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现状调查与汇报

时间:2022-09-21 10:24:12

农村妇女现状调查与汇报

一、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

(一)背景情况: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正在不断地增大,据统计,2008年我国农村“留守妇女”数量约5000万,我市目前有农村留守妇女约20.20万人。本次调研我们将农村“留守妇女”定为丈夫在外打工超过半年或经常在外打工连续时间超过半年的25-60岁的农村妇女,其中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妇女年龄在25-50岁的有417人,占调查的97%;具有小学、初中文化的有374人,占调查的87%;家中最多人口数为10人,最少人口数为2人,最多家里有8个孩子,15.76%的家庭中有3个以上的孩子;丈夫月平均收入大都约在1000-2000元之间,50%以上为贫困家庭,80%的丈夫在外从事建筑、装潢、搬运等工作。

(二)劳动状况:超半数的妇女反映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为3-4小时,其中家务活主要靠一个人干的占总数60.91%,有48%的人觉得平日非常劳累。

(三)交往状况:丈夫不在家时,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遇到困难是找家里亲戚或邻居帮忙;去过丈夫打工地方探亲的仅为19%(外省打工),与丈夫联系的方式主要为电话。

(四)共同参与:96%的妇女参加过村委会选举;有30.3%的妇女反映参加了新农村建设的民间组织。

(五)闲暇生活:平时的空余时间,选择“看电视的”最多,占69%;接下来依次为“看守孩子做作业”、“与人聊天”、“打麻将或打牌”。她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信仰宗教,目的就是祈求家人平安。

(六)心理状况:“丈夫在外的安全”、“自己或家人生病”和“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妇女”最担心的事情;有近45%的人认为丈夫在外打工会影响到夫妻的感情,担心丈夫在外有外遇。

(七)生殖与健康:自己遇到有病有151人选择了“自己买点药”,占总数的36%,有169人选择了“到医院去看”,占总数的40%。所有人都希望得到有关健康保健知识,有近60%的“留守妇女”反映自己有病,身体状况不好。

二、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强度高,身体健康受损

农村留守妇女家务主要有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照顾老小和喂养牲畜等,而这些大概要花掉她们每天3-4个小时,占调查总数的62.4%,甚至有相当部分人(17.4%)每天要花去8小时以上。留守妇女不仅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而且还有繁重的田间劳作,尤其是在“双抢”农忙时期,体力透支更为严重,身体健康严重受损。调查显示,留守妇女中平时农活近70%都由自己独自一人完成,其余的在老人、小孩或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完成。当问及“丈夫经常不在家,劳动时感到累吗?”时,明确表示“很累”的近五成,而明确表示“不累”的才8.2%,其余人员均感“有点累”。

(二)夫妻互动少,心理负担较重

夫妻的互动可以分为间接互动与直接互动,夫妻长期分居两地,最主要的间接互动方式就是打电话。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有手机,没有的也会通过公共电话给家里打电话。每次通电话的内容排第一的是关于孩子或老人的情况,第二位才是夫妻之间相互问候身体、生活、想念等关心话语。但是当问及“丈夫不在家,平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会向谁说”时,打电话或写信给丈夫的占50%,憋在心理不说的仍占31.3%,没回答的占12.5%。当问及如果您想丈夫了怎么办时,给丈夫打电话或写信的占67.7%,放在心理不说的占20.2%,没回答的占4.2%。另外,夫妻直接的互动方式主要是探亲。探亲的方式基本上两种:丈夫回家或妻子去丈夫打工的地方。调查显示:夫妻相聚在一起的日子一年总共30天以内的占65.6%。每年丈夫回家探亲的次数大多在三次以下,而妻子从不去看望丈夫的高达81%(外省打工),由于打工的流动性,有些妇女对丈夫打工的具体地址不知道,只有被动的等待丈夫和家里联系。

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见面机会少,留守妇女的心理负担主要体现在:一是许多农村“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工地务工,她们在家常常会担心丈夫在外干活安全。二是直接互动少,不了解丈夫在外具体情况,担心丈夫在外生活经不起诱惑,发生婚变。三是有些“留守妇女”谈到,由于丈夫不在家,家中留下老人和孩子,十分担心小孩上、下课途中的安全,担心自己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安全感缺失。

(三)公共参与被动,认知感较低

在调查问卷中虽然有近96%的农村留守妇女选择参加过村委选举,30.3%的留守妇女选择参加过新农村建设组织,但在座谈中,部分留守妇女也谈到,自己只是按照村委会的要求去参加,至于选谁当领导,她们并不是很关心。对新农村建设,大部分人是持肯定意见的,而且也会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活动,但对新农村建设的监督、管理却少有人加入,也不知道如何去监督、管理。大部分人认为丈夫不在家对新农村建设有影响。

(四)闲暇生活单调,精神上寂寞

闲暇生活是考察留守妇女生活状况的重要指标。留守妇女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外,不多的闲暇时间也主要表现在看电视、与人聊天。本调查问卷中“您平时的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有83.2%的人回答,除了田间劳动、家务劳动、照看老人与孩子外根本就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回答在夜晚“早早关门在家看电视”的竟占69%,料理家务占16.8%。由于文化生活的缺乏,给各种宗教信仰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有近半数的留守妇女回答信仰宗教。集镇是农村最为繁华的集体场所,也是娱乐和购买日常用品的最重要去处,有65.1%的人回答经常去集镇,去集镇可能成为众多留守妇女唯一可以“放松休闲”的去处。

(五)性压抑及疾病困扰,情感心理与健康状态堪忧

长期的两地分居,导致大多的留守妇女感到性压抑,但又无可奈何。在谈到对性生活的态度时,只有14.4%明确很需要,明确不需要的为1.1%,其余的为可要可不要或者不好意思说。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妇女在这方面的态度冷漠与麻木,长期的日常繁重事物的劳累和长期的两地分居可能是造成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在问及对待两地分居是否习惯的态度时,回答“没有办法”和“难以忍受”的占53.3%;在问及对待丈夫外出打工的态度时,55.1%的人认为“生活需要,无奈”。由此可以看出,部分留守妇女对丈夫外出打工的现实生活状况的不满而又无助的态度。

留守妇女肩负着农村生产的大任,其自身的身体健康可以说是尤为重要。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妇女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身体有病的占60%。经常生病的有10%左右,由于丈夫常年在外,而且她们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调查者有病得不到很好医治。通过调查显示:60%到70%的调查者得的是妇科疾病,并且多数人对常见妇科疾病不太了解,缺乏这方面的预防及治疗知识。

(六)维权意识与能力缺乏,权益维护不容忽视

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农村留守妇女面临诸多权益受损问题。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人身伤害、土地、婚姻、财产、抚养等方面。调查显示,一些犯罪分子还把留守妇女作为性侵害的对象,农村性侵害案件中有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变动,经常会损害农村留守妇女的权益。农村留守妇女中的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农村“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多年不归,对家中情况不闻不问,甚至断绝与家人的联系。全家老幼的生活由留守妻子一人负担,没有更多的生活来源。当遇到诸多利益受到侵害时,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十分茫然,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维权的途径、方式。

三、对策建议

留守妇女是一个庞大的妇女群体,她们既是家园的守护者,也是家园的建设者。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她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素质的高低。关心留守妇女的生活和权益,是一项长期重要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留守妇女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

(一)社会舆论支持

1、牢固树立社会性别平等的意识。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并利用“三八”妇女节、春节等重要纪念日,形成定期走访慰问制度,让留守妇女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党委、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法律、政策和项目的时候,避免性别歧视,保证农村妇女和男性一样平等参与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要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社会性别平等意识,高度重视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2、广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舆论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应引导广大民众就如何解决留守妇女的生活困难、心理需求等问题进行大讨论;新闻媒体应将农村留守妇女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加以宣传,增加人们对留守妇女的理解;要将支持留守妇女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并广泛宣传,全面推广,使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留守妇女的良好氛围。

(二)社会政策支持

1、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农业生产大部分交给留守在家妇女们耕作,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大增加了她们的劳累程度。建议逐步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依照自愿原则,通过土地转包,可以降低她们的劳动强度。合适的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促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防止土地撂荒,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农村留守妇女摆脱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可以与丈夫一起外出打工,或转向手工业、养殖业、商业等。2、建立相互探亲支持制度。打工的农民工长期在外不回家,主要有两怕,一是怕自己离开后丢掉辛辛苦苦找到的工作;二是怕来回费用高。国家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为农民工设立“探亲假”,让农民工带薪探亲,依法保证农民工与国家正式职工享有同样的休假待遇。政府应当完善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给农民工以人性的关怀,照顾其夫妻生活。各级劳动部门、职业技术学校(机构)和用工单位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管理时,也应该把劳动技能、文化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农民工定期与家人团聚,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夫妇同出打工,防止长期分离。建立农村留守妇女的探亲制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为夫妻分居的农民工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助,如报销往返路费、每年进行一次性补贴等方式。同时,可以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亲情互动活动,组织农村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对留守妇女家庭进行人文关怀。3、建立自我创业支持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切实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为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创造一个宽松环境。资金是创业不可或缺的条件。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如通过发放小额贷款、项目扶持资金,鼓励留守妇女创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村留守妇女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4、完善权益保护制度。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支持,法律支持是基础、是保证。《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在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具体、可操作性的刚性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农村对这些法律、政策的宣传不够,良好的法制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帮助留守妇女树立法制意识,进一步健全普法宣传网、咨询投诉网、法律援助网、社会救助网、司法保护网、维权监督网等网络,以增强维权实效。另外,现有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全体妇女的,不是针对“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所以有些规定显得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所以,有必要针对“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而出台一些专门政策,以切实保障她们的各项合法权益。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而相应地社会保障立法,是保障农村留守妇女自身权益、减轻自身负担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医疗保障制度,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县、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其次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生活和养老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同时对农村困难人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切实减轻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负担。因此,只有在进一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险范围的基础上,把农民纳入养老保险的框架之中,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才能真正把留守妇女从家庭、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三)社会行动支持

1、政府层面

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因此,政府应该是留守妇女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留守妇女应该主要在舆论上给予支持,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农村男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部分是因为生计而奔走他乡。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可以缓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困境。一方面,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给农村妇女提供众多适宜的就业岗位,扩大她们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加快家务劳动的社会化,通过社会化的服务,解除农村妇女的后顾之忧,为留守妇女创造更多的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提高素质,把握就业机会,提升就业层次。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各类农村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结合各地实际和民族特点,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村留守妇女业余文化生活;要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面,做好送书、电影下乡工作,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建设,为农村留守妇女创造一个能够自由学习活动的场所;要培养一批有专长的农村文艺人才和骨干,扶持一批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文艺团体,鼓励和支持她们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鼓励农村妇女成立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她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农村留守妇女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要通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美德在农家”等创建活动,增强其在农村留守妇女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前更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开展“讲美德、创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建设文明新农家”竞赛活动。这样,可以填补农村留守妇女因丈夫长期外出打工所造成的情感空虚,使她们远离不良嗜好的伤害、扩大社交圈,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身体健康。许多农村留守妇女因为忙碌和卫生知识缺乏,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健康,有时免费的妇科体检项目,她们也会因为路途较远和对身体的大意而不主动参加。今年,省妇联、省卫生厅为我市配发了两辆“母亲健康快车”,有力地增强了我市的妇女卫生服务效率,也为卫生部门深入偏远农村为留守妇女提供卫生服务提供了便捷,但仅靠两辆“母亲健康快车”深入各地乡村进行医疗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我市各地卫生部门利用自身资源,定期深入乡村对妇女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和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四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上学难问题。夫妻两人不能同时外出务工,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在城里上不了学而造成的,农民工孩子进城上学难是留守妇女家庭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当前,农民工孩子进城上学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其中有的条件他们难以达到,如要求农民工有长期劳动合同,由于很多农民进城务工从事的是流动性较强的体力工作,没能与用人单位签定长期劳动合同。针对此种情况,教育部门可以结合实际,联合相关单位,采用一站式办公形式,简化农村孩子进城上学程序,放宽入学条件,为农村孩子进城上学打开方便之门。五是提高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大量的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留守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和村委会选举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首先要增强留守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要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向公众宣传宣传男女平等国策、性别公平意识、民主自治的理念,宣传妇女参与村治的意义,提高她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其次在留守妇女中大力发展党员。在许多村庄中,女党员的人数较少,她们在村两委会中所占有的席位更少,甚至于在那些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妇女劳动力己占一线劳动力70%以上的村庄中,主要的村干部如正副村支书、村长等仍基本上为男性担任。第三要确保留守妇女参与农村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提高她们社区参与的意识、能力和技巧。

2、社会组织层面

一是村委会支持。针对留守妇女这一新现象、新问题,村委会的支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管理,建立留守妇女档案。为方便对留守妇女的管理,了解其家庭背景、生活状况及丈夫务工等各方面的情况,村委会应建立留守妇女档案库。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妇女的各方面情况,以便能随时与其丈夫联系,在出现突发或紧急情况时能及时沟通。其次村委会要调动全村资源,动员全村群众,组建留守服务队,对留守妇女的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此外村委会应向政府及时主动反映留守妇女的需求、困难及生活状况等,以引起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注;村委会要主动与企业、机关、学校联系,向其寻求支持留守妇女的各种资源。二是协调多部门联合支持。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牵涉面广,财政、人事、教育、农业、妇联、劳动、广电、建设、公安、卫生、文化、司法、民政等职能部门都有其职责,要联合协作,共同努力,形成帮助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基层政府可成立专门的领导协调小组,以加强对留守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的管理,各地区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将留守妇女工作做为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地加以解决。各级政府要协调各部门积极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援助;基层司法部门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男性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父母赡养、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沟通联系,并给予及时救助;劳动部门要依法保护留守妇女的就业权力;公安部门要加强农村的治安管理,对侵犯留守妇女人身安全的不法分子要严惩不贷;在乡一级单位的卫生单位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员,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情感困扰;教育部门,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要加强对留守妇女子女的教育管理,并支持、配合她们做好子女的家庭教育;教育、劳动、农村社区等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提高她们的致富能力;城市企事业单位的工会要为“留守妻子”进城与丈夫团聚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妇联组织要积极筹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并以“妇女健康之家”、“三八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心”为依托,对农村留守妇女提供维权知识、政策知识、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儿童教育、卫生保健等知识培训,心理咨询指导等服务,真正成为她们的“娘家”,充分发挥农村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民间组织支持。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分化与整合程度在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各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弱者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留守妇女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同样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支持。鼓励创建各种民间团体,设立基金会,以及发展专门为留守妇女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慈善机构。发挥社会慈善、福利机构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沟通联系,在其生活陷入困境时,给予及时的救助,及对农村留守妇女子女的教育提供帮助。四是扶持发展自我合作组织。面对当前农业女性化的趋势,政府应当引导农村留守妇女自愿成立自我合作组织。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共同抵抗市场经济风险又可以共同致富;成立社会合作组织,发挥劳动互助、生活照顾、子女教育、照看老人,沟通思想,排遣郁闷,维护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政府可以在初期以政府介入规划,财政补贴支持的模式为主体;在具体运作的时候,可以发挥示范基地、妇女专业大户、女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养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带动效果佳、市场前景好的“妇”字号龙头产业和种养加工基地,树立一批科技致富的女带头人,全面建立起妇联(妇代会)+协会、女能人+协会等各种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共同致富、和谐发展。

3、血缘关系层面

一是家庭支持。家庭是物质保障、农活承担、亲情慰藉相统一的最典型形式,而夫妻关系是家庭建立的基础。外出务工的丈夫应给予留守妻子更多的支持,要深刻领会《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2001一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精神,尊重妇女的各项合法权益,在作出外出务工的选择时,充分考虑家庭的重担,而不是将其简单地全部交由妻子一个人去承担。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尽可能多回家帮助妻子。要加强与家乡村委会、邻居的联系与沟通,多渠道了解妻子的身心状况。丈夫要体谅妻子的苦衷,克服夫妻因生活在不同环境而造成的在知识、信息、技术、社会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妻子实现同步发展,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二是亲属支持。针对中国人向来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充分利用传统社会网络中蕴藏的巨大社会资源,积极发挥其对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作用。在人们拥有的诸多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及由家庭关系引申出来的亲属关系显然最为普遍、最为稳定、最为密切,影响也最为深刻。从代际上讲,农村留守妇女的父母、公婆要努力为其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特别是在小孩的照顾方面,更应该发挥作用。从代内来看,留守妇女的兄弟姐妹也要给予尽可能多的帮助,确实加强生产互助、经济支持和情感慰藉等方面的支持作用。

4、地缘关系层面

一是村落社区支持。农村村落社区是指聚居在自然村或中心自然村分散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农村村落社区是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指导下的村民自治的组织。由于历史传统、现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村落社区与留守妇女群体息息相关。它有助于改变家庭和社区成员对待留守妇女群体的不公正态度,为她们提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因此,要使农村妇女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村落社区层面入手,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建设,在操作上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各级妇联要把村落社区妇女组织建设纳入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建设总体规划,按照“村民自治、人人参与、以人为本、服务村民”的要求,把村落社区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党领导下,充分体现民主自治原则,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妇女群众性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对留守妇女生活的支持作用。二是左邻右舍支持。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华民族有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所以邻里也是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调查显示,许多留守妇女性格内向、自卑,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与邻居交往也不多,更是极少参与社区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这实际上就是在封闭自己,隔绝自己与外界的联系,从而也使得自己远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失去了许多获取社会支持的机会与条件。为更好地获得社会支持,留守妇女本身必须培养积极主动的性格特征,加强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从而获得他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