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历史阅读素养

时间:2022-08-16 09:20:00

如何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历史阅读素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变化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相适应,体现出了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主动适应形势,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历史阅读素养为重点,探讨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历史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阅读素养;课堂教学;初中历史

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应试层面,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肤浅、机械化,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分析和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设计有敷衍、应付的情绪。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现实原因是历史学科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常被忽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副科”,教师对于历史知识的讲解过于简单,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学习更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惰性的存在,他们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进行思考与阅读。针对上述现象及问题,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素养,构建高质量的历史课堂。

一、创设历史阅读情境,适当控制史料阅读难度

情境创设是当前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主动融入历史情境中,并积极探究历史知识,更易于形成多种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历史事件虽然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看上去是“死”的,但如果要真正地学好历史,就必须让历史“鲜活”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典型的历史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历史学习的维度,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选择难度适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历史,同时引领学生主动融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让他们在具体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提高学生自我阅读的主动性,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1]。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盛唐时期,假设他们如果生活在盛唐时期,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盛唐情境中进行交流与讨论,具体讨论片段如下:学生1:我生活在盛唐时期,我的身份是一名农民,我手中的田地面积变大了,而且我还会购置曲辕犁和筒车,用于农业耕作,这些工具极大地提升了我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学生2:我在唐朝成了一名商人,我在长安城的商业区中租了一间铺子,市井买卖兴隆,我主要售卖瓷器,其中有白瓷、青瓷、唐三彩等。我还办起了出口贸易,我家瓷器在国外非常畅销。学生3:我是一名侍女,跟随在文成公主身边,后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娶公主,于是我跟随公主一起入藏。文成公主到达西藏之后,为藏族人民带来了3800种粮食,各种手艺的工匠以及各种牲畜,汉族和藏族人民友好来往。学生4:我是唐朝的一名诗人,我在当时遇见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每天和他们把酒言欢,借诗抒发情怀,偶尔还会遇到书法家颜真卿、画家吴道子。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历史知识,结合教材以及相关史料的阅读,会对盛唐气象有一定的了解,为后续解决历史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形成正确的历史阅读方法,深化历史知识记忆

历史学科最大的规律在于其所具有的时序性,很明显,不同历史事件都是在既定时空下所发生的,其背后蕴含一定的情感。历史的不断变迁实质上也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都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因此,学生在具体历史阅读环节中,建立历史阅读时间轴,善于具体把握历史的时间线,并围绕时间线进行分析与探讨,了解各个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阅读材料,引领学生正确、合理分析材料,可以进行横向解读,也可以进行纵向分析,深入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好地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去把握历史事件,理解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2]。同时,学生在具体阅读中要注重深入把握阅读资料,区分重难点,由浅入深挖掘历史事件的本质,从多视角、多层次解读历史,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历史知识记忆,更能激发他们自主研究历史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不同朝代时间线详细列举出来,引领学生明确当时的政权更替和时代特点。接下来,教师可围绕时间线进行纵向分析: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之后,辽和北宋签订协议,辽军撤回,而宋朝则给辽岁币,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内辽和宋一直保持和平的局面。这一举措有积极的影响,既避免了战争又促进了双方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这一举措的不利影响是增加了当时北宋人民的负担,加重了北宋的积贫积弱。后来北宋和西夏之间发生战争,并签订和约,元昊向宋称臣,而宋给西夏岁币,两边边境贸易非常兴旺。金与南宋处于对峙局面,后来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由此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两宋用屈辱的条件换来和平,一方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成就了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学生从时间线上分析政权之间的关系,并明确其利弊,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在无形中深化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问题引领历史阅读,形成严密的历史思维教师

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注重设计合理的历史问题,借助提出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便于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历史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深入分析历史阅读材料,具体了解编者意图以及最终目的,然后设计合理性历史问题。当学生完成历史问题解答任务之后,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引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阅读材料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也会获得进一步提升。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为了纪念青年学生发起的这场爱国运动,为了让五四运动的精神薪火相传,我国将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大家从中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呢?”学生各自回归历史文本材料进行领悟,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1:五四运动蕴含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学生2:我们应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甘愿在国家民族危机存亡之际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老师:每一位学生说得非常到位,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学生在问题引导下深化了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同时构建了对五四运动立体化的认识,将历史事件与家国情怀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同时,在具体历史学习中形成了历史思维,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四、精读历史教材内容,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教材是国家组织相关专家与学者精心编写的,整体环节中体现了他们专业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学的历史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阅读素养环节中,要注重引领学生精读历史教材知识,注重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深入认识与理解,从而帮助深入理解历史教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学生历史思维力的培养。在具体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回归历史教材,对于历史教材内容进行精细化阅读,深入历史知识,为学生后续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3]。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历史教材中的一段内容,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们共同解读:政协会议在应征的数千件国旗图案中,将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经过简单修改后确定为国旗图案。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关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红色革命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所经历的无数次革命,以及未来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红色理想,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这颗大五角星的引领下共同迈进新时代。学生进行精细化阅读,在阅读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密切关系,从而为学生后续历史综合素养培养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相关历史教材内容进行精细化阅读和分析,深入进行历史知识的理解,重点为学生详细讲解课程知识的含义、意义,引导学生明确精细化阅读的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还可以提出问题如“你认为五星红旗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学生1:我认为五星红旗的红色象征着革命,五角星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革命人民大团结,五星红旗可以带领我们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勇敢拼搏。学生2:我看到五星红旗时内心激情澎湃,我觉得五星红旗是提高我们民族团结力的重要支柱。老师:五星红旗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它不仅象征着革命人民大团结,还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驱动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和谐相处。

五、研读各类史料知识,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史料是历史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历史史料阅读要求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不仅要读懂更要读透史料。在日常史料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对于史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反复阅读、反复思考[4]。尤其是遇到艰涩难懂的史料时,由于年代原因,在不同语境下字词的含义可能会存在差异,不利于学生进行解读。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注重对史料进行细致解读,帮助学生扫清史料阅读障碍,并注重在日常历史学习中注重积累,关注自身历史信息概括能力以及阅读素养的培养[5]。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15课《文艺复兴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们呈现以下历史史料,引领学生阅读恩格斯的一段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史料,提出问题“恩格斯所指的是什么运动呢”学生根据伟大的历史变革、巨人出现等信息,很快联想到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学生围绕史料知识对于文艺复兴运动进行评价。学生解读巨人,认识到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发展。接着,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扩展阅读,阅读同时期中国反映人们思想解放的作品,带领学生们阅读《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形成历史核心素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按照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网络中收集值得学生进行研究和阅读的史料,使得学生通过史料的研究和阅读,对历史知识内容形成深入、全面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史料知识和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工作目的[6]。

六、结语

历史教师应当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素养。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初中生的思维形成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处于个性化发展的时期,追求自我,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阅读教学环节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历史阅读中形成正确学习观念,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丛丛.历史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2):77-78.

[2]石才昂脑吾.试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20(39):59-60.

[3]项红.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9(5):191.

[4]周永红.试论如何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7(9):179.

[5]丁曙韵.初中历史学习与阅读能力培养探析[J].成才之路,2019(12):95.

[6]朱鹏.知意·悟理·求信——谈初中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1):82-84.

作者: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