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及村务公开视察汇报

时间:2022-05-17 09:17:00

农村经济及村务公开视察汇报

2012年5月25日至27日,市政协委员第二视察组对我市农村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债务和村务公开情况进行了视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九五”计划以来,我市农村村级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渐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逐步增加,村域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1年末,全市共有行政村1681个,其中,扶贫工作重点村1012个,占60.2%;非重点村669个,占39.8%。一类村337个,占37.3%;二类村564个,占55.7%;三类村71个,占7%。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下的村123个,占7.3%;801—1600元的村1274个,占75.8%;1600元以上的村284个,占16.9%。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123个,占7.3%。其中村级积累1万—5万元的村68个,比2000年增长2.7倍;5万元以上的村21个,比2000年增长9.5倍;10万元以上的村17个。全市无经济积累的空壳村占8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无债村占65%,有债村占35%,村级集体债务累计1007.2万元。其中特区515.18万元,480万元,县5.02万元,区7万元。负债原因主要是修活动室、村组公路、人畜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建村级企业、修建学校等。

自1998年推行村务公开以来,我市98个乡、镇(街道)、1690个村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并逐步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二、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虽然通过近十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有了好转,但就全市总体水平而言,发展极不平衡。从个体看,目前无村级经济积累的行政村占绝大多数,空壳村率较高,而少数发展较好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如的色绿村、区的村等;从行政区域看,区、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较高,而县、特区则次之。如区54个行政村中,有固定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10%,5至10万元的村约占10%,2至5万元的村占30%,5000元至2万元的村占30%,无收入或略有收入的村只占20%。

2、村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亟待提高。据组织部门统计,目前全市有行政村党支部书记1708名,其中文盲、半文盲13名,占0.8%;小学文化419名,占24.5%;初中文化971名,占56.9%;高中以上305名,占17.8%。农村初、高中毕业率为78.8%,比城镇要少2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不到6年,而城镇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在10年以上。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接受和运用农业新技术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农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弱,谋发展的办法、门路不多,甚至有的地方“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3、村级领导班子服务工作有待提高。村级领导班子是一个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但是许多村干部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对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透,对于如何针对本村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寻找致富之路,无所适从,畏手畏脚,胆小怕事,甚至力不从心,在村民中的凝聚力、号召力不够。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差,建设难度大,这是影响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耕地质量差,土多田少,坡地多坝地少,中低产田土多好田好地少。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全市水土流失面积5230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2.2%;石漠化面积1418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14.3%。全市尚未通公路的村还有39个,尚未通电话的村还有363个,有4%左右的村不通电,有30%左右的村尚未解决自来水,还有25万农村人口和170万头大牲畜存在饮水困难。

5、少数乡镇及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认识不够。公开仅流于形式,真实性、完整性不足,经常化、制度化不够;在档案收集方面,村务公开档案收集整理较差,几乎没有图片档案;另外,乡镇与村的对应公开方面,只有部分乡镇做得好,大多数乡镇做得差。

三、意见建议

1、村党支部是党组织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各级党委、政府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村的领导,加强村党支部的建设。要注意吸纳当地一些外出打工返乡,或是外出经商等有能力的人加入党组织。这部分人有着较新的观念,可带动群众找准经济发展路子。通过他们的致富典型,激励农民群众向他们学习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

2、农村经济发展要立足当地资源特点,以利润和市场为导向,依靠相关部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价值,提高经济效益。以农业、畜牧、烤烟、蔬菜等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在大力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加工增值发挥效益。以地下采掘、冶炼加工等第二产业为主的村,要加强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城镇商贸、运输服务、旅游娱乐等第三产业为主的村,要加强管理、激活机制、增加效益。

3、转变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思维,树立市场意识。这既是一个自觉过程,也是一个自发过程,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级党委、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树立村民的市场意识:一是宣传培训。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板报或印发资料、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逐渐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增强商品经济观念。二是政策引导。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发展市场经济实行倾斜,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鼓励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三是利益驱动。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使农民真正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其亲身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树立发展市场经济的信心。以及通过树立典型和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使村民最终形成市场意识。

4、组建、培养农村营销队伍,刻不容缓。首先,要大力扶持、培养产业引路人、致富带头人、流通经纪人,组织营销能人参与市场流通。要组建农民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鼓励、帮助农村营销大户、农民联户及农村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农产品营销活动,逐步建立农产品流通网络。同时各乡镇可根据本地的实际组织官方或民间的行业协会,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其次,供销系统要进一步放活机制,加强与农户的产销联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境内外企业和经营者与农户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强化服务功能,积极为农民提供科技、资金、信息、农资等方面的服务,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拓宽订单农业渠道,建立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服务体系。

5、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必将导致市场经济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不畅,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成为制约村级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我市一、二、三类贫困村,如不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它们只会更加贫困。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同时可积极引导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参加工程建设,增加劳务收入。

6、农村品改点的布局要合理,投入要讲效益,形不成效益的点要进行调整。

7、农村扶贫项目应逐步由无偿转变为有偿,以加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无偿扶贫应考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

8、积极探索减免、补贴、分担等村级债务化解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行政村再欠新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