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慈善工作调查汇报

时间:2022-06-11 05:18:00

全区慈善工作调查汇报

根据年初工作安排,5月中旬,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市慈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分别听取了市民政局、文登市政府的工作汇报,走访慰问了多名慈善受助者,实地查看了慈善认捐企业,召开了相关部门和慈善认捐企业负责人、慈善受助者参加的座谈会。

通过调研了解到,2004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各级慈善组织的积极努力下,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慈善事业在我市迅速发展,共募集善款5.9亿元,投入慈善资金4.3亿元,广泛开展了助医、助学、助老、助残、助困和赈灾等活动,救助困难群众25万多名,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取得的成绩

(一)慈善组织不断发展。市及各市区共成立慈善总会8个,成立镇(街道)慈善分会73个,配备了工作人员,保障了工作经费,形成了市、县、镇三级配套联动的慈善组织网络。在大力加强慈善专业工作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发展慈善义工队伍,共注册义工600多名。制定了《市慈善总会慈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对善款的接收和使用,并积极配合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大力推行慈善信息公开,及时、真实地向社会公布善款的接收、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向捐赠人反馈信息的情况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努力打造“透明口袋、阳光慈善”,不断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度。

(二)善款募集卓有成效。一是创新慈善基金募捐模式。2007年“慈善月”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企业认捐慈善基金的募捐新模式,慈善认捐企业“一次认捐、逐年付息”,使慈善组织有了稳定的善款来源。当年全市企业认捐慈善基金16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慈善组织共接收基金利息2.2亿元。二是坚持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2004年以来,全市各级慈善组织累计募集善款2亿多元。三是做好特大自然灾害善款募集工作。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市各级慈善组织第一时间向全市发出倡议,共接收赈灾捐款1.31亿元,赈灾物资折款561.48万元,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灾工作。此外,我市还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爱心捐款”以及义演、义赛、义拍等多项活动,有效拓宽了募捐渠道。

(三)救助活动丰富多样。一是开展慈善助学活动。实施了特困高考新生救助和“亲情民政·关爱学子”项目,全市共投入助学款3688.97万元,救助特困高考新生5600多名、在校特困学生1.1万多名,实现了我市对特困学生救助的全覆盖。二是开展慈善大病救助活动。对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和因病造成实际用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20%的贫困家庭大病患者,按照应助尽助的原则实施救助。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投入救助款1.02亿元,救助大病患者3万多名。三是开展救助建筑业农民工“关爱行动”。市慈善总会联合威建集团开展的“关爱行动”,打破了“属地救助”的惯例,使外地来威务工的建筑业特困农民工也能在我市得到救助。2007年以来,共发放救助金211万元,救助建筑业特困农民工1700多名。2009年,该项目被评为我省慈善领域最高奖“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此外,我市还积极组织开展了慈善助老、助残等救助项目,共支出善款3917.94万元,救助贫困老年人、残疾人9.4万多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还不强。政府对慈善工作的公益宣传、政策引导还不到位,慈善信息公开力度不够,群众对慈善工作的了解不多,对捐款的使用、去向存有疑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不高,制约了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慈善立法和组织建设还有待加强。目前作为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专项的“慈善事业促进法”,现行的几部慈善法规不足以规范、保护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慈善工作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运作,慈善组织行政色彩过浓,管理模式传统,专职和志愿工作者的人员规模小,不利于推动慈善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慈善募集和救助还存在薄弱环节。善款募集方面,募集方式单一,规模较小,日常主动捐款较少,主要靠大型捐款活动和企业认捐,而受前期经济危机和其他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的认捐承诺没有完全兑现,慈善基金利息的收缴难度较大,截至2010年底,全市尚有2.2亿元未能收缴到位。另外,部分中央和省驻威企业既未参加省里又不参加我市的“慈心一日捐”活动。慈善救助方面,定项捐助程序繁琐,审批过程偏长,而且定项资金不能全额用于救助,极大影响了救助效率和捐赠人积极性。同时,全市没有统一的慈善工作信息平台,各部门进行慈善救助活动时“各自为政”,缺少对慈善救助工作的统筹安排,存在重复发放善款等问题。

(四)慈善激励机制有待健全。根据国家规定,慈善捐赠免税的范围目前只限于向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有公募资质的单位捐赠。同时免税政策也比较模糊,程序繁琐,额度偏低,难以落实,无形中打击了人们特别是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三、建议

(一)加强慈善宣传,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度和影响力。“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社会呼吁慈善爱心,人们要求正义慈悲,但自古以来慈善都是需要倡导和培育的,需要有一片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自古民风淳朴,群众崇尚仁爱、乐善好施,具有发展慈善事业的深厚土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慈善理念,将弘扬慈善文化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慈善协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国家对慈善捐赠的优惠政策,以及慈善人士、慈善企业的爱心善举,使积德行善、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使捐助不论多寡、行善不分先后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全社会了解慈善、支持慈善,不断提高慈善事业公信度和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二)加强慈善平台建设,提升慈善工作水平。慈善事业,是一座从下而上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大厦。这座“大厦”无疑需要一定的平台和载体来支撑,才能更稳固,更持久。慈善事业又被称为“玻璃缸里的鱼”,惟其透明,才能提升人们的信任和慈善热情。在落实慈善工作的具体措施中,我们一是要加强慈善组织平台建设,把善款“管”好。要在进一步加强我市慈善机构自身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基层慈善组织,积极发展义工和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专群结合的慈善工作和服务队伍,逐步推进慈善事业社区化,进而实现慈善事业社会化。要完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及慈善救助管理办法,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工作机制,打造“透明口袋”、“阳光慈善”,让捐赠者放心,受助者开心,增强社会信心。二是要加强慈善活动平台建设,把善款“收”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企业认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认捐而未交的企业基金利息,要查清原因,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进一步创新募集方法,增强募集能力,扩大募集范围,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我市的慈善事业中来。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多元的、开放性、长效性的募集机制,支持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和活动的开展,鼓励企业实行慈善与产业捆绑的造血式慈善,建立自己的慈善品牌。三是要加强慈善救助平台建设,把善款“用”好。继续开展好已有的慈善助学、大病救助等项目,还要探索开展新的救助活动,建立新的救助平台,丰富救助形式,扩大慈善救助覆盖面,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三)整合慈善资源,形成慈善工作合力。随着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慈善规模将会逐步增加,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统一、有序的慈善事业格局,避免各自为政,浪费资源。一是整合捐募市场,避免重复、多头募捐,引导和鼓励慈善组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募捐效率,降低募捐成本。二是整合救助资源,加强慈善事业与政府救助的衔接。募集的善款用在哪里、怎么用,如何避免重复、过度救助,如何选定投入少、收益大、社会效果好的项目,是开展慈善救助必须解决的课题。为此,政府部门应建立全市慈善信息统计和机制,加强与慈善组织在慈善项目上的开发与合作,使有限的慈善救助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功效。三是整合组织资源,形成整体效应。慈善服务的对象范围很大,有老人、妇女、儿童、学生、残疾人等,慈善组织在为这些对象服务时,应注重与共青团、妇联、残联等有关单位的合作,并充分依托学校、医院、街道、社区等组织,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