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汇报

时间:2022-06-03 03:22:00

城区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汇报

一、区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区常驻人口92万人,流动人口30万人,辖4个街道、7个镇,466个村、社区。辖区内现有区属公办中小学123处,其中小学94处,初中13处,高中4处,九年一贯制学校2处,另有区办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分校各1处,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4万余人。现有各类幼儿园261处,其中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107处,在园幼儿3.4万人。全区各类公办学校在职教职工9129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区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创建省教育工作示范区为目标,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管理体制,深化教育改革,改善教学管理,推进教育创新,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区牢固树立教育投资是战略性投资的观念,确立并逐步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保证了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也做到了逐步增长。特别自2006年1月起,全区城乡教师工资及各类社会保险等全部由区财政局统一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和上缴,教师月平均工资达到2019.32元。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按农村小学65元、初中80元,驻城小学80元、初中100元的标准,全部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保障了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需求。同时按规定比例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全额拨付教育,并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区将布局调整和中小学危房改造相结合,充实内部设施配备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和提高。2001年以来,全区累计投资1.9亿元,新建、改建校舍面积30余万平方米,消除了D级和C级危房,被评为省危房改造先进单位。目前,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基本到位,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在2002年通过省“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的基础上,本着实用、好用、够用的原则,不断充实完善学校内部教育设施,努力提高实验教学及音体美教学水平。全区有38处学校图书室通过市级优秀图书馆验收,国家及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23处,实现了教育城域网互联,为苏鲁豫皖第十五届电教年会提供参观学习的现场,并在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队伍素质整体提高。区在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强队伍建设,制定下发了规范教职工队伍管理、预防职务犯罪、规范从教行为等一系列文件,开展了以“爱和责任”为核心内容的师德建设系列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同时统筹规划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坚持统一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盘活了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实现基地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的“双赢”。区教师进修学校被确定为全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4所学校被评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全区一线教师中现有省市级教学能手260余人。去年以来,又有9名教师荣获“名师”称号,2名被确定为“齐鲁名师”人选,3人通过省特级教师评选,2人被评为全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

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区立足学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讲求整体工作推进与单项工作突破相结合,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整体工作上,积极创建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全区现有省级规范化学校9处,市级规范化学校46处。教学工作中,强化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和评估,促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区有4处学校通过省级教学示范校验收,11处学校通过市级教学示范校验收。后勤服务方面,成立全区教育财务结算中心,实行“校财局管”,保证了各项教育经费的专款专用,被评为全省会计工作先进集体。不断优化政府采购中心教育分理处的运营机制,学校用品集中采购,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资金,堵塞了采购环节中的漏洞,连年被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工作先进单位。加强对学校收费的监督检查,被授予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称号。行风建设不断加强,在2005年全区行风评议中获总分第一,并被评为全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区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承办了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连年被评为全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制定下发规范性文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外书面作业总量,改革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检查形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探索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普遍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传播先进的育人理念。全区现有部级示范家长学校1处,省级示范家长学校1处,市级示范家长学校6处,区级示范家长学校15处、优秀家长学校14处。不断推进社区教育的开展,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区统筹兼顾,全力构建大教育格局。全区幼儿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100%,并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省“十佳”幼儿园1处,省级示范幼儿园4处。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100%,小学年巩固率为100%,初中年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区职业教育中心已规划定位,建成后将集中等、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及实验、实习为一体,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四中新校区已完成一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成绩年年实现新突破,高考多项指标居全市第一。

特别近年来,区全力打造教育强区,积极创建省教育工作示范区,致力于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区教育工作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省、市示范等级标准,顺利通过了省政府验收,成为市第一个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奖励,并代表受表彰的县(市、区)在大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在全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市城区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城区(含街道、银雀山街道、街道东片)现有常住人口46.58万人,纳入暂住人口管理的外来人口30万人,在校中小学生9.6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6所(含市直一中、二中、师院附中),在校生2.4万人;初中10所(含市直1所),在校生1.6万人;小学33所(含市直1所),在校生4.2万人,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含市直1所),在校学生5180人。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区中小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日益突出,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生源爆满,班额过大。国家规定高、初中班额为50人,小学为45人,而驻城目前班额均严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大部分学校每班70人左右,个别学校甚至达到八九十人。以今年小学一年级招生为例,城区小学毕业95班5225人,招收新生118班8020人,相比增加了23班2795人。一小、二小在校学生总数均超过5600人,三小、四小也接近5000人,并且一年级班额都接近80人,一小班额甚至高达86人。

二是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运动场地严重不足。国家规定城市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最大为23平方米,最小不低于19平方米,其中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应在5平方米以上。而驻城学校占地面积中学生均不足8.5平方米,小学生均不足5.5平方米,中小学生均活动场地面积不足2平方米。四个实验小学及绝大部分村居学校没有单独设置的运动场地,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做课间操,体育课也无法开足。

三是专用教室设置不齐。为尽量扩大招生规模,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音乐、美术、实验、劳技等专用教室被挤占,学校只能象征性地设置个别专用教室,根本无法满足课程开设的需求,更难以适应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四是教师住房非常紧张。1994-1998年,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四次召开改善中小学教师住房工作会议,要求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小区。市政府于1996年下发了有关文件,但一直未能付诸实施。教职工宿舍大多建在校内,面积狭小,并且与教学区挤在一起。住户中多数为离退休教职工,新分配及调入的教师大多为无房户,这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近几年来,为增加城区教育资源,解决城区中小学生入学难问题,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将幼儿师范改办为实验中学,将师范改办为师院附中,出资购买沂河花园小区配建学校由区办学。区更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自1998年至今,仅驻城中小学就新建、改建教学楼、科技实验楼及学生公寓62座,建筑面积达21万多平方米,基建投资1.4亿多元。各校能扩建的都进行了扩建,能加层的均加了层,甚至通过合并办公室、减少特殊用室等多种方式,尽力扩大容纳能力,缓解城区中小学招生压力。同进大力实施名校带动战略,积极改造城区薄弱学校,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先后将十中改办为四中初中部,采取朝阳小学与三小联合办学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近学校的“择校”压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难问题。

造成市城区基础教育资源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多年来,随着商贸城市的形成,城区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常住人口和经商流入人口大幅度增加,导致驻城中小学入学人数逐年增多。1990年左右,城区常住人口不足20万,在校中小学生仅有3万人。十几年间城区人口增长了近4倍,中小学生增长了3倍多。2004年之前,强调义务教育由户籍所在地承担,非城区户口在城区接受义务教育的需交纳借读费和择校费,用于扩建和改建学校。随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特别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要求,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由流入地解决,这就给原本十分匮乏的城区教育资源带来了更大的招生压力。

(二)教育资源的增长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城区中小学基本维持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设点布局和办学规模,基本没有增加新的教学点。特别是城区居民住宅小区的大量开发建设,使驻城新增住户大幅度增加,人口居住密度加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城区已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达80多个,建筑面积近900万平方。而除苗庄小区、沂河花园外,其他房地产开发商均未依法配套建设新的学校和幼儿园,新住户子女纷纷挤入附近小学或到更远学校。

由于城西部开发建设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滞后,城区中小学的布局东密西疏,学生走读半径已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小学生不大于500米、初中生不大于1000米的规定标准,给学生上学、家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特别是蒙山大道以西、工业大道以东、解放路以南至铁路的约3.90平方公里内,除占地仅15亩的九年一贯制西郊实验学校外,别无一处小学。路以西、通达路以东、涑河以北、祊河以南的约3.57平方公里内,居民数万户,却无一处公办小学。解放路以北、涑河以南、路以西、通达路以东的约2.38平方公里内,集中了书院小区、富民小区、竹林桥南北两区、青龙河小区、兰田玉园等一大批新开发改建小区,并有大量居民散住户,只有占地12.21亩、规模24个班的洗砚池小学和占地2.35亩、规模8个班的书院街小学。由于这些区域内没有学校或受招生容量限制,致使学生不得不挤向其他学校,致使已极度饱和的如一小、二小、胜利小学等学校难以承受择校压力。

三、增加城区教育资源的建议

市城区基础教育资源匮乏,中小学拥挤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核心。其重点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的基础设施,理应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社会都应当给予关心和关注。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城区发展规划时,应增加基础教育资源,从根本上中小学校人员爆满、班额过大等问题,确保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规划部门会同市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新一轮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并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配套建设。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应吸收教育部门参加,保证在规划环节中不遗漏教育设施规划。住宅小区建成后,建设、规划、财政、教育等部门应组织验收,对无规划、没有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的,及小规模开发或零星插建,要落实配套费的交纳和使用情况。

(二)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将教育规划分批实施,于今后1-2年内,在旧城改造的同时,增加二小、三小、八中、洗砚池小学及部分村居小学的占地面积,用于上述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并在城区东北部、西南部等几处急需布局设点的区域内新建小学或初中(具体规划建议附后)。建校资金由城市开发配套费及政府财政拨款解决。

(三)将现有及今后城市开发配建的学校,无偿交付教育部门,用于举办义务教育。零星插建和改造,达不到配套建设学校规模的住宅小区,应由规划、建设部门按规定比例收取教育设施配套费,交由财政部门专项管理,用于扩建充实已有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