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康监测报告

时间:2022-05-20 04:29:00

农村小康监测报告

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现状,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市统计局通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年报及市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辅以一些社会调查数据,对2012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监测,结果如下:

一、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

按照农村全面小康监测综合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18个监测指标对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测算,经过测算,2012年农村全面小康的综合评分为37.3分,比2011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7个指标实现程度达到100%。

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3.92%。经济发展实现程度由2011年的-0.4%提高到2012年的3.92%,提高了4.32个百分点。促使经济发展实现程度由负转正主要是2012年反应农民收入状况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42元,扣除价格因素后为3276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加了236元,实现程度较上年提高了6.23个百分点。

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79.74%。反应社会发展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实现程度均达到100%。影响社会发展实现程度提高的瓶颈依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2012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较上年虽有提高,但幅度不大。

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7.8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2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7.52,实现程度7.5%;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0岁,实现程度9.09%。劳动力受教育情况关系到农民收入高低,从统计年报看,初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村人口呈上升态势;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

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57.3%。衡量生活质量的四项指标中,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实现程度达100%;农村居住质量指数、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质量均有了良好的改善。2012年,农村居住质量指数、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实现程度分别较上年提高0.7和0.07个百分点。

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100%。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实行村务公开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农村基层政务建设列为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12年,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实现程度均达到100%。

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1.44%。资源环境实现程度由2011年的-35.5%提高到2012年-1.44%。衡量资源环境的三个指标中,常用耕地变动幅度实现程度由2011年的-33.3%提高的2012年的6.66%,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实现程度由2011年的-6%提高到2012年的53.27%,进而带动资源环境实现程度大幅提高。

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利好因素

(一)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三农”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51元,增长14.6%,是“十一五”以来增量最多、增速最高的一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42元,较2011年增长13.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从2011年的22.09%提高到2012年的28.32%,提高6.23个百分点。

(二)农民生活质量、生活条件稳步提高。2012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条件日益改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在监测生活质量的4项指标中,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实现程度和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实现程度均达到100%;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实现程度提高到2012年的69.16%,标志我市农村信息化进程发展势头良好;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实现程度较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三)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法制环境建设,村政务公开、一折通、一册明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日益完善,农民对社会安全和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都达到全面小康值。

(四)农业的水效益稳步提高。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全市农业的水效益稳步提高。2012年,万元农业GDP用水量由上年的2666立方米下降到2014立方米,实现程度由上年的-6%提高到2012年的53.27%,提高了59.27个百分点。

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几个难点

(一)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201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51元,比上年增长14.6%,总量位居全省第六,增速位居全省第五,总量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随着农民收入基数的增大,今后快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增收空间缩小;二是农业生产成本呈逐年增长态势;三是受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制约,种植业的效.益风险较大;四是非农产业对农民持续增收支撑较弱。从全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结构来看,来自第一产业收入远大于来自二、三产业收入,农产品加工增值明显不足,产业链条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就业结构转换难,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待加快。我市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大,农村近70%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吸纳过多的劳动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过慢。2012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7.73%,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影响全市全面小康评分减少5分。全市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8.25%,实现程度11.84%,离全面小康值35%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虽然近年来我市为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市城镇化起点低、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式多为外出打工,定居者很少;而在农村内部,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也不具备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条件。小城镇发展的步伐较慢,影响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三)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市委、市政府在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服务功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农村养老保险广泛推行尚有一定难度,需要社会各界予以大力支持。2012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实现程度为-1.32%,较上年略有提高,但此项还是影响全市农村全面小康评分减少0.05分。

(四)农村人口素质不高。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状况的有效途径,因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全面小康监测体系中占12%的权重,仅次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52年,实现程度为7.5%,评分仅为0.9分。农村文化素质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滞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和老人。

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大力培植特色优势产业。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应充分发挥我市区域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以发展现代农牧业提升农产品的品种、品质人手,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规模开发效益。同时,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生活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改善就医条件,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确保人人看得起病。

(三)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以“两基”检查为契机,继续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建立教育救助体系,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人人能上得起学,杜绝新一代文盲。同时,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

(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集约效益,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为契机,大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注重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村镇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因此,应更多地将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农村大力提倡使用沼气、沼液、沼渣等清洁能源,鼓励农民美化村镇环境,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