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p” 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

时间:2022-11-21 02:24:00

“sdp” 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主要议题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的精髓就是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sdp”(schooldevelopmentplanning)即:学校发展计划,提出参与式的新型学校管理理念,即学校、政府、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管理。其实质就是在学校层面上,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广泛征求社区群众的意见,由学校和社区自主制定的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计划。她的最终目标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经过一年来工作实践,本人认为这个项目就是落实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民心工程。

一、“sdp”优化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外环境

学校与环境的关系是学校自主发展的基本问题。学校自主发展,首先要求学校妥善处理好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客观环境对自身发展的制约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下,通过选择与调控,将外部因素转化为促使学校自主发展的内部因素。“sdp”强调学校的自主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学校自主发展的权利需要外部环境予以认可,学校履行自主发展义务的意识与能力,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学校内外环境的优化是相互作用的,学校外部环境的优化,由于学校内部环境的优化(主动适应)而获得意义。学校内部环境的优化总是伴随着对外部环境的优化的利用、选择或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外部环境的优化过程。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可根据当前外部环境的要求,在利用外部条件改善学校内部环境的过程中,促进外部环境的优化。因此,“sdp”十分注重对社区环境资源的利用,吸纳校外各种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机制。形成开放性学校管理的新体制。

二、“sdp”的实施使学校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

“sdp”是以学校发展计划为切入点,采取一些优化的方案来调适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学校办学绩效不断改善的目的。通过认真设计和全面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过程强化校本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程度,并通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的目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政府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其主要表现为“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学校普遍存在缺乏活力,办学效益低下,也不适应社会发展,不适应家长和学生个体需求的状况。学校管理实际上是政府、教育部门领导的事,学校教师、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管理的权力。社区群众对学校教育管理没有发言权,所以也就行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状态。难怪我们的教师第一次对社区群众访谈时,有的社民,尤其是目前没有子女就读的群众表现冷淡,认为教师们帮政府又来收教育费,甚至有的群众产生敌对情绪。经过项目学校的教师反复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在征求意见时表现出来的诚恳态度,广泛宣传项目的内容及宗旨,用执着的敬业精神打动群众,终于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懂得了教师是在为他们的孩子学习着想,是在为他们办好事。一但认识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学校主人翁精神在社区大会上和问题的排序等工作中就能充分表现出来。2006年7月8日那安小学的第一次社区大会上,群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大大出乎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意料。原来预计参加会议有30多人就不错了,结果当时一下子来了116人。特别是会议结束时,岸村村民欧汉光当场从口袋中掏出200元钱捐给学校时,在场的群众鼓起热烈的掌声。钱虽不算多,但这是学校主人翁意识的表现,这就是民心啊﹗在他的影响下,村民们都表示有钱捐钱,没钱献劳力,有的向学校出谋献策。村委会领导表示,学校有什么困难,只要一句话我们随时可以组织群众帮助解决。

三、“sdp”缩短了社区与学校的距离

“‘sdp’是一块磁铁,它把学校和社区的人们吸引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这句话是项目学校教师的切身体会。学校发展计划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与能力的统一。通过项目的宣传、访谈,问题排序和文本的制作过程,我们深深感觉到,学校自主发展不完全决定于学校自身,学校自主性必须得到社会或外界环境的承认,才能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学校自主发展不是完全随心所欲,其拥有的权利是由社会所赋予并认可的,学校只有具备了这种自主发展的权利,才能发挥现实作用。要制定适合社区特点的学校发展计划,必须做到参与的广泛性,一定要激发校内外自主发展参与意识并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潜能。在问题的排序工作上,桐木中心小学采用分层排序、总排序的方法,每个问题都经过三轮排序,即时排序、小组排序、总排序;桐木镇那安小学则根据社民意见采用巧妙实用的粉笔头加纸盒的办法,最后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最能代表社民心声的问题写进“sdp”文本中。从访谈到文本的制定,每个工作环节都由社区管委会成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当社区群众和学校师生看到自己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得到采纳时,他们由衷地感到“sdp”确实是反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工程。三江乡同化小学一位社区代表感言:“这才真正是我们的学校。”是“sdp”项目使学校教师走出校门进入社会跟社区群众进行零的接触,体察民情,了解人民群众对学校教育的心声,从而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同时也是实施了项目,社区群众才能有机会走进学校、了解学校、认识学校、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办好社区教育,这是现在项目学校的办学总目标。“为我们社区学校排忧解难这是社区群众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桐木镇仁里村民委党支部书记李鹏福在召开全体社区大会上提出的口号。他是这样讲也是这样做的。今年7月他到处集资筹得1400多元资金为仁里小学安装了10台电风扇,“六一”期间带领当地老板和部分群众慰问该校师生。目前他正在积极为解决学校厕所问题筹集资金和协调关系。现在我们的项目学校,大凡举行各种活动都邀请区民代表参加,有的学校制定有校长接待日,区民、家长开放课。社区群众随时可以进到学校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定期向社区管委会汇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目前我们的项目学校管理是政府宏观调控,学校实施计划,社区监督管理。初步形成了政府、学校、社区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讲话中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sdp”强调学校自主发展是学校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前提。她提倡通过学校层面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制定学校未来发展计划。学校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是通过促进学校内外有关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使学校改革和发展能够反映多元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而社区人通过参与学校各种发展项目规划的制定,他们必然会获得相应的决策权与管理权。这是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性和能动性的表现,它有利于探索一条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可充分发挥学校自主性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调动政府、社区、学校、家长等多个利益主体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来,对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将学校自主发展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学校内外各个利益主体有了一定决策权与管理权,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学校管理层面上就自然产生一种向心力,这就是民族的凝聚力。我想,这种凝聚力不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