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3 22:46:36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1

1.大数据优势显著。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主要特征是获取和处理利用大数据的能力较强。这为满足中小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以阿里小微金融为例,电子商务平台商户完成订单交易后,可将企业持续经营状况、销售规模、资金回笼速度以及售后服务评价等信息进行纵向传递,能够帮助阿里金融判断资金需求方的资质和征信状况,并决定其是否能够获得贷款。2.低成本优势突出。互联网融资平台通过大数据优势,降低资金供求双方信息沟通和业务对接成本,在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同时,降低了银企双方的交易成本。随着云存储与云计算能力提高,信息的可获得率与可利用率大大提升,金融机构分析处理大数据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融资个性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通过平台企业数据分析,对资金需求方的资金实力、征信状况和风险定价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主动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类贷款选择,单个企业在互联网模式下的贷款成本降到甚至只有几元。3.便利性优势明显。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微金融创新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系数,为中小企业资金融通提供了经常性的可能,中小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互联网微金融模式、方法、产品创新进程进一步加快,融资便利性更突出。

二、网络融资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及其创新机理

(一)互联网融资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

1.加速企业资金流动。资本充盈率和资金周转率是企业经营的重点,防止资金链断裂,提高资金流动性,改善资金供给结构和配置状况,是实现企业稳定、持续经营的核心所在。互联网条件下,网络平台的直接融资使中小企业摆脱传统融资模式的诸多束缚,使由来已久的资金问题得到较大程度解决,为企业进一步发展释放了活力。2.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互联网融资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财务费用,为成本和费用节约提供了较大空间,也可以为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购进机械设备、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提供资金支撑,进一步改善企业的成本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3.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互联网融资可节约企业融资成本,缩短资金匹配期限,加速了资金周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同时,通过网络融资平台的粘连效应,能进一步扩大中小微企业市场空间、客户群规模、产品广告的影响力,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企业持续稳定经营和生产状况改善。4.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互联网融资便利化使得资金需求方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到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核心层面,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提高各种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效率损失,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科技研发,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实力。根据中小企业协会数据,2013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95.7,比2012年提升了2.4点。其中,东、中、西部指数分别为95.4、99.6、93.2,分别上升2.1、4和1.8个点。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劳动力指数、投入指数、效益指数分别为107.1、105.9、94.6、108.9、101.4、79.4,分别提升3.8、4.3、3.4、1.7、2和3个点,成本和资金指数分别为91.4和95.4,分别下降了1.9和0.3个点。

(二)网络融资创新主要机理

1.制度变迁激活融资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开发创新是经常性的主要金融活动,在金融管制和风险约束收敛范式下,作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微观行为结果的金融管理制度创新成为金融市场内在发展的要求。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微观层次的金融管制创新极易造成信息传递路径曲折,信息扭曲度高,决策反馈敏感度差,使得微观层面的金融制度显得相对滞后,并成为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金融市场内在的金融制度创新需求不可避免。经历变迁的金融管理制度能够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改进提供制度、政策和环境层面创新驱动,具有较强的正向外部性,互联网金融就是典型的新金融创造的自然选择。2.成本选择驱动融资创新。互联网金融创新以来,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和升级,大数据和便利化优势使得金融交易成本加速递减,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互联网融资模式下直接融资比例提高,推动交易成本选择金融制度再创新和管理结构再优化,进一步形成新的金融交易成本节约。3.风险控制倒逼融资创新。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强,内外需求不振,利率和汇率不确定性风险提高,金融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急剧上升,金融风险管理压力增大,防线管控机制倒逼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业务优化,以实现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降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推动民间借贷阳光化运行

加快推进民间借贷管理新机制,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发展,防范和化解新的危机爆发。在互联网金融起步初期,中小微企业发融资困难问题仍未达到有效解决。短期内,做好民间借贷市场管理、避免新危机爆发的有效途径是实行疏堵结合,禁止“一刀切”,大力推动民间借贷阳光化运行,将地下融资变为地上融资。通过政府倡导成立民间借贷中心,对民间借贷实施阳光化监督和管理,可以对地下钱庄和黑市进行有效管理和规制,进一步扩大金融监管半径,提高金融风险预警能力。

(二)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

一是构建以监管主体为主,相关金融、信息、商务等部门为辅的横向合作监管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提高“一行三会”监管合力。二是强化对第三方支付和网络货币的监管责任,重点加强对网络融资平台公司财务状况、资本充盈率、现金流状况等的监管,严格规范融资平台发展基金、保险和理财产品。三是按照中央监管要求,对于银行、证券、信托、担保、理财等主体进行有效监管,重点排查“理财资金池”潜在风险。四是利用人民银行在支付清算、征信体系方面具有监管和信息优势,重点加强对P2P融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众筹融资等网络借贷平台进行监管,推进互联网金融监测和宏观调控,完善反洗钱规则,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

(三)优化和整合地区网络融资资源

一是推广浙江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经验,优化和整合本区域内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和互联网,采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对网络融资参与各方进行信息匹配和信用定价评级。二是实施区域层面融资统筹,搭建银-企、网-企融资直接对接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与银行系统和网络融资平台公司对接,全流程一站式高效对接,引导银行和互联网融资平台公司不断提升网络融资技术服务和后续跟踪服务。三是推动传统贷款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创新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整合银行以及基金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为客户开拓更多的全新贷款渠道。四是实行贷款计划申请预匹配模式。中小企业据实提出融资申请,互联网平台负责接收企业贷款申请,政府对融资双方进行第三方协调沟通,根据企业资金需求规模、经营状况和市场预期进行推荐,帮助企业争取更多融资计划额度。

(四)推广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3

一、互联网金融的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谢平和邹传伟[1] (2012)首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因此可以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者“互联网金融模式”。他们从拉尔瓦斯均衡角度出发,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谱系的概念,互联网金融谱系的两端,一端是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而另一端则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中介情形,介于两端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都是互联网金融。

从金融模式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是把互联网作为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大数据是核心资源,云计算是核心技术。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有着重大的区别,互联网金融对现存的金融体系在理念、标准、商业模式、运行结构、风险定义和风险管控诸多方面都提出全面挑战,是一种“基因变革”,既是传统金融的合作者,也是竞争者,因而也是整个金融结构变革的重要推动者,而金融互联网并不是对金融体系的变革,而是借用互联网手段,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对于金融体系本身的变革力远逊于互联网金融。

2.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对于互联网金融本质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为金融,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

谢平等[2] (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仍是在不确定环境中时间和空间配置,以金融为核心功能,具体表现在:支付清算、资金融通和股权细化、为实现经济资源的转移提供渠道、风险管理、信息提供、解决激励问题。

张晓朴[3] (2014)认为,互联网变革的只是金融的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的营销渠道,银行借助这些媒介从事服务跟银行的传统服务,没有根本区别,也没有消除金融的固有风险;围绕互联网的创新也同样要遵守金融规律,即所有从事金融业的企业都必须把风险控制作为立身之本,互联网企业也不例外。

孙宝文[4] (2014)则认为,互联网金融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平台对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进行创新,依然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支付、投融资、财富管理)发展来的,没有改变金融的核心特征(货币流通、信用、持续效用),但是对金融五要素(对象、方式、机构、市场及制度、调控机制)进行了重塑。

3.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的分类,国内学者也是众说纷纭。

谢平和邹传伟(2012)按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三大支柱上的差异,将照互联网金融形态划分为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或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六种主要类型。

吴晓灵[5] (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电商相结合的结算业务,即第三方支付;二是基于销售信息的小微贷款业务,以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为典型;三是基于支付账户的标准化金融产品销售,如余额宝;四是借贷双方的信息平台,以P2P平台为典型。第一种与货币运动密切相关,也是受到了严格监管的领域,后三种是银行传统业务的拆分和延伸,没有创造存款的功能,只是单纯的吸收存款,目前还没有受到严格监管。

皮天雷和赵铁[6] (2014)依据互联网技术应用程度、受互联网影响深度、信息生产的方式,将其分为三种典型模式:互联网渠道金融、互联网小微金融和纯互联网金融三种。

罗明雄[7]等(2014)将互联网金融分为六大模式,分别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

芮晓武和刘烈宏(2014)从金融功能角度,将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所有网络金融形式,包括严格互联网金融模式和金融互联网泛在形式进行了归类,他还指出,目前国内发展程度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六种:互联网银行(网络银行和网上银行)、网络微贷、P2P贷款、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和互联网理财。网上银行业务层次较低,业务量集中度高,许多功能只是传统银行业务在网上的“翻版”,创新较少。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论

1.互联网金融理论分析框架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框架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首先,大数据、云计算、搜索技术、社交网络、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基础,对未来金融创新带来强劲的推动力。其次,产业融合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声誉理论、长尾理论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体现了产业整合理论所描述的一些重要特征,是一种新金融中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高了金融交易搜索匹配的成功率,互联网金融业态将对未来我国整个金融业的格局产生影响。互联网平台形成了互联网金融“长尾市场”,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对信息、数据、声誉和信用等进行科学计算,可以有效甄别不同个体的信誉水平和声誉状况,减少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最后,金融创新理论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基础。本课题采用他的框架,增添了新的内容。

2.互联网金融对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1)长尾理论

最早由Chris Anderson在2004年的“The Long Tail”一文中提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足够便捷、成本极低时,需求极低的产品形成的众多小市场汇聚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较为准确和完整的含义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技术革新和放松管制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其中,技术革新是内在原因,其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技术路线和消费特征,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成本,带来新的市场空间。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企业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

传统金融关注的是20%的高净值优质客户,而互联网金融关注的是众多在传统金融下得不到满足的“80%”的草根客户,互联网平台上,那些无法在传统金融机构上获得的融资得以实现,因此,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互联网金融活动的长尾基础。互联网以其灵活性、便捷性和可得性等特征,为传统金融行业的“长尾市场”(中小客户群体和小微资金融资需求)寻求突破方式,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和深度。

在中国信贷体系中,所有的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都以企业的申请信息为考核基础决定放贷,申请信息可以划分为硬信息(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比如企业财务状况、抵押资产价值、信用级别等)和软信息(难以证实表达和传递的,例如企业主的素质、品格、技能等人格化特征),虽然小银行比大银行在软信息方面更有优势,而且金融监管部门对此市场定位也有行政要求,但是软信息进行决策的关系型贷款要求银行将更多权力赋予最能获得软信息的信贷人员,但由此却会带来银行内部复杂的委托问题(Berger and Udell,2002),监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强迫的方式却不符合经济学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原则。

(2)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Gurley and Shaw(1956)的研究表明,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信用创造或是在促使储蓄者和贷款者之间的信贷循环上起着关键作用。

金融中介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由于金融活动存在着事前和事后两种信息不对称,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化解风险可能带来的评估成本、监督成本,金融中介的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恰在此有优势。后来的研究表明,金融中介与金融创新具有紧密的联系。

金融中介带来的金融创新,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价格波动和参与者流动,金融创新会带来加剧市场价格的波动甚至崩盘。相反,创新只引起较低水平的波幅,参与者流动表现在新产品的进入能为投资者提供新的转移和分散风险方式和投机工具,同时,也增加了市场供给,对原有资产的价格产生冲击,从而带来原资产投资者退出市场或者是转向创新产品的投资。

(3)金融深化理论

爱德华q肖在1973年提出。他提出:金融机制会促使被抑制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如果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被扭曲,金融抑制会缩小或者压低传统金融部门之外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实际增长率。相反,金融自由化战略则会不断地促进经济发展。他指出,政府放弃对金融经济发展的过度干预,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可以使得金融业能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利率能够有效反映资金供求,提高到均衡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相适应,因此成了失去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深化。互联网平台通过构建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典型双边市场,吸引一方的主体越多,对平台另一方主体的效用就越大,另一方主体参与联台活动的积极性就越强

(4)金融创新理论

最早由熊彼特在1912年于《金融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包括五种情形:引进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行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他强调生产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技术进步带来“创新性的破坏”,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这种过程就是“产业突变”。

从云计算在加速商业创新和竞争的角度,云计算减少了进入ICT(信息交流技术)领域的固定进入资本,因此,政府应该增加对于这些建立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的资助。

从金融功能而非仅金融部门的视角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入手,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构建了模型,将金融效率切分为分置效率、转化效率和配置效率等三个方面,然后基于1985-2007年间GNP、C(消费)、K(资本)、L(劳动力)的数据,得到了平衡增长速率的公式,测算出了金融效率。

(5)互联网经济学理论

起源于McKnic and Baley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互联网经济学》,其强调“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具有边际成本递减且接近于零,边际收益却很高且不断递增的典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它可以聚集冷门商品的分散用户,以较低的边际成本打开无数的利基市场这与传统金融模式存在显著的不同。

(6)声誉理论

最著名的为1982年的KMRW声誉模型(Kreps,Milgrom,Roberts and Wilson, 1982),其对有限重复博弈中信誉效应(既合作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该理论建立在重复博弈的基础上,其认为如果上一阶段的声誉能够影响到下一阶段,则声誉会主体的行为产生约束。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来自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的海量数据被保存下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对行为人的行为模式和声誉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贷款的金额、期限和利率等关键变量,互联网金融领域的P2P和众筹网站等承担着信息中介的作用,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制以保障信息低成本快速传播。交易方行为可置信从动态博弈视角可分为可置信承诺和可置信威胁,因为上一期的声誉通常影响下一期以及以后多期的效应。这种信誉效应保证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通过虚拟现实信息技术'虚拟化的金融机构可以实现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的增设'扩展虚拟化的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由于互联网金融中的一切业务活动,如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因此金融机构的物理结构和服务网点等实物资产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得益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交易双方不需直接见面'只需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这样虽然可以克服地理空间的障碍,但同时也使得对交易者身份、交易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大。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进而导致信息风险加剧。

1.资金流向的信息掌控风险

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者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和网络信贷的迅速发展。出于资金流环 节对支付的便捷性要求,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买卖双方整 合了众多银行卡支付方式,提升了买卖双方支付的便捷性;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为银行 整合了零售电子商务,小额信贷的结算业务,节约了银行的营销成本。然而,第三方支付平台 的资金运作却很容易成为监管盲区,形成无法掌控的风险。

首先从交易过程上看,供求双方在完成交易前,必须在第三发支付平台上开设账户,资金 支付只有通过公共的第三方平台才能流转。在资金的调拨过程中,虽然依旧离不开银行的底层服务,但从业务性质上看'第三方支付企业事实上已经从事了与银行结算类似的业务。在第三方支付企业基本承担起银行在电子商务里中小规模的支付结算业务后'作为支付中介的一般存款账户实际成为银行无法控制的内部账户。其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借贷平台的资金转账过程中'资金并不是由出借人的账户直接转入借款人账户,而是必须通过网络平台才能实现周转。实际上,大多数的网络信贷平台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形式来完成的。由于网络借贷平台具有性、匿名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因此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模式下资金流向的追踪就变得更加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方支付企业利用其在银行开立的账户屏蔽了银行对资金流向的识别。当第三方支付企业各银行系统账户轧差清算时,对于局外人(包括银行)而言,每笔客户资金的来龙去脉将变得更为复杂。正是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这种特殊模式,使得在第三方支付企业注册了虚拟账户的任意主体,都可以轻松地实现不同账户间的资金转移。

2.放款者决策的信息风险

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借贷不同'网络借贷是在借款人和放款人之间直接进行的,属于直接融资而非间接融资。这其中,第三方平台只起到撮合交易的作用,并不直接从事借贷活动,因此并不属于金融机构。这种交易没有金融机构的直接参与,一般借贷的额度不高,也没有抵押担保,实质是一种信用借贷。而信用借贷也就意味着风险主要由借款者承担。虽然在网络借贷模式下,凭借平台积累的注册信息、销售额现金流和历史成交记录等信息,能为放款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但仍无法消除放款者的决策风险。

对于P2P网络信贷而言,一方面,网络信贷企业或个人无法通过第三方来获取借款人客 观的信用历史数据。虽然很多网贷公司采取了诸如手机绑定、身份验证、收人证明、视频面谈等手段,但如果更为关键的借款人征信记录、财务状况、借款用途等资料无法充分获得的话,仅凭借借款人自身提供的一些基本资料,很难构建起客观全面的信用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在各个网络借贷平台信息相互隔绝的条件下,一家平台在对借款人进行审核时,无法得知该用户是否在其他网络借贷平台也申请了贷款。因此,一旦借款人故意隐瞒相关信息,而审核人却按正常流程审核并放出贷款,就可能形成不可避免的风险。

对于电商小贷而言,尽管可以根据自身积累的用户交易,售后以及客户评价等信息对贷款申请者进行更有效的信用评判,但这种模式依然不能完全消除放款者的决策风险。从电商信用体系建立的机制上看,历史的记录并不能充分地模拟和预测未来,而且贷款申请者也完全可以通过构造虚假交易、提高交易频率以及获取更多好评来提高其信用评价,在信用体系中伪造出较高的信用评级,进而获得更好的信贷与交易优势。

最后,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服务提供者具有显著的虚拟性特征,所以在交易者身份的确认和信用评价等信息方面往往会产生明显的不对称性。在实际业务中,出借人不可能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而网络借贷平台又不可能像商业银行一样对贷款的使用进行审查,因此借款人很容易通过隐瞒他们的一些信息,做出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和放款者的决策'从而使放款人在选择客户时处于更加不利地位。此外,一旦资金出现损失,放款人还往往会陷入无法有效进行追讨的困境。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中,放款者决策的风险需要得到重视。

3.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数据总量的爆发式增长,在带来数据挖掘与分析便利的同时,也会加剧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首先,信息收集的成本在提高。包括软硬件设施在内的前期投人,是信息收集面临的第一项成本。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记录、存储设备的价格变得不再高不可及,但对于一般企业或个人,这种信息收集的前期成本仍不可忽略。除了有形成本外,信息的收集还需要付出时间。一方面,大数据的形成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收集领域,最先进人者有先发的竞争优势。早在2003年就成立的阿里巴巴电商集团,直到2013年才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商业数据的时间积累。而阿里金融之所以虽被普遍看好却难以复制的关键,也在于其积累了先发优势,后来者要重新积累这些消费者的交易与信用数据将是十分困难的。

其次,有效信息获取的效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不可否认,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间信息沟通的规模和速率大大增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用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迅捷和容易。一是网络信息资源所具有的无限性、广泛性、廉价性、共享性、无序性等特点,使用户在获得有用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被大量的虚假信息、无用信息所困扰。信息大爆炸造成的信息环境污染和“噪音信息”的蔓延,增加了人们识别、判定和利用有效信息的困难。二是信息解读的技术要求在不断提高'增加了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传统搜索引擎搜索到的信息只是互联网的表层信息,层次更加丰富、更加专业的深层信息,则通常储存在网络检索界面无法触及的后端,存储在Access、Oracle、SQLServer、DB2等数据库中。这部分数据的 读取必须使用网站的搜索工具进行直接交互式查询。由于当前搜索引擎的信息抓取程序还不具 备在交互式检索窗体中填写或选择所需字段信息的能力,无法向数据库提交检索关键字,因此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用户,尤其是企业用户来说,是无法直接获取的。

再次,信息噪音带来的交易风险在提高。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中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也更易受到网上突发信息的影响。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给长尾客户带来了便利,从某种程度上推进了利率市场化,使得普惠金融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由于存在的多种风险,而且其风险承担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传统金融机构的特定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更低,因此对其风险性也要有足够的认识。我们应该在鼓励金融技术创新、渠道创新的目标上,防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209-216.

[3]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J].金融监管研究,2014(2):6-17.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传统银行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利用网络平台就能够完成财富管理工作,实现降低理财成本的目标,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同时保证了储存的稳定性。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或者个人都能够通过银行的支付中心完成业务的办理,十分的高效快捷,这种形式之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的迅速,这必然会对传统的银行业有一定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促进银行业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能够深入的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银行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一)经营方式的变化

传统银行业的业务主要是以产品为主,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下,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常的工作开始以客户为主。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习惯于使用互联网办理业务,借助于互联网,银行工作人员能够轻松的获取客户的具体需求,业务开展的方法变得更加的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就具备灵活性的特点,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及时根据客户的相关信息及需求的变化调整服务方式、创新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就目前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能够为广大的金融用户提供自动支付、汇款等服务,这必然会改变银行的业务开展方式。这种形势之下,传统银行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结合起来,创新经营管理方法及营销模式,调整服务意识及战略发展部署,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之中,要能够紧跟国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了解客户的需求,重新分配客户资源,确定市场定位,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始终以服务客户为工作的核心,进而有效的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银行业的经营转型。

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微贷技术等了解微小企业及个人用户的信用等级、经营行为,建议一个客户信息数据库,就所有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详细的划分,信贷审核过程中结合信贷记录及网络交易情况确定是否投资及具体的投资金额,如果贷款对象后期出现违约的不良现象,金融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集或者违约客户的信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及违约成本。互联网金融模式出现之后,可以改变传统银行业的融资方式,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减少金融交易的成本。

(二)有效地拓宽了银行业务渠道

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基础主要是客户,互联网金融模式出现之后,传统银行业可以借助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改变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群。就目前来说,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及个人用户更多的追求的是服务的个性化及多样化,在新型的金融业务中使用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传统银行业之中,要能够积极的转变价值实现方式,加大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进而提升服务快捷性同时降低服务的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业的价值创造及实现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业银行以比较低的成本就能够提供较为高速、快捷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三)推动了利率市场的发展

21世纪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这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加上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逐渐趋于规模化,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认同这一种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这一交易平台的交易原则是借贷双方自愿平等,整个交易过程都是透明合理的,这有利于推动市场秩序化的实现。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使得传统银行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变化情况时更加的准确,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整个客户群体的利率。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有利于传统银行业规避经营管理风险,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而言,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调整政府决策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合理化发展。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到来,使传统银行业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明显提升。此外,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银行客户能力通过网络即时了解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用户系统可以就自身的借贷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有利于提升客户借贷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

二、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银行业,为了尽量化解这种冲击,促进传统银行业的发展,传统银行业必须要学习与时俱进。就目前来说,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网络信用身份认证不确定、网络虚拟性等问题,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形成对接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说这一问题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传统银行要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完善自身的信用评价机制及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适合当前形势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银行风险管理,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融合。此外,传统银行业要合理的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等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平台,促进管理模式的转变。增强客户隐私保护意识,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保护好客户隐私,避免客户信息外漏,榭突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服务。同时,要能够合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有关的数据信息,提高服务的效率及质量,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传统银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讨论,简要的论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的发展策略,仅为有关人员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妍.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1).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高职金融; 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各大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还要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所以,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下,不断寻找新型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同时结合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找到一种能够提升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水平的新模式。

一、当前形势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带来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这两年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与运用给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金融人才的高效培养。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相应政策也陆续出台。传统金融企业更多倾向与高端尖金融人才,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偏好基础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而言,正是一次机遇。

(二)带来的挑战

1.当前金融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较差,金融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各大高校金融人才数量都在急剧上升,每年的毕业人数也在上升。在新常态下,已经毕业的传统金融人才也会不断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提升自身素质,这些都加剧了市场竞争,市场接纳金融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高职层次的应届毕业生相当有限。

2.金融人才对就业情况过于乐观,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巨大的反差。大部分选择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对其就业情况过于自信,赋予了过多的美好的期许。然而现实中的金融人才就业压力很大,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并未能走上金融之路,即使开始从事金融行业,最后也没能坚持下去。

3.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当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加大了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实践部分,还设置了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考核后取得相应的证书,对从事一线岗位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普通高校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考证和技能训练,并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了其学生专业技术方面培养,这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新形势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具体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应用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它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运用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批批互联网金融企业涌现出来,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时展的必然,它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网络适用人群逐渐年轻化,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容也需要定期更新与完善。其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传统金融中对金融专业的单一的执养。随之而来的是,更迫切需要互联网知识与金融创新人才的融合,这样才能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参照以下几点进行创新。

(一)不断增强金融人才的互联网意识及数字化理念

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不断增强他们的互联网意识及数字化理念,让金融人才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的金融学习水平。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互联网相关的理论及技术应用,同时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业务一线的,能综合运用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定期举办相关的金融比赛,不断提升金融课程设置水准

单纯通过课程教学并不能很好地提升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我们需要定期举办相应的金融竞赛,通过竞赛加深学生对金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了解到金融行业的最新实践知识,学校通过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改变教师讲的就业无用、就业有用的书木没讲的滞后状态。技能大赛都会突出关注行业岗位最新的技术规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多视角的考查师生技能、创新、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既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又能让高职金融专业广泛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真止实现了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和赛、教、学的融合。

(三) 增加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金融人才的实践水平

社会对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可以尝试与金融企业合作,共同提升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实践性人才,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操作技能使得学生能够尽早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采取定向订单的培养模式,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基层一线业务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入校开始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定位,真止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四)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金融营销水平,培养出更优质的综合性人才

培养高职金融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金融行业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培养金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还要培养高职金融学生的营销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做准备。同时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对金融业务一线岗位的迫切需求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偏向培养金融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互联网金融逻辑与结构[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5

2012年以谢平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并指出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支柱:第三方支付、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信息处理和以P2P为代表的资源配置。其实上述互联网金融的三大商业模式在欧美可谓司空见惯,比如美国的PayPal支付、Kabbage大数据网络借贷和著名的P2P网络借贷公司Lending Club,但欧美仍称之为“网络金融”,所以互联网金融概念对于网络金融,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互联网金融在2012年被提出,也没有引起大家关注。可是,在2013年6月13日,一个名为“余额宝”的互联网基金产品,基于支付宝平台,规模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增长,当“满周岁”时规模达到5742亿元,用户数已超过1亿。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极大的冲击了银行存款业务,并吸引了全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极大关注。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债权众筹(P2P和P2B)、股权众筹、直销银行、互联网基金和大数据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升温,并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冷静思考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极度火暴的现象,貌似偶然,其实必然。

(一)国外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在国外,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和澳洲,还是经济欠发达的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在欧洲,英国是互联网金融最发达的国家,2005年3月全球第一个P2P网络贷款Zopa就诞生在英国,英国也是最早股权众筹的国家,并定制了大量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在美国,互联网金融起源于1994年的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SFNB(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后来陆续出现了全球著名的第三方支付Paypal公司、P2P公司Lending Club和商品众筹Kickstarter,2013年奥巴马签署JOBS方法,为股权众筹扫除法律障碍;在非洲的肯尼来M-PESA、南非的Wizzit及在亚洲G-cash手机银行堪称利用互联网金融消除金融排斥的典范。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普及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即使是互联网应用相对落后的农村,网民规模也快速增长,已达1.77亿,同比增长率为13.5%。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应用已经广泛普及,特别是随着手机价格快速下降,移动互联网的易用性和便捷性还将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应用的空间。同时,我国的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迅)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为开展互联网业务已经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又无需承担网民的终端费用,这使得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互联网企业还拥有稳定的海量用户和用户活动数据,可以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风险定价、客户获取和产品营销上相对传统金融业有显著优势,为其向金融业渗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开放、宽松和宽容政策

金融行业在我国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金融体系结构不健全,金融体制的效率低下,资本市场既不完善,也不丰富。虽然我国2010年至2013年,M2的值以年均15%的增长,整体信贷比较宽松,可是我国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一贷难求的局面仍无改观。互联网金融在国外被证实是一条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需求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缓解我国金融抑制、消除金融排斥寄予了厚望,并对互联网金融态度非常积极和开放,尽管互联网金融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并没有取缔互联网金融,而是表现出非常宽容的态度。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

下面本文将讨论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众筹(债权和股权众筹)、直销银行和大数据网络借贷五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虽然网络虚拟货币在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分支,但是在我国不可能有政策松动空间,所以本文不予讨论。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指利用互联网及通信技术,客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将其银行账户的资金即时实现货币支付、资金结算等功能,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某些支付场景还起到担保和技术保障等作用。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动力来自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小额支付。随着支付宝、财富通等第三方支付的崛起,第三方支付几乎统治了互联网支付。据统计,2013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4205.8亿元。曾几何时,支付业务是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而如今在第三方支付的挤压下,银行却沦落成为资金结算的角色,对传统银行业打击巨大。目前,第三方支付正在积极布局和发展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又分为远程移动支付和近场移动支付,远程移动支付在整体移动支付中占比达到93.1%;以语音支付,二维码扫描支付和NFC为代表的近场支付占比还是很低,这主要与其的安全技术保障与监管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二)互联网基金

互联网基金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实现交易,参与资金门槛微小,费用低廉,风险极低并具有民主金融性质的新型基金销售模式。互联网基金是除第三方支付,网民参与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交易最为频繁的一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以余额宝、理财通和百度百发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掀起了全民理财的高潮,特别是余额宝让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基金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创造了多个金融奇迹。就目前而言,互联网基金主要是以货币型基金为主,风险极低,收益稳定并且远高活期存款的利息,所以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5月,货币基金连续8个月出现环比规模增长,从4890.1亿元激增到1.92万亿元,对银行的存款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为缓解互联网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央行和四大国有银行对互联网基金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炙热的互联网基金犹如被泼了一盘冰水,收益也是急转直下,2014年6月规模开始出现了负增长。

(三)互联网众筹(债权和股权众筹)

众筹指通过互联网方式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也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金融属性最强,最为核心的模式。项目筹资人通过贷入资金,按期偿还投资人本息的筹资模式叫债权众筹;项目筹资人通过向投资人出让股权筹资的模式叫股权众筹。债权众筹有P2P和P2B两种模式:P2P是个人对个人的融资模式,P2B是个人对企业的融资模式。目前在我国,P2P是债权众筹的主要力量,并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而P2B则还处于萌芽期。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P2P网贷公司突破1000家,是2012年的3倍;放贷规模为680.3亿元,较2012年的228.6亿元增长2倍。与此同时,由于宽松的监管环境,P2P不断暴露出问题,从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就有120家P2P网贷平台倒闭或跑路;股权众筹在我国发展遇至诸多碍阻和波折,最主要还是法律碍阻。根据我国《证券法》未经证券会批准是不允许面向不特定公众公开发型股票。因此,我国股权众筹采取“领投+跟投”两段模式,即由一个领头人带着线上若干投资人再到线下成立合伙制企业对项目进行投资,从而避免法律风险。目前,我国股权众筹平台以天津的“天使汇”和深圳的“大家投”最为著名,即呈现“南北双极”的格局。

(四)直销银行

直销银行是主要或完全利用互联网手段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直销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扁平化有机银行,其主要特征是不设实体物理网点。直销银行1989年起源于英国,在欧美发展了二、三十年。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刺痛银行革新的神经,特别是小型商业银行敏捷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2013年9月北京银行与境外战略合作伙伴荷兰ING集团联袂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随后民生宣布与阿里巴巴合作开设直销银行,紧接着兴业银行、华润银行、包商银行、南京银行的直销银行先后开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商业银行对直销银行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实体网点优势还在观望中;从业务模式上看,直销银行的产品基本上是理财产品,其中多数与货币基金对接,目的是对抗各种“宝宝”互联网基金,保卫银行存款,同时吸引客户流量,拓展业务,但是同质化竞争的趋势明显。

(五)大数据网络贷款

大数据网络贷款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智能搜索引擎等新兴信息技术,结合社会学和消费行为学理论,建立信贷数据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结果来进行信贷风险定价的一种创新信贷模式。大数据网络贷款最能突出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特征,大数据网络贷款能精准的为缺乏足额或缺少抵(质)押物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而这些群体以往是被银行认定“次贷”群体而拒之面外。由于大数据网络贷款需要掌握复杂数据挖掘技术,而且要拥有长期连续的客户活动数据,我国大数据网络贷款的还限于电商巨头手中,其中以阿里小贷和京东白条为代表。据统计2013年,阿里小贷累计客户数超过49万家,贷款余额超120元,不良贷款率仅1%。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一)互联网金融继续保持快速增速的态势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炙手可热,究其根源是国民的金融需求压抑的太久、太深,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广大的“?丝”金融服务需求犹如久旱逢甘雨,借助互联网强大的基层渗透力和辐射力,瞬间得到爆发。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2014年互联网金融就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将保持快速增速的态势。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将产生出许多新的模式。在所有的模式中,移动支付将发展最快,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支付,谁掌握支付,谁就能占领了账户,账户是资金的起点,也是终点,所以掌握账户就掌握了资金,就占有制高点。互联网具有马太效应、赢家通吃的特征,互联网金融所有模式经过“野蛮”生长和洗牌后,最终每种模式最终走向由少数几个寡头垄断。当然,前提是寡头垄断绝对不能对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影响和构成威胁。

(二)互联网金融正在重构金融业意识形态

马云曾说过“银行不改变,那就改变银行”,余额宝的出现,银行经济损失是浅层面的,最大的损失在精神层面。老百姓觉得银行不但没有客户价值意识,而且极度缺乏人文关怀。银行在一遍批评声中开始改变,并深刻反思跑马圈地的发展模式和服务意识,并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将在近几年内重构金融业意识形态,包括发展战略、产品设计、服务流程和业务模式,让整个金融业得到重生。以谢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最终将消失,所有账户只需要一个中央银行管理。但笔者认为这不可能,其一信息不对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存在,既然存在,就需要中介,只不过成本不同而已;其二事物的发展不能只看到技术和经济层面,还要看到政治层面,传统金融业还涉及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将对传统金融业的意识形态和表现形式进行重构。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计算机;互联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13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金融服务越来越多,本质就是将储户的存款转移到融资者手中,服务于现代金融业实体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其主要在于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金融、保险、证券等业务。通过不断发展演变,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主要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变来进行分析。

1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概念及模式

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就是依托于社交网络、计算机、云计算等网络工具,来实现资金融通、信息等业务的金融模式。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突飞猛进,电子商务、虚拟货币等都是互联网金融方式。互联网金融是集合了无数闲散资金而进行的投资和理财方式,能提高信息处理率,通过云计算把众多金融数据变成能利用的商业价值。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越来越快,支付宝、余额宝等业务吸金率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便捷了人们的互联网购物、理财等的使用。

1.2 互联网模式

我国互联网进入云计算时代,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首先是支付方式的演变。支付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支付逐渐演变为通过移动设备的无线网络连接进行第三方支付。如拉卡拉、易宝支付,就是目前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支付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服务性收费及转向利用积压的资金。目前,支付模式的领域有所扩大,涉及到跨境支付和便民生活服务等。

1.3 互联网金融渠道

互联网的金融渠道主要是资源整合。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收购小企业,从而创造新的金融运行模式。电子金融通过利用云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统的运营管理理念和流程进行改革创新,以实现经营管理的计算机化,实现网络金融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多元化,创造了高端理财投资机构的形成。例如,保险产品的咨询、购买等服务都可通过互联网进行。目前互联网金融业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有信贷、保险、理财等。各大金融网站也应运而生,且发展势头良好。如360、银率网等。

1.4 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而进行的金融活动。在这一行业中P2P小额信贷和第三方支付等得到了巨大发展,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互联网金融推向现代化。传统的金融具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通过全国各地实地网点的建立实行金融运营工作,具有专业的队伍和管理审查流程,但其受制于实地网点。办业务要去银行,不仅浪费时间,且增加银行实地网点的运营投资。现代金融电子银行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传统银行在办理业务方面的局限。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P2P模式,都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网上金融操作。

2 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互联网金融的法制观念淡薄

相比于传统的实地金融网点的分布和运营,互联网金融缺少法律上的保障,传统的法律法规不适用于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这容易导致信用风险和交易不安全问题的发生。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互联网金融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完善网络监管,加强网络安全监察,分类管理电子凭证,设立互联网法律维护小组,专门监督检查互联网的法律问题并回答客户问询。

2.2 信用风险的存在

互联网金融业还没有真正落实到金融业的征信系统中,信用的审核和管理都是由虚拟网络平台进行的,因此在网络交易中容易受到病毒侵害,损坏数据并威胁用户安全。网络信贷主要凭借交易方或借款人的身份信息和信用记录进行评价,不能确保借款人信息的准确性。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降低信用风险,加强建设网络金融的诚信体系,加强信息的搜集工作,完善信息完整性。加大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3 结 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但其规范性一定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有效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加强技术投入,预防黑客风险。培养技术人才,提升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创造新的金融模式。加强金融的风险控制,使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7

引言

当前金融行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模式,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金融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的趋势,但是当前金融学人才的各各项素质以及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就是本文所需要的研究的问题。本文以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探讨当前高职金融学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一、我国高职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在高职院校针对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五年一贯制,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拥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培养模式也是我国教育部关于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改革项目之一。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针对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因此生源质量较差,为此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对他们需要进行五年的教育学习,这五年不仅要学习高中阶段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学习大学专科阶段的学习,学历成绩合格之后才可以发放毕业证书。当前这种教育培养模式主要运用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关于金融学人才的培养上面,而且近十年,高职院校直接采用这一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也会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我国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培养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在金融学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金融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求。

(一)?n程设置与安排不合理

虽然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金融学教师已经意识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所带来的影响,但是在他们的教学课程当中仍然还是教授传统的金融学知识,例如银行柜台人员等,很少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即使有也只是进行简答的介绍,这些课程已经不能够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需求。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仍然是向学生灌输传统金融学的理论知识与业务,例如负债业务等,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则很少涉及到或者基本没有涉及到。

(二)现有的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上述培养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例如通过五年一贯制招进来的学生生源质量一般较差,而且大多数属于在中学期间成绩较差,并且没有机会上高中的学生,因此可以断定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能力较差,进入高职后可能仍然处于一种较差的状态,知识结构与能力存在差异,而我国的高职培养模式却并没有这是这种差异,反而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此外,三年一贯制的专科生都处在不淘汰、无应试的“保护模式”下,这会加剧他们学习能力下降的趋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造成了金融学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上的落后。

(三)忽略了金融学人才创新型和应用型的培养

上述培养模式还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往往被看成是专家,享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等方面的知识时,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社会问题和工作技能的忽视,培养不出互利网金融所需求的金融学人才,目前这种培养模式被我国的一些学者定位为“填鸭满灌式”的培养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权威下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得他们没有任何自身的主见,从而缺乏创造性,这与互联网金融本身所需要的业务素质明显不吻合,不利于创新型和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

三、解决我国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针对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学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要求金融学人才人员所学到的知识能够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培养课程的设置必须与互联网金融的需求来适应,高职院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明确的将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方向由理论型转变为应用型,而且在课程的设计上也需要增设一些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实践操作课程,例如互联网金融的各项业务操作,互联网金融的营销策略等等,在教学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互联网金融的高素质人才等来进行现场授课,增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经验。

(二)改善现有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培养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以此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互联网相关知识,因此与传统金融学相比,其综合性更强,复杂性更高。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践操作,可以与一些银行开展合作培养,定期向各互联网金融机构输送一批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学习。高校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模拟互联网金融业务,让学生在这个模拟银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教学方法的改进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坚持灵活多变、积极创新的原则。在课堂的教学方面,应该综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法教学、情境还原法教学、分组实践法教学等等,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应用型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博弈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3

2013年6月诞生的余额宝,以其高于银行存款数倍的收益吸引了众多用户,成为行业热点,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实质上,它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1]其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融资、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等服务。这种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1.从多维度获取大数据信息并采用云计算信息处理方式;2.资金供求双方去中介化直接在网上参与交易,产生“金融脱媒”的趋势。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但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带了风险与挑战。当前,互联网金融诸多业务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大量的空白,监管机构及处理方式还不明确。部分实行股权制的众筹平台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有些甚至已经触碰了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的法律底线。如何在创新与管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c,促进金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是监管当局应当考虑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互联网金融企业与监管当局的博弈模型,力图通过对其支付矩阵的求解,得出有利于监管的些许建议。

一、文献概述

互联网金融在国外发展的比较早,这方面研究的也比较深入。Setsuya Sato and John Hawkins(2001)认为互联网金融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也给监管者带来了挑战。为了避免运作风险,监管者必须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系统评估、系统备份及防火墙建设等。[1]6-7Motoshige Itoh(2001)研究了日本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模糊了不同金融机构的界限,这种新型的模式可能会导致金融服务行业的结构调整,包括拆分和整合。[1]87 María J Nieto(2001)指出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金融行业监管的传统方法受到了质疑。必须要建立透明的监管机构,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增加市场纪律,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1]96

在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较少,大多集中在对其发展模式的分析上。谢鹏(2012)把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称为“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认为这个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提高金融普惠性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监管挑战,冲击着现有的监管体系。牛锋等(2013)通过对我国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政府监管缺失、征信体系落后、暗藏洗钱风险和战略定位不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逐一提出建议确保网贷的健康发展。[2]朱玛(2013)分析了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资金的权属争议和法律监管,认为目前我国所采取的设立备付金银行的方式虽然控制了沉淀资金的金融风险,却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机会成本,通过对“余额宝”的分析指出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产品创新问题,但并没有提出针对这些创新的监管举措。[3]张松(2013)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金融业信息化的操作风险、行业间的关联性风险、消费者的信息风险等操作风险的新问题,并依此提出管理建议,以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4]朱治豪(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市场,但是其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可能性,带来了市场选择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加强安全体系建设,防范风险。[5]

从前人学者的研究当中,不难发现已有的文献大多是经验的总结,单向的针对如何监管互联网金融企业提出建议。但是,由于一方的行动会影响另一方的行动选择,而现有研究忽视了两者间的这种博弈关系。故本文从监管当局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双方博弈的角度去分析,以给出更为贴切的政策建议。

二、博弈模型建立、求解及分析

前提假设:(1)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的,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2)博弈属于同时博弈,因为每一个参与人在确定自己的策略时并不知道其他参与人选择的策略;(3)存在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企业相对于监管当局有着信息优势,因此监管者要实施监管必须付出成本;(4)监管不力会给监管当局的声誉造成影响,而作为政府机构,声誉是很重要的,应该尽责维护。

在这个博弈中,博弈双方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监管当局;他们的策略空间分别是:合法经营和违规经营,不监管和监管。假设R代表互联网金融企业合法经营可获得的收益;L代表违规经营获得的收益,显然L>R;F代表违规经营被监管当局查处后的罚款,令F>L-R;r代表金融企业被查处后正常所获得收益,由于社会舆论的缘故,r

从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可以看出,如果监管当局选择不监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最优策略是违规经营;如果监管当局选择监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最优策略是合法经营。显然,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存在占优策略。同样,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选择合法经营,监管当局的最优策略是不监管;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冒险选择违规经营,由于假设监管当局很看重其声誉,因监管不力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故-W

进一步讨论此博弈的混合策略均衡。假设监管当局不监管的概率是p,互联网金融企业合法经营的概率是q。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L、r与p呈负相关,F与q呈正相关,而C与q呈负相关。若监管当局想减少监管的概率,即增大P值,就应该设法减少互联网金融企业违规经营所获得的收益L和其因声誉下降后所获得的收入r。若要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提高合法经营的概率,即增大q值,就应该提高因其违规而遭受的罚款F,减小监管当局的监管成本C。

三、模型的拓展――无限期博弈

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监管当局的一次博弈进行拓展,讨论无期限博弈。在长期经营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策略空间包括合法经营、违规经营、创新经营(在规则内创新,不违反法规)。而监管当局的策略空间依旧是不监管和监管,这里的不监管并不是绝对的放任自由,只是相对的宽松监管。假设互联网金融企业创新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为T,令R

比较(1)式和(2)式,尽管前者在第n期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L,但以后各期只能获得更少的收益R,由于是无限期的,故(2)式>(1)式,则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最优策略是一直选择创新经营,因而,监管当局的最优策略是不监管。所以(不监管,创新经营)是此无限期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策略。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只有取得监管当局的信任,才能避免监管当局过分严格的监管。拥有相对比较宽松的市场,有利于金融创新活动,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四、结语

任何市场,创新永远走在监管之前。监管的艺术在于既不限制市场的创造力,又能敏锐地嗅到新的市场风险而防患于未然。基于以上分析,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实施联合监管、加大处罚力度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行业、跨市场的新领域,传统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系显然无法跟上其创新的步伐。因此,要打破行业监管的藩篱,实行联合监管,并且要促进监管信息共享,降低监管的成本。

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违规行为缺乏震慑力,使得违规收益大于违规成本,在企业追逐利益的驱动下,容易滋生造假行为。因此,对于违规经营的企业,应当加大处罚力度,以儆效尤。例如2013 年11 月,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因规则遵循瑕疵,对一家全美连锁小额贷款公司发出1.9亿美元的巨额罚单。

2.制定准入门槛,明确交易规则

当前,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单纯的追求业务拓展和盈利能力,采用了一些有争议、高风险的交易模式,忽视由此带来的潜在危机。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当务之急,要完善资质管理,比如制定门槛,让让资产规模足够大,信用评级足够高的会员入场;并借助技术手段进行严格的动态管理,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分析报告机制。德国没有专门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机构,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经过德联邦信息技术安全局的检查和评估,只有获得资质证明才可以进入市场。这种抬升准入门槛方式也是变相的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安全系数。与此同时,应当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交易规则,允许公司在规则内创收,由此可减少其违规经营的获利空间。

3.强化市场约束,加强行业自律

尽管政府的监管具有较强的震慑力,但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违规经营的企业受到惩罚时,往往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就需要引入市场约束的力量,优胜劣汰的市场压力会促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自我约束,采取合法经营的策略。

由于行业协会具有专业性、广泛性、灵活性的优势,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大有可为。于201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建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已经其章程和公约,目的倡导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加入协会的各机构应促进信息披露与共享,防止信誉不佳的借款人游走于各个网贷平台。但商业信息亦是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商业秘密与信息公开之间寻找平衡点,值得深入研究。

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必须要肯定、扶持和引导;与此同时,应起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其发展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以促进整个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 Electronic finance: a new perspective and challenges [G]. Basel: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1.

[2]牛锋,杨育婷,徐培文.当前我国网络借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3(9):20-24.

[3]朱.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资金的权属争议及法律监管[J].武汉金融,2013(12):6-9.

[4]张松,史经伟,雷鼎.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J].新金融,2013(9):33-36.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职业教育;模式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国内金融业界重要的新事物。互联网凭借其“平等、开放、分享”等特征迅速渗入传统金融行业中,催生了一大批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云金融、财富管理等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底,其效益已经突破10万亿,其中较为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约为39万,超过200万家企业因此受益。互联网金融也于2014年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信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必须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向金融行业培养和输出互联网金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互联网金融对金融通才的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

互联网精神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内化互联网思维,以及迁移和转换互联网金融职业角色。

1.培养与内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为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网络小额信贷等新兴业务应运而生。传统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金融交易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成本低、交易便捷灵活的无中介模式,这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使培养的现代金融人才更加契合互联网思维,能够在全面开放、多元变量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中形成职业思维模式,能够在设定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业态中进行思考和工作。高职教育要以开放性、兼容性的互联网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

2.快速转换金融业职业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互联网企业攫取了传统金融业的丰厚利润,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产品重构等方面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这必然会要求从业者具备互联网思维,必然会增加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金融业人才必须及时迁移与转换自己的职业角色。相较于传统金融职业人才角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职业人才更需要改变理念和思维,更需要具备“通识知识、创新意识、互联思维”的能力素质。

3.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金融教育新模式要求学生通晓金融学基本原理,掌握金融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此外,还需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互联网营销、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典型业态分类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具备设计创造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要系统学习互联网金融中的征信、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的原理,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等。在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互联网金融运行、管理能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能较好地驾驭和掌控商务谈判。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叠加的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全方位的渗透、影响和改变,使得金融业的格局、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必须要求金融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通才”,所以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硬技能)进行培养,而是需要采用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需求开展教学,有效地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相互叠加,从而在传授传统业务知识和硬技能之外,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的软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互动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环境。互联网金融运行的路径、平台、程序等鲜明特点,也需要金融职业教育在教学各环节得以体现,以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三)就业导向的新需求

1.培养模式需要重构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形成了金融业新的就业模式、就业路径和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重视金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订单”合作,根据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基层业务岗位进行针对性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重塑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业元素,就业元素权重、企业录用诉求等发生了变化,需要在就业策略上进行调整。在互联网金融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上需要进行重塑,切实做好目标定位。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互联网金融一线业务操作、产品营销、支付结算、系统运营与产品维护、电子商务、投资理财、征信、贷款、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后可向具有管理职能和专业业务职能的岗位发展。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仍停留在银行柜台人员等传统低技能就业岗位,对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涉及很少。因此,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教育现状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必然会使得学生失去兴趣。

(二)市场需求的即时性与教育创新滞后性的矛盾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而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没有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在金融理论教材的选用上仍停留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版本,滞后性明显。

(三)教育环境与教育现状的不匹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金融职业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金融理论学界及业界的变化,以及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以随时拓展创新教学内容。但现阶段,教学质量与评估手段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主动去更新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学内容,也部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互联网金融教育需求的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跨界整合能力,相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对证券,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行业的整合运作能力要更加强大。跨界整合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将不同行业的功能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的空间和深度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力。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具备跨界知识背景的金融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践中看,当前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旧各自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培养,结果出现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互联网金融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观念

以金融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一线的,能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通才”

将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如投资理财专业可以考虑在兼顾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譬如电子商务类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通过网上金融交易操作强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考虑开设金融类选修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学生金融基本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等与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拥有熟练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营销能力,还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证融合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完成金融经济与投融资领域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证书等。按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职业标准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考证课程纳入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培养计划,实现课证的融合。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触角深化和前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互联网金融实训室、软件开发与应用实训室、网络资源共享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以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根据专业面向的不同工作岗位群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微贷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能够提供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岗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真实软件、网站项目的开发与测试,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并能承担简单的程序编码和测试工作。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徐谷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应多元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6).

[4]张慧瑶.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4,(22).

[5]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6]于博.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设计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4).

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篇10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摘要:社会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应用而生,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同时对全球经济以及传统银行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传统银行该如何稳中求进?本文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得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填补了了传统银行的空缺、抢占了传统银行市场份额等结论。并提出传统银行应不断完善自身、进行变革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86-03

一、引言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是金融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了高频词汇,大众热议的话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崛起,对传统金融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仅2013年互联网金融几大事件:阿里金融所属资金规模已突破百亿元的“余额宝”正式上线,京东成立金融集团正式进军互联网金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提出中关村西区建设“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足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爆发式的增长阶段即将到来,在互联网金融模式高速的冲击下,传统银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传统银行也能够得到稳步的发展,防止传统银行的概念被颠覆。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与金融相业结合而诞生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以及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协作、平等、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虽未有明确分类,各类金融模式层出不穷。现在根据是否为传统金融互联网的延伸将其大致归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大家提供服务,即传统金融服务由线下运营发展到线上与线写同时运营。大家所熟知的网银、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即为此类服务。互联网金融分从狭义和广义的慨念来理解,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的发展属于广义上的概念。第二种也就是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延伸相对的,即非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延伸的行业,此类行业即从狭义上的层面去理解,它包括大家经常提到的提供中介服务的P2P模式、具有电商平台为它提供信贷服务创造的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的金融行业,生意宝、焦点科技、上海钢联等。例如P2P金融模式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个人与个人之见小额借贷交易的相关交易手续,根据个人意愿实现自助式借款。第二类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发展,将导致进行交易时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有着其明显的特征,其特征也影响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的发展,对传统银行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方便快捷,无时间、空间限制

互联网金融充分体现了社会高速发展的节奏,迅速快捷的办理任何业务,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你有相应的账户就可以解决交易问题。P2P模式个人对个人的自助服务、支付宝快速交易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互联网金融结合了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以及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不需要营业店、减少中介交易费并能够迅速将资金融入市场,大大降低了成本,突破了时空限制。

2、发展迅速

科学不断进步,互联网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发展,不断扩大。例如阿里巴巴金融,于2010年支付宝用户突破3亿,2010年到2012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马云在第三方支付、信贷、保险、担保等领域逐步落下重要的棋子,阿里金融的业务架构也初具雏形,2012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38,039亿元,支付宝占据46.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至今,阿里巴巴金融已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迅速。

3、覆盖范围广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任何地点都能进行相应的交易,不断的吸引了更大的客户群,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充实了传统金融行业没有覆盖到的区域。

4、管理不够完善,风险相对较大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运作模式上更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凸显其强大的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通过将电子商务行为数据转化为信用数据,并整合其它渠道信用信息,以此作为依据控制信贷风险。但是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较,不具备传统银行相应的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虽然互联网发展已经有着强大的基础,但是对于我国来讲,监督还存在不足、缺乏行业的规范等问题。

5、技术有待不断更新

互联网金融是以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它所运用的必须是最可靠、最先进的技术,强调快捷、方便和客户体验,只有技术上的领先,才能为业务创新留出足够的空间。网诺技术一直在不断的更新,互联网金融需要不断融入新技术,并保证其安全性,因此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影响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

1、注重多元化、细微化

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但根据其前期发展速度可以判断后期发展必将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在发展,不断的追求多元化。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注重的是小微企业的交易,例如阿里金融、P2P等模式。虽然互联网金融交易单笔带来的收益较小,但是其庞大的交易量,带来的收益是可观的。阿里金融一直主打的是微小型企业,一直着力打造一个专门服务于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金融平台,并建立一套完备的运行机制,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拉进来提供服务。不管是阿里金融或者余额宝,随着社会的进步,都将更加注重微小型企业,这从某些方面也说明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2、发展优势明显、空间巨大

互联网金融发展情景处于良好状态。在融资方面,目前传统金融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传统银行间接融资模式,另外就是通过债券、股票等形式的直接融资。两种融资模式相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成本要高很多,互联网金融对此有着明显的优势,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互联网金融对此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金融行业具有较高的门槛,打入市场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以传统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模式,为了保留和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与主导权,会对互联网金融模式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盈利上也有较好的进步空间,成本低,方便、快捷将成为大众首选,伴随着技术的不断优越,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客户流量将不断增加。但是前提是能够较好的进入金融市场,并且控制好相应的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等。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影响的分析

互联网金融影响着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运作。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协作、平等、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传统金融行业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传统金融行业有着进一步的发展。传统银行的互联网延伸对传统银行的影响本是有利的,非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延伸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存在着极大的威胁与消极作用。

(一)填补了传统银行空缺

非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延伸的互联网金融填补了传统银行的空缺,例如支付宝解决了不能直接支付的问题,通过第三方解决微型企业只能线下收单的问题。余额宝解决了消费者零钱增值的问题,又一次填补了传统银行空缺问题。其它互联网金融也不断的退出传统银行不足的地方,让整个金融体系更加完整。这样的结果导致大多消费者选择了划算、快捷、方便的互联网金融,同时选择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其它业务,导致传统银行客流量大幅度降低。

(二)抢夺了传统银行的传统业务

非传统金融互联网延伸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在相同业务上也有着十分大的竞争。例如前面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中所提到的不同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以绝对的低成本优势占有利地位。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拥有传统银行的大部分业务,并且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同样支付功能的信用卡和余额宝,余额宝迅速充满市场,而信用卡的数量不断下降。至2014年2月末,余额宝的用户量增加至8100万,总额或达3500亿人命币;信用卡的数量急剧下降,传统银行为保证存款量,几大银行与余额宝合作。

(三)巧用了传统银行客户心理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差别。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尊重客户。通过客户体验和了解客户需要,不断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保证“顾客就是上帝”。这无疑是对传统银行一个巨大的冲击,提供出了传统银行所不能提供的业务,相同的业务有着强大的竞争力,时刻满足消费者需要。互联网金融能够结合合适的时机提供消费者所需要,马云推出的双十一,2012年销售额达191亿元,2013年销售总额达350.18亿元,创造了互联网金融的有一个神话。

四、传统银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对传统银行的影响,要保证传统银行的概念不被颠覆,就必须进行转型与变革,注重传统银行的发展。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与自身优势和不足制定出应对措施,保证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下,在保住自身地位的同时稳步发展。

(一)稳住脚步,完善原有业务

传统银行已经深入人心,新兴互联网金融在某些方面不如传统银行带给消费者的安全感强。传统银行应不断加强原有业务的完善程度,对已经收到威胁或者存在的威胁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例如余额宝对存款业务的冲击,传统银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内部完善,通过自身改变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通过完善原有业务,增加原有业务竞争优势,在不进步的情况下保证不退步。

(二)打破传统观念,进行传统银行变革

1、从根源做起,填补传统银行空缺

余额宝、支付宝等利用传统银行空缺,获取了大量收益。传统银行需要不断去探索自身不足,通过发现自身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运用先进技术和当代消费者消费心理,对银行业务进行不断创新,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下转95页)(上接87页)点,融入当代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相结合的精髓全面发展。

2、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延伸

传统银行现拥有网诺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在这基础上,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及领先思想,发展新兴业务,满足大众需要,走在金融行业领先地位。互联网结合了云计算、社交网诺等工具,有着较强的竞争力,传统银行在此存在着明显不足,较为保守,应该突破此防线,做好线下运营的同时,大力进攻互联网市场,并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3、相互结合,共同赢利

互联网金融模式有着传统银行所不具备的优点,同时具备传统银行所不具有的业务。传统银行在稳住自身业务的同时,采取合作的方式吸纳互联网金融模式对自身发展与盈利有较大影响的业务,例如几大银行与余额宝的合作。传统银行应在切合的时机,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保证自身市场份额,同时完善自身不足,在合作的同时,通过合理方式学会相应技术与方法,能够独立的夺回更多的市场份额。

4、善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不足

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相结合的新兴行业,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且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存在许多发展弊端与潜在风险。传统银行应该利用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不足不断的壮大自己,将互联网金融具有的发展空间转化为自身发展空间,弥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足。

(三)注重自身发展

任何一种行业的生存,都需要自身不断的发展,并且能够独立的变的更加强大。传统银行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并且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追根溯源还是要让自身不断强大。拥有互联网金融模式所拥有的,拥有互联网金融模式所没有的,这就是一种胜利。这也是传统银行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和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同的东西要做的更好,更具有吸引力。无论是余额宝、支付宝以及其它互联网都拥有与传统银行不同的特征,弥补了传统银行的空缺。传统银行需要不断的发展自身来改变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自身被动的局面。

(四)制定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机制

每个新兴行业都存在一定的萌芽期、发展期,传统银行应该建立起完善应对措施。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将要推出新业务或者在萌芽阶段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比如寻找出更好的替代品或者与互联网金融模式采取合作的方式,不至于让一种新兴产物占领过多市场份额。

五、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诞生影响着国民经济,同时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对传统银行也有着巨大的冲击力。传统银行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促进全国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15.

[2] 张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融资模式的影响和对中小企业融资 难的缓解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23.

[3] 李文博、孙冬冬、刘红婷.浅谈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J].商场现代化.2013-07-20.

[4] 伍 军、齐亚莉.网诺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研究[J].财经论丛. 2004-04-25.

[5] 谢 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25.

[6] 张洪斌.互联网金融的侵蚀[J].新经济.2013-08-25.

[7] 杨凯生.互联网金融能颠覆传统银行吗?[J].中关村.201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