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场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时间:2022-11-09 02:55:16

生态林场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2017年以来,全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战略性任务,以农民致富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摘帽为目标,紧密结合我场实际,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周密部署,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各项工作开展。根据要求,现将我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生态林场下辖3个村委会1个分场,全场共有村小组54个,总人口8270人,其中农业人口6800人。我场脱贫攻坚整改后,通过精准识别、严格甄别,目前全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5户127人,其中:低保贫困户40户86人、五保贫困户14户15人、一般贫困户11户26人;因病28户、因残22户、因灾8户、缺劳力7户;2016年已脱贫退出15户28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保障,夯实基础,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场党委场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责任落实,规范工作程序,强化考核督查,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

1、建立组织机构保障。成立由场党委副书记、场长(主持全面工作)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工作副场长任副组长,各班子成员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配齐设备,建立健全以场扶贫工作站为主阵地、各村委会为主战场、贫困户为主攻点的工作网络。

2、建立运作程序保障。场党委场部组织全体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困难群众。制定《生态林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生态林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生态林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同时细化工作任务,建立完善《生态林场贫困户结对帮扶情况一览表》、《生态林场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生态林场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制度,确保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3、建立督查机制保障。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和帮扶工作考核办法,将每周一固定为分管领导及驻村干部扶贫日,深入所包贫困村和贫困户,及时了解扶贫对象困难与动态;场部每月召开一次扶贫工作专题推进会,各班子成员、各村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工作计划。同时将把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党员干部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年度工作考核挂钩,严格奖惩。

4、建立动员宣传保障。组织党员干部认真贯彻学习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认真学习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相关文件,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和工作办法;先后召开生态林场脱贫攻坚动员会、脱贫攻坚推进会、明确责任落实会、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会、第一书记及村干部碰头会共计10次,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扶贫工作积极性;印发扶贫政策宣传资料、精准脱贫政策宣传手册300余本,确保所有场村干部、贫困户人手一册,制作张贴脱贫攻坚宣传条幅100余条,书写固定标语30余条,营造全场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二)精准发力,强化落实,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在精准分析上动脑筋,在精准帮扶上求实效,真正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1、规范程序,精准识别公开民主。按照国家和省、市、县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识别标准,做到“两公示一公告”,实行个人申请、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和县级审批,把真正贫困户纳入帮扶范围。并在今年7月份精准识别“再回头看”中,按照市政府1号文件“七个一票否决,四个从严审核甄别”精神进行拉网式排查,逐村逐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进行再核实、再识别,利用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进行再甄别,将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予以退出,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2、科学谋划,脱贫措施因人施策。一是健全机构。在贫困户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我场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七个一”的要求,每村都设置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配有精准扶贫工作文件柜、扶贫攻坚作战图,每户贫困户都有登记台帐、脱贫措施、工作明白卡。二是结对帮扶。对精准识别的贫困户采取一户一策,确定帮扶人。对不同的致贫原因,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对每个贫困户都落实了“一个扶贫单位、一名扶贫责任人、一个帮扶方案、一个增收项目、一套扶贫对策”。组织区连心小分队成员、场干部、村干部与全场65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为贫困户填写发放贫困户登记表,为结对帮扶干部制作了帮扶干部手册。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区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化管理。三是精准施策。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与否在精准,要摸清扶贫对象基本情况,对症施药,精准发力,同时,要改变过去漫灌为滴灌的方式,做到精准扶贫,政策兜底。通过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推动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精准脱贫。广大干部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通过“贫困户能不能脱贫”,倒逼党员干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立足实际,创新帮扶举措,为帮扶对象送去致富信息、打开致富门路,引导贫困农户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引导、鼓励当地企业(如驻地在上坊村的苍源中药材种植股份有限公司)对接帮扶,让上坊及周边松林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人进企业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每天按150元计算劳动报酬,平均每月可干活15天左右,实现月收入2250元左右。此外,该企业还为贫困户子女就学安排资金3000元帮扶,其中上坊村贫困户艾福生儿子艾志亮在县一中读高二帮扶2000元,松林村贫困户黄小龙儿子黄博林在松林村小学读书帮扶1000元。让就业脱贫一批,通过发展农业产业、资金扶助坚持“输血健体”和“造血强身”相结合,增强帮扶的实效,打造基层互助体,促进抱团发展、携手脱贫。

3、整合资源,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一是吃透精神。在场村干部会上认真学习区委扶贫工作16个实施方案政策精神,加大宣传力度,将统一印制的《区精准脱贫政策宣传手册》发放到每一户贫困户,做到贫困户和帮扶干部人人知晓,在落实帮扶措施和享受帮扶政策上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整合资源。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整合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扶贫重点倾斜,激发群众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三是推进产业。全力推进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将全场65户中新增的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光伏发电合作社,第一批已到帐光伏发电合作社的发电收益,按区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正在办理发放到所有贫困户一卡通中。预计将为每户贫困户每年产生效益约2000元,为确保贫困户2017年全面如期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没有优势产业。我场地处我区偏远山区,无交通、资源区位优势,这里山高水冷,耕作条件差,是全区有名的低产地区,产业普遍规模小、经营粗放,没有规模化的龙头产业,无力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扶贫。同时,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较大。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区里整合了许多项目和资金,但我场三个村委会均未列入省级贫困村,上级没有安排任何扶贫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光靠本场自筹难解杯水车薪;加上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通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障。

三是残障、慢病占比大。全场65户贫困户127人中,五保户14户15人,智障、肢残丧失劳动能力32人,对这类贫困对象,只能通过提高低保、五保、残疾救助、社会救助标准等政府“兜底”政策帮助其脱贫。另一方面,全场有13户贫困户中有长期慢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出现返贫。

建议:一是我场扶贫工作队伍力量太过薄弱。人员少,任务重,往往“光杆司令”存在人手力量严重不足。没有配备专职扶贫专干,分管领导身兼数职既是扶贫工作站长又是扶贫专干,还兼民政等其他工作,所以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扶贫工作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建议尽快配齐配强队伍。二是非贫困村投资扶持力度不均衡,扶贫资金投资少(我场基本为0),建议上级对非贫困村也要酌情考虑。三是填表、开会过于频繁,建议改变传统的检查考核办法,让扶贫干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帮扶贫困群众上。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持精准扶贫,完善扶贫详细规划。按照全面脱贫的目标,对照精准脱贫标准,算好明细账、倒排工期、细化措施,落实任务,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任务书、时间表、作战图,严格对照脱贫攻坚任务台账,确保2017年底实现脱贫11户13人的目标。

(二)坚持产业主导,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着力围绕丝瓜络种植与中药材种植方向,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加速脱贫步伐。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坚持场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加速实施扶贫开发民生项目建设进程,加快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用水难和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

(四)强化政策保障,做好制度兜底。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将生活自理困难的重度残疾人,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照城乡低保最高补差予以救助。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人口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