制行政和法院系统。由于自民党控制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所以议员可以向支持集团分配特别利益,如果没有党中央干部的制约,一般议员会随意分配政府预算。

要获得中选区、小选区竞选的胜利,议员的自身信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强有力的党组织中,党的政策公约和信用可以帮助议员当选。自民党议员必须依赖党干部,党干部是从在任议员中任职期最长,选举失败可能性最小的议员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党干部有信守的动机,并掌握强制一般议员信守公约的权利,自民党必须维持党的信誉吸引选举资金。

在日本,‘无所属’的政治家(不属于任何党派)很难为献金者提供单独利益,也不能保证维持长久的政治公约,所以很难筹集竞选资金。而政党是维持长期信誉的实体组织。因此政党比‘无所属’的政治家在私人利益供与上更有实力和信用度。

政党是阶级的代表,是政治生活的基础。政党在所有问题上结成最小获胜联盟,减少了交易费用。政党是为了赢得议会多数而结成的基本竞争单位。从组成联合的成员偏差性减少的角度看,政治家负担的成本随着交涉费用的减少而减少。

自民党的派阀只是部分解决了集体产生的问题。派阀消除不了恒久联合产生的交易费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达到在国会过半数的派阀。因此自民党议员把超派阀的诸权限委托给党的干部。

自民党一般议员委托党中央干部统治全党,同时授予他们一定的行动权限。一般议员有时必须接受违反自己利益的制约。不接受这种制约会导致别的议员‘免费乘车’。党干部为了取得工资额以上的收入(如金钱,权限),有利用党的集团资源牟利的动机,如果一般议员没有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就会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受损。自民党的议员在控制党中央干部时也使党的组织更有效力、更强大,党干部在选举获胜中有重要作用,但为了全体议员的利益他们也要接受严格的监督。

第四节日本的立法结构和政府外监督组织的影响

一,立法结构

日本国宪法规定了国民主义,以国民的意志决定国家政治。为了体现国民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以国民选举产生的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的立法活动由国会负责。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为了体现内阁制政体,确立了众议院优先的原则。参议院只是监督众议院的立法,在众议院解散时,暂时担当立法工作。由于参议院的性质,100名议员的选举采取了全国选区的比例代表制,另外150人从中选区选出。以有效监督众议院的立法,但60年代以后,党派政治在参议院盛行,发挥不了监督的作用。近来日本国民缩小参议院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日本的国会以众议院为立法主体。

也许是汲取军国主义的教训,日本实行众议院优先的制度,但在某种意义上,牺牲了三权分立的相互制衡的效果。在议院和内阁的关系上,内阁相对保持了一定的权限,国会在质询政策时,内阁成员必须参加,回答提问,这分为书面回答和口头回答两种。国会答辩采取向社会转播的形式,让广大人民可以看到这些答辩。众议院还独享提出内阁不信任案的权力,只有众议院有权提出内阁不信任案,而参议院没有此权,这也是内阁制下,众议院优先的表现。当不信任案通过后,内阁必须辞职。同时首相也有权解散众议院,让选民重新选举议员直接表达自己对政府政策的观点。但首相无权解散参议院,这也是参议院监督立法的性质决定的。在众议院解散期间由参议院负责立法权和紧急对策权。众议院重新组成后,内阁必须总辞职。

在立法的过程中,内阁是立法主体。在日本议院内阁制下,自民党的政党体制直接决定立法的过程,因为自民党控制议会多数,同时由自民党组阁,所以内阁制定的大多数法案可以在议会通过。而在野党在议会中占不到多数,缺乏阻止自民党的手段。由内阁立法就渐渐成为惯例。

在日本宪法学界有关于内阁是否有立法权的争论,有的学者就认为既然规定国家立法由国会负责,那末内阁就无立法权,就不应提出议案。但在目前日本的政治制度下,大部分法案由内阁提出和制定是必然的。

在这个体系中,法院和立法部门的关系是立法部门监督法院,而法院也监督国会的立法是否合宪。国会设弹劾法院对明显违反法律,或其行为严重损害法院信誉的法官弹劾。在宪法中规定了明显和重大两个词,强调只是重大的法官违法案件,国会才出面公诉。而作为议员的违法,宪法规定议院在会期可以要求不逮捕议员。但在宪法学界认为,既然宪法规定议会的国民主义精神,那麽违反法律的议员是不能代表国民利益的,所以此项规定一直不做扩展解释。同时,宪法规定议员在国会审议中,对言论不负个人责任。这就体现了代表选民的议员为选民的利益大胆直言的宪法精神。为了防止寡头政治,日本国会引进美国议会的委员会制,通过各对应省厅的委员会审查相关省厅的议案。根据日本国会法的规定,在众议院设18个常任委员会,在参议院设16个常任委员会。众议院的14个常任委员会和参议院的12个常任委员会与政府的各省厅相对应。(对应环境厅和科学技术厅的只在众议院设立)。预算、决算、议院运营、惩罚4个委员会和各省厅并不对应。在法案审议中向议长提出中间报告,而只要多数票赞成,可以中止委员会审议,直接向议院大会提出议案,许多执政党强行通过的法案都是这样向议院大会提出的,在议员大会?谋砭鲋校话悴扇∑鹆ⅰ⒕偈帧⒓敲镀钡确椒ǎ毡疽榛嵘笠樵虿扇』崞谥疲桓鲆榘覆蛔频较乱换崞凇?BR>宪法一般不会具体到细小的领域,因为有大量复杂的情况,只有留待一般法律解决。在一般法律外,也可以由政府设定规则、命令等,这叫做‘法律委任’。只有法律规定委任给政府制定规则,政府才可以制定规则和命令。

对应国会的法律审议,自民党内部的政策决定机构是政务调查会。在政调会的政策决定上,自民党的一般议员为向自己选区诱导利益和获得预算施加压力。自民党干部会尽量增加预算,并平衡公共支出与全国税收的平衡。

自民党党纲第43条规定,党决定的所有法案在向国会提出前必须获得政调会的认可。政务调查会对应内阁各省和国会的常任委员会组建17个部会。在政务调查会中还有很多特别调查机构和议员的集团。

自民党议员参加的部会最多为4个,而且其中2个必须对应在国会中所属的委员会。从属于哪个委员会由党干部来决定。同时,议员可以最多加入16个调查会、议员联盟。议员开始通常从1到2个领域制定政策。并加入相关的调查会,比如,商工部会的议员,通常参加中小企业调查会、石油问题调查会、资源、能源调查会等。

制定法案是各省厅的主要责任,内阁委托官僚制作法案,但内阁提出的法案必须经过政调会的同意。因此,官僚对应自民党干部的意向制定政策。议员们一般选择对选举有利的、能提供利益供给的部会。比如,农林、建设、商工部会等。而与‘国家公共财’的供给相联系的法務、科学技术、环境等部会,只有年老的议员和参议院议员参加。选择部会时,同一选区的议员为了避免同事相残,一般选择不同的部会。

二,政府外监督组织对立法的影响

政府外监督组织是日本宪政民主制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他们通过对立法和行政施加影响,表达自己的利益,补充政党政治的缺陷。

1,利益集团

现代政治不但为政党搭建了大显身手的舞台,而且也为各种利益集团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余地。

日本的利益集团包括财界利益集团、工会、农协、社会团体、居民协会等。经团联是财界最大的利益集团,在2002年与日经联合并,完成了产业界利益集团的重组。而工会团体在90年代后随工人运动的衰退而对政治的影响不明显。社会团体和居民协会一直是日本最活跃的利益团体,城市公害运动、居民权利运动、地方自治运动都是以这些团体为中心展开的。

日本利益集团对国家政策的决策过程和实现过程的参与、监督和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立法、疏通政府、提起诉讼、开展公关等途径来实现的。

在日本内阁立法占法律总数的八成,所以,对行政机构的说服工作是利益集团影响立法的主要手段。

通过利益集团的活动,可以影响政府的政策,探测官员的诚意。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知道各方面的信息,知道各利益集团对特定政策的反应。

当利益集团的政策目标不能通过国会或行政部门达到时,便经常转向法院。在爆发洪水、地震等灾害时,居民协会团结控告政府的事件屡见不鲜。比如长良川诉讼案、熊本洪水诉讼案等,都是地方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

利益集团和政党一般有密切关系。自民党与经团联、日商、同友会、日经联等财界团体有广泛的关系,自民党政治资金有一半来自财界利益集团。社会党则与工会保持联系,社会党80%的资金来源于总评工会。共产党则依靠产别工会,公明党依靠佛教团体创价学会的支持。

这些利益集团本身就拥有大量选票,日本工会有几百万会员,社会党的议员都是工会推选的。而自民党可以得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选票。

日本利益多样化是利益集团兴旺发达的前提。众多的利益集团影响甚至参加国家政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党政治的不足,对政府的行为在客观上有监督作用。这是因为,利益集团在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政府决策时,也盯着政府各分支的一举一动,谁违反了游戏规则,谁得到了额外的好处,其他集团决不会善罢甘休。政府和利益集团的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都必须按既有规则办事。

2,舆论

随着言论、出版自由的确立,舆论作为监督行政、立法、司法的手段日益突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中产阶级渐渐变成无党派的流动阶层。动员大众主要依靠舆论力量。

日本的媒体一般由大的财团控制,因此就不免带有阶级倾向,像日本产经新闻集团和读卖新闻集团都是由右翼财团控制的。政治倾向上,新闻集团一般维护自民党政权的利益。比如1992年以前,日本媒体一直倾向于对《联合国和平合作法案》持批评态度,但在宫泽内阁指令全国五大报纸积极宣传政府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方针、政策后,这些媒体开始“理解”政府立场。大量报道有关政府见解的文章、评论,为政府政策作宣传、辩护。政府也为此支付了一大笔不菲的宣传费。由于媒体的导向,宫泽内阁如愿以偿,于1992年6月在国会两院通过了PKO法案。1999年小渊内阁顺利在国会通过《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媒体也是功不可没的。

日本媒体也揭露政府官员的不当行为,1974年日本《艺文春秋》揭露了在职的铁腕首相田中角荣收受洛克西德公司贿赂,田中因此而下台,并在后来的审判中被定罪。1993年,各大媒体揭露金丸信收受佐川急便公司的贿赂,以及之后的建筑公司贿赂,最终导致自民党的下台。

新闻出版自由作为资本主义宪政民主制中平衡和制约机制的一部分,不仅监督并限制了日本最高权力机构,同时也保证各个层次的权利都不被滥用。

第五节日本行政结构的特点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日本的政府组织在美军占领下实现了改革。战前以法西斯专政为特征的军部、内务部等机构被裁撤,新的机构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日本战前是天皇制,在天皇下设众议院、枢密院、元老院,由元老院推荐某人组阁,天皇批准。众议院只起到简单的监督作用。到20世纪20年代,有短暂的政党政治期,但很快军国主义抬头,由议会多数党组阁的情况发生中断。

战后,美国以日本的实际社会情况为依据,引入了英国的内阁制政体。由议会的多数党或党派联盟组成内阁,由内阁控制官僚机构。而在美国总统和议会是分别选举中选出的,控制议会的多数党与总统并不一定同是一个政党,政府在立法时就不能随心所欲。而日本的内阁制下多数党政府控制立法权,行政和立法存在密切的关系。

一,首相集权

日本首相由议会多数党推选,国会决定,天皇任命,由首相组建内阁,内阁成员的半数必须是现任议员组成。首相除有内阁职权外,还有两项职权:一、任命国务大臣和罢免大臣;二、代表内阁,向国会提出议案,向国会报告一般国务及外交关系,并指挥和监督各部。首相和执政党的总裁是合二为一的。因此首相及其内阁控制着国会和行政,拥有极大的权力。首相的权力地位因人因时而异,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所在派系在党内的地位,或者他所在的政党在联合政府中有无优势及有多大优势。1993年以前的自民党总裁就任首相,因自民党拥有议会的多数,所以掌握了政府大权。1993年后,自民党都是和小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所以,首相遇事要和各党派商量。

二,政府行政组织机构

2000年日本改组行政组织。从图5.1可以看出日本中央政府的行政组织再编后有二个特点:

1,日本防卫厅没有变动,战败后,日本宪法第九条禁止日本保有军事力量。但自民党一直希望修改宪法并把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日本国土大臣扇在公开场合就多次提出升格防卫厅。日本近期的防卫白皮书也提出建立防卫省。但由于日本许多国民不受右翼的鼓动。所以防卫厅暂时没有作升级。

2,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的内阁机构由一府21省厅(金融委员会除外),改变为现在的一府12省厅。精简了机构,大大减少了行政机构的人数,提高了办事效率。

这次改革适应了日本选民和利益集团的变化,为了适应IT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在文部省加入部分科学技术厅,改为文部科学省。为了推动产业界的产业升级,清除日本落后产业,贯彻科技为先导的产业政策,把部分科学技术厅分到管理企业的通产省,组建经济产业省。而日本产业结构开始从公共建设、农业、运输业转到高科技产业,相对庞大的运输省、国土厅、建设省合并成为国土交通省。邮政的民营化是实行小选区制后,日本政策的一大转变,国民对官僚“天降制度”的不满,在小选区下的激烈的政党竞争使执政党必须采取更贴近一般选民的立场,所以邮政省、自治省和总务厅合并成为总务省。随着城市选民对环境政策的偏好,环境厅和部分厚生省合并升格为环境省。而为了拉拢城市白领阶层,同时提供更强有力的国民健康保险计划,适应日本社会的老龄化,把部分厚生省并到劳动省成立了厚生劳动省。这次改革最明显的是总理府、经济企划厅、冲绳开发厅合并为内阁府,这是日本小选举区制下,强有力的政党在贯彻经济政策时的必然选择。小选举区制下,政策竞争成为主要选举战略。这就要求有统一的政党政策,而统一的政党政策要求有强有力的政党中央指导部。执政党指导部的最高领导同时是政府首相,所以在加强政策力度时,首相的权力必然增大。而日本内阁制又要求首相有强有力的指导力,因此为了在小选区赢得竞选,政府的首脑部的权力集中会继续下去。中选举区制下的首相是协调各派阀的调整者。在小选区制下,首相成了真正的政策执行者,所以在内阁府下设立了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和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在经济政策上,首相会有更大的发言权,而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首相在科技发展上执行更强有力的政策以适应日本选民和利益集团的变化。

三,内阁主宰、“议”“行”相容

日本内阁制下,由议会多数党或多数党联盟组阁。多数党组阁时,内阁职位的分配取决于各派阀的力量。而多数党联盟组阁时,政党在内阁的职位分配取决于政党在议会的席位。大的政党会分占重要的内阁位置,而小的政党只有少数次要的位置。

日本一极多党的政党体制使自民党控制议会,从而自民党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使“议”和“行”得到最大形式的统一。“议”由自民党占多数的议会“议”,“行”则由自民党控制的内阁“行”。议会的监督也因为在野党实力不强而只能利用议会辩论揭露自民党的愚蠢,但实质效果很少。所以日本的内阁集权比较充分,内阁制定的法案占总法案数的80%以上。这是自民党一党执政产生的后果,而自民党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和国际背景的。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但冷战开始后,美国支持日本的保守势力,财阀和大的资产阶级集团并没有被消灭,成为自民党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这确立了自民党的地位。也就决定了日本内阁集权超过西方别的国家,也决定了议会和内阁相互制约的效果不明显。

日本内阁制下自民党的意见会直接变成行政部门首脑的意见,而政府制定的法案一经自民党政调会通过,自民党议员会在国会通过法案。在日本像自民党有强有力的党中央的政党才能在选举中获胜,而强有力的党中央会成为行政的首脑机构。这样,党中央就会控制议会、行政、司法,而且很难监督。在美国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监督行政的执行,而在日本只有选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团结起来推翻自民党。当然在选民这样做之前自民党的议员会看到一些迹象,根据这些迹象他们会向党中央施加压力,促使其改正,但当党中央一意孤行时,要麽自民党会下台,要麽党内的议员会分裂。象自民党1993年的下台就是议员分裂造成的。之后,自民党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加强了党的领导作用,抑制派系斗争。党中央在失去选民支持后,一般会选择内阁辞职的道路。在小选区制下,政策决定政党竞选的胜负,所以在首相失去支持后,会马上受到党内议员的压力,所以日本是间接型政治控制模式,和美国的总统任期是固定的相反,日本首相是随选民意愿更迭的。

一般认为日本官僚的权力很大,具有独立性。但自民党只是委托官僚执行自民党的政策。官僚按议员的意愿执行政策,议员就不会干涉,当不符合议员利益时,议员就会用立法手段推翻官僚的决定。官僚只有按自民党希望的那样起草法案,自民党干部才把起草法案的工作交给官僚。

自民党长期是议会多数党,党的干部就决定官僚的任命和升迁,所以官僚会制定符合自民党利益的法案,对在野党官僚显然没有这种动机。在日本国会答辩时在野党政治家就指出如果自民党的议员要求情报官僚会提供几十页,而在野党要求的话只提供几页。优秀的国立大学学生作为潜在的官僚预备军也知道自民党可以随意操纵官僚,因此,反对自民党政策的学生一般避免担任官僚职务。

国会议员只通过符合自己意图的官僚提案。在国会议员不反对的一定范围内官僚有制定法案的裁量权。事实上立法部门对官僚提案的修正在日本式的内阁制国家比美国式的元首直选制国家更容易。根据“结构诱导均衡理论”,日本议会由于自民党的稳定多数和党内集权性构造决定了日本的国会议员比美国的国会议员更容易强制行政机构。在美国总统直选和两大政党制构成分割政府,议会对行政的控制就不如日本。(见图5.2)

在二元的政策空间上,显示了总统(P)和一院制立法部多数党(L)的政策选好。总统和议会把计划的实行工作委任给官僚(自身选好为B)。议会通过法案后由总统签字生效,官僚执行。最初,议会和总统的帕累托最优点归结在L-P线上(契约曲线LP)。因此总统和议会只把在这条线上的计划作为法律。如果官僚脱离这条契约曲线(如B点),总统和议会会制定修正官僚的第二个法案,议会和总统比B点更倾向于Y-Z线上的点(Y、Z线为LP线和通过B点的无差别曲线相交点之间的线),因此总统和议会的第二个法案会选择从B点计划转移到Y-Z线上的点。

现假定议会和总统作出协商在X点决定法案(参照图5.3),假定官僚在b点上执行计划,现在如果议会通过决议,使官僚的计划移到X点(非2/3多数),那么总统会否决这个提案,因为b点接近总统的选好点P。同理官僚在X点的左侧执行方案,议会也会否决总统向X点右侧转移的方案。也就是说,官僚只要在LP上任意一点制定、执行立法计划就可以不受议会和总统的束缚。困扰总统和议会的情形也影响在议会里的党派联盟,当2个以上的政党为通过法案合作时,官僚在政党指定的点之外执行方案时,政党联盟也不能修正。同一个政党有2个以上集团存在时会发生同样的困境。

但像日本稳定多数政党(一级多党制)的内阁制下,这种情况就会消失。行政最高管理者(内阁总理大臣)同时也是立法部多数党的指导者。最高管理者的政策点(P)和议会的政策点(L)是一致的,因此官僚就不能在P、L之外执行政策。而且一个政党掌握议会完全多数,象多党联盟发生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在自民党严格的纪律下,议员也不会在执行法案上有分歧。所以,日本政府内阁制的结构性质决定了日本的官僚必须执行自民党的政策。因此,自民党议员对日本官僚的统制,比西方议会对官厅的统制要强大。

1993年以后,事情变得复杂了,自民党长期不能保持议会多数,必须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党派联盟在政策上的分歧会直接影响官僚的执行。自民党在政策制定上要更多地听取联盟内别的党派的意见。当意见分歧得不到解决,联合政府就面临解散的危机。

执政党议员可以控制官僚,因为1)他们有拒否权。他们可以拒否官僚的任何提案。2)他们通过政府掌握官僚的人事任命权。国会议员任命政府的上级官僚,决定官僚的晋升。因此上级官僚就任命符合国会议员利益的下级官僚。他们作为大臣站在官僚的最上层,控制着官僚的升迁。

自民党控制立法、行政,和日本国家主导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有很大关系。战前国家主导的基础是天皇制和以财阀和国家垄断为中心的统制经济。战后经过民主化改革,消灭了国家主导的两个基础。但战后的社会重建,高速经济增长使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得不回到国家主导的轨道。而战前延续下来的官僚,则为这种回归提供了力量。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官僚就是实现国家主导的具体但当者。在战后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官僚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自民党和官僚保持了紧密的关系,自民党议员中有许多前官僚,自民党议员中30%出身于官僚,而2/3的首相也是官僚出身。他们熟悉官厅的情况,知道控制官厅的方法。每次众参两院选举,都平均有13名官僚加入到自民党的阵营中来(见表5.1)。战后日本的经济政策多半是由官僚制定的。

四,官僚死心塌地为自民党服务

由于自民党对官僚的控制,官僚执行的政策都是为了提高自民党的得票率。

1,农村是自民党的传统地盘,自民党80年代前50%的议员从农村选区选出。日本政府为了保护自民党的利益,从吉田内阁时代起就在农业自立的口号下,每年提供巨额补助金,日本农业补助金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为了保护农业市场,日本政府一直拒绝开放农业市场,而且在海关制定严格的检查标准以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手段控制亚洲农产品的进口。日本政府在80年代迫于无奈,才向美国开放牛肉和柑桔市场。

2,对零售业的保护也是官僚为自民党拉票的手段,日本中小零售业雇拥了二千多万劳动者,而且大部分都是自民党的支持者。70年代后,中小零售业受大型百货公司的竞争,为了保住这块票田,日本政府在80年代制定了大店法案,规定大型超级市场在开店前,必须和当地中小零售业主协商,之后才可以取得开店的权利。而这种手续通常花费几年的时间。为此日本大型百货店开店数量都大为减少。

3,日本金融业和自民党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在自民党合并之前,两个保守政党就是金融业的人。为了保护金融业的利益,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限制竞争的法案,各个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各种规定的制约,大藏省甚至插手开店的位置,店外招牌的样式,店内的布置等细节。在业务上搞条块分割,建立了专业银行制度。如长期信用银行专管企业的长期资产投资贷款。保险公司专管人寿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证券公司专管股票交易,各个领域互不干涉。在缺乏竞争的状态下,中小银行分立,市场被人为地分割,违法乱纪的丑闻不断发生,降低了抵御风险的能力。结果,都市银行的北海道拓植银行和四大证券之一的山一证券相继破产。1998年10月日本长期信用银行被迫倒闭。7871亿日元的自有资本因5000亿日元的股票损失所剩无几。也使日本政府为挽救该银行而投入的1300亿日元资金化为乌有。然而在历次自我检查中,日本长期信用银行都得到金融监察厅的包庇。日本政府为处理不良债权问题,1998年初设立了30万亿日元的基金,其中17万亿日元是保护存款人的存款,13万亿日元是为了向银行注入资本。并制定了在存款保险机构中设立60万亿日元应急基金的对策。最终,日本政府是拿纳税人的钱挽救日本的银行业??BR>泡沫经济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银行的保护。大银行向自民党提供政治献金,而地方中小金融机关利用与顾客的关系可以为自民党拉选票。所以官僚一直制定法案加强这种保护。日本官僚一直被认为是“国家合理发展”的设计者。但他们把消费者的财富转移到产业界去,经常为了救济不能救济的企业而起草法律。实际上,像金融业这种保护遍布整个产业界。每年为增加自民党的得票率而起草执行的法案,最终形成日本政府政策的主干。

第六节日本的司法

一,日本司法的特点

司法权历来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政治体系的形成,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中的地位凸现出来,或者与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平行,如美国。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立法权,但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如日本。

在日本司法权的范围包括民事、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选举诉讼在内的诉讼案件。还处理一些如财产登记、公证结婚、检验遗嘱、颁发禁止令等一些非诉讼事务。

日本司法系统的特点为

1,依法性

法院是适用法律的机构,所以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和自己对法律的解释来审案,而不能象行政机构那样带有灵活性。但立法者的阶级性决定了不可能有公正的法院,日本国会对法院的干涉是自民党得以实现的一个原因,不服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法官在日本司法界一直受到压制。

2,多级性和单轨制

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事务的委员会,一国繁杂的事务一个法院是处理不过来的,出于管辖的方便和保证裁决的公正,要建立各级法院。这也减少误判的机率,使国民有一个可申诉的地方。

日本不同于欧美的双轨制组织方式,采用单轨制。日本在全国只有一个单独统一的法院系统,只是根据审级的需要划分为三至五个层级,在较低的审级根据地域设置若干同级法院。日本的法院系统分为四级:简易裁判所、地方裁判所和家庭裁判所、高等裁判所、最高裁判所;真正按法律程序审理诉讼案件的只有后面三级裁判所。而同是议院内阁制的英国,以上院为最高审级,以下便分为民事法院(包括郡法院、高等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包括治安法院、刑事法院)两套系统,而美国拥有联邦和州两套司法系统,各州的实体法和诉讼程序都是不同的。

3,建立了完整的法官保障制度,主要是职务保障,规定法官没有过错就不得被撤职。日本法官任期是十年,每十年由内阁审查工作,决定是否继续聘任。高等法院法官在任命之初的第一次众议院选举时和每十年的众议院选举时由国民投票审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因国民投票而被罢免的法官。在历次国民审查中,只有4%--15%的投票者认为应罢免最高裁判所法官。

4,法院的设置、审级和职权都是由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的,最高裁判所设事务总局,事务总局的法官由最高裁判所法官管理,而下级裁判所法官由最高裁判所事务总局管理。

5,建立了诉讼保障制度,包括陪审制度、律师辩护制度、诉讼程序制度、行政裁判制度。

二,司法、立法、行政之间的关系

日本宪法规定由内阁任命最高裁判所长官和各级法院法官。日本内阁直接任命最高裁判所法官。15名法官中,有几名来自下级裁判所的判事。最少1名是事务总局的局长。其余的为辩护律师、大学法学部教授、检察官。

美国法官由总统提名,议会审批。法官任职后就不会再有变动,一般是三十到四十岁时担任法官,他们进入司法界后一般会在一个职位上干到退休,政府和议会不会更换他们的职务。而日本的司法界不同,法官一般是在大学毕业时参加法院工作,由内阁决定他们的升迁,这样,法官就受内阁的控制。

日本国民很少起诉政府,到1989年地方裁判所受理了650000件起诉,地方简易裁判所受理1150000件起诉,其中行政诉讼,地方裁判所只有1100件,简易裁判所为250件。日本裁判所很少判决法律违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余年间,日本的最高裁判所判决法律违宪的很少。最高裁只判决过几次违宪案,一次是政府对药局地方独占权的规定,第二次是政府对选举区议员定数过多规定。第三次是政府禁止森林所有者分割土地的规定。这之外就没有判决过政府制定的法律违宪。所以日本统治者可以避开选民的法律监督,而且一般市民不可能到法庭控告官僚以判定其行政行为是否合乎宪法规定。同时裁判所曾宣布大部分普通法律不成为司法判断的对象。

战后自民党控制国会,自民党干部和美国的实力议员一样,决定谁当裁判所法官,但和美国不同的是日本的自民党干部可以利用制度上的操作奖罚自己选择的裁判官。自民党议员控制法官的手段为:

1)利用任命的方法,内阁让最高裁判所法官指名适当的人选担任下级裁判所法官。让最高裁判所法官任命政治上可信赖的裁判官进事务总局。让事务总局的法官管理下级裁判所法官。以达到符合政治利益的判决。

2)利用升迁的方法,日本法官的升职依靠与自民党干部和事务总局内的自民党人的关系。升迁是每个法官都希望的,对大部分裁判官来说,喜欢好职位是共通的。基本上所有的日本法官喜欢在都市中任职,而且比家庭裁判所更喜欢在地方裁判所任职,比地方裁判所更喜欢在高等裁判所任职。而判事更想当裁判长,地裁裁判长更想当最高裁裁判长。所以事务总局利用升迁可以很好地控制法官。随着职务的升降,法官的工资也有大幅度的变化,一般职法官的月薪为19万日元,而高等裁判所长官的月薪为189万日元(见表6.1)。工资的差别使法官很关心升职问题。日本法官在生涯中是可以期盼当上高裁和地裁的法官的。一般这种职务在法官经历快结束时才可以得到。

3)任地是控制法官的另一种手段,谁都希望在大城市工作。法官的配属一般尊重事务总局和最高裁长官及地方裁长的意见。一般具体事物委任给最高裁事务总局,虽然法律规定不许减少法官的报酬,但谁也阻止不了事务总局把东京高裁的判事转属到山村野岭的支部裁判所或家庭裁判所。虽然配属期间各不相同,但判事通常在一个职位上工作三年。在再配属前由本人提出申请,本来他们可以拒绝到不想去的地方任职,但这常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自民党在政治意图下操作法官的人事任命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在那之前,要求司法独立的法官很少。事务总局在任命时不考虑法官的政治信仰。60年代后半,右翼法官开始批判有左翼倾向的法官。从而发生战后议会弹劾法院第一起弹劾诉讼。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这次事件的中心人物是福岛重雄。

福岛重雄出生于1930年,1959年任札幌地裁判事,福岛是青年法律家协会的领袖,青法协是由辩护律师、法学部教授及法官组成的左翼组织。其根本目的是维护1947年实施的和平宪法。

1969年福岛接到了200多名住民起诉日本政府的诉讼,日本宪法第9条禁止日本保有军事力量。据此规定,地方居民(起诉方)认为,政府在他们居住的地界内建筑导弹基地违反宪法规定。

地方裁判所所长平贺健太看到了此次诉讼的政治意图,给福岛寄了一封信,希望福岛认定基地建设合乎法律规定。但福岛在政治上持左倾立场,认为日本自卫队的存在本身就违反宪法规定。所以在最后判决书中福岛认定基地的建设违宪。之后福岛认为平贺的行为妨害了司法独立。而把书简的复印件交给了青法协成员,青法协的某些人把书简向新闻界公开了。这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国会迫于舆论压力对平贺开始了弹劾手续。1970年10月,追诉委员会对平贺下达了不追诉决定。札幌地方法院及最高法院对平贺给与注意处分,之后把他配置到了东京高裁。

事务总局认为福岛擅自向新闻界提供文件的复印件,违反了国家保密规定,决定对福岛予以处分。自民党控制的议会弹劾法院对福岛下了追诉犹予的决定。最高法院让福岛继续留在了札幌地裁,而福岛自身也维持了原来的政治姿态,继续在公共场合批判司法官僚。1973年他不顾最高法院的裁决,判定日本自卫队违宪。最高法院事务总局最后很长时间把他安置在东京地方裁判所,之后命令他转任福井家裁。到1989年福岛59岁时,他已在偏僻地区的家庭法院任职12年。因此他最后选择了退职的道路。

自民党在法院的判决威胁其重要政治地盘时,也会毫不踌躇地向法官施加压力。比如日本的《公职选举法》限制候选人使用门户访问的选举战略。这种限制对现职候选人有利。因为现任候选人在执行公务时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达到宣传的目的。而没有职位的候选人就缺乏宣传的手段。自民党的现职候选人最多,所以限制对选举人的门户访问对其最为有利。

《公职选举法》138条规定禁止个别家庭访问。1950年最高法院判决类似的禁止合乎宪法规定。60年代后半期,选民认为这种规定违反言论自由(宪法21条)而提起诉讼。1967年做出了最初的判决。东京地裁慎重地表示138条有违宪的可能性。最高法院对应这个判决,下发了138条合宪的裁决。

1967年以来,最高法院起码7次判决禁止户别访问合乎宪法规定。禁止户别访问的政治重要性是很明显的,因此很多下级法院判事一直抵抗最高法院的判决。而抵抗的结果是他们都受到了最高法院的惩罚。比如,青法协成员的宗哲郎,1968年任判事,1978年判决禁止门户访问违宪。到1990年,他依然在支部任职,他在做出这个判决后的13年中,3年在家庭裁判所渡过,5年在支部渡过。小川国男判事1979年初判决禁止家庭访问违宪,而一直到1990年,他还在支部任职。

在自民党的严格控制下,日本的法院只能做出符合自民党利益的判决,立法权干涉司法权的现象非常严重。在西方国家中普遍存在的法院立法现象,在日本内阁制政府制度中就不会发生。而在司法独立的国家中,法院会利用独立司法权干涉立法,产生法院立法的现象。(如图6.1)

在确定司法权独立的国家法官会把符合自己意图的法案变成法律。现假定议会和总统作出协商在X点决定法案(参照图6.1),假定官僚在b点上执行计划,现在如果议会通过决议,使官僚的计划移到X点(非2/3多数),那么总统会否决这个提案,因为b点接近总统的选好点P。同理官僚在X点的左侧执行方案,议会也会否决总统向X点右侧转移的方案。也就是说,官僚只要在LP上任意一点制定、执行立法计划就可以不受议会和总统的束缚。但当选民对官僚的行为提起诉讼时,独立的司法系统可能会把政策执行点转移到自己的偏好点V,这样法院就可以影响立法和行政。在提倡司法独立权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法院立法是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

自民党可以直接控制司法部门,所以日本的多数党执政的结构就不会存在真正意义的司法独立。内阁成为立法的主体,议会的制约作用和法院的监督作用并不明显。“议”和“行”保持了很大程度的一致。政策执行中,多数党会控制官僚执行自己的政策,而且内阁对法院的人事有任命权,所以内阁控制司法部门,这种结构使议员利用政府的权力和资源,通过预算、税收、经济规定等为支持者谋得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选民可以利用法律修正政治家的行为,也可以利用司法改变政府的行政规定和执行的政策,但日本选民很难监督司法、行政的实行。执政党控制国家,社会资源的人为而非市场的分配浪费了很多资源,对产业界的保护也浪费了国家的税收。同时使垄断资本控制市场,使企业的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这都是财富从一部分选民转到另一部分选民,同时也是集权性的政治构造产生的恶果。在日本现实的经济条件下,市场规则不成熟,不依靠国家的管理,社会经济很难运作,所以,集权政治还有生存的空间,这也是日本选民迫切希望改变的。

日本是间接政治控制模式,议会和行政部门是非稳定的存在,而美国的总统任期和国会任期是有保证的,不会发生解散议会的事情,这就需要独立的司法部门监督立法和行政。而日本靠选民对执政党的压力来使其自我约束。但这是不稳定的,在缺乏法律保障的体制下,日本的政治斗争表现得没有秩序,这也是自民党向个别团体提供利益而又堂而皇之的原因。

第七节日本政治结构的发展趋势

日本代议民主制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建立的。保护私有财产是其制度的根本目标,政治结构的变化也是围绕如何促进私有制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进行的。

今后日本政治结构将会怎麽变化呢?

1,政党体制由一极多党制将向二极多党制转化

自1955年以来,自民党在国会成为多数党,主政长达38年之久。1993年7月沦为在野党,但不到一年又实现了对政局的主导。直到现在自民党一直没有超过半数,不得不和其他政党组成政党联盟。

进入二十一世纪自民党的政治丑闻接连不断,铃木宗男依靠自民党的最大派系桥本龙太郎派,直接插手外务省官僚的人事任命,为自己选区的建筑公司包揽日本的对外援助项目,在俄罗斯占领的北方四岛建设房屋和栈桥,从建筑公司非法收取大量政治资金。在在野党的穷追猛打下,辞去众议院运营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并被迫退出自民党。自民党前干事长加藤弘一的秘书滥用职权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操纵公共建设的投标,从建筑公司非法取得12亿日元,加藤弘一被迫辞去议员职务。

自民党的派阀在中选区制下可以分配选票、发掘人才、提供竞选资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小选区制下,派阀的分票作用几乎没有了,自民党提出自愿非强制地退出派阀,但自民党内部依然存在桥本、森、山崎、江藤--龟井等几个派阀,而且争斗并没有停止,派阀可能还有加强的趋势,在将来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派阀之间的斗争会导致自民党的进一步分裂。

持续十几年的经济衰退,使人民对自民党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目前小泉内阁的支持率降到了30%。自民党主导的构造改革趋于失败,自民党面临分裂的危机。1996年成立的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二大党,可能会更加强大,在野的右翼政党也存在进一步联合的可能。小泉为了讨好遗族势力,不顾亚洲人民的强烈反对,两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民赞成和反对各占一半,其国内斗争情况可见一斑。最终能否形成两极多党的政党体制有待作进一步的关注。

2,选举制度的变化

日本1996年实行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在小选区制下,每个选区选举一名议员,所以有利于自民党等大型政党。而比例代表制可以使小党有生存的空间,但比例代表制为“灰色高官”的再当选提供了机会,丑闻缠身的自民党议员即使在小选区落选,也可以在比例区当选。自民党为了提高议席数,提出减少比例代表区,今后比例区会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小政党的抵抗肯定是激烈的。

在小选区有几个候选人时只要30--40%的选票就成为多数,可以当选。所以小选区产生的“死票”要多于中选区。小选区制今后会不会取消也是值得注意的。

3,自民党决策体制的变化

小泉提出政府政策的决策过程脱离政调会完全由内阁控制,加强内阁主导可以使自民党迅速调整政策,适应政治形势的变化。小泉在自民党改革方针中提出要废除总务会的认可权。由内阁直接立法,不经总务会向国会提出。但此举遭到自民党议员的反对。能否成功还要看以后的发展变化。今后自民党政府还会继续抵制族议员对政府政策的干预。族议员的存在是和个人后援会的竞选战略相联系的,都市化的今天,个人后援会组织的作用非常有限。单独利益供给战略的衰落,政府政策的公共财化。族议员在自民党的作用日益降低。但从他们阻止日本道路公团民营化等事件来看,今后族议员还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4,构造改革对今后的影响

实行小选区制后自民党政策加速向中间政策转变。2001年10月,青木建设倒闭,小泉首相宣布这是构造改革的成果。日本在社会经济总体崩溃的状态下,已经没有力量保护这些落后企业了。自民党面临政策转型的考验。发展IT行业和新兴产业成为自民党获得选票的方法。IT政策是各党选举竞争的重要手段,小泉内阁提出削减10万亿日元公共事业开支,而增加6万亿日元的高科技支出。今后,对科技产业的倾斜会继续下去,而经济产业省可能会得到加强。

日本近来的构造改革是日本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化,是日本国民对过去十年的反省。2001年,政府提出邮政民营化、特殊法人民营化、社会医疗保险工人负担30%以上、处理不良债权等几大方针。政府是为了缓和规制,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开始减少对经济生活的管制。民营化会带来政府机构的缩小,在未来的几年,政府会进一步推进行政改革。

日本的构造改革是为了减少社会成本,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从A点移动到B点,在新的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完成平衡。降低产品价格增大产品供应。生产的商品会有更大竞争力。

但目标能否实现还要看今后的发展,政府许诺在2002年初可以完成初步的计划,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大的动静。构造改革直接触及自民党议员的利益,所以可能只会取得很小的成果。其余的任务要由别的政党完成。到那时,自民党将被选民抛弃。

日本政治的极端右倾化和军事大国化将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日本多次宣称要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状况,竭尽全力要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雅尔塔体系崩溃后,使日本有了发挥国际作用的机会。美国为了控制日本,维护在亚洲的利益,帮助日本扩大国际影响,发挥军事作用。日本政府发表防卫白皮书,叫嚷防卫厅要升格为防卫省。日本政府还竭力制造日本面临威胁的气氛,2002年4月16日,日本政府通过“有事法制”法案。这被认为是小泉上台以来最大的“政绩”。“有事法制”是名副其实的“战争法案”。它的通过使首相调用军队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日本自卫队可以肆无忌惮地寻找借口采取军事行动;日本政府还扬言要修改“无核三原则”,而且在秘密地研发核武器,培养了一批顶尖的核专家。是一个处在“核门槛”的潜在核大国。今后日本的民主制度能不能继续发展,会不会重新走向军部独裁,这些事件直接取决于日本的政治结构。但日本的右倾化趋势也引起亚洲各国的警惕,成为抑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主要力量。

90年代苏联解体,国际反共势力开始了另一轮高潮,日本的社会党等左翼政党开始右倾化,使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在扩大国家利益的旗帜下,日本右倾势力希望用政治手段扩大日本商品的国际市场。而日本国民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下,也受右翼某些宣传的影响。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相继出现。今后日本右倾势力可能还会继续膨胀,必须引起亚洲及世界的警惕。

日本在20世纪实际执行的是有计划的国家发展战略。只通过官僚的知识实现国家发展会产生官僚本位的政治体制。而这种政治会脱离经济规律,按政治需要进行。为了打破这种政治体制,日本人民作了不懈的斗争,所以日本政治结构的演变过程是日本人民追求民主和自由的过程。今后政治结构的变化,依存于各政党的力量变化,国际形势的发展,但最终日本人民作为政治制度改革和进步的决定因素将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书目

六法全书(日文),有斐阁平成6年

日本产经新闻2002年1月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人大出版社2000年

猪口孝《日本——经济大国的政治运营》,东大出版会1993年

白川真澄《日本的支配结构》,新地平线1984年

加尔德《自民党长期政权的研究》,文艺春秋1989年

比克地罗得《组织入门》,白桃书房1999年

福井英雄《日本政治视角》,法律文化社1992年

升味准之辅《现代日本政治体制》,岩波书1969年

M?拉姆萨伊F?洛山布鲁斯《日本政治的经济学》,弘文堂平成7年

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

政党和选举变化年表

19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1900年伊藤博文组织立宪政友会

1913年大政政变

1922年日本共产党成立

1924年第二次护宪运动

1932年5.15事件

1936年2.26事件

1940年大政翼赞会成立

1945年8月15日天皇发表"终战"诏书

1945年8月东久迩捻彦内阁成立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书

1945年10月9日币原喜重郎内阁成立

1945年11月2日社会党成立

1945年11月9日自由党成立

1945年11月11日进步党成立

1946年4月10日战后初次众议院选举自由140,进步94,社会93,协同14,共产5,诸派38,无所属80

1946年5月22日吉田茂内阁成立

1946年11月3日《日本国宪法》公布

1947年3月日本成立

1947年4月20日第一次参议院选举,当选250人,自由40,民主30,社会

46,国协9,共产5,诸派10,无所属110

1947年4月25日众议院第二次大选,自由131,民主124,社会143,国协

31,共产4,诸派20,无所属1

1947年5月3日《日本国宪法》实施

1947年5月24日片山哲内阁成立

1948年10月第二次吉田茂内阁成立

1949年1月第三次众议院选举,自民党264,社会148,民主69,国协

14,共产35,劳农7,社会革新5,新自由2,诸派10,无所属12

1949年2月第三次吉田内阁成立

1950年1月社会党左、右派分裂

1951年9月签订《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

1952年10月1日第四次大选,自由240,改进85,社会右57,社会左54,共

产0,劳农4,诸派7,无所属19

1952年10月第四次吉田内阁成立

1953年4月19日第五次大选,吉田自由199,鸠山自由35,改进76,社会右

66,社会左72,劳农5,共产1,诸派1,无所属1

1953年5月第五次吉田内阁成立

1954年11月日本成立

1954年12月鸠山一郎内阁成立

1945年2月27日第六次大选,民主185,自由112,社会左89,社会右67,

劳农4,共产2,诸派2,无所属6

1955年10月社会党统一

1955年11月自民党成立

1955年11月鸠山一郎内阁成立

1956年12月石桥湛山内阁成立

1957年2月岸信介内阁成立

1958年5月第七次大选,自民287,社会166,共产1,诸派1,无所属12

1958年6月第二次岸信介内阁成立

1960年1月民主社会党成立

1960年5月众议院强行通过《新安保条约》

1960年7月池田勇人内阁成立

1960年11月第八次大选,自民296,社会145,民社17,共产3,诸派1,无所属12

1960年12月第二次池田勇人内阁成立

1963年11月第九次大选,自民283,社会144,民社23,共产5,无属12

1963年12月池田勇任第三次内阁成立

1964年11月9日佐藤荣作内阁成立

1964年4月17日公明党成立

1967年1月第十次大选,自民277,社会140,民社30,公明25,共产5,无所属9

1967年2月第二次佐藤荣作内阁成立

1969年12月第十一次大选,自民288,社会90,公明47,民社31,共产14,无所属16

1970年1月佐藤荣作第三次内阁成立

1971年6月日美签订《冲绳归还协定》

1972年6月田中角荣在众议院发表<日本列岛改造计划>

1972年7月田中角荣内阁成立

1972年12月第十二次大选,自民271,社会118,公明29,民社19,共产38,无所属16

1972年12月田中角荣第二次内阁成立

1974年12月三木武夫内阁成立

1976年6月自由俱乐部成立

1976年12月5日第十二次大选,自民249,社会123,公明55,民社29,共

产17,自由17,无所属19

1976年12月福田赳夫内阁成立

1978年3月社会民主联合成立

1978年12月大平正芳内阁成立

1979年7月第十三次大选,自民248,社会107,公明57,共产39,民

社35,自由4,社民联2,无所属19

1979年11月第二次大平正芳内阁成立

1980年6月第十四次大选,自民284,社会107,公明33,民社32,共产29,自由11

1980年7月铃木善幸内阁成立

1982年11月中曾根康弘内阁成立

1983年12月第十五次大选,自民250,社会113,公明、国民联合59,

民社38,共产27,自由8,社民联3,无所属13

1983年12月第二次中曾根内阁成立

1986年7月第十六次大选,自民300,社会86,公明57,共产27,民

社26,自由6,社民联4,无所属6

1986年7月第三次中曾根内阁成立

1987年11月竹下登内阁成立

1989年1月昭和天皇去世,政府改年号为平成

1989年6月宇野宗佑内阁成立

1989年8月海部俊树内阁成立

1990年2月第二次海部内阁成立

1991年9月宫泽喜一内阁成立

1992年5月日本新党成立

1992年6月PKO法案成立

1993年6月新生党成立

1993年7月第十七次大选,自民223,社会70,新生55,新党35

1993年8月细川护熙内阁成立

1994年4月羽田孜内阁成立

1994年6月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士组成内阁

1994年12月新进党成立

1996年1月11日桥本龙太郎内阁成立

1996年1月19日社会党更名为社民党

民政党政报告范文篇10

各级妇联组织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十八大的精神实质,教育和引导广大妇女为实现十八大确立的目标任务而奋斗。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推进妇女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妇女的创造活力与参与热情,在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上发挥积极作用。深刻领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艰巨任务,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全面提升妇联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深刻领会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的重大意义,继续推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各级妇联组织要迅速在全区妇联系统和广大妇女群众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要对照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意见》要求,针对我区妇女发展、妇女工作和妇联自身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专题调研、开展培训、举办座谈、组织征文等多种形式,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融会贯通起来,力求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组织召开“一个会议”,确保各级妇联组织顺利换届

区妇联九届执委会即将五年届满,今年三八期间,我们要组织召开区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将全面回顾总结过去五年我区妇女工作的新成绩和新发展,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研究确定我区今后五年妇女工作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选举产生区妇联第十届执委会和新一届的妇联班子成员;表彰区“三八”红旗集体和红旗手。指导街道、社区妇联组织换届,动员全区广大妇女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凝心聚力、争先创优,努力把我区妇女儿童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全面实施“两个规划”,着力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

2013年是我区“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年,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区妇儿工委办公室联系机制和合作平台,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完善科学管理系统,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和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打造有特色、全方位、多视角的宣传攻势,提高公众对规划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为实施规划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落实省妇女儿童八件实事项目,加快推进市妇女儿童新十件实事,督促实施区九项妇女儿童重点实事项目,重点在提高婚检率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和完善区、街两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建设,认真做好两个规划的监测统计和中期评估工作,力争在中期评估中取得好成绩。

四、重点开展“三大行动”,大力推动妇女儿童享用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传播志愿文化,实施巾帼服务行动。全区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利用妇联的组织网络和群众基础,发动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妇女,重点围绕3月和5月巾帼志愿者服务月,采取“学雷锋志愿服务”、“与爱同行—巾帼助学助困助老三关爱”和“争当亚青会、青奥会文明使者”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培养和选树一批典型人物和队伍,用爱心温暖他人,用行动服务社会,同时加强对巾帼志愿队伍的指导和支持,实现规范管理、有序合作、共同发展,不断壮大巾帼志愿者队伍,提升服务内涵。二是服务企业和园区女性,助推企业发展行动。全区各级妇联组织要不断探索助推企业发展的新路子,坚持从女性就业密集的企业、从党建基础扎实的企业、从业主为女性的企业入手,建立妇联组织,延伸工作触角,有效发挥群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正确指导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完成妇代会换届,在中央创意园,成立园区妇女组织,联合中央创意园、徐庄软件园、苏宁电器集团妇联和园区企业女职工委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园区女性的活动和青年联谊活动,为妇女与企业之间架设一座新的沟通桥梁,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推广五大中心模式,拓展妇儿之家内涵行动。全区各级妇联组织要顺应街道中心化改革的新模式,把妇女儿童之家的家庭文化建设、妇儿权益维护、妇女民主参与、妇女创业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五项服务与街道五大中心无缝对接,开启一条以满足妇女儿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之家”为平台,以整合资源、链接服务为手段,以机制建设为保障的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子。到年底,实现三星级“家庭驿站”达标率不低于90%,四星级不低于30%,五星级不低于15%目标,体现“一居一品,一居多品”特色,充分发挥家庭驿站品牌效益,努力打造“省级示范妇女儿童之家”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