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发展经验交流

时间:2022-05-20 04:31:00

区域资源发展经验交流

近十多年来,我省坚持从省情农情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做大做强种业的成功路子。目前,全省已建成6大标准化、规模化的制种基地,制种面积达340万亩,种子年加工能力达到6亿公斤以上,跻身为全国现代种业3大核心基地之一。认真总结我省种业发展的经验,对于我们抓住国家政策机遇、深入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种业跨跃发展意义重大。

一、加强良种研发引进。多年来,全省把种业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上,坚持自主研发和积极引进并重,增强种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高度重视发挥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作用,整合科研力量、增加资金投入,组织联合攻关、培养领军人物,形成了以省农科院、农大等省级科研院所为龙头,市州科研院所为中坚的良种研发体系,培育出了世界首个杂交胡麻品种及一大批玉米、马铃薯、抗锈冬小麦和21项航天育种蔬菜新品种。全省已累计审定农作物新品种979个,其中“吉祥1号”玉米、“陇薯6号”马铃薯等成为最具优势和潜力的新品种。涌现出了以小麦育种专家周祥椿、马铃薯育种专家王一航、胡麻育种专家党占海、玉米育种专家万廷文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省委、省政府瞄准研发前沿、优化良种结构,先后引进了“郑单958”、“先玉335”等一系列名优品种,围绕种子市场需求,增强加工繁育能力,育种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升。

二、加快制种基地建设。制种基地是种业发展的基础。基地建设既要立足于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又要着眼于产业发展优势,满足生产需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省下功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种子生产基地。一方面,着力优化种业布局和品种结构。通过加大整合农业项目投入、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田作业机械配套等措施,引导制种企业向生产优势区域集中。目前已形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以及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和啤酒大麦、花卉、蔬菜、牧草种子、蔬菜航天育种等各具特色的六大基地。另一方面,加强种业基地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全省把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精品种子作为快速提升种业发展水平的主攻方向,2007年,率先出台了《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完善了10项配套管理制度,颁布了185个涉及种子生产、贮藏、销售等方面的地方标准,涌现出了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如“张掖玉米种子”已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国家商标局地理商标证书的种子产品。种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近3年,我省粮食总产每年增加50万吨,2011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为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全省制种业为农民提供72亿元的收入,带动了94万农户增收,其中玉米制种亩均收入2500元,较上年增加12%以上。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强则种业兴。我省种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关键的一条,就是引进和培育了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水平到位的龙头企业,全面提升了种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一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通过制定土地、财税等优惠政策,积极改善基础条件、推动土地流转,加大农民制种生产技术培训、建立农民制种专业合作组织等措施,以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落户我省。目前,中国种业54家骨干企业中,已有中粮、德农、奥瑞金等41家企业在我省建立了生产基地或加工中心,世界前五位种业公司中的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三家企业与我省合资合作经营种业。

二是加快培育和提高省内企业。为抑制无序竞争、提升经营层次、提高发展水平,我省严格企业市场准入、促进种业经营升级,推动种子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实现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在种业生产优势区和粮食主产区,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打造高质量示范基地,整体提升种子加工技术水平。目前,省级以上制种龙头企业达到37家,涌现出了以敦煌种业为代表的一批生产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具有品牌优势的骨干企业。

四、强化行业管理服务。加快种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针对我省种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坚持一手抓严格监管、一手抓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在加强管理方面,将全省各级种子管理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健全省、市、县三级种子管理网络体系,建立上下协同、横向联合、检打联动的种子执法机制,加强专项检查,促进行业自律,严格把好种子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关口。在服务发展上,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和“过错追究制”,竭诚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高度重视农民培训,依托种业发展平台培育新型农民,使主推技术为农民所掌握、主栽品种为农民所接受,培育了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制种队伍。为维护种业市场各个主体的合理权益,通过加大政策引导,促进种子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教育和引导农户树立合同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为种业发展营造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种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科学规划加强领导。我省山旱地多、降雨量少,农业发展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困扰,但地域狭长、区域差异大,生物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特殊的水土光热条件为发展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河西走廊,由于气候干燥、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地形独特、病虫害少,被誉为“种子生产的理想王国”。基于对粮食安全、种子安全及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的判断和把握,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制种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十五”规划中,我省就把“加快实施良种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制种业”。十多年来,先后出台了种业发展的七个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分区域提出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分阶段制定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我省贯彻落实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制种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加快种业发展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形成了上下紧密协同、部门积极配合、加快种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目前,仅玉米制种年产量已达5.8亿公斤,占到全国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3亿粒,其中2亿粒销往省外;每年向美、日、法、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蔬菜、花卉种子150万公斤,出口量居国内前列。种业发展的实践说明,只要依靠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两只手共同推进、依靠企业和农民两个主体携手共进,就能形成合力,促进种业发展上水平、上台阶。

总的看,我省种业发展正在以跨越方式快速迈进。但与发展现代种业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外同行业发展水平相比,都还有不小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抓住抓紧国家支持种业发展的政策机遇,进一步整合发展资源、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研发机制,加快提升种子繁育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立足我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推动种业大步跨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