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时间:2022-11-21 03:12:00

审计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纷繁浩大的社会工程。审计工作应当按照党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审计的作用主要应当表现在:一、切实做好财政审计,以促进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二、把“三农”问题作为审计重点,促进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三、做好环保审计,促进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四、突出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审计,落实科学发展观;五、做好社保审计,充分发挥好社会“稳定器”作用;六、把监督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七、推进诚信建设

[关键字]审计监督保障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发展,涉及人与自然,涉及社会稳定,涉及思想道德,涉及社会公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审计机关是党领导下的国家经济监督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世纪主题中任重而道远。如何唱响审计工作主题,增强监督能力,推进深化改革,落实审计为民,通过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经济监督、鉴证、评价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摆在各级审计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审计工作必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突破现有的审计格局,以创新的理念,充分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

一、切实做好财政审计,以促进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实现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在支出审计方面,由主要审计本级支出向本级与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支出审计并重转变。重点监督是否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着力加强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体现落实“五个统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二、把“三农”问题作为审计重点,促进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重点之一就是要解决城乡发展很不平衡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特别要充分考虑8亿农村居民和1亿农民工的发展需要和切身利益。我省是农民务工“出口”大省,农民工人数众多,所以应当特别关注,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个重点,按照城乡统筹的思想,从战略上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制度、体制、政策进行通盘考虑。要关注政府有关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向是否足额到位;关注国家出台的减免农业税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落实,防止出现反弹;关注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城镇化,并据此改革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等。关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推进城乡均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支持和鼓励有关部门建立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对定点学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做好“留守子女”的教育工作。

三、做好环保审计,促进建立环保长效机制

我国生态环境本来就很脆弱,尽管加大了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力度,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边保护、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问题仍很严重。近十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国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是,当前的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重要河流与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仍在饮用不合格的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噪声扰民相当严重。

环保审计要既加强对国家重点区域环境保护投入和重大环境保护项目的审计监督,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环境审计模式,着力建立环保长效机制:一是探索税收、价格、融资的新政策,鼓励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以及其他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二是促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问题;三是探索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进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四、突出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审计,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各级审计部门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要求,有保有压,重点保证重大项目、农林水利、教科文卫、能源、县乡公路等方面投资项目的正常需要;对其他投资项目宜缓则缓,特别是对部分过热行业投资项目,要主动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停止资金预算,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其次,严肃查处国家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高估预算、挪用侵占建设资金、浪费损失等行为,促进提高国家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以达到保护干部和防止腐败行为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一是在人员力量上,审计立项上,审计业务上均应有较大突破;二是审计面有待扩大;三是应加强对中介机构审计质量的检查监督。

五、做好社保审计,充分发挥好社会“稳定器”作用

社会保障资金包括养老基金、失业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以及各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性资金等。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日益完善,其资金数额不断增多,保障能力日渐增强,仅以合肥市来说,截至2004年底,住房公积金滚存余额达18.33亿元。但是与此同时,大量资金被违规使用,滞留现象也日渐突出。据来自建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为4893.5亿元,除去个人住房贷款和购买国债,仍有沉淀资金2086.3亿元。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把保障资金作为政府可以随意动用的财力,上百亿元社会保障资金被违规动用。截至2003年,就有20多亿元未能追回。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建立协调的监管体制,已成当务之急。要在深化社会保障资金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保障资金效益审计的路子,揭露社保制度的缺陷,检查社保政策效应及完善程度,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社保制度健康、有效地运转,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繁荣。

六、把监督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打破了原先“对事不对人”的传统审计模式。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对事又对人”,是加强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手段。通过审计,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是否落实了科学的发展观,是否坚持了正确的政绩观。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表明这项工作大有可为。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如何监督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把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追求的是平稳、均衡、健康地发展。而现实生活中不讲发展的代价、成本和效益的现象还比比皆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一些地方不计代价追求短期、局部成就,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粗放经营、粗放增长,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在实际生活中还比较普遍,这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违背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等作为代价;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数字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既要看增长的速度,也要看增长的结构;既要看政绩,又要看政绩背后的负债;既要看投入产出的效益,也要分析资源和环境的代价,综合评价,全面考察,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这些观点非常适合我们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别是在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上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看待政绩这个问题上,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全面评价的观点。

制定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要评价指标。要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必须以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为基础。当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初步建立了一些评价指标体系,在市县长和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已逐步得到运用,实践结果表明,通过科学地、辩证地加以分析运用,这些指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从监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怎样进一步充实、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指标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新的指标体系应当体现和补充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重点检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有无重大违法违纪、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重大流失等问题;二是对涉及领导干部的个人廉洁情况,有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严重弄虚作假问题以及个人经济问题;三是对一些环境、社保、生态等社会进步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全面分析;四是既看效果(effect),即计划和目标的执行结果,又看效率(efficiency),即看其各项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是否有效率,创造能力是否得到充分使用,各项经济责任或经济契约的履行情况是否有效。

七、推进诚信建设

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包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信用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讲信用,社会就无法维系。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诚信在伦理学家看是道德资源,在经济学家看则是经济资源,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在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审计部门应当而且可以在推进社会诚信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是政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息需求,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真正实现监督政府公共财政管理,进而促进依法行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倡导诚信财务。开展会计诚信教育,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推进财务诚信、审计诚信。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诚实守信教育,使会计人员形成诚信品质,履行诚信义务的活动。可以对诚信守法的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进行表彰,弘扬正气。

再次,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督力度,促进建立会计诚信评价机制。会计诚信体系的主体之一是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它是以自身的信用和必要的资本承担经营责任,以独立、公正、客观、平等的第三者身份为社会各界提供会计信用服务的,它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总体来说,信誉不高,市场化程度也很有限,与发达国家的会计征信中介服务机构差距很大,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审计部门在依法加大监督的同时,还应当探索对会计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促进建立会计诚信的评价机制,使会计中介服务机构更好的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工程中,审计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审计却是万万不能的。可以预见,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工作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持续努力,就一定会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绽放绚丽的辉煌。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文献》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