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0:40

历史复习计划

历史复习计划篇1

相信很多高三学生都非常关心“在一轮复习里面怎么学历史才最有效”,对于高三历史来说,一轮复习不仅是夯实基础更是理清历史脉络的重要阶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及学习方法,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趋势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历史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年高考历史的发展趋势为:题量减少、题型固定;愈来愈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现实热点与课本知识结合越来越紧密;文综中历史与其他两科也越来越融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整体策略

1、理解概念、把握本质、夯实基础

历史教材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因此一定要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找到历史规律、夯实历史基础、扫清知识死角,以目录为提纲,围绕课本展开学习。

2、重视解读、合理运用、构建体系

历史知识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按照一定的顺序树立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让知识更加条理化,这样一旦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就不容易忘记。

3、加强训练、理清思路、规范答题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所以在一轮复习中要进行适量的答题训练,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在平时的练习、模拟中,要注重强化答题思路、规范答题用语。

4、关注热点、科学解读、联系实际

热点问题、重大时事也是高考历史的考查内容,因此,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用历史思维来解读社会现象,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包括了时间安排、复习思路、复习的具体内容,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

1、时间安排: 2018年8月底—2019年1月底,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的是单元复习,通常是按照教学顺序来复习。

2、复习思路:狠抓历史基础、理清历史脉络、构建历史架构、提升历史认知。

3、主要任务: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解释任意一个历史概念、历史事件;

归纳整理历史规律,能复述某一历史事件涉及到的知识点;

查漏补缺找出不足,通过老师讲解、自己的理解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

加强练习提升能力,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判断考点、阐述观点。

高三历史一轮学习方法

在一轮复习中想要学好历史,就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认真阅读课本。读目录,利于构建知识体系;读正文了解历史内容;读注释、图表、引言,可以丰富历史形象,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把课本的知识读懂、读透,就能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2、要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听课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历史,同时,为课后复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3、要提升阅读理解及语言组织能力。历史考试中主观题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其中包括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因此要在一轮复习中,要重点对这两种题型进行强化。

4、要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很多时候同学们学不好历史的原因是因为历史知识非常的琐碎、容易混淆,如果是我们能够理清历史脉络,那么,历史就变得清晰、简单,复习起来也就格外的轻松。

历史复习计划篇2

一、教情学情分析本学期要考全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紧,从12月上旬至期末考试约复习8课时。从本班平时课堂对个别学生提问及检测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二、复习重点及难点:1、第一单元: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金田起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2、第二单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第三单元: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4、第四单元: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共七大、抗战胜利。5、第五单元:重庆谈判、三大战役。6、第六、七单元: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魏源与严复的思想。三、具体措施:1、做好思想工作,切实预防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2、立足基础,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4. 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5. 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四、期末复习安排:关于期末复习,我主要分了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基础阶段:计划4课时,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精心设计好复习提纲。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列出的每一课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记忆。从课本中提炼一些填空题,精选部分选择与判断题进行达标检测,及时反馈,扎实基础。提升阶段:计划4课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复习巩固。通过精选材料题及问答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检查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答题规范各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应试素质。 在材料题的处理中,以点拨为主,以学生记忆为辅。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题,关键的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既要让学生好好审题,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材料题看起来题目很大,其实答案很简单,所以一定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组织政治语言,拓宽思维,把材料题答完整,答完善。五、期末目标: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能力使历史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尽自己努力,使大部分同学更优秀,让全体同学达标合格。

历史复习计划篇3

中考复习提质增效高质量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中考的考试方式和考试重点也随之变化。如何在有限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的学习质量,成为学校和老师关注的重点。采用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还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回归课本,因地制宜地开展复习工作,才能实现学校的预定复习目标。

一、拓宽广度,增强深度

在中考备考的时间段,要做好纵向的时间节点的安排,也要做好校内横向的不同学科之间的备考计划协调。以历史这门学科为例,研究这门学科内部知识的联系。我们要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来整合知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纵向是指不同的历史时期,横向是指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在复习时,我们要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阻隔,首先纵向分析,按照章节分析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然后根据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分成历史单元,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建立联系,理解记忆,将单一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并且,要研究历史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加强复习深度,这样有助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复习效率。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目标和复习计划

复习目标和计划在提高复习效率中十分重要。只有制定实际可行的复习目标,才能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也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才能让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复习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可以通过课堂测验和定期考试来检测是否达成,长期目标可以通过综合一段时间的教学成果来进行检验。检验成果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对薄弱的知识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在制定复习计划方面,老师应该根据课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要提高优等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帮落后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保证其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成绩。

三、复习内容要保证代表性,整合知识要点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要对复习的内容进行整合,给学生梳理出一个整体的框架,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考试大纲,总结出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往年考试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学生掌握好的知识点,就可以一带而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保证学生复习的全面性。可以将系统学理论运用到知识点的整合中。老师可以将自己负责的科目看做一个大的系统,根据课本的知识要点,将每个知识专题看做其中一个子系统,将知识点整合成子系统,形成知识脉络。我们可以以历史这门学科为例,分析此复习过程的方法。

历史知识多而杂乱,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并不能达到效果,因此要总结历史知识的共同点,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在复习题的选择上,要做到难易适度,过难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恐惧,过易会遗漏知识点,因此在例题的选择上把握好度,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例题。

运用系统学理论,我们可以将历史这个学科看成一个整体的大系统,将每个历史时期看成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对历史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学生更系统更完整地掌握知识。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为例,将其看做一个大系统,此系统按照历史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子系统,分别是: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继续发展期和衰落期。再把这5个子系统中,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这五个方面,将重要历史事件罗列出来,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让学生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史事,还能把握各个事件之间的纵横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结构网络。

四、组织专题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专题复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知识点的学习,更好地掌握复习要点。针对复习专题,集中提高学生在该方面的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整合知识可以让学习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学生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对历史专题进行复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复习水平。这轮复习中,老师要侧重于单元复习,给学生梳理每个单元中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以点带面,为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打好基础。将表面上看起来零散复杂的知识点联系成一个整体,理清线索。这个环节,对老师来说是一个考验。它要求老师超越书本,打破教材体系,将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进行比较和梳理,并且形成一个整体。专题的设计也要求老师要深入教材,用心思考,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网络,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复习效率。通过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轻松复习和记忆。

五、综合训练,查漏补缺

本轮复习时,不仅要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还要将专题知识体系进行巩固,综合知识要点,理清知识脉络,建立知识体系。这轮复习要紧扣教材,查漏补缺,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压力大,任务重,老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复习效果和复习心理,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老师可以采取抽查提问、随堂测验、课后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复习效果,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采取补救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提高复习质量。

六、设置科学合理的模拟考试

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要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此轮复习,老师可以多举行模拟考试,模拟试卷的题型、分值、题量、难易程度都要与中考试题相似,让学生能真正感受中考。在考试过后,也要给学生重点讲解试卷,针对每个题目发散知识点,串讲知识点,从试卷中再重新掌握一些遗漏的知识点。

七、结语

在复习中,老师一定要针对课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习题,抓好反馈,采用科学有效的备考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提高复习效果和能力素质。学生也要认真思考,善于总结,不断积累学习经验。老师做引导,学生做配合,力争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水平和能力,在中考中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高翔.将黄金时间激活起来――中考复习阶段提升英语早读有效性的案例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3):48-51.

历史复习计划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

历史是过去的沉淀,这个沉淀中包含了无数个历史人物事件,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在这笔财富中不断地汲取古人的经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续改良创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懂我们的历史,我们不能不了解我们的过去,历史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我们不能盲目地去记忆、去背诵,那样不叫“学历史”,而是“背历史”,这样的复习过程太过枯燥,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耐性,渐渐产生厌学心理。怎样学好历史与社会,做好中考复习,是每位学生应该研究的事,也是每位教师应该探索的课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复习的时候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正确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中考复习效率。

一、统筹规划,用心打好阵地战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教学,提高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教师必须研究的永久课题。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这门课程的复习计划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我们要在原有的复习计划之上,有所改良和创新。以往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调的是“记”“背”,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全部背下来,将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全部记住。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占据学生的大部分课堂时间,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老旧的复习计划不但不能取得高效率的复习成果,相反,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害怕和恐惧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与复习。如果我们继续坚持这种复习模式,那么只会让学生感到很枯燥乏味,其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制订一份高校可行的复习计划呢?笔者以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适合的复习计划。

二、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技巧

(1)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及把握内在的联系。中考并不难,只是对初中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做一个总结,考验学生在这三年内学到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住了知识背后的规律,才能够顺利地应对这场考验。学生在复习时,首先就要熟悉考纲,要熟练地记忆其中的一些重点观点,把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参透,然后再将这些事件进行归纳、加工和整理,最后将其消化和吸收,让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2)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复习内容的选择,更要强调复习方法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复习的效率不高,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所以才导致他们的付出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学习成效不高。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复习方法,要坚持“三轮复习法”。“三轮复习法”顾名思义,就是分成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复习为地毯式复习,即全面的总复习,这一轮复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都梳理清楚,这一轮的复习目标侧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即教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基础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分析和摸索各个历史事件;第三轮复习为模拟练习,这一轮复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

(3)加强习题的训练,提高审题解题能力。以往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中,教师和学生通常喜欢采用“题海战术”,更是片面地认为题目做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虽然,做题对提高知识掌握水平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做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做对才好。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习题,做好习题讲评工作。很多教师都容易忽视习题评讲工作,甚至认为习题评讲是多余的,他们的评讲步骤通常是:跟学生对答案,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改正。这样的评讲方式非常落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还要注重讲解解题方法、思路,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拿”出来进行细致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三、用心复习才会取得较好的复习成果

历史与社会是文科类的科目,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可以用朗读的方法,但这也需依据个人情况具体而定。有些学生在读的时候能够记忆更多的知识,而且别人读的同时知识也会进入自己的耳朵,会起到一个加深的作用。有的学生却习惯用默看的方法,静下心来用眼睛看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知识要点。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记忆方法,用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浮于表面形式,那一切都没有意义,因为最终不会取得任何复习成果。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要培养自己认真审题、认真答题的习惯。好的习惯不仅仅能够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学生也会在一定时间的积累之后形成一种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复习时用心做题,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这样在考试过程中才会安下心来答好每一道题,也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复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海民.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及答题技巧[J].理论研究,

2009(9).

[2]毛科科.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的有效性[J].读与

写,2009(6).

[3]赵良南.对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探微[J].考

历史复习计划篇5

关键词:复习计划与策略 复习计划 课堂效率。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

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如果按照每周六课时计算,一个月24课时,必修1必修2分别需要35课时必修3需要30课时,两本选修教材估计20课时,总需要120课时,也就差不多五个月时间9月、10月、11月、12月、1月、2月为第一轮复习时间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我个人认为这一轮复习非常重要,我们宁愿放慢脚步,也不求快,一定要让学生对五本教材有个清晰的记忆。系统复习阶段是整个高三复习这座大厦的基石,它构建的好坏直接关系高考的成败。因为,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搞好这一轮复习。基本思路是:从纵向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让学生吃透教材,建立起一个符合教材要求的知识系统。在进行这一轮复习时从微观入手,起点要适当低一点,基本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具体的做法有:在全面复习的同时,着力抓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完整把握,尤其关注教材中学生学习的盲区,也就是指那些学生看书看不出来,看完后看不懂,考试又考的内容讲给学生。找准重点知识――展现历史发展逻辑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具有现实借鉴作用的知识。善于区分重点和难点,不要认为只要是难点就是重点内容而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对重点知识的讲授应以帮助学生理解,搞清其结构及其重点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重点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为主。

二、认真研究考纲、课标和2012、2013年高考题

要认真研读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课标制定的,课标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所以当2015年新的考试说明出来之后一定要认真研读、比较。

三、提高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1)确定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所谓“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应当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具体的、递进的、可以检测的。实际上,宏观地看,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历史考试的四大能力目标早就非常明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而且,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说明对每一个能力目标还分出了三个层次。不过平心而论,这样的能力目标或要求从操作角度看,仍不算是明确的,也是不够具体的,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很难加以落实与检测。因此,高三历史教师就有必要继续在具有学科特色的、具体的、递进的、可以检测的等操作细节上(或者说是技术层面上)努力,使之适合学生的学习与训练。这当然是个难题,但我们必须加以尝试。

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这一能力要求为例,考试说明已将它分为“获取信息”、“提炼信息”与“应用信息”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当然需要教师通过高三历史教学让学生逐步地形成。单以“获取信息”的能力养成为例,教师当然也可以用把学生扔进“史料之海”中的办法让学生自动地形成,但这样的做法代价太大,效益也不会高。较为可行的途径还有待探索,但下面两个方法目前就可以尝试。

方法之一是对史料进行精心选择与分类,明确有哪几类史料――如文字类、数据类、图表类等,明确各类史料的解读主要应具备怎样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史料,教师都应当有意识地在解读方法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逐步具备解读的能力。

方法之二是对“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进行分类,如阅读、辨析、比较、推理等,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史料,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能力。以文字类史料为例,要让学生养成是直接史料还是间接史料、是信史还是伪史的判断习惯,知道不同的史料价值有天壤之别;要让学生不但关注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重视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因此要将文字放入历史现场中。

(2)鼓励并引导学生的深度参与。如同学习游泳,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培养起来的(尽管讲解与示范也很重要)。因此,能力立意的课堂,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一定是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过程。

深度参与不是表面的气氛热闹,而是学生的本质参与。因此,首先必须选择好有价值的材料和设计好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吸引到课堂中来,吸附到材料与问题上来。

鼓励学生深度参与,还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深度参与应当是全员的,这是因为,课堂是一个场,只有全体学生的参与,才能形成真正的良性互动,才能形成有价值的思想风暴,形成思想与思想的撞击。实际上,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新课程的理念,鼓励并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各展其能,互相学习与切磋,以各种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求得共同的进步,求得共赢。

四、设计并安排好适当的训练

学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练出来的。不过,训练还有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讲的是花样游泳要领,练的是自由泳技术,无论如何不可能训练出一个花样泳高手来。历史学科的能力训练也是如此。因此,训练必须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并有整体的安排。

还是以“获取信息”为例,首先当然是应有明确的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然而是选择经典范例指导学生解读,明确经典题的能力要求和操作思路,本文前述孙中山致参议院之咨文正是一例。这时随后的同步跟进训练极为关键。这如同数学老师在讲解了例题之后要布置同类题是一个道理。因此,历史老师应当在课后布置同类的能力训练题,从而实现能力培养方面的讲练一致。当然,训练要求必须明确:从三个视角展开--确认史料的价值、将史料放入具体的历史现场和依据可信史料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历史复习计划篇6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动”起来

初三历史复习课往往会采用“讲解考点—勾画重点—解题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往往老师占主导地位,使得部分学生厌倦上复习课,感到上课枯燥无味,导致复习效率低下。那么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变得既高效又活跃呢?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符合兴趣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二、“五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介绍最新的国内外重要新闻,然后从中找出历史信息并设计题目向全班同学提问。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参与复习课,丰富教学内容,“缩小”历史史实与现实社会的时空距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地重要条件。”在学生介绍新闻、提问及回答的过程中,不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材料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活动的组织安排:每节课前安排四位同学组成一小组,其中两位同学负责搜集新闻材料并整合为150字之内的文稿,另外两名同学一人负责在材料中找出历史信息并设置问题,一人负责拟定参考答案,最后,交由我审核并制成PPT。

活动案例呈现:

第一步:新闻链接:近期,埃及、也门和利比亚等国家不断出现反政府的行为,中东地区的局势再次紧张。据英国《泰晤士报》(3月)21日消息:从柏林到华盛顿,众多有影响力的人士近期促请西方领导人趁中东革命之机,实施一个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助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以来最大规模的援助计划,以宣扬西方价值观。

第二步:问题聚焦:材料中的“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什么政策的体现?该政策出台的标志是什么?

第三步:(学生回答,略)。

第四步:一目了然: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第五步:教师点评:中东问题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近期该地区局势再次紧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该地区的一些国家进行了内政的干预引起了全球的瞩目。这组同学选择了这一热点问题向大家介绍,体现了他们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同时他们设计的题目也密切结合我们所学内容,设问很好,参考答案拟定准确。恭喜这组同学出色完成任务。(师生共同鼓掌)。

此外,我还有意识地将漫画、歌谣、历史图片等资料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初中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大,在复习课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这一特点。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重复,再加上反复地机械训练,那是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三、夯实史实基础,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奠定基础

目前,包括我市在内的大多数省市的历史中考都采用开卷形式,命题都强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历史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它实际上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没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的积淀是不可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的。而且,我市的历史中考属于考查学科,难度系数为0.8,试卷中绝大多数试题都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掌握情况。下面我以2011年南京市历史中考试卷为例:选择题满分30分,其中有13分;非选择题满分30分,其中有18分,共计31分都是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考很重视对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考查,所以我们在中考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复习,努力夯实基础,力争在中考中拿满基本分。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呢?我在第一轮复习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设置与本单元复习内容一致的填空题,作为课前预习的内容。这一过程我认为非常重要,历史复习课任务重、时间紧。为了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学生们必须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所了解。于是,我就根据《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将复习内容编制成填空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填空的内容为重要历史的时间、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名称、事件的性质、特点及意义等,通过填写使他们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况。如,对于洋务运动的考点,我设置的填空题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于 (时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运动。这场运动中中央的代表人物为 等、地方上的代表人物有 等。运动中前期出现的口号是 ,在此口号下创办的企业有 等;运动后期出现的口号是 ,在此口号下创办的企业有 等。这些企业的创办对我国的 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所以这场运动失败了。尽管如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历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即 。

2.课堂复习中,必须将考点细化分解,让学生全面了解考点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复习中,我们还要对考点进行全面解读,让学生在教材中做好标注和记录,帮助学生吃透考点,以便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如:对于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考试说明》指出的能力要求是识记和理解。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复习的: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找出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并做好标注;其次要求学生指出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再次比较二战后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最后要求学生谈谈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作用。

3.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为学科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多数学生认为中考历史开卷,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到答案就行。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中考政史合卷,时间2小时,在规定的时间内,翻来翻去会极大地影响答题速度和考试心情。况且在目前开卷考试的试题中有大量的新情境,若考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是很难将知识点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那么应该让学生背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对于《考试说明》中“识记”的部分,应要求会背,而且是有重点地背。对于教材中清楚标明的或隐含的“第一”、“之最”、“根本”、“关键”等零散而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一定牢记在心。比如,在2011年中考一轮复习结束的时候,我以填空题的形式整理了“第一”、“之最”、“转折”等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记忆,这对于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解答选择题有很大帮助。

四、强化学科技能,适应中考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命题者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逐渐提高。一线教师应当怎样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提升学生的学科技能呢?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初中生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掌握识图和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形成口头和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具备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以及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不言而喻,课标中要求的知识与能力是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认真贯彻和落实的。在初三复习阶段重点强化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强化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近几年的中考都涉及材料题,而且分数比重相当高。有的材料题答案可直接从材料中归纳得出,而有的材料则起着提示作用。无论哪种类型的材料题,都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因此,每年初三我都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养成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选取典型材料来强化训练。

例一:

1865年至1900年,(在美国)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

——电视片《大国崛起·美国》(2011年南京市中考题)

问:材料中认为美国“独占鳌头”的原因是什么?(1分)

分析:本题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得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一原因。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是不能做好此类题目的。

2.强化学生初步具备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近年来,开放性试题作为中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我市的试卷中每年都会涉及此类题目。但值得一提的是:开放性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绝不是漫无目的地乱问一通;考生思维的多向度,绝不是考生思维的信马由缰。答案的多元化,不是考生随心所欲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驴唇不对马嘴”的答案是“不受欢迎的”。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学生结合材料拓展思维。

例:近期,埃及、也门和利比亚等国家不断出现反政府的行为,中东地区的局势再次紧张。据英国《泰晤士报》(3月)21日消息:从柏林到华盛顿,众多有影响力的人士近期请西方领导人趁中东革命之机,实施一个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助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以来最大规模的援助计划,以宣扬西方价值观。

问: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问题,你认为如果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实施同样的援助计划,会达到同样的效果吗?为什么?

分析:本题属于典型的限制性开放性试题。若学生不能结合中东地区的现状及“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及效果来分析,而是信口开河,则很难拿到满分。

历史复习计划篇7

关键词:历史复习实效;计划;知识体系;学生参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24-01

一、制订复习教学的全盘计划

高三复习仅有八、九个月的时间,要合理安排五本教材内容的复习,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此教师首先要对本学年的教学计划有一个全盘的考虑。我认为传统的三轮复习不失为最稳妥的方法,当然不同阶段的教学要各有侧重。

三轮复习教学中,第一轮教学可以说是决胜高考的关键。具体的做法:第一,在全力抓好世界史、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上。坚持把每一课讲透讲细,课后作业,及时批改,及时讲评。第二,根据高考的命题走势把握重点。第三,在一轮教学中,坚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不宜过早进行跨学科综合。

二轮复习,即专题复习阶段,要精心选择考点,关注新视角。具体做法:一是参照新课标的专题模块设置专题。二是以热点问题编制新专题。但历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并非“时政热点”,而是现实社会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以及国际关系中乃至学术研究领域影响至深的问题,近几年来,针对现实问题常见的测试思路是:以追寻重要现实问题在历史上的演进轨迹,为立意中心,分为不同时段来命制历史试题。至于新视角,在近几年高考题中可以找寻到这样几大视角:现代化(或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等。

三轮复习中,两条线平行进行。一是,教师要打破并整合教材,制定详细的看书计划,既可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回归教材。二是选点复习,精讲精练,避免全面出击。选点的依据是选择《新课标》中的常考点和《高考说明》中变化或调整了的考点。

二、构建知识体系,重视课堂实效

根据专家的建议,也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结构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历史教材可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四块。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历史概念也有它固有的结构。经过层层分解,就形成了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还可避免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

2、理论系统化 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对考生能力要求中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复习中,必须有意识地、逐步地对教材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强化训练。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在理论教学时,切莫搞片面性,陷入形而上学。要使学生明白,郑成功是正义之举,可清政府也同样适应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3、关注学生的深度参与 复习课教学,要求在重视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因此,能力立意的课堂,一定是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过程。深度参与不是表面的气氛热闹,而是学生的本质参与。因此,首先必须选择好有价值的材料和设计好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吸引到课堂中来,吸附到材料与问题上来。 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必须鼓励学生课在堂上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充分暴露从已知过渡到未知之间的主要障碍,才能真正发现学生学习之问题所在,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

三、加强训练的规范化

训练的规范化,包含四层意思:其一,形式的规范化。指试卷的长度、题型、分值要跟高考大体保持一致。其二,能力要求的规范化。试题的难度及对能力的要求要相当于或略高于高考试题。其三,讲评的规范化。它要求教师钻研高考答案,尤其是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对审题及题目的构思、行文等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学生复习和考试中暴露的带有普遍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刻剖析错误。其四,答题的规范化。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要点化”就是要求答案精炼,文字、史实、观点正确。“序列化”要求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分点叙述。“文章化”是要求句子通顺,不出现错别字,尽量使用历史语言。

总之,“教无定法,教贵得法”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我们作为陪同高三学生一起冲刺高考的教师,要完善高三复习教学的策略,尽力在高考中给学生、给家长、给社会一份较为圆满的答卷。

参考文献

历史复习计划篇8

一、引领学习: 明确恰当的历史学习目标与计划

学习目标是学生奋斗的方向。明确的学习目标需要师生共同制定,并在教师的督促下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任务,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每节课的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等。在每个目标体系中,知识、能力、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有明确规定,引领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明白要学会什么,让学生明确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实现的目标与计划。比如说对某一章的掌握该达到什么程度,在章节测试中达到什么分数,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自己制定的近期目标。使学生能在成功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明确目标和制定计划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极大的作用。首先,目标和计划有明确的定向作用,可使学习活动更具方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可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对学习活动的维持;最后,学习计划可保证学习的有序进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增加成功的机会。以合理的期望驱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与实际行动。

二、指导学习:学会基本的历史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工具或手段。狭义而言,学习策略指导具体表现为学法指导。从学习理论上讲,学法指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创造、引导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的过程和规律,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素质,以利于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l:63]。就历史学习的基本功而言,历史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学习策略着手。

(一)阅读

会阅读是学习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显著。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在学完一个单元,一章或一本书之后,从纷繁的知识中抓住核心和主线,把书由厚变薄,由繁到简,由多变精。

(二)选择性划线

理查德斯等人的实验证明,阅读以后再勾画出重要部分的学习方法,比单纯一遍又一遍地读、回忆效果更好。为此,我有意识地要求这些学生以课本为主要的学习材料,根据学习目标把握课本中的关键词、主体句、重点段及主要章节,辨别重要信息,并要求他们谨慎的划线,也许只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只需划出与目标相关的信息同时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划线,最后,我再加以指导与修正。

(三)做笔记

首先我先挑选出班上做得比较好的笔记,给他们提供完整的笔记样例并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总之,好的笔记应体现历史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系统性。最后指导他们按三个步骤做笔记:一是在笔记的每一页左边(或后边)留出一定空白;二是做笔记时保留这片空白;三是做完笔记后,在空白处用词和句子做简要总结笔记。

(四)整理历史知识

整理历史知识是指对历史知识重新组织、精加工,使之形成知识结构。学会整理历史知识策略,不仅便于理解、记忆、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而且对于解答问题也很有好处。整理历史知识的具体步骤是:①划定知识范围②明确知识组成③分析知识之间的关系④形成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的主体结构强调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体系,其子结构则是历史知识的角度呈现。可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此外还有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找出知识中蕴藏的一般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整理历史知识策略是提高历史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自我提问

鼓励、指导学生用一些疑问词,如:谁、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何时、何地等来自我提问,培养多问为什么的好习惯,以此提高阅读效果,促进新旧知识联系,增强记忆。例如,经济史课本有这样一句话:“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自我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督促学习,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外,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辅助学生早日建立历史学习“自助系统”的关键。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加以干预,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课前养成预习习惯。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每次课前,我都会很详尽地依据课标分层次布置预习任务,并提供预习提纲,要求他们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 哪些是重点?看一遍,划出来;哪些看不懂、想不通?把它们标出来.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不通的不理解的想法、疑点写下来。

其次,课堂养成“五到”的听课习惯。“五到”概括起来就是“眼到、耳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仔细看。养成仔细观察教学多媒体、图表、板书的好习惯。“耳到”就是要认真听。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心到”就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既学知识,又学方法,既重结论又重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手到”除了按照老师的要求与规范完成课堂练习外,还要记好笔记,积极发言。为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中我认真观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没带课本?打瞌睡?讲话?走神?没做笔记?我都及时地给予善意提醒,督促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真正落实“五到”。

最后,课后养成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对他们的作业我尽可能地面批面改,并要求他们课后完成作业时,先复习有关内容再做作业并督促落实,做到日清月结。

由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下就可以形成的。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每一项良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诲人不倦,坚持不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在建立历史学习的“自助系统”的过程中,教师的监督与帮助是暂时的,其最终目的是学生寻找到正确的学习意向,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会制订学习计划,自主监控学习过程,和正确运用学习策略形成自我调节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最终摆脱历史学习的被动局面,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陆茂荣.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两种学习策略. 历史教学问题,1996(01).

[2]肖少日.论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3) .

历史复习计划篇9

一.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是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高考选择题的考察依然注重基础知识,但是不再是单纯考察某个单一知识点,试题大多以新材料为依托,考察学生把基础知识和所给材料相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同时更需要建立起宏观上的知识框架体系,才能透彻理解基础知识。因此,单纯按照通史线索梳理和记忆背基础知识的复习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历史高考,必须改变传统复习中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割裂的复习方式,进行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题复习。

新课标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注重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环境和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就要求备考复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在备考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材体系,整合教材内容,打破传统的高考历史复习思路和知识体系构建方法和过程,实施通史复习、专题复习和中外对比复习,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理清基史实,厘清历史概念和结论,弄清历史阶段特征和各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体现的历史趋势,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

二.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是教材体系弊端和传统一轮、二轮复习模式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首先,通史复习时必须的,这是打牢基础的关键。

新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人民版,都以专题的方式编写,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单独呈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却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时序性。如果按照教材体系进行复习,学生脑中形成的只会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而不是一条线,一个面,他只知道历史事件的本身,而不知道这件事同时或者前后有哪些重大事件,不能形成完整的史知识体系。因此,整合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通史复习是必要的。

其次,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必须有机结合,不能将其完全割裂。

一方面,通史复习也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分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领域进行梳理,学生缺乏归纳性,复习之后仍然是只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无法形成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历史趋势的总体认识,更谈不上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因此,要在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都梳理完之后及时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一轮的通史复习需要较长时间,最少也要5个月左右,学生的知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遗忘,等通史复习全部结束,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遗忘很大一部分,这时候再进行专题复习,学生难以做到知识之间的古今贯通、中外联系,只能完全被动地听教师阐述,这对思维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极为不利。因此,传统的一轮、二轮复习割裂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将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进行有机结合,协调系统地推进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才是是构建知识体系较为有效的复习策略。

三.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具体实施办法和建议

第一,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和时间。高三复习时间紧迫,在仅有的时间内要实现高效复习,就必须把要把夯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和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这几个环节全部做好,就要制定非常详尽合理的计划,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要做实,做到位。

第二,通史阶段的划分必须科学。在进行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协调推进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阶段的划分,这种划分必须清晰合理,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否则只会使学生思维更加混乱。

第三,通史复习时要特别强调细致,扎实,要对所有考点进行地毯式的梳理,不留知识盲点,甚至对老教材的一些重要知识要进行适当补充。知识积累是学生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贯通古今、中外联系的专题复习就只是空中楼阁,知识框架的构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历史复习计划篇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有3个班,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好的学习方法,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尽管篇幅有限,还是适量增加了翔实、准确、与文字相配合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方便有趣。通过真实的图片及rdquo;rdquo;等栏目将许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

课本精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如第3课rdquo;,增添了黄帝的rdquo;(第12~13页),就在教材中成功地写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第一笔。第14课rdquo;(第71~75页),把民族间的发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第20课rdquo;,以北魏的冯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为导入(第106页),深浅适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鲜卑民族的进步及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育落在了实处。

在单元题目上,用rdquo;rdquo;rdquo;等,使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文化类课文中,用rdquo;(夏商西周)、rdquo;(春秋战国)、rdquo;rdquo;等标识,准确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教学目标

掌握从远古居民到的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教材重点

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强化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rdquo;的要求为依。3整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学前教育1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4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7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3

期中复习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2)6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7

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