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纠纷案件大幅度上升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11 08:43:00

劳资纠纷案件大幅度上升调研报告

劳资纠纷损害务工者的利益,影响用人单位的形象,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和谐。近年来,县劳动保障局受理的劳资纠纷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涉案金额不断攀升。

一、近三年来全县劳资纠纷案件查处情况

县劳动保障局在年共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86件,已查处结案86件,到期结案率100%,共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307万元,其中受理农民工工资案件51件,已结案51件,其中集体案件5件,涉及农民工人数986人,清欠农民工工资224万元,清欠率为100%。

年共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22件,已查处结案122件,到期结案率100%,共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429万元,其中受理农民工工资案件85件,已结案85件,其中集体案件13件,涉及农民工人数2119人,清欠农民工工资315万元,清欠率为100%。

年共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266件,已查处结案266件,到期结案率100%,共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511万元,其中受理农民工工资案件176件,已结案176件,其中集体案件29件,涉及农民工人数3103人,清欠农民工工资348万元,清欠率为100%。

二、我县劳资纠纷案件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根据相关统计,该县年与年、年相比,案件总数和集体上访案件分别上升2倍、3倍。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人民群众法制观念的逐步增强,当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时,往往不再“忍气吞声”,而是选择上访、投诉途径来解决。特别是拖欠工资、内退下岗职工的生活待遇、企业改制中富余人员的安置补偿等带有普遍性的劳动纠纷引起的上访问题,其主体可能是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近几年来,劳动监察大队受理的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当事人最多的达60多人,且呈蔓延上升势头。仅年受理30人以上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就达7件。尽管集体上访的形式并非得当,但说明由于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劳动者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劳资纠纷案件自然增多。

(二)用人单位利欲驱动

根据工资支付案件的统计情况,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纠纷数量占绝大多数。主要是私营、三资和个体户侵害职工合法权益引发劳资纠纷。其中不少老板为牟求高额利润,竭力压低人工成本,甚至不顾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履行劳动合同、随意解雇职工、克扣或拖欠职工工资、不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或欠缴社会保险费等,侵害职工合法权益,而引发集体停工、罢工、上访等突发事件不断增多。

(三)新的劳资关系还不适应

劳动制度的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特别是劳动合同的普遍推行,使得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劳动关系主体一方的劳动组织,已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至不同所有制的多种经济组织,劳动关系主体之间也因劳动合同制的推行,逐渐转变成为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劳动时间、劳动保护条件、劳动纪律、劳动报酬等产生的权利、义务也因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而发生较大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用工制度,企业和职工双方还不太适应这种变化,劳动关系一直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劳动关系的矛盾表现比较突出,导致劳资纠纷不断增多。

(四)违法分包的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建筑法,分包单位不得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筑市场供求不平衡,施工企业为了生存采取低价、让利、垫资施工等方式竞争,经营风险就转嫁给劳务企业。有些施工企业为追求利润,允许以挂靠形式承接工程或将工程转包给低资质的企业,以包代管,对工程项目缺乏有效管理,造成建设资金被层层盘剥,这一切的后果,就导致农民工成为债务链条中的最终受害者。从相关部门办理的建筑方面的案件来看,绝大部分是包工头挂靠在某个建筑公司名下的,一旦包工头卷钱逃跑或不给结算工资时,发包方认为其已经将工程款和包工头结清了,不愿再支付工资。当农民工找包工头挂靠的建筑劳务公司时,该公司又以包工头只是挂靠、不是公司员工为由不愿支付农民工工资。因违法分包,工头与工头之间常常出现赚钱的不管事、管事的不赚钱的不协调局面,最终是打工者来承担风险,给劳资纠纷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三、解决劳资纠纷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载体广泛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劳资双方依法履行权利义务,促进用人单位自觉规范用工行为。通过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双方用工时能自觉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工资报酬数额或计算方法,避免产生劳资纠纷。同时,通过正反面案件的宣传教育,使劳动者认识其采取群体性上访、堵路等极端手段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消除一些劳动者“打官司跑断腿,不如集体上访、上路拦车讨钱快”的错误认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对违反劳动法、用工严重不规范和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和批评。

(二)增强劳动执法的能力

劳动监察人员数量的不足,造成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管,致使农民工拖欠工资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所以,目前应增加劳动监察人员的编制,保证足够数量的劳动监察人员,同时要不断提高监察人员的素质,不断增强劳动执法的能力,这样才能落实对用人单位的日常监管,最大限度的预防劳资纠纷案件的发生。

(三)发挥三方机制的作用

劳动保障、工会和工商联合会是劳动执法、维护职工权益、解决劳资纠纷、协调雇用双方关系的部门。一是定期召开联席会。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和县工商业联合会的有关负责人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共同促进劳动关系长期和谐稳定;二是召开用人单位代表、职工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当事人的心声,这不仅有助于争议事端能够通过劳动关系双方代表组织的积极介入得以理性化解,也有助于雇主的行为在其代表组织影响及约束下能够得以自律和更加理智;三是不断完善三方协商会议机制,规范运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重点企业监管。

对劳资纠纷发生较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予以建档和进行重点监控,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这些企业中检查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特别是在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标准和支付工资、参加社会保险、工时制度、劳动标准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健全完善协调机制

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便捷、高效优势的主渠道作用,对于符合条件而又没有建立调委会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采取得力措施,督促这些企业尽快组建调委会。对于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小企业,可设立调解小组和调解员进行协调。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由当地调委会向企业派驻专业调委会干部,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要把协调劳资关系的支点放在用人单位的最基层,充分发挥基层“近”(离用人单位近)、“明”(对用人单位情况明)、“快”(就地解决问题快)的特点,及时就近妥善处理劳资纠纷。

(六)加大工程承包监管力度

当前,农民工欠薪主要是由于建筑领域内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情况大量存在,使得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根本不知道工程的建设单位和上级建筑单位是谁,只认得包工头。许多农民工来申请法律援助时,只知道小老板(包工头)是谁,而对真正的用人单位却连名称都不清楚。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是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严重威胁。因此建筑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建筑市场的整治力度,对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用人单位不但要没收其违法所得,还要予以一定的处罚,尤其将工程转包、分包给包工头个人的行为,更要严惩不怠。要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完善开工前的工资保证金制度,提高保证金比例,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