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效能促进经济对策

时间:2022-01-11 04:32:46

机关效能促进经济对策

一、推进机关效能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本位主义严重。

表现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有些单位人浮于事、拖拉扯皮,很简单的一件事,到他那里一拖就是个把月。“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最后问题是哪里来哪里去”。有些干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躲则躲,领导怎么说我怎么干,领导不说我不办,反正“经取回来是唐僧的事、事闹出来是孙猴子的事”。如去年以来,县连续发生的两起单位的牌子被群众摘走的事件,就是由于群众的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冷淡麻木产生的。

表现二: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钱。个别部门把执法当成罚款的工具、把服务当成收费的借口,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2009年,在县直单位民主评议和问卷调查中,有8人反映在一些部门仍然存在不依法行政,权力寻租即“吃拿卡要”的现象。如在调查座谈中,有企业反映县房管局在房产贷款评估登记上人为地设置障碍,凡不是由县房管局转到市里评估的必须另外收费,否则一律不予登记;部分乡镇在开具一胎生育证时强行收取500-1000元的押金。大量案例表明,权力与私利的联姻,注定了办事效率低下甚至失职渎职、违纪违法。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县纪检监察查办案件中,受到处分干部中的有89.15%与私人利益有关,而在经济案件中93.76%的领导干部中存在思想作风问题。

表现三:当千手观音,做甩手掌柜。机关部门之间互不通气,各行其是,你拉你的曲、我唱我的调。这是机关效能建设难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公民投诉比较集中的问题。如我县一居民连续多次投诉反映县木材厂附近液化气站影响居民安全的问题,县投诉中心转由县安监局调查了解。县安监局表示城市燃气及管道煤气建设行政许可的行业主管部门属建设局。又转县建设局牵头调查答复,县建设局答复本部门没有调动其他部门参与调查的权力,牵头解决有困难,最后在县领导的亲自督导下,县投诉中心经过多次协调后,县建设局、县石油公司、县安监局、县工商局、县消防大队、县质监局、县气象局等7家单位才对此问题各自进行调查了解,并将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问题报送到县投诉中心,县投诉中心将调查情况汇总后报市投诉中心。一起简单的居民投诉问题,从深层次反映出部门间职能交叉问题,推诿不作为现象是比较典型的。

问题二:行政效能培植不深。

表现一:效能培植水平参差不齐。各个部门的对效能抓得严松不一,这导致单位之间的干部职工彼此心理不平衡。例如上下班时刻,看到其他部门可以迟到早退,自己部门却得按时上下班,不少干部职工感受自己单位率领不近人情,长此以往,轻易发生抵触情感,形成恶性轮回。

表现二:效能投诉处理疲于应付。当前,投诉渠道多,有群众来访、书面来信、电话投诉、电子邮件来信、收集论坛发帖投诉等多种形式。各类网站纷纷开设问政平台,导致重复投诉、越级投诉增多,而且疲于应付回复。针对效能投诉类问题,各部门存在应付心理,回复率高,但解决率偏低。自2009年以来,截至今年8月,通过日常投诉,环境监测共已收到各种投诉等92个(件),回覆率100%,可是问题解决率却不高,一些部门对一些问题或随意回复或回避问题,或“踢皮球”踢给其他部门。

表现三:效能制度问责大打折扣。少数干部对行政效能工作熟悉不深,意识不强,总感到不违法,不违纪,总不能因为自己工作效率不高而受处分;还有干部认为,机关效能不像违法违纪,对干部难以问责。一般自己部门发生的效能问题,内部处置多轻描淡写。即使被纪委监察机关发现,也多以书面检讨、诫勉谈话为主。效能投诉的处置功效不公开,不追求率领责任,导致严厉性、威慑力不够。例如,今年暗访发现,县民政局、县房管局工作人员工作时上班时在电脑上玩游戏、炒股等,而在上次暗访中就发现这些局存在类似问题。又如再三重申会场纪律,但在会议上违反会场纪律的现象依然存在。

问题三:服务经济发展的合力不够。

表现一:项目建设的推进不力。目前我县的重点项目建设没有形成“万众一心抓环境、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一是项目前期工作滞后。部分项目单位不能及时完成可研报告、核准报告、初步设计等前期资料以及相关的前置性文件,导致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二是项目融资难度增大。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以及时落实到位,一些在建项目建建停停,建设周期延长,新建项目迟迟不能开工。三是征地拆迁安置难。部分项目尤其是城建项目因征地费用、拆迁补偿或青苗赔偿等标准存在差异,群众对补偿标准不认可,要价过高,征地拆迁费用难以协调一致,加之一些项目拆迁补偿费用没有足额及时兑付,致使群众干扰或阻挡工程施工。(如禾川西大街建设2009年立项,属于2009年的十件大事之一,但由于拆迁征地工作延误至今)四是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少数单位和干部把抓项目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缺少行之有效推进项目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视而不见,避实就虚,能推则推,能拖则拖,存在着没有项目要项目、争项目,有了项目不认真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的现象;在项目管理上仍然存在“重争取,轻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表现二:企业发展的“瓶颈”不破。目前我县中小企业面临着发展“瓶颈”,需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调研中,多数企业表示,税务部门没有严格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办税环节,改进征管方法,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环境,金融部门没有扩大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门槛,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交通运管部门没有规范车辆检查和收费行为,存在上路检查收费过多、过乱问题。劳动部门不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工商物价部门不能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政法部门在改善治安环境,营造一个让投资者放心、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方面有待加强。

表现三:审批改革的步伐不快。目前行政审批仍以传统的串联审批为主,并联审批并未获得普遍推广,网上审批、电子签章等进展非常迟缓,审批流程和时限仍有压缩空间。一是“两集中两到位”不彻底。我县在2009年10月已初步完成此项工作,但实际上避重就轻:各进驻单位强调各种理由,该进的项目不进,该授权的未充分授权,群众客商要两头跑,反而增加麻烦。二是网上审批、电子监察不重视。我县于2010年8月底正式启动此项工作,市、县都组织了进驻单位窗口工作人员的培训,但由于进驻单位工作人员的编制和津补贴均在原单位,导致行政服务中心制定的管理办法和制度缺乏刚性约束力,部分进驻单位不参加此次培训。

表现四:招商引资的“承诺”失信。少数部门和乡镇对社会和群众公开承诺的事项,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态很好、落实不力,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少数干部胆子很大、心情很急,一味地制造“政策洼地”,只要客商能来,什么条件都敢答应,只要项目能落户,什么优惠都能给,导致招商比的不是环境的优越、交通的便捷、资源的优势、项目的对接,而是以政府诚信为代价的“透支”承诺,被人讽剌成扑克牌中的J、Q、K。J就是先把人家勾过来,Q就是引过来以后圈住,K就是圈起来以后吃拿卡要。

问题四:机关干部素质不高。

表现一:效率不高、服务不浓。有的干部“说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在确定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等关键问题上,精力不集中,作风不扎实,难以见到成效。群众多次投诉反映,部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经常找不到人。在走访调研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反映,我县各部门的服务细节与流程复杂,服务内容不公开,给老百姓的直接印象就是机关办事难: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没有做到“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告知”,有时为了一个证明要反复跑县城。又如我县在开展“三民”活动中,发现在象形乡有一91岁的老人一直不知道也没享受到县里有关“凡9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可领取100元生活补助”的优惠政策。

从发展环境监测情况来看,无论是县直还是条管部门都仍然存在机关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的现象,2010年4-6月,全县80个发展环境监测点及监督员对56个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服务意识,进行了165次综合监测:反映为优的113次,占57.07%;为良的40次,占20.20%;为一般的28次,占14.14%;为较差的12次,占6.06%;为差的5次,占2.53%。

表现二:忙于应付、敷衍了事。一些机关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上级布置的工作表面上应付一下,满足于走过场,工作落实不够。县乡“文山会海”还比较严重,领导干部成天忙于开会,疲于应付,用于抓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有的干部联系群众“沉不下去”、“深不进去”,习惯于“坐堂门诊”,不搞上门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少。

表现三:自由散漫、不干事业。有些机关的工作制度不严,干部存在不思工作的不良习气。如:上班时间不遵守机关考勤制度、请假制度执行不力,各行其是,上下班迟到早退、中途擅离岗位以及上班时间利用电脑玩游戏、看股市行情,扎堆聊天等现象时有发生,乡镇干部“走读”情况也依然存在。

表现四: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县乡两级都缺乏农技、信息、经贸、城镇建设、金融、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乡镇干部队伍存在较为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少数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的的年轻乡镇干部往往录用不久即被县级机关挖走,一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干部仍是乡镇机关的主体。

二、具体建议与措施

抓机关行政效能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围绕党政工作中心,服务经济发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任务的布置、工作重点的确定、各项措施的实施,也只有放在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依法行政的大局中来把握,才能实现促勤政与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涵盖面广,涉及内容多,因此要紧紧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从研究解决机关行政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手,在面上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住一些事关全局的重点,推动机关作风转变,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效能机构。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实施监察与考评,这就要解决机构与人员的稳定以及效能资源的整合问题。目前我县分别设置过优化办、效能办等临时性机构,而人员构成也是由各单位临时抽调组成,机构与工作人员的变动较大。建议把县效能办作为一个常设机构,由政府出面解决人员编制问题,把组织机构健全起来。在纪检监察内部,建议要不断整合效能监察室(经济环境投诉中心)与执法室、纠风室职能,条件成熟时促使合并或合署办公,在外部,要整合各级党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与效能监察室的职能,工作任务要统一安排,避免多头管理,交叉履职。

2、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在行政管理上:一要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审批项目进驻服务大厅数量和行政审批首席代表授权率,进一步废止或终止一部分许可事项和收费项目,对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后续监管,严禁搞变相审批。二要推行“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缩短办理时限,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和事权分离等问题。三要严格落实工作制度。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联审联办等工作制度。四要进一步开展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改革。推行行政处罚统一原则、统一标准的基准制度,最大限度地消除“同案不同罚”现象。

精简机构上: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做法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务院取消、下放、转移、加强了各部门一批职能。如缩小投资审核范围,减少、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取消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的管理职责,取消社会反映强烈的评比达标、名牌评选活动以及有关评比、表彰等管理事项。将该由地方政府承担的一些管理事项下放给地方政府,如将涉及城市管理的市政公用事业、绿化、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市容、环卫等具体管理职责交给城市政府。将一些原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诸如评估认定、技术评审、资格审查、评比推广等技术性和具体事务性职责转移给了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

用人机制上:要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做到让德才兼备者上、庸碌无为者下,埋头苦干者上、夸夸其谈者下,求真务实者上、弄虚作假者下,优化机关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要建立健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制度,加大机关干部的交流轮岗力度;调整充实乡镇干部队伍,既要继续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机关工作,又要从优秀的村两委干部中定向选拔乡镇机关公务员,着力解决乡镇机关人才紧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强化效能督查与考评。

邓小平说过:“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干出来的”,说过:“再好的主意,不落实等于是空的”。有了完善的制度,如果在落实上没有力度,等于没有制度。一方面要监督检查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对机关效能建设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加强对“办事窗口”单位在工作中推诿扯皮以及对办事群众进行吃拿卡要等行为的查处;创新督查方式,做到专题督查与投诉督查相结合,整体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大督查机制。另一方面要做好效能考评工作:一是明晰岗位职责。立足部门职能和业务特点,严格界定各机关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岗位职责,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公开明示,责任到人。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对工作人员的任务目标、评价标准、完成时限等,要分清类别,并尽量量化,让每一位工作人员既有权又有责。三是坚持奖优惩劣。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各机关部门和单位及其负责人、机关工作人员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与奖金发放、评先评优、提拔任用挂钩。

(二)具体措施:

1、多办实事好事,解决实际问题。要重点解决一批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一是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联席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及时倾听企业的呼声,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二是深化“开门恳谈日”、“下基层接访日”活动,“零距离”与企业、群众加强沟通,了解需求,解决难题。三是净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严禁任何执法部门随意到企业进行各种检查验收、行政征收、行政处罚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活动。四是集中开展一次“为民办实事月”(如全县正在开展的“三民活动”)活动。从调研情况来看,要根据省、市的部署,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工作效能,集中抓好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产品销售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建房审批难、就医难,农村实用技术辅导缺乏、失地农民保障不落实等突出问题。

2、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服务本领。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就要强调文化导向的作用,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断提升爱岗敬业精神,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一是强化机关学习意识。出台一批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制度,解决日常学习不深、领会不透的问题。学习活动要做到年度有规划,季度有计划,每月有安排。培训活动要以短期培训为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渠道分层次进行。学习活动要与强化机关目标管理结合起来,严格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把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位,压力传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营造机关健康文化。要塑造战略、品牌文化。从部门使命出发,总结和提炼机关的职能、发展方向等价值理念,对内统一思想,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树立机关形象,提升公信力和竞争力。要塑造管理、执行文化。建立机关组织结构和规范化管理的文化体系,使公务员有章可循,自觉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塑造和谐、沟通文化。建立沟通机制,塑造一种上下级之间、群众之间“和谐沟通”的文化氛围的沟通渠道。要塑造激励、团队文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树立共同的目标,以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到合适位置,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塑造开拓创新文化。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为工作人员提供展示创新成果和能力的平台,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热情。

3、全面加强监管,防止权力寻租。任何一项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受到其他权力的监督。美国学者罗伯特•克利特曾提出一个腐败问题的公式:腐败动机=贿赂—道德损失—(被发现和制裁的机会×所受处罚)>薪金+廉洁的道德满足感。从这个公式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个腐败分子实施腐败行为时都会审慎考虑,只有在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的前提下,才会产生腐败动机。因此,除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外,还要把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的启动权交给公众,让公众来进行监督,加大被发现的机率。

一要组织监督。在加强立法、司法和行政监察和审计等专门机关的监督的同时,强化党内监督、通过党纪监督,力求率先由组织督促行政人员履行行政道德。二要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工具实施监督,要使新闻媒体关注行政人员舞弊、受贿或以权谋私行为,充分发挥舆论监督较强的监督威力。三要内部监督。各级机关要层层建立“一岗双责”机制,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抓好机关建设工作。要建立既符合高绩效机关要求,又简易可行的制度约束机制,逐步在机关内部形成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环境,使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有章可循,自觉地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建立科学、规范、便捷的程序规范机制,减少工作随意性,避免权力滥用。推行决策过程公开透明机制,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都应该向社会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度,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制度,以公务员的个人信用档案作为其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并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布,打造良好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