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发展 关键是把握发展方向和大局

时间:2022-04-21 04:43:00

党领导发展 关键是把握发展方向和大局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牢牢把握住发展的方向和大局。这具体体现在四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要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和大局。这是管长远的,除非遇到战争,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都不能变。第二个层面是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大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第三个层面是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向和大局,不断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适度的宏观调控措施,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第四个层面是要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证发展的方向和大局不受影响。

把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必须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新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形势来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虽然还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地区冲突、宗教矛盾、恐怖主义虽然没有完全消除,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大可能爆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当前,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而且继续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从国内形势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稳定与发展是人心所向。

面对良好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和执好政,就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不发展没有出路,发展慢了也没有出路,就要落伍、就会被动、就要挨打。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谆谆告诫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说:“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在历史上,由于没有能够清醒对待国际国内某些事件,我们有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我们不能只看到我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更要看到无论是人均GDP还是人均收入,我们都还处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特别是还有大量的城乡贫困人口;不能只看到几个特大城市或发达城市,还要知道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率仅仅达到40%,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初期的城市化水平差不多;不能只看到我们的工业产品产量很大,还要知道我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仅仅处于中期阶段,在工业产品中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还很少,而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化阶段,技术密集型产品已经居主导地位,还要知道在我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第三产业发展仍严重不足,其所容纳的就业人数和所创造的产值比重都还很低,只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发达国家的水平差不多;不能只看到现代化的城市而看不到落后的农村,还要知道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仍十分明显,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相当大,等等。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夸夸其谈,是激励国人奋力拼搏的斗志,构建良好的国际环境。

加快发展,经济增长是基础,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就没有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集约化增长之路,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之路。

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把握发展的方向和大局,其重要前提是把握改革的方向,这就是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我们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世界各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市场机制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最有效机制,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种种弊端,我国20多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提高了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的配置效率。

自党的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正如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距离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而且我们要走的不是平坦大道,而是要“爬坡”,需要作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其具体体现就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其关键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经济周期规律等,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办一切的职能,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上来;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弥补市场缺陷,如消除垄断、防止外部性、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等。

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制定相应宏观调控政策

把握发展的方向和大局,还要及时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只有保持每一个阶段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才能保证长远目标的实现,保证发展的方向和大局。宏观经济运行不是僵滞不变的,它始终处于动态和变化之中,这也就决定了宏观调控政策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要随着国民经济运行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

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变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的准确而科学的判断和预测基础之上的,它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具体而言,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关系国民经济变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国民经济的变动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农业收成、居民消费需求、居民预期、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国际经济运行、政治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诸多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国民经济的变动,这就需要及时地预测和把握。如,农业的歉收往往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扬,并诱发以粮食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价格的提高;再如,1988年我国居民心理预期的变化引发了一场抢购风潮。

二是根据国民经济变动趋势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科学预测和判断国民经济变动趋势,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也要随之改变,否则,经济运行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1993年和1994年我国出现了一次经济过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旺,导致了过高的通货膨胀,中央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金融政策,收到了明显效果。经过两年的调控,通货膨胀率逐步降低,经济增长也进入了绿灯区。到1996年5月1日,中央就及时采取了相反的措施,实施了降低利率等一系列政策,因为继续紧缩,国民经济就会从过热区间进入过冷区间,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再如,2003年下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周期,中央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决策,由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

三是要注意政策的时滞效应。所谓时滞效应指的是一项政策从制定、颁布、实施到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有一个时间差,这不是制定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个预热期,如美国金融政策的时滞期一般为6-9个月。我们在宏观调控时对时滞效应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一项政策出台以后没有立即看到效果,紧接着又出台一项政策,其结果就是几项政策基本同时发挥作用,产生政策“叠加效应”,并导致宏观经济运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始终处于大幅度波动中。

四是要运用有效的调控手段,尽可能少地采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排除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但要尽可能少,因为虽然行政手段是指令性的、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手段,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容易造成“急刹车”的后果,对国民经济本身会造成较大伤害。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程度不一的不同地区采取相同的政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发达地区可能“切”的是尾巴,对欠发达地区可能“切”的是脖子,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采取经济手段特别是利用市场信号进行调控,虽然政策效果会相对缓慢,却能收到“软着陆”的效果,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正确处理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突出问题

矛盾时时处处都会存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经济矛盾,以保证发展的方向和大局。

一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因为需求结构在变化,世界范围的科技进步在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需要抓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契机,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达到节约资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当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业,还要带动农业、促进服务业共同发展。

二是分配关系未理顺。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分配秩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主要表现为:在市场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政府调节出现了失控的倾向,导致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理顺分配关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进程,形成市场对收入分配的有效调节机制;需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和规范,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严厉打击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等。

三是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每年要新增约1000万劳动力;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在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等还有大量劳动力需要社会吸纳。有效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靠改革,即改革不利于就业的体制和制度,改善创业和就业的环境;二是靠发展,为就业提供更多的平台。

此外,资源紧张、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加,创新能力和动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