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9 11:55:16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篇1

只有不到10%的工科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国际化企业工作,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英语口语水平差的状况使中国难以发展以服务为基础的产业。

如果中国软件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英语水平不高的话,这些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举动可能会毫无意义。

《国际先驱论坛报》评论:

如果麦肯锡的报告结论属实,那么中国将有可能因为人才问题而无法发展最新的产业以及应对迅速扩张的外资,中国和印度多年来的“龙象之争”,竟然会输在英语教育上!

上面的报告和评论客观地指出了我国教育体系的英语教育部分存在的问题,更因为IT行业是我国各行业中和国际最接轨的一个,使得该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如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大学基础阶段的公共外语教学的改革问题,还涉及到IT类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外语教学问题。需要一个体系弥补从公共外语阶段到实际的IT企业工作之间的差距。这个体系应该更注重在国际化IT企业可能会使用到的商务英语内容和技术英语内容,甚至还应该包含学生写英文简历和用英文面试的内容。本文把这样的一个涵盖商务、技术和求职英语内容,注重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培养的,为IT从业人士和准从业人士定制的英语教学与认证体

系称作IT职业英语。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认为,为了系统提高我国IT类专业学生和IT从业人士的实际英语综合技能,从而提高我国IT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下面的十一类人应该学习相应级别的IT职业英语课程。

三类学生

准备在知名IT企业工作的在校IT类专业学生

2005年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得出,中国目前工科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具备在国际环境下工作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我们观察到的情况可能更糟糕,因为即便这百分之十中的学生在谈到技术交流的时候,也是普遍缺乏信心的。知名IT企业的面试官表示,英语四、六级证书早已经无法证实应聘者在工作中的实际英语应用水平,需要一个IT行业英语特有的英语技能证书来证明你在IT工作环境下具备相当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IT职业英语水平证书和IT职业英语技能分析报告能够在瞬间向企业展示应聘者所具备的IT职业英语技能水平。

具备“外语+IT”两项工具的复合人才是当前我国IT业的顶级人才,但目前往往需要企业买单来培训员工英语。以Sun公司为例,其中国研发中心大致要花两年左右时间培训已经经过高等教育的新员工英语。像Sun这样的国际IT公司当然十分渴望具备良好外语水平的IT人才。51job有关软件人员年薪与外语水平成正相关的报道用数字告诉人们英语水平一般和精通者的年薪相差近一倍,起点如此未来的差距就更大,而更大的差距还不是物质上的,精神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上产生的影响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图1为51job 的薪情分析报告。

准备出国留学的IT类专业学生

留学不等于逃避了未来工作对语言的要求,要在英语国家学IT类专业,实际上需要提前满足这些语言要求,因为实际情况是在留学学习过程中,与IT相关的综合英语技能是课堂发言、小组讨论、报告写作都必须具备的。而如果在留学过程中希望实习或半工半读,则更需要超凡的英语沟通技能才有可能找到工作,哪怕是临时的,其难度要比在国内的国际IT公司应聘更难,因为和你竞争的将会是母语为英语的竞争者。这就意味着,在留学前,不仅需要把留学考试考好,还需要学习IT职业英语的实际技能,以便未来有比较成功的留学体验。

在校外语类专业学生

早在1998年8月的一份《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已指出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通过对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的问卷调查表明,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能够在外语基础上增加对IT行业的了解,将是复合型人才中最受欢迎的。目前国际IT企业中的研发中的翻译和协调工作,行政、市场、售前、售后等工作都需要外语功底深厚又懂IT知识的外语人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中文理分科教育机制的限制,此类人才实属凤毛麟角,其价值自然非凡。纯外语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如果希望投入一个不断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更应该学一些和IT专业结合的英语课程。

三类教师或培训师

IT类院校专业外语教师

多年来,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外语一直是计算机英语阅读课程。随着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外语教师必须寻找符合时展的新型实用教程。多年来,专业外语教师一直希望能够教授学生包括口语、写作等在内的实用英语技能,但一直缺乏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系统而科学的教程。由来自信息产业部、清华大学、北外、新东方和国际IT企业技术与人力资源多方面专家打造的IT职业英语教学与认证体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不过,采用这个体系对您的英语口语能力有一点挑战,当然您可以依赖IT职业英语配套的美国IT专家的配音来要求学生模仿,借助标准课件来控制课堂,在IT职业英语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更多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和评论者,教师使用30%~40%的时间讲授,60%~70%的时间要学生来演练。

IT类院校公共外语教师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一直习惯于外语系老师只担任公共外语教学任务的分工方式,而由计算机或软件学院的专业外语老师教授专业外语,而专业外语教师往往英语功底不是很好,教材也只注重阅读和词汇,习惯了就成了自然。现在我们知道,寄希望于学生在有了普通英语的功底后又学了专业外语就能够适应工作中的需要是没有道理的。英语听力、口语和写作这些实用技能必须是在教授的时候就与IT技术交流结合到一起的,专业词汇的听说应用没有一定的学习过程是不可能的。对大量的IT类专业学生讲述能听能说能写的IT专业外语,需要由原来只教授公共外语的教师来完成,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挑战。我们不会希望我们教的学生未来一工作就说不出来什么吧!这个责任感对于那些在名字冠以XX信息大学、XX信息职业学院任职的外语系公外教师更大一些。

社会培训机构外语培训讲师

有调查表明,在参加实用英语技能培训的人群中,40%左右的生源来自IT行业,这多半是因为全球IT行业的行业语言是英语所致。能够为IT从业人员和准从业人员提供针对IT行业的英语培训具有相当高的市场价值,而实现这一价值的前提是存在这些懂英语教学又懂IT的培训师,系统学习IT职业英语教学方法和理念,成为IT职业英语授权讲师是提升讲师个人独特价值的一个最佳途径,毕竟中国的IT行业是各行业中最与国际接轨的一个。

五类IT业从业人员

已经在国际IT企业的技术工程师

能够进入国际IT企业本身已经证实了有一定的英语技能,但进入其中并不等于从此一帆风顺。IT技术人才在工作两三年后就会面临这样的职业发展路线问题,“您是走技术路线还是走管理路线?”不管是走哪一条路,能够用流利英语进行商务和技术交流都是必须的,提升IT职业英语技能是获得升迁、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在这里不再需要任何证书,会开口说、能动笔写的本身就是最佳的证明。试看各大IT企业在华的高层哪有在英语沟通上有障碍的呢?

IT职业英语课程提供了一个简捷、高效的教学模式,需要的就是课上的互动式参与和不断完成新任务,这门课程告诉您:“外语不是被教会的而是练会的!”

对外软件外包企业的研发人员

这其实和在外企里工作没什么不同,由于近些年国际IT企业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很多工作最后都要由外包企业来完成,很多情况下软件外包企业的工程师需要驻扎在发包单位里一段时间,英语不好还是没有办法沟通的,而碍于面子、不懂装懂最后得到的惩罚更大。由于能够完成相同难度的IT任务的工程师其实并不少,多数软件外包企业最终发现是开发人员的英语技能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另外很多外包企业的优秀人才(主要标志是英语沟通能力强)通过外包项目最终被外企雇佣。

项目协调人或IT类企业外语翻译

协调人也好,翻译也罢,总之,在IT企业中由于很多员工英语存在问题,所以他们寄希望于专职的沟通者或翻译能够存在。这些人英语要非常好,技术上有背景就可以。这些人的薪酬待遇并不亚于研发人员,在有了一定经验后,往往会被提升为项目经理,或者转为培训经理等职,他们在同一岗位工作的时间一般不会太久,因为他们太抢手了。

国际化IT企业的市场人员、售前咨询、售后服务、技术支持、行政人员

所有上述人员都需要一定程度的IT职业英语技能,否则无法适应在国际IT公司内部的英语需求。市场人员尤其是精通英语的市场人员毫无疑问是紧缺人才,而做售前咨询、售后服务的人员如果具备外语特长,工作业绩就更好了。用英语做技术支持和用汉语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绝对的高薪阶层。做行政也要学习基本的IT职业英语,总不能等经理要帮忙取一个router(路由器),而您给带来一只rooster(公鸡)吧。

外向型国营或民营IT企业项目经理、市场经理、商务发展经理、驻外人员

我国的IT行业在向国际化发展,几乎所有有些名气的IT公司都希望他们的员工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因为这是企业走向国际化必须的人才。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 和笔记本电脑部之后掀起的英语学习浪潮至今未息;各大电信公司急聘外派人员的广告也从未间断;候选人要求必备的当然是英语技能,再清晰些就是那些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有关IT行业的商务谈判和技术谈判的人才。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篇2

大学里出来的毕业生至少要用六个月或一年的时间来培养,才能进入正常的工作岗位。在软件产业,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但他们却不能马上投入工作。学生大多表现为:你教我做什么,我就会做什么。至于说让他自己想一个,做一个什么东西,这个方面的能力应该说有很大的差距。对知识的运用是很多学生面临的挑战。

这种教育与市场的脱节,使得在教师节的今天、在关注IT教师的时刻,我们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企业――冲突对教育提出挑战

刘积仁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

IT行业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技术的进步。大学传授给学生的一些知识,在他毕业时可能已经被淘汰了。所以企业在面试员工时,常发现学生学的一半知识其实已经报废了。

大学离市场太远的背后是教授离市场太远。首先是知识体系的问题,我们的知识体系是否能更动态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我们的教育在强调知识结构的时候,忽略了很多除知识以外的内容,而这种教育的方式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以东软为例,我们每年要花很多的钱进行一些非常基本的员工培训。面对拿着各种合格证的大学毕业生,企业在精心挑选后还要再加工和回炉,然后才能贴上一个“合格”的标签。这就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和瓶颈。

对教育界来说,如何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这确实是一种挑战。

学生――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

青豆蛋炒饭网友

无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到大学,当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最终的结果不过两个:考研或者找工作。现在流行的考研多半也是为了将来找工作的时候加重自己的就业砝码。在教与学的环节中,老师起到了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作用,他们对我们的成才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所学的专业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仿佛一夜之间,昨天学的东西就已经是老古董了。一方面,老师在讲台上大谈特谈计算机原理,哪个IP地址应该属于哪类网段;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在校生考试成绩顶呱呱,可是一到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却是束手无策干瞪眼。有的同学在刚上班时连装系统、查病毒等简单的问题都不能独立解决。所以,老师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过,现在一些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对于很多实践操作自己都不熟悉,在这样情况下又怎么能奢求他们引导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呢。所以,我觉得老师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要强。

IT专业不同于一些传统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是教材上都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老师迷茫,我们做学生的更迷茫。在企业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老师的教学却是几年不变样。在快鱼吃慢鱼的IT时代,企业灵活的需求与高校死板的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提倡终身学习的IT行业,只有那些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老师1――行业特色决定老师特色

巫家敏

高校计算机系主任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

IT行业的特色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而行业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是对专业老师的特色的定位。相对于高校其他学科,教育对IT老师有明显的特色要求。

首先,要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IT行业是高速发展的产业,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IT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也是IT院校培养专业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自身更要具备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实践,自己本身就要做过相当数量的实际项目,具备丰富经验,培养出经过实际项目锻炼的学生。

其次,快速知识更新能力。IT行业技术更新速度特别快。学生只有掌握最前沿和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技能,才能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快速知识更新能力,这种更新伴随IT老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要求老师具有持续的快速学习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强烈渴望。例如,前一年Oracle课程授课使用的平台是Oracle9i,一年后Oracle公司推出了新产品Oracle10G,那么,IT老师就必须提前熟悉新产品,并把对新产品的学习经验、使用体会连同学习方法一道传授给学生。

同时,IT行业技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不可能有现成的教材,这就需要老师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教学能力。例如,对.net及相关的技术,我系在2003年即认识到开设该系列课程的必要性。但是刚开设此课程时,市面上没有适合的中文教材,开课难度很大。我们授课老师就搜集了当时仅有的英文技术文档,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课件与讲义进行教学,带领同学共同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开辟了一个新的技术方向。

打造自身特色,符合IT行业特色要求,培养业内急需的专才,应该是当前IT老师们努力的方向。

老师2――“双师型”老师教学如鱼得水

刘春雨

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 院长助理香港大学计算机视觉专业博士

IT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企业、政府、科研机关,其中绝大多数主要是面向企业就业的。目前在一些传统高校,教科书内容更新的速度慢,教与学侧重于专业学科的发展,更侧重于学科理论的传播,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社会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一些高校、软件学院都在积极地进行改革。像东软信息学院引进的“双师型”的老师,有在企业从业的背景,能够把在企业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

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并掌握了专业技能的老师,相对于一般理论老师,他们对行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能通过调研,密切地结合企业的需要,结合具体岗位的要求,对教学知识体系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学生所学就能密切地切合社会需求,比如,结合面向应用的岗位,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中,学生就可以学习具体技术系列,如.net。

“双师型”的老师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制定教学大纲,引导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做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老师通过学生做实验的过程或结果反馈,再根据行业需求对实验设置进行改进,这样就形成闭合的循环圈。

目前,“双师型”的老师一般有这样几种来源:一是直接从企业转入学校的,但数量不多;二是双薪聘用,学校直接从企业聘用相关的人员同时担任一门或几门教学任务;三是邀请行业专家,到校举办最新行业技术的专题讲座;四是把在校老师不定期地安排到企业培训;五是学校信息中心的老师,如网络维护部,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

总体来说,这类“双师型”的老师,在高校IT教师队伍中的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如鱼得水。

老师3――双师型教师是建设的核心

温涛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联席会主席

曾任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IT教师处于“学校――学生――社会”价值链的核心枢纽地位。以东软信息学院为例,我们在教育创造学生价值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学生与社会产业这两者,形成了以学生本位与社会产业本位的综合价值观。IT教师就是价值创造的主导者与执行者,链接着学校与学生、社会与产业。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篇3

在IT行业聚集区,单身“宅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张江男”只是一个缩影。不仅如此,他们往往还面临着超过50%的淘汰率:年轻的毕业生一拨接一拨进入职场,他们掌握了最新的技术,而自己忙于应付眼前机械的工作,无暇学习更多,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自己无论在体力、脑力上都跟不上,很快被甩在时代的背后。他们是恐慌、孤独、无望一族。

想要摆脱“张江男”的标签么?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提醒你,现在,立即行动起来,重新进行职业规划!

向阳生涯案例

这样,我成了悲催的“张江男”

大学四年,S读了大家都再熟悉不过的专业——计算机。刚进校的时候,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很热,感觉前景一片大好。

转眼四年过去了,本来想考研,但听师兄说做技术的还是要在实战中才有收获,所以早早就打消了这念头。毕业后S来到了上海,这里是IT业发展聚集地,大大小小的IT公司很多,工作机会自然也比其他地方多。

S顺利进了一家IT公司,做起了程序员。刚进去时还好,基本正常下班,可没过半年,每天下班时已是披星戴月。只要挨上了项目,这日子就难熬了,基本处于日夜兼程的状态。

因为刚出校门不久,S编写代码还不是很熟练,加班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只能硬着头皮扛。“扛过这前三年,等有资本了日子就好过了。”每当S疲惫烦躁时,他总是这样安抚自己。

日子就在这没日没夜的加班中流过了。S的技术比以前娴熟了很多,可日子还是不好过,新毕业的大学生们一批批进来,带着新知识新技术,对于渐渐变为“老人”的他来说,无疑是个无形的压力。每天应付堆积如山、繁杂琐碎的工作,晚上十点十一点回去后还要看书,天天都是一两点睡。有时候他感觉自己不是程序员,而是吃青春饭的“三线小明星”,时刻都有被淘汰的危机感。

期间,为了高薪,S换过一次工作,但情况并没有好到哪里去,连张江这地都没跳出去。这周围弥漫着程序、代码的味道,有时候走在路上,感觉旁边随便一个什么人都是哪个公司的程序员。“一水儿的IT男儿聚集在这里,哪会有灵感和动力写出好代码呢?天天都一个样啊……”S总感觉上班和回家没什么两样,隔壁邻居就是同事,回家不是要看书就是带着工作回来赶工。

S越来越觉得这样的日子没有尽头,工资涨得不多,又看不到前途,程序员还是程序员,感觉自己就是IT领域里一个“打酱油”的,打打这家再打下家;生活社交圈也越来越窄,浦西就像是另一个城市;平常除了见同事,就是下班回家上QQ解解闷。苦于没有发展前景和逼仄的生活圈,S实在难以忍受,拿着资料和简历找到了向阳职业规划咨询中心,寻求专家的帮助。

解决方案

业定位,清晰,再清晰一点

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认为,S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职业定位不够清晰,发掘他现有的职业资源和能力特长,理顺发展通道,才能明确适合的发展道路。

测评及咨询过程中,CCDM职业规划师发现,S的性格、能力特长以及职业价值观是比较适合程序员这份工作的,他的发展关键在于,需要从目前的领域中细分方向,并规划一条中长期的发展通道。一般而言,程序员在经过多年磨练和学习后,可成为主程序员,再往后则有两条路可选:晋升为管理层或技术顾问等职。从S的性格特质和能力来看,有向管理层晋升的潜质。

朝着成为项目经理或技术部门主管的方向,CCDM职业规划师建议S:

首先要在目前的岗位上取得质的突破,在IT领域要想坐上高端职位,有过人的技术功底是必须的,因此S要尽最大努力,把技术提上来,利用时间加紧充电,掌握新的技术趋势和技能。然后,再有意识地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能在内部获得管理方面的实践机会则更佳。

对于这个方案,S感到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添加学习任务,CCDM职业规划师就建议他学习时间管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以达成目标。咨询完,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S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下来。有了明确的目标,也有CCDM职业规划师的认可与鼓励,S信心满满,开始了新的征途。

案例启示

清“千头万绪”,细分方向寻发展

“张江男”的悲剧不只发生在S身上,他们只是IT行业程序员族群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工作压力大,工作超负荷,淘汰率高,没有生活只有代码,如果没有很好的职业规划,发展岌岌可危;与此同时,个人问题也解决不了,可谓是成不了家、立不了业。

如何才能彻底撕掉“张江男”的悲催标签?从S的案例中,向阳生涯专家团队总结出以下三点:

莫让定位落入“大方向”的迷惘

IT行业内领域细分比较复杂,方向很多。因此,有必要透彻清晰地了解IT行业的宏观发展及各领域方向的具体情况,职业定位不能光有“大方向”,还要细分“小方向”,这样才能减少发展中的迷茫。

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富饶指出,IT行业所包含的岗位,大体上分为四大类:管理类、销售类、技术支持类与研发类,而IT高端岗位主要又包括:老板、企业高管、CTO、项目管理人员、IT咨询师、IT资深培训师、系统架构师、高级工程师等。单从程序员的发展路径看就有多个方向,从专业性发展方向是高级程序员、系统分析员,或者还可成为系统架构分析师、信息流程优化师。具体朝哪个方向发展,还得以个人的实际状况、工作经验、能力等方面来综合评估和规划。

巨大的热情是持久的动力

对于IT男来说,这份工作一定是需要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作为强大的动力源泉。IT行业是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竞争激烈并且知识构架更新速度很快,对从业人员学习能力的要求很高。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花精力和时间来补充和更新知识储备以提升技能,无疑需要有强大的热情来作为驱动。如果自己缺乏兴趣,别说学习,可能连本职工作都举步维艰,何谈发展呢?

如需转型,“张江男”更要趁早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篇4

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业已催生庞大的社会人才职业培训市场。

2007年的新一轮毕业潮已来临,那些希望在软件行业谋职的毕业生为找到满意的“东家”殚精竭虑,而很多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正为寻找到合乎需求的“新人”而苦恼。

IT人才的供需脱节已经是老生常谈。然而记者最近发现,这一现状正催生出一个供需两旺的IT培训市场,其中软件人才培训更是成为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掘金点。

培训市场供需两旺

据相关数据表明,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495万人,而2006年的毕业生还没有被社会“消化吸收”完,就业压力大,已经延伸到包括高级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中国软件协会副会长华平澜就对记者说,“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样的前提下,大学毕业生要进入软件行业,基本上都要经过再培训过程。”

事实上,IT职业培训的供需两旺的局面已经形成,而这一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正是IT高等教育和IT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

调查表明,2005、2006年连续两年多个省份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都存在一定的“注水”,而多个第三方公布的调研结果则表明,有些地区大学生就业率已经低于50%。就业的压力,不仅落在正在毕业的学生身上,也落在“早就毕业”的人身上。

而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业已催生出庞大的新市场:社会人才职业培训。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各式的IT培训机构,花费数千甚至上万的钱用于就业培训,而一些原本不具备培训资质的机构和个人,也开始“浑水摸鱼”,打着IT培训的招牌四处招生。

“2006年各省公布的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并不能反映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说大学生就业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境地,一点也不过分,这是去年我们就业时的真实情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非IT专业2006年毕业生王政告诉记者。

经过9个月的职业培训,王政目前在位于北京世宁大厦内的某公司任软件工程师。“主要工作是查BUG。”他告诉记者,由于该公司从诺基亚接了一些外包的手机测试合同,所以最近招聘了一些手机方面的软件工程师,“这份工作做完,有了工作经验,下一份工作就好找一些了。”他说。

在王政看来,只有亲身经历不断找工作、不断碰壁、职能培训、找到工作这样一个长时间煎熬,才能够体会“社会IT职业培训”市场中大浪淘沙的含义。

制造还是培训

从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IT培训机构已经出现分化:一部分急功近利,关注点就是从教育培训市场、从学员身上圈钱;另一部分则从长远发展打算,注重将学员进行实用性培训,真正供应给企业好的人才。

东方标准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CEO吴雷认为,东方标准属于后者,并且拿出一系列数据作为证明:拥有数万小时的课程内容专利,以及在学生总数并不庞大(3000~5000余人)的前提下,设置了18个细分专业和课程,完全能够满足IT培训市场的各方面需求,同时也为对IT培训有需求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他也承认,如此庞大而细分的课程,也对公司运营带来不少的挑战。

一些培训机构采用“大规模、批量化”方式进行软件工程师的制造,“仅仅是课程的专项技能培训,只是比高等IT教育向前跨了半步,根本无法达到软件厂商的人才应用需求。” 华平澜认为,在学校看来,需要的合作方能够提供完全合乎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机制,甚至于,培训机构能够将企业软件开发和高等IT教育的断层衔接起来。但是很显然,目前很多培训机构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甚至于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软件公司的需求,主动开发‘学以致用’的课程,并且提供直接的实习机会,才是完整的教育程序。”计世资讯副总经理、高级分析师郭海涛向记者表示,“当前诸多培训机构还仅仅停留在‘找学生、找老师、找课堂’的初级阶段,没有具体的供需分析、课程设置的科学程度也不可知。”

他认为,和大多数培训机构旨在挣钱不同,少数的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对自己在IT产业内的位置和作用做出规划,甚至已经有所动作,和企业需求绑定。“这才是IT培训很重要的方向。”郭海涛说。

人才渠道如何打通

“社会人才培训的难点,在于供需无法平衡,既然这个症结已经明显,那么解决方式也应当从此入手。”华平澜说。

其实,解决供需平衡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人才培训的目标设定上,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基础。只是目前,很多的培训机构或者“无暇顾及”,或者因为担心成本上的上升,而不想考虑。例如,一些大型培训机构的大部分的培训课程,撰写、授课仍然是来自高校老师,这些教师根本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既不了解、也不关心企业需求,学员毕业之后,又怎么能够了解企业的软件开发需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如此对记者说。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两三家培训机构开始从单纯的培训结构向“人才服务机构”转型。除了培训之外,也向企业提供人才服务,类似于猎头。东方标准也有猎头服务,只是更多偏向于技术人才的寻找,或者毕业学员的推荐,具体则是按照专业进行划分、人才跟踪。

据了解,国内已有数家软件培训机构在做类似的事情,只是具体的操作模式有些差异。“大家一起做,才能够将这个市场做起来,打通高等学校人才和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阻塞,使得所学成为所用。”吴雷表示,除了东方标准,CSTP也开始向学员提供实习机会。CSTP和东方标准是国内起步较早的两家培训结构。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IT;信息产业;前景;发展

1什么是IT

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Information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1)传感技术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2)通信技术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3)计算机技术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在21世纪已成为各行业的公用技术,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信息的信赖。物质、能量、信息三方面构成系统,而信息是所有系统必备的要素。并不是电脑出现之后才有信息,我们能感觉到事物的存在,或想象出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由于有信息作用于我们,大千世界有不可枚举的各种原始的或隐藏信息,正是因为这些信息类型存在差别,我们才得以用感官来区分不同的物质。数字化是我们现实世界走向统一的、完成自动化的根本途径。信息化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改变我们的思想和处世哲学。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从信息上看,都是信息的产生、储存、传输、转换、处理、运算、更新、替换与交换的系统工程。能够顺利完成这个过程的手段就是信息流控制程序。真正能做到“自动化”的,只能依赖于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系统(软硬兼施的工程)。“数字化”是一种“自然趋势”,没有国界或“民族性”。不管谁发明它们,数字化规律性为科学所用,经过半个世纪的人类努力,它已经形成了“标准和轨道”,如同人的“手”是十个手指,用手我们可以创造世界,信息化也就是“全球化”。数字化对大众的好处,已是不言自明,它消除了信息、财富和身份面前的不平等,网络通信、远程教学、程序工具都给以均等的参与或创造的权利。一种平民化的文化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正“姗姗而来”。导入IT是一个什么过程?从IT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来看,谁都不能将其居为己有,可是当我们走进这座IT城堡时,发现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历史悠久的王国,这里的法律、城区、街道、交通和行政管理体制早已存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地复制着这个“城堡”中的东西,我们也发现了一种自由的空间——“自定义”方式,但前后突围的空间有限,且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用已有工具进行工作。每隔几年,这个城堡都有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工具推出,新的产品中,又增加了一些陌生的成份。IT人和应用IT的人,都在乐此不疲地跟着“时尚”潮流奔腾。这就是说,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向西方IT的软、硬公司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迅速裁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支配的资本或资产数量会急骤上升,对复合型、高学历、白领人才的需求会逐年提高。如果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面临如此的“数字化”,将面对严重人才短缺和人口过剩的问题。但“数字化”是不可回避的,文明层次上,它会提高生产效率;从利润上吃掉对手;军事上,意味着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2什么是IT产业

IT这个名词,简要地说就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凡处理或者应用到信息技术的产业,诸如银行,咨询,医院,出版,制造,影视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依赖于信息和信息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因特网和其他各种来连接上述所有的东西的网络环境当然还有从事设计,维护,支持和管理的人员共同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IT产业。中国生产的IT产品或服务占世界IT产品或服务的比重占绝对或主导地位,可称中国为IT的“世界工厂”。中国生产的IT产品或服务,出口到世界各国的数量或价值占世界各国IT业出口总量或总额的比例占绝对或主导优势,则可称中国为IT“世界工厂”。

3IT行业的现状

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岁末年初,前程无忧网()等国内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纷纷针对2006年人才市场现状“求职指数”。昨日,记者从前程无忧网站获悉,2006年,在这些专业招聘网站登记的有效职位中,IT职位需求量最大,IT业就业前景令人看好。

(1)IT人才荣登需求第一。

在这些需求职位中,IT职位需求量最大。专业网站上全年新增职位排名靠前的大多为计算机信息服务行业,占总量近30%。除了需求量大,IT人才的“薪情”也在节节上涨,高级IT人才的年薪都在6万以上,有的甚至超过年薪10万。据专家称,根据以往经验,2006年的人才供求走势还会延续,因此预计IT人才未来的就业形势不错。

(2)四类IT人才最缺乏。

据“无忧指数”显示,IT人才中最缺乏的是软件人才、实用技能型网络人才、系统集成工程师、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人才。

①IT行业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是从2004年5月1日到2005年1月18日通过互联网收集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北京(26%)、上海(17%)、深圳(6%)、广州(5%)以及天津等城市。统计结果显示,IT业(包括电子、微电子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通讯、电信业和计算机业)的平均年薪为48337元。

从具体职位看,IT业各职位的年薪均值同样颇具领先优势,属高薪行业。以项目管理职位为例,IT业年薪均值比总体年薪均值高出了27.72%;工厂管理职位则高出了23.48%。上海、深圳、北京是IT高薪城市。其中上海IT业薪水水平最高,年薪均值达到了58907元,深圳紧随其后,为58886元,北京第三,为55608元。接着依次为杭州、成都、南京、广州、苏州等地。

②技术、管理高薪对垒项目管理收入最高。

在IT业的各主要职位年薪排名中,技术、管理类职位高薪对垒,其中项目管理最高,其次是经营管理类和研发类。

4IT行业的发展前景

1999年中国IT市场总额为110亿美元。上海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IT市场,1999年占整个中国IT市场的26.1%。财务软件和电信市场是中国IT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1999年此两方面的市场总额占到中国IT市场总额的半数以上。IDC公司预测,1999年到2004年,中国IT市场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5.7%。目前,计算机硬件依然是IT业的热点,但软件服务的市场份额呈增加趋势。电子商务尚在拓展市场阶段,尚未取代传统的行销渠道,此外,其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000年上半年中国IT市场的热点是:西部大开发意味着IT业的巨大商机;加入WTO后的市场状况留有悬念;与互联网有关的解决方案有增加的势头;网络(局域网和因特网)日渐流行。下半年增长速度会更快;ASP和WAP、宽带都是市场的新焦点。

因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IT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在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IT技能培训企业的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篇6

他,是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CIO——黄嘉粤。

时近岁末,趁着他前往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下简称“天相投顾”)子公司办事的“空当”,与他就地约定了采访时间。

初次见面,眼前这位圆脸、架着副半框眼镜,体型微胖的人,站在办公室门前,一脸热忱,毫无架子,一扫我对IT人内向、寡言的惯有印象,也竟很难将其与十多年丰富且厚实的从业履历相联划等。

寒暄间,走进他在子分公司相对简易的办公室,一杯热水已经递到我手中,像是朋友聊天,我们的对话也从调侃他粤式发音的普通话开始了。

CIO角色无需“标签式”预设

在CIO圈,黄嘉粤绝对是个“标签式”人物,这点他毫不否认。

“或许是因为我从制药业到金融业的巨大跨越,或许是因为获评2011年度中国优秀CIO增加的媒体曝光度,”黄嘉粤坦言,“当时的这一跳,的确引来不少业内关注。”

于是,关于CIO跨行转型之难、空降CIO如何获得信任等问题,也常被同业及媒体念及,向他寻求答案。

“这也敦促了我思考,环境变了,以前熟悉的业务流程完全被颠覆,必须面对金融业证券交易开市时间内系统零中断的风控要求。最初的三个月,压力巨大,每天睡眠不足三小时。”黄嘉粤毫不掩饰当初的艰难。

有些痛苦不会成为财富,但对痛苦的思考则让人受益良多。黄嘉粤即是如此。

当我谈及对CIO进行“学究范”、“80后”等标签式归纳,并追问他对CIO角色的定义时,黄嘉粤摇了摇头:“不要为CIO角色贴标签,因为国内能够作为管理者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CIO真是凤毛麟角。CIO需要的不是某种归类,而要能依靠自身经验和能力,利用技术帮助企业提升业务。”

在他眼里,CIO必须技术管理“三七开”。“技术只是工具,管理才是能力体现。”黄嘉粤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差别很大,象牙塔内以对为目的的解题思路在CIO工作岗位上不再适用,因为IT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发性。”

这种能力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经验的积累。黄嘉粤坦言:“我的知识多来源于实践。”

行动的巨人

抛弃对传统行业的熟络,像个“新人”步入金融业。做出这种选择,黄嘉粤胆识过人。

而在刚毕业不久时,时任中国医药(集团)广州公司电脑室负责人的他,主动请缨“下基层”的举动更令人费解。

只因一句话:“系统软件设计的关键点是必须熟悉业务全流程。”领导一拍板,黄嘉粤直接站到了业务第一线,两年时间内,从采购、销售、仓库,到开票、结算、客户服务,当时的所有业务环节,他都直接参与其中。实践期结束,他回到信息岗位,公司业务管理系统的初步架构已了然于胸。

我好奇,在多年制药业信息化从业历程中,就没碰上棘手问题?当然会有,这段回忆来自他在中国药材公司的项目经历,黄嘉粤毫不避讳:“公司的药材都是原料,以贵细、大料两类药材为例,一方面受天气、温湿度等储存条件影响,运输前后的轻重会有差异,势必牵涉库耗、途耗的计量;另一方面两者的单位基准不同,贵细以克计,大料论吨,单位换算也增加了业务系统设计的复杂性。经过两三年的系统设计、测试、调适、部署、实施,终于解决了药材流通业务中一些关键问题。”

行业跨越,身份转变,但黄嘉粤自己上手干的习惯还在。

在天相投顾,他曾连续三天,在机房与员工共同奋斗,解决问题;每次系统升级,他必到前端部门,亲自实践。用他的话来说,“做过之后,感觉不同,尤其是系统,与时俱进、不断升级。若不动手,多次升级之后,可能你的判断还停留在之前,那会有问题。”

这种实践模式也被他推行至天相投顾,黄嘉粤对信息部部门经理、主任的要求是“通吃”业务——必须把公司具体业务都干一遍,并且一定周期内操练一次。

在我看来,这或许就是弥久常新的根本。

“你还挺爱给自己找事。”我笑言。黄嘉粤正色道:“CIO可不能光是苦干,还得能言善道,不然真的很糟糕。”

沟通不行 事倍功半

“因为技术再怎么做,如果你表达不出来,没人知道,就没法把IT思想宣贯下去。”他说。

尤其是在IT制度严苛、系统复杂度高的金融行业,要按期顺利推进信息化项目,让业务部改变原有工作习惯,适应新系统的工作方式。这一过程就像一场革命,但又不能用革命的方式推广信息系统。

“无论是产品还是新事物,都有用户接受度,强压会逆反。并且人有惰性,习惯的方式不愿轻易改变,对系统的使用也是。”黄嘉粤分析,“我的方法有两个要点:一是舆论宣传,二是做群众基础。”

“这就好像做媒体,项目推行前半年,我会通过内训、宣传等方式,让上到公司领导,下到基层员工都了解并开始关注即将上线的新系统。同时,对于新系统涉及的业务部门,我会主动去与部门经理沟通,可以从新系统带来的优势入手,让其认可项目可预期的成果和价值。有了部门经理的赞成,项目申报成功的机率更高,在培训、测试和部署时,也会得到业务方的支持。”他娓娓道来:“在企业内推广IT系统往往是个难点,甚至会影响IT系统建设的成败。必须提前沟通,循序渐进,从一些局部让大家习惯使用新系统,继而逐步扩大系统使用的方面和范围。”

再优秀的CIO也会偶尔出现沟通失误。“关键是CIO必须与IT部门成员、与业务部门拥有共同语言,寻找共同价值点。”黄嘉粤补充道。

但在IT价值衡量方面,很多信息化管理者也是一筹莫展。

即便是应用数学专业的黄嘉粤,也直呼IT价值量化难。“销售部的工作成绩一目了然,只看几个数字:全年销售额、成本、毛利、利润,不用复杂的公式运算就能判断销售部全年的贡献值。而信息部的工作必须局部量化,关注全年故障率、发生故障事件数、解决故障事件数,以及响应时长之外,我更关注IT如何改善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

“但成果的量化统计很难。需要不断收集、归类和总结系统升级前后、不同阶段的业务流转时长,在进行跟踪、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对比,这些直观的对比结果,也会让业务部门认可信息部,让其了解每年对IT人力的使用情况,以及需要IT部协助解决的故障数量,让他意识到缺IT不可。”也许是不止一次地思考过,他回答这一题简明、清晰。

师生谊与兄弟情

采访中,感受到CIO承担的角色之多。那么,怎样的人才能成为CIO?

“杂家。CIO就该是复合型人才。”略经思索,黄嘉粤回答我。

在黄嘉粤的理解中,CIO必须是经验和能力的结合体,通过对业务内容和流程的熟悉、理解,积累经验,依靠提高组织沟通、团队建设本领,提升能力。

“团队需要新晋人才,但每次面试,都让我纠结。”黄嘉粤感叹90后跳槽频密、不靠谱,透着几分师长的无奈。

“北京生存压力大,应聘者关心薪酬,无可厚非。但我个人排斥员工相互间工资的攀比。我会通过合同来约束员工骑驴找马的心理,希望员工能够在一家公司做满两至三年。”他解释道,“其实这对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益,我会让他们知道他的目标、下一步的晋升岗位,需要学习和补充的业务方向等。”

对IT团队的培养、建设,必须从招聘开始。这是黄嘉粤的观点。

在部门员工面前,他像老师,却不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观念的影响。手把手教,将所学分段式拆分,教给不同业务岗的员工。

正像他在微博中的自我描述:“90后的敏捷,80后的创新,70后的经验,60后的思维。生活就是要不断地勇敢创新!”。敏捷居首,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直面挑战。

“我希望他们不仅止于自身专业领域,要多学一些、多懂一点,做ORCALE的也得学点AIX,做硬件的,也应学习软件知识,每个人都应成为多面手。”黄家粤对其IT团队发展有着自己的执着。

在他眼里,IT人员年轻时多吃苦,有理财观,并能踏踏实实学好基础,日后便能获得更多。

当问及他与IT部门员工是怎样的关系时,他回答:“像是兄弟。”用黄嘉粤自己的话来说:“8小时内,我会有一说一,8小时外,我跟他们打成一片。”

“我认为,”他神色坚定,“CIO虽是管理者,要不断探索并实现自身价值,但在这一过程中,CIO个人成功的前提,必须要让你的团队成功。”

这,就是黄嘉粤奉行的IT团队组织管理哲学。

成功IT人士的习惯

在黄嘉粤的办公室内,临桌的白板上总或多或少地呈现着几幅流程图。这是他习惯的工作方法,无论遇上系统问题还是开发难点,他总习惯性地在白板上列出系统相关的人和事,明确不同部门间衔接的单据和数据类型。

业务流程结构逐渐清晰的过程,原来纠结的节点消失了,问题也迎刃而解。

基于这种方法,当一个故障问题或系统需求摆在眼前时,黄嘉粤会首先思考,这些系统涉及公司内部的哪些人、流程和数据,涉及哪些外部单位及相关部门的人与事,然后再做详细的业务流程梳理。通过流程梳理,每个环节、每一步数据源都很明确。

现在,这种思考方式也被他宣贯至天相投顾IT部。“我会要求员工针对自己每天的工作画出流程图,明确业务流程上存在哪些单据类型、哪些数据源之后,员工也会自发地敦促前一个业务节点提交信息。”

通过流程图工作法,黄嘉粤能“预测不可预测之事”,这样的思考方法,也是成功的IT人必须养成的习惯。

CIO如何成功“跳”与“转”?

问:当CIO准备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陌生行业,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怎样做到完美的转身?面对一个陌生行业,会有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具备哪些条件,才是CIO考虑跳与不跳的底线?

答:这是很多CIO关心的问题。CIO的工作主要是在公司经营战略上制定IT战略和具体实施计划,所以需要CIO首先积累几方面知识,一是组织能力,二是沟通能力,三是技术能力。对于各个行业,其实IT的工作都是类同的,所以把自身工作做好,就能做好积累。

对于陌生行业,首先要融入团队,与高管团队融合;然后就是熟悉这个行业,包括了解自身企业、竞争对手企业、国家相关政策等。决定跳与不跳,其实真是一个很难的决定,因为要离开一个熟悉的行业和环境,需要很大的决心,决定了,就必须义无反顾向前冲!

对于选择企业,我遵从两个原则:第一,这个企业的历史和发展前景;第二,这个企业是否能让我有更大发展空间。

问:在实际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转不好、不适应,会“死”的很快。忽然到另外一个企业重打地基,这种落差感会很大。在转型过程中,您更多关注的是什么?

答:转型好与不好,其实重点在于是否融入了团队,是否与老板的思想一致,有些老板希望CIO助其更好地建设IT项目,有些老板是想CIO给企业带来创新,所以一定要搞清楚老板的想法。这样在与高管、中层干部接触时,才能统一思想。

其实,每个CIO都想要一个好的发展平台,但这一切都需要CIO自己去创造,需要自己去熟悉。要让其他高管服你,你就要熟悉业务,“IT一定要以业务为导向”,这也是我一贯的宗旨,不熟悉业务,很难说服别人。自己的空间也就仅限于IT范畴了,路子只会越走越窄。

问:金融信息化和医药制造业信息化,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您为何选择金融行业作为跳槽的目标平台?最初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金融行业和建筑行业其实我是一直看好其未来发展潜力的行业,但在开始与猎头接触时,我其实还是很保守的,倾向选择传统医药制造业,毕竟自己很熟悉业务流程,熟悉IT环境以及供应商;但是我确实希望自己能在年轻的时候,尝试未接触过的行业,实现自我创新。作为CIO,如果自己都不敢创新,何谈给企业带来创新。

在接触、了解金融行业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金融IT讲求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它“秒秒都是金”。尽管压力很大,但是转型的过程,确实挑战了自己,升华了自己。

问:IT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中层管理者,如何快速进入公司高管层或决策层?如何通过跳槽实现由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到高层管理者的跃变?

答:很多IT经理在企业中都是中层管理者,在本单位提升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编制问题;可以通过跳槽来实现,但一定要做出对的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不要为提升而提升。

再补充一点,IT经理应该尽可能让老板认知你,让老板意识到你不单纯是一个IT经理,你是能为企业业务带来发展机会的人,这样才能有提升空间。IT经理必须要熟悉业务,要在企业中比任何人都熟悉业务。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篇7

而时下的软件测试人才职场正面临着粥多僧少的尴尬局面。业内专家表示,软件测试行业已经显现出实际需求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几乎所有的IT企业在软件产品前都需要大量的质量监控工作。2005年4月,权威专业人才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的最新一期的IT职场人气排行榜显示:IT人才仍然是企业需求量最大的人群,其中软件测试工程师、高级程序员、产品项目经理位列“三甲”,成为IT就业市场最新风向标。越来越多的国内IT企业逐渐认识到测试环节在软件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软件测试工程师也成为IT就业的新亮点,正处于地位高、待遇高的“双高”地位。

在软件业发达国家,软件测试早已成为软件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软件开发周期中占很大的比例。一般说来,以IE4.0为例,代码开发时间为6个月,而稳定程序花去了8个月的时间。从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来看,测试和修改花去的时间要占总投入量的60%以上。对于一些要求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的软件,测试的费用甚至相当于开发设计总费用的3倍以上。

IDC在2004年的软件质量管理调研报告中指出,由于商业环境和软件产品的日益复杂,质量管理软件的市场需求将会逐渐增强,预计到2008年,该领域市场全球销售额将达到13.39亿美元(2003年市场销售额为6.59亿美元)。EIU(英国经济学家商情组织)2004年底公布的调研结果也显示,在亚太、欧洲和中东地区的21个国家中,有86%的被调查者(调查对象为高级IT经理、IT经理、CIO 、IT主管和技术主管)认为他们使用的应用软件过于复杂,其中,60%的澳大利亚被调查者认为复杂的应用软件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另外,在其对2005年IT投入领域的调查中,47%的被访者表示要重视应用管理,41%的被访者表示要加强IT 管控,38%的被访者表示要提高应用软件的测试与实施。

美国Mercury公司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测试公司,测试工作根据相应的软件要求并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提供有效的测试报告。这种为电信、航天、政府等重要部门和领域的软件进行安全性的第三方测试,拥有着良好的市场,如今Mercury公司占据着软件测试市场的半壁江山。

然而,国内软件业因为对软件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认识比较晚,所以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软件测试人员的需求供应链,据《中国教育报》称,我国目前软件从业人员缺口有40万人,并且在未来5到10年中,我国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量还将继续增大,即使按照软件开发工程师与测试工程师1:1的岗位比例来计算,未来几年我国对于软件测试人员的需求也有数十万之众。软件测试人员的“供远小于求”的现实问题正影响着我国软件业的健康发展。

那么,什么是软件测试呢?软件测试工程师平时的工作都有哪些?软件测试并不是简单地对开发出来的软件查漏补缺,而是一项需要具备较强专业技术的工作。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测试工程师要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进行测试,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保软件的质量。

众所周知,软件,特别是像Windows这类的大软件,是大量的源代码组成的,一套成熟的ERP产品也有数百万行源代码,而每一行源代码都可能影响到程序的其他部分,并且每个部分之间又可能相互影响。可能一个小小的疏漏或者错误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2003年9月1日,澳大利亚电信公司(Telstra)移动网络上的一个主要软件出现故障,造成了大量的电话串线以及语音邮件服务器的错误联接,使成千上万的用户受到了影响。2004年的全球数百万的电脑系统崩溃,就是由“冲击波”和“振荡波”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小小的漏洞所造成的。除此之外,软件产品的不确定性因素过多,如: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设计的不可预测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雅虎中国品质保证部经理鲍海燕认为,软件测试工程师首先必须具有电子、电机类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第二,还应有三年以上的实际操作经验,这也是对软件测试负责任的表现。第三,软件的使用者千差万别,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要求软件测试工程师需要具有一些逆向思维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软件测试工程师最基本的素质。第四,要有一种穷追到底的精神。第五,善于沟通,软件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搞好关系,这对于提高整个软件项目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第六,软件测试技术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做一些提高和改进,作为一名优秀的测试人员要善于利用书籍、网站、论坛、同事间交流等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软件测试水平。第七,当软件测试人员发现软件中存在缺陷的时候,往往要书写缺陷报告,作为一名优秀的测试人员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篇8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团购网站良莠不齐,在激烈的竞争中,弄虚作假的团购行为层出不穷,引起了用户的质疑。

团购网站也要信息化

艾瑞咨询分析师苏会燕表示,团购实现了线下本地化生活服务和线上网络购买的结合。而如何将本地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以及如何吸引线上消费者购买服务后到线下去消费,IT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数据积累和产品改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是美团网CEO王兴眼中团购网站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技术基础和IT系统的夯实已经成为美团网2012年的工作重点。

“因为中国从事服务业的商家数量庞大,每天新上线的团购单销量又处于实时变动中,而且服务业本身还有许多细节,如果没有IT系统作为支撑,很难计算这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和时间,而且效果也不那么理想。”王兴解释,“电脑犯错的机会比人少。只要程序正确,IT系统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可靠。”

织布机的发明是迈向大工业时代的一个重要节点。王兴用织布机来形容IT系统:建立高效的IT系统就像用织布机来取代手工织布一样,它为团购业务带来的优势会很显著,而且持久。所以,技术实力将成为团购网站好坏的关键指标。

清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亚男的观点与王兴不谋而合。张亚男认为,团购行业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进行精细化运作,如何让投入和产出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这其中包括各种指标的量化,如重复购买率、订单转化率、销售额增长率,乃至电子支付比率等。如果没有技术支撑,这些指标就无法量化,也就无法提高投入产出比。

将系统与服务提升联系起来

商家在与团购网站合作时的体验,会直接影响到商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如果团购网站在商家最重视的结款环节上提供直观、方便的操作系统,会大大降低商家对收款的顾虑。此外,团购网站也应该设立专门为商家提供支持的服务部门,以随时为商家解决在互联网操作上遇到的问题,提高商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效率。

在坚持技术驱动的理念下,美团网技术部在去年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就是研发一套后台支持。该系统涵盖了从前期与商家进行沟通、对商家审核、编辑商品信息、商品上线,到后期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服务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流程。据了解,这套后台系统的各种指标总计达200多项。

这套系统针对商户服务的功能包括验证美团券、查看消费者评价、查看合作项目,以及实现与团购网站的结算等。商家通过该系统能够随时了解实际接待的用户数量和销售情况。每当完成销售量的15%或活动期达到半个月时,系统会自动与商家进行结款。据了解,目前美团网是唯一采用该结算方式的团购网站。通过这套自动结款系统,美团网以最少的财务人员实现了最快的回款速度,极大提升了商家满意度。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篇9

当山东老家分店数达到7家的时候,尹江波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一天巡视一家餐厅,一周下来7家餐厅刚好巡视完,而且每天都要面对不同餐厅的不同问题。而且,他一直想把这个餐饮品牌继续做大,于是就从老家青岛搬来了干过IT行业的妻舅赵勇强。

“我是2006年8月15日过来的。”此前,赵勇强已在ERP软件行业浸淫15年,他形容自己是“被餐饮”了。空降为山东老家总裁的赵勇强,实施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先是成立总公司广州市食尚国味饮食管理有限公司,以此作为山东老家的“总指挥部”,把店长“诸侯”手中的大部分权限收归总部。然后在总部成立楼面服务中心、物业中心、采供中心、厨务中心、运营拓展中心等各个事业部门,并配置职业经理人,直接管理各分店的业务模块。这样的思路很简单:将每个业务模块做到标准化,山东老家继续稳步扩张才具备可能性。

IT式思维

在这些标准化的背后,山东老家提出“一手拿鼠标,一手拿炒瓢”的口号,布局从采供到点餐的信息系统,以IT式思维管理中式餐饮。具体而言,信息化体现在库存和物流配送系统、点餐系统、远程视频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为了把IT系统顺利执行,赵勇强为分店经理级别以上的员工配置笔记本电脑,开培训班轮番为之做培训。

“传统行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创新,既要有效率,也要有效益。我们的IT模式是基于应用,把IT的技术、管理模式和传统的餐饮行业结合,充分利用IT新技术对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现在我们已经有将近20项IT系统的应用。”赵勇强介绍,比如IT系统中的采购功能,把原来的人工记账和对供应商的评价进行系统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美易无线点菜系统是为山东老家度身订做的;会员管理系统会在会员生日当天自动发出问候,同时还定期对几万名会员信息—“今天山东的新鲜大枣又空运到了,可凭会员卡到分店领取”。

“在我没来之前,山东老家的创始人已经做了一些基本的IT应用。我过来以后,就把这种应用加速和扩大了。”在赵勇强看来,对一向随意的餐饮业而言,信息化规章化是企业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走向。如今山东老家的IT化专业程度甚至不亚于一些IT企业。截止2011年年底,山东老家在广东、山东、福建等地建有30家门店,其中包括4个合作店,且所有门店都实现IT化管理,包括仓储、财务、营业计划、采购等信息。另外,还可以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

中央厨房

在运营过程中,山东老家也曾遇到餐饮行业的一个普遍性难题:厨师差异带来的同一个菜式口味不尽相同,如何做到快餐连锁那般“一个味儿”?山东老家能够让菜肴保持口味一致的秘诀在于中央厨房的设立。“我们的腐竹、豆腐、豆芽,就是中央厨房生产的。”赵勇强介绍,目前在广州、东莞运转的两个中央厨房,已经具备为珠三角地区分店提供多数菜式的半成品的能力。其中,山东老家在广州拥有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中央厨房,每天向市内十多间分店提供餐料,包括蔬菜、豆制品、烧腊等等,每间分店的厨房,其实只是一个最后的加工场所,只负责小炒、调味等工序。

it工程师半年工作总结篇10

罢工不如辞职,你已懒得辞职;

拼命不如拼爹,你已懒得拼命;

你也懒得结婚,

你甚至懒得说话,

你甚至懒得起床……

是什么让你变得如此麻木?

如果绝望都无法让你绝望,

如果悲伤都无法让你悲伤,

那么你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是因为压力。压力就像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一场比永远还要远的长跑。它摧毁你的精神,使你沮丧或者暴躁,无助或者颓废,伤人或者自毁。

对于IT企业各阶层的员工而言,压力那么多,而主观感受的快乐却那么少。满怀激情地走出校园,就被湮没在“蚁族”群中,成为挣扎底层的“蚁民”(见本报第9期《逃离蚁族》); 在城市中刚刚立足,卖PC为生,成为自轻自贱的“P民”(见本报第19期《P民这口饭》); 跻身白领,在多年疲于奔命的奋斗中,成为自我迷失的公司人,我们称之为“公民”。

IT公司的“公民”已经成为高危人群――《计算机世界》在对包括微软、英特尔、戴尔、百度、金山、浪潮等20余家公司的293位员工的调查中发现: 公司白领层普遍充满了职业枯竭感; 暴躁、沮丧等负面情绪弥漫; 由于长期的工作重压使得他们正经受着失眠、头疼等生理疼痛的折磨; 有些个体还表现出诸如“暴食”、“暴走”等极端行为。

他们说,“即使睡眠充足我还是感到工作特别累”; “我容易在小事上发脾气、烦躁、缺乏耐心”; “我很想从当前这种持续不断的精力消耗中解脱出来”; “我常常感到身体不适”; “工作使我对别人的需求变得麻木不仁”; “我感到有些健忘”; “我觉得自己很容易抱怨自己的工作”; “我之所以去上班是迫不得已”……

高压力不仅给他们带来生理疼痛,更带来心理问题――57%的“公民”最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缓解工作压力”; 50.6%是“调适自己的心理健康”; 31.7%是调适人际关系; 31.7%是解决家庭压力。超过50%的人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心理机构的辅导和治疗。

人有病,天知否?

什么都懒得做

6月11日上午11点,北京东直门银座。坐在记者面前的肖莉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销售总监。尽管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日子,肖莉还是很精心地修饰自己,藏饰的耳环和项链使她别有一番风韵。

肖莉自信很会控制自己,“不要为难自己”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她酷爱越野,七次自驾车进藏。她的生活似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和刺激。下个月,她的自驾车目的地是可可西里。

访谈中,肖莉一直双手扶肩,把自己瘦弱的身体窝在沙发里。你很难想像,如此孱弱的身体能支撑她一次又一次的彪悍旅程。

“我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就要放弃很多东西!” 肖莉说。

比如结婚。她相信爱情,只是这个37岁的“剩女”,懒得结婚。

6月13日上午10点 ,北京知春路。 “你知道什么是炮灰团吗?我现在就是白领炮灰团。”高华有些无可奈何地说。“炮灰团”出自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是一群溃败的散兵游勇,他们是没有选择的人,高华说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高华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在一家软件外包公司做工程师,去年刚刚结婚,每个月要还3000元的房贷。刚毕业时的高华对“工程师”这个字眼充满了崇拜和敬意。逐渐地,高华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IT“民工”。软件外包公司经常会在项目交付阶段集中赶进度,高华就和同事们被关到宿舍集中“闭关”,多则一个月,少则一个星期,“我们不洗澡,不刮胡子,每天早上有人叫我们起床,睁开眼就开始编程,一直写到凌晨一两点,然后倒头就睡,一日三餐都有专人送上来。”

这种机械性的编程和流水线的工人没有什么区别,理想越美好,现实越残酷。“拼命不如拼爹。”高华说,“一想起刚毕业时热血沸腾地要献身IT事业的样子,就觉得很可笑。”如今,高华只能在公司熬资历。“等熬到5年以上,就能混个月薪5000元~8000元; 做了初级主管,可能拿到1万元以上。”

25岁的高华,已经懒得拼命。

6月18日下午2点,上海五角场。每天上班都要面对一堆代码,周而复始15年,这就是某IT公司技术主管韩旭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工作中无法找到乐趣,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像我这样的人也就只能混到这样了。我也想过跳槽、创业,但是我老了,跳不动了。”30出头的韩旭显得暮气沉沉,他说他现在喜欢上了养花,摆弄那些花花草草比编代码有意思多了。

IT行业有一种“35岁危机”现象。据统计,有70%的人表示35岁后不再从事IT行业,于是就有了IT“35岁临界点”之说。35岁的IT人员常常要面临一个转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开始跟不上新员工,除了少部分能进入管理层的员工,大部分人都要考虑转行问题,但是在这个年龄重新再来,很多人又没有勇气,于是,“上不能上,退不能退”,“35岁危机”由此产生。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韩旭也曾经冲动过。但是,工作的枯燥磨平了他的热情,这个刚刚35岁的技术天才,甚至连槽也懒得跳。

懒得跳槽、懒得拼命、懒得辞职、懒得结婚……IT公司白领中那种深深的职业倦怠感和枯竭感让我们感到惊讶。

根据《计算机世界》对293名IT“公民”的调查,21%的人认为“我之所以去上班是迫不得已”; 而在对“我很想从当前那种持续不断的精力消耗中解脱出来”一项的调查中,有18.7%的受访者选择“经常是”,选择“有时候”的比例也达25.7%。

IT“公民”的消极怠工情绪已不容忽视。这些表面风光的IT白领,大都有着良好的修养和极高的个人期望,尽管他们不会选择富士康蓝领工人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但是,在长期的高压环境下,他们正在变得懈怠、委曲求全,用疲惫不堪的周末应对疲惫不堪的工作。

高压下的高危人群

“这是一个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熊汉忠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熊汉忠曾为很多知名的企业做员工压力管理培训,但在一次“压力”联想中,竟然有IT人员想到“崩溃”甚至“死亡”,令他印象深刻甚至担忧,因为“这一症状在其他行业并不多见”。同样,在绘画测验中,IT人员会从“红色”直接联想到“鲜血”以及“暴力”。这些心理投射出的消极反映是来自这个人群心底的呼声―我们已在崩溃的边缘!

IT公司白领阶层往往被打上高学历、高素质、高智商的标记,他们的失落和潜藏的恐慌往往被繁忙而有序的工作所掩埋; 他们经得起熬夜摧残、经得起加班蹂躏,但是一道简单的压力测试题,却让他们暴露出最脆弱的内心。

这些都是源于压力。压力就像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像一场比永远还要远的长跑。它摧毁你的精神,使你沮丧或者暴躁,无助或者颓废, 伤人或者自毁。

负面情绪弥漫

“我厌烦这种被逼着开发程序的工作,索然无味。”刚毕业的陈峰年轻气盛,然而在一次又一次无聊项目的消磨中,陈峰已经散失了对程序员这份看起来得体的工作的热情。

“编写代码是极费脑筋的事,一旦思路打断就很难续上,必须得一鼓作气地干。”一个小时的采访里,陈峰抽了5支烟,尼古丁对他而言,已经无法刺激神经、提神醒脑以及安抚情绪了,“我上大学那会儿不抽烟,现在不得不抽。”陈峰说。

“不安感是现在这些程序员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能力的成长速度远快于薪水的成长速度,一旦能力成长到一定时候,而薪水却仍旧无法攀升,那么这份工作的吸引力会降低。”做过几年程序员的刘涛,如今已是一家公司老总,经历了创业的10年风雨,他能理解这种心态。

“我只喜欢宅。”陈峰对记者说,他下班后最大的乐趣便是玩游戏,或者看场NBA。“宅”几乎成为IT技术人员共同的生活方式。

韩旭也如此,陪老婆、下厨做菜是他的一大乐趣,相比和同事一起去酒吧聊天,他更喜欢“宅”在家里,从淘宝上搜罗一些小玩意。

《计算机世界》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有28.4%的受访者感觉到“有时候工作使我对他人的需求变得麻木不仁”,而在“我感到与同事、朋友或家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一项中,有29.5%的受访者选择了“有时候”,50%的人则选择“偶尔”。

“完善的社会支持是应对各种压力的有效资源。然而,用真实情感维系关系的越来越少,人与人的联接通过各种利益来维系,这会让人疲于应付,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疏远,这样的社会支持体系显然是不完善的,不足以在需要的时候分担人们的各种压力。”熊汉忠表示,因为工作量和其他现实压力,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的人际关系缺乏足够的连接与真情投入,是IT行业人员的另一特征。

学会享受压力

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汉斯•塞利曾经在其畅销书《压力无烦恼》中这样说: “我不能也不应该消灭我的压力,而仅可以教会自己去享受它。”

在压力管理研究中,缓解压力的第一步是自我认知的重构,这是最重要也最艰难的部分,而在自我认知中,自我肯定是重构自我的基础。IT“公民”是自我认知非常高的群体,高度的自我认知决定了IT“公民”在压力来袭时,多半不会选择极端、悲观的泄愤方式,而是试着和“自己说说话”,试着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

回归自然

2009年,刘涛和一帮朋友花了20多天时间自驾车穿越青藏。在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刘涛每天只能靠服用“百服咛”才能睡得着觉,“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沱沱河的藏民却悠然自得地生活着,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有着‘高原红’,但那又怎么样,放羊、放牛,生活平静得像水一样。”

在的日子里,刘涛每天都能看到虔诚的朝拜者,他们三步一扣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匍匐在地,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圣地拉萨。“这些朝拜者大多衣衫褴褛,可他们却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知道自己执着地向前走。”刘涛深有感慨地说。

一次极偶然的机会,刘涛参观了天葬仪式,那种心灵的震撼令他一辈子难忘。“我没有觉得恐怖,在那种情境下,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人生就是这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命尽头,终要回归自然。”

从青藏线入藏,经由川藏线返京,刘涛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去过了,你就会明白生活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回到北京,我觉得自己就像重新活了一回。”

像刘涛这样通过旅行解压,特别是选择生命极限地区作为旅行目的地的IT“公民”不在少数,在七位深度受访者中,有三位就曾经去过,酷爱越野的肖莉甚至七次进藏,每一次之旅都能给她带来全新的人生感悟。

对话自我

从薇则选择和“自己说说话”,在最困难的人生时期学会重新审视自己。

2002年是从薇人生的低谷,那一年她离婚了,工作面临重大转折,从公关转做销售,人际关系一下子复杂起来。还是在这一年,从薇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从薇都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有好几次,她都觉得自己过不了这一关。

从薇是一个外向型的人,和她说话一点也不觉得累,开启一个话题便会滔滔不绝; 从薇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们这些‘70后’是信仰混乱的一代,读书能帮助我确立自己的人生观。”

这一年,从薇读了一本书《你以为你是谁》,书里列出了500多个人生观的词条,从薇每周都选几个,再淘汰一些上个星期选的词条,一个月后,从薇留下了5个词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健康、富足、仁爱、成长、美丽。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用这5个词来鼓励自己,坚持每个月读一本好书,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坚持游泳。其实,你拥有什么,什么就拥用你。你悲观,绝望的情绪就会始终笼罩着你; 你乐观,再难的人生低谷也会逾越。”从薇用了整整两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现在的她,又拥有了一个美好的婚姻,工作也步入正轨。

和从薇一样,刘涛也通过和“自己说话”的方式来解压,不过,他迷上了太极拳。2005年的时候,刘涛经常出现偏头疼,身体拉响了警报,他不断地寻找锻炼方法,在同事介绍下认识了一位太极拳老师,从此开始了5年的太极拳生涯,这是个养身又养心的运动。

“每天一小时,每周与老师一起练习。”刘涛谈起太极拳时,兴致颇高。“太极的本质讲求生命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非常适合躁动的职场人。太极的精华和瑜伽相似,但现代人都更为注重外型,而忽略了练习过程中的放松和愉快。”5年的坚持,消除了刘涛身上的旧疾和疼痛,坐在记者面前的他气定神闲,充满活力,很难想像他是一个40岁的中年人。

旅行、读书、锻炼,IT“公民”似乎很会解压。

《计算机世界》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在“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一项中,有24.1%的人选择“很符合”,比较符合为34.6%; 在“我对自己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的选择中,很满意的比例为11.2%,较满意则高达49.6%。

“判断解压方式是否科学有两个原则,一是达到自我放松的目的,二是不危害自我、他人和社会。这两个原则看似简单,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熊汉忠说。用过于放纵的生活方式来减压,在IT人群中也并不少见,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用刺激的体验来填补空虚的心情,刺激过后,带来的将是更大的失落。

(文中主要人物均为化名)

评论

谁的错?

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年收入在6~50万元的家庭就是中产人群。按照这个划分,连刚毕业4年的高华都能迈入中产阶层的行列了,IT行业可谓是中产阶层的“集散地”。

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民族的精英群体、国家进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安定团结的和谐因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产阶级被戴上了这样的帽子,并与民族兴亡紧紧挂钩。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中产阶级的现状吧。2009年,克莱斯勒联手中国市场调研公司做了一份《中国中坚力量生存状态调查报告》,调研锁定国家统计局所定义的家庭年收入在6~50万元之间的中产人群。调查结果显示,中坚人群中的34%对未来有担心,26%对未来感到比较担心,甚至非常焦虑。

“有见过我这样的中产阶级吗?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工资的一半奉献给房贷,物价飞涨,工资不涨,十年都买不起一个厕所。”在采访中,一提到“中产阶级”,很多受访者都这样愤愤不平,这些IT白领坚决要与中产阶级划清界线。

更让人忧虑的还是这些IT“公民”的麻木,这些被压力消磨殆尽的IT界的中产阶层,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出普遍的懈怠,缺乏进取心。要知道,这些中产阶层是IT行业的支柱力量,是IT创新力的源泉,一旦他们才思枯竭,IT行业就失去了创新的推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IT“公民”的麻木,可能将导致一个行业的衰竭。

这是谁的错?为什么IT“公民”们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企业为他们提供了怎样的工作环境,又为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做了些什么?当我们忧虑富士康会不会出现第14跳的时候,也请来关心关心这些IT白领吧,失去了他们,IT就将失去未来。

测试: 你有多坚韧?

下面12个项目出现在坚韧性问卷中。评估坚韧性仅仅靠这个简单测验是不够的,不过,这个练习还是可以给你一些关于你有多坚韧的印象。写下你对下列描述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程度。

0=非常不同意,1=有点不同意,2=有点同意,3=非常同意

A. 在工作上尽我所能是很重要的。

B. 有时候,相信命运是我所能做的一切。

C. 我经常醒来的时候就渴望开始一天的计划。

D. 把自己看作自由的人会导致很多挫折和困难。

E. 如果真的出现一些挑战,我愿意牺牲经济上的安全。

F. 当不得不偏离我为自己设定好的日程表或计划时,我会觉得很烦恼。

G. 一个普通市民也会对政治有所影响。

H. 如果没有好的机会,在我的领域中获得成功是很困难的。

I. 我知道为何要做我在工作中所做的事情。

J. 与人们太过亲密会让我有为他们负责的危险。

K. 经历新的环境是我生活中优先考虑的重要事情。

L. 当我无所事事的时候我并不会介意。

计分: 这些问题测量控制、承诺和挑战。有一半问题高分意味着坚韧,而另一半则是低分意味着坚韧。为了计算你的得分,在下面横线对应的位置上填上你的反应。然后用第一条横线上的得分和减去第二条横线上的得分和,把结果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在承诺、控制和挑战上的得分相加就是你的坚韧性总分,写在最底下的横线上。总分在10~18分之间表明你具有坚韧人格; 0~9分为中度的坚韧性; 低于0分为低的坚韧性。

A+G=C+I=E+K=

减去:

B+H=D+J=F+L=

控制+承诺+挑战=

坚韧性总分

(摘自《压力管理策略》Brian Luke Seaward著)

支持调查的IT公司名单

微软中国

英特尔中国

IBM中国

戴尔中国

华为

中软国际

百度

东软集团

浪潮集团

大旗网

搜狐网络

金山软件

奥美公关

蓝色光标

东南融通

宇信易诚

广联达软件

世纪同财科技

北京蓝科泰达科技

网御神州软件

CS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