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文化建设经验材料

时间:2022-08-17 09:23:21

审计文化建设经验材料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创建和弘扬先进的审计文化,建设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共有的思想宝库,增强审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既是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工作者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一、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㈠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四个方面精辟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通过审计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之一,肩负着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对各类财政性资金的监督,尤其对支农扶贫资金、生态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和教育、卫生、民政等领域的审计,确保国家扶贫、救助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要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构建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审计文化。

㈡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审计目标是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为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与企业职能的分开、社会中介组织逐步规范,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要更多地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审计目标和重点的调整,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审计内容和形式的深化,为审计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审计理念,追求高尚的审计精神,创造符合时展要求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

㈢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总书记强调支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是整个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的变迁,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就业形式、分配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时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逐步多样化,加之因深化改革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暂时困难和问题引起人们的疑问、困惑需要进一步化解矛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愈加突出,以及现代化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带来种种压力等都要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审计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二、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

审计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虽与其他行业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它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能够把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国家审计所确定的职责要求和既定目标中来,使审计事业在日益复杂和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保障。

㈠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审计是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也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履职时,必须严格遵纪守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审计人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情况,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既不掺杂个人的好恶和主观意愿,也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审计人员只有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审计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㈡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审计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而现在一些部门单位财务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勇于同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审计事业,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当然,审计机关既要鼓励审计人员大胆揭露和处理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也要建立起对审计人员的保护机制,成为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避免审计人员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打击报复。

㈢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审计是一种专业的经济监督活动,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违法违纪的手段愈来愈隐蔽,审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日甚一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既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计能力。审计机关也应该在打造复合型人才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㈣善于总结,促进规范。审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注意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规范今后。分析原因,规范今后,既是审计工作的目标,也是审计工作的归宿。审计人员要善于把平时发现的个别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找出共性的问题,然后从制度层面去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新形势下,审计人员既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政策法规,又要善于对完善政策法规提出建议,因为审计人员最能发现政策法规的不足,也最有条件提出专业意见。

㈤廉洁自律,无私无畏。己身不正,何以正人。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对经济的监督、评价全力,就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做到正人先正己。审计人员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纪律,不该拿、不该吃的决不伸手,并且要摆正心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做到生活上不奢侈,待遇上不攀比。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审计人员只有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才能做到一身正气,无私无畏。

三、大力加强先进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审计文化是全体审计人员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价值体系,从承认、接受、内化到自觉作为准则,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建设先进审计文化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措施,同时要结合审计自身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㈠增强政治修养,牢固树立审计核心价值观。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之一,肩负着法律赋予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政治坚定性放在第一位,要学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践行审计核心价值观。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对人民和国家无限忠诚,有了这样的源动力,才能敢于碰硬,勇于坚持原则和不懈地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敏锐性,不忘谏官职责,善于从苗头中发现问题,不断揭示和反映体制、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发挥好审计的建设作用;只有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才能确保工作结果客观公正;审计作为经济监督机构,必须比别的部门更加清廉,是审计人员应有的品质,是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必然要求。树立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积极引导,加强交流互动,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不断增强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审计人对审计文化核心理念的认同感。

㈡提高理论修养,掌握建设审计文化的武器。理论修养是一个人的灵魂基础,是其本身内在需求。理论修养是把握全局、掌握方向的修养,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精神上的高尚与亮节,来源于理论上的深刻与彻底。审计干部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用心思考、学用相长。终身学习,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当做一种修养、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学习中,既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经济、社会、科技和其他知识,博采众长,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用心思考,增强思考意识,培养思考习惯,通过理论的学习,不断的思考,要解决思想认识模糊、工作兴趣缺乏、作风学风浮躁等问题。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以深刻的认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提高理论水平,“学而不思则罔,思儿不学则殆”,深刻阐明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学用相长,要把科学的理论和精神实质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高度的理论思维,创新理念、更新思路、转变模式,把学习成果转化成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方法,积极指导工作实践。

㈢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抓好审计文化建设主线。在审计文化建设上,必须要抓好道德建设这跟主线。首先要以审计人员自身的道德建设为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历史上优秀的从政者比较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立身惟正”,即“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上,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居官之七要也”。其次,在审计文化上要应健全道德回报机制,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真正形成对道德行为的赞扬和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使人们分辨是非善恶。虽然道德是以尽义务为特征,但尽义务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相应的权利。从道德主体而言,他从事某种道德行为,确实是以不谋取权利为目的,但这只能说明从事道德行为的主体的崇高,而不能由此证明这个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合理的。应在奉献和回报之间建立一个良性反馈机制,即行善就应得福,尽义务的人就应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不尽义务的人就受到谴责和惩处。只有真正建立起不让老实人吃亏、扬善抑恶的有力机制,审计行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才会不断好转,审计文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

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打牢审计文化建设的根基。一方面,多读书、多学习。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文”,文,既有理论的含义,也包含有知识水平和对文化、艺术掌握程度之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在提倡要多学习、多实践、多增加文化修养。这里所称的文化艺术是具体的,包括古今中外小说、诗词、名人传记以及戏剧、歌曲等等,以此增长知识,开拓胸襟,开拓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内在的涵养,可以使人感受到外在气质。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要贴近实际,组织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审计干部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审计文化产品,热情讴歌审计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和审计队伍的理解支持,进一步密切审计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加强审计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审计文化活动,发挥审计文化在陶冶情操、舒缓压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审计人文环境,营造有利于审计干部身心健康、依法履职的良好氛围。

㈤注意借鉴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推动审计文化建设。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和借鉴。如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只有正本清源,提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才能使法律建设和“法治”得到有力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这对如何从源头上防止各种问题的产生、对如何加强审计机关自身治理效率和对如何保证审计建设作用发挥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又如,儒家强调“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性修养模式,对为政者从存心、养心、尽心等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修养方法,强调要使人“在家为孝子,在外为忠臣”的价值标准。在化解今天我们面对的各种冲突与危机,建构和谐世界方面,提供了的许多有益的理念。要站在时代高度,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借鉴吸收其优质资源,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