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时间:2022-03-13 03:20:00

怎样理解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并做出了具体部署。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对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只有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许多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十分有限。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能源资源投入,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过度消耗,重要资源性产品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故增多;建设用地增长过快,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目前,我国每年消耗石油3亿多吨,煤炭20多亿吨,矿石总消耗量超过70亿吨,二氧化硫排放2500多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1400多万吨。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的路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保护环境的关系。我们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只有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才能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确保实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首先就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低消耗转变,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积极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互动;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改造提升生活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工业整体水平。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积极采用有利于节能降耗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组织实施固定资产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和产品能效标准,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着力改造一批重点企业,重点监管一批企业,限期治理一批企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第三,只有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才能降低经济发展代价,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而且可以大大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反复使用的新途径,使得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资源利用的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使得废弃物被吃干榨尽、化害为利,污染治理的成效大为改善。要抓紧编制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还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从企业看,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能够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从全社会看,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回收利用,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循环利用产业,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总之,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证实现"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的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