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政党建设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03 09:26:00

学习型政党建设心得体会

当前,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会中,注重学习方法很重要。方法问题,不仅是学风,也是保证学习深入、深化的措施。俗话讲,学中有深意。怎样理解、掌握、运用、做到“学中有深意”,关键在于学习方法。就方法而言,它有许多方式,其中,学与思,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又是科学的最管用的学习方法。对于这个问题,《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而不思的人,无法深入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义,学得越多,疑惑也就越多;那些整日空想的人,没有一定知识作基础,只会越想越迷糊。众所周知,学与思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现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惟有做到学与思双管齐下,才能获得实际知识,提升工作水平,提高执政能力,才是一个有智慧、有办法、有才干的人;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上风,立于不败之地,赢得事业上的节节胜利,展示辉煌人生。

学与思,学是思的前提。古人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讲学与思,必须先了解何为“学”。学有方向之明、内容之分、态度之别、方式之巧、应用之实,要重学、博学、苦学、常学,又要学透、学深、学精、学明,归结到一点,学就是修养思想和发展自己的能力。马克思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学,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判断事物的能力、驾驭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办成事的能力、发展的能力,所以学与思的第一层关系就在于学、在于学的方法。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实际上是一个学与思、记与知、学与用的过程,这是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必由之路。学与思是一个解决知识积累与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在这里,学是思的前提、保证。每一个人出生后都是在学习中提高、成长的。没有学,何来的思;离开学的思,也就是脱离知识的思,脱离实践的思,这种思只能是空思、乱思、胡思、白思、瞎想,是获得不到真知、真本事的。在学与思中,我们之所以强调首先在学,是因为学是为思打基础、为思服务的。在学与思之间,学是前提、是手段、是保证,思来源于学、取决于学、依赖于学,一句话,思是学的归宿、目的、结果。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学是首位,但就学而言,不是乱学,胡学、滥学,这里有一个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课题。这就是说,学的方向错了、方法错了、内容错了、目的错了,学的东西再多、再广、再深,不但无用,反而有害,害己、害人、害国、害党。《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世的许多文人学士,对于向学、治学的问题也做了大量论述。尽管如此,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学”的理解比较表面化、片面化,很有“纠偏”之必要。当今的学,除学好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之外,党政干部要刻苦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一统领全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苦功夫,从根本上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于学,应成为贯穿终身的需要、终身的课题、终身的主题。不过,一个人如果学习的方向和方法不正确,不能自觉地更新知识,就会落伍甚至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学”的内涵和要求,正确掌握和运用学的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思才能思到要害、根本、关键处,人生才有正确的目的、价值、和作用。

思与学,思是学的深化。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富兰克林对读书的看法是:“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力量无边的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能力的强弱,贡献大小的差别,主要就在于善不善于动脑筋思考。“思索使人伟大”。故而不难理解,同样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别人看不出什么,而牛顿看了之后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是炉子上的壶水开了,别人见不到什么,而瓦特见了之后就发明了蒸汽机。牛顿曾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是由我的辛苦耐久的思考所致。”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学而思,思而信,信而行的认知和深化的过程。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懈地读,有针对性地读精品,还要会在读中感悟精髓,在“悟”中提高思想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超越,正所谓“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消化和吸收。学习,只有边学边思,一方面学习已有的知识,一方面思考、消化,在广泛吸收精华的基础上提出创见。这样,人的头脑就不只是一个采购站,而且也是一个加工厂,把各方面的知识消化吸收,提炼加工成更有用的东西。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学而思之后,要到实践中进行检验,看学习的东西与思考的东西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是否有实践价值。这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既是对学与思的一个鉴别,也是使之推广和传播开去的有力手段。同时,通过检验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和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知识好比雨水,它让你沟满塘盈;思考好比蜿蜒向前的山谷、溪涧、河道,引导你走向远方,让你跋涉千里,汇入江海。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为晓则读。”说的就是学与思相结合的道理。学而不思,往往会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往往读不出文中真味,体会不到弦外之音;学而不思,一味地堆砌知识,罗列现象,就不能有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学而不思,就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学而不思,在浩瀚的知识面前就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就会彷徨迷罔。先贤孔子把学习分为三等:“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上等的学就是边学边思考。光学不思考,就成了死读书、读死书;光思考不学,思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考是导向的路标,是指引走向智慧的彼岸,也是指引人类向更先进更美好的世界进发的动力。没有思考,人类也就停止了发展的脚步。读书学习,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有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古人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都是经验之谈。“愚者言其思,智者思其言”。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更进一步说,学习有一个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里头,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学问,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把感性的变为理性的,把零散的变为系统的,把静止的变为动态的,把无关的变为相关的,才能在前人的认识上创新和超越。提高思的水平,一方面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作为提升思维素质之源,充分运用其中蕴含的理论精髓、哲学精华对具体事物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使之转变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针对当今新学科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新形势,紧跟时代、社会建设发展步伐,着力改变传统、单一和狭隘的知识结构,注重兼收并蓄、固强补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改进领导方式,努力成为置身本领域、立足最前沿、勇立新潮头的能人里手。思考有多深,思想就有多远,自己就能走多远。只有在广泛、深入、精学的基础上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便可进入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犹如和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犹如跳动的知识精灵带着你遨游寰宇,让你感到充实、愉悦和慰藉,才是思考的“思绪万千的翻腾之际、心声萌动的奏鸣之时”,达到升华境界的高峰,进入无可言喻的妙境,使之保持思想领先、理论领先、能力领先。就这要求我们自觉把学习作为提升思考层次的重要途径,有意识地锻炼思考的灵活性,拓展思考的开阔性、培养思考的科学性,实现从单一思维到系统思维、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从绝对思维到辩证思维、从惯性思维到超前思维的转变,切实增强领导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预见性。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练,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我们今天读书学习,要想“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是少不得“继之精思”的。实践一再证明:学时不思就难有真知灼见,就会人云亦云,就提不出新观点、新思路、新见解,也不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勤思,才能巩固改造主观世界、提高党性修养的成果,把学习的成果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组织观念、先进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力。爱因斯坦也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就要求我们,学而思的思,要在宏观上思,把握工作的立足点;要在阶段性工作上思,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要在创造性层面上思,打造自己的工作亮点;要在问题的针对性上思,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要博学勤思,站在全局的高度、用开放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谋划发展、推进发展。充分认识并自觉运用自然规律、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深入思考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趋势,真正吃透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符合发展规律、切合地方实际、顺应人民意愿的政策措施;苦练“结合”的基本功,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宏观形势与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把群众愿望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公务员之家

学与思要不断更新循环,在提升学与思的广度、厚度、深度上下功夫。读书无止境,思考无穷期。读书的能力,既在学上,又在思上,更在二者的不断更新、深入、深化上。俄罗斯作家契诃夫说:“一个人应由三个头脑,一个是天生就有的,一个是从知识中获取的,一个是从生活中提炼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强化学与思的观念、角度、力度。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华。一种理论,一种理念,一种观点,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学与思相结合,相循环,相更新的活力,在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解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现代思维活动的起始点就是问题,有了问题,思维才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是认识事物、把握矛盾的开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同时,作为一种以清楚的和预见性的方式进行的思维活动,理性思考的过程既是一种工作能力,也是一种实践风格。成绩的取得往往来自问题的解决。而解决问题的由来,在于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强烈的进取意识从来都是一致的。如果我们对关注的问题研究得透一些,对问题的把握也就更准、办法就更多一些,解决起来就更彻底一些,经济发展自然就更好、更快一些。这就是说,党政干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要把握住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针对这些方面去学、去思。在这里,要特别注重要把握好审时度势。“势”指的是包孕的未来方向和历史必然,“时”就是时代和实际。不合时无以顺势,不顺势也不能真正合时。“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吕氏春秋-察今》有一句话:“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学与思只有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才能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领社会的发展,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领导干部在思之前,在读书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不会有进步的;书上说什么,不懂装懂,更是难以有出息的。敢于冲破陈旧观念的藩篱,逾越思维定势的羁绊,就要从“稳”的思想、“守”的观念、“怕”的心理中解放出来,不断以新的认识、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开创事业的新局面。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海潮的知识海洋,只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的。古人曰“学贵知疑”。“疑”是思考的钥匙,是理性的测量仪。在质疑中学习,在“顿悟”中产生思想飞跃,常常是走向新起点的“捷径”。列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通过思考,对其“世界革命同时发生”的预言提出质疑,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向列宁主义的学习与思考中对俄国革命道路提出质疑,开创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质疑,倡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革命。做一名“思考型干部”,就不能保守老一套陈旧思维,不能重复老一套工作内容,不能沿用老一套工作方法,而是要学会运用科学理论蕴含的新思想新方法,努力从“重量轻质”的粗放、“非此即彼”的片面、“守成功之路求安”的惰性、“循规蹈矩”的程式、“就事论事”的狭隘中解脱出来,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这里,要对创新理论的学习与思考中融会贯通,以获得正确的、富有新意的思想认识。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是今天的中国在世界得以崛起的希望。对党政干部而言,就有一个反复学、经常学、深入学、坚持学的课题,也有一个不断思、经常思、反复思、深悟思的要求,也就是学习要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去学习,思考要随着客观存在的新变化、新动向、新问题去思考,绝不能停留在固定的认识上,更不能停留在一种感悟、判断、结论上,只有进行循环式的纵深度的学与思,才能跟上时代、顺应时代、拥抱时代、踩着历史发展的鼓点前进。原因在于:无阶级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都是根据其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的认识,尊重客观规律和时代潮流的反映。在新世纪,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新世纪里实现。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任重道远,会有许多困难和风险。在今后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只能在创新中完成、实现。“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与时俱进,它要求我们的理论和观念,要跟上时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形成新认识、新理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与思的循环性上下功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国古代创新进取的思想绵延千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这种创新思想文化传统已经演变成先进的进取精神。“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对我们而讲,学与思的不断更新,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出现,已成为创新者的不断追求和创业者的手段、抓手,这样我们事业的发展就一定会永不停顿、勇往开拓、永远向前,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实现伟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