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10篇

时间:2022-12-11 08:25:13

学习贯彻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10篇

第一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发展分享经济”,这是第一次将分享经济写入党的全会决议中,标志着分享经济正式列入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

所谓分享经济,或者又称共享经济。是指将原先由于技术手段或者商业模式的限制无法参与经济活动与经济流通的生产生活资源,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或者商业模式投入到经济活动与经济流通中,重新产生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经济模式。

分享经济具有几个典型的优点,首先是节约性,分享经济由于并不投入新的生产要素,而是将原先沉睡的经济要素重新投入到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具有高度的节约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具有特别的优点。其次是便利性,分享经济并不需要额外的投入资源和人力维护,因此,也具有高度的便利性,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可以完成分享经济。第三是效率性,分享经济由于经济资源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因此使用起来更加的即时迅捷,可以极大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第四是环保性,由于不需要额外的资源投入,分享经济在降低污染,节能减排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潜力。第五是财富分配的均等性。分享经济由于提供了普通人通过身边资源参与经济活动的渠道,因此产生了新的财富流通渠道,在提升普通群众收入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尽管分享经济具有如此多的优点,然而,分享经济的发展在当前还面临着很多障碍,之前是技术手段的障碍,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障碍来自于原有固化的管理模式与利益藩篱,也就是体制机制的障碍。因此,发展分享经济,要着力于打破利益藩篱,建立新型的分享经济治理模式。

2013年7月在武汉考察时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此次五中全会将分享经济写入党的全会决议,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在分享经济的发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利益藩篱,是因为分享经济所需要调动的沉睡的社会资源,往往是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而这些领域角落都是被传统的根据地域,行业等固化的管理体制所约束束缚,从而无法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大循环中。由于长期形成的管理体制,从而衍生出了固化的管理惰性与管理模式乃至利益藩篱。从而制约了当前分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调动沉睡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就必须打破制约社会资源的原有固化利益藩篱与机制障碍,为分享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首先,要打破原有传统的管理思维与模式。面对分享经济,管理部门首先不能想的是突破了自己的管理格局和部门利益,而应该想的是是否分享经济促进了社会发展,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与保障了人民利益,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其次,构建新型广泛参与的治理体制。分享经济由于参与面广,调动资源大,原有政府单一的监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治理需要,而应该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媒体、公民监督等各种渠道实现对分享经济的秩序治理。

第三,在网络有效治理的大背景下保障分享经济的公共安全。网络经济不一定是分享经济,但分享经济一定是网络经济,因为传统的手段很难实现沉睡资源的分享。因此,建立分享经济的安全监管体系必须与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相结合。通过有效的网络治理,保障分享经济的安全有效可靠。

第二篇

公共服务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服务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是公共服务的定位日趋合理化,公共服务被看作是执政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中国梦把宏大叙事和微观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中央领导谈中国梦的时候不是仅仅停留在国家、民族的层面,而是紧密联系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梦想,紧密联系了公共服务。其次,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财政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大幅度压缩了行政开支,增加了有关民生的投入。再次是对于公共服务公平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采取了一些相应举措。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共享发展的理念,对于公共服务问题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公众目前对于公共服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关注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也关注公共服务供给公平的落实;既注重公共服务供给的普惠性,也注重公共服务供给的精细化。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全体人民是“命运共同体“,也应该共同享受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成果。所以,五中全会强调指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共享发展,就要缩短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比重,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异,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共享发展,就要减少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

共享发展,就要消减公共服务的人群差距。我国还有大约7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农村。“十三五”时期,要精准扶贫,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实现共享发展,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是公共服务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领导干部要把这一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实践中,就要设计“聪明的”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更多的幸福感,同心同德,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三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着如何制定“十三五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进行了精心的擘画。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认“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次部署的大会、共识的大会、动员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品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发表的《公报》,其三大亮点,熠熠闪光,意蕴隽远。

一、“六大原则”: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方向

五中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始终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六大原则。这六大原则,是我们党首次对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来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不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离开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体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终将一事无成;如果不讲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不能做到科学发展,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那么也不可能达到它所预定的目的。至于改革和法治、国内大局和国外大局,则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那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武器,须臾不可缺少。而坚持党的领导,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关键性因素,是为荦荦大端、重中之重。

原则,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认识和总结,它将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准绳和规范。“六大原则”的总结和提炼,深刻反映和总结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规律,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保证。

二、“五个发展”:输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

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的提出,引起了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创新:在我国以资源要素和资本投资分别作为发展的驱动力遭遇困境之后,选择以创新作为驱动力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态势。今天,唯有创新,才有发展前途;唯有创新,才能加速发展。协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需要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例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协调发展,等等;协调的好不好,决定着发展的成败。绿色:这是全面小康自然环境的基本色彩,决不能让黄烟滚滚、沙尘飘飘、雾霾漫漫。全面小康,不只是GDP的增长,更需要的是山清水秀、云淡天蓝。开放: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今天的开放是立足于更高水平的开放,使开放更加丰富,更为深化,更具力度。共享:这最得人心和最使人民满意,全面小康不是一部分人过上好日子,而是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因此,一定要使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五大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是我们摆脱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对策,是我们化解各种矛盾的正确选择,是我们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的合理安排。

三、“七大要求”:托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举措

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谋划,堪称一次完美的顶层设计。它不但宏观地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必须遵循的原则,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和思路,而且具体地规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要求”,有了贯彻落实的可操作化的工作路数。

五中全会规定的“七大要求”:一是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二是要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四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五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七是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遵循“七大要求”,是我们决胜阶段走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部行程的胜计良方,是我们托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成功举措。

第四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共享发展,要求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目标要求。这一战略部署抓住了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乃至全面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关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是因为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带动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取得关键进展。

我国在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首次明确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但是,截至目前,我国仅有北京、天津、上海以及陕西、青海、西藏等6个省级地区实现了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绝大多数省份还停留在建立省级调剂金加地、市级统筹阶段。那么,为什么五年过去了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还是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其中的各级政府利益难以协调。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必然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责任,以及地方和地方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和调整。

为此,“十三五”期间,推进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基本思路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及支出责任,共担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责任。具体而言,重点工作应当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一确定缴费的基数和费率,归集中央统筹基金,增加和用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统一缴费基数和费率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的基础条件,是从筹资的角度提出的政策原则。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地区分割状态,各个地区的缴费费率高低不一,各个地区的缴费基数口径五花八门,这破坏了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缴费义务应当公平的底线,同时还影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在统一缴费基数和费率的基础上,由各个省级地区上解养老保险基金建立中央统筹基金,并在预留一定支付费用后,确定具体投资额度,委托给国务院授权的机构进行投资运营。在这个过程中,中央财政也应当承担补贴责任,不能完全依靠基金结余较多的省级地区来补贴基金收不抵支的省级地区,以体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担养老保险筹资责任的原则。

二是进一步统一全国的待遇确定和调整的政策,进行省际基金余缺的调剂。统一全国的待遇确定和调整的政策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的必然结果,是从给付的角度来谈的。目前,我国养老金待遇确定机制不健全,形成不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数以千万计的参保职工由于这种原因中断缴纳养老保险费;行政指令式的待遇调整政策甚至对现行政策中仅有的缴费激励机制还起到了消解作用,造成晚退休还不如早退休在养老金方面得到的“实惠”多。在统一待遇确定和调整政策后,各个省级地区之间的基金收支余缺由中央统筹基金予以调剂。

三是允许省级地区在确保全国统筹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费率和待遇调整浮动幅度,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出于尊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现实国情和减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阻力的考虑而提出的中央和地方利益协调原则。在各省级地区遵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大局并且将地区间差异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不至于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制度内负担比低的省级地区适当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允许基金结余较多的省级地区适当提高养老金待遇调整幅度,以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第五篇

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主要工作。一年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握大势,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在这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原则性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全会通过的《建议》,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中央对“十三五”时期形势的重大判断。中央关于“两个没有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科学判断,为我们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科学分析重庆“十三五”形势,必须把我市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大格局中去把握,放到重庆发展的历史纵深中去把握。二是准确把握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三五”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和推进重庆“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既充分体现“四个全面”的精神实质,又切实贯彻“四个全面”的工作要求。三是准确把握“五个发展”理念创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高度,既是重大理论创新,也必定引领重大实践创新。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以发展理念创新指导引领发展实践创新,努力开启新的发展局面。四是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十三五”时期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谋划重庆“十三五”发展,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是准确把握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实现“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全市各级党委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干部执行力、制度约束力,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切实抓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一要迅速在全市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全面、系统抓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工作,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各级宣传部门要周密安排,使五中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发展合力。二要抓紧推进我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五中全会精神和各方面反馈意见,抓紧修改完善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心谋划、高质量做好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组织筹备工作。三要切实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做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结合起来。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六篇

全面把握“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精准理解“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建议》用较长阐述了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五中全会精神的精髓。要准确把握“十三五”的历史定位——“十三五”规划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集中在发展理念上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同时,要准确把握指导思想的根本方向和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核心就是,加快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在此基础上,要准确把握六条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十三五”规划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十八大提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具体要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从量的层面上来理解。《建议》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实现两个翻一番,经济必须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从质的层面上来理解。《建议》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强调脱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市当前正在积极地谋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把一个充满生机的xx带进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我们即有基础、有重任,也有信心。“十二五”期间实现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为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压力,包括全面脱贫的压力,任务光荣而艰巨。市委市政府正在带领全市人民立足xx实际,抢抓发展新机遇,加快后发赶超步伐。我们对xx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上新台阶充满信心。

市委党校将组织全校干部和教师,进一步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懂、学深、学透。在此基础上,要设置专题,组织攻关,开发新的课件,撰写理论文章,让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进课堂、进基层,更好地推动五中全会精神走近群众、深入人心。

第七篇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公报阐明了“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发展理念和主要举措等,勾画了国家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提供政治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高举思想旗帜。全会公报阐明了“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强调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中国梦”、“四个全面”、“新常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这为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思想旗帜,这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行大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遵循六项原则。全会公报提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其渗透着强烈的人民主体地位精神。把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等基本原则,这有助于防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走“岔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国家政治治理体系和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会公报不仅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目标要求,例如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等,而且也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就为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将引起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从理论上看,从“矛盾发展观“到“发展是硬道理”,从“科学发展观”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新发展。

政治方向决定前途命运。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方向,这有助于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新征程中,努力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第八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一次承前启后,面向未来的盛会。全会绘制了国家“十三五“规划蓝图,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民生保障、对外开放等各个层面做出了全面部署,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明确了方向目标,吹响了新的进军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和未来的庄严承诺,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齐心合力,奋勇拼搏,需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此,全会提出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应清醒地看到,推进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没有政治生态文明,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成为一句空话。

生态文明建设的衡量标准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三个”清“字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政治清明,需要在推进民主政治、依法治党上有作为,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上有创新;政府清廉,要求在勤政为民、依法监督、保障服务上有声望,在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上有成效;干部清正,要求党员干部具备组织忠诚、坚定信念、公正无私、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在秉公执法、严于律己、拒腐防变上立口碑。只有把三个”清“字真正贯彻落实到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角落,渗透到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灵魂深处,营造政治生态文明才拥有坚实可靠的保证。

第九篇

为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校团委将陆续开展一系列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活动,在校园内营造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浓厚氛围。一个人,只有不断自省反思,不断修正自我的方向、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得以稳定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展开,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科学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快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必须要深入了解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惯例,历届五中全会的会议内容主要是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改革开放35  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深层次的矛盾。改革亟待进一步的统筹推进与全局拓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正是这种改革思路的体现。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如何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是我所关注的重点。

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使大家感到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更加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念。

针对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大家进行了重点讨论。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大学生是国家栋梁,是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文化传播者,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措施,努力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带头人。特别是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把握,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献计出力。

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不断的完善自我,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求自己,踏实工作,团结同志,力争圆满完成好上级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要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实处。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帮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并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围绕“中国梦”这个主题,对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贡献。

此次党支部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会议的召开,调动了支部党员积极性,让大家学习和深入了解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和精神,并要求党员结合生活实际,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提升自我,切实地服务人民。大学生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们要有一定的规划,为即将走入社会学好文化知识与工作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要和社会的变化。学习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深受鼓舞,决心努力做好党交给的任务,为党的光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第十篇

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事关经济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一系列重大国计民生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通过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关乎我党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社会转型的顺利实施。此次会议将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也必将进一步回应民众关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民生福祉带来新的希望,让民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当前,世界发展处于转型期,中国更是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十三五”期间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尤其是如何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制定合理的经济增长指标,以助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此为基础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都在关注。

新中国建立后,从1949-1952年,进行了三年的战争创伤医治,建立了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从1953年至今,进行了 12个5年规划(计划),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同时,也遇到新的挑战,在进入新常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5年,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关键性成果。与以往不同,“十三五”绝非是时间点的简单递推,而是被赋予了诸多新内涵,是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着眼于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在“四个全面”的顶层设计之下,对经济社会做出的战略安排。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提出要补齐民族间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这两个“短板”,让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保证在2020年全面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我校是民族院校,补齐民族间和地区间短板的指示,将促进我校的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