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项目建设做法调查汇报

时间:2022-05-22 03:56:00

工业项目建设做法调查汇报

区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工业强区战略,打造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加快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奋斗目标,这是区委立足我区区情实际,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的产业优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项目作为工业发展的载体,在推进新型化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工业项目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区抢抓电厂二期、高速、铁路、750KV超高压输变电站等国家重点项目在我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等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大力引进工业项目,有效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强化项目支撑,工业基础更加坚实。“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实施各类工业项目92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9.66亿元,是“十五”期间12.1亿元的7.4倍,增幅居全市第1位。境内先后建成了华能发电公司一期、二期工程、750千伏高压输变电站一期、二期、祁连山水泥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海螺日产1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年产4×30万吨节能环保石灰、纸业碱回收及污水处理工程和年产900万平方米中高档陶瓷装饰砖生产线等一批过亿元项目;完成了佛明制药GMP达标、福利制革厂“双百万”张皮革、新世纪建材公司10万立方米加气砼砌块、酒业公司年产5000吨白酒、凯沣公司1500吨肉牛汤罐头、铸康公司中药片剂、粉粒GMP、景兴食品公司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纸业公司等一批扩能改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海螺日产1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一期、二期的建成投产,创造了全市工业项目建设的“海螺速度”。2010年以来,机械公司搬迁及印机产业改造、电厂中水回用、房丽美中高档陶瓷砖装饰生产线、陶瓷连锁瓦、新世纪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光伏产业园、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等项目的落地,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园区建设,聚集能力不断增强。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布局,全力搭建工业发展平台,积极创建了工业园区、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完成规划修编晋升为省级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资4.5亿元,基本形成了“一纵三横”总长度4.99km的道路框架及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入驻企业34户。积极创建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完成了集中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开工建设了运输专线,目前,集中区内已入驻海螺水泥公司、新世纪建材公司、天泰公司、博士公司、福利制革厂、峡门造纸厂、太和电化厂等企业,新型建材、制革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区委、区政府又结合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全市“四三二一”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区的发展思路,编制了《陇东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区发展规划》,为做大做强煤电煤化工产业奠定了基础。

3.注重效益质量,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24户增加到2010年的39户,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5户增加到30户。全部工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48万人。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从2005年的2.5亿元、6.2亿元、3275.5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6亿元、11.5亿元和1.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13.5%和40%。辖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8.77亿元,其中区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9.66亿元,占39.19%,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

4.实施节能减排,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以争创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委托中科院地质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完成了《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区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辖区各企业共实施节能技改、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8项,完成投资13.96亿元,特别是华能发电公司一期脱硫改造、中水回用工程、海螺水泥公司、祁连山水泥公司余热发电、纸业公司、峡门造纸厂碱回收和废水处理、新世纪建材公司、天泰建材公司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全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关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制定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先后对太统水泥公司、上杨水泥厂、市包装纸板厂实施了政策性关闭,淘汰水泥生产能力51.8万吨,造纸能力1.18万吨;对全区耗能高、污染严重的134座土立石灰窑依法实施了关闭取缔,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为了使已成规模的建材产业不受关闭影响,区上按照“上大压小”的原则,把论证新上换代项目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海螺水泥公司日产2×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新世纪石灰公司等4条年产30万吨新型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相继建成,实现了“关窑不关产业”、节能减排和群众收入同步提升的双赢目的。“十一五”期间,全区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4.88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3.92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19.69%;万元GDP电耗由2005年的1707千瓦时/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1322千瓦时/万元,累计下降22.55%;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1.83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9.01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3.9%。

分析近年来全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工作机制科学高效。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专门成立了四大班子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新型工业化及煤电煤化工开发集中突破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定期召开会议或到工程一线,对工业项目进行调度,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行县级领导包扶工作制度,对每年的重点工业项目确定专门领导进行协调调度。招商、发改、工信、财政、国土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项目引进、申报、审批、注册、实施等环节,给予全面周到的配合和服务,确保了工业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载体功能发挥充分。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路、水、电等为重点,加强工业园区、峡门建材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入园项目在土地、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为工业项目的集聚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三是发展环境逐步优化。相继制定出台和修改完善了《关于加快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市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市区鼓励外来投资优惠政策》等政策性文件;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各项制度,改进和完善“一站式”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环节、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坚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部门行为,努力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赢得了投资者的充分信任。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总体上看,近几年我区工业发展形势喜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2010年全区GDP完成67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0.06亿元,占GDP的31.4%,总量明显偏低,工业对财政的贡献还比较低,对经济支撑带动作用不强。二是园区基础配套不完善。由于配套建设资金短缺,土地储备不足,项目用地征用审批难度大,园区没有一定的项目审批、规划建设权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后,一些传统的轻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破产,而新建企业以煤、电、建材为主,过度依赖资源,产业链条较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四是融资环境不够宽松。现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融资担保信用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政企、银企和政银之间相互沟通协调不足,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难。

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项目融资压力较大。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严格控制贷款投放,给我区企业融资造成了巨大压力,资金不足、融资难是影响项目进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诚信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健全,对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限,融资比较困难。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融资渠道狭窄,靠政府投入的依赖性较强,没有真正形成商业化开发、吸引多方投入的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招商引资竞争激烈。客观方面,区虽然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与省内许多县区特别是与、、、等地区相比,竞争力不强。因此,在招商引资方面,特别是在吸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方面,许多项目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观方面,我们的招商理念、招商方法和手段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由于受土地、环保、管理机制等条件影响,项目审批时间长、速度慢、办证难,影响了项目的落地建设。同时,一些职能部门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办事手续繁杂,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速度。

三、对加强工业项目建设的几点建议

1.转变“三种”理念。一是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转变。我区商贸繁荣、交通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但同时受规划、环保等因素制约,建设用地极为紧张,可谓是“寸土寸金”,经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同时,受国家土地政策限制,建设用地手续审批极为困难,直接影响到我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此,在项目引进上,要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低质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可持续发展、环保、高附加值和富民程度高的优质项目,对产出低的产业也要有限引进,给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从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从分散发展到产业聚集转变。进一步集中和壮大支柱产业,多引进产业关联度强的项目,逐步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重点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突出大项目带动,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税收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高增长项目,真正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作用和项目载体作用。同时,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全过程和多产业的生产加工格局,进而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要在搞好对外招商,借助外力发展的同时,紧紧抓住国家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倾斜,以及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加强政策研究,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联系,衔接落实与我区企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为我们自己的企业寻找发展壮大的契机。对有税收、就业和经济总量规模以及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技术改造,促进做大做强。

2.强化“三项”举措。一是科学谋划项目。结合我区区位、资源和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精心开发、论证、包装、储备一批前景广、效益高、对接度强的项目,定期调整、充实项目储备库。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项目策划包装,保证项目包装在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不受制约,确保项目储备一批,包装一批,推出一批,见效一批。扎实做好项目规划、论证、立项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的可行、科学和规范。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结合新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高标准、高品位建设园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同时注重加强卫生保健、娱乐休闲、文化教育等生活性设施建设,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经济增长的核心区、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我区形象的展示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三是健全完善机制。理顺工业园区运行机制,按照“强化职能、事权统一”的原则,在园区实际控制范围内,对企业入驻、建设、生产等相关的审批管理权,各相关部门应通过行政管理委托等形式,由管委会内设机构或设置部门派出机构对口承担,确保园区建设和管理自主权,提高决策和办事效率。建立重点项目政策扶持机制,对列入重点建设的项目优先进行项目前期工作、优先安排供地、优先安排融资扶持等。进一步完善项目督办督查制度,定期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建设进度。

3.突出“三大”重点。一是优化服务。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减少相互扯皮推诿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打造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特别是在项目审批环节,要积极推行集中审批制度,全程手续办理。对涉及到的收费项目,有关部门应积极协商,制定出按投资规模确定的最低收费标准,并对项目投资者公布,实现收费公开透明。二是加大扶持。在融资问题上,通过立项争、招商引、银行贷、上市融、民间筹、财政挤等方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搭建政银企联系和项目推介平台,加强银企间相互了解和信任。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和融资平台,加大融资贷款和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的力度。三是强化监管。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进一步强化对项目的审计、监察工作,认真查处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施工环境等环节的违规行为,确保所有项目工程质量。加强对在建项目安全生产的监管,相关责任人要定期到建设工地,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和建筑安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排除生产建设中的一切安全隐患,确保项目安全建设、顺利投产、早日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