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研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4:05:58

高校教研论文

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教研室;管理与改革;评估工作

Abstract:Accordingtoyearsofpersonalexperiecesofmanagingthe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thewriterinthisarticlemainlyanalyzestherolesofthe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in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acollegeoruniversity,andthen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boutthemanagementandreformofthe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sinacollegeoruniversityespeciallyundertherequirementsoftheundergraduateseducationevaluationcarriedoutbytheNationalMinistryofEducation.

Keywords:the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s;managementandreform;educationevaluation

前言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专业建设,教研室是进行专业建设的主体。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而设置的基层教学和研究性的组织,也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学科型教学研究机构。教研室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组织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进行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等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改进教学工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抓紧抓好。教研室建设与管理情况的好坏是学院教学质量能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充分发挥教研室的组织、管理、发展功能,对于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迎评工作要求下,教研室的管理与发展就尤其显得迫切和实际。

一、现状分析

反思我院的现有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分析我院的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和广大教师的工作状态,结合我院的管理现状与2007年11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需要进行分析,我院的教研室建设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一)教研室管理现存的问题

任何建设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研室的建设也是同样,不怕发现问题,就怕无视问题。我院教研室的发展是迫切的,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1.从学院与教学单位来说,其管理问题表现为

(l)学院与教学单位对教研室的功能、目标、研究重视不够,对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投入的精力、人力、物力不够,对教研室的困难重视和支持不够;(2)学院没有与教研室直接对话的机制,没有专门的教研室主任工作会议;(3)没有建立基本的激励机制,没有直接对教研室的评比和表彰。

2.从教研室本身的发展水平来说,其问题表现为

(1)很多教研室的教学工作任务太重,人员总量跟不上专业发展与招生规模的需要;(2)很多教研室缺乏科研工作的引导,科研项目少,教师在教研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少;(3)教研室本身的工作状态与管理水平也必须有待提高,教研室的学术性、业务性还不强;(4)教研室还没有完全进入教学、科研、迎评所需要的基本认知状态和工作状态,缺乏主动性,有散漫、被动、应付工作的心态,不主动。

上述两类问题不解决,学院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发展必然受阻;学院的专业、学科与课程建设将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同时也势必制约了迎评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学院与各教学单位都必须高度重视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各教研室自身也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的本职工作中,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学术水平,保证每一位教师能成为本科院校的合格教师,为学院的发展与评估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教研室迎评的任务和职责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中,各教研室要注意自己的职责与任务。结合迎评工作的需要,教研室按自己的职责要做到如下几点:

(1)制定教学大纲、课程计划,编选教材,把握各个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师、优化教学资源;(2)开展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活跃学术气氛,进行学术交流;(3)组织本教研室科研课题的论证和申报工作,发挥教研室的群体作用,通过科学研究促进知识更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教研室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4)加强学科建设,确定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5)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造,不断改善教学和科研工作环境。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实验业务技能和实验室管理能力;(6)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师德和教风建设,提倡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7)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建立健全教学运行和资料管理档案。

二、迎评工作要求下的管理改革与发展

(一)相应关系的处理

1.教研室的专业性与行政事务的关系。教研室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与教研活动,但在实际中教研室成了基本行政单位,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导致了教研室工作方向与性质的偏离,影响了学术性与教学性作用的发挥,在管理中必须突出其为教学服务、为研究服务,强调其教学与科研的组织功能、指导功能、研究功能、教师培养功能、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功能。

2.教研室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等学校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学校也对每位教师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有明确的规定。从教学考虑,教研室要对师资优化配置,要把最好的、最适宜讲授某一门课程的教师安排到教学第一线,并要求教师坚守岗位,保证教学质量。但从科研考虑,教师又需经常外出联系和完成科研任务。每学期教研室需要把教学任务安排下去,同时要兼顾教师的科研工作,恰当处理好教学和科研这一关系,是教研室经常要面对的。从另一方面讲,教研室对科研的管理职能和责任也不明确,由于科研项目的完成是以课题组的形式,项目的审批盖章是由学校的科技部门负责,因此教研室对科研的管理主要是传达、组织项目的申报,并在可能条件下协调实验室的使用。课题组与教研室的关系并不密切,有些科研项目已经立项实施,但教研室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教研室与科研工作的这种若即若离状态是否需要解决、如何解决也是需要理顺的。

(二)教研室管理理念的完善

为促进教研室的发展,适应教学评估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采取如下几个具体的改革思路:

1.加强对教研室重要性的认识,强调教研室的重要地位,重视对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解决教研室的仪器设备不足等具体困难。

2.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强化每一个教研室的规范运行与管理。

3.学校定期召开教研室工作会议,建立学校与教研室直接对话的机制和会议制度,解决具体问题。

4.建立教研室评定等级制度,制定相应奖励制度和交流措施,增强教研室的活力。

5.重视教研室主任的培养和选拔。教研室主任应是本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教学管理的内行和专家。教研室主任应具备认真治学的态度、扎实的业务功底、无私的奉献精神,并得到教研室老师的信任和支持。

6.加强教学文件和资料建设,其内容包括专业教学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纲及指导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实验室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等。

7.实现科学化管理,加强教研室的科学管理和评估。针对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的相应条款,教研室应不断自查和改进。

(三)教研室的外部因素的建设

在教研室的管理中,各成员的工作状态受到这个集体的文化与心理氛围的影响与引导,因此,必须加强教研室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办公环境的形成与建设:由于学院快速发展,办公条件跟不上教学的实际需要,造成我院的教学单位办公条件普遍偏差,而教研室的地位则更低,有的教研室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这样,教研室的活动则很难开展。所以,要大力投入,改善全院教学单位的办公条件,使每个教研室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环境与办公设施及相应经费,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进行。

2.教学、科研的常规与制度建设:教研室如果没有相应的办公场所,同时又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与规范的常规,将导致教研室名存实亡。为此,学院必须从管理上加大对教研室的投入,落实其具体职责、工作条例,对教学与科研工作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工作目标,让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人人有成就。

3.教学单位的激励措施与制度建设:教研室从属于系级教学单位,系级教学单位的激励措施与制度的建设将有利于教研室的工作状态的改变,如果缺乏系级的相应激励措施与制度,学校又不能直接管理,将导致教研室工作缺乏直接压力与目标,影响其发展。因此,教学单位主管领导一定要将教研室的内部管理机制抓起来,形成各教研室都在教学、科研、学术上竞争的局面。

4.加强学术讲座与交流:我院是一所新升本科院校,同时作为教学型的本科院校,其主要任务是教学与教学质量的保证,但同时要注重自己的学术水平的提高。而教研室作为基本单位,其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还不正常,许多教师还缺乏外出进修、学习、提高、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请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保证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水平也是会得到根本性保障的。

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教研室主任高校建设教学质量

1当前高校教研室主任的构成模式

目前高校教研室主任的构成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教研室主任与专业负责人角色重合,教研室主任就是该学科的领军人物,这种情况在前的高校基本如此,在目前的公办高校仍然存在,但是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另一种模式是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负责人既分离又协作的关系。专业负责人一般都是退休返聘的专家教授,教研室主任是年轻教师,这种情况在民办高校相当普遍。一般认为,仅仅就师资队伍的建设来说,公办高校的优势在于教师的生成和培养机制,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教师的选择和淘汰机制。两种机制的优势如果能够结合和互补,则将大大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办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高校的发展趋势一定是也必须是朝这个方向发展,学生是可以留级和退学的,教师应该是择优竞聘的。目前中国高校中民办教育已经占据三分之一,崛起为新时期的主力军,因此民办高校的教研室主任的选拔和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2教研室主任职责的重新定位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趋势,有必要对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进行重新定位。(1)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一般来说是以某个专业或者几个相近专业组建的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应该对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尽可能清晰的了解,应该通过市场调研,尤其是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开发新的课程和技能训练,使培养的学生更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教研室主任不一定就是该专业的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但一定是了解该学科领域发展趋势的明白人。(2)检查日常教学环节。如上所述,民办高校要实行教师的竞聘上岗,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是主要考核内容。有些民办高校已经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如果连续几年的考核都处在末位,就要辞退,但是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对老师课堂授课的评价即打分。年轻教师在民办高校属于“弱势群体”,被辞退就失去生活来源,为了赢得学生好的评价,一些教师采取迁就甚至讨好学生的办法,向学生做考试承诺,降低试卷难度,考试成绩放水等等,长此以往必将大大降低教学质量。因此,检查教师的授课情况,评判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应该是教研室主任的重要工作,因为教研室主任应该是决定这位教师是否继续聘用的“把关人”,尽管这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事情。根据笔者的经验,教研室主任要与教学督导老师配合,认真参与教师的听课过程,尤其对年轻教师要实行全程听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考核该教师对所讲课程是否能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备课是否认真,教学是否投入,教学内容是否抓住重点,对学生是否耐心,是否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能够做出较为客观和合理的分析,等等,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有对该学科知识的充分了解和正确把握。这项工作不可能由二级学院的院长完成,只能够由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负责人承担。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授予教研室主任对该教师的命运有“生杀大权”。反过来,引进教师也应该给与教研室主任有较大的发言权,这恰恰是目前最应该重视的关键环节。(3)严格把控考试环节。如果将来对学生实行硬性的、有比例的留级和淘汰机制(这在国外高校是常识),重点考核体现在考试环节。当考试成绩涉及到学生的“生死存亡”,学生们自然会高度重视考试的结果,并且对考试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教师在授课环节有更好的表现,而且要求教师在考试环节能够够公平合理地反映出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因此,教研室主任务必要严格把控考试环节,要求试卷要能够反映教学的覆盖面和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的能力和水平,并且考核成绩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这确实是一项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的工作,只有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负责人的积极配合才能够完成,必须明确这不是二级学院院长的职责,他们也绝不会主动承担这项重任。教研室主任应该重点检查:试卷的题型和分值是否分布全面,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搭配是否合理,试题的难度是否能够考查出学生学习的优中差的区别,尤其能否反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等等。最后,教研室主任也要配合教学督导检查教师在判卷过程中的认真态度,是否公平合理,是否有放水现象。任何不公平合理的判分,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的疑问,因为这与他们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高分得奖励,低分遭留级,谁都操着心那。(4)把好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后一关。毕业论文是学生接受正规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既是对他们进行的最后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考核他们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是培养他们遵守学术道德和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关键环节(软件的普及使用大大便利了这项工作的硬性规定)。

教研室主任要和指导教师一起,就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报告、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和定稿以及论文答辩等基本环节加强检查,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论文写作得到一次较好的综合性训练,同时也使得指导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指导水平。根据笔者的经验,这是最容易“混”的环节,不严格抓紧,不仅仅使学生失去一次宝贵的训练机会,更重要的是不利于他们培养诚实守信的基本品格和做人底线,于人于己危害甚大。正因为教研室主任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教研室主任的选拔和培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笔者将另辟文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丹中,赵佩华.教研室主任于专业带头人角色协同之探析[J].中国职业教育,2014(08):74~76.

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分类管理职称分类评审

一、引言

教师职称评审影响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影响着每个高校的长期发展,而职称评审作为评选机制,起着选拔、激励、导向的作用。2017年3月广东省将高校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到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过程控制主体从政府转移到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从相对统一转变为具有高校特色,意在改变过去职称评审中的“一刀切”现象,实现教师职业多渠道发展,推进教师人才队伍结构的多元化建设,回归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因此,研究职称评审制度标准体系,有助于提高其制度的实操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牛津大学社会学教授A.H.Halsel和MartinTrow(1971)透过社会学的视角,对大学的教师职业做了综合性的论述,强调教学在学术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呼吁对教师评价要加大教学方面的内容。Finkelatein(2011)通过对全美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改革实践研究得出:高校日益增加非终身制教师的雇佣,使得教师的职责被逐渐分化,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任务得以分类评价,学术职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外高校对高校教师晋升制度的评价标准主要涉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RichardMiller和CharlesFinley(2000)谈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是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了更专业、公平地评价论文的质量,美国高校通常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将申请人论文外送国外专家评审。RobertCannonDavidNewble(2000)在分析了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终身教授职位的评审标准后,谈到候选人不论进行学术研究时间的长短,都应该有真正高质量的成果,而不仅仅考虑成果的数量。国外学者对职称评审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研究国别之间差异化的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从微观层面对高校内部个案的晋升政策进行研究。(二)国内研究综述。近些年来,分类管理成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趋势。职称评审制度,作为教师分类管理关键内容的晋升机制,许多研究学者对职称分类评审进行研究。陈惠雄和胡孝德(2007)通过对高校教师多样化职业类型的分析,提出对具有不同能力特征的大学教师实施职称———职能配置定位的分类管理的新思路。赵梁红(2009)提出职称评审制度应依照教师特性差异来设计改革方案,逐步向现代分类管理模式进行转变。根据教师的学科专业和承担的任务分别划分为分学科专业管理和分层分类管理。汪建华(2013)对于评审标准重视科研成果和重视成果数量的问题,提出在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教师的综合能力,要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打破学术论文至上的局面。从评价标准上看,学者们的建议大多是改革“科研至上”的标准体系,建立适合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标准。综上所述,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都是从理论上对职称分类评审做探讨,较少进行实证研究。(三)相关概念界定。职称分类评审,是按照岗位管理思想对高校教师分类评审,在传统学术职务(助教、讲师、副教授与教授)的四层职称梯度基础上,对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教授)资格要求,按照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重心不同划分,形成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社会服务型四种评审条件模块内容,教师可就自身特色和个人发展需要,自由选择职称申报类型,符合同一类型条件和要求的教师则获得相应类型的职称称号。虽然各省市的职称分类标准有所不同,但主要都是围绕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划分类别。职称分类评审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以往高度统一化的评审模式,改变评聘中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利发展形势,缓解教学与科研的矛盾,通过教师职务多样化分类评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激励教师提高学术生产力的目标。

三、珠海市A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审调查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本文选取珠海市A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对教师职称评审的行政管理者进行详细的访谈,并对参与教师职称评审的申报老师采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珠海市A高校是一所成立十余年的普通高等学校。下设有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工业自动化学院、航空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商学院、布莱恩特学院、中美国际学院等13个专业学院,现有统招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两万余人,目前该校现有专职老师600余人。本次调查通过网络调查方式回收有效问卷182份。问卷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方式随机发放给各院系的教师,保证了问卷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本次调研回收的182份问卷中,男女比例分别占53.3%和46.7%,男女比例比较均衡;被调查对象主要年在31~55岁之间,其中中年教师(31~45岁)占比71%;68.68%的样本个体拥有硕士学位,17.58%拥有博士学位;在被调查的对象中一半以上目前已具备中级职称;77.47%的受访者没有参加上次学校组织的职称评审。(二)调查结果分析。1.A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现状分析。(1)受访者对目前职称评审标准的了解程度。大部分受访教师了解职称评审条件标准(67.58%),但是非常了解的只占9.34%,在“不太清楚”的59人中,37人是专任教师,8位管理岗人员,8名辅导员,6位教辅人员。(2)受访者对职称评审标准制定者的看法。目前A大学职称评审规则主要是在广东省职称评审规则的基础上制定,制定规则前会进行意见征求,但这些教授大多同时是各学院的行政领导干部,65.93%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审规则应由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共同制定,甚至有31.87%的教师认为话事权应当在学术人员手中,表示职称评审规则由行政人员决定的教师占极少部分。表明A高校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评审规则应该共同制定。(3)受访者对教学质量在该校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地位的看法。在A高校教师关于教学质量在该校的作用地位调查中,31.87%教师认为教学质量在该校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地位比较重要,37.91%教师认为教学质量在该校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地位比较重要,21.43%教师认为教学质量在该校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地位一般,只有8.79%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在职称评审的作用地位不重要。(4)受访者对职称评审对科研成果和论文的要求的看法。在A高校职称评审对科研成果和论文的要求的调查中,30.22%的教师认为该校职称评审对科研成果的要求过高,48.9%的教师认为该校职称评审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比较高;26.92%的教师认为该校职称评审对论文的要求过高,45.6%的教师认为该高校职称评审对论文的要求比较高。说明A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论文要求相对较高。(5)受访者对教师职称晋升的关键的看法。关于职称评审晋升,其中85.16%的教师都选择了学术水平,90.11%的老师选择教学水平,44.51%的教师都选择了社会服务,51.65%的老师选择任职资历,选择学历学位的教师占总样本数量的41.76%,还有8.24%的老师选择了其他,其中有老师表示要看学生和同行的评价、工作量和职责。这个数据表明A高校绝大多数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2.A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审认知分析。(1)受访者职称分类评审划分方式的看法。86.81%的教师认为划分教学岗、教研岗、科研岗并相应设计不同的评审条件切实可行,12.86%的教师认为此分类不可行,其中原因包括:科研教学并重,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分开,没有科学的划分方法等等。说明绝大部分的教师能够接受该分类评审标准制度,但是需要有公平合理的分类评审标准。(2)受访者对教学岗中教学和科研考核比重标准的看法。35.14%的教师认为教学岗的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7:3,32.43%的教师认为教学岗的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8:2,14.19%的教师认为教学岗的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9:1,说明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岗中对教学的考核应占70%以上,以教学为主,而对科研则要求应该相对比较低。(3)受访者对教研岗中教学和科研考核比重标准的看法。多数教师认为教研岗的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5:5,占样本总数的53.38%,12.16%的教师认为教研岗的教学和教研的合适占比为7:3,14.19%的教师认为教研岗的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6:4,说明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教研岗中对教学和科研的考核比例应该大致持平,还有一小部分的教师则认为由于A高校为应用型大学,更多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学的要求更甚,在教研岗中教学部分的考核仍应该略高于科研。(4)受访者对科研岗中教学和科研考核比重标准的看法。39.56%的教师认为科研岗中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3:7,30.22%的教师认为科研岗中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2:8,15.38%的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的合适占比为1:9,8.24%的教师认为科研岗中教学和科研应该各占一半。说明绝大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岗中对科研部分的考核应该占绝大部分,但是有部分教师仍然会认为在应用型大学中即使是科研岗也不能一味做科研,对教学的部分仍需关注,科研岗教师不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科研,需要兼顾到教学。

四、A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审实施策略

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群体基础

音乐教育“教研”是指对音乐教学工作的研究,它以一定音乐课程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是对音乐教学中具体教学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音乐教育“科研”是指对音乐课程领域内在规律的研究,它建立在相对多元的理论基础上,通过遵循一定研究程序,有目的、计划对音乐课程领域范围内规律性内容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过程。如果说音乐教育“教研”是基础,那么“科研”则是指导,通过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的有机结合,以音乐教育“教研”促“科研”,“科研”带“教研”,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成为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而言,作为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主体的不同研究群体,在研究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从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与“科研”实际来看,“教研”“科研”实践的群体基础,主要包括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群体、承担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工作的教研员群体、湖南省高校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不同群体在音乐教育“教研”“科研”中,承担不同工作,分饰不同角色。

一、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群体

其一,音乐学专业(师范)毕业生。该部分音乐教师,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教师编制考试、特岗教师考试等方式,进入地方教育系统,而后被分配到湖南各区县农村学校中,担任专业音乐教师。相比而言,音乐学专业(师范)毕业生,对于“教研”工作具有较强适应性,这与其在高等教育阶段所受专业训练有密切联系。从音乐学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各大师范院校对于学生个体音乐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无论是培养目标中的明确要求、课程教学中的专门训练,还是毕业论文撰写中的研究实践,都使得音乐学专业(师范)学生在具备扎实专业素养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为他们走上教师岗位,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二,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普师生。目前,湖南农村学校中师毕业教师,在整个湖南农村学校教师群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中师毕业的普师生,由于在读书期间,接受的是“全科”教学,分散在各个科目教学岗位上的中师毕业教师有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对音乐有天赋、有热情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进入学校工作后,承担起了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中师毕业教师尽管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与实用性,但是受培养方式的局限,多数教师教研、科研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与当时出台的中师人才培养方案不无关系。198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提出要求,强调“培养合格小学教师”,重视对这部分教师文化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在这种培养目标指导下,中师普师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在全科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实践能力养成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时间,而教研、科研方面则成为了盲区。这为他们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后,开展某一学科“教研”工作,带来了实际困难。其三,基数庞大,本应成为教研科研重要力量的非专业、兼职音乐教师。调查实践反映,非专业、兼职的音乐教师通常未承担教研科研工作,是湖南农村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网络覆盖的盲区,这部分教师,既不具备基本的音乐教育“教研”能力,也无教研“组织”可以依靠,音乐教育“教研”工作无从谈起,但是,从其承担具体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庞大的基数来看,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教研能力非常有必要。

二、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

教研员群体教研员群体为音乐教育“教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于音乐教育“教研”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在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的教研员群体中,专业构成与专职兼职情况个体区别较大,“教研”工作的落实有着较大的区县差异。其一,音乐专业出身的专职/兼职音乐教研员。该部分教研员通常由专职音乐教研员与音乐专干兼职音乐教研员构成,在从事音乐“教研”工作的教研员群体中,实际工作落实相对到位。这与其自身具备的音乐专业素养,数年的学校教学经验,以及相对细化教研工作职责划分有密切联系。专职音乐教研员与音乐专干兼职音乐教研员相比,专职音乐教研员“教研”工作完成度更高,其具有工作职责细分到个体的条件优势,不存在职能划分模糊情况,是所有教研员中“教研”工作关注度、完成度最高群体。音乐专干兼职音乐教研员精力更多放在行政管理、活动组织上。湖南农村普通音乐教育调查反映,区县专职音乐教研员少之又少,这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要求不无关系,从我们侧面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以益阳市为例,仅安化配备了专职音乐教研员,承担音乐教研工作。音乐专业出身的兼职音乐教研员在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教研员群体中,占有一定比重,如湘西州古丈县、常德市桃源县、株洲市醴陵市等。其二,音乐专业/美术专业出身的专职艺术教研员。相比较而言,音乐专业出身的专职艺术教研员在教研员群体中,同样属于实际工作相对完成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在专业素养方面并不逊色专职音乐教研员,尽管身为艺术教研员,在精力上有所分散,但是,生命个体“趋向性”本能,决定了实际工作中,音乐专业出身的艺术教研员会将更多精力放在音乐教育“教研”工作中。比较来看,美术专业出身的专职艺术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同样存在工作侧重点的“趋向性”本能,更多关注美术“教研”工作。其三,非音乐专业出身的兼职艺术教研员。按照兼职程度从低至高,分别为艺体教研员、艺术专干(行政干部)兼职艺术教研员、艺体专干兼职艺体教研员、体卫艺专干兼职艺体教研员、体卫艺专干(另外承担国防教育行政管理)兼职艺体教研员。该群体教研员个体,音乐“教研”工作完成度基本与其兼职情况挂钩。在体卫艺专干兼职艺体教研员中,由于对其“教研”工作造成直接影响的客观因素过于复杂,在“教研”工作方面很难要求其按照工作职责标准开展工作。

三、湖南省高校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

高校研究者群体比上述两个群体在从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科研”方面具有鲜明的团体性特点与专注度。一方面,这与一直以来,高校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基本职能中的“科学研究”职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研究者个体对于学术研究的本真追求,以及长年形成的“教研”“科研”团队协作理念有密切联系。从湖南省高校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的学历结构来看,承担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音乐学专业(师范)本科生为最大群体,音乐与舞蹈学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中坚力量,不乏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将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科研”工作作为终身事业来进行规划。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该院朱咏北教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多年,在其凝聚下,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团队,仅从其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来看,就能体现出团队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如,王斌《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一文,通过对湖南省内175所农村学校办校规模开课情况、音乐教育地位、音乐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配置等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彭荣《湘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一文,主要从音乐教育地位、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习情况着手,对湘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发展对策;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一文,对湖南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音乐教育观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改革情况等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别针对教育主管部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提出了对策;罗伟胜《湘东地区偏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一文,主要对湘东偏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地位、教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同样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对策。多年研究实践中,已经对湖南省内各地区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研究不仅局限于“教研”工作,“科研”方面同样涉猎,可以称为以“教研”促“科研”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Z].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Z].1980.

[3]王斌.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

[4]彭荣.湘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8.

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篇5

根据学校总体工作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打造高效课堂。全面落实教科研在教育发展中的先导地位,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研究工作,以课题为龙头,以活动为载体,以课堂为核心,努力做到科研管理科学化、科研组织网络化、科研资料信息化、课题管理规范化、课题研究全员化、科研队伍层次化,使教科研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树立实验小学教科研的品牌。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高校课堂”为主的学习研究、实践运用活动,在规范教学的背景下创造性的指导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充分发挥省级骨干教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3、认真做好课题的申报、实验研究和总结工作,抓好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注重过程,完成2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⒋加强教师的理论进修和实践能力提高,加强校本培训,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5、继续抓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编写出适合我校实情的特色校本教材,办特色、名牌学校。

6、抓好各教研组、课题组的校本专题研究,研究课题要有价值、有针对性、实效性。

7、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作文(美术、书法作品)征集评比活动。

8、做好论文征集活动,提高学校教师科研水平。

三、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建设,规范教研管理。

健全名师、骨干教师的培养、使用、管理机制,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发挥名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选出业务能力强的教研骨干担任课题、教研组成员,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负责抓---教科室指导抓----课题、教研组抓落实”的科研管理网络,教科室成员,课题、教研组长职责分明,积极投身教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效益。

2.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构建基础理论工程。

本学期教科室将根据教师理论学习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师学习制度,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作为学校科研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做。通过单周集中学习、双周自主学习的形式,让教师进一步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把握高校课堂的实质,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构建高校的课堂教学。

⒊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促进“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施。

围绕《市中小学创建高效课堂“五三二”工程实施方案》和《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学校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开展活动。邀请专家来校作学术讲座,积极发挥校本资源优势,发挥学校骨干的专业引领作用,每周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沙龙、教师论坛等活动。

4.加强课题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管理体系。

目前我校已承担二个省级课题(体育课题和书法课题)要认真制订本学年(期)的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深入研究,重视教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时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的研究任务,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我室将全面推行教师课题研究申报制:要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党员教师、青年教师挑担子、定目标,人人参与教育科研,打造科研型、反思型教师团队;这里的科研可以是参与学校总课题的研究,可以是市级教师个人专项课题的研究,也可以是校级教师小课题、小问题的研究。课题申报将在每学期第一个月完成,每学期最后一个月教师上交研究成果(总结、报告、论文、案例等)。本学期教科室将推荐一些教师研究三级子课题,供老师们选择,教师也可以自定课题。课题范围主要是学校总课题下的三级子课题和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小课题。

5、创新校本课程,办特色加名牌学校。

依托校本课程,进一步加快特色创建的步伐,让特色更显,品牌更响,充分发挥名牌效应作用,促进学校全方面工作迅速发展。一是抓好写字特色,树立特色立校、品牌强校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强化书法教育特色建设,继续坚持师生同练并举,切实提高师生的书写水平,让写字成为实验小学一张响亮的名片。二是重视课外阅读,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和读书方法的指导。本学期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抓好对中华经典诵读的指导和督查工作。三是积极推广普通话,创省级示范学校。

6、展示科研成果,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鼓励教师积极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组织力量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征文、论文比赛;选送一些文章、案例、随笔、活动设计等教科研成果,向各级各类杂志、刊物投稿,争取有一定数量的发表率。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及时归纳、总结和推广,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加大推广与宣传力度,展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成果

四、工作行事历

九月份:

1、各课题组与个人课题研究者拟定本期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2、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

3、开发校本课程,确定课程内容、授课老师并开课。

4、召开课题组长和各年级学段教科研组长会议。

5、各教研组负责本月的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的布置。

6、教师培训,专业引领。

7、围绕“高效课堂”开展“课内比教学”系列活动

十月份:

1、围绕“高效课堂”开展“课内比教学”系列活动。

2、课题组正常开展课题实践研究。

3、各教研组负责本月的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的更换。

4、校本课程按要求开展活动。

5、教师培训,专业引领。

6、组织各班积极将学生的优秀作文投稿到教科室,并上传到网站。

十一月份:

1、各课题组、教研组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科研活动。

2、分课题组织专题研讨活动。

3、聘请有关教育教学专家进行讲座。

4、各教研组负责本月的教育教学平台的更换。

5、校本课程按要求开展活动。

6、教师培训,专业引领。

7、市第四届小学骨干教师评选。

十二月份

1、召开课题组成员第二次全体会议,总结前阶段课题研究情况,并指导下阶段的研究工作。

2、各教研组负责本月的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的更换。

3、课题组进按计划进行研究,并做好资料的收集。

4、教师培训,专业引领。

年元月:

1、收集、整理教科研资料。

2、召开各课题学期工作阶段性小结会

3、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4、检查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教研工作手册”

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

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各专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论文的质量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制度措施,比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行为的通知》等。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相继召开,都对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格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陈宝生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要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同年10月,教育部又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高教40条),其中第12条指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1]因此,我们将全过程质量管理理念融入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很有必要也很合理,对于进一步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不长,在教学管理上相对老牌本科院校来说还是较为薄弱,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措施和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上都有所欠缺,对毕业论文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构建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是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提升和管理的进一步科学规范的有效途径,也显得很有必要。

1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近十几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得到快速发展,总量约占全国高校的三分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如管理经验不足、办学积累较少、办学思想落后和理念的转变慢、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论文质量的提高。1.1学生方面。学生态度不端正。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种形式,论文质量的好坏,水平的高低对就业和前途没有影响。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对论文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去调查研究,不认真对待教师的指导意见,认为无论写的如何,只要从结构、字数等形式上完成要求,最终都会通过论文答辩。学生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由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临近毕业,此时也是考研的关键期和找工作的黄金期,很多学生不想在毕业论文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耽误了自己的“大事”,导致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少,论文质量当然得不到保证,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生能力和水平有限。高等教育的扩招导致大学门槛的逐年降低,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录取的学生大都是刚达上二本线,生源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也随之降低,相比于老牌本科院校和一些重点高校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差、写作思路不清晰、创新性和个人观点缺失、论文格式不规范等。1.2教师方面。教师态度上对本科论文不够重视。一些教师认为本科论文就是走走过场,没有答辩不通过的学生,在潜意识里不重视这项工作。论文选题也很随意,导致有的选题过大或者过小,有的逻辑不通,有的与专业没有关系。论文答辩时也是走个过场,老师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是“答非所问”,有的老师直接给学生“放水”。在论文成绩评定时也比较随意,一些论文材料不能体现过程性。教师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师资缺乏,有的西部高校的生师比甚至超过22∶1,这就导致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有的老师一人指导10个学生,工作量大,疲于应付,再加上自己平时教学、科研、家庭的压力,根本无暇认真指导论文,从而出现“学生指导学生”的怪象,老师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态度,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1.3管理方面。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在管理上还存在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虽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毕业论文的一系列制度文件,学校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还不够到位,毕业论文每一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控标准建设还不完善。学生科研能力和素养训练不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新建本科院校或专业为学生开设科研能力训练的相关课程,比如:专业论文写作、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如何写作科研论文等课程。另外,新建本科院校为学生举办的学术讲座也不多,讲座质量不高,学生得不到学术氛围的熏陶和科研素养的训练。质量监控没有形成闭环,检查只是流于形式。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闭环系统没有完全形成”,毕业论文亦是如此。很多学校有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和标准,从选题到中期再到答辩都有检查,但检查时往往没有对照质量标准,而是完全靠主观臆断,反馈的问题也只是停留在格式、字体等表面上,没有对关键环节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把关。问题反馈后教师和学生是否整改也不得而知,缺少整改后的再次督查,论文质量监控“闭环系统”没有完全形成。论文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只是形成了对毕业论文本身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而对于指导教师、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在毕业论文各个环节中的工作评价则是空白。奖惩措施不够得力。实行毕业论文奖惩机制是提升论文质量的有效措施,很多学校都有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等奖励措施,但对于管理和指导上出现问题进行惩罚大多数学校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导致有些教师指导论文不积极不负责,部分学院疏于管理的原因。二级学院和教研室的论文管理主动性不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需要从上到下全员参与,但实际上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的论文管理主动性并不强,虽然都设有质量监控机构,但发挥作用并不明显,教研室对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把关也是流于形式,导致毕业论文从一开始的质量就不高,管理就不严。

2构建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在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中引入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达到优化论文质量管理,提升论文质量的目的。2.1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概述。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就是“三全一多”,即“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管理和管理方法的多样化”。[2]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根据“三全一多”的质量管理特点和毕业论文工作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先导,以过程为重点,以系统为整体,不断增强全员质量意识,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实现全员参与论文质量管理的良好局面,采用科学、有效、多样的管理方法,构建全过程的闭环论文质量监控体系。2.2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为实现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构建一个系统性、科学性、全程性的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2.1组织领导体系。要使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首先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职责清晰、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组织系统。[3]成立由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处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校级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二级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书记为副组长、系主任为成员的院级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各系(教研室)成立指导小组,明确所有人员的具体职责,建立院级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强化责任意识。2.2.2管理目标体系。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标的确立是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第三方要求,建立毕业论文各环节质量目标。有了目标后,才能依据目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以此判断目标是否达成。2.2.3管理制度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执行和落实不到位,所以,根据毕业论文工作目标和内容,建立一套科学、严密、完整、利于执行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必然要求,以明确各人员职能,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使得毕业论文质量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3]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一般应该包括比较上位的《管理办法》和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的具体《质量标准》,比如: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成绩评定、答辩、材料归档等质量标准。在制定标准的同时,要注意将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融入质量准则,不断完善质量标准,从而确保论文质量的稳步提高。[4]2.2.4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必须是全过程、全员性、闭环的、可量化的,应该包括校级和院级两个层次的质量监控。校级质量监控主要是宏观的、整体性的监控,要依据校级《质量标准》对二级学院的毕业论文的主要环节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包括选题、指导教师的遴选、、答辩、成绩评定等。二级学院的质量监控则更要微观一些,要具体到每一个环节,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完成进度和质量的监控。学院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制定院级的质量监控标准,以此来保障各环节顺利进行和论文质量。当然,质量监控最重要的是要实现闭环运行,学校和二级学院在检查后要注意整改后的再次督查,确保整改到位,持续改进。2.2.5管理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运行状态及其结果进行评估,不仅包含对本科毕业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还包含对指导教师、二级学院、相关部门等组织管理者的评价,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解决管理过程中问题的重要手段。本科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图如图1所示。

3本科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结合“三全一多”的管理理念和毕业论文工作特点,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可有效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3.1更新管理理念,全员参与。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提高论文质量就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如何并不仅仅是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事,也不是学校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校上下形成人人重视毕业论文和大家关心毕业论文质量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重视毕业论文管理理念的更新,可通过多层次组织会议学习,如召开专题研讨会、教学院长会议、实践教学工作会议、教学秘书例会等,围绕两会精神“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教育教学内涵发展”,结合本校《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强调毕业论文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问题,切实引领和推动学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向深度展开,促进论文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需要成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由分管校长领导,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教务处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最初的组织机构,小组成员需具备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5]3.2规范各环节标准,全程管理。为加强学校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学校需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办法(试行)》等文件,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指导、撰写、答辩、评优和质量评价等各环节,细化毕业设计环节的工作程序、评分标准、评优标准等。管理文件中要对论文审题、选题制度有明确要求,建议严控与专业培养目标关联度不高的题目进入题库,实施教师和学生申报、系(教研室)初审、学院审定、学校抽查的四级选题审核及淘汰制度,加强选题题库建设。同时,《教学管理工作规程》《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档案立卷归档指导意见》《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教学管理文件,也应对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施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规范、质量评价标准、档案建设等各方面做具体要求。新建本科高校要注意各二级学院管理制度的落实,促进建立二级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引导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层面的管理办法制定适应本学院的毕业论文管理细则,加强二级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组织二级学院毕业设计工作检查,注重毕业论文过程性材料积累。3.3优化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学校可引入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对毕业论文各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通过“校、院、教研室”三级质量管理小组,以三期检查、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多方面、全方位对学校毕业论文各环节全程进行科学、有效、多样的指导、检查,把对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落实在教学实施全程中。二级学院对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规范性的落实也要重视,可通过自查、教研室检查、质量管理小组复查等检查环节,以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计划进程表、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等方式全面了解指导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对于未能按正常进程开展论文的学生及时敦促整改。开题环节要求师生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经系(教研室)、学院审核后方可实施。答辩环节,要实行校、院两级论文内容相似度检测,达到检测全覆盖,实行盲审抽查制度,规范学术道德,坚持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评阅制度,对于达不到答辩要求的,不允许进入正式答辩环节并提出整改意见。3.4多样化反馈,严格奖惩。学校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中,反馈系统是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新建院校通过可不断健全毕业论文信息反馈制度,从教务处到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小组、教研室,包括指导教师,全员参与,致力于实现从多角度、多层次把控毕业论文环节,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对毕业论文进行反馈。宏观层面,学校职能部门通过三期检查、以选题、答辩等其他过程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检查,对全院毕业论文情况进行把握,进行宏观层次的反馈,形成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报告,为院系毕业论文工作的宏观安排提供依据。中观层面,院系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小组通过自查,针对教师或毕业论文各环节为对象进行分析反馈,以便于进行调控与整改。微观层面,教师通过自查和学习,对自身学生论文指导情况进行调整、反思,不断改进,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水平。在相似性检测环节,对于初次不通过且相似度不高的学生,学校可下达反馈整改通知单督促修改。学校应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实现毕业设计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可设立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专项经费,明确本科优秀论文评选和奖励办法,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对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将学生优秀论文汇编成册。同时,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要对学生疏于管理、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不负责任的教师,相似性检测度较高学生的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事故认定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并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质量评价结果纳入教学单位教学工作年度评估指标体系。

总之,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的质量都直接决定了最终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也影响到整个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质量,所以实现全过程质量监控是内在要求。毕业论文工作也绝不是某一个管理部门和学院的事,而应该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明确职责,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持续提升。[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08)[2018-11-09].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3]江平.论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和监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0-152.

[4]王蕾.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资讯,2010(28):229-230.

[5]吴永梅.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高级职称晋升;科研绩效;统计分析

近20年来,高校教师科研绩效与职称晋升紧密相关,无论国外的“publishorperish”[1-2],还是国内“非升即走”[3]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教师选择“学术蛋炒饭”来增加量[4],国外最新社会学系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2015-2017年间新晋教授与副教授平均出版物分别是8.0篇/人与18.2篇/人,而在1991-1993年间此数据仅为3.1篇/人与14.7篇/人[5]。数据结果表明,现在获得高校高级职称晋升需要更多科研成果支撑。而国内针对管理学界论文数量与质量、职称晋升需求与科研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至今未有,基于此,该研究选取1998-2018年期间,20所国内“一流”高校中获得职称晋升的308名教授及314名副教授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校官网、中国知网及其他外文数据库等途径搜集他们近20年的量、项目申报量、著作出版量、晋升“差距年”及论文合著者等信息,深入探讨是否存在伴随时间推移高级职称晋升与科研绩效之间的倍增关系?相比于20年前,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完成多少科研绩效才能够获得高级职称晋升?20年的量、项目申报量等的变化趋势给这种关系带来什么影响?以期刻画出高校教师高级职称晋升的规律,从而为引领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样本选择

首先综合近10年来管理类专业排名,选取20所国内一流管理类专业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其次从20所高校的官方网站管理学院系师资队伍中找出现任教授与副教授人员,收集并整理出1998-2018阶段内每年获取教授及副教授职称晋升的人员数量,剔除不在此区间晋升以及不能明确晋升年份的教师人员,最终确定308名新晋教授、314名新晋副教授;最后通过调查对象所在院校官方简历、中国知网及其他外文数据收集并整理出他们从博士毕业至晋升为副教授、从副教授至晋升为教授期间量、项目申报量等其他科研成果数量。依据在线简历信息输出这些教授与副教授人员的姓名、性别、博士毕业年份/院校、晋升教授/副教授年份、博士毕业至晋升为副教授的时间差、副教授至晋升为教授的时间差等信息,整理构建出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

二、科研绩效统计标准

教授的科研绩效,指他们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例某高校教师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并在2010年晋升为教授,则需要统计该教师在2003-2010期间的科研成果。同时由于滞后问题,在此将教师官网简历中已列出被期刊接受但未见刊的论文也算作有效论文,副教授同此处理。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只有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才算作该教师的有效论文量,该标准适用于国内外所有文章。同时为使统计结果更有利于分析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压力,在此按照期刊级别将论文分为四类,分别为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国际一流期刊论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及其他类论文;项目则分为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国家面上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其他类项目四类。针对高校教师参加的各种学术会议论文,以及其他公开发表的博客文章、新闻通讯、未发表的手稿、书评、社论等都不计入有效论文量中。

三、结果分析

(一)论文级别分析。如图1(a)(b)展示,314名新晋副教授从博士毕业至晋升为副教授期间、308名新晋教授从副教授至晋升为教授期间,论文类型分布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随时间推移,职称晋升所需发表的不同级别论文量均在逐步增加。(三)著作分析。如图3(a)(b)所示,总体上新晋教授平均著作量高于副教授,但二者平均著作量趋势相似,即在20年前著作量整体较高,并均在2001-2003期间达到峰值,分别为0.36本/人、0.33本/人,之后均普遍下降。对于新晋教授来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2016-2018年间的平均著作量仅为0.06本/人,相比于1998-2000年间下降了79.3%,而新晋副教授在2010年后经历一个增长期后基本保持不变。著作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高级职称晋升及其他评审标准中,著作出版物相对于量不是“硬性指标”,导致该“非标识性”科研产出成果较少;其次新晋教授平均著作量的大幅下降还与“已获教授职称”有关,教授职称已是高校职称的“塔尖”,许多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热情与科研精神在获教授职称晋升后开始减退。0.20.330.190.110.060.160.1400.050.10.150.20.250.30.350.4图3(a):按年份分列新晋副教授平均著作量0.290.360.340.160.190.120.0600.050.10.150.20.250.30.350.4图3(b):按年份分列新晋教授平均著作量(四)“差距年”分析。为更加全面量化高校高级职称晋升难度,在此引入“差距年”分析。所谓“差距年”,指在博士毕业至晋升为副教授、副教授至晋升为教授之间的年份时间差。1.副教授职称晋升中“差距年”分析。为更直观分析近20年来管理学科中副教授职称晋升“差距年”状况,在此分别选取20年前后获得晋升的23、43位新晋副教授发现:近20年来,伴随高级职称晋升难度加大,高校教师从博士毕业到副教授职称晋升的“差距年”越来越长。通过图4(a)(b)近20年对比,在1998-2000期间,存在57%的副教授在晋升之后才获博士学位;其次在博士毕业1-3及4-6年内获得副教授晋升占比分别为35%、8%。相比于20年前,近几年获高级职称晋升的高校教师群体中不存在负值“差距年”,说明目前获副教授职称晋升前提是必须拥有博士学历,直接反映职称晋升对于学历硬性标准的更高要求;同时对比发现,现在职称晋升“差距年”主要集中在1-9年,相比于20年前的1-3年以及“负差距”来说,晋升“差距年”在增大,意味晋升难度加大,晋升考核更加严格及需要更多科研成果支撑。2.教授职称晋升中“差距年”分析。同理,我们选取15位在1998-2000年期间及50位2016-2018年期间共65位新晋教授,相比于副教授,新晋教授“差距年”跨度更长且所占比重更大,均主要集中在4-9年,变化趋势不明显。(五)论文合著者分析。1.副教授论文合著者分析。图6(a)(b)展示1998-2000期间及2016-2018期间,新晋副教授不同合著者数量下论文占比情况,可看出20年前后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量大致相同(现在的1.9人/篇与之前的2.1人/篇相比)。2.教授论文合著者分析。新晋教授论文合著者在20年进程中变化趋势不如副教授明显,不同合著者数量下论文分布较为平均。但相比于20年前,2016-2018期间获晋升的教授发表的文章往往有更多合著者(平均值从2.1人/篇增加到2.6人/篇),同时只有一位作者的论文比例从35%下降至21%。表示伴随时间推移,高校教师协作与互动性增加的同时也带动论文总量增加,即协作带来更高论文产出。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指示剂催化剂清醒剂兴奋剂

温总理在2006年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道德力量都离不开教育。有了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教育的这种特殊作用关键在教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职业品质与专业能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我校是一所年青而具有活力的学校,青年教师占80%以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不断提升,新课程理念能否不断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课题。

课改催生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为了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我们探索出一条“自主—合作—互动”的校本教研模式,走一条“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一、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指示剂”

1、外向型校本教研——请进来,走出去

专业引领即先进的教育理论对学校教师研究的引导。它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其实质是理论对学校的指导。

去年暑期召开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我们请屏东中学周灵副校长作《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福州八中现代教育研究室蔡隆副主任作《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的专题讲座。今年一月份福州市数学中心组成员在福州教育学院数学中心组负责人郑新发带领下,一行十人到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数学中心组的专家领导在听取了李丽宽教师的高三复习课《〈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有关中点弦问题》之后,对这堂复习课进行了点评,专家们在点评中指出这堂课教学模式新,运用典型案例组织课堂教学,很有针对性;教学定位准,根据学情以学生如何学作为教学定位,具有可行性;教学方法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通性通法,颇具有效性。同时专家还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在“量”与“度”的把握,在“动”与“静”的处理,在“难”与“易”的选择上与执教老师进行商讨,并提出符合校情、学情的建议。数学组老师在同专家们零距离的交流中,特别是听了专家对教材的解读、课堂的驾驭和别具匠心的设计后,深感受益匪浅。

上个月福州教育学院领导、专家一行十五人在院长助理教研处叶诚良主任的带领下到我校进行课改调研,听了11节课,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评课。学院的领导、专家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围绕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与开课教师、听课教师座谈,从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度和教学的有效度开展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提出建设性意见。专家“把脉诊断”,对我们指导、引领、总结、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专家引领,为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创设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在福州八中召开的“八闽高中教学校标协作组织06论坛“,暨06—07学年第一学期研究观摩课,借鉴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教学经验;参加市教院举办的高三专题知识讲座;组织教师观摩福州市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决赛;组织年段长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讲座。派员参加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举办的第五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参加福建省语文、教学年会,参加市教师新课改培训和各学科培训。请进来,使教师在对话中深受启迪;走出去,使教师在视野上大开眼界。

2、课题式校本教研——求变革,探模式

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开展课题研究能够得到专家及时、全面的指导,这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一年来,我们以教科研为龙头,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推进新课程实施,学校目前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常态化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三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即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学手段的转变,即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手段转变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各教研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确立了教研组的子课题,并积极进行“情—导—探—评”教学模式的研究,确定了学科教学模式,教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创见。我们体会到:教学研究是重点,课题研究是途径。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取得的进展还只是阶段性的成果,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校还承担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市级教研课题《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与管理的研究》,寻求变革,要理念创新;探究模式,要方式创新。

3、学习型校本教研——常充电,炼内功

课改实践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源泉,实践困惑和迷茫反映出教师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索到根源,教学实践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和拓展,学校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倡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一年来,陈雷鸣常务副校长作了《教育的三重境界》、《教师基本功的再提升》等十二场教育教学理论讲座,提出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教科研基本功、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功、教学设计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功、互动与沟通基本功、语言表达基本功、文字板书基本功,实现了从“三字一话”向熟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提升,从“怎么教”的教学意识向“教什么”的课程意识的提升,从教师的主导向互动合作教学的提升。教务处先后下发了《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校本培训材料十份,还在网站上开辟了教师培训专栏,及时遴选、上传教育教学优秀文章,包括杜朗口中学的课改系列报道,供教师学习。以学校为培训基地,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培训者与受训者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诊断、评价与指导,这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指示剂”。

二、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1、团体式校本教研——聚合力,共成长

集体研讨也称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更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有利于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合作双赢”的教研模式。集备活动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合作研究的有效形式,集备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集备记录、有解决问题方案,根据学校《构建三级校本教研网络管理的意见》每周每个集备组至少一位教师开研究课,同组教师观摩听课,课后集中议课、评课,每位听课教师要为上课教师发现一个亮点,提出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团体式校本教研促进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聚合力,达到合作双赢;共成长,达到一起提高。

2、专题式校本教研——定主题,求实效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学校校本教研每次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首届教学研讨会的主题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启动高中新课改”,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的主题是“直面新课改、更上一层楼”,今年教学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专题研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主题的确定具有针对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各个教研组根据学校专题研究制定各组的子专题,做到专题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与教学常规相结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个体反思、案例分析都围绕研究专题展开,如语文组围绕“目标—激活—探究—提升”的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教研,政治组围绕“情境—问题—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进行专题教研。高一课改年段开展“小班化教学,最大化效率”的教学模式探究。定主题,具有渐进性;求实效,具有针对性。

3、研讨式校本教研——沉下来,推出去

每学年召开一次教研研讨会和“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每学期都要安排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这已成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制度,在首届教学研讨会上,经推荐14篇论文在研讨会上交流,内容从教研经验到集备工作,从课堂实录到教学论文,从“窗口”建设到会考研究,从研究性学习到选修课程,从课程改革到教学管理,既有实践探索,又有理论思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案例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理念新,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针对性强,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学教研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改革与发展”暑期研讨会期间与会教师认真学习了胡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认真学习《福建省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在研讨会上陈雷鸣常务副校长作了《直面新课改,更上一层楼》的专题报告。报告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普通高中的性质与任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重点与策略三个层面论述了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与途径。研讨会上高一集备组长作课改学习成果汇报。这次市级公开教学活动我们共推出22节青年教师公开课,受到了专家、同行的好评。沉下来,使教师在研讨中得到成长;推出去,使教师在实践中受到磨砺。

4、案例式校本教研——重提升,促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以课程理念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改革为抓手,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的教科研模式。“案例式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学行动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五次教师公开课、复习研讨课和汇报课,共开课141节,听课3425节,为了引导广大教师提高课堂的实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教务处在每次公开课之后都要进行案例分析,进行公开课小结,从目标设置上做到“三维”目标的渗透和整合,从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从教学手段上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教学设计上做到与学科教学模式的统一等方面进行评价。一节高效、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设计中一要依据教材特点,做好教学设计;二要依据课标要求,优化教学设计;三要依据学生实际,做好教学设计,案例分析重提升,精心设计促发展。

5、网络式校本教研——搭平台,同切磋

网络教研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它是对校本教研的补充和完善、创新和发展。

学校现有电子备课室2间,73台电脑;多媒体实验室6间,网络合作教室1间,24台电脑;多媒体通用教室3间;计算机教室2间,107台电脑;多媒体教室23间。先进的教学设备为网络化的校本教研提供了物质保证,学校建有教研组、年段、班级网站,实现了办公、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备课,将自己的课件、教案等上传到教研组的网站上,实现资源共享。上学期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总时数达4961学时,教师自制课件量达1408课时。

最近根据形势发展,学校倡导新的教研方式——博客教研,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组建教师博客群,把自己平时教学的经验、反思、教学案例上传到教研组网站,与同行共同分享、共同切磋、共同成长,博客教研改变了传统的定点、定时、定人教研方式,变形式单一为形式多样,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博客教研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成长。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三、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清醒剂”

1、个性化校本教研——话反思,谈得失

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实践基础,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持续不断地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是教学研究话反思。“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每节课后要写简要的教学反思;每开完一次公开课要上交一篇反思性的案例分析,因为没有反思就不会警醒,也不会有变革的愿望和勇气,以写促思、以思促教,整理零碎的肤浅的思维碎片,能帮助自己梳理教学思路。与此同时我们把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包括课件库、课题库、教案库、学习库、成果库、反思库,教师成长记录袋是教师“教学—反思—提高”的有效载体,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是教师成长历程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是捕捉实践智慧的需要,是实现多元评价的需要,是教学问题诊断的需要,也是形成教师风格的需要。二是撰写论文写得失。撰写论文是教研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写论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思考,更新知识,梳理思路,提升自己的反思过程。撰写论文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化为理性的思考,教师要想撰写出有分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就会遇到寻求鲜活的教育教学素材及其支撑理论的“困惑”,这又促使教师回过头来,积极主动地关注并投身教育教学的改革。因此,撰写论文是一箭双雕的举措。我们学校规定每个学年每个老师都要写一篇教学论文,在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基础上汇编了学校教育教学论文集《半亩方塘》,建立在思考、实践、探索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是经验的总结、改革的探索、前进的思考。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成长于反思,成熟于锤炼”。

2、会诊式校本教研——群言谈,升内涵

以课例为载体的集体研讨已成为我校校本教研的核心内容。每次公开教学之后我们都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教学实践诊断。课例研究即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研究,这种会诊式校本教研把听、说、评课过程变为教师间的积极互动和反思的过程,改“一言堂”为“群言谈”,做到教师积极参与,激活思维,畅所欲言。会诊式校本教研针对教与学方式变革进行研讨,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四月份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公开课,福州教育学院的专家、领导亲临指导,为这堂课“号脉”、“会诊”,学院的专家、领导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与开课教师、听课教师座谈,提出建设性意见。会诊式校本教研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了高起点地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学校成立了教研室,聘请了3位有丰富教学经验高、特级教师担任教研员,参与组织和指导学校的听课、评课、调研等教科研活动。发现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剖析、研究、解决,及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最新信息服务。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清醒剂”。

四、累累硕果:教师专业成长的“兴奋剂”

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篇9

一、甘于奉献: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格自律是对我自己一贯的要求,到了我们学校,我更是以身作责做好表率。“一身正气”是我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荀子云:“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所以,我时时反省、解剖自己,常服“清醒剂”,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勾心斗角,注重团结,扎扎实实干事业,容人容言,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正所谓:“海纳百川”.因此,我努力做到以事业为重,荣辱不惊,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我要求自己做到,对待同志态度谦和,和教师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认真领会领导的指示精神,积极主动地落实好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对工作主动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既不人为地去附和别人而放弃自己正确的意见,也不固执己见地坚持错误意见。我认为这样做才是对同事负责,才是对自己负责。最初我所带的是五六团队,继而带的是一二年和微机团队,对待我负责的每个团队的教师,我做到“一碗水”端平,在处理工作时不掺入私人感情,努力做到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事们把我叫成是知心姐姐,当成是好朋友,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有教师参加教学活动,无论是学年内的,校内的,还是区内的,我都要尽我的全力相助,也曾有过一遍遍地听黄莹给我背说课稿,听语速,看表情,也曾有过一次次当学生帮祝满东熟悉教案,答问题,提质疑,也曾有过一回回听高建慧校长的试讲,掐时间,抓细节……多少次,因为研讨,室外暮色降临,多少回,因为批卷腰酸背疼,多少个休息日,因为工作带着女儿往返于家与学校……为了让学校的培训工作完成的好,有特色,与区里的相关领导屡次探讨,为了让教师们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与相关的部门勾通协商。虽然有苦,但也有乐。我坚信一点,当你把真诚和快乐捧到别人面前的时候,成功也就来到了你的面前。

二、勤于学习:

一名优秀的教导主任必须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教育管理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等,而自己在这些方面距离胜任本职工作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在客观存在的事务性的工作多了,复杂了的情况下,我依然没有改变爱*读书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无论是哪个部门组织的业务讲座、教研活动,我都争取参加,并认真做好笔记,回来后细心揣摩、消化,并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给自己制定了练三功的计划,督促自己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争取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并经常总结积累经验。平时我总是挤时间看从孟校长那里借来的《中国教师报》《课堂教学100个怎么办?》和我自己订阅的《青年教师》,把离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较近的好文章收集起来,细读、精读,并把这些好的文章推荐给别的老师。同时,我还紧抓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区内市内培训,我都会记下厚厚的笔记,有了博客之后,我及时的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上去。今年暑期我参加了为期七天的市骨干班培训,每天无论多累,我都要把这一天学习的精华加上自己的体会到博客上。

三、做好助手

作为教导主任,我能正确定位,努力做好校长的助手,加强服务意识,对学校负责。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教学副校长的指导下,制订好了学校的教研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学校教研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大家都知道,我校的自主团队式校本教研在全区都是颇有影响的。确实,在这样的校本教研中,能够真正让教研活动凝聚教师个人智慧。为了使学校教研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我以六团队为试点,在学期初拟定了语文和数学的教研活动主题,每周开展团队的教研活动。这样为老中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在活动中,教师们互相学习切磋,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有一个学期,我就组织团队教师上了十几节学年教研课,校级的研讨课还不算在内。这样做,落实校本教研的步伐,推动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可喜的是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合作意识更强了,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同时,我还带领教师与区小教部合作进行了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教研活动,和高主任一起手把手辅导年轻教师上研讨课,成绩显著,受到区教研员的好评。

四、务实创优

在教师的全员培训方面:组织教师进行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全员培训,我校共有57人参加了远程学习,今年是64人,从注册到上网学习到网上作业到网上考试到文本考试,我都能组织教师全部按时完成。无论哪位教师在学习方面有了疑难,找到我的,不管我多忙,我都会耐心指导,没有找到我的,我也主动询问有什么困难。在参加区全员教师练“三功”活动中,我校申报考核工作做得全面,考核验收做得扎实,所以成绩特别突出。结合我区开展的教师“练三功”活动,我们学校还探索实施“二级”培训。在教师网页制作功的培训中,我校教师有60人在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建立了博客。在全国教师博客大赛中,我区有17人获奖,其中我校就有6人获奖。07年三月和电教室的丛老师一起出台校团队博客----双语的天空,形成学校特色。到现在为止,共发表日志百余篇。参加三功考核的教师大多数“三功”全部达到中级以上,在200*年五六月份区“考核验收中,我校教师成绩尤为突出。课堂教学功优秀级考核,我校申报教师36人,全部合格。网页制作功初、高级考核,申报初级的我校有18人,成绩合格;申报高级的全区不足20人,我校就有6人,全部达标。申报课堂教学功高级的8人,也全7部合格。到现在为止,我校练三功考核验收成绩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这充分的显示了我们双语实验教师的风彩。最后继续抓好计算机的培训,在暑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高级培训,56人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培训。参加人数之多,学习质量之高得到了区领导的认可。组织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共54人完成了英特尔未来教育,上交作品全部合格,黄莹的培训心得发表在船营通讯上,刘胜梅的论文获省唯一奖项,我在市内做培训交流。0*年十月我校代表吉林市迎接了省教师英特尔培训检查,陈老师、闫老师的课以及参训教师的座谈给省市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校是吉林市唯一一个推荐参加省英特尔优秀单位的参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从*年开始,协助高校长开展了“牵师徒之手,交合作之伴”的活动,这项活动设想创新,效果显著,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今年三月,在高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又将这项活动延伸为交“教研合作伙伴”,共有30对教师自愿结成伙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在上学期,在高校长的指导下,把校本培训再次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实现研训一体,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校全天候优秀任课教师的评选工作。制定了详实的方案,成了领导小组,确定分为自愿申报、随机授课、理论考核等几个环节。整个过程中,教师们心态很端正,注重的是过程中自身的提高。在教师的业务学习方面,组织教师进行了“同看两本书”活动,经过了两个月的阅读,全校所有教师分团队开展了读书交流会。在会上,教师们的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把书中的所得融入到思想当中,感动时,全场热泪盈眶;赞同时,各位频频点头;达到共识时,大家你言我语……这场面,真正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鼓励教师参加学科教师基本测试,数学学科测试中,我校有三名教师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全区前五名。黄老师以高分高中第一,为学校争光。语文教师的测试刚刚结束不久,相信成绩一定很好。到现在为止,我校67位任课教师都参加了本学科的测试,有近20名教师参加了语数双科的测试。

这些年,我本人也获得的成绩:

高校教研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侧重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关途径,即借鉴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博客和网络教育论坛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一、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川。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人教育事业。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广泛采用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两种非常强调反思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教研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目前高校教师如果能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网络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必将非常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发展。

1.两种教学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法指教师通过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况、教学事件来反思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博客)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合作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第三,以叙事研究的方式表达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公开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

(1)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2)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学科网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此外,聊天室和QQ群也可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

(1)网络教研能更好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研究。这种自由性、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容易持续激发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