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时间:2022-03-20 02:47:00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国务院总理曾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为此,笔者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表现特点、实现方式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从中国文明发展史来看,我国古典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所谓“天”是“自然”的代表,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就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生态文明的观点。

从世界文明发展史来看,上世纪20年代美国就形成了人类生态学说,提出把自然生态的一些原理应用到城市管理中,这就是城市生态文明。1948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提出了土地伦理学,把土地、水、植物和动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反对“人类沙文主义”,提出不应该使人作为自然的主宰。人类活动应善待自然、善待土地、善待牧场、善待海洋,使其能够持续利用,这就是农业生态文明。1960年美国学者卡尔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呼吁人类不要残酷地对待自然,倡导一种生态的、合理的文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文明的里程碑,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善待地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是第一位的。2002年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的里约10年环境高峰会上,又提出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之中,树立起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

我们今天所提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全部努力和成果。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的目标是社会公正,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正、当代人之间的公正、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正等。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多样化,强化多样性、可持续性、整体性,责任和权力下放。从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等来看,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是更高阶段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新阶段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加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广泛的生态文明的含义。从社会形态建构意义上看,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构建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要求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生活方式上达到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

(一)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保证。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现代化模式是一种非生态的,因而也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它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破坏的问题。1930年12月1日—5日,英国伦敦因二氧化硫导致的烟雾事件,1953年日本因甲醛汞污染导致儿童中枢神经受损的水俣病事件,1988年上海居民因食用江苏省启东县被污染带有甲肝病毒的毛蚶,从1月19日开始至4月结束的人类史上罕见的甲肝暴发流行,共发病310746人,病死31人,我区1981年因生态破坏缺少鼠类天敌,导致田鼠大量繁殖,当年8、9月间全县80个乡镇均发生勾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据不完全统计发病4601人,病死111人。我国近几年内北方松花江水污染,今年南方太湖水富营养化引起无锡水荒。就近来看,四川省几年前的沱江水污染事件至今让人痛心疾首。这种忽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罔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在造就财富的同时也造就了贫富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如果不能以生态文明及时予以矫正,则经济不能保障持久,物质文明大发展就没有牢固的根基,社会无法实现和谐。

(二)生态文明是日益完善的政治文明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程度,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未来。生态建设搞得好与不好,已成为政治问题。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还直接体现着政治文明的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治理,它需要与民主联系起来。这种治理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建立在公民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民主协商政治。最近20年,党和政府对生态问题十分观注,并采取了设立保护区,通过法律、税收、行政强制等手段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控制和加强工业污染控制治理,开展环保宣传,提高森林覆盖率等保护性、治理性措施和战略。使生态法规日益完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公民广泛参与民主政治,有力地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了政治文明。

(三)生态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目标是社会公正。生态的价值观尊重平等对待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的世界。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正,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正、当代人之间的公正、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正等。社会公正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它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生态的价值观尊重平等的对待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的世界,这也意味着奉行社会公正。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正,具体而言,涉及一是实行公正的政治,包括公正、公平、公开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二是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抑制司法腐败;三是建立公正的经济运行机制,实行公平竞争;四是形成公正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体制外的监督力量;五是追求环境正义,尊重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权利和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与后代之间维持一种公正的代际关系。因此,生态文明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是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内容。因此,只有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总书记在分析当前我国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列举了七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并提出了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三大战略措施: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向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双赢转变;二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三是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在于构建完整的文明观,实践意义在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部份。它包括安全生态、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这三大支柱。它需要政府从系统层面管理生态,企业从工程建设层面建设生态,科研院所从理论、科技层面研究和认识生态,媒体从社会层面宣传生态,民众从美学层面品味生态。即在宏观上要逐步影响和诱导决策管理行为和社会风尚。在微观上逐步诱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型,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全社会从物的现代化向天人关系的现代化转变,塑造新型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决策文化、社区文化、媒体文化和科技文化。

四、各级人大常委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全国和省人大常委会主要是通过制定完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来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省以下地方人大常委会主要是通过加强监督,确保法律的贯彻落实,切实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因此,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深入贯彻监督法的有关规定,始终把跟踪监督,促进整改作为重要手段,通过各种法定监督形式,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法律法规,重要规划和计划的实施情况,监督检大工程项目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开展情况,努力改变事后监督的工作机制,推动监督工作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由污染防治向生态保护延伸,由城市综合整治向农村环境治理拓展。

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进一步丰富了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她是文明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她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进程,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