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粮食物流体会

时间:2022-11-24 11:27:00

现代粮食物流体会

随着粮食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粮食流通无论在物流的数量规模上,还是在物流的频率上都较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就连过去我们一些内地城市不可想象的跨国界粮食物流,也变为了现实。以2005年为例,仅我市就接收了四万伍千吨的进口小麦储备任务,尽管我们工作准备充分,组织协调得力,但是由于没有现代化的物流方式,在实施这批进口粮的运输和装卸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和问题。就连一些沿海城市也因现代物流尚未形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压港、增大费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典型的例子是浙江省去年为充实地方储备进口了2亿斤小麦,因为没有实现现代化的物流,港口没有散卸散装的自动化设备,只能用大斗抓到漏斗里,再装进麻袋,然后过磅称、缝包,结果2亿斤小麦前后装卸了近4个月。导致卸货不及时,出现压港的问题,为此还支付了巨额的滞港费。因此,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流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刻不容缓。窃以为:

一、转变观念,努力推动传统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物流转变

近年来,各地都在现代粮食物流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发展不平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地方是粮食主产区,在确保本地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需要大批的粮食外运销售;有的地方属于销售区,本地产粮不足以自给,需要大批的调入和进口。无论哪种情况,都导致跨省、跨地区的粮食流通量明显增大。这就要求粮食流通设施和流通能力必须跟上,但目前国内粮食流通受到交通运输等条件的严重制约,特别是在粮食部门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单靠粮食部门自身的力量,而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扶持,简直是不可能的。

浙江省的“2亿斤小麦卸了4个月”这样的调粮尴尬,不仅让浙江粮食部门感到困惑和无奈,也引发了全社会特别是各地粮食部门的思考和探索。近年来,经过大力度、多梯次的改革,特别是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体上已经基本到位,粮食流通已跨入市场经济新阶段。但是,无庸讳言,就大的方面而言,粮食流通、加工等资源配置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甚至是战备时期的格局,粮库布局较为分散、远离铁路和交通要道,粮食加工业普遍存在零散和规模较小、设备陈旧落后等问题,仓储、加工、运输、供应、市场等环节之间基本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调,粮食流转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物流不畅等问题仍是当前地方粮食部门普遍存在的。这种状况显然与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更不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全局着眼,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着手,统筹安排,重点突破,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加强规划和资源整合,大力支持和扶持粮食部门,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根据国家粮食局的有关指示精神,笔者认为:现代物流建设是深化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只有推动传统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物流转变,建立起粮食行业发展的新优势,从根本上提高粮食流通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同时也是搞粮改的一个重要目的。

二、从战略高度着眼,打造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

去年以来,我国将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上来。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粮油加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建设规划已经编写完毕,并从2006年开始启动现代粮食物流试点项目,计划在10年内基本建成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粮食流出和东南沿海粮食流入4个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实现跨省粮食物流的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和整个粮食物流各个不同环节的无缝化连接,降低粮食损耗,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根据中央精神,目前,我国几个粮食主要产销地区都在结合当地实际,已经着手制定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河南省计划在“十一五”末,将粮食现代物流散化量占总流通量的比重提高到50%。我省也应发挥本地环境和机制优势,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物流项目建设,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建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粮食集散地和现代物流中心。

建设和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涉及面广、头绪众多、工作量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着手抓这项工作?先行者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结合粮食流通的特点和现代物流的内涵与功能要求,经过充分论证,提出了以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为平台和抓手,来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经验。

根据上级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的主要内涵和功能特征概括起来是“四位一体”和“四散”。“四位一体”,就是把储运、加工、批发配送和信息四者融合在一起。粮食物流中心要选址在交通要道,铁、公、水三通和沿海地区的码头,地级市的周围,把仓储、运输、加工、批发市场和信息中心连在一起,实行资源整合和重组,把各个流通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粮食流转环节。同时,在规划的物流中心内开辟粮食加工园区,结合城市改造和扩建,把城区的粮油加工、食品加工等企业转移进来,再结合批发市场配送和信息化建设。

“四散”,是指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发达国家的粮食物流已基本实现了“四散化”。“四散”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是提高流通效率、减少物流消耗、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的必然要求。据测算,现在粮食装卸费用是80元/吨左右,如果实施“四散”,成本将节约1/3。而且,“四散”目标的实现,将扩大物流中心的辐射半径,提高粮食流速和流量,这对保障当地粮食安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政府来讲,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也是一举多得。由于主要是对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能够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创造出更好的效益。而粮食食品、饲料等精深加工业发展了,搞得好,粮食物流中心将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各个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将会逐步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转流畅的粮食物流体系。

三、走创新之路,建设具有现代特色的物流中心

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运行体制是一个核心问题。搞得好还是不好,效益怎么样,关键是体制和机制。发展粮食物流,不能再走由国家投资、包揽和部门所有的老路,必须在新体制、新机制下求发展。笔者理解,按照浙江的经验,应当把这种新体制、新机制概括为“两个统一”和“两个多元化”。

“两个统一”,就是整个物流中心必须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即为:全省粮食物流规划由省粮食局联合省发改委共同研究制定,并纳入全省物流总体规划。各个市的规划,由各市政府有关部门来搞,但必须与省里的总体规划相衔接,使省市形成良性互动。同时,物流中心建设由政府实行统一管理,具体是在征地政策、招商引资和物流中心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统一,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提高办事效率。如遇到发生粮食紧缺等特殊情况,政府就要对中心运作实行统一管理和调控,使之服从和服务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局。

“两个多元化”,即粮食物流项目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行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两个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就是引导和激励多种经济主体投资兴办物流项目、参与中心建设,国内、国外的,国有、民营的,谁来投资都可以。经营主体多元化,就是摈弃部门所有和所有制限制,欢迎各类经营主体入驻物流中心、参与经营管理。实行“两个统一”、“两个多元化”的运行体制,机制上比较灵活,项目上得快,建设进度也快,整个物流中心活力较强,运转比较顺畅。

经过近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在全省上下对粮食物流中心的认识逐步统一,行动比较迅速,各地政府也都很重视,发展势头良好。全省粮食物流发展规则,正在制定修改当中。相信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我省的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必将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