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大自然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04:46:18

写大自然的作文

写大自然的作文篇1

你看那摇曳着的柳枝,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柳枝冒出柳芽儿,春天来到人间。

蝴蝶在翩翩起舞,不就像给蓝天绣上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大自然在天空写着,夏天就在眼前。

枯叶争先恐后地从树上飘落,为大地织起了金黄的地毯。这是在告诉人们,秋天伴随着那叶子降落。

你看那一片一片雪花,这是大自然的信使。大自然要告诉人们,寒冬已经来临。

写大自然的作文篇2

一、审视现阶段写作教育的不足

1.模式固定化,学生不能表达自己

现在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是能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要求学生按照某些优秀范文进行写作,使写作变得程式化且没有新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表达自身情感和灵活写作,影响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情绪、生活的方式。发挥这种作用能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爱好与习惯。

2.存在局限性,写作主题单一

现在的写作都是基于一个给定的题目或材料来进行的。这种方式增加了可操作性,却不能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写作,不能实现学生的自身特长和风格的发展。学生可以自由表达的方式或是按照主旨尝试进行练习。

二、创新给高中语文教学写作带来滋养和契机

1.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在写作教学中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运用于文章之中,注意培养他们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促使他们心灵的成长、成熟。《荷塘月色》里作者写了一段自己夜里观荷赏月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文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散文通篇体现着当时景色的清澈寂静,亦能使读者感觉到作者那时那刻的情绪。

通过语言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的,需要在目标的指引之下,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会日益精进。因此我们在闲暇时可将自己的感受诉诸于笔端,既表达了自己又得到文学上的成就感。

2.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写作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除了学习语文知识外,历史地理等文化课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老师要注重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学生在人生经历中成熟,才能在写作中体现阳光、健康的人性之美和生活之美。

三、以兴趣主导,强化写作教学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的一个原因是对写作没有兴趣,把写作当成是一种学习任务。兴趣是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做某件事情的内在动因。养成写作兴趣最好的途径是获得成功的写作体验,比如老师的表扬、他人的肯定与奖励,都是很好的诱因,这样学生便想写、敢写并走上一个良性的轨道。

四、强化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1.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是老师读取别人已经完成的文章,有目的选取其中的优秀作品让学生阅读,吸取前人的成果,借鉴其写作手法、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使学生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写作的长处并逐渐形成个人的风格。

2.强化老师在写作课堂的作用

在写作课堂上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指导老师的写作要求以及关于题材和主旨的分析建议,学生完成当次的写作任务。在一定时期的写作学习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向老师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这种影响有时是长期的。指导老师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坚持表达切身感受,写出对生活人生的理解。

3.强化分类教学方法的运用

可以对写作能力进行分类训练。可练习比喻、夸张等写作手法,还可熟练掌握议论、散文、记叙等文体。扎实基本功的练习使学生写作能力稳步提升。

五、注重学生写作思维培养

写作思维是抽象的但却真实存在于写作过程中,具体体现在拿到作文题目时对文章的构思立意、对素材和结构的布置上。写作思维是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通过自己的摸索逐步构建、完善成熟的一种思维活动。写作是思维的载体和体现,老师应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锻炼思维。总结培养写作思维将对写作提供大的推动力。

六、提升学生与文学相关的素养

音乐、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很多好的诗歌散文都蕴含着艺术美,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作者不可能不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素养。所以要在写作中体现艺术美,就要让学生建立对美欣赏、评价的理念,体会音乐节奏美、身临其境的图画美,并学会在写作中用文章体现灵性之美。

七、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营养

大自然充满神奇、千变万化,写作和其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深入自然,体会它、感受它,从中提取素材和养料,使文章体现自然之美。大自然可以给我们广阔的视野,亲近自然使我们感受阳光和雨露,将自然体现于文章之中。这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愉悦身心,促进心灵的自然成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自然中感受世界、领悟人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从小学就开始的,学生在升入高中以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于写作的认识与能力。高中阶段的教学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习写作延续下去,综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语言运用能力。

写大自然的作文篇3

【关键词】高中写作 教学感悟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29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高考作文考查形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自主命题作文成为一大亮点。针对高考考查形式和内容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相应地改变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但是,结合目前教学现状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本人对于写作教学颇有些感触。

一、教师应该完善教学观念

部分教师在作文改革以后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认为作文写作既然学生可以自主命题,那么,就没有必要按照以往的传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强化训练。这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再将作文的写作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作文课上也不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么,作文的备课也是极不认真。因此,某些教师在作文课上随便拿过来一则报道或是一则材料,让学生自主发挥,对学生的文体和写作内容不进行任何干涉,完全由着学生自己做主。这样的一种写作教学现状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高考语文的写作固然是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但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如今的高考写作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自由发挥,但是,学生的正常发挥是需要依赖教师科学的指导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作文采取放任的态度,那么,学生对于作文材料的分析,对于作文的立意以及素材的整合和使用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因此,语文教师在面对作文改革的大趋势下应该认识到,如今的作文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是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放松对学生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系统的训练中逐渐培养其写作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的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然看到作文改革的优点,但是,其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过于强调学生的专项训练和系统的学习方法。

我们说,高中作文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但是,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能力时不能限制和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面对新课改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学和新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正确处理双方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实施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关于写作教学的科学的认识。

二、转变作文批改方式

我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触语文写作,当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技巧,但是,纵然学生对写作技巧了如指掌,可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原因何在?我认为,学生写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不科学。目前,我国采取班级授课制并且由于地方人口分配的原因,部分学校班级人数比较多,此外,一位语文教师不可能只带一个班级的语文课,因此,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拿出大量的时间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详细的批改,而这也是影响教师作文批改方式的一个原因。大多数的教师对学生作文都能进行细心的阅读,可是,在阅读之后教师往往忽略一个问题,即如何写评语。部分教师在作文评改中不负责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不一一指出,只是在作文的最后写上一个“阅”字,这样只能向学生传达出教师已经批改了我的作文,而无法向学生传达出关于作文写作水平以及应改进的地方的信息,因此,教师的这种批阅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实际上,教师在作文批改中不仅需要对学生本次作文情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以后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而且教师应该将学生本次的作文与上一次以及以前的作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作文写作中的进步与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明白自己在以后的写作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才能针对自己的写作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如果教师在学生作文的批改中能够认真细心的帮助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水平的分析,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的训练中肯定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而不再是停留在以前的写作水平上。

三、密切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

写大自然的作文篇4

一位农村小学教师曾大声疾呼:“小学作文教学中老师出题目,学生写文章的教学模式应改革了,它严重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在他看来,命题作文在内容上就决定了题材的狭隘,强制学生用统一的题目去编和套,只能从一个角度去思考,把他们鲜活的思想禁锢了,想写的不能写,不想写的非要写,他们只有搜肠刮肚来敷衍老师。作为应试教育的过来人,对这种恶劣的作文教学模式早已深恶痛绝。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生动地描绘创作的心里流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有成竹才能挥洒自如。而命题作文,它的心里流程却刚好走向了反面,从小老师就教学生写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跑题”的作文是失败的文章)然后确定中心思想(立意要高),再搜集材料(如拾金不昧、扶老人过马路等)经过几道门槛,使我们的学生文思枯竭,又怎么能够“成竹在胸”呢?新课改还学生自由作文,无疑给沉闷枯竭的作文教学送来了一缕清凉的风。那么,作文教学怎样做才能既符合新课改精神,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从学生生活入手,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把作文课堂变成鲜活生命的活动场所。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如我在教学写春天这次习作时,我就在春天到来之际,带领学生到野外去仔细观察,使儿童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再写下来。这样儿童眼中的春天便有血有肉的流淌在每一个孩子的笔下。②让学生留意生活中发生的点滴小事,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写下来。现实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课内、课外、学校、家里、社会……时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注意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物,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把它写下来,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兴趣,视习作为乐事,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并发自内心的“我想写”。

二、放飞想象,自由发挥,给学生大胆自由表达的机会。

一次作文,可以给学生一个范围,如写一件事、写一个人、写一种动物,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可以不加限制顺其自然,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写,才会写出较好的文章。如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写一件事,此作文范围广泛,可以是校内的事,也可以是家庭、社会中发生的事,题目一出学生兴趣盎然,不同的学生,写出了自己认为需要写的事,字里行间充满了自己对事情价值的认识取向。

三、积累材料、自由习作,培养学生勤动笔、勤练笔的好习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日记是自由作文的一种形式,日记每天写一两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不定、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海阔天空、自由发挥。写好日记,是作文成功之路,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和练笔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使学生把熟悉的人、事、物通过一定的语言描述在自己的本子上。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文采在作文时尽力的表现出来。

四、多方挖掘,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拓的土壤。

写大自然的作文篇5

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大自然被人类破坏得满目疮痍,生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学领域,文学对于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流主张什么,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许多作家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利用生态写作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但是也有许多作家注重反生态的写作方式,他们在人道主义等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进行反生态的写作,具有不良的影响,对社会的毒害也比较大。

一、革命思想中的反生态写作

在我国建国之后的三十年间,革命方面的意识形态占据着我国文学领域的重要位置,主要集中于描述民族方面的战争,各个党派之间的斗争,以及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没有涉及到大自然的价值。在革命时代有许多著名的长篇幅小说,几乎没有涉及大自然,而是以红色基调为主。红色代表着革命,红色是激情的标志,红色象征着鲜血和死亡。在革命年代的反生态写作主要表现与中心主义思想,不注重大自然的价值所在,而是把人们的愿望和意见施加在大自然上,偏向于政治化,表现出比较功利的思想。有一些文学作品会描述美丽的大自然景象,比如说夕阳和日出。作者对于这些自然景象的描述非常动人,但是作者通常不是为了借此来赞美大自然,而是把大自然景象作为阶级斗争等政治方面现状的一种比喻。这样的文学写作方法表露了政治方面的意识形态,以中心主义思想为主。

二、人道主义中的反生态写作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些文学家对历史进行反省和思考,出现了生态意识的苗头。但是在这个阶段,人道主义仍然阻碍着生态写作的发展。人道主义注重人类的利益,力图实现人类的价值。人道主义在文学写作中的应用,注重人类的价值,而大自然只是附属品。在这个阶段的反生态写作中,海明威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喜欢描述人类跟大自然之间的抗争,讲述人类挑战大自然,从而表现人类的尊严和勇气。一些作家为了表现人类的顽强精神,在小说中描写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斗争,并且把动物描述得非常凶残。人道主义在我国的文化言语环境中,主要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和礼数教养有关。过去的人道主义对专制独裁抱有批评态度,但是如今的人道主义主张保护人们的个人权利。也有些小说描述了人道主义在价值上的不足之处,把人类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这个阶段的反生态写作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的不堪面目,对动物的生命没有珍惜更是让人痛心。

三、消费文化言语环境中的反生态写作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我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消费文化逐渐兴起。尤其是在海边的城市和大型城市中,由于电视等媒体的普及,以及网络媒体的应用,人们开始把消费作为人生的乐趣,以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消费文化不但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同时还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个人的想法和态度。人们开始注重物质方面的需要,从而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从大自然夺取人类想要的一切,而不顾大自然自身的生态平衡。这个阶段的许多作家认识到消费文化的不利之处,从而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树立生态意识。但是也有很多作家因为居住在城市中,跟大自然的接触不是很多,从而被消费文化所吸引,描述都市生活和纸醉金迷,而没有认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表现出反生态的写作风格。人们如果想要在美丽的地球上生活得更好,这些作家就应该认识到消费文化对大自然的危害,认识到反生态写作的缺点,从而开始以生态意识作为指导来进行写作。总之,消费文化言语环境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四、结语

写大自然的作文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返璞归真;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如何使作文教学还其真实面目,下面仅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着眼生活,素材求真

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回归生活,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构建开放的作文课堂和学生一道走进广阔的大自然,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去郊外踏青,看麦苗野花,听鸟语虫鸣,嗅泥气花香;到田间地头,看农民耕作,到大自然中采撷,在生活中徜徉。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学生要积累词句,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掌握一些自然景物的名称,他认为这对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是很有好处的。在同学们学过的古诗词里,就有不少带鸟名、花名、山名、地名的词语,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身边的一事一物都应指导学生精心观察,细心“觅物”,为写作积累素材。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章。”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的积累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准备之一。每个人的一生是自己的宝贵财富。只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感受生活的馈赠,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积累情愫,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料库,学生的生活沉淀会日益丰厚,自然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那么学生再张口说话、举笔行文时就不用发愁了。

二、不拘形式,表达求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可见,作文教学应针对小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实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减少“清规戒律”,消除条条框框,充分考虑到学生表达的需要,鼓励他们写真事,说真话,吐真情。

《语文课堂标准》所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教师可根据写作训练内容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适时提供一些练笔的机会。如学了《凡卡》一文后,让学生写写《信寄出后》的故事……学生看到这类题目后,不仅有兴趣,更多的是表达的激情,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打破写作训练在时空及内容、形式上的限制,把整个写作训练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中去,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作文天地里学习写作,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作为写前指导:审题、立意、选材、表达,这是作文的基本内容,学生要清楚。但是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规定程式,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当学生找到门径之后,教师应强调写“实”,但不受“真实”限制,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自由空间,大胆构思,随意表达。如写“雨”,学生可赞雨的大公无私,滋润万物细无声;可贬雨的泛滥成灾、残酷无情等。只要立意新颖,富于创造,就应给予鼓励。因此,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写作不能局限于形式,要重视学生个性,要在精心选材、巧妙构思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联想,让他们有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学会用作文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感受,那才是最真实的,而且能使文章表达的思想得到升华。

三、朴实表达,语言求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写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朴实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到一个“真”字。然而,近来一些学生佳作一写就是比喻、排比、寻章摘句、引经据典,片面地把“有文采”理解为“浓妆艳抹”,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有文无质的文章。

不可否认,华美的语言是写作水平的体现,但不是唯一标志。读过吕叔湘、鲁迅等名家作品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语言大师们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特别讲究返璞归真,文章大多生活气息浓厚、朴实无华,却闪耀着内在美的光芒。据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是先读给一些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听。如果听不懂就继续修改,直到听懂为止。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雕饰,只是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他陪审稿时,在总理身边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文章这样写道“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几句朴实的话就把总理生活简朴的形象描绘出来,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又如《游金华双龙洞》一文所以赢得了人们的赞赏,重要之处也在于语言朴实。“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人,是这样的小船。”语言虽朴实,但读后却有身临其境之感。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用一句句鲜亮活泼的“童言稚语”勾画出一处处情真意切的真情表白,提出一点点富有创意的见解看法,把所想写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写下来。

四、表现自我,情感求真

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指导写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

然而,目前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不懂得细心观察,从自我出发,记叙自我经历,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只好假话连篇编作文,东拼西凑抄作文。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教育学生说老实话,写老实文,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写得真实贴切,又写得生动感人。作文中表现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自我”在作文中成了学生的一个写作的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因而,平时应倡导和激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自我”,把学生写日记写书信这种“私人写作”加以转换,扩展为一种有意识的作文训练方式,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培养学生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作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写大自然的作文篇7

“心动成文”,心灵麻木,虚情假意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引以为傲的文章的,当然也不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悸动、情感的触发,才能引发学生们写作的欲望。心动,才能笔记,表达才能意切。“文学是人学”。文章中有人,才能称其为文章,切意的表达情感是写作的目的。

学生大都喜爱朱自清的散文,平淡无奇中见真情,特别是他的《背影》质朴中透露出父子的深情,感人肺腑。学生们在倾听中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或其他亲朋好友的背影,想一想生活引发心灵悸动的事情,只要求把感受和事件叙出来即可。这样去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在加上例文的感染,真切地感受到写作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有一学生父母都到外地打工,家里的家务和农活全由祖母一人操劳。该生是这样写到:佝偻着背,正拿起锄头一下下锄地的奶奶,脊背已湿透,银灰的头发因汗水的淋泼而更加灰白,瘦弱的脊背,倔强地顶着炎炎的烈日……站在阴凉里埋怨天热的我,此刻不由自主的拿起锄头,跟在祖母的身后,用力锄起草来。无一句抒情,但情却表现的如此真切。作文的本质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是同时在心灵上与他人沟通。捧着一颗心来,面对真实的自己的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真情,时时有真情,就会触摸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自己的周遭的冷暖。

二、写真情,语可传神

“文以载道”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写作文的盐碱地。事实上大家都清楚,写作本身就是“为自己而作”,是人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人的生活具体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结合而成的,这样一个生态维系着作者的个体情感。作文是人的表情达意的产品。人在生活中有真情,那么他写出的作文中,自然就会真实感人,真情的载体语言文字自然就会神气起来。有句名言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私下把它理解成为:没有情感的文章即使有五彩缤纷的描述,也只让人感到戏弄文字,无病。

由此看来,情感的真实是语言神气的前题,恰如其分的语言文字运用又会让真实情感的表现得淋漓尽致。作文批改中发现有一外地转入的学生。他在写“我的家”一文时,把自己对家乡思念写得较真切。我让他在作文课上读自己的作品。他从四川来,地方音很浓重,在介绍自我时,逗得学生捧腹大笑。“我叫沈同仁”,由于方言重,大家把他的名字叫成了“神童仁”。班里有一生大声嘲笑他:“神童仁,你也太狂啦,太不自量力啦!谁的脑子比你笨。”霎那间,沈同仁脸一阵红一阵白,恨不得一下子钻进地洞里去。停留片刻,他鼓起勇气说:“大家别笑我,今后我下劲学习好普通话,让我真正成为‘神童人’。”稍顿一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自然而然从内心流露出来的语言,质朴而鲜活,真实地表达了他的真实情感。

三、写真情,技巧可灵

写大自然的作文篇8

1.彻底打破学生的模式化思维

采用的方法是: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然后把统计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其思维的模式僵化的荒谬。或者老师出一道作文题,让学生构思然后要学生把其构思写在纸上,进行交换,然后统计,让他们感受模式化作文的可笑之处。

当然,更要向学生展示同一道作文题,别人的创新,别人的逆向思维,别人的鲜活语言,正面感召学生向生活求新意,知道“原来作文也可以这样写”,从而抛弃小学时的模式化作文思维习惯。

2.激发写作的情感需要

很多时候,学生作文出现模式化问题,关键是老师没有把握好学生写作的情感需要,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老师的激发,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是,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写,是否有话可说,是否能写好?对此我有以下体会: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其实,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往往我们忽略了学生这个可贵的感悟,后续工作每做好,我们应就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对课文的感悟,趁热打铁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让学生去谈。(“个性化平台”中的《鹰之魂》就是这样一个尝试。)

(2)引导学生切实的关注生活:其实,老师不必概叹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实际上学生内心中有很丰富的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被“霸权话语”所禁锢,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这里需要找一个突破口,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用趣味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从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入手,让他们去找生活中有意思的东西。他们写老师、写父母、写班级风云、写学习苦乐,一个“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大多能瞪大眼睛,努力去体会身边的一切。

(3)不出陈题,力求多样化:总是一种形式的作文,对于学生而言其写作情感逐渐会变淡。可以让学生不停的换换口味,写写诗,写写小说,编编课本剧,编编相声等等,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都可以让学生学生写进作文。切不可认为“写诗填词”是不务正业,而挫伤了他们原本灵动的文学感悟。

总之,力图保持学生兴奋的写作需要,让他们把内心中对世界美好的体会表达出来,始终是鲜活的,始终是自信的,那么其作文也就能体现他自己个人的东西,自然、顺畅的把真实的自我吐露出来――这就是“个性化作文”。

3.改变批改模式,放开话语权

写大自然的作文篇9

关键词: 应用文 教学 问题 原因 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应用文写作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从现实的层面讲,它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未来的立场看,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所需人才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只有具备这一基本素质的个体才能把握住发展自身的更多机遇。因此能否得心应手地撰写应用文,已经成为衡量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可见,在大学期间,学好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很必要的。然而,现在在本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

一、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状况总体来说,教师讲授方式呆板,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翻阅各种应用文写作教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理论概述、写作方法及案例分析这样的体系来编写。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大多是参照书本上的顺序来讲解。比如说,在讲解“通知”的写作时,先讲解通知的概念、特点、种类,接着讲解通知的写作格式,最后进行案例评析。这种讲解模式,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灰暗无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毫无生趣。这就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丧失了学习兴趣,他们迟到、早退甚至逃课。有些学生虽然每堂课都来听,但他们大多心不在焉,点他们起来回答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老师讲授没有激情,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应用文写作教学需要辅助很多案例,这样更直观、生动、有趣。然而,有很多高校教室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使得案例教学的施展面临困境,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总之,应用文写作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处于“教无效,学无用”的状态。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不重视

应用文写作教学并不属于专业课教学,在高职院校强调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却处于不被重视和边缘化的状态。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和教学方法的不当,导致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不高

有些高职专业虽然专门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而学生认为应用文的文学性不强、枯燥乏味,觉得有些内容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有些内容与己无关,学无所用,因此学得没劲,练习写作时也就是强迫自己依照范文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应付了事。

(三)学生写作基础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大多是文化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当中,有些人对自己缺乏自信,有些人不喜欢动笔写文章,有些人基础差,写文章错别字频出,语句不通。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羞于动笔。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时刻需要老师提醒和监督。这就使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陷入困境。

三、改进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除了教好书外,还要育人。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以德治教,德育工作中要争做“五心”(爱心、诚心、耐心、信心、恒心),杜绝“五不”(不歧视、不讽刺、不训斥、不体罚、不放弃)。“五心”能给学生营造和谐的环境,“五不”能唤起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学会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奋发成才。与学生做朋友,课堂气氛和谐、轻松,有利于激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中投入“情感”,注入激情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和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教学不仅仅是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三)讲授各种文体的写作时,尽量化繁为简,注重学生的实践练习

在各种应用文写作的书籍中,几乎所有文体的介绍都按“含义一种类一结构一写法”这样的体系编排;而且具体到某一部分时,也都进行了不厌其烦的类似分类。对应用文写作来说,其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应重在应用,而如此繁杂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显然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化繁为简。在讲授大多数文体时,可先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每一文体的用途;再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每种文体的具体写法和特点,使他们明白该如何去写,并掌握最简单、最实用的写作方法,同时空出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练习和实践;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作业,采取学生互评,教师讲评的方法,指出作业中的不足,归纳出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师授课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要改变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边缘化的现状,就需要每一位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教师要潜心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并加强自身的写作实践。只有教师自身真正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技能,才能将本领教给学生。二是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与应用文教学有关的师资培训,加强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三是任课教师要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与学生同步练习、同甘共苦,增加实践的机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参考文献:

写大自然的作文篇10

一、巧引自然过渡,消除畏惧心理

学生进入初中,课程增多,语文课堂要想生动、有趣,特别是习作课,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自然而然的要多想办法,这时我们不妨回头再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先写后与,由说到写,从说话过渡到写作,把学生轻松引进习作大门。

例如,初一第一堂写作课标题《我》,首先让学生先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再把作文写完,老师可以把写的好的作文,拿出来范读,让学生猜猜这是谁的作品,让学生懂得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人物,也可以把写得不好的作文,让学生猜。如果猜不出来,老师可以揭晓迷底,学生集体帮助修改,下课后把作品还给学生,学生再补充协议,结束课时老师点题,今天我们就上了一节习作课,把你们说的写下来就是写作,从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体验生活细节,普抓素材写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这正如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丰盛而不枯竭,溪小自然活泼川流不息”,但现实情况是学生缺少“真生活”一味虚构“假”、“火”、“容”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对于这种情况,老师该怎样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情感。例如:春暖花开时,带学生外出郊游写作观察课,让学生在学好的大自然中观察自己所喜爱的景物、人物、动物和植物,将观察结果积累起来,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学生的姓名,有的悦耳动听,有的含义深刻,有的闪动着色彩,让其回去弄清楚自己的名字的来历及含义,然后记录下来……。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的过程,这些感兴趣的习作作业,学生爱做,所以做起来十分投入,因为细心观察体会,所以写起来生动有趣,再经过老师适当的评价和适时的鼓励,这样学生越写越爱写。

三、广泛阅读学籍,敢于开拓创新

要想使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以便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涉猎群书,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有许多名人名作,这都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这些名作,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必要时要把写得好的段落背下来,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书籍、文学名著,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做到下笔如有神。

例如,课前让学生自背一段精美短文,不定期举行背诵比赛。这种比赛,既是对学生课外积累情况的检阅,又能对学生积累知识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兴趣,长期如此坚持下去,学生便构建了一个用之不易的素材库。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更应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去开拓学生的创作灵泉,使学生创新写作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

四、进行多样批改,提高写作能力

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指导学生自评作文,有序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探索作文教学的一条有益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合,并用圈、点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的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也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取得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自然而然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